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因素可鉴别胃食管反流病与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
胃食管反流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破坏作用
在食管抗反流作用下降的基础上,反流入食管的胃十二 指肠内容物(胃酸和胃蛋白酶)可引起食管黏膜损害。
胃液pH<4时,胃蛋白酶具有水解活性,引起食管炎。
十二指肠液反流时,非结合型胆盐和胰酶可造成食管黏 膜损害,称为碱性反流性食管炎。
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
诊断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与其他原因的食管炎(霉菌性食管炎、药物性食管炎 等)、消化性溃疡、消化不良、胆道疾患、贲门失弛缓 症及食管癌相鉴别。 胸痛为主者,应与各种原因的心源性或非心源性胸痛鉴 别。怀疑心绞痛者应作心电图和运动试验。
以哮喘为主要表现者,应与支气管哮喘鉴别。Fra bibliotek治
疗
治疗原则: 控制症状、治疗食管炎、 减少复发和防治并发症。
可引起咽喉炎、肺炎或哮喘。
病
1. 2. 3. 4.
理
食管鳞状上皮增生; 黏膜固有层乳头向上皮腔面延伸; 上皮层内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黏膜糜烂或溃疡形成,炎性细胞浸润,肉芽 组织形成和(或)纤维化; 5. 胃食管连接处以上出现Barrett食管改变。 (BE食管)Barrett食管患者患食管腺癌的 危险性要比普通人群高30-50倍.
食管炎 B级
食管炎 D级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二、24小时食管pH测定
是诊断胃食管反流病最重要的方法。 对病人性24小时食管下段腔内pH连续监测,可确定 有无反流,了解反流程度及反流与体位、进餐和疼痛的 关系;但对胃酸分泌过低和碱性胃食管反流无诊断价值。
三、食管吞钡X线检查
诊断反流性食管炎敏感性不高,轻型病人常无阳 性发现。
治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症状一定是胃食管反流病吗?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症状一定是胃食管反流病吗?吕宾【摘要】胃食管反流症状可由酸、非酸或弱酸等病理性反流所致,也可出现于食管高敏感、食管动力障碍、食管器质性疾病或解剖异常等情况.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经标准剂量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后症状仍不能缓解的GERD.大部分PPI治疗效果不佳的反流症状患者,其病因并非反流,而是由嗜酸粒细胞性食管炎、食管动力障碍、胃轻瘫或合并功能性胃肠病所致,对这类患者应详细了解病史,并行胃镜、病理检查以及食管pH/阻抗监测以明确其潜在病因.%The symptoms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may be induced by acid reflux, nonacidic or weakly acidic reflux, and also can occur with hypersensitive esophagus, esophageal motility disorders, or other organic/anatomical abnormalities of esophagus.Refractory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 denotes the symptoms of GERD could not be remitted with the standard dosage proton pump inhibitor (PPI) therapy.In most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symptoms the etiology is of non-reflux-related causes, such as eosinophilic esophagitis, esophageal motility disorders, gastroparesis, or concomitant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A careful and detailed understanding of patient's medical history, examination with endoscopy and biopsy pathology, and esophageal pH-impedance monitoring are very important for identifying the potential cause.【期刊名称】《胃肠病学》【年(卷),期】2017(022)003【总页数】4页(P129-132)【关键词】胃食管反流;食管pH监测;胃肌轻瘫;食管炎【作者】吕宾【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310006【正文语种】中文胃食管反流的典型症状是反酸、烧心,还可有胸痛、咽喉部不适、咳嗽、上腹部不适等表现,但吞咽困难并不属于反流症状。
胃食管反流

食管狭窄:内镜下扩张+药物治疗
谢 谢 !
病因和发病机制
食管粘膜防御作用减弱
食管黏膜屏障:
上皮前因素—粘液层、HCO3-的浓度
上皮因素—上皮细胞间连接、细胞内缓冲系统
上皮后因素—组织的基础酸状态和血液供应情况 当正常的防御屏障受损时,即使正常反流也会导致RE。
病因和发病机制
食管感觉异常
GERD患者有食管感觉过敏 特别是NERD患者:食管对于球囊扩张感知阈和痛阈 降低、酸敏感增加,抗酸治疗后食管对酸的敏感性 恢复。
2. RE洛杉矶分级:A级:黏膜破损长径<5mm;B级:黏 膜破损长径>5mm,但病灶间无融合;C级:黏膜破 损融合<食管周径75%;D级:黏膜破损累及食管周 径的75%以上。
3. NERD内镜下黏膜正常
RE分类---
分级(1994年)
B级:一个或 一个以上食管 粘膜破损至少1 处>5mm且互不 融合
病因和发病机制
胃排空延迟
可导致TLESR增加、胃食管压力梯度增加、胃内容 量增加、胃分泌增加,从而增加胃食管反流的发 生。
病因和发病机制
其他因素
婴儿、妊娠和肥胖 硬皮病、糖尿病、腹水和高胃酸分泌状态
病 理
内镜下
RE:粘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严重者瘢痕狭窄 NERD: 正常 Barrett食管:红色柱状上皮代替粉红色鳞状上皮
24小时食管pH监测(敏感性95%,特异性96%)
1. 诊断酸反流的重要手段,尤其对于症状不典型、 没有RE或者有典型症状而治疗无效时更具有诊断 价值。 2. 观察指标中pH<4的时间百分比>4%;Demeester评 分>14.72,诊断病理性反流最具有价值。
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是一种食管胃动力性疾病。
下食管扩约肌(LES)松弛期间,胃内容物反流人食管称胃食管反流(GER)胃食管存在生理反流和病理性反流两种。
生理性反流是由LES自发性松弛引起,有利于胃内气体排出,食管会出现推动性蠕动将胃液推进到胃里,正常情况下不造成食管部膜损伤。
病理性反流是多种因素引起的胃食管抗反流功能不全,所造成的一种病理现象。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是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人食管引起的疾病。
常合并食管炎,人群中约10%-20%有胃辅反流症状,但X线内镜检查可无异常发现,可能在相当长时间不被认识。
持续发展可导致严重并发症,如:食管狭窄、溃疡、出血及巴瑞特(Barrett)食管,后者为癌前期病变。
还可能发生食管外的并发症。
如酸性喉炎、呼吸道痉挛、肺的损伤并发症等。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病因:病因分类引起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因素众多,大致可分为两类:一、原发性胃食管反流原发性食管下括约肌关闭不全,是原发性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原因。
通过对有反流症状的患者进行多方面的检查,均证明有胃食管反流。
但有一部分患者追查不到引起反流的任何原因;故称原发性食管下括约肌关闭不全。
此种情况多见于老年人,可能与老年人结缔组织松弛、隔食管裂孔部位的“弹簧夹”作用减弱、食管下扩约肌(LES)的内在功能衰退有关。
二、继发性胃食管反流任何引起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下降的因素均可造成胃食管反流性疾病。
分述如下:(一)食管裂孔疝由于裂孔疝破坏了食管裂孔的正常解剖关系,造成LES的关闭不全,则产生胃食管反流。
滑动性食管裂孔疝,食管与胃的连接部呈垂直方向,也就是同心型的结构,因此His角消失,食管与胃的连接呈垂直的通道而失去抗反流的瓣膜作用;腹食管上移人胸腔失去腹内压的对抗作用;隔食膜被拉长,变得软弱无力,消除了食管下括约肌的支撑作用;裂孔被撑大,则隔脚的“弹簧夹”作用丧失。
以上这些食管下括约肌的辅助作用在裂孔疵存在时都被消除了,使食管下括约肌不足以对抗腹内压力,就必然会发生胃食管反流。
胃食管反流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下列因素可影响LES压: 贲门失迟缓症手术后、某些激素(缩 胆囊素、胰升糖素、血管活性肠肽等), 食物(高脂肪、巧克力等),药物(钙离 子拮抗剂、地西泮)等。腹内压增高(妊 娠、腹水、呕吐、负重劳动等)以及胃内 压增高(胃扩张、胃排空延迟等)。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过性LES松弛(transit LES relaxation TLESR):指非吞咽情况下自发性LES松 弛,松弛时间明显长于吞咽时LES松弛的 时间,而且LES压的下降速率更快, LES 的最低压更低。 TLESR 既是正常人生理性胃食管反流的 主要原因,又是LES静息压正常的胃食管 反流病患者的主要发病机制
Epidemiology
在欧美国家十分常见
7-15%有GERD; 55-81%的 GERD为NERD; RE占总人口的3-4%;
烧心:7%/per day;15%/per month; 40岁以上比例接近,但男性RE发生高于 女性 北京上海反流症状发生率为8.97%,RE 为1.92%
发病率: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 食管以外的组织损伤。 反流物刺激咽喉部黏膜引起咽 喉炎,亦可被吸入气管和肺,引 起肺炎。
病理
有反流性食管炎(病变主要位于食 管下段,范围约10cm左右 )的胃食管 反流病患者,内镜下表现: 水肿、潮红、糜烂、溃疡、增厚转 白、瘢痕狭窄。
病理
病理组织学改变 1.复层鳞状上皮细胞层增生; 2.粘膜固有层乳头向上皮腔面延长; 3.固有层内炎症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 胞浸润; 4.糜烂和溃疡; 5.胃食管连接处以上出现Barrett食管 改变。
五、临床表现:
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表现多 样,轻重不一: 胃灼热和反流是本病最常见症状。 具有特征性,因此成为典型症状。
胃食管反流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食管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 2.食管清除作用 2.食管清除作用
容量清除:食管自发和继发蠕动性收缩将反流 容量清除: 物排入胃内(主要廓清方式) 物排入胃内(主要廓清方式) 唾液中和 食管蠕动和唾液产生异常可致GERD 如食管裂孔疝可引起胃食管反流并降低食管 对酸的清除→ 对酸的清除→ GERD
24小时食管pH监测 24小时食管pH监测 小时食管pH
电极置于LES上方5cm 电极置于LES上方5cm处 LES上方 pH 食管Bravo 胶囊pH检测 pH检测 食管Bravo 胶囊5cm处 经口将胶囊固定在食管粘膜上
辅助检查
[食管吞钡X线检查] 食管吞钡X线检查] 敏感性不高 [食管滴酸试验] 食管滴酸试验] 滴酸过程中出现胸骨后痛或烧心为阳性 多于最初15分钟内出现 多于最初15分钟内出现 [食管测压] 食管测压] LES静息压为10~30mmHg,<6mmHg易反流 静息压为10 ,<6mmHg LES静息压为10~30mmHg,<6mmHg易反流
胃食管反流病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杨名诗
提纲
定义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表现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诊断及鉴别诊断 治疗
概 述
胃食管反流病(GERD) 胃食管反流病(GERD) 流行病学
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烧 发病率:西方常见, 15% 发病率:西方常见,7%~15% 心等症状,可引起反流性食管炎( 心等症状,可引起反流性食管炎(RE ), 我国较低, 77% 我国较低,5.77% 咽喉、气道等食管邻近组织损害。 咽喉、气道等食管邻近组织损害。 发病年龄:随年龄增加,NERD) 40~60 高峰为40 发病年龄:随年龄增加(NERD):多见 岁 ,高峰为40~60岁 非糜烂性反流病( GERD 非糜烂性反流病 性别:反流性食管炎(RE) GERD男女发病率无差异 性别:反流性食管炎(RE) GERD男女发病率无差异 RE男女比例 男女比例2 RE男女比例2 Barrett食管 ~3∶ 食管(BE) Barrett食管(BE) 1
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作者:陶可胜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1年第22期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由于部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反流症状明显,但X线检查、内镜检查食管无异常发现,或者内镜检查显示有食管炎,但不一定是由反流引起。
有的临床表现酷似心绞痛,或以哮喘、咽喉炎为主要表现,造成诊断上的困难。
因此,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应基于下列条件之一。
有明显的反流症状如患者有典型的烧心和反酸症状,无幽门梗阻及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可做出胃食管反流病的初步临床诊断。
内镜下有反流性食管炎的表现内镜检查如发现有反流性食管炎并能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食管病变,本病诊断可成立。
根据洛杉矶分型,反流性食管炎的炎性反应病变可分为4级:①A级:单个或几个非融合性黏膜破损,每个病变的长度5 mm;③C级:在2个或多个黏膜皱间存在1个或数个连续的黏膜破损,但不超过食管壁周径的75%;④D级:1个或数个连续的黏膜破损,超过食管壁周径的75%。
非糜烂性反流病指有反流相关症状而内镜检查无食管黏膜破损。
食管过度酸反流的客观证据对有典型症状而内镜检查阴性者,行24小时食管pH监测,如证实有食管过度酸反流,诊断成立。
质子泵抑制剂(PPI)作试验性治疗在无法行24小时食管pH监测诊断的基层医院或社区,可用质子泵抑制剂(PPI)作试验性治疗(如奥美拉唑20 mg/次,2次/日,连用7天),如有明显效果,本病诊断一般可成立。
对症状不典型者,常需结合内镜检查、24小时食管pH 监测和试验性治疗进行综合分析来做出诊断。
病理诊断反流性食管炎在组织学上主要表现为鳞状上皮基底细胞层增生,乳突延伸至上皮的表层,血管增生,固有层炎性浸润,或深层纤维组织变性。
食管下段正常复层鳞状上皮化生为柱状腺上皮,伴有肠上皮化生时诊断为Barrett食管。
胃食管反流病诊断表胃食管反流病诊断问卷(RDQ)回答提问,并评分。
受试者检测时间仅需5~10分钟,简单方便,适用于社区和基层。
患者回顾过去4周的症状以及症状发作频率,并将症状由轻到重分1~5级,评估症状程度。
胃食管反流病、Barrett食管和食管胃交界腺癌病理诊断共识

胃食管反流病(GERD)
糜烂性食管炎
糜烂性食管炎的诊断
内镜发现: 食管黏膜红斑、水肿、糜烂、溃疡 组织学发现: 黏膜水肿、炎细胞浸润、糜烂、溃疡形成等。
糜烂性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炎
糜烂性食管炎
糜烂性食管炎
胃食管反流病(GERD)
非糜烂性反流病
非糜烂性反流病的诊断
依赖症状学特点: 烧心和反流症状典型
烧心症状为主诉,除外其它烧心病因,内 镜无食管黏膜损伤。 学术界的共识: 食管病变的组织学表现是NERD诊断的重要依据。
上皮内炎症细胞浸润
4 细胞间隙扩张
• 发生情况: 糜烂性和非糜烂性食管炎中均可见到
• 光镜下特点: 鳞状细胞紧密连接丧失,出现泡状或
梯状机构
正常食管鳞状上皮细胞间吻合紧密 (Well Sealed Each Other)
细胞间隙小而不规则的扩张
NERD细胞间隙 不规则的扩张
NERD细胞间隙不规则的扩张
胃食管反流病(GERD)
◆ 糜烂性食管炎 (Erosive esophagitis, EE) ◆ 非糜烂性反流病 (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 NERD) ◆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 BE)
Comment:
GERD的三种类型相对独立,相互之间不 转化少转化, 但有些学者则认为这三者之间可能有相关性。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a global evidence-based consensus.
Am J Gastroenterol 2006; 101: 1900–1920 )
胃食管反流病(GERD)
发生有一定地区和种族差异 欧美国家: 10-20% 亚洲各国:中国 2.95-6.2%; 日本 6.6% 韩国 3.5%; 新加坡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