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明朝

说课稿明朝
说课稿明朝

明朝君权的加强》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第14课《明朝君权的加强》,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教材分析:本课标题是《明朝君权的加强》。君权是君主专制的核心。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自秦朝创立以来,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深远。它经历了草创建立、发展完善到走向极端和没落三个阶段。如果把明朝加强君权放在整个君主专制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考察,就会发现,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君主制度的空前强化已违背了时代精神,失去了活力,是整个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表现和开始。因此,这一课在明清史中乃至整个封建社会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要求:

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基于教材的重要地位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1、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内容,了解明朝的建立,归纳明朝初年加强君权的措施,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加深对历史史实的理解,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2、政治史学起来比较枯燥,因此我通过创设情境、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其中一些概念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史料,

帮助学生学习掌握论从史出的方法;同时鉴于明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史的尾声阶段,因此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前后联系、对比、分析、总结。

3、认识明朝君权加强的作用,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明朝是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明太祖通过一系列措施,奠定了明朝君主专制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这些措施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如特务统治的出现,思想专制的强化等,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朝的统治,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因此应作为学习的重点。教学难点:八股取士。

这是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变化,是君权加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体现。这种高压专制、严格控制的奴化训练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但又是考试向标准化的重要发展。因此八股取士无论从内容还是影响上看都是很复杂的,加之学生对八股文缺乏感性认识,更不易理解。因此应作为难点突破。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年龄较小,知识储备不足,对君权加强这样抽象的问题理解起来较困难,但对形象直观的内容掌握较快。所以,需要在课堂上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

的兴趣和主动性,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所学内容,以便水到渠成的达成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根据课标要求和本课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我确定了本课教法学法: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引文、史料、图片等资料,运用观察法、阅读法、对比分析等多种方法获取相关信息,变抽象为具体。通过有效的引导,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积极讨论交流,进行合作与探究,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呈现目标1、凤阳是朱元璋的家乡,为了导出课题,我播一段凤阳花鼓,提问:其中的朱皇帝指的是谁? 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导入新课。2、根据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及教研室的要求,也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阅读分析归纳能力,让学生有的放矢的阅读课本,我设计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给学生1分钟的时间阅读、明确学习目标。(二)自主合作知识梳理1、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我设计了导学案。我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解决学案中的问题。通过自学明确哪些是自己能够解决的,哪些是不能够解决的。同桌之间进行交流。2、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给学生3分钟的时间相互切磋自

学中有疑问的地方。

(三)展示交流精讲点拨点拨释疑需要20分钟。

1、对于自学中的第一个问题明朝的建立,由于没有多大的难度,让学困生回答,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在这里需要让学生思考动脑筋:①朱元璋是一个农民起义领袖,最后当上了皇帝,像他这样的皇帝还有谁?从他们的身上印证了哪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②明朝建立,取代的是哪个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过渡)朱元璋同以往的统治者一样,他在上台后,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加强统治,导入第二个问题)2、学习目标中的第二个问题,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是本节的重点,。这个问题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有难度,因此,在问题设计时,我已提示了两个方面:政治和思想。政治方面,我先让学生说,然后教师点拨、总结。这一部分我主要采取史料阅读分析法来教学,帮助学生做到论从史出。选择三则典型的史料。第一则是说明元朝行省的权力极大;第二则是朱元璋自己表明废除宰相的动机;第三则是评价明代废除宰相的影响。通过对史料的解读,领悟到:朱元璋废行中书省是为了将行省集中的权力分散,中央集权;废除宰相目的是为了巩固皇权,但废除宰相之后皇帝的事务非常繁重,内阁制是适应新形势的产物。宰相制的废除使得专制政体更加黑暗,明代社会走向衰落腐败。讲述锦衣卫部分内容时,为

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锦衣卫的认识,我采用小故事并结合锦衣卫的图片让学生了解锦衣卫的特殊职能(皇帝的耳目,监视臣民的言行,有生杀予夺的权利,随时处罚那些对皇帝不忠的人,他们无孔不入,飞扬跋扈)。为了使学生更直观的掌握明朝的机构设置,掌握它们的隶属关系,我采用图示的方法来讲解。(过渡)即使这样,朱还是不放心,为了使官吏在没有当官之前就完全奴化,他在思想方面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导入。

思想方面:八股取士。这是本课的难点。为突破难点,我采用联系、对比、分析、总结的方法。先让学生回顾科举制的产生及作用,比较明朝科举考试的变化——八股取士(命题范围、答题观点、行文格式、及造成的后果),再利用视频资料《范进中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八股文的危害。为加深认识,引用(多媒体展示)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的话: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动脑筋,从不同角度认识八股文的作用,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八股取士是科举考试标准化,规范化的结果,是科举考试形势发展的需要。它从思想文化上加强了封建专制统治,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以上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过渡)明太祖为了加强统治,除了采取了上述措施加强君权外,还先后把众多的子孙,封

到各地做藩王,授予军事大权,对皇权造成极大的威胁,最终导致靖难之役。4、学习靖难之役。这个问题不是本节的重点,只做一般性了解即可。了解靖难之役的背景、经过、结果。了解像朱棣这样当上皇帝的还有谁?出示明成祖的画像。(过渡)朱棣当上皇帝以后,同他的父亲一样采取了一些措施,导入本节的第五个问题。5、第五个问题,也是本节的重点。由于它的难度不大,学生可以通过努力自己解决,然后,让学生自主归纳明朝初期加强君权的措施,教师适当点拨,总结:明朝君权加强的新特点,说明明朝我国封建社会已走向没落,指出巩固统治不能像朱元璋一样设立特务机构加强统治,而应以民为本,发扬民主,反对专制,赢得民心。(四)目标检测反馈矫正达标检测为巩固所学的知识,突出本节的知识点,培养学生善于归纳总结联系知识的能力,我设计了选择题和材料题。“以史为鉴,谈收获”。学史可以使人明智,为使学生更深刻地领会本课的内容及思想,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我设计了这个环节。不仅让学生对本节的内容有明确的认识,而且从中领悟受到哪些启迪。

小结。即本节的知识结构,也为本节的板书设计,言简意赅地显示出本节脉络,便于掌握记忆,是一节课内容的浓缩。而且在板书中用不同的颜色的字以示区别,红色是朱元璋采取的措施,蓝色是朱棣采取的。拓展延伸:明十三陵

中为何没有朱元璋的陵墓?为何朱棣的陵墓最宏大?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希望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

明朝君权的加强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新疆石河子市第三中学李晏如邮编832000 知识与能力 ⑴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基本史实,以及加强君权的作用。 ⑵能力目标: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⑴制作本课的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 ⑵通过设疑讨论、辩论会、表演小品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⑶通过查阅资料、准备小品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要求学生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 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通过前引后联、温故知新、换位思考等一系列的活动与探究,达到切实理解君权加强的措施。 难点:八股取士。通过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通俗的解释“四书”“五经”“八股文”等概念,使学生对“八股文”有相应的感性认识。对“八股取士”造成的影响,教师可组织辩论会、表演小品等形式,使学生学会用辨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 阅读有关明太祖、明成祖的历史故事和历史资料,查找有关特务机构锦衣卫的故事,编排历史小品:“八股取士”。 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从教科书提供的材料中,有针对性地提取有效信息。 采用合作交流,小组讨论、活动与探究、发散思维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明朝君权的加强等基本知识。采用辩论会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事件。 本课是以明太祖、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为线索来展开的,通过引导学生搜集和整理课外资料,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对历史事件“明朝君权的加强”和“科举考试”,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自制本课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音像资料《上下五千年》等。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 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点。 2、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学习重难点】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难点:八股取士 【知识梳理】 一、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明朝的建立:______年,______以应天为都城,后改为_______,建立明朝。他就是__________。 2、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在地方,废除________,设立________,分管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央,废______,撤销__________。由_______分理朝政。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须在______________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按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观点,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___________”。 二、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1、明太祖死后,继位的________看到藩王的势力日益强大,下令实行削藩。燕王_______打出“________”的旗号,起兵反对,史称“_____________”。最终,以________的胜利告终。______称帝,他就是_________。 2、________年,_________迁都北京。 3、为了加强统治,明太祖建立特务机构。明成祖时,又增设特务机构,由统领,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问题探究】 1、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有哪些? 2、八股取土有什么影响?利用P90“动脑筋”思考题,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八股文的作用。 3、明成祖为加强君权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教案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并掌握明朝的建立;明太祖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政务;设置锦衣卫;实行八股取士;靖难之役;明成祖迁都北京、设置东厂。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和归纳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得到强化。通过对八股取士的评价,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综合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认识到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但是这也是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是八股取士 【教学方法】 讲述法、问题探究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但是仍然处于感性认识阶段,

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不过经过接近一年的历史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能够自主发现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引下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导入: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首安徽民谣《凤阳花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有了朱皇帝,十年倒有就见荒。在这首歌谣里提到一位皇帝——朱皇帝,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朱元璋)他建立了哪个朝代?(明朝)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新的朝代,明朝。板书: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明朝时如何建立的: 一:明朝的建立 1、明朝取代了哪个朝代?(元朝) 2、那么,元朝为什么会被灭亡呢?(学生思考) 学生回答: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灾害频繁。饥寒交迫的农民掀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3、在农民起义中,朱元璋的势力不断强大,他于哪一年建立了明朝?定都在哪? 1368年以应天为都城,改为南京,建立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当年秋天,攻下了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4、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历史上南京名称的变化 教师提示: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那么最先在南京建都的是哪个朝代?三国时期的孙吴,以南京为都城,那时候称为“建业”。此后东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说课教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课地位和内容 第14课《明朝的统治》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明朝时期加强君权的措施。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掌握好这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学习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分理朝政,设置锦衣卫,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联系以往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措施与明朝的相关措施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

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八股取士。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初一年级的学生们好动、好奇,喜欢有趣的历史故事。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分析历史问题能力自然较弱。所以,在课堂上需要采取阅读史料、观察图片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为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帮助学生通过对历史史实的理解来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三、教法及学法 教师在教学中已不是主体,学生才是主体。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有效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给予学生有效的帮助。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引文、史料、图片等资料,运用观察法、阅读法、分析等方法获取相关信息。让学生在活动中讨论交流,获取知识,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教学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设计的每个环节都可以积极地调动学生参与其中,能让学生在活动中能感受、掌握历史,并运用历史。所以采用了导学案,希望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担当穿针引线和疑难解答任务。注重对于教材及练习册的充分运用。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学案(无答案)人教新课标版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学习目标】 1、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 衣卫,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史实。 2、通过联系以往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措施与明朝的相关措施对比,概括 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3、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 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学习重点】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知识梳理】 一、明朝建立 年初,(明太祖)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建立明朝。 同年秋天,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二、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 1、明太祖朱元璋 ①在中央,废除,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管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在地方,废除,设直属中央的,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 ②设立特务机构,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锦衣卫由直接指挥。 ③在思想文化上,实行“” 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范围内命题,考生不准。 答卷的文体必须是“”。 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不讲究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2、明成祖朱棣 建文帝看到藩王势力日益膨胀严重威胁自己的统治,下令削藩。北平的燕王朱棣,打出“靖难”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史称“靖难之役”。获胜后称帝,他就是明成祖,进一步强化君权。 ①迁都,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②继续执行政策; ③增设特务机构,由宦官统领,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 ,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学习自测】 1、“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 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这首《醉太平·堂堂大元》的小令向我们揭示了元朝灭亡的原因。导致元朝灭亡的因素有 ①元朝政治腐败②农民起义③外族入侵④对外侵略战争的失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 2、明朝建立是在 A.13世纪60年代 B.13世纪80年代 C.14世纪60年代 D.14世纪80年代 3、“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材料中的“我朝”是指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4、中国古代设丞相与废丞相的两个皇帝是 A.秦始皇、明太祖 B.秦始皇、明成祖 C.秦始皇、隋文帝 D.隋文帝、雍正帝 5、明朝时期官吏战战兢兢,老百姓提心吊胆,这是以下什么机构的设置所产生的后果? A.三省六部制 B.三司 C.行省制 D.厂卫特务机构 6、下列有关我国古代科举制的表述错误的是 A.隋朝时期,科举制创立 B.唐朝时期,科举制进一步完善 C.宋朝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是四书五经 D.明朝科举考生的答 卷分成八个部分

第15课__明朝君权的加强练习题

16 明清君权的加强 1.后世人朝讽明朝以来考取功名的人说:“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叫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阅读材料后请回答: (1)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2分) (2)造成材料所说的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3分) (3) 有人说:“科举制的实行,用统一的标准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了国家的政治。”有人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效……”结合史实谈谈你对这两种观点的评价。(3分) 2 阅读下列史料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少)所参决。……外设都、布、按三司,分隶兵刑钱谷,其考核则听于府部。──引自某史书《职官志》请回答: (1)这是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文中的“帝”指谁? (2)材料中的“六部”指哪六部? (3)材料中的“帝方自操威柄”是什么意思? (4)上述史料所说的机构变化起了什么作用?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见到新科进士们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二明末清初著名思想界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①上述材料是对我国古代哪一种制度的反映?这一制度正式形成于什么朝 代?唐朝对这一制度是善的? ②材料一、二中,唐太宗和顾炎武为什么会对这一制度得出不同的结论? ③随着新课程改革,历史学科考试形式发生了变化,这是为什么?

17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 1阅读下列材料: [宣德六年(1431年)某人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摘编《中国古代史资料选集》(1)“某人”自述的是中国历史上哪一重大事件?这一事件的突出特点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某人”的历史地位和所述事件的历史意义。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郑和的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只上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 材料二“郑和崇拜”并非形成于中国本土而是形成于东南亚。在东南亚,流传着许多与郑和有关的传说。如郑和在当地建清真寺、教导当地人斋戒、传播回教等传说;郑和与印尼巴厘岛的荔枝、花生、白葱等种植的传说。此外,还有印尼和马来西亚的“郑和鱼”、郑和留下的“拍手以呼风”习俗等。 材料三近年来,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海盗问题成为一大国际公害。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根据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各国可派遣军队打击海盗的决议,截止到2011年5月中国海军已经先后派出八批护航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被称为新一代的“郑和下西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郑和船队能够成功远航的条件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郑和船队能够成功远航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中郑和的活动,分析“郑和崇拜”形成于东南亚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你认为郑和远航最值得我们纪念的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4)中国军舰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的目的是什么?如果让你为上述材料中的两次远航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共同标题,你会选择( ) A.经贸之旅 B.和平之旅 C.亮剑之旅 D.开辟之旅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l:阅读右面的历史人物图片。 材料2:“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1)图片中的历史人物是谁? (2)材料2中,所谓“海波”不平的原因是什么? (3)这位历史人物主要历史功绩是什么?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倭寇一直闯到徽州、芜湖、南京、淮安和徐州、邳县一带。他们到处杀人越货、掳人勒赎或出卖。例如倭寇骚扰江苏昆山县城,“孤城被围凡四十五日,大小三十余战。其六门并被攻。被杀男女五百余人,被烧房屋二万余间,各乡村落凡三百五十里,境内房屋十去八九,男妇十失五六,有不可胜计而周知者”。材料二在福建有首歌谣流传至今:执法如山军纪明,出师矢志灭胡尘。斩子励众并为国,千秋共仰思儿亭。讲的是当年戚帅率军抗倭时,一次临阵派兵,他的儿子作先锋,路遇大雾没有按时赶到,军令如山,亲儿子被他无情地处以军法。 材料三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1)材料一中的“倭寇”来自哪个国家?依据材料一分析“倭寇”主要活跃在哪一地区?给当地人民带来怎样的危害?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说课稿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说课稿 永年县朱庄中学 刘伟伟 2011年4月26日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朱庄中学的教师刘伟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下面我就教材、教学目标、学情等方面谈谈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明朝君权的加强》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的内容。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这一课在明清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对形象、直观的内容掌握较快,本课内容又比较抽象,所以力求做到深入浅出,从他们已有知识积累和生活实际入手,使他们能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的知识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识记明朝的建立;归纳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认识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2)、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表演能力;能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故事引导增加知识的趣味性,重点由学生通过“尝试---自学---讨论---总结---再尝试”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学习方法。 (2)、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3)、创设情景,编排历史小品,使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明朝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一个时期,表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2)、认识八股取士,是从思想文化上加强专制统治。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3)、另外激励学生从小立大志。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处理 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运用联系、对比的方法了解明朝的政治制度与前代政治制度的异同之处,达到切实理解君权加强的措施。

[初中历史]明朝君权的加强说课稿 人教版

《明朝君权的加强》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明朝君权的加强》是七年级下册第15课的内容。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而明朝君权的加强是明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这一课在明清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识记明朝的建立;归纳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认识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2)、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表演能力;能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故事引导增加知识的趣味性,重点由学生讨论、研究、分析、归纳。同时进行纵向对比、联系。(2)、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3)、学生自设情景,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4)、读书指导,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明朝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一个时期,表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2)、认识八股取士,是从思想文化上加强专制统治。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3)、认识明朝实行特务统治,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手段。(4)、另外激励学生从小立大志。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这是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变化,是君权加强在思想方面体现。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年龄较小,生理心理处于青春期的初期,还没有完全摆脱儿童时期的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这些特点。另外,他们的理性思维还未完全具备,学习和理解一些事物应从直观形象入手,这样他们才能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应力求做到深入浅出,或从他们已有知识积累或生活实际入手,使他们能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 三、教法学法 通过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辅助教学。同时鉴于明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史的尾声阶段因此本课的学习进行前后联系、对比、总结。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来完成本课的学习。 四、落实课标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二)、自读求知走进历史(要求:1‘学生快速浏览课本,标注重点,完成导读提纲;2、抢答提纲内容。) 一、明朝的建立:时间:地点:人物: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政治上:1.改革机构①.中央:②.地方: 2.设立特务机构: 3、思想上: 三、靖难之役和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靖难之役 2、.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①. ②. ③. (三)释疑解惑学习历史我的剧情,我做主(1、划分学习小组,四人一组,每人承

《明朝君权加强》说课稿

《明朝君权加强》说课稿 《明朝君权加强》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明朝君权的加强》是七年级下册第15课的内容。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而明朝君权的加强是明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这一课在明清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识记明朝的建立;归纳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认识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2).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表演能力;能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故事引导增加知识的趣味性,重点由学生讨论、研究、分析、归纳。同时进行纵向对比、联系。 (2)、.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3)、.学生自设情景,编排历史小品,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4)、读书指导,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明朝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一个时期,表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2).认识八股取士,是从思想文化上加强专制统治。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3).认识明朝实行特务统治,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手段。 (4)另外激励学生从小立大志。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这是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变化,是君权加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体现。

二、学情分析 我所任课的班级,学生人数不多2个班58人。初一学生年龄较小,生理心理处于青春期的初期,还没有完全摆脱儿童时期的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这些特点。另外,他们的理性思维还未完全具备,学习和理解一些事物应从直观形象入手,这样他们才能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应力求做到深入浅出,或从他们已有知识积累或生活实际入手,使他们能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 三、教法学法 通过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辅助教学。同时鉴于明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史的尾声阶段因此本课的学习进行前后联系、对比、总结。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课本剧表演等来完成本课的学习。 四、教学程序 (一)、多媒体导入 1、出示诗:“天为罗帐地为毯,日月星辰伴我眠。夜半不敢长伸腿,深恐江山一脚穿。” 请同学读诗并且分析作者的处境及诗中传达出的气魄。(教师点拨:此诗几近打油,作者虽境况是穷的露宿街头却口气大得吓人,诗言志,朱元璋的粗犷性格和誓夺江山的雄心壮志也昭然可见。) 2、引出作者朱元璋导入新课,并组织同学读课前提示让同学了解朱元璋虽出身贫寒却终成大业建立明朝。 (二)新课讲授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3、引导同学读课文第一段了解朱元璋建立明朝经过。总结知识点。(1368年朱元璋应天称帝) 4、过渡;朱元璋从贫民到皇帝的经历让我想起了古人的一句话。出示幻灯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请同学说明此话是谁所说,什么意思?在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多媒体出示:刘邦当年看到秦始皇南巡,仪仗万千威风凛凛。刘邦道:“大丈夫生当如此。”项羽道:“彼

说课稿明朝

明朝君权的加强》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第14课《明朝君权的加强》,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教材分析:本课标题是《明朝君权的加强》。君权是君主专制的核心。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自秦朝创立以来,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深远。它经历了草创建立、发展完善到走向极端和没落三个阶段。如果把明朝加强君权放在整个君主专制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考察,就会发现,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君主制度的空前强化已违背了时代精神,失去了活力,是整个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表现和开始。因此,这一课在明清史中乃至整个封建社会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要求: 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基于教材的重要地位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1、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内容,了解明朝的建立,归纳明朝初年加强君权的措施,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加深对历史史实的理解,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2、政治史学起来比较枯燥,因此我通过创设情境、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其中一些概念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史料,

帮助学生学习掌握论从史出的方法;同时鉴于明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史的尾声阶段,因此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前后联系、对比、分析、总结。 3、认识明朝君权加强的作用,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明朝是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明太祖通过一系列措施,奠定了明朝君主专制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这些措施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如特务统治的出现,思想专制的强化等,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朝的统治,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因此应作为学习的重点。教学难点:八股取士。 这是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变化,是君权加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体现。这种高压专制、严格控制的奴化训练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但又是考试向标准化的重要发展。因此八股取士无论从内容还是影响上看都是很复杂的,加之学生对八股文缺乏感性认识,更不易理解。因此应作为难点突破。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年龄较小,知识储备不足,对君权加强这样抽象的问题理解起来较困难,但对形象直观的内容掌握较快。所以,需要在课堂上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

明朝君权的加强教学设计 人教版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明朝的建立;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以及特点。 (2)、联系以往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措施与明朝的相关措施相比,概括出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历史事实的能力。 (3)、正确评价明朝八股取士的科举制,提高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故事导入增加知识的趣味性。 (2)读书指导,分组讨论,合作探究。(重点由学生讨论、研究、分析、归纳,同时进行纵向对比、联系。) (3)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八股取士是明太祖从思想文化上加强专制统治的表现,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2)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难点:正确理解和认识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师生互动等形式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以安徽民谣《凤阳花鼓》和凤阳乞丐打油诗,让学生们猜猜这说的是谁? 学生们:明朝朱元璋 让学生阅读导读框,熟悉朱元璋生平经历。 新授: 一:明朝建立看过朱元璋的经历,我们可以简要概括:放过牛、做过和尚、化过缘、讨过饭、撞过钟、造过反,最后获得一份令人羡慕的职业----什么呀——皇帝 师:朱元璋从乞丐摇身一变成为九五之尊的皇帝,能有这样人生飞跃的人历史上为数不多。元末农民战争以改朝换代而告终,中国历史进入新的篇章,进入明朝统治,明朝建立的具体情况是这么样的呢?阅读88页第一自然段,看看当时的时代背景。同学们一起归纳。 生:元末政治腐败,灾害频繁,农民起义不断。 师:看PPT,了解当时起义路线。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势力不断扩大,于1368年,以应天(南京)为都城,建立明朝。 过渡:朱元璋以一介平民而登皇位,可以说历尽千辛万苦。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坐江山不易”朱元璋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君权,巩固大明王朝呢?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 1.改革机构 (1)地方上: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 师问:行省制度始于何时?为什么要废除?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教学案 主备人陈子峰2011年四月27日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基本史实,以及加强君权的作用。 2、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一、知识梳理 一、元朝的灭亡和明朝的建立。元朝末年,政治极度混乱腐败,灾害频发,各地农民起义军大规模起兵反元。出身贫苦农民家庭的朱元璋少年丧亲,入皇觉寺为僧,后投入郭子兴的起义队伍,并逐渐成长为起义队伍的领袖。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后改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元朝灭亡,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二、明太祖加强君主集权的诸措施。为了加强君主集权,明太祖改革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创立了加强君主集权的诸项制度,主要概括为:两废三设一改革。 即:1)政治上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制度,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办理朝政;在地方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及军政,设立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后来又参与决策,形成内阁制度.影响: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里。 2)司法上设立不受法律约束的锦衣卫,直接对皇帝负责,监视、侦查臣民的活动. 3)思想上改革科举制度,限定科举考试的内容为“四书五经”,限定考试的形式,用“八股文”作答,只能陈述指定的观点,不许发挥自己的见解。影响:明朝规定科举考试的内容并以八股取士,严重地限制了读书人的思想和眼界,他们只顾钻研经书和八股文,不讲实际学问,这是中国明代以后科技落伍的原因之一。但它能培养出忠实于皇帝的官吏,并且规定考试内容和形式,是考试向标准化的重要过程,有利于公平地选拔人才。 三明太祖加强君权的目的和影响:1)目的:巩固统治。 2)影响: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统治买下了危机。 四、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靖难之役是朱棣为登上皇位发起的战争,并因此而当上皇帝,即后世所称明成祖。朱棣称帝后,改北平为北京,于1421年迁都北京,加强对北方的控制。 五、明成祖继续加强君主集权:他继续执行削藩政策,又设立新的特务机构东厂,加强对臣民的监视、侦查。东厂与太祖设立的锦衣卫及后来设立的西厂,合称厂卫。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1)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时期。明太祖通过“两废三设一改革”的诸项措施,大大加强了皇帝权力,奠定了明朝君主专制集权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2)八股取士是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变化,是君权加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体现。明朝规定,科举专取“四书”、“五经”命题,后又以宋儒朱熹的《四书集注》为依据,不能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所谓“代圣贤立言”。行文格式有严格规定,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体用排偶,谓之八股文。(3)明成祖称帝后,迁都北京,继续削藩,设立东厂,是明朝君主权力进一步加强的表现。 2.难点:(1)靖难之役意为平定祸难的战争,这里的祸难指建文帝改革太祖分封诸藩王的祖制,朱棣认为这是建文帝身边有奸臣挑拨离间亲族关系,贻害国家,因此以“清君侧”为名发起了战争。(2)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教案 一、授课时间:2010年11月10日 二、课程类别: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三、授课教师:历史系08人文(2)班潘晓烨080703210 四、授课专业:全体七年级学生 五、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次课 六、使用教材和主要参考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用书 七、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基础知识目标:元末红巾军起义;明朝的建立;废除丞相加强君权;锦衣卫和东厂; 八股取士;靖难之役;迁都北京 (二)能力培养目标: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加强君权的措施以及 两位皇帝的这些措施对明朝的政治的发展所起的影响 八、重点与难点: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它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明朝时期罢除中书省、废除丞相,内阁的形成,君主专制逐渐走向顶峰。相权被皇权所取代,使皇权达到顶峰,但是也由于这样中国的政治制度也逐渐落后于西方社会。 (一)重点: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二)难点:内阁制与丞相制;明朝前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的归纳 九、教学方法:1、利用多媒体、幻灯片、教学挂图等多种形式,以帮助学生理解与课文相 关的内容。 2、依据教材的内容,并对其中的内容有所增减,扩展。 3、对教材所讲的清晰内容可以略讲,以学生的阅读为主。让学生养成自主 阅读与归纳的能力 十、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师:在前两个单元中我们见证了隋唐的繁荣,宋元灿烂的文化,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学习本书的最后一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首先老师先为同学们讲一个故事,说是明朝时国子监祭酒宋讷某日独坐生气,面有怒容,第二天上朝时,明太祖问他昨天为何生气,宋讷大吃一惊,照实说了。明太祖叫人把检校偷着给他画的像拿来看,宋讷才大吃一惊。那么,故事中检校的身份是什么?(启发学生答出:厂卫特务)接着问学生:明朝时厂卫特务的活动十分猖撅,上自官府,下至百姓,无孔不入;从城市至乡村都有他们的踪影,还反映了什么问题?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二)讲授新课: 1、明朝的兴起与建立(板书): 师: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灾害频繁,人民饥寒交迫。这样的情况下,在今安徽淮河北岸出现了了一支农民起义军。此时,有个叫朱元璋的青年人投身其中,他足智多谋骁勇善战,经过多年的努力南征北讨最终建立起了明朝。同学们通过老师这段描述大家是否能讲讲明朝建立的原因? 生:元末统治腐朽;经济崩溃,黄河决口,灾害连年,农民无法生存,被迫掀起大规模的反抗斗争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在归纳时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原因应从它主观或者客观等方面入

《明朝君权的加强》说课稿2

第十五课《明朝君权的加强》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明朝君权的加强》,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新课程的理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构思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明朝君权的加强》是七年级下册第15课的内容。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而明朝君权的加强是明朝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这一课在明清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识记明朝的建立;归纳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认识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2) 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表演能力;能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故事引导增加知识的趣味性,重点由学生讨论、研究、分析、归纳。同时进行纵向对比、联系。 (2)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3)读书指导,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4)文学作品辅助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明朝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一个时期,表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2)认识八股取士,是从思想文化上加强专制统治。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3)认识明朝实行特务统治,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手段。 (4)另外激励学生从小立大志。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这是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变化,是君权加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体现。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年龄较小,生理心理处于青春期的初期,还没有完全摆脱儿童时期的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这些特点。另外,他们的理性思维还未完全具备,学习和理解一些事物应从直观形象入手,这样他们才能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应力求做到深入浅出,或从他们已有知识积累或生活实际入手,使他们能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 三、教法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采用了讲述法、图示法、多媒体交互演示法等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在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四、教学过程 根据临沂市教研室三五X教学策略,我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如下: [导入新课]部分采用课件“朱元璋画像”导入本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落实课标]部分:(1)采用课件出示明确课标要求,确定所学内容,据此浏览本课知识点进行简单的知识梳理。小组之内通对答案,教师据学生问题鼓励别组学生进行释疑并评价。(2)“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是本课的重点,采用小组讨论“换位思考:假如你是朱元璋,你会采取哪些措施让大臣~”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讨论后一一出示相应内容,最后用自制课件“行政结构改革示意图”进行归纳,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讲述“锦衣卫”部分内容时,采用小故事和现实生活相结合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3)“八股取士”是本课的难点部分,此部分利用视频资料来说明八股文的害处之后,学生分组讨论“当前应试教育和八股取士的本质区别,既贴合学生学习生活增强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4)“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不是本课的重点,我采用课件展示一带而过,仅用“开放课堂”强调明成祖继续加强君权的措施,达到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目的。 [小结]部分采用学生尝试回忆后,课件展示本课知识结构示意图,给学生明

明朝君权的加强

《明朝君权的加强》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明朝君权的加强》,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新课程的理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构思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明朝君权的加强》是七年级下册第15课的内容。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而明朝君权的加强是明朝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这一课在明清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识记明朝的建立;归纳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认识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2) 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表演能力;能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故事引导增加知识的趣味性,重点由学生讨论、研究、分析、归纳。同时进行纵向对比、联系。(2)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3)读书指导,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4)文学作品辅助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明朝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一个时期,表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2)认识八股取士,是从思想文化上加强专制统治。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3)认识明朝实行特务统治,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手段。 (4)另外激励学生从小立大志。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这是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变化,是君权加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体现。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年龄较小,生理心理处于青春期的初期,还没有完全摆脱儿童时期的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这些特点。另外,他们的理性思维还未完全具备,学习和理解一些事物应从直观形象入手,这样他们才能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应力求做到深入浅出,或从他们已有知识积累或生活实际入手,使他们能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 三、教法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采用了讲述法、图示法、多媒体交互演示法等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在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四、教学过程 根据临沂市教研室三五X教学策略,我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如下: [导入新课]部分采用课件“朱元璋画像”导入本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落实课标]部分:(1)采用课件出示明确课标要求,确定所学内容,据此浏览本课知识点进行简单的知识梳理。小组之内通对答案,教师据学生问题鼓励别组学生进行释疑并评价。(2)“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是本课的重点,采用小组讨论“换位思考:假如你是朱元璋,你会采取哪些措施让大臣~”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讨论后一一出示相应内容,最后用自制课件“行政结构改革示意图”进行归纳,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讲述“锦衣卫”部分内容时,采用小故事和现实生活相结合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3)“八股取士”是本课的难点部分,此部分利用视频资料来说明八股文的害处之后,学生分

明朝君权的加强_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识记明朝的建立,归纳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了解靖难之役和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 (2)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使其能初步历史事件进行简单的评价。 (1)制作本课的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效果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2)通过设疑、自我展示、分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 八股取士及造成的影响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4. 标签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介绍南京和北京的文化古迹,并多媒体播放图片:《南京城墙轮廓图》,之后提问: 1、这些大家熟悉的著名古建筑是那个朝代的呢?

2、南京城墙轮廓到底像谁的脸型? 3、他和这个朝代又是什么关系呢? 4、他和他的子孙是如何统治国家的呢? 探究新知: 1、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教师利用课件阐释明太祖图片 提示问题: 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间、地点、都城 (2)教师进一步追问:朱元璋为了他的长治久安,他采取了那些统治措施? (3)小组展示,教师点评,补充。 (4)教师补充问题,温故知新,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①行中书省设立于哪个朝代?明朝为什么废行中书省? ②丞相和中书省设立于哪个朝代?明朝为什么废丞相和中书省呢? ③锦衣卫的组成、职责、特点各是什么? ④明朝实行八股取士的目的是什么?明朝的八股取士与以前的科举制相比有什么变化?造成了什么影响? 回顾总结:科举制的雏形、形成、发展、僵化 2、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1)问:分封制是哪个朝代开始实行的制度? 教师:明太祖加强君权是为了使明朝长治久安,但是在他死后皇族内部为了争夺皇位却发生了自相残杀的事件即“靖难之役”。 (3)明成祖夺得帝位以后,迁都北京。 他采取了哪些措施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继续和发展? 学生边看图片边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看图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