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闻时政的关注情况调查报告

对新闻时政的关注情况调查报告
对新闻时政的关注情况调查报告

对新闻时政的关注情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对新闻时政的关注情况调查报告

魏智琳(物联网141)、戴兴国(物联网141)、游江川(+物联网141)、宋克丹(物联网141)、马梦娜(物联网141)、安祥(信管141)、刘峰豪(信管141)、王丽(信管141)、曹征晨(信管141)、鲁萍(信管141)、杨静钰(信管141)

文章摘要:经过对大学生对时事政治关注度的调查,了解当今大学生对时政消息的了解情况,更进一步分析,大学生对时政的关注度及原因。调查对象主要是昆明理工大学在校大学生以及少部分其它高校大学生,采用网上问卷调查的调查方法。经过分析得出,大部分大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度较高,少部分大学生由于自身关注时事政治的态度,导致没有密切关注社会时事。了解国内的时政新闻,这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了解社会动态、就业行情、国家发展动态十分有利。因此大学生要充分利用身边各种资源,心系时政让自己能吸取更多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看清社会的趋势,明白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关键词:大学生时政关注度

引言:

现在大学生对商界名流和娱乐界时刻表示着自己的热忱,关注着她们的动态,只要稍提到即可娓娓道来,可又有多少大学生在关注着国家的处境、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大学生是社会的栋

梁,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我们的素质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发展的程度。除了在校学习专业知识外,多了解国家当前发展状况,日后的发展趋势以及国家内外台式,对我们来说很重要。只有关心时事,知道国家在当前和以后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了解国家发展的趋势,掌握国际发展动态,才能更好的为国家多做贡献,实现大学生的自身价值。基于此,我们调查小组统计和分析了下列问题:

一、调查结果分析

为了了解大学生对新闻的关注情况,我们特意展开了此次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14份,回收有效问卷203份,其中男生121份,女生93份,男女比例约为4:3;理工科专业179份,文史类专业35份。具体调查结果如下所示:

(一)新闻的形式特点

新闻,是只经过报纸、电台、广播、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途径所传播信息的一种称为。新闻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就其广义而言,除了发表报刊、广播、互联网、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外的通用文本都属于新闻之列,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有的将速写纳入特写之列)等等,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以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让别人了解。

新闻的形式是: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等,新闻的特点是:及时、准确。其中,我们就“您知道‘一带一路’、

‘十三五规划’、‘两会’等这一类事实名词的意思吗”问题向大学生提问,清楚知道的占18.69%,只知道大概的占55.14%,只听说这些词的占22.43%,完全没听说过的占3.744%。

现在社会,人们能够经过更多的途径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与途径来查找资料以及了解信息也是我们必不可少的本事之一。

调查结果分析:只知道大概的占绝大多数,完全没听说过的占极少数。这说明了现在同学们只对新闻有个大概了解,但并不是很清楚。一种原因是现在的新闻了解方式大多都在网络上,而上网的方式中手机占多数,因此用手机浏览新闻只能粗看,细看很少,导致了对新闻的细节以及新闻的背后缺乏了解。另一种原因是现在正处于信息大爆炸时代,每天有无数条新闻产生,我们大学生面对扑面而来的新闻浪潮,有点无从选择的境地,因此只能粗略,以保证在如此多的数量中我们不会因为了解的少而脱节。还有一种原因是现在的社会是以高效、简洁为特点的发展,因此新闻传播当中无疑缺失了很多细节和方面。

(二) 大学生对时政的关注度及原因

时政即时事政治的简称。一般是近期发生在国内或者国际上影响力比较大的事件。国内专注于时政报道的如人民网、新华网等。同时时政具有发生速度快、影响力大等特点。下面我们就大学生对时政的了解程度进行分析: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71.96%(154份)的大学生对时事政治有着大致了解,而充分了解时事政治的有 5.61%(12份),只有1.40%(45份)的学生充分了解时事政治,而有21.03%(3份)的学生不了解时事政治。

经过以上数据显示,昆明理工大学的大学生们对时事政治的了解程度整体上来看还是比较好的,说明大部分的大学生对时事政治有一定的关注和了解,时事政治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还是有少部分大学生不了解和关注时事政治。

时政新闻的发布,无论是对国家,对社会,亦或是对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于此,我们就时政新闻对大学生的影响做了调查,这也反映出了同学们关注时政新闻的原因。其中:56.07%的大学生为自己的未来规划作参考,18.22%的大学生是为了考试需要,79.91%的大学生是为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了解世界,拓宽视野,44.86%的大学生是对自己将来的工作有用,而35.05%的大学生作为闲聊时的话题,仅有 6.54%的大学生认为对自己没有多大的影响。由此能够看出,大部分的学生关注了时政新闻对自己有影响,只有一小部分认为对自己的没有多大影响。可见,了解时政新闻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以此我们来分析大学生关注和没有关注时政新闻的原因:

1.大学生关注时政的原因

调查显示,大学生关注原因多种多样。在调查结果中能够很明显的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了解时事政治对大学生有重要的意义。这个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了解时事政治了解社会当前形势,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而且这也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社会为以后步入社会奠定基础,为以后的就业方向做好打算。也有少部分同学是因为自己专业的要求以及个人的喜好去了解并关注时政,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关注时事政治也是关心国家,爱国的一种表现。

2.大学生没有关注时政的原因

调查显示,大学生不去关注时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原因一:有26.64%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即使关注了也改变不了现状,浪费时间。本着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原因二:有32.24%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和合适和方便的获取途径。

原因三:有39.25%的大学生认为政治新闻枯燥乏味,没兴趣。

原因四:其它(如与其关注时政,还不如玩玩游戏等。)(三)大学生对时政的关注频率

大学生对于时事新闻的关注度能够从她们了解新闻的频率来反应。

调查显示:29.91%的大学生每天都有在了解时政新闻,20.56%的学生三天之内会去关注时政新闻,而20.09%的大学生三天以上才会去关注一次时政新闻,甚至有29.44%的大学生一周才去关注一次时政新闻。经过调查数据能够看出来,现在大学生对于时政新闻的关注度并不高,只有一半左右的大学生对时政新闻有一定的关注度和依赖性,而另一半还是缺乏主动性。国家是我们每一个公民最大范围的家,如果连自己所依赖的家都没有办法去主动了解,又何谈今后为国家做出贡献。因此,我们应积极主动了解国家大事,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为以后步入社会奠定基础。(四)加强大学生的时政关注意识的途径

数据显示,有79.44%的同学都认为是经过网络来进行是最有效的,从这里我们也能够看出在当代的学生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了,从曾经的报纸类新闻到现在的网络新闻,新闻时政事的传播已经迈向了高速化,现代化,信息化。同时,还有48.6%的同学认为同学间的交谈也是相当有效的途径,在大学生活期间,接触最多的依然是一起相互学习的同学,交谈最多的依然是她们,可见,对于加强大学生的时政关注意识,同学间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在同学间的交流中,对新闻时政的了解会全面,更深入。而有28.5%和24.77%的同学认为宣讲团巡讲和班团会的政治学习这样集体式学习的方式是有效的。集体学习相对个人单独学习的优势是能够和多个人进行交流,了解会更深入。

学生对以后时事关注的态度:

数据统计显示,有42.99%的同学选择了视情况而定,而只有36.92%的同学是选择更加关注时政新闻,而有14.95%的同学选择了保持原样,不会改变,对于时政新闻,在同学们看来依旧是一个可关注也可不关注的事,因为依然有 5.14%的同学选择了不会太关注,表现出事不关己的态度。大部分是视情况而定,在没有强迫的情况下,自然是不会主动去关心一些与自己不太相关的时政新闻,时政新闻是枯燥乏味的,可是这是因为在同学们不清楚时政新闻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时,才会有的感觉。因此,只有同学们都清楚意识到时政新闻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与我们的生活其实是联系非常紧密的,我们必须关注。在这样的意识下,同学们才会把时政新闻作为自己必须关注的一件事。

二、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从我们的调查中,我们看到当代大学生并没有对国家的时事政治引起足够的重视,生活中有一种浮躁的气息,并没有让自己

经过关注时政充实生活。在空余时间,大多数人选择了关注新闻时政来打发时间以及为自己的考试和就业做准备。对待祖国,我们有着充分的热情,但却没有找到正确的途径,空有爱国之志而无爱国之行。当然造成这种现象不但仅是大学生的自身原因,也有当今社会的原因。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向钱看”,不在注意自身内在的提升,这也造就了今日颓废、沉迷娱乐的当代大学生。

(二)建议

针对大学生对于时政关注的这种情况,我们调查小组提出以下建议:

1.个人方面:

人是社会动物,任何人都不能脱离她所在的社会而单独存在。当代大学生生活在这个空间距离日益缩小,已演变成为一个地球村的世界就更加应该关注时事政治,关注实时动态,做一个关注时事的有心人,睁眼看世界,而不要做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当代大学生要依靠广阔的眼界和丰富的见识来充实自己,提升能力。同时,有理想有抱负的大学生,一定是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和世界的,因为关注时事,关注祖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动态,就是爱国的一个表现。因此,当代大学生应该从自己做起,时时关注时事政治,这样既能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又能了解社会,更好的生活,也能够为以后进入社会打好基础。

2.学校方面:

学校的首要职责是育人,大学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最为重要。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坚持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对当代大学生时政关注的引导工作,从学校层面能够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调整课程设置,每个年级增加时事政策课程。当前,时政的教育多依靠思想道德修养这门课程,通识课程中没有专门的时政科目,可是学生被动接受时政新闻最有效的途径是课堂教学,能够讲解相关案例,布置课后作业,经过期末考试,学生会转被动为主动的去接触了解分析时政新闻。

其次,考核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科目教师备课内容,要求每堂课增加时政内容。《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大部分学员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对于帮助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认识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再次,校园文化与时政有效结合。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能够围绕当前政策或文件精神进行,结合传统新兴节日,动员社团组织学生活动。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式引导学生从注意进步到关注,由被动关注进阶到主动关心,从而养成关注时政新闻的习惯。

第四,占领校园网、BBS 和官网等引导学生的新平台。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引导工作事半功倍。经过校园网推送每日时政热点,BBS设置热门议题,官网配合传播,三管齐下,对于学生关注时政方面的出众活动能够进行宣传和典型报道,从而营造浓厚的关注氛围。

最后,发挥党团组织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党建团建是高校学生工作中的重要模块,做好党团培训,动员党员优秀团员关心时政,将其纳入党员团员的考核,让先进党员影响其它学生,从而更加广泛的提高学生对时政新闻的关注度。

三、结语

李大钊说,“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青年人,朝气蓬勃,勇于进取,大学生更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把她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中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发展的后备力量,引导她们关注时政新闻,读书看报,与时俱进,分清国内国际局势,理性思考,培养其政治敏感,坚定其政治立场,才能给国家的进步与发展提供正能量。

新闻时政不但仅是指国家大事件,它包含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在国家这么一个大集体下,不经常关注这个大集体的动向,怎么会深刻了解一个国家。时政新闻传递出的是一个国家的政治大动向,也是关乎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的政策方针。关注时政新闻不但仅是我们关注国家大事的公民义务与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关注自身利益的权利。关注时政新闻,要在改变我们以往意识的前提下,主动积极的关注。这样才能尽到我们公民应尽的义务,祖国也就越来越富强。

参考文献:【1】科技创新导报.母春兰,邹陈程,季柳,路博文,王自春,蔡丽莉《在校大学生对时政新闻的关注情况》,(13)【2】世纪桥.张铭颖《大学生关心时事政治现状调查研究》,(7)【3】东方文化周刊.刘方《大学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关注时政新闻》,(19)

(指导教师:杨春玲)

附录1

小组成员分工情况

附录二:

大学生对新闻时政的关注情况调查

魏智琳(物联网141)、戴兴国(物联网141)、游江川(物联网141)、宋克丹(物联网141)、马梦娜(物联网141)、安祥(信管141)、刘峰豪(信管141)、王丽(信管141)、曹钲晨(信管141)、鲁萍(信管141)、杨静钰(信管141)

1.您的性别?

○男

○女

2.您所在的专业属于

○文史类

○理科类

3.您所在的年级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研究生

4.你的政治面貌?

○党员(包括预备党员)

○入党积极分子

○共青团员

○群众

5.您知道“一带一路”、“十三五规划”、“两会”等这一类时事名词的意思吗?

○清楚知道

○只知道大概

○只听说过这些词

○完全没听说过

6.两会期间,你最关心哪类提案或者议案?

○医疗住房等民生

○教育体制及改革等教育问题

○金融危机、通货膨胀等经济问题

○反腐倡廉、法制建设等政治问题

7.你对一件时事政治新闻了解到什么程度

○不了解(转9题)

○大致了解(转8题)

○充分了解(转8题)

○深入分析(转8题)

8.您关注时事政治的原因是(可多选):

○公民责任

○与就业相关

○了解社会当前形势,增加见识

○专业要求

○受人际关系(父母、朋友等)影响

○兴趣

○其它

9.您没有去关注时事政治、原因是(可多选):○觉得即使自己关注了也改变不了现状、浪费时间○没有合适和方便的获取途径。

○政治新闻枯燥乏味,没兴趣。

○其它

10.一般多长时间会去了解一次时政新闻

○每天

○三天

○三天以上

○一周

11.请问你一般花多长时间了解一条时政新闻

○ 15分钟以内

○ 15分钟到30分钟

○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

○一个小时以上

12.您最主要是经过什么途径了解时事新闻

○网络

○电视

○报纸或杂志

○她人告知

13.您认为新闻时政对你有什么影响(可多选):

○为自己的未来规划作参考

○为了考试需要

○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了解世界,拓宽视野

○对自己将来的工作有用

○作为闲聊的话题

○没有多大影响

14.您认为哪种方式对加强大学生的时政关注意识更有效?(可多选)

○新兴传媒(如网络)

○宣讲团巡讲

○课堂教学

○同学之间多交谈

○班团会的政治学习

○其它

15.今后会改变对时政新闻的关注度么?○会更关注

○不会改变

○视情况而定

○不会太关注

大学生对时事了解情况的调查总结

关于大学生对时事了解情况的调查总结 第十二小组上周,我们小组成员在组长许超同学的组织下,在曾暾老师的大力支持下,在全校对100名同学就关于大学生对时事了解情况展开了调查。我们的问卷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对何种时事类型的了解;二是对时事的兴趣以及对时事的关注程度。 一,以问卷的形式在同学中展开调查 我们的问卷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对何种时事类型的了解;二是对时事的兴趣以及对时事的关注程度。调查的对象均为在校学生,各个学院的同学都有,男女比例基本均衡。根据调查结果显示: 1.男生对时政以及体育类新闻的关注度比较高,而女生更倾向于关注娱乐类时事。 2.专业方向与对时事的了解关心程度无太大关系。 3.有69%的同学表示对现在的社会热点(反日游行,钓鱼岛问题,各类娱乐新闻)有大致的了解,仅有4%的同学表示对时事完全不关心。然而能够持续关注时事的同学却不多,仅有17%的学生表示经常因为一个新闻而追踪持续关注,而大部分的同学(62%)都选择了偶尔关注。 4.关心时事的理由各不相同,较多比例的同学觉得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关注关注国内外政治,了解当前局势。同时有33%的同学认为关注时事可以帮助自己放松心情,打发时间,并且还能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 5.同学们不关心时事的理由则大多是时事政治过于枯燥,甚至是无聊。20%的同学则认为时事与他们的生活关系不大,而且学习也占用了太多的时间。当然有些同学还认为是因为时事的政治透明度不够高导致了他们不愿意关系时政。 6.了解时事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网络,一部分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主流报纸对大学生仍然有较大的影响,但网络影响占的比例增大,境外网络信息虽然比较低,但其对阅读者的思想影响力不可小视,特别要引起重视的是。课堂教育对大学生政治思想的影响在下降。 7.对于同学们在课余时间相互之间讨论时事政治时是否经常带有偏激的个人看法,大部分同学给出的答复是偶尔的,而有28%的同学表示他们从来都是客观理性的讨论时事政治,从来不会带有偏激的个人看法。 二,针对调查结果所提出的建议 关注时事,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素质。根据调查的结果,我们建议学校的相关社团应该就此问题加大对时政的宣传力度,让同学们更加关注时事。比如说学校里的广播站,可以向同学们广播更多的时事内容,时事热点。让同学们能够有更多的有效途径来接收。 三,针对小组调查过程中的反省与总结 此次关于大学生对时事了解的调查,我们小组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1.调查方式:我们小组采用了问卷式调查。在被调查的100位同学中,大部分同学还是相当积极的参与了我们的调查,并且非常认真地填写了问卷。 2.调查人数与范围:此次调查的人数中,男女比例基本持平,所以调查的结果并没有性别上的偏差。但是被调查的同学基本集中在化生学院与土建学院11级的学生。 3.值得我们反省与思考的地方:我们调查问卷上的问题所涉及到的方面并不够广泛,,问题的深度不够,同时仅有的100份问卷所出的结果并不具有说服力,不够有力度。而且,由于被调查的同学并非是平均分布在每个学院,因此依据此次的调查结果并不能和很好的得出学生对时事的了解情况与其所在专业是否有关

时政新闻的特点

时政新闻在现如今的党报或者一般报纸上比比皆是,大多是在第一版就会以较大的篇幅来呈现。而对于这样的政务新闻有多少人会细细去看呢,至少我不会。这时政新闻,我想大概可以比之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一方面,它枯燥乏味,毫不生动:但是想要了解国内的政治动向就不得不从这些时政报道中察言观色。 时政报道就是对政治新闻的报道,是政党、社会集团、社会势力在国家政治生活和政治关系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活动的报道。时政报道的范围很广,只要和政治搭边都可以成为时政新闻。和其他新闻相比,时政新闻的特点也很明显。 进入三月,学雷锋就变成了一件不可不提的事。《人民日报》(2012年03月03日01版)《全国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座谈会在京召开李长春出席并讲话》就是一篇典型的时政新闻。现在就以这篇文章为例,来谈谈时政新闻的一些特点。 首先,时政新闻作为一篇新闻来说具有一般新闻的特点,必须有时效性、真实性和客观性。《全国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座谈会在京召开李长春出席并讲话》这篇文章符合这些特点,第一时间报道学雷锋活动座谈会的情况,这对整个三月各地开展学雷锋活动有着指导性的作用。而时政报道都是最新发生的政治动向的报道,时效性很强,这也是其优点之一。 第二,既然是时政新闻当然具有相当强的政治色彩。本来是一般的节日报道,但是加上副标题“李长春出席并讲话”就明显强调了它的政治意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李长春出席座谈会并讲话。”之后文章主题三段分别以“李长春在讲话中指出”、“李长春强调”、“李长春强调”开头,主要写了座谈会上李长春的讲话,这其实就是中央对于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于是节日就和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直接挂钩,地方就应以时政报道基础,了解国家及党对国内各项事务的方阵政策方向。 第三,时政报道内容科学严肃,过于空泛,缺乏新闻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时政报道的内容给人以整体的映像应该就死某某官职的某某领导出席了什么重大会议,或者是又去了某国访问,充斥全文的大概都是些冠冕堂皇的话。《全国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座谈会在京召开李长春出席并讲话》这篇文章自然也符合这个特点。“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刘云山主持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中央

时政新闻

时政新闻 目录 解释 范围 1.重要性 特征 完善的意义 1.功能一:议程设置 2.功能二:丰富与认识 3.功能三:意见领袖 展开 解释 范围 1.重要性 特征 完善的意义 1.功能一:议程设置 2.功能二:丰富与认识 3.功能三:意见领袖 展开 编辑本段解释 时政新闻是关于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编辑本段范围 主要表现为政党、社会集团、社会势力在处理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活动。 重要性 是由政治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决定的。 编辑本段特征 1、政治性 2、政策性 3、广泛性 4、信息性 5、时效性 编辑本段完善的意义 目前,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各种信息的重要途径。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4.85亿。网民作为当今网络社会的主要参与者,他们自身素养的高低,尤其是政治素养的高低将会对我国今后的政治发展、民主发展等产生重大影响。网络时政新闻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如何把握好网络时政新闻消息的传播,不断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如何认识当前网络时政新闻的传播与网民政治素养的关系?如何发挥网络时政新闻在提高网民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这类问题值得业界和学界探讨。 政治素养是指社会群体在一定阶段所形成的政治行为能力的总和,它是社会、经济、政治等在公民个人意识上的综合反映,主要包括政治情感、政治认知、政治态度三个方面。一定的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程度可以透过公民的政治素养得到折射。作为网络政治文明的一部分,网络时政新闻则是指借助网络媒体报道的个体性的事实新闻或消息。由于网络上很多时政新闻没有对新闻事实提供更多的细节,网民很难从整体上把握时政新闻的内涵与实际意义。但是,同样作为以新闻为主的信息发布平台,人民网在时政新闻报道方面发挥了自己的优势。作为国家重点新闻网站的排头兵,人民网以“权威性、大众化、公信力”打造的时政新闻频道备受网民青睐。再如,凤凰网时事政治板块也比较独特,通常以第三人称视角或社论等形式表达观点,有的是相互佐证,有的则是针锋相对,这样的表现形式也有助于网民获得更多的信息。此外,类似的还有新浪网的高端动态、腾讯网的今日话题、中国新闻网的要闻导读以及搜狐网的声音板块等。人民网独具特色的报道内容与方式,在提高网民政治素养方面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完善网络时政新闻报道。 功能一:议程设置 一、充分发挥“议程设置”的功能,培养网民的政治情感

大学生对新闻时事关注现状的研究报告.

有关大学生对新闻时事了解现状的 研究报告 ——第一小组研究调查 年级专业:13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第一小组成员:谢业剑(组长) 王婷 曾杨 谢悦芸 邓宏扬 陈泓羽 刘炽宣

目录 一、引言 (3) 二、资料与方法 (4) 三、结果与分析 (5) (一)大学生了解新闻时事的现状及特点 (5) (二)大学生对于各类新闻时事的态度差异 (8) (三)对各类新闻时事关注情况的不同对大学生的影响 (17) (四)同学们针对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的意见 (21) 1.学校方面 (21) 2.班级活动方面 (21) 3.个人方面 (21) 4.主流媒体方面 (21) 四、研究讨论 (22) (一)研究者自身的局限性 (22) (二)调查对象的局限性 (22) (三)新闻种类的局限性 (22) 五、研究小结 (22)

一、引言 当今是一个信息化发展迅速的社会,而在校大学生作为当代中国青年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他们对于新闻时事的关注程度以及关注的相关内容不仅会影响到个人的人生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年轻一代的整体发展趋势。 大学生对于新闻时事的全方面了解不仅有助于扩展知识储备,还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于新闻时事的关心,有助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以及大学生本人对于未来人生的规划。 通过对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的了解,我们能够正确地了解到本专业的就业方向以及各方面的人才需要;通过对热点时事的关注,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国际国内局势和国家发展趋势;通过对体育,娱乐新闻的了解,不仅可以满足自身的兴趣爱好,还可以在人际交往中更好地展现自我。 因此调查研究大学生对新闻时事的了解现状,其研究结果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针对不足之处能够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相关的建议,以便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新闻时事观,从而通过合理的方式有选择,有目的地去了解新闻时事。 那么当代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各类时事新闻?他们关注各类时事新闻的频率、程度情况如何?促使大学生主动关注各类时事新闻的动力和致使大学生不去关注各类时事新闻的因素又有哪些呢?对时事新闻关注种类和程度的不同又带给不同专业的同学们哪些影响呢?大学生们对更好地关注时事新闻又有哪些有效的建议呢? 为此我们小组通过对被调查者发放回收小组成员设计的调查问卷,运用SPSS软件对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相应的研究结果。由于时间能力有限,我们此次调查研究主要针对以下三类新闻时事: (1)时政新闻 (2)娱乐新闻 (3)与自身专业有关的新闻

时事新闻报道类

时事新闻报道类 在近年的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中,常有时事新闻报道类的文章,其内容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战争、环境、人口、能源等。 1. 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 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有时省略。 3. 现将这类文章的特点、命题角度及解题方法分述如下: 【显著特征】1.第一段简要概述新闻或时事的内容提要,接着再详述具体内容; 2.新闻或消息类文章在开头通常用大写字体标明其出处或来源,并用破折号或冒号引出内容提要。 【测试角度】1.测试文章的主旨大意或段落大意; 2.测试考生对于某个具体信息的理解与把握,即细节理解; 3.测试所读材料的来源或出处; 4.测试考生利用所给信息进行推理的能力。 【解题方法】1.速读短文,特别是开头的几句,抓住五个W,即:事件发生的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原因(why)、过程和结果(how),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细读所给的试题,初选相应的答案; 3.细读短文,并确定相应的答案。 4.信息的增加或减少是阅读理解题中设计干扰项的常见手法,因此,在确定答案时,应特别注意识别。 Passage1 Visiting U.S. President George W. Bush said in Beijing Friday that both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should encourage bilateral(双边的) contacts and exchanges to promote mutual(相互) understanding. “It’s important for our political leaders to come to China,” said Bush, who gave a speech Friday morning at Qinghua University, one of the most prestigious universities in China. His working visit to China and discussions with Oinghua students “help promote” Sino-U.S.(中美) relations, Bush said in response to a student’s question about what he would do to promote Sino-U.S. relations. “Many people in my country are very interested in China,” he said, adding that these Americans have learned more about China’s culture and the Chinese pe ople. He said that he would keep encouraging such contacts and exchang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Bush said that he would describe back home what he has seen here and that China as a great nation not only has a “great history” but also an “unbelievably exciting future.” The president said that the 2008 Olympic Games would make a significant opportunity for the rest of the world to understand China, which enables more people to come to China and feel the modernization taking place, and many more people will see it on the television. Bush arrived in Beijing Thursday for a two-day working visit to China. 1. What the word “prestigious” in the second paragraph probably means? A. great B. famous C. honorable D. modest 2. Which of the sentence is NOT true? A. Bush think bilateral contacts and mutual understanding will promote Sino-U.S. relations. B. Many Americans are interested in China.

时政新闻怎么写

时政新闻为何不受读者欢迎? 一是时政新闻可读性差,二是时政新闻同质化。 时政新闻本身存在容易枯燥、干瘪、生硬、索然无味的问题,相对于社会新闻多渠道的来源,时政新闻的主要来源渠道大多“同一”,不是新闻发布会,就是领导讲话稿,或者是各部门的汇报材料、工作总结。记者写出的稿件几乎千人一面。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一、转变观念 时政新闻也要与时俱进。 首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背景要求时政报道更多地关注经济话题; 其次,时政新闻要力求和广大读者“发生关系”,找出和读者有关的新闻要素。 再次,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也要求媒体根据受众需求的变化,提供更专业、更深入、服务性更强的时政报道。 二、采用“华尔街日报体” 时政新闻也要社会化,硬新闻要软化,要追求角度独特。 “华尔街日报体”是《华尔街日报》常用的一种新闻写作方式。多运用在非事件性新闻报道与写作中,以引人入胜、趣味盎然的人物或故事开头,再自然过渡,层层递进,如同剥笋般逐步地把所要交待的新闻主题和盘托出,最后又呼应开头,回以开头时的人物身上。写作步骤与结构是: 第一步:开头(一个生动活泼的故事) 第二步:过渡(承小故事启大主题) 第三步:展开(集中力量深化主题) 第四步:结尾(回应开头故事作总结或升华)。 实际上,“华尔街日报体”的精髓是以写故事的手法来写新闻,将一些枯燥、干瘪、索然无味的硬新闻,写成有较强可读性、易读性和趣味性的软新闻。而它的结构又很像中国文论中的“凤头、猪肚、豹尾”的主张,讲究文章的起、承、转、合。 在非事件性新闻或深度报道的开头采用故事性描述的写作技巧,通过讲述一个与新闻主题密切相关的人物故事,引出所要报道的新闻,然后逐渐展开,深化新闻主题。 三、“华尔街日报体”值得时政记者学习的地方 1、学习它以故事带新闻的方法,增强时政新闻的可读性。 我们的记者写时政类稿件时喜欢用“记者从某某部门获悉”生硬开头,这在“华尔街日

时事新闻类材料作文

时事新闻类材料作文 1.时事新闻类材料作文的写作方法谈 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材料作文占有很大的比例,而材料作文中时事新闻类材料作文又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09年辽宁卷对“明星代言”的看法,09年江西卷对蔡铭超拍下兽首的看法,2011年全国卷ⅱ“代买彩票中大奖,你怎么做”和2011年北京卷对“世乒赛中国队包揽金牌”的看法的材料作文。 那么如何写好时事新闻类材料作文呢?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什么是时事新闻类材料?时事新闻类材料又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所谓时事新闻类材料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材料,同时也是时事政治中的新闻或社会热点材料。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性,社会关注度高,材料所涉及的事件都是新近发生并能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的。2、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人们对提供的材料往往具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看法,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3作文引导语上往往有“谈谈你的看法或感受”“你对此有何看法或请你就此发表你的见解或看法”这样的提示话语。比如:2009年江西卷,你对蔡铭超的行为有什么看法?请据此写成一篇文章。 二、时事新闻类材料和一般故事类材料作文有什么区别? 时事新闻类材料常常在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是“中性”的,即不以对文中观点的“是”或“非”来确定作文的正确或错误。学生可以以自己的思想来表达对材料的认识,可褒可贬,可评可争,可讽可谏,可嬉笑怒骂,只要能够自圆其说,言之成理都可以。而故事类材料是在故事中蕴涵道理,作者要从材料中提炼出观点,然后通过古今中外事例来证明这个道理的真实性。 如09年全国卷ii作文题是“色盲、拉面、干洗剂”三个小故事,我们可以从三个小故事共同提炼出“留心生活,就会有所发现,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勤于思考,是成功的保障”“人生因思考和探索而精彩”“留心生活,抓住机遇,才能成功”等等人生道理。 三、时事新闻类材料作文的二种常见写法 1、直面材料——就事论事 “就事论事”常指仅从事物的表面现象孤立、静止、片面地议论,在这里指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即可。适用于时事评论、人物评论、影视评论、诗歌评论、经典评论等评论类文章。 要写好这类文章,首先,要求旗帜鲜明发表自己对某件事或某现象的看法,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或总结成功经验或指出失败教训等,要求实话实说。如根据09年江西卷蔡铭超事件可提出以下观点:1、拒绝“二次抢掠”,2、向不合理的规则说不,3、理性爱国。写就事论事评论文章,最需要的是集中精力对所评之事做出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评事可以有多种思,如评事的对错,评事的成因,反思此事的教训。评“事”以不限于一点或一个角度上,可以多点或多角度,但需记,所评所说,必须与所评之“事”密切相关,不能游离于“事”而高谈阔论。 其次,要为自己的评判写出分析和理由。分析说理是时评的灵魂所在,如果说“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是司法上的一条准则的话,那么,时评的写作

2016年6大时政类热点新闻事件

1.李克强总理赞誉严复传递三大讯息 据日前的人民日报新媒体报道,正在福州考察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专程来到严复故居进行考察。据报道,工作人员说,《政治学》等经典名著都由严复首次翻译引入国内。李克强补充道:还有《国富论》和《论法的精神》。他指着展柜内的《天演论》说,严复的翻译确实做到了信、达、雅,这本书我插队时也读过。 李克强赞誉严复:严复学贯中西,是第一批“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他向国人翻译介绍西学,启蒙了几代中国人,同时,又葆有一颗纯正的“中国心”。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记住严复。 具体而言,李克强总理考察严复故居并赞誉严复,至少向外界传递出了三个方面的讯息。 其一,中国将坚定不移地推进开放伟业,在这个伟大进程中,“开民智”至关重要,人人“放眼看世界”至关重要。当今,我们有必要在开放先驱博大精神的辉映、感召下,强有力地推进开放进程。李克强总理赞誉严复,并不单纯是对于历史人物的臧否,其更代表了一种导向——当今,严复终生的秉守、追求,并未取得成功,当下的中国以及中国人,有必要继承、完成严复未竟的事业,有必要人人成为“放眼看世界”的严复。 其二,中国将全方位地向世界敞开心胸,将成为现在和未来,世界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分子。中国的开放事业,历经上个世纪最后20年的风风雨雨,以及新世纪迄今依然不平静的历程,纷争、讼论依然未完全平息。中国走什么路,依然严峻而现实。严复认为,即便尧、舜、孔子生在今天,他们也会向西方学习。要救中国,必须学西学和西洋“格致”:“盖非西学,洋文无以为耳目,而舍格致之事,则仅得其皮毛。”“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止”。重要的在于:“体用一致”“本来一致”,要从政治制度上进行变革——“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和”。 以一颗“中国心”“放眼看世界”,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不老子天下、自以为是,汲取人类一切精神养料,吸纳世界所有文明成果,一如严复曾引赫胥黎所言:“读书得智,是第二手事。唯能以宇宙为我简编,各物为我文字者,斯真学耳”。这,或许就是李克强总理吁请所有中国“记住严复”的肇因。 其三,赞誉严复,是一种汲取、一种胸怀,更是一种自信——中国的反腐败,目的还是为了开放,为了将中国引向现代文明国家。而,开放的成功,离不开反腐败的成功。 从这个意义上说,李克强总理赞誉严复,着实是在为后反腐败时代、后变革时代的中国计,是在为中国的未来计——在当下大力反腐败的同时,不忘未来发展,筹谋未来发展,布局未来发展,起步未来发展。 这,或许就是严复浮出当今现实水面的深层内涵。(祝振强) 2.“亚洲版奥斯威辛”应被全世界记住 77年前南京那个最冷的冬天不仅应该被中国人铭记,更应该成为全人类共同的伤痛记忆。12月13日起,时为中国首都的这座城市陷落后的一个多月里,侵华日军血腥屠杀了30多万无辜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强奸抢劫、焚烧破坏,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77年后,中国将首次以国家名义悼念那场灾难中的死者,在13日举行国家公祭。这意味着中国要进一步固化以南京大屠杀为代表的日本侵华罪行史实,并将其上升为全中国、乃至全人类的共同记忆。 由中国最高立法机关决定设立的这个公祭日,将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77年后才来临的以国之名的公祭,正是要与当前一些人的“历史健忘症”针锋相对作斗争,尤其是警示以安倍晋三为代表的日本右翼正视历史,妥善处理现实问题。

时事新闻类材料例文

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70分) 2013年3月6日,一乘机老人突发心脏病,东方航空公司航班紧急备降三亚,将老人送医。航班滞留三亚16小时,乘客因此耽误了一天的旅程,部分人心生不满,“本来备降就是为了救人,我们乘客又没有延误责任。”后又觉得补偿方案不合理拒绝再登机,飞机只好载着其他乘客先行离去。该事件引来网上众多关注,有的网友大赞航空公司把抢救生命放在第一位,处理及时;有的网友指责旅客冷漠、缺乏包容心;也有的网友说:“16个小时都被困在机场,谁受得了啊。”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2.不少于800字。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每个人(对象)的角度分析、立意: 1、航空公司为救生病老人紧急备降:①对生命的尊重、负责,②坚守道德良心③拒绝冷漠、自私,④对功利社会的匡救; 2、航空公司为救生病老人紧急备降后滞留16小时:①对其他乘客权利的漠视和侵害,②处理突发事件的制度措施的缺漏,③服务宗旨淡薄,大企业的强势心理,④缺乏危机处理的智慧,激化矛盾; 3、部分滞留旅客因为航班延误造成损失,心生不满,觉得补偿方案不合理拒绝再登机:①敢于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国民权利意识的觉醒;②多点理解和包容;③妥协也是一种智慧; ④要维护权利,也要讲道义; 4、航空公司与滞留乘客的矛盾:理解和包容; 5、网友的关注:①社会民主的觉醒,②社会不乏正能量,③理解和包容…… 问题:以下面的论点写作,是就事论事还是就事论理? “这航空公司点赞”―――? “坚守道德良心,拒绝冷漠自私”“多点理解和包容”――? 【标杆文评】 请拾起你的关怀 2013年3月6日,在东方航空公司的一架航班上,一名乘机老人突发心脏病。机组人员当机立断备降三亚,将老人送医。这本是一件值得称道的好事,但部分旅客心生不满,认为自己的行程被耽误了,并且东航给出的赔偿方案不合理,因而拒绝再登机。这又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在看到这则新闻时,我的内心涌起了深深的无力感,然而这又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路边老人摔倒之后没有路人愿意上前将他扶起的时代里,人情凉薄、漠视生命似乎就是很正常的呀。但可以理解不等同于“应该纵容”。也许事件中的东方航空在处理、协调突发事件的时候确实有欠妥当,但身为旅客,难道不应予以充分的理解吗?耽误了一天的旅途,风景却还在那里等你去欣赏;耽误了一大笔生意,往后也还可以再谈;可是生命呢?走了还能再重来吗?我想,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拾起我们的人文关怀。一个国家倘若对她的子民如此漠然,那经济再发达、国力再强盛,又有何用?只怕国不国矣。 记得前些日子有一则假新闻,说的是一名老人在菜市场摔倒,一百多位路人经过却置若罔闻。但事实上,老人摔倒之后,在一名白衣女子的号召下,周围人聚拢过来对老人施救。事后,央视记者采访她,她说了这样一句话:“谁家没有老人?谁又没有个老的时候?”朴素的话语却掷地有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记》里的这一句话经口耳相传,筑进了一代一代中国人的大同理想中。我从不怀疑人文关怀的存在,因为它深深植根于我们的内心深处。人文关怀,无疑就是对生命的尊重。从救助摔倒老人的“最美路人”,到伸手接下坠楼孩子的“最美妈妈”,从勇救学生的“最美教师”,再到把一生奉献给老少边穷地区的“最美乡村医生”,对生命的尊重让他们奋不顾身,让他们恪尽职守。生命之花最美,也最动人。 你的心里,我的心里,其实都有一份关怀,对亲人、对朋友,甚至对陌生人、对天地万物。只是也许我们在追逐什么的时候把它丢下了。我们将冷漠作为盔甲,却不知爱与关怀才拥有这世上最强大的力量。

(完整版)时事新闻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社会现象类作文强调“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对于中学生写作时评来说,尤其要注意针对性和说理性。 1、要有针对性。它不能像一般材料作文那样,从材料中引出一个道理,然后哲理化写作。而是 必须针对材料所列出的现象进行评论,有的放矢; 2、要有准确立意角度。甚至你的评论标题能让读者清楚地知道你的鲜明的态度或观点; 3、要有说理性。定是以理服人,让读者能一目了然地知道这种现象的本质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如何解决。 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 在写法上,一般可写成评述性文章即评论(有别于感想引申类文章),而评论一般可分为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写法上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 二、社会现象类作文写法 1、概括出现象(是什么?) 2、分析现象:(为什么?) 反映了什么?(观果思因,透过现象看本质) 3、如何解决?(怎么办?) 4、小角度切入立意: (切入点要小,选择自己熟悉的或感触较深的,有素材积累的) 三.典题引路: 作文材料:近年来有些低俗话语开始在一些校园流传。“日照香炉烤鸭店,鸡鸭鱼肉在眼前。口水流下三千尺,一摸口袋没有钱。”“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 无独有偶,无论在《水浒传》还是在《金瓶梅》里,都是一个地痞恶棍形象的西门庆,眼下却成了“红人”。山东临清市推出“金瓶梅文化旅游区”招商项目,“西门庆院落”是重点内容之一;山东阳谷县即将向游人开放的狮子楼旅游城扩建工程中,“西门庆府院”也成为一大看点。 而今年,与低俗文化有关的事件接二连三:电视的相亲节目被叫停,“凤姐”和“伪娘”相继走红,日本女优苍井空访问上海时受到热捧…… 1、概括现象:低俗文化在社会中普遍存在 2、为什么 由果索因,透过现象看本质。为什么低俗文化在社会中普遍存在? ①寻求自身感官刺激而选择低俗 ②个人对名利的不当追求造就低俗 ③媒体为自身经济利益而造就低级趣味 3、反映了什么(怎么办) 健康新颖(高雅正气)的文化形式的缺失,社会信仰的缺失,审美趣味的低迷。 措施:①个人要有健康高雅的追求;②商家要有社会文化责任感, 不能只追求经济利益;③有关部门应积极引导,加强监管。 4、小角度切入立意: 【材料示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关于大学生对时事了解情况的调查总结

关于大学生对时事了解情况的调查总结 关于大学生对时事了解情况的调查总结 关于大学生对时事了解情况的调查总结 第十二小组 上周,我们小组成员在组长许超同学的组织下,在曾暾老师的大力支持下,在全校对100名同学就关于大学生对时事了解情况展开了调查。我们的问卷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对何种时事类型的了解;二是对时事的兴趣以及对时事的关注程度。 一,以问卷的形式在同学中展开调查 我们的问卷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对何种时事类型的了解;二是对时事的兴趣以及对时事的关注程度。调查的对象均为在校学生,各个学院的同学都有,男女比例基本均衡。根据调查结果显示: 1.男生对时政以及体育类新闻的关注度比较高,而女生更倾向于关注娱乐类时事。 2.专业方向与对时事的了解关心程度无太大关系。 3.有69%的同学表示对现在的社会热点(反日游行,钓鱼岛问题,各类娱乐新闻)有大致的了解,仅有4%的同学表示对时事完全不关心。然而能够持续关注时事的同学却不多,仅有17%的学生表示经常因为一个新闻而追踪持续关注,而大部分的同学(62%)都选择了偶尔关注。 4.关心时事的理由各不相同,较多比例的同学觉得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关注关注国内外政治,了解当前局势。同时有33%的同学认为关注时事可以帮助自己放松心情,打发时间,并且还能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 5.同学们不关心时事的理由则大多是时事政治过于枯燥,甚至是无聊。20%的同学则认为时事与他们的生活关系不大,而且学习也占用了太多的时间。当然有些同学还认

为是因为时事的政治透明度不够高导致了他们不愿意关系时政。6.了解时事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网络,一部分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主流报纸对大学生仍然有较大的影响,但网络影响占的比例增大,境外网络信息虽然比较低,但其对阅读者的思想影响力不可小视,特别要引起重视的是。课堂教育对大学生政治思想的影响在下降。7.对于同学们在课余时间相互之间讨论时事政治时是否经常带有偏激的个人看法,大部分同学给出的答复是偶尔的,而有28%的同学表示他们从来都是客观理性的讨论时事政治,从来不会带有偏激的个人看法。二,针对调查结果所提出的建议 关注时事,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素质。根据调查的结果,我们建议学校的相关社团应该就此问题加大对时政的宣传力度,让同学们更加关注时事。比如说学校里的广播站,可以向同学们广播更多的时事内容,时事热点。让同学们能够有更多的有效途径来接收。 三,针对小组调查过程中的反省与总结 此次关于大学生对时事了解的调查,我们小组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1.调查方式:我们小组采用了问卷式调查。在被调查的100位同学中,大部分同学还是相当积极的参与了我们的调查,并且非常认真地填写了问卷。 2.调查人数与范围:此次调查的人数中,男女比例基本持平,所以调查的结果并没有性别上的偏差。但是被调查的同学基本集中在化生学院与土建学院11级的学生。 3.值得我们反省与思考的地方:我们调查问卷上的问题所涉及到的方面并不够广泛,,问题的深度不够,同时仅有的100份问卷所出的结果并不具有说服力,不够有力度。而且,由于被调查的同学并非是平均分布在每个学院,因此依据此次

论电视时政新闻的作用

论电视时政新闻的作用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时政新闻占有重要的位置,中央电视台和各省级卫视的新闻节目中,时政新闻仍是主要被报道的内容。时政新闻地位如此突出的原因与我国的实际政治经济情况密切相关。我国的新闻媒体仍隶属于国家管理的范围内,各级电视台报道的新闻内容,特别是政治要闻都要经过政府的宣传部门监管,由此新闻报道的内容与国家的党政工作紧密相连。 一、时政新闻的界定 时政新闻,顾名思义,就是新近发生的有关时事、政治的新闻,旨在把握时代脉搏,关注国计民生。 以中央电视台为例,《新闻联播》是报道时政新闻的一个典型范例,1982年9月1日起,中共中央明确规定,重要新闻首先在《新闻联播》中发布,由此开始奠定节目为官方新闻发布管道的重要地位。在《新闻联播》中,时政新闻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会见、外交、会议、领导活动、宣传重点、公告等6 类。会见新闻,指领导人会见、接见国内知识分子、农民、工人等;外交新闻指,领导人出访、接见外宾,国外来访领导人等;会议则是围绕党政的各大重要会议,如政协会议、人民代表大会等;领导活动就是指领导人的考察、视察等活动;宣传重点则指国家政策在某一时间内的主要话题,如宣传“三个代表”思想时,对一些突出人物、现今事迹进行重点宣传。时政新闻在《新闻联播》中的占有重要的报道比例,以1999年和2000年11月的《新闻联播》为样本中可见,“时政新闻共有129 条, 占新闻总数的41.6 %;总时长210 分38 秒(12638 秒),占新闻总长度的52.3 %,即每天平均播出15 分02. 7 秒(902. 7 秒),超过节目一半的时间(1725. 3 秒);平均时长为1 分38 秒。时政新闻无论是播出条数还是播出时间, 都超过新闻联播三分之一的比例。”①由此可见,时政新闻一直都是电视新闻报道的重中之重,而其报道内容也有自己的特点和方式。 二、时政新闻的特点 由时政新闻的定义可以看出,时政新闻可以理解为时事政治类新闻的报道,这首先就要求新闻要具有时事的特性。时效性一直是新闻价值的重要要素之一,而时事与时效性有所区别,尽管也要求在报道时间上与事实发生的时间趋近,但适宜性和时机性都是 ①新闻联播样本分析及研究

浅谈如何做好时政新闻的报道【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播音与主持艺术 浅谈如何做好时政新闻的报道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该选题的背景从大了说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间,时政新闻横跨的政治和传媒俩大领域,对于时政新闻领域的研究不仅仅只从政治方面作为切入点,它更是新闻改革的一个关键点。从小了说,对于学习传媒的学生很少有机会或者有的根本就不敢去触碰与高平台相关的新闻报道。因此对它的研究与探索一直落后于其他类型的传媒领域。前人对时政新闻的研究较多地集中于业务层面,而且大多从宏观上去阐述。 传统的时政新闻报道弊病不少,显然有一些不被受众所乐于接受。电视时政新闻报道,如何抓住领导活动、会议新闻以及监督性报道等方面,进行剖析和探讨,并改进时政新闻报道的宣传和传播功能。在坚持新闻党性原则的前提下,又如何提高政府权威性、服务性。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结合传媒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改革与创新。准确、鲜明、生动地更好宣传党的主张.及时、如实、充分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如何很好地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我想通过自身的工作心得试着解决以上问题探索时政新闻报道的发展方向。追求党性与人民性的一致性,正是本选题的意义所在。二、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含论文提纲) 研究目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中时政新闻的采集、编写、编辑、播报整个流程的比较。结合我在工作单位的实习心得对时政类新闻的报道流程做一次总结。并根据我国的时政新闻发展方向对时政类新闻报道的各个环节,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做一些新的探索和研究。以改变其原本枯燥乏味,千篇一律的的固化模式。使时政新闻媒体发挥更好的上传下达作用。真正地成为老百姓与政府之间沟通的桥梁。 主要内容:首先分析当前国内外时政新闻媒体的共性与我国时政新闻的特性。其次结合工作单位实习情况分类罗列详述当前时政新闻常见的几种报道形式。其中分为政策颁布、时政会议、新闻发布会、领导相关活动。最后总结当前时政类新闻常见的几种报道方式从形式到内容上的优缺,探索修改方向。 论文提纲: 一、时政新闻的概念

时事新闻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整理精校版)

时事新闻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作文辅导 0626 14:28 :: 时事新闻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 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 在写法上,一般可写成评述性文章即评论(有别于感想引申类文章),而评论一般可分为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写法上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

【材料示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物理和材料学家)在主持欢迎亲民党宋楚瑜先生到校发表演讲的仪式上尴尬了一把,清华大学赠送给宋楚瑜的书法作品是用篆体所书写的黄遵宪送梁启超诗《赠任父同年》,顾校长读到诗中第二句“侉离分裂力谁任”的“侉”字时卡了壳。这事引起许多人指责,有人认为“清华大学缺乏人文精神”,甚至有人提出顾校长应引咎辞职。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准题意】 1、把握材料的中心内容:顾秉林校长“卡壳之失” 2、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立意: 就事论事 1)为顾校长辩护:不能求全责备 2)批评顾校长:①为何不未雨绸缪

对高考时事政治复习的几点看法

对高考时事政治复习的几点看法 对高考时事政治复习的几点看法 对高考时事政治复 ?钟小英 将时事热点材料与教材基本理论知识相结合突出对学生的理解,分析,运用等能力的综合考查,是近些年来政治高考的一个重要特点.无论是主观性试题,还是客观性试题,都是迎着时事热点,重点问题而展开的,不仅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而且考查学生对时事热点,重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认识水平,将理论联系实际推向更高层次,并体现出知识,能力,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对推进素质教育起到了较好的导向作用.鉴于政治高考的这一特点,我们在指导学生复习的过程中,就不仅要搞好"时事热点专题"部分的教学,而且在对教材基础知识进行复习的时候,就要注重把考点分析与时事教学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 一 ,多渠道收集时事热点重点材料 四,定期测试,并认真作好评讲 测试是促进复习,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必须间隔适当的时间进行一次测试.通过测试发现知识掌握上存在的问题,并督促学生坚持经常性的自我复习和检查.测试完毕后要对试卷进行详细的评讲,对全班错误率较高,有代表性的试题进行比较分析,告诉学生答题的思路和方法,指出错误的原因.引导学生跳出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审题的习惯,有效提取材料,图形,表格中的重要信息;夯实基础知识,作 到各项知识点不混淆不遗忘.此外,教师还应当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答题要按顺序;选择题要多用排除法;注意字迹清晰等,尽量减少在考试中由于马虎大意而丢分的现象. 五,化整为零,分散记忆 心理学实验结果表明:分散复习要比集中复习效果好的多.由教师把需要学生必须记忆的知识进行有计划的分散复习.例如,有关"区位因素"的问题,要从 ?s4..1_屯妻叠.一 习的几点看法有 教师在准备进入全面复习阶段时,就应该提前打 "预防针",让学生时刻关注时事政治.通过多种途径和多种渠道,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新闻类节

时政会议类新闻拍摄的几点体会

长期以来,时政会议新闻都是地方电视台、特别是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的“重头戏”。随着电视媒体改进文风的力度不断加大,从中央台到地方台,时政会议新闻的数量、时长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缩减,而质量却有了显著提升,会议新闻的形式和内容也有了多种创新。对电视摄像记者而言,拍好每一条会议新闻,这既是一门必修课,也是摄像基本功的重要体现,作为一名年轻的电视新闻工作者,笔者有如下几点浅薄的体会。 1 做好前期准备,确保万无一失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时政会议类新闻具有不可重复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后,倡导精简会议,改进会风,让地方时政会议数量减少、时长缩短,这增加了采访报道的难度。县、区级电视台采访记者,一般都是单独行动,集文字与摄像于一身,做好采访前准备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防止“新闻事故”的发生,当班新闻主任必须提前半天将会议采访任务落实,在会前一小时再次提醒记者,以防止记者遗忘或迟到。在出发前,记者必需再次检查摄像机、存储卡、录音笔等设备有无故障。为保证电视画面的稳定性和图像质量,在有条件的会议现场,应尽量携带摄像三脚架,如会议现场灯光昏暗,则须携带采访灯。如有可能,对一些主要领导的会议,可事先向“两办”询问会议的主要内容和现场情况,并提前到会场规划好拍摄角度,调整好摄像机的滤色镜、黑白平衡和光圈。 2 把握拍摄时机,抢抓优质画面 时政会议画面拍摄的时机把握和选 择非常重要。首先,出席会议的每一位 领导,画面必须拍摄到位;其次,出现 在电视画面的所有人员,精神状态必须 饱满。在面对几十人,甚至几百上千人 的情况下,如何抢抓“优质画面”是个 技术活。一是在会议开始前五分钟,记 者必须完成所有准备工作,进入工作状 态,会议一开始,要抓紧拍摄会场全景 和领导镜头。因为此时,是参会人员精 神最为饱满的时段,所以这时机抢抓的 全景是最为优质的画面。二是完成全景 拍摄后,要立刻将镜头对准参会领导, 以防领导中途临时有事离场,造成画面 缺失。在实际工作中,笔者曾经在一次 全区重量级会议中,遇到领导中途临时 离会的情况,后虽通过后期处理将小全 景镜头放大突出了这位领导,但画面质 量很不尽如人意。同时,要注意从不同 角度在领导听、写时各拍摄一组镜头。 三是记者在拍摄的画面中,尽可能将会 场工作人员服务时的场景避开,保持会 议画面的严肃性。会场中如有个别参会 人员接听电话、相互聊天、抽烟等情况, 要注意变换拍摄角度,防止此类画面在 新闻里出现。拍摄领导讲话时,要等待 领导脱稿讲话抬头时再进行拍摄,确保 所有镜头抓取到最佳一面。 3 画面力求规范,展现完美形象 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电视新闻 画面语言的运用,让观众的感受更加直观。 在拍摄会议画面时,要力求做到景别的丰 富和到位,有序搭配,为后期剪辑提供充 足的画面素材。一是突出主题。会标的内 容就是会议主题。拍摄会场全景时首先要 突出会标,并注意会标的位置,避免会标 不居中或出现歪斜、不完整等情况;二是 突出领导。领导是会议的主要角色,拍摄 领导特写画面一定要饱满,要从讲话和不 讲话两种状态下拍摄,要在领导面部表情 状态自然时进行拍摄。杜绝领导不雅动作 出现在画面上的情况发生。一般情况下, 避免俯拍和仰拍,确保在正面和左右侧面 进行拍摄。如话筒位置较高,在领导讲话 时有遮挡面部情况,则最好从两侧进行拍 摄。三是突出效果。在召开重大会议时, 主席台上会有多排座位。此时,拍摄前排 领导必须观察后排人物的表情动作,以免 某个举动影响整个画面效果。四是注意主 次。在出席领导较多时,除完成主要领导 特定镜头拍摄外,其余领导用两人以上一 组的画面进行固定拍摄或摇动镜头拍摄, 起幅落幅要左右对称、速度一致,相同级 别领导要景别一致,镜头运动要从领导排 名顺序从前往后的方向拍摄。五是上下兼 顾。会议报道除领导镜头外,也需要拍摄 大量参会人员画面。在领导画面拍足后, 台下的参会人员则以一排或多排的形式出 现,并注意画面时长,以防后期剪辑时出 现画面不足的情况。 4 捕捉精彩细节,提升传播效果 会场记者既是工作人员,也是参会 者,更代表着电视观众。在会议拍摄过 程中,记者要善于抓住会场内的细微细 时政会议类新闻拍摄的几点体会 戴启健 (作者单位:盐都区广播电视台) 摘 要:时政类新闻报道传递党的声音,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宣传形式。“走转改”活动的开展,让电视新闻媒体对时政类新闻报道有了更深的认识。严谨的工作态度,优质的画面保障,独有的电视语言,大大增强了时政新闻的可看性,使老百姓能更加直观地了解国家大事。 关键词:时政新闻;创新形式;宣传效果;新闻拍摄 (下转第82页)https://www.360docs.net/doc/518705791.html,时事政治时事新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