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古书的读音问题

合集下载

古书的读音

古书的读音

• 特读
• 在古代汉语中,一些特殊的用字场合,一些字并 在古代汉语中,一些特殊的用字场合, 不读它的现代标准音,而是要读它的特殊读音, 不读它的现代标准音,而是要读它的特殊读音, 这些特殊的读音,大多是一个字的古音, 这些特殊的读音,大多是一个字的古音,或者是 接近它古音的音。这种读特殊读音, 接近它古音的音。这种读特殊读音,就是我们所 说的“特读” 说的“特读” • 古书中需要特读的字,主要是一些专有名词,如 古书中需要特读的字,主要是一些专有名词, 古代的国名、部族名、地名、器物名、人名、 古代的国名、部族名、地名、器物名、人名、姓 氏等,它们的特读音被继承到现代汉语中, 氏等,它们的特读音被继承到现代汉语中,因此 我们读古文时要读一些字的特读音。 我们读古文时要读一些字的特读音。
• • • • • • •
身毒(古称印度) 身毒(古称印度) 龟兹(古西域国名) 龟兹(古西域国名) 古西域国名) 大宛(古西域国名) 吐谷浑(古鲜卑族的一支) 吐谷浑(古鲜卑族的一支) 荤粥(古猃狁族) 荤粥(古猃狁族) 先零( 先零(汉代羌族的一支 )
古书的读音
• • • •
三种情况 通假 破读 特读
• 破读 • 古汉语中把这种通过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来 区别词性或词义的方法,叫做“破读” 区别词性或词义的方法,叫做“破读”。 • “破读”也叫“读破”,人们把一个字原 破读”也叫“读破” 来的读音叫做“本音” 来的读音叫做“本音”,把改变后的读音 叫做“破读音” 叫做“破读音”,训诂上也把读本音用本 义的字叫做“如字” 义的字叫做“如字”。
• • • • • • •
冒顿(汉匈奴族一个单于的名字) 冒顿(汉匈奴族一个单于的名字) 阏氏(汉时匈奴王妻子的称号) 阏氏(汉时匈奴王妻子的称号) 禽滑厘(墨子弟子) 禽滑厘(墨子弟子) 曹大家(东汉诗人班昭之号) 曹大家(东汉诗人班昭之号) 尉迟 祭 万俟

华中师范大学-古代汉语常识部分试题以及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古代汉语常识部分试题以及答案

古代汉语常识部分(十八)古书的注解(讲授内容)一、古书注解的概况和体例1、汉代的注释传笺2、唐代的注释疏正义《五经正义》《十三经注疏》3、宋代的注释朱熹4、清代的注释衍文脱文二、旧注的常用术语1、曰为谓之2、谓3、貌之貌4、犹5、之言之为言6、读曰读为读若读如1.名词解释:疏、正义、传、笺。

(P672)“传”就是对“经”的解说。

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称为“正义”,“注”、“说”有时也可称为“正义”。

“疏”:“疏”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做“疏”。

“疏”是对注的解释。

笺:“笺”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

注:“注”指对古书的注解,狭义的“注”只指注解,而广义的则包括传、笺等。

2.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魏.王弼、东晋.韩康伯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西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西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仪礼注疏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春秋左传正义晋.西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注疏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东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东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北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北宋.邢昺疏⏹论语注疏魏.何晏注、北宋.邢昺疏⏹孟子注疏东汉.赵岐注、北宋.孙奭疏3.了解《诗经》、《史记》三家注、《汉书》、《三国志》、《老子》、《庄子》、《楚辞》等名著在唐代以前的名家注解。

⏹战国策注,东汉,高诱。

⏹吕氏春秋注,东汉,高诱。

⏹楚辞注,东汉,王逸,宋洪兴祖补注。

⏹老子注,魏,王弼,河上公;周易注,魏,王弼。

⏹庄子注,晋,郭象,《世说新语》以郭象窃向秀之书。

⏹国语注,吴,韦昭。

⏹论语注,梁,皇侃。

⏹荀子注,唐,杨倞。

⏹管子注,唐,尹知章。

⏹史记三家注,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隠,张守节正义。

⏹汉书集注,唐,颜师古。

⏹文选注,唐李善、五臣注。

古文古书的读音发音方法

古文古书的读音发音方法

• 如果通假字与本字的现代读音不一致,极 少数情况下通假字仍依照它们的现代读音 来读。
•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诗·小雅·斯 干》)
•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 (《左传·晋 灵公不君》)
• 不可,直不Leabharlann 步耳,是亦走也。 (《孟 子·寡人之于国也》)
四、破读
• 破读是指通过改变字词的读音(声、韵、 调)来区别词义或词类。破读以改变声调 居多,而且大多数是把原来的平声(或上 声、入声)读成去声。破读起于汉代,魏 晋以后大量出现。
去声,职务、地位、本分。 • 恶:《广韵》乌各切,入声,丑劣、污秽;乌
路切,去声,憎恨、讨厌。
• 破读造成的语音变化,也有大量的读破音没有 被现代汉语所继承。
• 從:《广韵》疾容切,平声,自动词,跟随 (《史记·项羽本纪》“张良是时从沛公”); 疾用切,去声,使动用法,使……随从(《史 记·项羽本纪》“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 王”)、随从者、同宗(《史记·李将军列传》 “广从弟李蔡亦为郎”),今一概读平声。
• 破读与通假不同,通假字和本字之间只是 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上没有联系;而破 读的意义和本音的意义之间则有着历史的 联系。
• “随着社会的发展,词义不断引申,词性 不断分化。某个字(词)产生新的意义和 新的语法作用之后,为了区别于原来的意 义和语法作用,于是要求在读音上表示出 差异来。所以破读产生的客观原因是词义 引申和词性分化的结果。它是一种音变构 词的手段。”(参见郭锡良等主编《古代 汉语》下册,第1078页,商务印书馆, 1999年)。
• 如“近”,声母是群母,是全浊声母,由于全 浊声母的清化,全浊上声变成了去声,原来有 本音上声和破读去声的区别都读成去声了。
• 又如“易”,《广韵》羊益切,入声,余 母,交换、交易;以豉切,去声,余母, 容易,今一概读去声,这是因为入声韵尾 的消失,入声调派入平、上、去三声的结 果。

古书读音问题

古书读音问题

破读与假借

破读不同于假借。

假借字和本字之间只是语音相同或相近 ,意义上没有必然联系。而破读的意义 和本字的意义之间则有着历史的联系。
特殊词语语音问题



特殊词语多是一些古代国名、族名、地名和人 名姓氏等。 如:大宛yuan(阴平)。 保留古代读音。 如:番pan(阴平)禺。 外族语对音。 如:古匈奴称“单于”读chan(阳平)。 古方言词语。 如:“叶公好龙”的“叶”,读ye(去声)。
破读作用
一、表明词性的改变 1、 名词用作动词
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 (《孟子 –粱惠王上》) 前 “王”是名词,如字; 后“王” ,动词,破读wang(去声 )。
2、动词用作名词
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 (《汉书-张骞李广列传》) 后“将”,动词,如字, 前“将”名词,破读为jiang(去声)。
2、区别及物动词的一般义和使动义:
见其坐有六尺簟。(刘义庆:《世说新语 〃 德行》) 见其二子焉。 (《论语 〃 微子》) 前“见”,一般用法,如字; 后“见”,使动用法,破读为xian(去声)。
3、其他
“三”表实数时读如字,泛指多数时破读为 san(去声)。今读已不再有分别。 多少的“少”读如字,表年幼的“少”破读 为shao(去声),如“老臣贱息舒祺,最少, 不肖” (《战国策 〃 赵策四》)
3、形容词用作动词
如好好色,如恶恶臭。 (《礼记-大学》) 后“好、恶”,形容词,如字; 前“好,恶”,动词, 分别破读为hao,wu(去声)。
二、区别意义
词性改变时意义当然也已经改变。 这里专指词性不边而意义改变的情况。
1、相对待的动作,读音有区别:
“受”的“得到”义旧读上声,“给予”义旧读为去 声,字又做“授”。由于浊上变去,今读已无别。

古代汉语—古书的读音

古代汉语—古书的读音

一、通假字一般讀本字的音《詩經·豳風·七月》:“八月剝棗。

”“剝”,通“攴”。

《易經·繫辭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信,通“伸”。

麋,本义是鹿一类的动物。

《孟子·梁惠王上》:“王立於沼上,顾鸿雁麋鹿。

”通“眉”,《荀子·非相》:“伊尹之状,而无须麋。

”惠,本义是仁慈,恩惠。

《论语·里仁》:“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通“慧”。

《列子·汤问》:“甚矣,汝之不惠。

”归,本义是女子出嫁,《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通“馈”(馈),即赠的意思,《论语·阳货》:“归孔子豚。

”由,本义为“从”,《论语·雍也》:“谁能出不由户。

”通“犹”,《孟子·梁惠王下》:“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曾,本义为乃(副词),《论语·先进》:“曾由与求之问。

”通“增”,《孟子·告子下》:“曾益其所不能。

”通“层”。

《楚辞·招魂》:“曾台累榭。

”辩,本义为巧言(依《说文》则本义为治),《礼记·王制》:“言伪而辩。

”通“辨”,《墨子·非攻》:“则以此人为不知黑白之辩矣。

”《庄子·秋水》:“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孟子·告子上》:“万锺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朱熹集注本“辩”作“辨”)。

輮,本义为车纲(车轮的外匡)。

通“煣”用火烤木材使弯曲或伸直。

[rǒu],《荀子·劝学》:“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具,本义为具办,《说文》:“具,共置也。

”通“俱”,《诗经·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舟,本义是船。

通“周”,《诗经·大雅·公刘》:“何以舟之?”时,本义是一年四季的季,《说文》:“时,四时也。

”通“是”,《诗经·周颂·嘻嘻》:“率时农夫,播厥百穀。

【高二学习指导】古文当中的读音问题

【高二学习指导】古文当中的读音问题

【高二学习指导】古文当中的读音问题一、古书读音的总原则用普通话的语音读文言文。

1、用古音读古文的观点历史上曾有过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古文是古人写的,不应当用后世的语音来读,应当用古时的语音来诵读。

清代的学者顾炎武就持这种观点,他说:“天之未丧斯文,必有圣人复起,举今日之音而还之淳古者。

”(见《音学五书?序》)主张学者们大力研究古音,然后让人们用正确的古音来读古文2、用方音来读古文的观点有人主张可以用方音来读古文,他们认为方音中残留着许多古音,如一些南方方言中有入声,有的有全浊声母,总体来看与古音比较接近,因此,在用古音读古文无法实现的情况下,认为用方音来读古文,能够读出古代的韵味,因此主张用方音来读古文。

3、用“叶音法”来读古诗文用叶音法读古代的诗文,的确能收到押韵和谐的效果,但这种读法从根本上来说也是错误的。

用后世的语音读古时的诗文,有些原来押韵的韵脚不押韵了,这是语音演变的结果,而叶音的做法,没有看到语音演变的现实,给人的感觉,好像前人写诗的时候这个韵脚就不押韵,当时也是临时更改其读音来押韵的。

叶音的结果,是造成汉字读音的极大混乱,让许多汉字又有了一些不该有的读音。

二、古音通假问题1、何为通假“通假”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用字现象,在这个概念中,“假”是借的意思,“通”指的是两个字在意义和用法上可以相沟通,即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字当另一个字来用,“通假”二字结合后的含义,就是通过借用的方式使二字相通,把借来的字当本字用。

说得科学一点,“通假”是古人写作时,没有按照汉字记词的规则来用字,临时用与该用的字音同或音近的另一个字,来表达所要表达的意义。

如:(1)《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2)《墨子·公输》:“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3)《史记·陈涉世家》:“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贺若弼才请军之次,有一个人不恐([恐]通[肯])。

是甚人,是即大([即大]通[绝代])名将是韩熊男,幼失其父,自训名号曰衾([衾]通[擒])虎,心生不分,越班走出:“臣启陛下,蹄觥小水,争福([福]通[伏])大海沧波;假饶蝼蚁成堆,傩([傩]通[难])能与天为患。

「语言基础常识」古书的读音问题

「语言基础常识」古书的读音问题

「语言基础常识」古书的读音问题古书是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古代汉语的书面语。

由于汉字不是拼音文字,一般说来,只要了解字的意义,掌握古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的特点,我们就可以读懂古书,不像欧洲人学习用拉丁文写的著作,或俄罗斯人学习用古斯拉夫语写的著作,或印度人用梵文写的著作,必须从学习它们的语音入手,因为古拉丁文、古斯拉夫文和古梵文都是拼音文字。

而我们读古书,如在第一讲所讲,完全可以用自己习惯的现代汉语。

事情确实如此,但这不是说就不存在古书的读音问题。

从理论上说,任何语言都是有声语言,我们学习一种语言,只学习它的词汇和语法,不学习它的语音,这是很难想象的。

即使学习一种不用拼音文字的古代语言,不学它的语音,也是不完整的。

因为语言是个整体,它的内部要素语音、语法、词汇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之间都有密切的关系,许多词汇、语法的问题,需要联系语音,才能得到解决,才能理解透彻。

训诂学中所谓“音近义通”“因声求义”就反映了这种密切关系。

从实践上说,在学习古书中确实也存在一些读音的问题。

这里我们提出几个问题来谈谈。

首先是关于古代诗歌韵文的读音问题。

例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诗的韵脚是“花、斜、家”,其中“斜”字,今天普通话读xié,与“花”“家”的主元音不同。

有的同志认为“斜”和“花”“家”在古代“平水韵”同属下平六麻韵,“斜”在这里应读xiá,才与“花”“家”押韵。

持这种主张的同志能认识到古今音的不同,这是好的。

但是这种改读字音的主张是不可取的。

也是不必要的。

因为由于古今音的不同,现代读古诗,碰到不押韵的地方很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一加以改读。

例如李商隐的《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首五绝的韵脚是“原”和“昏”,在“平水韵”里属十三元,在中古是押韵的。

今天用普通话读,“原”的韵母是uan,“昏”的韵母是un,主要元音不同,也不相押了。

古书的读音

古书的读音

③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 (《左傳曹劌論戰》) 左傳曹劌論戰》 用作動詞,分開,分配, fēn,平聲。 分,用作動詞,分開,分配,讀fēn,平聲。 此臣之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 此臣之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諸葛亮《出師表》 (諸葛亮《出師表》) 用作名詞,讀破為fèn 去聲。 fèn, 分,用作名詞,讀破為fèn,去聲。
許多讀破沒有保留下來的主要原因是由於 漢語語音系統的發展變化。 漢語語音系統的發展變化。 變易,入聲;容易,去聲。 ①易,變易,入聲;容易,去聲。 遠水不救近火也。 ②遠水不救近火也。 韓非子說林上》 (《韓非子說林上》) 形容詞,本讀上聲。 近,形容詞,本讀上聲。 為善無近 為惡無近 ③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 莊子養生主》 (《莊子養生主》) 動詞,接近,親近,讀破為去聲。 近,動詞,接近,親近,讀破為去聲。
二、假借字的讀音 這裡說的假借字,是指用字的假借,即通 這裡說的假借字,是指用字的假借, 借字和本字的意義毫不相干, 假。借字和本字的意義毫不相干,只是字 音相同或相近。例如: 音相同或相近。例如: 禍之所由生也,生自纖纖也。是故君子蚤 ①禍之所由生也,生自纖纖也。是故君子蚤 絕之。 荀子大略》 絕之。 (《荀子大略》) “蚤”通“早”。兩個字都是古精母幽韻 音同。 字。音同。
三、特殊詞語的讀音 國名 龜茲Qiūcí 古西域國名) Qiūcí( 龜茲Qiūcí(古西域國名) 大宛Dàyuān(古代中亞國名) 大宛Dàyuān(古代中亞國名) Dàyuān 康居Kāngqú 古西域國名) Kāngqú( 康居Kāngqú(古西域國名) 月氏Yuèzhī 古西域國名) Yuèzhī( 月氏Yuèzhī(古西域國名) 身毒Yuāndú 古代稱印度) Yuāndú( 身毒Yuāndú(古代稱印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书中有“假借”所记录的多是一些意义比较抽象的词,或 是无实在意义的虚词,因为这些词不好造字。从用法上来说, 这是一字多用,它并没有创造新字,只是“借他字之形以当 此语之用,其读则依乎借字之声”(朱宗莱《文字学形义 篇》)。也就是说,它完全是从声音相同或相近这一点出发, 假借字和被借字之间可以毫无意义上的联系,被借字是当作 被借字是当作 一个纯粹表音的符号来使用的。 一个纯粹表音的符号来使用的
2008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的“安徽蚌埠双墩一号春秋墓 葬”中,出土了9件编钟、4件簠、4件戟,编钟上都有相同 的铭文:“隹(唯)王正月初吉丁亥童麗君柏作其行鐘童麗 之金”;簠上的铭文是:“隹(唯)王正月初吉丁亥童麗君 柏择其吉金作其食簠”;戟上的铭文是:“童麗君柏之用 戟”。这些铭文中都有一个人名“童麗君柏”,但这到底是 谁,历史鲜有记载。
二、破读
1、定义 、
“破读”也叫读破,是用改变字(词)的读音来区别词 性或词义的方法。字原来的读音叫“本音”,改变后的读音 叫“破读音”,训诂上也把读本音、用本义的字叫做“如 字”。
不过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 有两种读音。古代这种情况比现代多得多。如: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 (读如朔),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 去 声 , 名 词, 禁令 , 宫禁 ;平 声 , 动 词 ,堪 , 经得 起。
(2)本有其字的假借 ) 指古书中本有其字而不用,却临时借用音同音近字来代 替的用字现象。本有的、用来表示词的本义的字我们称之为 “本字”,临时借来作为替代的字称之为“通假字”。
《史记·项羽本纪》:“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孟子》:“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清代 陈澧 《 东塾读书记 》 说:“古人所以用通假者,实 陈澧《东塾读书记》 以无分部字书,故至于歧异耳。《说文》既出,而用通借之 字者少矣。”那些本有其字的假借字和它们的本字是同时并 存的,从意义上看,它们没有引申的条件,仅仅声音相同或 相近,这样假借在我们今天来说就是写别字(东汉郑玄说: “其始书之也,仓卒无其字,或以音模拟方为之。”),但 在文言里大家约定俗成就算是正常了。后来文人再用,多半 就是为了仿古,魏晋之后的假借字只不过是这种现象的残留。
实际上,“童麗”是“鐘离”之同音假借。鐘离是春秋时期 淮河中游地区一个方国,关于鐘离方国的最早记载,见于 《左传》周简王十年(前576年)十一月,鲁成公会吴于鐘 离。周景王七年(前538年)冬,“楚箴尹宜咎城鐘离以备 吴”。周敬王二年(前518年)鐘离被吴王僚所灭,属吴国。 “童麗君柏”铭文的发现与考证,证明了历史上鐘离方国的 真实存在,为研究鐘离方国的地望和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参见《安徽蚌埠双墩一号春秋墓发掘简报》, 《文物》2010年第3期)
同一个字,由于表达意义的不同,往往会有不同的读音。如: 又因以为利,而天下其孰能说之?(解说,shuō) 广武军李左车说成安君。(劝说,shuì)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喜悦,yuè)
我们现在对于古书读音的问题,总原则是用普通话的语音读 文言文。 顾炎武认为应该用古音来读古文,他说:“天之未丧斯文, 必有圣人复起,举今日之音而还之淳古者。”(《音学五 书·叙》)有一部分人主张用方音来读古文;还有人认为应该 用“叶音法”来读古诗文。
“易”本是有脚的蛇(蜥蜴),表意字,假借为难易的“易” 和表示更替的“易”,所以我们读“怀抱难开醉易醒,晚歌 悲壮动秋城”和“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 就不能认为“易”是蜥蜴。
“女”本指女性,但后来表示第二人称代词,最初是借“女” 字来表示,先秦古文字材料都如此。如《诗经·硕鼠》“逝将 去女,适彼乐土。”《汉书·外戚传下》:“女自知之!”颜 注:“女读曰汝。”但“女”用来表第二人称代词时容易与 表“女子”的含义混淆,所以后来第二人称代词才假借“汝” 来表示。所以实际上“女、汝”都是假借,用来表示第二人 称代词。
根据多数学者的意见,这些例子中的通假字都要读本字的音 通假字都要读本字的音。 通假字都要读本字的音 因为字音是字所代表的词的读音,假借字是被借来表示它的 本字所代表的词的,所以它与本字的读音应该完全相同,这 样如果假借字的读音和本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那么就必须 读本字的音。
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 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 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 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古書的讀音問題
“秦以前的书面语和口语的距离估计不至于太大,但汉魏以 后逐渐形成一种相当固定的书面语,即后来所说的‘文言’。 虽然在某些类型的文章中会出现少量口语成分,但是以口语 为主的‘白话’篇章,如敦煌文献和禅宗语录,却要到晚唐 五代才开始出现,并且一直要到不久之前才取代‘文言’的 书面汉语的地位。” (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序》,学林出版社,1984)
三、特殊词语的读音问题
古书中需要特读的字,主要是一些专有名词,如古代的国名、 部族名、地名、器物名、人名、姓氏等。如牺尊(古代酒器 名)读suō zūn、无射(古代十二音律之一,也指周景王所 铸造的钟)读wú yì、毋追(古代一种黑布冠)读móu duī。 一些音译的国名或族名,以及音译的外族姓氏、人名、官职 等,为了与外来词的读音接近,往往需要用特殊读音。如仆 射púyè、可汗kèhán、洗马xiǎnmǎ、单于chányú、吐蕃假借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语音上的问题,只不过是上古音 的问题。假借以语音相同相近为条件,所以在开始的时候假 借字和本字的读音即使不是完全相同,至少也是比较接近的, 否则是不可能构成假借的。后来有所不同,这是由于汉语语 音演变的缘故。
(1)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 “罢”是“疲”的假借字。古音相同,上古同 属并母歌部。 (2)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剥”假借为“攴”,读pū,“敲打”义。古 音相近,上古时“剥”属帮母屋部,“攴”属滂母 屋部。帮母、滂母同为唇音。
(3)《易经·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信”读shēn,是“伸”的通假字。古音相近,“伸” 属书母真部,“信”属心母真部。书母、心母同属齿音。 (4)《论语》:“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归”是“馈”的通假字。古音中“归”属见母微部, “馈”属群母物部。见母、群母都是牙音,微部属阴声韵, 物部属入声韵,阴入对转。
一、假借字的读音
1、定义 、
所谓“假借”,就是借用已有的音,来表示另一个与原 音不相干的意义。通常所说的假借,有“本无其字”的假借 和“本有其字”的假借两种。为了区别,一般地把后者叫 “通假”,前者则专指“六书”中的假借。
(1)本无其字的假借 ) “ 其 ”本是表意字,表示簸箕,是“箕”的初文,但 后来意义虚化为表示指代作用。因为古人要表示指代作用这 个概念,但这个概念是虚化的、不确指的,不好造字,于是 用和这个概念读音相同的“其”来代替。
破读音和本音表达的意义之间大多有引申发展的关系,所以 破读是词义引申和词性分化的结果,是一种音变构词手段, 破读是词义引申和词性分化的结果,是一种音变构词手段 这正是破读区别于假借的地方。我们前面说过,假借的被借 字是当作一个纯粹表音的符号来使用的,与意义多半无关。 另外,声调破读时,多数是把原来的平上入变读为去声,所 以去声是我们认识古书中破读音的重要线索。
2、破读的规律 、
破读的音有的是声母,有的是韵母,有的是声调,也有 兼而有之,但破读最主要的是改变声调,且多数是把原来的 平声字(或上声、入声字)变读为去声字。
①声母破读的: 杀鸡为黍而食(sì)之,见其二子焉。 “见”本读jiàn,“看见”;破读为xiàn,使动用法。 ②韵母破读的: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读”本音dú,“诵读”;破读为dòu,句中停顿的地 方。 ③兼而有之的: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恶”本音è,“丑恶”;破读为wù,作动词,“厌 恶”。 ④声调破读的: 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 “当”本音dāng,“面对”;破读为dàng,“当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