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沉淀、澄清和气浮
参考习题——精选推荐

参考习题《⽔处理⼯程》第⼀篇⽔和废⽔物化处理的原理与⼯艺习题集第⼆章混凝1. 何谓胶体稳定性?试⽤胶粒间相互作⽤势能曲线说明胶体稳定性的原因。
2. 混凝过程中,压缩双电层何吸附-电中和作⽤有何区别?简要叙述硫酸铝混凝作⽤机理及其与⽔的pH值的关系。
3. ⾼分⼦混凝剂投量过多时,为什么混凝效果反⽽不好?4.为什么有时需要将PAM在碱化条件下⽔解成HPAM?PAM⽔解度是何涵义?⼀般要求⽔解度为多少?5.混凝控制指标有哪⼏种?为什么要重视混凝控制指标的研究?你认为合理的控制指标应如何确定?6.混合和絮凝反应同样都是解决搅拌问题,它们对搅拌有何不同?为什么?7.根据反应器原理,什么形式的絮凝池效果较好?折板絮凝池混凝效果为什么优于隔板絮凝池?8.采⽤机械絮凝池时,为什么要采⽤3~4档搅拌机且各档之间需⽤隔墙分开?9.试述给⽔混凝与⽣活污⽔及⼯业废⽔混凝各⾃的特点。
10.某粗制硫酸铝含Al2O315%、不溶解杂质30%,问:(1)商品⾥⾯Al2(SO4)3和溶解杂质各占的百分数;(2)如果⽔中加1克这种商品,计算在⽔中产⽣的Al(OH)3、不溶解杂质和溶解的杂质分别重多少?11.For a flow of 13500 m3/d containing 55mg/L of suspended solids, ferric sulfate is used as a coagulant at a dose of 50mg/L(a) Assuming that there is little alkalinity in the water, what is the daily lime dose?(b) If the sedimentation basin removes 90% of the solids entering it, what is the daily solids production from the sedimentation basin?12.隔板絮凝池设计流量75000m3/d。
《沉淀和澄清》

悬浮颗粒在理想沉淀池中的去除率只与沉淀池的表面 负荷有关,而与其它因素如水深池长水平流速和沉淀时 间均无关.
当去除率一定时,颗粒沉速ui越大则表面负荷也 越大,亦即产水量越大;或者当产水量和表面积 不变时, ui越大则去除率E越高.颗粒沉速与凝聚 效果有关,所以生产上一般均重视混凝工艺.
v2 Fr
Rg
Fr数增大,表明惯性力作用相对增强,重力作用 相对减小,水流对温差、密度差异重流及风浪等 影响的抵抗力强,使沉淀池中的流态保持稳定. 要求Fr>10-5.
在沉淀池中通常要求降低雷诺数,提高弗劳得数, 有效的措施是减小水力半径R.池中纵向分格及 斜板斜管沉淀池都能达到上述目的.
凝聚作用的影响:
倾角宜为60°,斜管的长度多采用1m。 斜管的管径通常采用25-35mm。
斜管沉淀池的表面负荷q是重要的技术经济
指标:
q Q A
Q-流量,m3/h;
A-沉淀池清水区表面积,m2;
规范规定斜管沉淀池的表面负荷率为
9-11m3/m2 h(2.5-3.0mm/s)
斜管内的流速为 v Q A/ sin
图5-3
5.1.5 气浮分离原理和特点
•产生大量微气泡黏附于杂质、絮粒之上,将悬浮颗粒浮 出水面而去除的工艺,称为气浮分离。 •气浮净水工艺有多种方式,其中加压溶气气浮是一种比 较成熟、应用广泛的净水工艺。该气浮池有称压力溶气 气浮池
溶气气浮池与其他沉淀池、澄清池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1)经混凝后的水中细小颗粒周围黏附了大量微细气泡, 很容易浮出水面,所以对混凝要求可适当降低,有助于 节约混凝剂投加量。
5.1.4 悬浮颗粒在静水中的拥挤沉淀和污泥浓缩
城镇供水厂生产工艺和运行管理课件

2. 过滤机理 (1)机械筛滤作用:当水通过滤料时,一些颗粒由于粒径大于滤料孔隙,
因而被筛除,随着滤层孔隙逐渐变小,被筛除颗粒的粒径也愈来愈小。
三、安全用氯
1. 为了防止氯瓶进水,除了在加氯机上采取一定措施 (如设置单向阀)外,还一般要求液氯不能完全用完, 更不能抽吸成真空状态,一般氯瓶内剩余压力保持到 0.1 MPa。
2. 负压式投加是指将水射器设置在投加点附近,从加氯 机到水射器管道呈负压状态输送氯气。
3. 识别漏氯点可以用10%氨水去接近投加系统,如某处 有白色烟雾产生,说明该处漏氯,应及时修补。
(1)悬浮物质: (2)胶体物质: (3)溶解物质:
(三)地面水分类
地面水的质量按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分为五类。 Ⅰ类 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 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 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 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 水区; Ⅴ类 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二、常规处理工艺、工序质量控制(续)
5、过滤工序质量控制
(1) 按生产实际情况并依据设计要求控制滤池滤速、运行 水位、冲洗周期、冲洗时间、冲洗强度等工艺参数。 (2)滤后水质应符合工艺规程的要求。滤后水浊度应优于 出厂水浊度标准。 (3)滤池冲洗后应采取措施控制投入运行时滤池的初滤水 浊度符合工艺规程要求。 (4)定期测定滤池滤料层、承托层的相关技术参数。 (5)对定期测定的参数进行分析,对测定的技术参数严重 偏离设计要求的应对滤池进行维修。
水处理行业工业废水处理技术方案

水处理行业工业废水处理技术方案第一章绪论 (2)1.1 行业背景 (2)1.2 技术发展概况 (2)1.2.1 物理处理技术 (3)1.2.2 化学处理技术 (3)1.2.3 生物处理技术 (3)1.2.4 膜处理技术 (3)1.2.5 联合处理技术 (3)第二章工业废水来源与特性分析 (3)2.1 工业废水来源 (3)2.2 工业废水特性 (4)2.3 工业废水分类 (4)第三章物理处理技术 (4)3.1 格栅与筛网 (5)3.2 沉淀与澄清 (5)3.3 气浮法 (5)第四章化学处理技术 (6)4.1 中和法 (6)4.2 氧化还原法 (6)4.3 凝聚沉淀法 (6)第五章生物处理技术 (7)5.1 好氧生物处理 (7)5.1.1 好氧生物处理原理 (7)5.1.2 好氧生物处理工艺 (7)5.2 厌氧生物处理 (7)5.2.1 厌氧生物处理原理 (7)5.2.2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 (7)5.3 混合生物处理 (8)5.3.1 混合生物处理原理 (8)5.3.2 混合生物处理工艺 (8)第六章物理化学处理技术 (8)6.1 膜分离技术 (8)6.1.1 膜材料及分类 (8)6.1.2 膜分离过程 (8)6.1.3 膜分离技术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9)6.2 吸附法 (9)6.2.1 吸附剂及分类 (9)6.2.2 吸附过程 (9)6.2.3 吸附技术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9)6.3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 (9)6.3.1 超临界水氧化原理 (9)6.3.2 超临界水氧化工艺 (10)6.3.3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0)第七章深度处理技术 (10)7.1 消毒与杀菌 (10)7.2 脱氮除磷 (10)7.3 水质稳定处理 (11)第八章废水回用与资源化 (11)8.1 废水回用技术 (11)8.2 资源化利用途径 (12)8.3 废水回用与资源化案例 (12)第九章工业废水处理设施运行与管理 (12)9.1 设施运行管理 (12)9.1.1 运行前的准备工作 (12)9.1.2 运行管理内容 (13)9.1.3 运行管理要求 (13)9.2 故障处理与维护 (13)9.2.1 故障处理 (13)9.2.2 维护保养 (13)9.3 自动化控制系统 (13)9.3.1 系统概述 (14)9.3.2 系统构成 (14)9.3.3 系统运行管理 (14)第十章发展趋势与展望 (14)10.1 技术发展趋势 (14)10.2 政策法规与发展 (15)10.3 行业前景展望 (15)第一章绪论1.1 行业背景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废水排放量也逐年增加。
澄清和气浮(净水工)PPT优秀课件

②适用于大、中水厂
机械搅拌澄清池的缺点:
①维修维护工作量较大;
②启动时有时需人工加土和加大加药量。
2021/6/3
10
机械加速澄清池
2021/6/3
11
四、水力循环澄清池
原水由底部进入池内,经喷嘴喷出。喷嘴上 面为混合室、喉管和第一反应室。喷嘴和混合 室组成一个射流器,喷嘴高速水流把池子锥型 底部含有大量絮凝体的水吸进混合室内和进水 掺合后,经第一反应室喇叭口溢流出来,进入 第二反应室中。吸进去的流量称为回流,一般 为进口流量的2~4倍。第一反应室和第二反应 室构成了一个悬浮物区,第二反应室出水进入 分离室,相当于进水量的清水向上流向出口, 剩余流量则向下流动,经喷嘴吸入与进水混合 ,再重复上述水流过程。
• 水。交替地进行,使悬浮泥渣层交替地上升(膨胀) 和下降(收缩)的运动,故称为脉冲澄清池。
• 多余的泥渣进入泥渣浓缩室沉淀浓缩后,定期排 出。
• 脉冲发生器有多种形式,设备复杂、噪音大。
2021/6/3
8
三、机械加速澄清池
•
主要由第一、第二反
应室和分离室组成,加过
药剂的原水在第一、第二
反应室与高浓度的回流泥
水力循环澄清池的缺点:反应时间短, 运行不稳定,泥渣回流控制较难,不能适 应水温、水质、水量的变化,只能用于小 水厂。
第三节、气浮的原理
。
泥渣浓缩室内装有强制出水管(穿孔管),此管的作用是,
在排泥窗口两旁造成水位差,以强制排泥。
特点: ①构造简单; ②对进水量、水质、水温的变化适应性较差,当进水流
量、水质变化较大时,悬浮泥渣易遭破坏;
③面积过大时,也容易导致配水和悬浮层浓度分布不均
匀2021;/6/3故适用于中小型水厂。
《气浮和混凝沉淀》课件

气浮与混凝沉淀联合处理案例
某城市污水处理厂
采用气浮与混凝沉淀联合 工艺处理城市污水,提高 了处理效率,降低了运行 成本。
某造纸厂
采用气浮与混凝沉淀联合 工艺处理造纸废水,实现 了废水的达标排放,提高 了企业的环保形象。
某化工企业
采用气浮与混凝沉淀联合 工艺处理化工废水,有效 去除废水中的有害物质, 降低了对环境的危害。
强化反应条件
通过改善反应条件,提高气浮和混凝沉淀过程中污染物的去除效率 。
高效分离技术
探索和研发高效分离技术,实现气浮和混凝沉淀过程中微小颗粒和 污染物的有效去除。
应用领域的拓展
工业废水处理
01
将气浮和混凝沉淀技术应用于工业废水处理领域,满足工业废
水排放标准。
饮用水处理
02
研究气浮和混凝沉淀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保障饮用水
污染物,改善了水质。
混凝沉淀处理案例
01
02
03
某印染厂
采用混凝沉淀工艺处理印 染废水,有效去除废水中 的色度和悬浮物,降低了 废水中的污染物含量。
某电镀厂
采用混凝沉淀工艺处理电 镀废水,去除废水中的重 金属离子,降低了对环境 的危害。
某矿山选矿厂
采用混凝沉淀工艺处理选 矿废水,有效去除废水中 的悬浮物和重金属离子, 实现了废水的循环利用。
《气浮和混凝沉淀》PPT课 件
目录
• 气浮原理介绍 • 混凝沉淀原理介绍 • 气浮与混凝沉淀的比较 • 气浮和混凝沉淀的实际应用案例 • 未来展望
01
气浮原理介绍
气浮的定义
01
02
气浮是一种利用气泡将悬浮物或杂质从液体中分离出来的物理处理方 法。
气浮是给待处理的废水通入空气,使水中悬浮物质在气泡的浮力作用 下上浮到水面,利用浮力与重力进行分离。
第三章、沉淀、澄清和气浮

第三章、沉淀、澄清和气浮第一节、沉淀理论一、概述原水经过混合与絮凝过程后,水中胶体杂质已形成粗大絮凝体,必须采取某些处理方式使絮凝体从水中分离出来,从而获得澄清水。
通常可采用沉淀池、澄清池或者气浮池工艺来去除水中悬浮颗粒。
当水中悬浮颗粒比重大于1时,可采用沉淀方法去除。
沉淀是指在重力作用下将悬浮颗粒从水中沉降分离的工艺,是去除悬浮物质的主要方法。
可用于简单的沉砂、预沉和混凝、软化后的悬浮物去除,以及污泥的浓缩等。
当水中悬浮颗粒比重小于1时,可采用气浮方法去除。
气浮是利用微气泡粘附于絮凝体上,由于其重力远小于水的浮力而迅速上浮,使杂质颗粒从水中分离出来,达到水的澄清。
气浮方法通常用于处理含藻类较多的湖泊水。
在整个净水系统中,沉淀约可去除悬浮固体的80%~90%,使出水悬浮物含量降至10mg/L,甚至5mg/L以下。
在水处理中,根据悬浮物的浓度和絮凝性能,悬浮物分离沉降分为下列四种形式。
1、分散颗粒的自由沉淀分散颗粒系指不具絮凝性能的颗粒,即下沉过程中,颗粒的大小、形状、重量不会发生变化。
当颗粒浓度较低,在沉降过程中不受颗粒彼此间影响时,称为自由沉淀。
分散颗粒的沉降也称为自然沉淀。
低浓度沉砂和预沉一般属此类沉降。
2、絮凝颗粒的自由沉淀经过混凝过程的颗粒大多具有絮凝性能,絮粒因碰撞聚集生成更大的絮体,在沉降过程中颗粒的沉速随絮粒增大而改变。
絮凝颗粒的沉降也称为絮凝沉降。
大多数混凝沉淀均属此种类型。
3、拥挤沉淀拥挤沉淀又称成层沉淀。
当沉降颗粒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后,沉降颗粒相互干扰,使悬浮颗粒以接近或相同的沉速拥挤下沉,呈界面式沉降,出现清、浑水层间的明显界面(浑液面)。
高浊度水的沉淀和澄清池中水与泥渣层的分离属此种类型。
4、压缩沉淀随着界面沉降继续,浑液面达到一定高度后其沉速减慢,沉到底部的沉泥受上部压力而压缩,颗粒间的孔隙水受压缩而排出,沉泥进一步浓缩,此沉降过程称压缩沉降。
浑液面沉速的转折点称临界点。
化学水处理沉淀与澄清课件

2.3 理想沉淀池的总去除率
所有能够在沉淀池中去除的,沉速小于uo的 颗粒的去除率为: p u
p
0
i
0
u0
dpi
(7-22)
沉速大于和等于u0的颗粒全部下沉去除率为(1p0),因此理想沉淀池的总去除率为:
p (1 p0 )
p0 0
ui dpi u0
(7-23)
式中p0—沉速小于u0的颗粒重量占所有颗粒重量 的百分率;
(7-27)
(7-28) (7-29)
二、第一种设计计算方法(实验计算方法) 1.根据沉淀实验结果选取u0 ,用uo=Q/A可 以计算得到沉淀池的面积A; 2.选取沉淀时间t和沉淀池的水平流速v,用 L=vt可以得到沉淀池的长度L; 3.用公式B=A/L得到B; 4.用公式H=Qt/A得到H;
三、第二种计算方法(经验计算方法) 1.根据经验选取平流式沉淀池的沉淀时间t, 得到其体积V=Qt 2.选取沉淀池的深度H,用公式A=V/H得到 沉淀池的面积A; 3.选取沉淀池的水平流速v,用L=vt可以得 到沉淀池的长度L; 4.用公式B=A/L得到B
出水支渠 出水支渠
图 7-11 增加出水堰长度的措施
4.存泥区及排泥措施
泥斗排泥:靠静水压力 1.5 – 2.0m,下设有排 泥管,多斗形式,可省去机械刮泥设备(池容不 大时) 穿孔管排泥:需存泥区,池底水平略有坡度 以便放空。 机械排泥:带刮泥机,池底需要一定坡度, 适用于3m以上虹吸水头的沉淀池,当沉淀池为半 地下式时,用泥泵抽吸。 还有一种单口扫描式吸泥机,无需成排的吸 口和吸管装置。沿着横向往复行走吸泥。
影响平流沉淀池沉淀效果的因素 1、进水的影响 水流经进水穿孔板孔眼的流速0.1~0.2 m/s,较池中水流 速3~20m/s高出很多,所以进池水流有很大的功能,它能 在池内持续很长距离才逐渐消失,这种射流加剧水的紊动, 从而影响沉淀效果。影响距离可达数米至数十米之遥。 在沉淀池的末端,以水流的出水溢流堰顶为轴心向上 形成出流水舌,细粒杂质在出流水舌夹带下能随水流流出 池外,从而使沉淀效果降低。 2、异重流的影响 浑水进入沉淀池后,因水中颗粒杂质不断沉淀而逐渐 变清,流出沉淀池的水中浑水物质的含量已经很少,浑水 和清水的比重是不同的。 即进入沉淀池浑水的比重比流出沉淀池清水的比重大。 比重大的浑水进沉淀池后,在重力作用下会潜入池的底部 流动,形成所谓的浑水异重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沉淀、澄清和气浮第一节、沉淀理论一、概述原水经过混合与絮凝过程后,水中胶体杂质已形成粗大絮凝体,必须采取某些处理方式使絮凝体从水中分离出来,从而获得澄清水。
通常可采用沉淀池、澄清池或者气浮池工艺来去除水中悬浮颗粒。
当水中悬浮颗粒比重大于1时,可采用沉淀方法去除。
沉淀是指在重力作用下将悬浮颗粒从水中沉降分离的工艺,是去除悬浮物质的主要方法。
可用于简单的沉砂、预沉和混凝、软化后的悬浮物去除,以及污泥的浓缩等。
当水中悬浮颗粒比重小于1时,可采用气浮方法去除。
气浮是利用微气泡粘附于絮凝体上,由于其重力远小于水的浮力而迅速上浮,使杂质颗粒从水中分离出来,达到水的澄清。
气浮方法通常用于处理含藻类较多的湖泊水。
在整个净水系统中,沉淀约可去除悬浮固体的80%~90%,使出水悬浮物含量降至10mg/L,甚至5mg/L以下。
在水处理中,根据悬浮物的浓度和絮凝性能,悬浮物分离沉降分为下列四种形式。
1、分散颗粒的自由沉淀分散颗粒系指不具絮凝性能的颗粒,即下沉过程中,颗粒的大小、形状、重量不会发生变化。
当颗粒浓度较低,在沉降过程中不受颗粒彼此间影响时,称为自由沉淀。
分散颗粒的沉降也称为自然沉淀。
低浓度沉砂和预沉一般属此类沉降。
2、絮凝颗粒的自由沉淀经过混凝过程的颗粒大多具有絮凝性能,絮粒因碰撞聚集生成更大的絮体,在沉降过程中颗粒的沉速随絮粒增大而改变。
絮凝颗粒的沉降也称为絮凝沉降。
大多数混凝沉淀均属此种类型。
3、拥挤沉淀拥挤沉淀又称成层沉淀。
当沉降颗粒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后,沉降颗粒相互干扰,使悬浮颗粒以接近或相同的沉速拥挤下沉,呈界面式沉降,出现清、浑水层间的明显界面(浑液面)。
高浊度水的沉淀和澄清池中水与泥渣层的分离属此种类型。
4、压缩沉淀随着界面沉降继续,浑液面达到一定高度后其沉速减慢,沉到底部的沉泥受上部压力而压缩,颗粒间的孔隙水受压缩而排出,沉泥进一步浓缩,此沉降过程称压缩沉降。
浑液面沉速的转折点称临界点。
临界点以上为拥挤沉降,临界点以下为压缩沉降。
沉淀池的积泥区或浓缩区的污泥浓缩属此类型。
完成沉淀工艺的构筑物称为沉淀池。
沉淀池按其水流方向可分为平流式、竖流式和辐流式等。
此外,根据浅层沉淀池原理,利用斜板、斜管完成沉淀工艺的沉淀池称为斜板(斜管)沉淀池。
竖流式沉淀池现已极少采用。
二、沉淀类型的理论分析1、悬浮颗粒在静水中的自由沉淀自由沉淀可用牛顿第二定律表述,为分析简便起见,假设颗粒为球形,颗粒在静水中的受力分析如图3-1。
设颗粒沉速为u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321F F F dtdu m --= (3-1) 式中u —— 颗粒沉速,m/s ;m —— 颗粒质量;t —— 沉淀时间,s ;F 1 —— 颗粒的重力;F 2 —— 颗粒的浮力;F 3 —— 颗粒下沉过程中,受到的水流阻力;已知,颗粒的重力F 1为:3161gd F s πρ= (3-2) 颗粒的浮力F 2为:3261gd F l πρ= (3-3) 颗粒下沉时所受水的阻力F3与颗粒的粗糙度、大小、形状和沉速有关,还与水的密度、粘度有关,根据因次分析有:4222223d u C A u C F l D l D πρρ∙∙=∙∙= (3-4) 式中,A —— 球形颗粒在垂直方向上的投影面积;d —— 颗粒的直径,m ;g —— 重力加速度,m/s 2;C D —— 阻力系数,是球形颗粒周围液体绕流雷诺数的函数,由于水中颗粒直径较小,沉速不大,绕流处于层流状态,可用层流阻力系数公式Re24=D C ; Re —— 雷诺数,μρνud udl ==Re ; s ρ—— 颗粒的密度;l ρ—— 液体的密度。
将公式(3-2)、(3-3)和(3-4)代入(3-1),整理后得到:42)(6223d u C g d dt du m l D l s πρρρπ∙∙--= (3-5)颗粒下沉时,开始为加速下沉,短暂时间后达到平衡,变为等速下沉,即du/dt =0,故式(3-5)可整理为:d C g u ll s D ∙-∙∙=ρρρ34 (3-6) 将层流条件下阻力系数公式代入上式,整理后得到:2181gd u l s ∙-∙=μρρ (3-7) 式(3-7)即为斯笃克斯公式。
从该式可知:①颗粒沉速u 的决定因素是l s ρρ-,当l s ρρ<时,u 呈负位,颗粒上浮;l s ρρ>时,u 呈正值,颗粒下沉,故絮凝过程中形成粗大密实的絮凝体有利于提高沉淀效果;②沉速u 与颗粒的直径d 2成正比,所以增大颗粒直径d ,可大大地提高沉淀(或上浮)效果;③u 与μ成反比,μ决定于水质与水温,在水质相同的条件下,水温高则μ值小,有利于颗粒下沉(或上浮),反之,水温低时处理效果差。
④该公式从定量看无计算价值,因为颗粒粒径求解困难,且水中杂质较多,颗粒大小各异,不能直接用该公式来求沉速u 。
由于沉速u 的测定比较容易,通常以沉速u 来代表具有该沉速的某一特点颗粒进行沉淀性能分析。
2、悬浮颗粒在静水中的拥挤沉淀(1)拥挤沉淀的沉淀特点当水中悬浮颗粒的浓度高,颗粒在沉淀过程中互相干扰很大时,就产生了特殊的沉淀现象,即拥挤沉淀,如图3-2所示。
由图3-2可看出:①整个沉淀柱中分为四个区:清水区、等浓度区、变浓度区及压实区。
清水区下面的各区可以总称为悬浮物区或污泥区。
②整个等浓度区中的浓度都是均匀的,这一区内的颗粒大小虽然也是不同的,但由于互相干扰的结果,大的颗粒沉降变慢了而小的颗粒沉降变快了,因而形成一个等速下沉的现象,整个区似乎是由大小完全相等的颗粒组成的。
当最大粒度与最小粒度之比约为6:1以下时,就会出现这种沉速均一化的现象。
(浓度越小,比值越接近于1,当比值为1时,颗粒完全相等,即使在浓度极低的情况,同样也出现等速下沉的现象)。
③颗粒等速下沉的结果,在沉淀管内出现了个清水区。
清水区与等浓度区之间形成一个清晰的交界面。
这个交界面称浑液面,它的下沉速度代表了颗粒的平均沉降速度。
颗粒间的絮凝过程越好,使细小颗粒都粘结在较大颗粒之中,交界面就越清晰,清水区内的悬浮物就越少。
④紧靠沉淀管底部的悬浮物很快就被管底截住,这层被截住的悬浮物又反过来干扰了上面的悬浮物沉淀过程,同时在底部出现一个压实区。
压实区内的悬浮物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从压实区的上表面起到管底止,颗粒沉降的速度是逐渐减小的,在管底的颗粒沉降速度为零。
另一个是,由于管底的存在,压实区内悬浮物缓慢下沉的过程也就是这一区内悬浮物缓慢地压实的过程。
⑤从压实区与等浓度区的特点比较,就可看出它们之间必然要存在一个过渡区,即一个从等浓度区的浓度逐渐变为压实区顶部浓度的变浓度区域。
拥挤沉淀的沉速用实验方法测定。
在沉淀过程中,清水区高度逐渐增加,压实区高度也逐渐增加,而等浓度区的高度则逐渐减小以致最后不复存在。
变浓度区的高度开始是基本不变的,但当等浓度区消失后,也就逐渐消失。
变浓度区消失后,压实区内仍然继续压实,直至这一区的悬浮物达到最大密度为止。
当沉降达到变浓度区刚消失的位置时,称为临界沉降点,整个沉降过程各区的变化见图3-3的示意图。
图3-3 拥挤沉淀的沉降过程示意拥挤沉淀试验的目的是求出浑液面沉淀过程线,即沉降过程中清水区与悬浮物区的界面线,如图3-4所示。
图3-4 浑液面沉降过程曲线图3-4中,临界沉降点前曲线为拥挤沉淀,浑液面基本上为等速下沉;临界沉降点后曲线为压缩沉淀,即浓缩过程,浑液面为减速下沉。
如图3-5所示,在浑液面沉淀过程线上等浓区消失后的某一点P(该点浓度为C P )作切线,与沉淀水深OA 线交于B 点,那末,BP 线的斜率即代表浓度C P 的下沉速度。
令OA 及OB 的高度分别为H 0和H P ,由肯奇沉淀理论,则C P 值应为:PP H H C C 00= (3-8) 式(3-8)为—个很重要的关系式。
它表达了下述关系:在高度H 0内均匀浓度为C 0的悬浮物总量,与高度为H P 内均匀浓度为C P 的悬浮物总量完全相等。
该切线的斜率即表示浓度为C P 的浑液面下沉速度,其值为:tH H v P P -= (3-9)图3-5 浑液面沉速求解图示由公式(3-9)可知,分区沉淀的浑液面下沉速度是悬浮物浓度的函数。
对活性污泥絮体来说,一般表示成下列经验公式:n aC v -= (3-10) 式中,v 为浑液面下沉速度(cm/min );C 为悬浮物浓度(g/L );a 和n 均为常数,随废水的性质而变化。
对生活废水的污泥,a 及n 值大致如下:污 泥 a(cm/min) n初次沉淀池出水污泥 1.78×10-5 2.26原废水污泥 2.03×10-4 1.87废水经初次沉淀后,去除了较密实的惰性颗粒物,故污泥的沉淀速度较原废水污泥低一些。
常数n基本恒定,但a值的变化较大,上面列出的是一平均值。
由于不同沉淀水深所得出的沉淀过程线是相似的,根据沉淀水深为h2的沉淀过程线可以用相似的原理画出另一水深为h1的沉淀过程线,如图3-6所示。
这是沉淀过程与沉淀高度无关的现象。
故沉淀试验管也就不需要用实际浓缩池的水深来做试验。
但是,由于浓悬浮液的沉淀过程受沉淀管壁的影响较大,应该用较粗的沉淀管来做试验,一般建议直径至少为50~75mm,最好是100~150mm,并以粗铅丝构成的搅拌器进行缓慢搅拌,转速在每小时10转范围内。
图3-6 不同水深的分区沉淀过程的相似关系(2)固体通量曲线处理高浓度悬浮物液体的设备称为浓缩池。
浓缩池的设计包括确定它的面积及深度,最主要的是确定面积。
确定面积的方法通常是利用固体通量曲线来定面积。
设计浓缩池时,先把悬浮物沉淀的数据绘成固体通量曲线,如图3-7所示。
图3-7 固体通量曲线固体通量ψ的定义为: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固体重量称为固体通量。
对悬浮物浓度C ,可由静止沉淀试验得出它的下沉速度v ,但在浓缩池中,由于存在一个底流流量,对这一浓度C 又叠加了一个下沉速度u ,故得浓缩池内的固体总通量应t ψ为:uC uC vC C u v b t +=+=+=ψψ)( (3-11) 式中b ψ代表由静止试验所得的通量vC ,通量曲线b ψ~C 如图3-7所示的形式。
式中u 由底流流量确定下来,为一常数,故uC 对C 的作图应为一条直线, u 为直线的斜率。
总通量t ψ对C 的作图见图3-8。
由这个图可以根据下列分析确定出浓缩池的面积来。
图3-8 总固体通量(t ψ~C )曲线由图3-8看出,t ψ曲线在M 点有极小值min ψ,由M 点作切线与纵轴及uC 线分别交于A 及B 点,而高于AB 线的平行线与t ψ曲线都交于两点。
这一情况说明,小于min ψ的通量只存在一个浓度值,因此浓缩池的底流浓度是稳定的;反之,大于min ψ的通量存在两个不同的浓度,因此浓缩池的底流浓度是不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