CT影像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价值及预后

合集下载

螺旋CT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诊断价值及预后评估

螺旋CT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诊断价值及预后评估

21 C . T分度 : 根据 C T诊断分度标 准轻 度 4 5例 , 伴有 蛛 网膜
下 腔出血 1 O例 ; 中度 1 9例 , 伴有蛛 网膜下腔 出血 8例 , 硬膜下 出血 3例 , 脑实质出血 3例 ; 重度 8例 , 伴有 蛛网膜 下腔 出血 6
例, 脑实质出血 2例 , 网膜下 腔并脑 实质 出血 2例 , T未 见 蛛 C
直 接法合 成 与 表 征 [ ] 化 学 推进 剂 与 高分 子 材 料 ,04, J. 20 2
( )3. 5 :5
[] 刘 3
霞, 王常 勇. 聚乙交酯 一丙交酯 泡沫材 料的生 血评
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 0 ,: . J. 2 552 0 4
[ ] Ga a B M N i E H does o ot l ddu e 4 rhm N , c eUM . y r l fr nrl rgd — g c oe
[ 关键词] 螺旋 C ; 生儿 ; T新 缺血缺氧性脑病 ; 预后评 估
中 图 分 类 号 : 86 9 R 1.2 文 献 标 识 码 : B 文 章 编 号 :0 4—0 1 ( 0 7 o 0 2 O 10 4 2 20 ) 7— 9 8一 2
新生儿缺氧缺 血性 脑病 是指 由于 围生期 窒息 、 缺氧所 导 致 的脑缺氧缺血性 损害 , 临床 出现一 系列 神经 系统异 常 的表 现。常见 于严重 窒息 的足月新 生儿 , 重者 可死 于新 生儿 早 严 期, 幸存者 多留有神经 系统损伤后遗症 , 如智能低下 、 脑瘫 、 癫 痫、 共济失调等 。是 围生期 脑损 伤的 最重要 原因 。发病 率 和
维普资讯

9 8・ 2
吉林 医学 20 0 7年 7月 第 2 8卷 第 7期

新生儿脑病的影像诊断

新生儿脑病的影像诊断

双侧放射冠 及顶叶白质 多发点状异 常信号
日龄 17d
双侧放射冠区 多发点状及条 状缺血灶, DWI上未见病 灶显示(假正 常化现象)。
34+5w
胎膜早破12h 评分正常 双侧视放射及 左侧额叶异常 信号
HIE-MRI表现: PVL
脑室旁 白质 软

(PVL)
HIE-MRI表现: PVL
硬膜下出血 硬膜外出血
Thanks
出生后10天横断面T2WI(a)和DWI(b)显示 双侧枕叶矢状旁区皮层及皮层下白质在T2WI上信号轻度增高、弥散受 限(*)。
右侧额顶叶 皮层下囊状 坏死并少量 出血
四、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PVL
早产儿HIE最常见特征 血流低灌注所致白质损伤 部 位: 侧脑室周白质
特别是半卵圆区(前角、体部周围)、 视放射(三角区和枕角)、 听放射区(颞角)。
IVH-SAH-38w-7d
硬膜下出血(SDH)
SDH特点 • 蛛网膜与硬膜之间 • 新月形 • 幕上/幕下 • 预后严重
38w-SDH-22d
哭/抽/昏迷/颅高压 Hb 6g
3d
17d
硬膜外出血(EDH)
EDH特点 • 颅骨与硬膜之间 • 梭形
EDH-40w-15d
八、HIE-MRI评价:分度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数周,数月:脑软化、脑穿通、脑萎缩
伴有颅内出血
HIE的影像诊断时间规律
出生后2~5天以脑水肿为主,也可检查有无颅内出血, 生后5~10天,脑实质缺氧缺血性损害或脑室内出血 须在3-4周后,评价HIE永久性脑损害 早产儿评估白质低密度(脑室周围白质软化除外),宜在
纠正年龄40周时
双侧豆状核、尾状 核头、丘脑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CT诊断价值探讨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CT诊断价值探讨

透性增加 , 颅内出血为最 常见 的并发症 , 中蛛 网膜下 腔出血 其
最多见 , 次是 硬膜 下出血、 其 脑实质 内出血和 脑室 出血 , 如有硬 膜下 出血提示为产伤所致 。 HI E发病 机 制主要 与下 列 因素有 关 : ①再 灌 注损 伤 和氧 自由基 : 自由基损 伤 细 胞 内 最敏 感 的靶 位 是 磷 脂 膜 多 价 不 饱 和脂 肪 酸 , 脑组 织 脂 质 含 量 高 , 易 受 自由基 攻 击 , 致 最 导 细胞源 性 和血 管 源 性 脑水 肿 。实 验 表 明 , 纯 脑 缺 血 自由 单 基 的量远不 如 缺血 再 灌 注 后 含 量 高 , 再灌 注损 伤 程 度 与 脑 再 灌 注前脑 缺 血时 间有 关 , 缺血 3 i 再 灌 注 大部 分 是 0 m n后 可逆 的 , 缺血 6 n后再 灌 注 , 可加 重 损 伤 , 至成 为 若 0mi 则 甚 不可 逆 。② 钙 超 载 : 氧 导 致 了 c 增 高 , c “ 向脑 组 缺 a 且 a 织快 速 内流 , 人 细胞 内 , 移 引起 迟 发 性 神 经元 损 伤 , 此 钙 因 离子 通道 阻滞 剂 能 有效 地 保 护 缺 氧 缺 血 对 神 经 元 的损 伤 。 ③兴 奋性 氨基 酸 ( A S : 要 指 谷 氨酸 和天 门冬 氨 酸 , E A )主 脑 缺 氧缺 血后神 经细 胞 间隙 中 E A A S大量 堆积 , 活 兴奋性 氨 激
严重者可致新生儿早期死亡或遗 留永久性神 经系统后遗症 … 。 c T能够对 H E做 出早期诊 断并 分度 , 临床治疗 和预 后评估 I 为
量不 足)9 重度 HE治疗后 , 然其 临床症 状有所 改善 , ;例 I 虽 但 均有不 同程度 的智力 低下 , 中外部 性脑 积水 4例 , 软化 2 其 脑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2014-1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2014-11

3个基本表现(MRI)
脑沟、脑外间隙消失 侧脑室前角呈裂隙样 纵裂、外侧裂变窄或消失

MRI
灰白质分界消失 内囊后肢T1高信号消失 皮层、皮层下白质及深部白质T1WI呈高信号 水抑制(FLAIR)是有价值的扫描方法
注:常规的T2WI、T1WI、FLAIR,只是显示血管源性水肿
HIE-MRI表现:脑水肿、坏死
HIE的CT诊断

HIE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 CT扫描需要动态观察,观察HIE主要病理改变需 在发病3—4周,生后1个月,复查CT,才能作为 评估脑损害的重要参考
————但是,接受过多的辐射

早产儿评估白质低密度,需要与白质内高水含量 区别。
HIE-MRI表现:脑水肿、坏死
脑肿胀、脑水肿与梗死
双侧后丘脑、双侧枕叶、左侧颞叶病变
HIE-MRI表现:脑水肿、坏死



选择性神经元坏死是HIE脑损害的最常见形式 病变坏死部位 大脑皮质层层状坏死 基底节、脑干、延髓及小脑灶性坏死 坏死特点 神经元坏死、脱落形成小空洞,可形成瘢痕性脑 回 MRI:长T1、长T2信号,可伴发短T1信号
HIE-MRI表现:脑水肿、坏死
正常成年人脑部MR图像
婴幼儿脑组织MR信号
新生儿与成人信号相反,随月份变化. 3-6月:T1WI灰白质等信号 9-18月: T2WI灰白质等信号 婴幼儿出生前(胚胎5月)至18月,髓鞘发育最快,18-24月基 本接近成人水平。 髓鞘发育顺序:足侧→头侧 中央→周围 背侧→腹侧 感觉→运动
足月新生儿的磁共振 T2WI
脑部DWI 正常表现
DWI图
Aபைடு நூலகம்C图
儿童正常脑质(2d)
1-2 月 龄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表现及其预后评估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表现及其预后评估

cp a p ty( I ) f en ts Meh d h T g n r cn f e ntlcp a sm s Reut l o 0 ae f e h o ah H E o o ae. to sT eC e ea sa so o aa e h l o e. s l A l f18 0 csso l n l n o s
HI r ig oe h o g l ia n T n i g , mo g t ec ss 5 r maue ifn s 5 ul em na t,a E wee d a n s d tr u h ci c la d C f dn s a n h ae ,5 0 p e tr na t,1 2 0 fl-tr ifn s n i
s g t iee c f ig ot rei Eb t entepe tr fns n l tr ifnsA n ecss9 8w r l h f rn eo an si ci r o HI ew e  ̄mauei a t a df l em a t mo g h ae, 6 ee i df d c t af h n u- n . t
【 图分 类 号】R 4 . 中 4 53
[ 文献标 识码】B
【 章编 号】17 — 7 12 1 )1 0 6 — 2 文 6 3 9 0 (0 2 1— 0 9 0
CT p a a c sa d o no tc a s sm e fne na a p x c s h m i n- a pe r n e n pr g si se s nto o t lhy o i-ic e c e c ph l pa hy e ao t
22 4 第0 第 1 0年 月 5 1 1 卷 期
・医学 影表现及其预 后评估

CT、B超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CT、B超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研 究 回顾 性对 照研 究 , 后 进 行 ” 中 心 、 样 本 、 瞻 性 、 今 多 大 前 随 机 对 照试 验 ” 进 一 步 提 高 质 量 及 可 信 程 度 。 将
] ] ] ]
rd t n eut f m ad mi d ti [ ] An a i i :rsl r ao s o a rn o z r l J . e a n
[] a cr20 ,7 7 : 6 616 3 J.C n e,0 3 9 ( ) 1 1- 2 .
V n H e lM ,OmloJ ,v nBeg e e o we I a i j o M a r eH n g u n M ,
e 1Fl o o e x g u o ep st o miso o g a h t . u r d o y 1 c s o i n e s i n t mo r p y a r
( 7 6 1.5 VS 3 . 9 , P 一 0 0 8) 0 2 ( . 9 9 3 . 4 、1 . 6 9 0 VS
t t sJ .C a cr l , 0 1 1 2 :99 . i i [] A C n e JCi 2 1 ,6 ( )6 —0 sc n
t e a y t r d c e p n ea d s r i a a in swi h r p O p e it s o s n u vv l n p t t t r i e h

56 8 ・
广 西 医科 大 学 学 报
2 1 g 2 () 0 1Au ;8 4
发现 , R NC T组 术 后 感 染 率 较 N T 组 增 加 5 8 , NC T R .8 且 R 组术 后 1 生 存 率 低 于 N T 组 ( 1 7 V 8 5 , 一 年 R 6.6 S6 . 7 P 0 5 3 , 能 与 放 化 疗 期 间 产 生 骨 髓 抑 制 , 低 患 者 机 体 免 .5)可 降 疫 功 能 , 加 对 机 体 打 击 有 关 。通 过 比较 两 组 远 期 生 存 的 增 ] 效果 发 现 , 组 术 后 3 5年 生 存 率 分 别 提 高 2.4 两 、 17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表现及其预后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表现及其预后

第37卷2013年第10期黑龙江医学H E I L O N G JI A N G M E D I C A L J O U R N A LV oL37.N o.100c L2013953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 T表现及其预后杨胜发(铜仁市人民医院cT室,贵州铜仁554300)摘要:日的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 IE)的C T表现及其预后。

方法119例H I E患儿均行C T平扫,101例行C T复查。

结幂119例患儿均有脑水肿,局限在额叶18例,累及额项级额枕叶79例,弥漫性22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85例,侧脑室内出血2例.脑实质内出血2例,硬膜下出血1例,硬膜外出血l例。

按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制定的分度标准,轻度17例,中度72例.重度30例。

结论H I E在C T平扫的主要表现为脑水肿和蛛网膜下腔出血,C T分度对临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计算机断层成像doi:10.3969/j.i ssI L1004—5775.2013.10.02l学科分类代码:320.34中图分类号:R722.1文献标识码:B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 I E)临床较常见,是新生儿急性死亡和慢性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C T 检查是诊断该病的常用方法。

本文对本院2009—02—2012—01间临床诊断为H I E的120例患儿的c T表现作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cT表现与临床分级的关系及其对预后判断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119例,均为足月妊娠患儿且经临床确诊为H I E。

其中,男患儿79例,女患儿40例。

有窒息史114例,胎粪吸入综合征10例,四肢肌张力增高50例,四肢肌张力减低45例,原始反射减弱90例,反应差85例,呼吸急促35例,不哭4例,双目疑视3例,抽搐5例,合并肺炎30例。

1.2临床分级依据李果珍主编的《现代全身cT诊断学》标准,临床诊断主要依据产科病史和新生儿期神经症状。

脑CT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评估的价值

脑CT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评估的价值
1研究对象及方 法 1 . 1对象
表 2 第 2次 c T与第 1 c 关系 次 T
本组病 例均 为我 院新生儿住 院患儿,所有病例根据 19 96 年杭州会议制定的 H E临床分度标准 , I 重度 7例,中度 1 , 8例
2 第 2次 c . 2 T与第 1次 c T的关系
本组 2 例患儿在生后 2 天 个月 内均进行 了 2 5 8 3 次及 2
次以上 c 检查 , 中 5例在 2 0天进行第 2次 c T 其 83 T检查。 根 据检查结果分为正常组及异常组 ( 2 表 ),正常组 9例脑 白质 低密度灶完全吸收 ,脑沟 回及脑室系统正常;异常组 1 例包 6 括低密度灶部分吸收及腔隙性脑梗塞 ( / 6 8 1 ),外部性脑积水 (/6 4 1 ),低密度灶无吸收 ,广泛性脑软化及脑 室扩大 ,基底
2 第 2次 C 与预 后 的 关 系 . 4 T
本组 2 患儿 中,临床中度 1 ,重度 7例,第 1 5例 8例 次
将第 2次 c T与 1 2月龄发育 商 D < 5分,< 0 分 ,≥ 10 Q8 10 0 分作相关分析 , 结果显示 , 低密度灶完全吸收及外部性脑积水 预后最好 ,9 .% 2 3 的患儿在 1 2月龄 时 D Q可达 10分或 10分 0 0 以下 ( 3 表 ),低密度 部分吸收者 7% Q可达 10分或 10分 5D 0 0
生儿期即表现 出难 以安抚 、 喂养困难 、 行为能力非 生物定 向反
应、视定向反应、生物 视听反应不 能引出或恢复缓慢,在 3
: 45 ② 与① 比较 t。0. 3 p 0 0 > .5 p 0 0 > .5 p 0 0 > .5 p 0 0 < .1
月龄 内即有明显的脑瘫表现 。 外部性脑积水 4例中,1 例在 2 8天脑 c T检查完全 正常 , 但 6月龄时出现神经症状,表现为频繁 、短暂 的颤抖 ,复检脑 c T提示外部性脑积水 ,1 2月龄时症状 消失 , 4次脑 C 检 查 第 r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T影像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价值及预后
【摘要】目的:探讨ct影像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价值及意义,进而评价其预后及转归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2月138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7例,女61例,年龄最小为出生2 h,最大40 d,平均(8.00±1.25)d。

所有患儿定期随访时间为18~24个月。

结果:根据ct影像检查结果,138例患儿,轻度78例,占56.52%;中度29例,占21.01%;重度31例,占22.46%。

随访复查显示:78轻度患儿ct检查全部恢复正常,29例中度患儿有局限性脑萎缩或脑萎缩表现;31重度患儿有较大范围脑软化、脑萎缩等后遗症残留。

结论:ct影像检查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高度敏感,特别是hie早期不可缺少的首选检查方法,同时结合临床表现对其作出正确的分度,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评估其预后及转归起积极作用。

【关健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ct影像;预后
中图分类号 r7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16-0061-0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各种围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是新生儿近期死亡和远期致残的一种高危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二级以上医院已普及ct检查设备,在医学影像学而言,ct对急性期hie是一种最敏感的必备检查手段,
可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及病变分度信息,为此收集近年来笔者所在医院资料完整病例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经临床及ct 影像诊断的138例hie患儿,均为足月产,其中男77例,女61例,年龄最小为出生2 h,最大40 d,平均(8.00±1.25)d。

检查方法:使用东芝asteion螺旋ct,全部病例均为平扫,扫描条件:管电流200 ma,管电压120 kv,时间1秒,矩阵512×512,窗位35 hu,窗宽80 hu,层厚5 mm,层距5 mm,以om线为基线,标准颅脑扫描体位;临床镇静后扫描或患儿睡熟后进行平扫,扫描以螺旋扫描为主,单层扫描为辅,尽量缩短检查时间,避免接触过多射线。

1.2 诊断依据及分度
根据郭启勇[1]主编《实用放射学》分轻、中、重三度,轻度:散在局灶性低密度影分布在两个脑叶内;中度:低密度区范围超过两个脑叶,但不累及全部大脑半球,灰白质模糊;重度:广泛性弥漫性白质低密度影,灰白质界限消失。

中重度常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内、脑实质内出血。

1.3 随访复查
轻度hie及部分治疗后无症状的中度hie原则上不需要复查。

本组病例随访18~24个月,期间视病情及分度情况进行不同时段追踪复查,一般在病情稳定后半年或1年后复查,避免频繁、过多接
触射线。

2 结果
本组病例中,轻度78例,占56.52%,ct值为20~22 hu;中度29例,占21.01%,ct值为17~19 hu;重度31例,占22.46%,ct 值为14~16 hu;出现不同程度蛛网膜下腔出血86例,占62.32%,脑实质出血25例,占18.12%;随访18~24个月,轻度组基本恢复正常ct表现;中、重度组不同程度脑萎缩55例,占39.86%,脑软化33例,占23.91%,脑积水37例,占26.81%,重度组患儿中死亡3例,占2.17%。

3 讨论
3.1 病因及病理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围生期脑损伤的主要疾病[1],主要病因为窒息,由于缺氧引起的脑损伤,轻度可恢复,中、重度脑损伤多留有后遗症,可引起脑瘫、智力低下、生长发育落后、癫痫等;病理改变:选择性神经元坏死,基底核大理石样变,旁矢状窦区脑损伤,局灶性或多灶性脑梗死,脑室旁白质软化。

3.2 ct影像诊断与分析
hie ct影像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脑质内低密度改变,根据诊断依据分为三度:轻度脑白质低密度改变不超过两个脑叶,本组78
例中,分布均以额叶为主,ct值20~22 hu,无明显占位效应及脑质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出现,本组分度与临床分度基本一致;中度:本组29例中,脑白质低密度分布超过两个脑叶,均未累及全部大
脑半球,基底节区密度正常,平扫ct值17~19 hu,可伴有不同程度脑实质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占位效应,以轻度为主;重度:本组31例中,脑白质均呈广泛低密度改变,灰白质界限消失,占位效应明显,平扫ct值14~16 hu,脑出血量均较中度组多,基底节区低密度改变2例。

本组病例所示:hie 首先累及额顶叶,再向颞枕叶发展,病变基本呈双侧对称性分布。

3.3 ct影像在hie中的应用价值
ct值的改变是hie最主要的诊断依据,ct值的变化为病变分度提供诊断信息:(1)首先是明确病变的存在、病变部位、累及的范围,从而评价病变分度;(2)ct影像是hie最敏感首选的检查方法,主要原因是急性脑出血性病变灵敏度比其他检查高,是一种既经济又最直接的检查方法;(3)能明确出血的性质是脑实质出血还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它在定性及定量中起关健作用;(4)能直观地了解脑室系统、脑池受压程度;(5)对评估预后及追踪其转归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3.4 hie预后评估及转归
本组78例轻度患者中,ct影像分度与临床分度基本一致,经积极综合性治疗并随访复查,从ct影像的角度上基本恢复正常,所有病例无明显脑萎缩、脑软化等后遗症出现;29例中度患者中,轻度脑萎缩表现24例,局部软化灶12例,轻度脑积水15例,随访复查18~24个月,ct影像征象恢复正常10例,部分改善19例;31例重度患者中,脑萎缩31例,脑软化21例,脑积水22例,死
亡2例,随访复查,除死亡病例外,仅脑萎缩及脑软化略有改善,ct检查未发现完全恢复病例。

对于重度者追踪复查24个月时间可能过短,因3岁以内婴儿大脑处在发育活跃阶段,李长泓等[2]最长随访时间为3~5年,复查部分外部性脑积水恢复正常,这必须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重视。

hie是儿科较多见病例,众所周知,mri在脑出血性病变急性期的诊断上有一定限度,脑血管造影等检查在本组病例上无重要临床意义[3],而ct影像对脑出血性疾病急性期非常敏感,即使少量出血均能显示,所以ct影像在本组病例中有重要临床意义,对及早发现、指导临床及早治疗,尽量减轻后遗症、并发症的发生有不可估量的临床价值,对评价其预后、追踪其转归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郭启勇.实用放射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17-219.
[2]李长泓,程天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的ct表现与预后关系探讨[j].现代医用影像学,2009,18(5):314-315. [3]李敏,许杨勇,尹映仪.新生儿脑电图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中的意义[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85-87.
(收稿日期:2013-03-27)(编辑:程旭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