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六盘水市的城市空间结构特征与演变过程

合集下载

贵州城市体系空间结构与分形特征研究

贵州城市体系空间结构与分形特征研究
t e s u t r s n t p r c ,a d t e s a e i mal h r s si o g wa o g o k e a e w t h h t c u e i o e f t n h c l s s l r e ,t e e i t l a l n y t o t e p p c i t e l h d v l p n f mo e n u b n e o o ,p it u h e s n o a k a d d v lp n f t e ta s o t e e o me t o d r r a c n my o ns o t t e r a o f b c w r e e o me t o h r n p r
王 才 冈 乙4 ( 湖北 文理学 院 管理 学 院 ; 湖北 襄 阳 4 15 ) 4 0 3
摘 要 : 定 性描 述 责 ' 城 市 体 系空 间 结 构 特 征 的 基 础 上 , 用 分 形 理 论 对 贵 州 城 市 体 系空 间 结 构进 行 了定 量 研 究 。 在 k l ' l 运
结 果表 明 贵 州各 城 市在 空 间 分布 上 有 分 形 特 点 , 本呈 分 散 分 布 。 市之 间运 输 网络 通 达 能 力较 低 , 构还 不 完善 且 规 模 基 城 结 小, 与现 代 城 市 经 济发 展 的要 求 差 距 较 大 , 指 出 了贵 州 交 通运 输 网发 展 滞 后 的 原 因和 优化 空 间结 构 的 思路 。 并
W ANG Li g n —ag
(c o l f n gm n, u e U i r t o r n ce c ; iny n 4 0 3 C ia S h o o ae e tH b i nv s y f t a dS i e X a ga g4 1 5 , hn ) Ma e i A s n

省人民政府关于六盘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年)的批复

省人民政府关于六盘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年)的批复

省人民政府关于六盘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年)的
批复
佚名
【期刊名称】《贵州省人民政府公报》
【年(卷),期】2015(000)011
【摘要】<正>黔府函[2015]176号六盘水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报请审批六盘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年)的请示》(六盘水府呈[2015]33号)收悉。

经研究,现批复如下:一、关于六盘水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原则同意六盘水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的市域城镇发展目标、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职能分工、城镇空间结构布局、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公共服务体系规划、综合防灾规划和空间管制规划。

(一)实施该规划时,要进一步强化六盘水市中心城区作为市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加快培育六枝特
【总页数】3页(P11-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1
【相关文献】
1.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年)》的批复 [J], ;
2.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聊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年)》的批复 [J], ;
3.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寿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年)》(2018年修订)的批复 [J], 山东省人民政府;
4.省人民政府关于兴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0年)(2020年修订)的批复(黔
府函[2020]121号) [J],
5.省人民政府关于铜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2020年修订)的批复(黔府函[2020]120号)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六盘水市“三变”改革的做法及启示

六盘水市“三变”改革的做法及启示

六盘水市“三变”改革的做法及启示近年来,中国各地积极探索推进“三变”改革,即城市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六盘水市作为贵州省的重要城市,也在这一改革浪潮中不断探索创新,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

本文将从六盘水市“三变”改革的做法及启示方面展开阐述。

一、城市转型升级城市转型升级是指以城市发展为导向,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市场化改革等手段,推动城市由传统产业为主向现代产业为主的转变,实现城市功能和形象的提升。

六盘水市在城市转型升级方面,首先进行了城市规划的调整和优化,明确了城市功能布局,强调了产业发展的导向和指引。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吸引大量资金和技术,加大对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和引导。

特别是在推动绿色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六盘水市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六盘水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改造,加强了城市的环境整治和市容提升,打造出了更宜居、更宜商、更宜游的城市形象。

这为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六盘水市还注重了城市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旅游节庆,提升了城市的软实力,加强了对外交流和合作。

通过挖掘和传承本地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质和特色。

在城市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六盘水市的做法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城市规划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注重城市功能布局和产业导向,引导城市向着新型城市的发展方向前进。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注重城市环境和市容提升,打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的软实力。

要注重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和特色,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

二、产业结构转变产业结构转变是指通过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由传统产业为主向现代产业为主的转变。

这是加快经济增长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在产业结构转变方面,六盘水市进行了大力度的产业升级和转型,特别是在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培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六盘水市加大了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力度,通过技术改造、装备更新等手段,提升了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六盘水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

六盘水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

六盘水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六盘水市上版城市总体规划于2001年2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该规划较好地指导了六盘水市城市建设活动。

但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六盘水市城市发展环境发生了较大改变。

为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

根据2005年贵州省建设厅同意开展六盘水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批复,特编制《六盘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纲要》。

第二条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强调“以人为本”坚持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第三条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分为两个层次:近期2006年—2010年,远期2011年—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第四条规划范围为了合理引导六盘水市全市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市域为六盘水市行政辖区范围,简称全市。

总面积991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是城市总体规划重点控制的地区。

范围包括黄土坡办事处、荷城办事处、凤凰办事处、德坞办事处、老鹰山镇、大湾镇、月照乡、滥坝镇、董地乡、汪家寨镇、大河镇、比德乡、双嘎乡、纸厂乡和玉舍乡。

总面积为1110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规划范围为黄土坡办事处,荷城办事处,凤凰办事处,德坞办事处,月照乡,老鹰山镇,滥坝镇,董地乡及双嘎乡的部分地区。

总面积为293平方公里。

第五条规划修编重点(一)调整生产力布局,科学引导全市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二)确定科学的城镇体系结构,推动市域城镇化进程(三)明确空间管制范围,提出空间管制原则(四)确定城市性质、职能和合理的城市规模(五)确定中心城区的空间布局型态及功能区划分,明确城市特色(六)合理布局交通及基础设施,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体系第二章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生产力布局第六条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一)战略任务1、利用城市区位、资源优势及便捷的交通条件,把六盘水中心城区建成贵州西部的中心城区市和攀西——六盘水资源综合开发区的重要增长极;2、通过发展轴线经济,促进沿线城镇资源综合开发,提高全市城镇化水平和发展质量;3、在中部城镇稀疏地区,集中培育具有一定优势条件的城镇,提升其在全市城镇体系中的级别,构建一定区域的增长点,带动广阔腹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为远景相对均衡、成熟的城镇体系创造条件;4、继续稳定农业基础,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5、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毛概的调查报告六盘水市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

毛概的调查报告六盘水市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

毛概的调查报告:六盘水市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摘要:本文调查了六盘水市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情况。

通过对家乡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调研,发现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六盘水市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

从经济角度来看,家乡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发展速度较快;在社会方面,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文化方面,传统文化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这些变化为家乡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创新和发展。

第一章:引言1.1 背景1.2 目的与方法第二章:家乡经济的变化2.1 农业结构的调整2.2 工业发展的趋势2.3 服务业的兴起第三章:社会生活的变化3.1 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3.2 教育水平的提升3.3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第四章:文化传承与创新4.1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4.2 文化产业的崛起4.3 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发展第五章:家乡的机遇与挑战5.1 新一轮改革开放给家乡带来的机遇5.2 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挑战5.3 文化冲击与传统文化保护的难题第六章:总结与展望6.1 主要发现6.2 现状评述6.3 未来发展方向引言六盘水市是位于贵州省西南部的一个地级市,也是我的家乡。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变化并为家乡的未来发展做出贡献,本文调查了六盘水市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情况。

家乡经济的变化在改革开放初期,家乡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导,农民主要依靠种植粮食为生。

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家乡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农业结构得到了调整,农民开始转向种植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产品,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工业部门得到了快速发展,家乡的钢铁、能源等重点产业蓬勃兴起。

同时,服务业也迅速兴起,餐饮、旅游等服务业成为了家乡经济的新亮点。

社会生活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居民收入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教育事业得到了大力发展,学校、教育资源不断增加,人们的受教育机会大大增加。

六盘水介绍课件

六盘水介绍课件

六盘水介绍课件六盘水市位于贵州省北部,是贵州省的一个地级市,总面积4,711平方公里,总人口165.6万人。

六盘水市地处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过渡地带,是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中心城市,也是中国西部地区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

一、六盘水市的历史沿革早在汉代,六盘水市就被列为投鞭岭郡管辖的范围之一。

六盘水市原名六盘山市,地处投鞭岭大山上,因六条山脊如扇叶般散开而得名。

1958年,为纪念六盘山人民抗日武装斗争的历史,六盘山市更名为六盘水市。

1983年,六盘水市成立,由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以及钟山区的一部分组建而成。

二、六盘水市的自然环境六盘水市地处大山深处,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5℃,年降雨量1300毫米。

城市面积广阔,山水相依,拥有大量森林资源和自然景观。

典型的物种有金丝猴、红翅鸟、金丝燕和大量珍稀的树种。

此外,六盘水市还有许多名山大川,如贵州的第二高峰-凤凰山、观音洞、九峰山等,这些山川景色迷人,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三、六盘水市的经济发展六盘水市是贵州省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目前拥有钢铁、化工、机械制造、建筑材料、食品加工等多个产业领域。

其中,攀钢集团作为该市的龙头企业之一,拥有年产60万吨钢材的生产能力,是六盘水市的支柱产业之一。

此外,该市还大力发展旅游业,充分挖掘了当地的旅游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游览。

四、六盘水市的文化底蕴六盘水市是贵州省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这里有着极其丰富的布依族、苗族文化底蕴。

以布依族为例,该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语言体系、服饰文化、民间工艺等丰富多彩,展示着这个民族的独特魅力。

此外,六盘水市还有许多历史遗迹,如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土城楼遗址、青云桥等等,这些历史遗迹挖掘了六盘水市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见证。

五、六盘水市的特色美食六盘水市的美食文化丰富多彩,有布依族、苗族、汉族、四川菜等多种特色美食。

以布依族为例,他们的酸汤鱼、红蓝炖品、肘子等食物深受人们喜爱,是六盘水最具特色的美食之一。

六盘水区域分析

六盘水区域分析
区域研究
——贵州省六盘水市区域 发展分析
目录
六盘水城市概况 六盘水城市发展条件 六盘水城市发展问题 六盘水城市发展机遇 六盘水城市区域战略谋划
一、六盘水城市概况
1、市域自然地理状况 2、市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3、行政区划与建置沿革
1、市域自地理状况
(一)区位
六盘水市地处贵州省西部,云贵高原腹地, 北临威宁、赫章、纳雍,东面分别与织金、 普定、镇宁接壤,南界兴义、普安、晴隆、 关岭,西靠云南省宣威、曲靖两市。
3、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剧;
4、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劳动者素质亟待提 高,就业和社会保障面临很大压力;
5、安全生产的基础仍不稳固,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
6、制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问题亟待解决,社会利益关系的处理难度加大;
7、作为资源型城市,如何正确处理加快发展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 关系,将面临严峻考验。
人均水资
源5492立 方米
• 全省1.9倍 • 全国2.4倍
亩均水量
均956.1立 方米
• 全省2.4倍 • 全国5.2倍
(五)土地资源、土地条件
市域总体土地质量不高,利用水平低,水土流失 严重,并且耕地数量较少,后备耕地不多,全市 人均耕地1.51亩,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
根据2004年六盘水市土地利用变更资料,全市土 地总面积996537.01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的 5.7%。
4、省委、省政府提出把以六盘水为重点的贵州西部建设成为重化工基地, 一批重大项目的建成投产和陆续开工建设,将为六盘水市快速发展提供强 大支撑;
(九)不利因素
1、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单一,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

贵州城市体系空间结构与分形特征研究

贵州城市体系空间结构与分形特征研究

贵州城市体系空间结构与分形特征研究
王礼刚
【期刊名称】《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24)002
【摘要】在定性描述贵州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分形理论对贵州城市体系空间结构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贵州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有分形特点,基本呈分散分布.城市之间运输网络通达能力较低,结构还不完善且规模小,与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要求差距较大,并指出了贵州交通运输网发展滞后的原因和优化空间结构的思路.
【总页数】6页(P1-6)
【作者】王礼刚
【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管理学院湖北襄阳44105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2
【相关文献】
1.黑龙江省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分形特征分析 [J], 李秀玲;关炳旭;
2.黑龙江省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分形特征分析 [J], 李秀玲;关炳旭
3.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研究 [J], 韩国涛;瞿国寻;周龙进
4.基于分形理论的吉林省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特征研究 [J], 李秀玲;李诚固
5.东北地区城市体系分形结构的地理空间图式——对东北地区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分形的再探讨 [J], 刘继生;陈彦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省六盘水市的城市空间结构特征与演变过程姓名:崔同寿专业:11级法学学号:K11114002 每个城市都有其各自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这就使他们有着不同的演变过程,在发展方向上有着各自的特点使得城市有着不同的城市空间结构特征。

因为每个城市在很多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正如我们常说的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城市也各不相同,他们所处的位置不一样,有着不同的地形,有的处在山区,有的在平原;他们也有不同的资源,有的有水,有的有矿产,有的有能源等等。

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城市的发展模式可以借鉴,但由于他们各自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照搬照抄其他城市的发展模式,因此在城市空间结构上也就会有很大的不同,下面我将来介绍一下我的家乡的城市空间结构特征与演变过程。

我的家乡位于中国的西南地区的贵州省,那是一个贫穷的地方,但却是一个很美的地方,因为落后,工业发展很是缓慢,所以很多地方都仍然保留着原始的容貌。

虽然从整体上贵州省发展不是很好,但城市地区还是有一定的发展,有的地方都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模式。

我家所处的城市是贵州省下的六盘水市。

六盘水市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它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历史。

六盘水市,得名于六枝、盘县、水城三个辖区的头一个字。

以水城为例,水城,清雍正时期设厅,清乾隆时改为大定府分驻水城理苗府,民国三年(1914年)改设县,隶属毕节专员公署,1965年改为特区,1978年设市,有城至今已270余年,从设县起算也已90余年。

可以看出,六盘水市城市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历史的。

六盘水原本是城市功能比较单一的城市,发展空间很不大,但由于煤炭的开发,贵昆铁路通过这个城市,还有带有这个城市特色的钢材厂,矿产,水泥厂等工业得到很大的建设,使这个原本可能就是一个山青水秀的农村集镇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这些工业发展提供了煤矿、铁矿资源、劳动力资源、后勤生产服务,第一次承担了“煤都”这样一个以矿业开发为主的矿产资源型城市的职能,在此后的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水城初步由一个不足平方公里“荷叶”小城,发展到今天中心城规划范围为127.7平方公里、城市规划控制区为502平方公里,城市也由单一的矿业城市发展为能源、原材料、煤化工基地为主的贵州西部现代化城市和西南地区重要的铁路、公路枢纽城市。

六盘水市多山地,山地占全市总面积达65%,少平地,城市建设往往以平地为主。

因此六盘水的城市的建设的形状很不规则,城市的建设都是尽量往平坦的地方,渐渐地城市周围的平地都被用完了,一些开发商开始转向周围较低的山坡上。

由于处在山区的原因,在城市中还有很多小山丘,这些小山丘有一百多米,由于这些小山丘,城市的建设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由于有的山丘出于靠城市的中间位置,这些山丘的周围有大量的居民区,城市道路不得不围绕着山丘转一圈,
以保证城市居民的出行以及加强城市各个地区的联系。

对于这些小山丘,当地政府采取了绿化的措施,将它们作为一个小型花园给周围的居民游览。

六盘水市是属于一个地区市,因此这个城市里面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城市对周围的人口具有很大的吸收作用,加上六盘水近几年来工业的重大发展,为周围的居民增加了就业岗位,市政府也大力加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周围地区的人口被大量吸入城市。

但作为一个地区市,六盘水城市人口规模仍然过小,吸引力不够。

1997年时中心城人口约25万人,到2004年已近35万人,六盘水目标到2020年要达百万人口的大城市,由于人口的自然增长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就主要靠机械增长。

但这个地方要增加几十万城市人口,就要从其它城市、地区、区域吸引过来几十万城市人口,六盘水市作为一个西部城市,要想靠吸引城市移民来增大人口规模是不现实的,城市人口的增长更主要的是在于吸纳和转化本地及周边地区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使之进入煤炭采掘、货物运输、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等就业平台。

除了对工业的发展,政府还要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相应的居民的生活保障。

交通对城市的空间结构有很大的影响。

六盘水的交通主要是以铁路和公路为主。

六盘水两条主要的铁路是跨省的贵昆铁路和一条市内的铁路,还有一条320国道。

因此形成了以了中心城为中心,以六盘水市内的两个镇为支点,以两条铁路为两条主轴,以320国道为辅轴的V型城市结构。

以一个市域中心城,两个市域次中心,3个中心镇,30个一般镇组成的城镇体系基本框架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形的全市整体发展态势。

这使六盘水市的城市建设有目的、有方向,保证了六盘水城市发展的长期性和整体性,保证了城市发展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交通格局基本上决定了六盘水市的城市空间结构,因此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六盘水市的城市空间结构依然是沿着交通分布的。

六盘水市的城市空间结构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资源的影响。

六盘水市有很丰富的煤炭资源,曾被誉为江南的“煤都”,丰富的煤炭资源的开发形成了一条巨大的产业链,这些与煤炭相关的产业吸引了大量劳动力,逐渐把人口聚集起来,形成了城市发展的一部分。

除了煤炭,六盘水的钢材也是城市的一个主导产业。

由于具有大量的煤炭资源,而钢铁的冶炼刚好需要煤,所以六盘水市城市里建设了一个巨大的钢材企业,这个企业所属的市区就是以这个钢材企业来维持发展的。

六盘水市的山地地形也给城市的发展带来机遇,由于地处于云贵高原地区,本地区的风能资源十分丰富,加上云贵高原这种高原顶部较为平坦的地形有利于风能设施的建设,因此风能产业逐渐发展起来。

还有水能资源的开发,虽然本地区没有水路运输,但由于地势落差的的原因,本地区的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六盘水市充分利用这种条件,兴修了大量的水电站。

丰富的能源给六盘水市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契机,本地区的能源输往东部,逐渐形成了“西电东送”工程。

能源
的发展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六盘水市除了中心城市基本上形成了以资源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分布格局。

六盘水市城市产业结构问题。

六盘水因煤炭开发而建市,长期以来一直以煤炭采掘为支柱产业,第一产业农业由于受到地形和气候的影响发展潜力不是很大,第三产业服务业也不是很好,虽然六盘水市各地分布有很多不同的少数民族,也有很多旅游景区,但由于对这方面投入不够,基础设施跟不上,对外的交通也不方便,所以旅游业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因此总体上六盘水形成了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结构布局的产业特色,并将长期维持下去。

六盘水市的城市空间结构受这种产业结构的影响,六盘水下以煤资源而发展下来的城镇基本上是完全以依靠煤,这种依靠单一的煤资源的发展模式是很不完善的,由于煤资源是有限的,总有一天会开采完的,到那时候城镇的发展就没有了动力,且在煤的开采过程中出现了大量问题,如煤的开采造成的地面塌陷,洗煤造成的水污染,烧煤造成的空气污染。

对于农业,由于六盘水市多山地,因此很多农村的土地基本上都是在山坡上,由于在农村种地收益不高,所以近年来农村的青壮年基本上到外地打工。

但这些人并没有走进六盘水,由于六盘水基本上以煤资源位为支柱产业,所以六盘水市能够提供的就业机会并不多,因此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选择去了沿海地区的广东省。

这种情况是六盘水在未来的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缺乏劳动力的危机。

从第三产业方面来说,六盘水市虽然在这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但由于缺乏管理和开发,很多旅游资源都没有得到充分开发。

而与贵州相邻的云南,却因为大量的宣传,受到了海内外人士的青睐。

云南的西双版纳就是因旅游而发展起来了很多城市。

六盘水对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虽然也有开发,但由于力度不够大,旅游业的发展很是有限,因此,六盘水很多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发展,六盘水市的城市空间结构基本上也就停留在以六盘水为中心的城市结构。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六盘水市的城市空间结构基本上呈现的是条带状格局。

六盘水市的这种城市空间结构从天然上就受地形的影响,山地将城市隔离开来,而每个城市又因为只能在相对平坦的地形范围内发展,城市的发展空间受到影响,要使每个城市之间能够加强联系,就必须改善交通,六盘水市近年来交通得到很大的发展,因此各个城市之间的联系在将来必然会有所加强。

六盘水市的城市空间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很是依赖于煤等资源,这种发展模式在未来发展空间不会很大,只会随着资源的枯竭而失去发展。

因此要逐渐改变产业结构模式,提升城市发展的动力,这样城市的发展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