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衷情》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宋词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学习理解陆游《诉衷情》的词意和情感表达。

3.通过阅读和分析词作,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4.发展学生的语文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纵观唐宋词发展,了解唐人和宋人词的特点。

2.理解陆游《诉衷情》的情感表达与词意。

3.阅读分析词作,提升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陆游《诉衷情》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生哲理。

2.如何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读唐宋词作。

四、教学过程1. 开场导入(15分钟)1.通过谈论《红楼梦》中的词作,提高学生对词的认识。

2.讲述唐宋词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例如,唐词体裁多样化,宋词精神思想更加丰富等。

2. 学习词作及相关理论(30分钟)1.讲解《词学大全》中有关唐宋词的相关知识,例如典故和修辞手法等。

2.分析陆游《诉衷情》的词意和情感表达,重点掌握“当年万里觅封侯”和“寻春的茶香依旧在世间”等句子的含义。

3. 带领学生进行阅读与分析(50分钟)1.投影陆游《诉衷情》,让学生跟读或朗诵。

2.安排小组讨论,分析词作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生哲理等。

3.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唐宋词作,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语文写作(25分钟)1.提供一段材料,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

2.让学生借鉴唐宋诗词的表达方式,写一篇与诗词内容相关的文章。

5. 课堂小结(10分钟)1.回答学生的问题,澄清误解。

2.强调重点,强化学习效果。

3.作业布置:整理所学知识,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五、教学评估与反思1. 教学评估1.学生答题的准确度和速度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2.学生在讨论和阅读中情感表达和思考是否发展?3.学生文学鉴赏和写作水平是否有所提高?2. 教学反思1.教师需要更好地调整教学中的节奏,更好地掌控教学效果。

2.需要充分利用学生自带的经验和文化背景,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诉衷情》教案

《诉衷情》教案

《诉衷情》教案《诉衷情》教案篇1教学目标:1、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理解的爱国情怀。

2、通过对词句的品读,培育同学对词句的初步鉴赏力量。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对姐妹花,是我国文学富强的一个象征。

那么,在我国古代众多的诗人中,现存诗歌作品最多的一位诗人是谁呢?(同学猜想,回答)哪一位同学能背一背所学过的陆游的诗作?从这些诗中你能体会出一种怎样的情感?是啊,他的诗布满了爱国情怀,让我们由衷地生出一种崇敬之情。

2、简介陆游当然,他不仅是一位爱国诗人,还是一位爱国词人。

今日,我们就走近陆游,走进他的《诉衷情》。

板书课题二、整体读词,感悟情感1、请同学们把书轻轻地翻开,自由朗读《诉衷情》这首词。

留意:仔认真细地读上四遍。

读前两遍的时候留意把词中的生字读正确。

读后两遍的时候要争取把它念通顺,同时留意词句内部的停顿,听清晰了吗?好,自由读《诉衷情》。

2、出示《诉衷情》3、好,谁来读一读《诉衷情》,这首词中一共有三个生字,听听他有没有读错。

同学读,师随机点评:侯、貂裘。

4、好的,谁再来读一读《诉衷情》。

其他同学听,特殊留意她在读词句时,是怎么停顿的?5、真好,你们都听出来了吗?这就叫做读得有板有眼。

6、同学们,我们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有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老师也来读读这首词。

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让我们专心来感受这首词。

7、师配乐读(大提琴曲《往事》)8、现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同学自由说)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诉衷情》,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三、品读词句,入境悟情1、好,诉衷情啊诉衷情!那么,的内心究竟有怎样的一种情感要诉说呢?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留意认真地看看书上的插图和书上的解释,再看看那些地方最能触动你的内心,把你的感受和体会写在词句的旁边。

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诉衷情》。

2、谁情愿把你的感受和同学们说一说?(胡未灭……)a、出示“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八年级上册语文《诉衷情》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诉衷情》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诉衷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诉衷情》一文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感表达;- 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学会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文章。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读文本的能力;-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文本中的情感表达;- 通过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欣赏、理解和表达真挚情感的能力;-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传递友善的情感的意识;-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对优秀文学作品的艺术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勇于表达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文本,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文章。

2.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欣赏、理解和表达真挚情感的能力;-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文本中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Step1:导入(10分钟)- 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段关于悲伤的音乐,营造情感氛围,并引发学生对情感表达的思考;- 通过教师提问,了解学生对悲伤的感受和表达方式。

Step2:背景介绍与文本导读(15分钟)- 向学生简要介绍《诉衷情》一文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分发课文,并引导学生独立阅读,重点关注文章的主旨和情感表达。

Step3:师生互动讨论(15分钟)- 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段落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和观点;- 由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共同探讨文章中的情感主题和表达技巧。

Step4:整体理解与语音语调训练(20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顺便纠正学生的语音语调错误;- 针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语音语调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正确使用逗号、句号等标点符号,使语音语调更准确流畅。

Step5:合作学习与小结(15分钟)- 学生分组合作,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段表达自己情感的短文;- 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提高作文的表达质量;- 每组派代表上台朗读作文,并进行点评和总结。

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情感变化;2.理解唐宋词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3.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水平;4.培养学生的情感交流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情感变化;2.理解唐宋词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难点1.分析诗歌中的比喻意象和句法结构;2.领会诗歌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由教师讲解诗歌背景、作者生平以及古诗文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进行理解;2.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思辨和交流能力;3.独立阅读:让学生独立阅读诗歌,体验诗歌的艺术魅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1. 课前导学1.通过课堂问答、图片、视频等形式,介绍唐宋词的特点和文化内涵;2.讲解陆游的生平和文学风格,为学生理解《诉衷情》奠定基础。

2. 感性阅读教师向学生朗诵《诉衷情》,让学生吸收诗歌的情感表达和艺术形式。

3. 理性阅读1.学生独立阅读《诉衷情》;2.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情感表达、比喻意象和文化内涵;3.教师给予指导和点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4. 评析诗歌1.分享讨论:教师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诉衷情》的理解和感受;2.教师分享自己的分析与评价,并引导学生进行补充和扩展;3.将学生的发言整理成文,予以评述。

5. 归纳总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唐宋词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2.学生总结自己对《诉衷情》的理解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课程内容板书设计陆游《诉衷情》陆游唐宋词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简约自然◆婉约柔美◆描写意象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忧国忧民◆仕途失意◆人生凄苦七、课堂作业1.写一篇150字的读后感;2.选择一首唐宋词,分析其中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3.练习朗读《诉衷情》,讲述自己的朗读体会。

八、教学反思重难点教学成效显著,在理解唐宋词及陆游的文学成就和时代背景方面,学生有了很大的提高。

诉衷情 优秀教案

诉衷情 优秀教案

诉衷情【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培养朗读和诵背能力;培养对词的初步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朗读、分析、质疑。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沉痛之情以及在悲愤中透射出来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沉痛之情以及在悲愤中透射出来的爱国精神。

【教学难点】培养对宋词的初步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复习预习的内容。

2.简介背景。

年近七十,在故乡绍兴写作此词。

二、朗读和分析该词。

1.齐声朗读这首词。

简介词的读法:了解作者和背景;初读—翻译;再读—品字词句;三读—作者的思想;四读—习得。

2.品字词句的表达效果(上片)。

上片:“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请学生翻译这两句。

用了一个什么典故?---什么朝代?谁?成语?汉班固投笔从戎这一句描写了作者怎样的形象?词人往日的凌云壮志和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

万里觅封侯----凌云壮志。

匹马戍梁州----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

积累旧知。

鉴赏词的方法。

文化积累:班固汉投笔从戎句意理解: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觅”---自负、自信的雄心和坚定执着的追求精神。

知识点:对比豪情壮志。

典故重点词语:“断”“暗”----生动形象。

情感:忧伤惆“万里觅封侯”哪个字特别生动?“觅”字。

写出了什么?分析得再细一点。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词人当年的自负、自信的雄心和坚定执着的追求精神。

“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这句哪两个词语形成空间形象上的强烈对比?“万里”与“匹马”形成空间形象上的强烈对比。

这两句写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豪情壮志。

这豪情壮志怎么样?实现了吗?用词句回答。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翻译。

再次复习“梦断”意思。

---梦醒。

豪情壮志破灭了。

作者怎么写豪情壮志落空的?用了苏秦典故。

自己不受重用,不能施展抱负。

---典故。

用了两个生动的词。

“断”“暗”“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理想破灭,报国之志未酬。

---断和醒的区别—程度不同。

《诉衷情》教案:传达情感的艺术之路

《诉衷情》教案:传达情感的艺术之路

《诉衷情》教案优选:传达情感的艺术之路一、教学目的1.认识古代汉诗词中普遍运用的“抒情”手法;2.了解“抒情”表达手法对于情感传达的重要性;3.能够理解“诉衷情”这首诗词所表达的情感;4.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准确、感性地诵读这首诗词,传达出作者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如何理解并传达出诗人表达的情感;难点:如何在语言、语调、朗诵中准确传递出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通过音乐或者其他艺术形式在班级中营造出调和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尽快放松自己的身心状态,便于下一步的学习;2.通过阅读《诉衷情》一诗,结合其背景和作者生活情况,引导学生分析该诗的情感表达手法,强调其“抒情”表达的重要性;3.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让他们感性地理解其中的情感内容,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或语调描述所感所想;4.分组进行朗诵,结合不同情感的调整,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传达出所表达的情感内容;5.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这种情感表达手法,了解更多古代汉诗词中的抒情表达方式,并用自己的方式和语言表达出来。

四、教学方法1.活动教学法:通过活动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感知所表达的情感;2.讨论法:讨论《诉衷情》一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情感表达手法;3.归纳法:结合多个古代汉诗词,归纳出普遍的抒情表达手法,并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实践和尝试。

五、教学评价本次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古代汉诗词中的情感表达手法,以及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创作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情感的传递和表达,尤其是在朗诵部分。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语言、语调和情感的调整,以便让他们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诉衷情教案

诉衷情教案

诉衷情教案教案:诉衷情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用的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诉衷情》。

该诗描绘了一个女子在春天时节,独自思念着远行的恋人,表达了她对恋人深切的思念和期待。

教学时,我们将解读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理解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诉衷情》。

2.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学习诗歌的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诉衷情》,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2. 诗篇《诉衷情》3. 相关背景资料五、教学过程1. 引入:以春天的景色为引入,让学生发挥想象,描述春天的景象。

2. 初读:让学生自读《诉衷情》,理解诗歌的大意。

3. 解析:分析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

4. 品味: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如修辞手法、用词等。

5. 应用:让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的景象。

6.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朗读并背诵《诉衷情》。

7.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诉衷情》的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诉衷情》板书设计:春天景色思念恋人诗人情感七、作业设计1. 完成PPT上的练习题。

2. 写一篇关于《诉衷情》的读后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学生对《诉衷情》的理解较为深入,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

但在分析诗歌表达技巧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拓展延伸:让学生收集其他描写春天爱情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教案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是诗歌的表达技巧和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这两个方面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也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关键。

一、诗歌的表达技巧1. 意象的运用:诗歌中的意象是诗人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

在《诉衷情》中,诗人运用了春天的景色作为背景,以女子思念远行恋人的情感为核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让学生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春天的景色来表达女子的思念之情。

诉衷情教案设计

诉衷情教案设计

诉衷情教案设计教案标题:诉衷情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诗歌《诉衷情》的内容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解读诗歌《诉衷情》的意义。

2. 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于抒情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帮助学生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准备:1. 诗歌《诉衷情》的复印件。

2. 音频或视频资源,以便学生能够听到或观看诗歌的朗读或演唱。

3. 白板、黑板或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引入:1. 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他们对于诗歌的了解和感受。

2. 通过展示一幅与抒情诗相关的图片或播放一段与诗歌主题相关的音乐,激发学生对于诗歌的兴趣。

核心活动:1. 学生独立阅读《诉衷情》诗歌,并标注自己认为重要或有意义的词句。

2. 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共享彼此的观点和想法。

3. 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起朗读或演唱《诉衷情》,注重语调和情感的表达。

4.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方式(如朗诵、表演、绘画等)将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呈现给全班。

巩固拓展: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并表演一段与《诉衷情》主题相关的短剧或情景再现。

2. 学生以个人的方式,撰写一篇关于《诉衷情》的读后感或感悟,并与全班分享。

评价:1.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表达能力和创造力来评价他们对于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学生可以互相评价彼此的表演或呈现,并给予建设性的反馈。

教学延伸:1. 邀请一位专业诗人或文学爱好者来班级进行讲座或交流,分享他们对于抒情诗的理解和创作经验。

2. 组织学生参观诗歌朗诵会或文学展览,进一步培养他们对于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教学资源:1. 诗歌《诉衷情》的复印件。

2. 音频或视频资源。

3. 与抒情诗相关的图片或音乐资源。

4. 白板、黑板或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和活动,激发学生对于诗歌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诉衷情》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
教学目标:
1、理解词句含义,品味词的意境。

2、学习对比和用典的表现手法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3、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诉衷情》,词牌名。

后人更名为《桃花水》《步花间》《偶相逢》《试周郎》等。

单调,33字,5仄韵,6平韵。

双调正体44字,上片5句3平韵,下片6句3平韵。

二、整体感知:
1、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

陆游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

一生作品丰富,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著作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一卷,《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存词130余首。

2、选自《陆游集》,这首词为作者宋淳熙十六年(1189)罢官家居所作。

作这首词时,词人已年近七十,身处故地,未忘国忧,烈士暮年,雄心不已,这种高亢的政治热情,永不衰竭的忧民精神形成了词作风骨凛然的崇高美。

但壮志不得实现,雄心无人理解,虽然“男儿到死心如铁”,无奈“报国欲死无战场”,这种深沉的压抑感有形成了词作中百折千回的悲剧情调。

3、学习生字:
戍.(shù)鬓.先秋(bìn)
4、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三、细读品味:
1、“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这两句回忆再现了往日壮志凌云、奔赴抗敌战场的勃勃英姿。

“觅封侯”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侯”的典故,写出自己报效朝廷,收复失地的壮志。

一个“觅”字显出了作者当年的自许、自负、自信的雄心和坚定执着的追求精神。

2、“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这是作者眼前生活的真实写照:睡梦中仍然出现旧日战斗生活的情景,说明作者雄心未已;睁眼看眼前,“关河”已无影无踪,当年的战袍早被尘土所封,满眼是凄凉惨淡的景象。

上片,回忆早年对敌战斗的情景,并和眼前的现实生活作比较,形成一个强烈的情感落差,由慷慨化为悲凉。

3、“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胡未灭”说明敌寇依然嚣张;“鬓先秋”慨叹自己已经无力报国;“泪空流”包含作者的满腔悲愤,也暗含着对被迫退隐的痛心。

4、“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悲凉,寓意深刻。

“谁料”二字感叹自己的被迫退隐,流露出对统治集团的不满情绪。

“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是作者血与泪的凝聚,是作者昂扬的爱国热情。

下片,紧承上片,继续抒发自己念念不忘的国事,却又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郁闷心情。

四、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三句?
明确:这三句步步紧逼,声调短促,说尽平生不得志。

放眼西北,神州陆沉,残虏未扫;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苍;沉思往事,雄心虽在,壮志难酬。

“未”“先”“空”三字在承接比照中,流露出沉痛的感情,越来越深:人生自古谁不老?但逆胡尚未灭,功业尚未成,岁月已无多,这才迫切感到人“先”老之酸楚。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词回顾词人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企图为恢复中原而建功立业的往事,如今壮志未酬,却已年迈体衰,反映了词人晚年悲愤不已,念念不忘世事的愁苦心情。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七、板书设计:
诉衷情
上片——回首当年、着眼现实。

下片——年老体衰、壮志难酬。

————杀敌报国雄心壮,年老体衰空自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