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古书的读音问题

合集下载

古书的读音

古书的读音

• 特读
• 在古代汉语中,一些特殊的用字场合,一些字并 在古代汉语中,一些特殊的用字场合, 不读它的现代标准音,而是要读它的特殊读音, 不读它的现代标准音,而是要读它的特殊读音, 这些特殊的读音,大多是一个字的古音, 这些特殊的读音,大多是一个字的古音,或者是 接近它古音的音。这种读特殊读音, 接近它古音的音。这种读特殊读音,就是我们所 说的“特读” 说的“特读” • 古书中需要特读的字,主要是一些专有名词,如 古书中需要特读的字,主要是一些专有名词, 古代的国名、部族名、地名、器物名、人名、 古代的国名、部族名、地名、器物名、人名、姓 氏等,它们的特读音被继承到现代汉语中, 氏等,它们的特读音被继承到现代汉语中,因此 我们读古文时要读一些字的特读音。 我们读古文时要读一些字的特读音。
• • • • • • •
身毒(古称印度) 身毒(古称印度) 龟兹(古西域国名) 龟兹(古西域国名) 古西域国名) 大宛(古西域国名) 吐谷浑(古鲜卑族的一支) 吐谷浑(古鲜卑族的一支) 荤粥(古猃狁族) 荤粥(古猃狁族) 先零( 先零(汉代羌族的一支 )
古书的读音
• • • •
三种情况 通假 破读 特读
• 破读 • 古汉语中把这种通过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来 区别词性或词义的方法,叫做“破读” 区别词性或词义的方法,叫做“破读”。 • “破读”也叫“读破”,人们把一个字原 破读”也叫“读破” 来的读音叫做“本音” 来的读音叫做“本音”,把改变后的读音 叫做“破读音” 叫做“破读音”,训诂上也把读本音用本 义的字叫做“如字” 义的字叫做“如字”。
• • • • • • •
冒顿(汉匈奴族一个单于的名字) 冒顿(汉匈奴族一个单于的名字) 阏氏(汉时匈奴王妻子的称号) 阏氏(汉时匈奴王妻子的称号) 禽滑厘(墨子弟子) 禽滑厘(墨子弟子) 曹大家(东汉诗人班昭之号) 曹大家(东汉诗人班昭之号) 尉迟 祭 万俟

10古书的读音问题

10古书的读音问题

3、假借的原则 语音必须相同或相近。
二、破读
1、定义 用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
一种方法。 人们把一个字原来的读音叫做“本音”或“如字”,
把改变后的读音叫做“破读”或“读破”。
骑:平声。动词,骑马; 去声。名词,骑兵。
数:上声。动词,计算; 去声。名词,数目; 入声。形容词,频繁。
这样假借在我们今天来说就是写错别字,但是在古 代,特别是上古时期文字还没有规范的条件下是允许 的。
2、假借字的读音问题 假借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语音上的问题,只不过是上
古音的问题。 假借以语音相同相近为条件,所以在开始的时候
假借字和本字的读音即使不是完全相同,至少也是比 较接近的,否则是不可能构成假借的。后来有所不同, 这是由于汉语语音演变的缘故。
❖ 一些音译的国名或族名,以及音译的外族姓氏、 人名、官职等,为了与外来词的读音接近,往往 需 要 用 特 殊 读 音 。 如 : 可 汗 k èh án 、 番 禺 P ā n y ú、 单于Chányú。
感 谢 观 看
(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序》,学 林出版社,1984)
同一个字,由于表达意义或词性的不同,往往 会有不同的读音。
如: 又因以为利,而天下其孰能说之?(动词,shuō) 广武军李左车说成安君。(动词,shuì)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名词,yuè)
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名词,wāng) 德何如,则可以般地把后者叫“通 假”,前者则专指“六书”中的假借。
(1)本无其字的假借(“六书”的假借) 所记录的多是一些意义比较抽象的词,或是无实在
意义的虚词,因为这些词不好造字。 从用法上来说,这是一字多用,它并没有创造新字。 假借字和被借字之间没有意义上的联系,被借字是

古文古书的读音发音方法

古文古书的读音发音方法

• 如果通假字与本字的现代读音不一致,极 少数情况下通假字仍依照它们的现代读音 来读。
•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诗·小雅·斯 干》)
•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 (《左传·晋 灵公不君》)
• 不可,直不Leabharlann 步耳,是亦走也。 (《孟 子·寡人之于国也》)
四、破读
• 破读是指通过改变字词的读音(声、韵、 调)来区别词义或词类。破读以改变声调 居多,而且大多数是把原来的平声(或上 声、入声)读成去声。破读起于汉代,魏 晋以后大量出现。
去声,职务、地位、本分。 • 恶:《广韵》乌各切,入声,丑劣、污秽;乌
路切,去声,憎恨、讨厌。
• 破读造成的语音变化,也有大量的读破音没有 被现代汉语所继承。
• 從:《广韵》疾容切,平声,自动词,跟随 (《史记·项羽本纪》“张良是时从沛公”); 疾用切,去声,使动用法,使……随从(《史 记·项羽本纪》“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 王”)、随从者、同宗(《史记·李将军列传》 “广从弟李蔡亦为郎”),今一概读平声。
• 破读与通假不同,通假字和本字之间只是 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上没有联系;而破 读的意义和本音的意义之间则有着历史的 联系。
• “随着社会的发展,词义不断引申,词性 不断分化。某个字(词)产生新的意义和 新的语法作用之后,为了区别于原来的意 义和语法作用,于是要求在读音上表示出 差异来。所以破读产生的客观原因是词义 引申和词性分化的结果。它是一种音变构 词的手段。”(参见郭锡良等主编《古代 汉语》下册,第1078页,商务印书馆, 1999年)。
• 如“近”,声母是群母,是全浊声母,由于全 浊声母的清化,全浊上声变成了去声,原来有 本音上声和破读去声的区别都读成去声了。
• 又如“易”,《广韵》羊益切,入声,余 母,交换、交易;以豉切,去声,余母, 容易,今一概读去声,这是因为入声韵尾 的消失,入声调派入平、上、去三声的结 果。

谈古典文献里的多音字的读音

谈古典文献里的多音字的读音

题不 可 轻 视。其 实 , 不 要说 在今 天 , 是在 古 就 代, 这也 是 一个 让人 头 疼 的课题 。 唐代 的李匡义在其 < 资暇集 》 卷上< 字辨》 条 里说 : 稷 下有谚 日:学识 “
“ 第二个 ‘ ’ 衣 读去声 , 动词”) 强调了这样 的读 音 区 a, 也 别 。从古典文献的旧有语 音规范来 看 , 这是合适 的。 这种多音多义的语言 现象 , 过去把它 叫做“ 破读 ” 或“ 读破 ” 于“ 。对 破读 ” 的读音 问题 , 师殷焕先 先 字 先 生早在 16 年 就提 出了很好 的意见 ,在 口语 里仍 然 93 “ 活跃的破读 , 当然让它继续存在”而其他的, , 可以尽 量 不破读。“ 这样办 , 一则可 以不添一个古音来搅乱 现代 音, 于正音有 利 ; 二则 不增 添学 习的 负担” 。我们感 觉, 他的主张至今还是值得推崇的。 所谓在 口 语里仍 然活跃 的破读 , 指的是 下面一类
字 词。
张 传
何 如 观 点 书”句度 义理 , 兼在 知 字之 正 音 、 音 。 若 某 借 字 以 朱发 平 声 即 为 某 字, 发上声 变为某字 , 去 入又改 为 某字 ; 平上 转 去入 易耳 , 知合 发 不发
为难。
这话就是在讨论多音多 义字的 问题 。这段话里 所讲 的“ 点书” 发 ” 和“ 指 的是 一 回 事 。我 们 知 道 , 字 基本 上是 方 形 汉 的 。 人 利用 四角 分 别 古 表示 四个 不 同的声 调 , 在左下 角 点一 个红 点 , 就表示 这个 字 读平 声 , 用李匡义的话来说这就 叫做 “ 以朱 发 平声 ” 左 ; 上角 点 一个 红点 , 表示 读上声 ; 右上角点一个 红点 , 表示读 去声 ; 右下角 点一 个红点 , 表示读入声 。这 就是所谓 “ 点发 ” 。大 约在宋 代以后 , 人们用小 圆圈代替红点 , 表示 的意思 不变 , 那 就叫做“ 发圈儿” 或者“ 圈发” 。比如 : ①\ 衣 ②衣 / / 左边 的“ ①读平 声 , 衣” 右边 的“ ” 衣 ②则 读去声 。我们 可以看看《 论语 》 的两个例句 : 里 ①子 日: 衣敞缢袍 , 与衣狐貉者立 , 而不耻者 ,

古书读音问题

古书读音问题

破读与假借

破读不同于假借。

假借字和本字之间只是语音相同或相近 ,意义上没有必然联系。而破读的意义 和本字的意义之间则有着历史的联系。
特殊词语语音问题



特殊词语多是一些古代国名、族名、地名和人 名姓氏等。 如:大宛yuan(阴平)。 保留古代读音。 如:番pan(阴平)禺。 外族语对音。 如:古匈奴称“单于”读chan(阳平)。 古方言词语。 如:“叶公好龙”的“叶”,读ye(去声)。
破读作用
一、表明词性的改变 1、 名词用作动词
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 (《孟子 –粱惠王上》) 前 “王”是名词,如字; 后“王” ,动词,破读wang(去声 )。
2、动词用作名词
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 (《汉书-张骞李广列传》) 后“将”,动词,如字, 前“将”名词,破读为jiang(去声)。
2、区别及物动词的一般义和使动义:
见其坐有六尺簟。(刘义庆:《世说新语 〃 德行》) 见其二子焉。 (《论语 〃 微子》) 前“见”,一般用法,如字; 后“见”,使动用法,破读为xian(去声)。
3、其他
“三”表实数时读如字,泛指多数时破读为 san(去声)。今读已不再有分别。 多少的“少”读如字,表年幼的“少”破读 为shao(去声),如“老臣贱息舒祺,最少, 不肖” (《战国策 〃 赵策四》)
3、形容词用作动词
如好好色,如恶恶臭。 (《礼记-大学》) 后“好、恶”,形容词,如字; 前“好,恶”,动词, 分别破读为hao,wu(去声)。
二、区别意义
词性改变时意义当然也已经改变。 这里专指词性不边而意义改变的情况。
1、相对待的动作,读音有区别:
“受”的“得到”义旧读上声,“给予”义旧读为去 声,字又做“授”。由于浊上变去,今读已无别。

10古书的读音问题

10古书的读音问题

六书中有“假借”所记录的多是一些意义比较抽象的词,或 是无实在意义的虚词,因为这些词不好造字。从用法上来说, 这是一字多用,它并没有创造新字,只是“借他字之形以当 此语之用,其读则依乎借字之声”(朱宗莱《文字学形义 篇》)。也就是说,它完全是从声音相同或相近这一点出发, 假借字和被借字之间可以毫无意义上的联系,被借字是当作 被借字是当作 一个纯粹表音的符号来使用的。 一个纯粹表音的符号来使用的
2008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的“安徽蚌埠双墩一号春秋墓 葬”中,出土了9件编钟、4件簠、4件戟,编钟上都有相同 的铭文:“隹(唯)王正月初吉丁亥童麗君柏作其行鐘童麗 之金”;簠上的铭文是:“隹(唯)王正月初吉丁亥童麗君 柏择其吉金作其食簠”;戟上的铭文是:“童麗君柏之用 戟”。这些铭文中都有一个人名“童麗君柏”,但这到底是 谁,历史鲜有记载。
二、破读
1、定义 、
“破读”也叫读破,是用改变字(词)的读音来区别词 性或词义的方法。字原来的读音叫“本音”,改变后的读音 叫“破读音”,训诂上也把读本音、用本义的字叫做“如 字”。
不过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 有两种读音。古代这种情况比现代多得多。如: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 (读如朔),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 去 声 , 名 词, 禁令 , 宫禁 ;平 声 , 动 词 ,堪 , 经得 起。
(2)本有其字的假借 ) 指古书中本有其字而不用,却临时借用音同音近字来代 替的用字现象。本有的、用来表示词的本义的字我们称之为 “本字”,临时借来作为替代的字称之为“通假字”。
《史记·项羽本纪》:“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古书的注音方法

古书的注音方法

古书的注音方法咱中国人自古就对文字有着深深的热爱和钻研呐!古书,那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

可古书里的字有时候不那么好认,这就需要注音方法来帮忙啦。

你知道吗,有一种注音方法就像给字找个小伙伴一样,用一个常见的字来表示不常见字的读音,这叫直音法。

比如说,“拾”字不认识,旁边标个“十”,那咱就大概知道怎么读啦。

这多形象啊,就好像给字找了个领路人,带着我们读对它。

还有一种呢,叫反切法,这可有点像搭积木。

用两个字,取前一个字的声母和后一个字的韵母及声调,拼起来就是那个生字的读音。

哎呀呀,这可真是巧妙啊!就好比把两个零件组合起来,变成了一个新的东西。

咱就说,这古书的注音方法,不就像是给我们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智慧的门吗?要是没有这些方法,那些古老的文字不就像被蒙上了一层纱,让我们摸不着头脑呀。

你想想看,要是我们拿到一本古书,上面的字都不认识,那多着急呀。

但有了这些注音方法,我们就能一点点揭开那神秘的面纱,去领略古人的思想和智慧。

这就好像在黑暗中找到了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而且啊,这些注音方法也是咱们中华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呢。

从古至今,一代又一代的人通过这些方法去读懂古书,把老祖宗的智慧传承下去。

这可不是简单的事情,这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呀!咱们可不能小瞧了这些小小的注音,它们背后蕴含的可是大大的智慧。

就像一颗颗小珍珠,串起来就是一条璀璨的项链。

它们让我们能够跨越时空,和古人对话,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教训。

所以说呀,古书的注音方法真的太重要啦!它们是我们和古人沟通的桥梁,是我们了解历史文化的钥匙。

我们可得好好珍惜这些方法,好好利用它们,让古书里的智慧在我们这个时代继续发光发热。

你说是不是呢?让我们一起好好对待这些古老而又珍贵的注音方法吧,让它们继续为我们的文化传承助力!。

【高二学习指导】古文当中的读音问题

【高二学习指导】古文当中的读音问题

【高二学习指导】古文当中的读音问题一、古书读音的总原则用普通话的语音读文言文。

1、用古音读古文的观点历史上曾有过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古文是古人写的,不应当用后世的语音来读,应当用古时的语音来诵读。

清代的学者顾炎武就持这种观点,他说:“天之未丧斯文,必有圣人复起,举今日之音而还之淳古者。

”(见《音学五书?序》)主张学者们大力研究古音,然后让人们用正确的古音来读古文2、用方音来读古文的观点有人主张可以用方音来读古文,他们认为方音中残留着许多古音,如一些南方方言中有入声,有的有全浊声母,总体来看与古音比较接近,因此,在用古音读古文无法实现的情况下,认为用方音来读古文,能够读出古代的韵味,因此主张用方音来读古文。

3、用“叶音法”来读古诗文用叶音法读古代的诗文,的确能收到押韵和谐的效果,但这种读法从根本上来说也是错误的。

用后世的语音读古时的诗文,有些原来押韵的韵脚不押韵了,这是语音演变的结果,而叶音的做法,没有看到语音演变的现实,给人的感觉,好像前人写诗的时候这个韵脚就不押韵,当时也是临时更改其读音来押韵的。

叶音的结果,是造成汉字读音的极大混乱,让许多汉字又有了一些不该有的读音。

二、古音通假问题1、何为通假“通假”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用字现象,在这个概念中,“假”是借的意思,“通”指的是两个字在意义和用法上可以相沟通,即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字当另一个字来用,“通假”二字结合后的含义,就是通过借用的方式使二字相通,把借来的字当本字用。

说得科学一点,“通假”是古人写作时,没有按照汉字记词的规则来用字,临时用与该用的字音同或音近的另一个字,来表达所要表达的意义。

如:(1)《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2)《墨子·公输》:“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3)《史记·陈涉世家》:“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贺若弼才请军之次,有一个人不恐([恐]通[肯])。

是甚人,是即大([即大]通[绝代])名将是韩熊男,幼失其父,自训名号曰衾([衾]通[擒])虎,心生不分,越班走出:“臣启陛下,蹄觥小水,争福([福]通[伏])大海沧波;假饶蝼蚁成堆,傩([傩]通[难])能与天为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特殊读音字的分类 第一,一些字由于使用场合特殊,
一直沿用古音,或者是不读今音而读与
古音相近的音,因此产生了它的特殊读
音音。
第二,一些音译的国名或族名,以
及音译的外族姓氏、人名、官职等,为
了与外词的读音接近,往往需要特殊读 音。
第三,有些字,是为了区别意义 和用法而特殊读音。这种特殊读音字
有似破读,但又与一般的破读不同。
粥 xūnyù 秦汉时匈奴族
汗 kè há n 古代西域对国
王的称呼
返回本章目录
古音异读- 3
女 娲 契 冯 夷 宓 妃 夫 差 wā
神话中的人类始祖
观射父 guà n yì fǔ 战国时楚国
大夫
xiè 传说中的商代始祖 景 差 pí ng fú
神话中水神名 神话人物 洛水女神
皋 陶 gāoyá o 传说中舜的臣子 共 工 gōng
东不羹 左冯翊 逻 些
lá ng 西汉地名 pí ng 汉代政区名 suō
唐吐蕃都城,
周朝初年的都城
shuò 春秋时鲁国地名
古九州之一
今拉萨市
返回本章目录
古音异读- 2
天 盟 姥 mǔ
山名 古泽名
吐谷浑 tǔyùhún 古代北方部族 吐 仆 洗 扈 单 可 蕃 tǔbō 古代藏族政权
名称
诸 mè ng
如果假借字和它的本字今音完全 相同,就不存在读什么音的问题;如
果假借字的读音和本字的读音有别, 或者本来同音而到后来读音不同了,
一般就要按所表示的本字来读。
例如: 《诗经· 幽风· 七月》:“八月剥枣。”
(“剥”假借为“攴”,读pū)
《易经· 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 也。”
(“信”假借为“伸”,读shēn)
返回本章目录
破读(异读)- 2 类 别 说 明 举 例Leabharlann ⒉通假破读通假 异读
欲信大义于天下。 读本字的读音。
中对》 《隆
⒊分化破读
古今异
读今字的读音。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

⒋古音异读
有些专有名词, 具有固定性,从 而保留了古音。
阳楼记》
阿房宫
返回本章目录
古音异读-1
龟 大 焉 康 兹 宛 耆 居 qiū cí 西域国名 yuān pé ng qú zhī
它们的相同点是变读的目的相同, 即都是为了区别一个字的意义和用法。
但区别意义和用法的特殊读音一般读
古音,而破读不是读古音,常常是读 去声
练习:找出下列句中的破读字与特殊读音字。 境内莫衣紫。(《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臣不胜受恩感激。(诸葛亮《出师表》)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荀子·天论》) 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
复姓
奘 zà ng 唐僧 俟 mò qí 复姓 迟 suō
李阳冰
zhú 竹制乐器
酒器 青丝帛的头巾
纶巾 guān

chó ng 姓
齐衰 zīcuī 古代的一种丧服
返回本章目录
西域国名 西域国名 西域国名 西域国名
冤 番
句 禺
qú 秦时县名 pān
秦时县名
阿房宫 ēpá ng 秦时宫殿名
会 稽 guì 秦代郡名;山名 xiá n 秦汉时关名 jiǎ
秦汉时县名
大月氏 高句丽 身
函谷关 阳 夏
gōu lí 朝鲜古国名
毒 yuāndǔ 古代印度的音译

长 并

勺 州
hà o
bīng
返回本章目录
呼韩邪
古音异读- 4
金日磾 mì dī 匈奴休屠王太子,
汉武帝时归汉
盖 仇
gě qiú
姓 姓




汉末文学家
班固之妹班昭的 别称

任 无射 徵 筑 牺尊
zhā
ré n


曹大家 繁 玄 万 尉 钦
yì 周景王所铸钟名 zhǐ 五声音阶中的
一个音级
pó 汉末文学家 ní ng 李白的族叔 yù

曲 朱 魁 先 牢 荤


tāi

唐代州名
春秋时晋国地名
射 pū yè 秦代官名 马 xiǎn
太子属官
提 shú shí 西汉县名 父 零 姐 fǔ zī
山名
华不注 huá fū 山名 liá n 古代羌族的一支
古代羌族的一支
从 zò ng 皇帝出巡时的
保卫人员
于 chá n 汉时匈奴对国
王的称呼
《史记· 陈涉世家》:“得鱼腹中书,固 以怪之矣。”
(“以”假借为“已”)
假借的条件是读音相同或相近。 如:
《孟子· 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直”假借为“特”。 在上古,它们同属入声职部,声母
都是定母,也就是说,在上古“特”
和“直”读音相同,完全符合古音通 假的条件。
假借字读音原则:
也有少数的假借字,已经知道它所 表示的本字,但习惯上仍按假借字读
音。例如:
《孟子· 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虽然“直”假借为“特”,但是习 惯上仍根据假借字读音读zhí 。
三、关于“破读”字的读音问题
“破读”,就是用改变字(词)的读音以 区别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
一般说来,后一种意义和读音是前一种意
又如: 贾谊《论积贮疏》:“岁恶不入。”
《荀子· 天论》:“天不为人之恶
寒也辍冬。”
恶,用作形容词,丑恶,读è(旧
读入声);用作动词,厌恶,破读 wù,去声。
再如: 《左传· 庄公十年》:“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诸葛亮《出师表》:“此臣之所以 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分,用作动词,分配的意思,读 fēn,平声;用作名词,名分、职分的
义和读音演变而来的。 传统上把前一种读音叫“本音”或“如
字”,而把后一种变读音叫“破读”或“读
例如: 诸葛亮《出师表》:“臣不胜受恩
感激。”
《孙子· 谋攻》:“是故百战百胜,
非善之善者也。”
胜,用作及物动词,“能承担”的
意思,读shēng,平声;用作不及物动
词,“胜利”的意思,破读shèng,去声。
《论语· 雍也》:“今也则亡。”
《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不如早为之所, 无使滋蔓。” (“无”假借为“毋”,读wù) 《墨子· 号令》:“门有吏,主者里门,莞 闭,必须太守之节。” (“者”假借为“诸”,读zhū;“莞”假
借为“关”,读guān。) (“内”假借为“纳”,读nà)
《孟子· 万章上》:“若己推而内之沟中。”
《出师表》)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汉书·苏武》) 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岳阳楼记》)
破读(异读)-1 类 别 说 明 举 例
⒈破读
读破
破音异读 四声别义
用改变词的通常读 音来表示同一个词的不 皆朝于齐。 同词性和意义,叫做破 读,也叫读破。 《战国策· 齐策》 破读分为引申破读 (如:朝)、活用破读 (如:王)。传统上把 原来的读音叫“本音”或 沛公欲王关中。 “如字” ,把改变的读 《史记· 项羽本纪》 音 叫“破读音”。
cuō 战国时楚辞作家 wū jī 战国时秦国人
战国时燕国人
战国时秦国人 战国时墨家人物
樊於期 夏无且 禽滑厘 冒
高渐离 jiān
jū gǔ
chāi 春秋时吴王
伍 员
句 践 墨 翟
yú n
gōu dí
春秋时人
春秋时越王 春秋学者墨子
郦食其 yì jī 西汉刘邦的谋臣
顿 mòdú 汉代匈奴王名 yé
汉代匈奴王名
古书的读音问题
二、关于古书中假借字的读音问 题
古书中的假借大致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六书”上的假借。
另一种假借情况是:本有其字,写书
的人写出了另一个同音或音近的字 。如:
《列子· 汤问》:“甚矣,汝之不惠!” (“惠”假借为“慧”)
《墨子· 公输》:“吾知所以距子矣,
吾不言。”
(“距”假借为“拒”)
意思。破读fèn,去声。
四、关于古书中一些特殊词语的
读音问题
1、何为特殊读音 在古代汉语中,一些特殊的用字场合,一 些字并不读它的现代标准音,而是要读它的
特殊读音,这些特殊的读音,又十有八九是
一个字的古音,或者是接近它古音的音。
古书中需要特殊读音的字,主要是一些 专有名词,如古代的国名、部族名、地名、 器物名、人名、姓氏等。如: 《童区寄传》:“我区氏儿也,不当为 僮。” 区:音“ōu”。不读“qū”。 《木兰诗》:“昨日见军贴,可汗大点兵。” 可汗:音:“kèhán”。 不读“kěhàn”。 《石钟山记》:“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 也。” 射:音“yì”。 不读“sh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