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中外教育思想史___第六章_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思想
宋元时期的教育思想与制度演变

宋元时期的教育思想与制度演变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它的时期大致为960年至1368年左右。
在这个时期内,中国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演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介绍宋元时期的教育思想和制度的主要演变。
宋代教育思想宋代初期的教育思想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主,以孔子、程颐、朱熹等人为代表,强调文章立身、修身齐家,强调实用性和生活性。
宋代中期的教育思想则更加注重实用,注重实践和考试,特别是科举制度的实施就反映了这一点。
尽管崇尚实用,但是宋代中期的教育思想还是继承了孔家的传统,注重德育、知识和文化素质的培养。
宋代末期的教育思想则代表了儒家思想的全面崩解。
在这个时期,很多思想家开始批判儒家经典,认为它们和社会生活脱节、追求虚无和抽象性。
在这个时期,佛教、道教、研究古籍和文学艺术等思想成为新的价值观,在教育领域也产生了新的变化和转变。
元代教育思想元代的教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继承了宋代中期的实用主义,注重实践和考试,不过同样也关注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的培养。
元代还推出了“永乐大典”,这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文化智库和思想库之一,这标志着元代的教育思想已经发生了一次大的变化和转变。
永乐大典强调文化知识的积累和传承。
元代教育制度元代的教育制度同样是继承了宋代的制度和政策,不过其中更加注重对文化知识的系统化和传承。
元代官方维护了学术的权威性,大量派遣官员到京城学习,统一了学术制度和观念。
元代还创造了官学制度,培养和选拔人才,不过这个制度在元代末期已经出现了萎缩和腐败的迹象。
元代的最大特点是推行科举制度,这打破了旧的阶级固化,促进了新的知识分子和权贵的形成。
科举制度注重文化素质和政治忠诚,广泛选拔和培养了大批的人才,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宋元时期教育思想和制度的演变和转变,虽然不同时期和不同朝代之间略有不同,但在整个宋元时期内,中国的教育思想和制度体系的形成和成熟,奠定了今天国家教育的规模和基础。
元明清三代的教育思想和制度建设

元明清三代的教育思想和制度建设中国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而教育制度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
在元明清三代,教育的思想和制度建设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作用。
元代教育思想元代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的时期,因此在教育思想上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影响。
元朝时期,教育思想主要体现为“皇权教育”和“士人文化传统”的共存。
“皇权教育”是指在元代,皇帝对教育的控制力很强,大部分教育活动都是由皇室掌控的。
而“士人文化传统”则是指元代时期,尽管皇权教育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大批士人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文化传统,积极推广儒学,并进行教育研究和创新,使得儒学在元朝时期得到巩固并发扬光大。
元代教育制度建设在元代,主要有三种教育机构,分别是皇家宫廷学校、州县学和私塾。
其中,皇家宫廷学校主要面向皇室子弟和部分官僚阶层,是皇权教育的重要场所。
州县学主要面向一般学生,主要传授儒学知识。
私塾则由有名望的儒生设立,主要面向富家子弟,这也是元代儒学得以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
明代教育思想明代时期,教育思想主要体现为儒学和理学并存的状态。
儒学是传统教育体系的核心,具有宗教意义和社会意义。
儒家教育重视人的道德品质和修养,以培养人的德行为主要目的。
与此同时,理学家则强调理性探索和推理思考,强调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
明代教育制度建设明代的教育制度比以往有了更重大的发展和改革。
明中叶开始实行科举制度,科举考试成为官员选拔的唯一途径。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以科举为核心的教育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的性质和方向。
此外,在明代,大量的民间教育机构得以发展。
由于科举制度较为严苛,很多人不能进入科举的考场,因此他们就将目光投向了民间教育机构。
这些机构在传授儒学知识的同时,也较为注重实用技能的培养,如算术、书法、绘画等。
清代教育思想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之一,教育思想也受到了封建思想的影响。
清朝教育思想主要体现为“儒学压制”和“实用主义兴起”的共同存在。
“儒学压制”是指在清朝时期,由于时代变革和新兴思想的出现,儒学开始呈现衰落的趋势。
中外教育思想史 第六章 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思想

胡瑗的分斋教学法
胡瑗的分斋教学法
胡瑗:字翼之,人称安定先生。1035年被范仲淹任 命为苏州州学教授,后又任湖州主教。他在苏湖两地 教学时,改变当时崇尚辞赋之学风,重经义及时务, 在学中设经义斋和治事斋,据学生专长和爱好分斋而 教。经义斋:学习儒家经义;治事斋:分设治兵、治 民、水利、算术、堰水、讲武等科,学生主修一科、 副修一科,培养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技术、管理人才。 以明体达用,培养实际有才干的人为目标。 意义:第一次按实际需要在同一学校内实行分科教学; 实用学科取得了与儒学同等的地位;开了主修和副修 制度的先声。
意义: 朱熹将学校教育划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 相对独立的阶段,确立了两者在任务、内容 和方法上的侧重点,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基础 与深化的内在联系 。反映了教育本身的发 展规律。
对小学的论述对南宋以后小学教育的发 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朱子读书法》要目
教官编制和分工
管理人员:
祭酒:总管监务大事的正职。 司业:协调各馆课程的副职。 监丞:督察教官,监生的总管。
教学人员:
博士 、助教、学正,学录
教辅后勤人员:
典簿,管理文书和钱粮出纳 典籍,管理书库和书籍 掌撰,管理师生伙食。
监生的来源
举监:在京会试落第的举人,由翰林院
择其优秀者送入国子监; 贡监:从各地方官学选送到国子监的学 生; 荫监:三品官以上子弟或功臣,外戚子 弟; 例监 :百姓捐资纳粮于国家后,政府特 许其子弟入学的,又称“民生”。
(三)崇宁兴学
公元1102年(宋徽宗崇宁元年),蔡京主持了北宋 的第3次兴学运动。这次运动的主要措施包括5个方面: 1、在州、县两级普设学校,并在路一级设提举学事司进 行管理。 2、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联系的学制系统。 3、新建辟雍,并扩大了太学的名额。 4、恢复医学,新设算学、书学、画学等专门学校。 5、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第八讲 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思想

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一)
小学: 1、任务:培养“圣贤坯璞” 2、内容:教事 “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 数之文”和“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 3、方法:早施教 形象生动 重行为习惯培养
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二)
大学: 任务;“加光饰” 内容:教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方法:自学 学术交流
颜元教育思想
实学教育目标-实德实才之士 实学教育内容-“真学”、“实学” 实学教育方法-“习行教学法”
思考题
1、朱子读书法的基本内容: 、朱子读书法的基本内容: 2.朱熹论小学与大学 .朱熹论小学与大学. 3.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 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 4.颜元实学教育思想 颜元实学教育思想
第八章
朱熹教育思想 王守仁教育思想 颜元教育思想
朱熹教育思想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 一后改为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 江西婺源县)人,南宋时期著名的客观 唯心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朱熹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二元本体论 (1)宇宙的本体是太极,是理,是万物赖以存在的最 高原理。宇宙的现象是阴阳,是气,理气本无先后可言, 但如果推其所以来,则先有理。 (2) 性即理,宇宙的理性在心唤作性,就是“仁、义、 礼、智” 。 (3)人类万物都是由于理气的结合而产生,所以有 “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命之性”同是善的, 而“气质之性”有清浊偏全不同。 教育的作用在于“明明德”
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三)
意义: 朱熹将学校教育划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 相对独立的阶段,确立了两者在任务、内容 和方法上的侧重点,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基础 与深化的内在联系 。反映了教育本身的发 展规律。 对小学的论述对南宋以后小学教育的发 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外教育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外教育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中外教育思想史》是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师范类)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和外国教育思想的变化和发展脉络,理解和掌握教育思想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在此基础上把握教育发展的现在和未来,并通过汲取历史上伟大教育思想家的思想精华,提升自己对现实教育问题的观察、分析和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导论(2学时)一、教育思想史的性质与特点二、教师为什么要学习教育思想史三、教师如何学习教育思想史思考题:1、教育思想史的特征是什么?2、教师为什么要学习教育思想史?第二章中外教育思想史的发展轨迹(2学时)一、中国教育思想史的起源和发展二、外国教育思想史的产生和演变思考题:1、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是怎样的?2、古希腊教育思想的特点是什么?第三章中外教育思想史的特征和比较(4学时)一、重世俗与重神性二、重道德与重功利三、重政务与重自然四、重和谐与重竞争五、重整体与重个体思考题:1、中国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贡献和局限何在?3、西方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4、西方教育教育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第四章中外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2学时)一、人性理论二、治乱学说三、人才观念思考题:1、为什么说人性问题、治乱学说和人才观念是教育思想的基本出发点?2、性恶论和性善论在教育思想上的异同有哪些?第五章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6学时)一、中国古代的教学论二、中国古代的教师说三、中国古代的读书法四、中国古代的德育论五、中国古代的科举教育思想六、中国古代的书院教育思想七、中国古代的蒙学教育思想八、中国古代的科技教育思想思考题:1、中国古代的教学原则对现代教育有何意义?2、书院教育对现代教育有何启示?3、中国古代德育理论有何当代意义?第六章外国古代的教育思想(6学时)一、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二、关于教学问题的论述三、道德教育问题的论述四、关于体育及音乐教育问题的论述五、关于教师和师生关系的论述思考题:1、外国古代德育理论对我们有何借鉴意义?2、外国古代关于教学原则与方法的思想有何当代价值?第七章中国近代的教育思想(4学时)一、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教育学的诞生二、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的演变三、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的特征思考题:1、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中国近代教育思想有何当代价值?第八章外国近代的教育思想(6学时)一、文艺复兴与西方近代教育学的萌芽二、外国近代教育思想的演变三、外国近代教育思想的特征思考题:1、外国近代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外国近代教育思想有何当代价值?第九章中国著名教育家的生平与学说(8学时)一、孔子的生平与学说二、墨子的生平与学说三、荀子的生平与学说四、颜之推的生平与学说五、韩愈的生平与学说六、朱熹的生平与学说七、王守仁的生平与学说八、王夫之的生平与学说九、蔡元培的生平与学说十、陶行知的生平与学说思考题:1、中国教育家教育思想的共同特征是什么?2、试评述中国著名教育家对教育思想的贡献。
(完整版)第六章宋元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二、北宋的“三次兴学”
❖ 熙宁、元丰兴学和王安石教育改革
熙宁、元丰变法内容: 设置专门学校
熙宁五年(1072年),复置武学。熙宁六年(1073年)设置律学。此外 ,还设置了医学,分为方脉科、针科、疡科,设教授一员,学生300人。 改革科举制度
为改革科举考试旧弊,熙宁四年拟就新办法规定废除明经科,增加 进士科名额。进士科考试废除诗赋、帖经、墨义而试“本经”(任选诗 、书、易、周礼、礼记中一种)、兼经(论语、孟子)及策论。
一、宋代“重文”的文教政策
❖ 尊孔崇儒
宋朝建国后,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割据,重用儒臣。 太宗时期任用大批文人执政。他说“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 致治。” 1008年宋真宗祭泰山,亲到曲阜孔庙行礼,加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 ”,并自撰《文宣王赞》,称颂孔子“人伦之表”,孔学“帝道之纲” 。又著《崇儒术论》,校正编注十三经,赐给州县学校。 宋仁宗时大力倡行教育,培养选拔通晓经术的官司吏。下诏州县皆立 学校。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三、宋代的教育制度
❖ 地方官学
宋代地方官学较汉唐以来地方儒学别无二致,但在管理方面稍有改进: 设置主管地方教育的行政长官。
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置各路提举学事司,掌一路州县学校,每年前 往各州县巡视一次,考察教师之优劣及学生的勤惰。 实行“三舍法”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二、北宋的“三次兴学”
❖ 崇宁兴学
崇宁元年(1102年),蔡京提出“以学校为今日之先务”,在徽宗 的支持下,兴学活动遂多方位开展起来。 创立多种专门学校
除原有太学外增添培养皇室宗亲的宗学、培养天文历法人才的天文 学、医学、武学、算学、律学、书学、画学等。 全面实施“三舍法”,停止科举,通过学校取士
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思想

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思想第八章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思想朱熹(1130一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
祖籍江西婺源,生于福建尤溪县。
18岁中举,19岁登进士第。
曾先后在京作官五年,当过泉州月安县主薄。
大部分时间从事私人讲学及著述活动。
他一生从事教育活动40余年,是宋代理学集大成者,他的理学思想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占据统治地位。
他在知南康军时,重修白鹿洞书院,制定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
朱熹很重视整理编著教材,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四书集注》。
《朱子语类》140卷是他一生从事教育活动,考察学术的记录。
一、关于教育目的、作用的主张’朱熹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为基础,理学教育思想在其关于教育作用和目的的主张上体现的尤为充分。
朱熹承袭儒家学者的一贯主张,认为教育目的、作用就在于“明人伦”,具体地说“存天理,灭人欲。
”二、“小学”与“大学”的教学内容朱熹把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
8—15岁是小学阶段,即须从事洒扫应对进退开始,把伦常礼教教给儿童,教他们练书、礼乐之文,使儿童在日常生活上,具体行事上熟悉伦理纲常,达到存养礼教,根基已深的程度。
“大学”阶段,是15岁以后“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已、治人之道。
”就是要在小学“学其事”的基础上“明其理”,按照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步骤,使其“明明德”;最后达到“止于至善”的目的。
三、教学的原则与方法朱熹教育活动中,非常重视讲求教学方法。
认为“道有定体,教有成法”,要采取“非难非易”的适当方法,引导学生有所得。
他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居敬穷理。
这是教育的原则和总纲;2、学思力行;3、因材施教;4、循序渐进。
朱子读书法朱熹强调读书穷理,因此关于怎样读书出曾提出过重要的原则和方法。
他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
中国教育史:第六章 宋元时期的教育

迷。 2 朝廷崇尚儒术,鼓励民间办学。 3 印刷术的应用。
三 北宋著名的书院 1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 ,朝廷赐监本。 2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岳麓山 ,赐匾额、赐书。 3 石鼓书院:湖南衡阳北石鼓山,赐匾额学田。 4 应天府书院:河南商丘、赐匾额。 5 嵩阳书院:河南登封县太室山(嵩山)南麓,
第三节 朱熹的教育思想
一理学的形成与 对教育作用论述 1 理学的形成 周敦颐——程颐程颢——朱熹 考据——注疏——义理 “天有春夏秋冬,地有金木水火,人有仁义礼智” 2 教育的作用:“存天理,灭人欲”. “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
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非礼 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 。”
(二)熙宁兴学 (王安石)
1 改革太学 ,实施三舍法 (外、内、上舍)。
2 整顿地方学校。学官任免由中央政府直接控制,全权负
责管理当地教育 ;朝廷还为地方学校拨充学田 。
3 颁布《三经新义》。 4 恢复和创设武学、律学和医学,以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
人才。
5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诗赋、贴经墨义 (三) 崇宁兴学 (蔡京 )
第六章 宋元时期的教育
一。 北宋的“三次兴学”
(一) 庆历兴学(范仲淹)
1 令州县设立地方学校。规定士须在学校习业300日, 方许应举 。
2 改革科举考试。罢贴经墨义,重策论。
3 改革太学。推行苏湖教法。
苏湖教法: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在苏州、湖州两地州学 讲学
期间推行的一种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在在指导思想上反对 当时盛行的重视诗赋声律的学风,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主 张“明体达用”。在实施模式上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 分斋教学制度。经义斋主要学习六经经义,属于“明体”之 学;治事斋分为治民、讲武、堰水、历算等科,属于“达用” 之学,学生可以主治一科,兼学其他科。胡瑗的苏湖教法, 创立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也 是最早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院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 书院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 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书院与藏书阁, 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书院与藏书阁,是 千百年前的高等学府与图书馆,曾伴着朗朗书声与淡淡墨香, 千百年前的高等学府与图书馆,曾伴着朗朗书声与淡淡墨香, 成为名流学者们的讲经论道之所,文人学士们的向往之地。 成为名流学者们的讲经论道之所,文人学士们的向往之地。 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播中,没有一种形式能如书院呈现的这 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播中, 般自由。 般自由。书院在我国古代所承载的精神气质和文化使命大约 与现代的大学类似, 与现代的大学类似,但是现代的书院早已失去它直接的思想 传播功能,只能成为后人精神瞻仰的指引性符号。 传播功能,只能成为后人精神瞻仰的指引性符号。
道家强调自由,目标就是超脱尘世而获得更大的自由。 道家强调自由,目标就是超脱尘世而获得更大的自由。 佛家强调解脱。都想要解脱了,还在乎什么呢? 佛家强调解脱。都想要解脱了,还在乎什么呢?
儒家思想在三教中多侧重于人世间的事。 儒家思想在三教中多侧重于人世间的事。而 儒家思想是佛道二家的基础, 儒家思想是佛道二家的基础,因为我们是生活 在人世间的,首先应做好人这个基础, 在人世间的,首先应做好人这个基础,把基础 做好了才有条件学习佛道二家的知识, 做好了才有条件学习佛道二家的知识,
(三)清代的中央官学
国子监:实行监生历事制度和积分法;设置管 理监事大臣;实行分斋教学。 觉罗学:专为爱新觉罗氏的皇族子弟办的学校; 旗学:为八旗子弟(满族人)所办学校的总 称 ; 俄罗斯文馆:是一种外国语学校性质的官学。 雍正六年(1728年)初设俄罗斯文馆,教俄国 留学生学习汉文,满文和经史典籍,后又于乾 隆六年(1741年)设俄罗斯学堂,教满汉贵族 子弟学习俄文。
2、办学特征
(1) 办学目标:注重探讨义理,注重人格修 养。 (2)选址:多设山林僻静之处。 (3)主持人:自行聘请地方名儒。 (3)奉祀:多奉祀本学派鼻祖。
五、书院的教育意义
1、促进理学发展、繁荣学术文化 2、促进了教育革新 3、促进了古代教育制度的完备
朱熹教育思想 王守仁教育思想 颜元教育思想
二、宋以后官学教育的发展
(一)元代的国子学和教育行政机构 (二)明代的国子监教育 (三)清代的中央官学
(一)元代的国子学
1、国子学中采用“升斋等第法”和“积分法”。 积分法是累积计算学生全年学业成绩的方法。 始于宋太学,完善于元国子学。有利于督促 学生平时的学习。
(二)明代的国子监教育
1、教师和学生 (1)教官分工的精密化。 (2)学生来源的多样化 2、教学制度——积分法、监生历事制度 3、考勤制度——设“勘合簿”和“出恭入敬 牌”。
朱熹教育思想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 一后改为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 江西婺源县)人,南宋时期著名的客观 唯心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理学,也叫“道学” 理学,也叫“道学”,或“义理之学”, 义理之学” 性命之学” 性理之学” “性命之学”,或“性理之学”。理学 是宋以后封建统治阶级的正宗思想, 是宋以后封建统治阶级的正宗思想,是 一种渗透到社会生活各领域的意识形态, 一种渗透到社会生活各领域的意识形态, 是儒家思想发展的新的阶段, 是儒家思想发展的新的阶段,一种新的 理论形态。 理论形态。
四、书院教学的特点
1、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2、盛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 3、教学上实行门户开放 4、学习以个人钻研为主 5、师生关系融洽
五、书院的组织管理
1、办学方式与经费 2、办学特征 3、学规
1、办学方式与经费
(1) 办学方式:由私人教育机构向官学教育 机构演变。 (2) 办学经费:主要依靠院田的收入。
第六讲 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思想
宋朝及其以后官学教育的发展
一、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对官学教育的 影响 二、宋以后官学教育的发展
一、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对官学教育的影 响
(一) (二) (三) 庆历兴学 熙宁兴学 崇宁兴学
(一)庆历兴学
(一)庆历兴学
公元1044年(宋仁宗庆历4年),在 范仲俺的主持下,北宋开始第一次兴学 运动。这次运动的主要措施包括3个方面: 1、普遍设立地方学校。 2、改革科举考试。 3、创建太学,并采用分斋教学的形式。
(二) 熙宁兴学
公元1070年(宋神宗熙宁3年),在著名改 革家王安石的主持下,北宋开始第2次兴学运 动。这次运动的主要措施包括4个方面: 1、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2、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官学。 3、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 校。 4、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王安石
太学三舍选察升补之法
1)“理”,是产生万物的本源,是离开事物而能独立存在的一种什么东 是产生万物的本源, 西,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主宰,是天下万物永恒普遍原则。它体现在 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主宰,是天下万物永恒普遍原则。 社会是儒家三纲五常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是人性。 社会是儒家三纲五常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是人性。 2)要通过“格物致知”方法,即接触天下万事万物去体会加深对先天存 要通过“格物致知”方法, 在的“理”的体验与最终贯通。 在的“ 的体验与最终贯通。 3)个人修养要以天理为准则,要“存天理,灭人欲”。 个人修养要以天理为准则, 存天理,灭人欲” 4)朱熹参考二程学说,将四书五经编辑成《四书章句集注》,作为后代 朱熹参考二程学说,将四书五经编辑成《四书章句集注》 科举考试的内容。 科举考试的内容。 奠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奠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白鹿洞书院揭示》
东林书院
(1)完备的讲会制度使之成为文化学术中心。 (2)密切关注社会政治,将讲学活动和政治斗 争紧密结合起来。
(二)元代书院的官学化
1、由政府任命书院教师。 2、控制书院的招生,考试及毕业后的去向。 3、设置书院学田以控制书院经济命脉。
(四)清代书院的类型分化
1、清政府对书院控制的措施 、
宋代儒学的特点是,儒家学者们大都不顾旧有的传注, 宋代儒学的特点是,儒家学者们大都不顾旧有的传注, 他们往往抛弃传统的训诂, 他们往往抛弃传统的训诂,提出了儒家自身对宇宙的形成 和人的本性的看法, 因涉及天理人性,因此被称为“性理 和人的本性的看法, 因涉及天理人性,因此被称为“ 之学” 简称“理学” 之学”,简称“理学”。 理学的创始人是北宋的程颢、程颐等人,至南宋时, 理学的创始人是北宋的程颢、程颐等人,至南宋时,朱熹 为集大成者,统称为“程朱理学” 为集大成者,统称为“程朱理学”。
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程度不同, 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程度不同,依次递升 的等级。 的等级。 外舍: 外舍:定额700人,地方官学所送学生经考试合格者入 学。每月一试,每年举行一次升舍考试,成绩第一、二 等者再参考平时表现升入内舍。 内舍: 内舍: 定额300人,每两年举行一次升舍考试成绩为优、 平者再参考平时表现升入上舍。 上舍: 上舍: 定额100人,每两年用科举考试的“省试法”考 核,上等者免殿试直接授官,中等者免省试直接参加殿 试,下等者免乡试直接参加省试。 评价?
明宋理学
理学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 理学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糅合了佛 道思想精华,它比之于佛、 道思想精华,它比之于佛、道思想更能直 接为封建统治作论证,较之于儒家粗糙、 接为封建统治作论证,较之于儒家粗糙、 简单的“天命论” 简单的“天命论”、“天人感应”又显得 天人感应” 是一种更精致、圆滑、思辨的哲学。 是一种更精致、圆滑、思辨的哲学。理学 也就适应着时代的需要应运而生了。 也就适应着时代的需要应运而生了。
Hale Waihona Puke 儒家强调人世,根本目标就是强国。 儒家强调人世,根本目标就是强国。个人 的精力应该奉献给国家。格物-致知--修身--修身 的精力应该奉献给国家。格物-致知--修身-齐 治国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就是了解万事万物的道理即穷理! 格物就是了解万事万物的道理即穷理! 致知就是心里明白了! 致知就是心里明白了! 修身是用正理来指导修行的。 修身是用正理来指导修行的。 齐家是治理家族。 齐家是治理家族。 治国是治理国家。 治国是治理国家。 平天下是治理天下。 平天下是治理天下。
胡瑗的分斋教学法
胡瑗的分斋教学法
胡瑗:字翼之,人称安定先生。1035年被范仲淹任 命为苏州州学教授,后又任湖州主教。他在苏湖两地 教学时,改变当时崇尚辞赋之学风,重经义及时务, 在学中设经义斋和治事斋,据学生专长和爱好分斋而 教。经义斋:学习儒家经义;治事斋:分设治兵、治 民、水利、算术、堰水、讲武等科,学生主修一科、 副修一科,培养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技术、管理人才。 以明体达用,培养实际有才干的人为目标。 意义:第一次按实际需要在同一学校内实行分科教学; 实用学科取得了与儒学同等的地位;开了主修和副修 制度的先声。
教官编制和分工
管理人员:
祭酒:总管监务大事的正职。 司业:协调各馆课程的副职。 监丞:督察教官,监生的总管。
教学人员:
博士 、助教、学正,学录
教辅后勤人员:
典簿,管理文书和钱粮出纳 典籍,管理书库和书籍 掌撰,管理师生伙食。
监生的来源
举监:在京会试落第的举人,由翰林院 举监 择其优秀者送入国子监; 贡监:从各地方官学选送到国子监的学 贡监 生; 荫监:三品官以上子弟或功臣,外戚子 荫监 弟; 例监 :百姓捐资纳粮于国家后,政府特 许其子弟入学的,又称“民生”。
(1)控制书院的设立。 (2)控制书院的师长的选聘权 (3)控制书院的招生和对生徒的考核。
2、清代书院的类型分化 、
(1)以讲求理学为主的书院。 (2)以学习制艺(八股文)为主的书院。 (3)以学习“经世致用”之学为主的书院。 (4)以博习经史词章为主的书院。
(五)清末改书院为学堂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八月,清政府下 诏利用已有的书院教育资源,将各省所有书 院,在省城的均改为大学堂,各府厅及直隶 州的改为中学堂,各州县的改为小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