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患者的中医护理
中医康复学如何帮助缓解偏头痛

中医康复学如何帮助缓解偏头痛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特征为反复发作的单侧或双侧头部疼痛,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康复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缓解偏头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方法。
中医认为,偏头痛的发生与外感风邪、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失度、先天禀赋不足等因素有关。
其病机主要为气血失调、经络阻滞、脏腑功能失常。
中医康复学通过综合运用中药、针灸、推拿、拔罐、艾灸、食疗等方法,调理气血、疏通经络、平衡脏腑,从而达到缓解偏头痛的目的。
中药治疗是中医康复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偏头痛的不同证型,如肝阳上亢型、气血亏虚型、痰浊内阻型、瘀血阻络型等,选用相应的方剂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肝阳上亢型偏头痛,常用天麻钩藤饮加减,以平肝潜阳、熄风止痛;对于气血亏虚型偏头痛,常用归脾汤加减,以益气养血、止痛安神。
此外,还可以选用一些具有止痛作用的中药,如川芎、白芷、细辛等,单味或复方使用,都能取得一定的疗效。
针灸疗法在缓解偏头痛方面也有着显著的效果。
通过针刺头部、颈部、上肢、下肢等穴位,如太阳穴、风池穴、合谷穴、太冲穴等,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缓解疼痛。
针灸治疗偏头痛可以根据病情选择针刺、艾灸、电针、穴位注射等不同的方法。
研究表明,针灸能够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改善脑血管的舒缩功能,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发挥止痛作用。
推拿按摩是中医康复学中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
通过按摩头部、颈部、肩部的肌肉和穴位,如印堂穴、百会穴、风府穴、肩井穴等,可以放松肌肉、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神经紧张,从而减轻偏头痛的症状。
推拿按摩时手法要轻柔、均匀、持久,以患者感到舒适为度。
拔罐疗法对于偏头痛也有一定的帮助。
在头部、颈部、背部等部位进行拔罐,可以吸出局部的瘀血和湿气,疏通经络,缓解疼痛。
拔罐的时间和力度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进行调整,避免过度拔罐造成损伤。
艾灸疗法是利用艾绒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穴位,以达到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的目的。
中医护理个案汇报

中医护理个案汇报
个案概述:
姓名:张某
性别:男
年龄:45岁
主诉:久治不愈的头痛
现病史:患者头痛已有6个月,经常发作,头痛部位为额部和颞部,疼痛呈搏动性,伴有恶心、呕吐、眩晕等症状。
曾到多家西医医院就诊,使用过多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既往病史:无特殊。
体格检查:神清,面色苍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细弱。
辅助检查:头部CT无明显异常。
诊断:偏头痛
治疗方案与治疗效果:
首先,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中医认为该病为偏头痛,属于中医学的“头痛”疾病范畴。
治疗方案为中西医结合治疗:
1.中医治疗:
- 中药内服:方剂包括川芎桂枝汤加厚朴、半夏、当归等,以
活血化瘀、舒筋活络为主要作用。
- 中药外治:采用草药熏洗治疗,方剂包括川芎草药熏洗汤
(包括红花、川芎、广藿香等),外洗头部。
2.西医治疗:
- 药物治疗:使用三环类抗抑郁药物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治疗,每晚口服25mg。
- 非药物治疗:建议患者调整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保持
良好的心理状态等。
治疗效果:
经过5个疗程的中西医综合治疗,患者头痛明显减轻,发作频率从原先每周3次减少至每周1次,头痛时间从原先每次6小
时减少至3小时,患者的恶心、呕吐、眩晕等症状也明显改善。
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对中医治疗非常满意。
预计进一步治疗后头痛症状将进一步减轻。
偏头痛患者的中医护理分析

偏头痛患者的中医护理分析作者:张瑞兰来源:《健康之路(医药研究)》2014年第09期【摘要】目的运用中医理论对偏头痛患者进行护理,分析其结果。
方法:2010年-2011年经治的100例偏头痛患者,均为无先兆性。
运用中医理论对其进行分型,辨证护理。
评价其疗效。
结果经过临床有效精心的护理,效果明显,疼痛均得到有效控制与缓解。
达到了98%的总有效率。
结论运用中医理论护理偏头痛的患者,理论正确且方法多样,根据不同的症型分别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更容易取得有效治疗效果。
患者满意度颇高。
【关键词】中医护理偏头痛【中图分类号】 R2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9-0205-01偏头痛作为一种常常困扰人们的常见病,又称为“偏头风”是一种容易反复发作的病症。
女性多见。
临床表现为头部一侧或两侧疼痛,可有呕吐或恶心。
疼痛方式为暴作,痛势特别剧烈。
或波及眼睛或牙齿。
或刺痛、胀痛、跳痛。
常因劳累过度、情绪过激而诱发。
运用中医理论指导实践进行护理,效果较好。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2010年-2011年经治的100例偏头痛患者,均为无先兆性。
男50例,女50例,年龄最大67岁,最小33岁。
平均年龄46岁。
所有患者均符合《现代神经内科学》中关于无先兆性偏头痛的诊断标准[ ]。
1.2 方法运用中医理论对病症进行分型,辨证护理。
根据症型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
1.3 辩证分型1.3.1 外感风湿型:肢体倦怠,感觉身体沉重。
头痛如裹、胸中气机不畅,食欲下降,大便溏,小便亦不利。
舌淡白,腻苔,濡脉。
1.3.2 气血两虚型:头晕,劳累更甚,声音低沉,说话无力,面色发白,心悸,舌苔白,细弱无力之脉。
1.3.3 外感风寒型:头痛连及背部及颈部。
遇风寒尤甚,恶寒,畏风,薄白苔,浮脉。
1.3.4 痰浊阻滞型:头昏重,胸中不适,呕吐痰涎,或伴懒言,胖大舌,白滑或白腻苔,滑脉或弦滑脉。
1.3.5 风热上扰型:头胀痛,甚者疼痛如劈,目赤面红,伴有体温升高,口渴,小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浮数。
中医调理头痛问题舒缓头痛和偏头痛

中医调理头痛问题舒缓头痛和偏头痛头痛和偏头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疾病,它们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诸多困扰。
针对这些问题,中医调理一直被广泛应用来舒缓头痛和偏头痛的症状。
本文将介绍中医调理头痛问题的方法和有效的舒缓措施。
一、中医理论解析中医认为头痛和偏头痛是由于气血不畅引起的。
中医理论所讲究的是整体平衡,因此治疗头痛问题时,不仅仅关注头部的疼痛,更要综合分析人体其他身体部位的状况。
中医调理方法包括针灸、草药调理、推拿和穴位按摩等。
这些方法能够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舒缓精神压力和压力感,促进气血的流动,从而缓解头痛和偏头痛。
二、中医调理方法1. 针灸针灸是中医调理头痛问题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气血的流通。
常用的穴位包括合谷穴、风池穴和太阳穴等。
选取合适的穴位进行针灸可以缓解头痛的症状。
2. 草药调理中草药有着丰富的治疗头痛问题的经验。
中药可以通过改善气血状态、促进血液循环和调节患者的身心状态来起到舒缓头痛和偏头痛的作用。
常用的中药包括当归、川芎和桂枝等。
中医调理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开方,制定合理的中药调理方案。
3. 推拿推拿是一种通过按摩和揉捏来促进气血流动的方法。
推拿可以缓解头部组织的紧张和疼痛感,同时还可以改善肌肉疲劳和血液循环问题。
中医调理师会根据患者的头痛类型和具体症状来选择合适的推拿手法。
4. 穴位按摩按摩头部的特定穴位也是中医调理头痛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对于头部中的合谷穴、太阳穴和印堂穴等进行按摩可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舒缓头痛和偏头痛的症状。
在按摩时要注意适度用力,避免过度刺激。
三、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调理头痛问题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寻求专业中医调理师的指导和治疗,避免自行尝试。
2. 遵循合理的饮食习惯,远离辛辣食物和刺激性饮料。
3. 有规律地锻炼身体,保持适当的活动量。
4. 积极调节心情,保持心理健康。
5. 避免长时间低头或者过度使用电子产品。
偏头痛的中医护理记录

偏头痛的中医护理记录1.偏头痛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偏头痛怎么缓解2.家里老人偏头痛,平时应如何护理?3.偏头痛简介4.导致头痛的病因及护理5.偏头痛的护理措施有哪些偏头痛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偏头痛怎么缓解偏头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症状,很多人都会有偏头痛的毛病,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导致偏头痛的原因,因此我们便来了解一下偏头痛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偏头痛怎么缓解?偏头痛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主要是因为血管舒缩和舒张功能紊乱所导致的。
另外三叉神经血管复合体病变也是偏头痛的发病原因。
大多数偏头痛患者由于多个易感基因之间、易感基因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而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抑制平衡功能失调,首先考虑是头颅内发生病变、颈椎源性头痛、血管舒张引起的血管神经紧张性头痛。
皮质扩散性抑制很可能是偏头痛先兆的发生机制,并激活三叉神经伤害性感受,继而触发头痛。
另外,激素变化和药物作用,天气转热,多云或天气潮湿,睡眠过多或过少也可能引发偏头痛。
偏头痛怎么缓解1、梳摩痛点:先把两只手的手指尖安置在头疼剧烈的部位,就好像梳头一样快速按摩。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力度一定要轻,以免损伤头皮。
每次按摩一百下,一天按摩三次,就能够有效改善偏头痛的状况。
2、按揉太阳穴:每天早上起床后以及晚上睡觉之前,用两只手的中指以画圆的方式挤压太阳穴,先顺时针画圆十次,接着逆时针画圆十次,反复挤压按摩多次。
这么按揉太阳穴一个星期,就能有效缓解病情。
3、热水浸手:偏头痛发作的时候,可以把两只手泡在热水里面。
值得注意的是,热水一定要没过手背,温度以能接受为宜,防止将皮肤烫伤。
只要泡上半小时,就能导致手部血管扩张,大脑中的血液都流向了手部,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4、进食镁含量高的食物:偏头痛要是发作比较频繁,患者朋友不妨多吃一些核桃、大豆、桔子、杂粮等镁含量丰富的食物,对治疗偏头痛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当然,没有患病的人群也是可以适当的进食这些食物的,从而起到预防作用。
中医如何调理头痛和偏头痛的根本原因

中医如何调理头痛和偏头痛的根本原因头痛和偏头痛是常见的健康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认为头痛和偏头痛并非单纯的症状,而是身体内部失衡的外在表现。
通过中医的调理方法,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恢复身体的平衡与健康。
中医认为,头痛和偏头痛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外感六淫是常见的诱因。
风邪为百病之长,常夹寒、热、湿等邪侵袭人体,导致头部气血不畅,从而引发头痛。
比如,在秋冬季节,外感风寒,寒主收引,经脉拘急,气血凝滞,就容易出现头痛,这种头痛往往遇寒加重,得温则减。
而在夏季,外感风热,热邪上扰清空,也会导致头痛,此类头痛多伴有发热、口渴等症状。
其次,情志失调也是导致头痛和偏头痛的重要原因。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肝气的疏泄。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肝气郁结,气郁化火,上扰头目,就会引发头痛。
尤其是女性,在月经前后或更年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更容易出现因情志因素导致的头痛。
再者,饮食不节也会引起头痛。
过食肥甘厚味、辛辣炙煿之品,容易导致脾胃损伤,运化失常,湿浊内生,阻遏清阳,从而引发头痛。
另外,饮酒过度也会损伤脾胃,导致湿热内生,上蒙清窍,引发头痛。
此外,劳逸失度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过度劳累,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都会损伤人体的正气。
正气不足,气血亏虚,不能上荣于头,就会出现头痛。
而过度安逸,缺乏运动,气血运行不畅,也容易导致头痛的发生。
从中医的辨证论治角度来看,头痛和偏头痛可分为多种证型。
常见的有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肝阳头痛、血虚头痛、血瘀头痛等。
风寒头痛,表现为头痛连及项背,常有拘急收紧感,遇风寒则疼痛加重。
调理时应以疏风散寒为主,常用的方剂有川芎茶调散。
其中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白芷、羌活、细辛等散寒解表,祛风止痛。
同时,可配合针灸治疗,选取风池、风府、列缺等穴位,以疏散风寒,通络止痛。
风热头痛,症状为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喜饮。
头痛-中医护理方法

头痛-中医护理方法头痛-中医护理方法头痛头痛是临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见于许多疾病中。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
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会于头,外感诸邪,上犯巅顶,清阳之气不得舒展,可导致头痛。
内伤的病证,或气血虚弱无以上荣于脑,或瘀血痰浊,阳塞经络,或情志不遂,肝阳上扰,均可发生头痛。
“伤于风者,上先受这”,“高巅之上,惟风可到”。
所以外感头痛虽为六淫所致,但以风邪引起最为多见。
内伤头痛,多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
本扁所讨论的头痛,乃属内科疾病之范畴,以头痛主要症状者。
西医的感染性发热性疾病,高血压,颅内疾患,神经机能性头痛、偏头痛等多种疾病,均可参见本篇辨证论治。
1、病因病机(1)外感关痛:多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主要以风邪为主。
外邪自肌表侵袭经络,上犯巅顶,使清阳之受阻,气血凝滞,阻遏络道,而致头痛。
且风为百病之长,多挟时气而发病,若风挟寒邪,寒凝血滞,阻遏脉络,血郁于内而生头痛;若风挟热邪,火热上炎,侵扰清空,气血逆乱而发头痛;若风挟湿邪,蒙蔽清窍,清阳不升,亦致头痛。
(2)内伤头痛:“脑为髓海”,主要依赖肝肾精血濡养及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输布气血上注于脑,故内伤头痛的病因与肝、脾、肾三脏有关。
如情志恼怒,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火上冲,或素体阴虚,肝阳上扰头目而致头痛。
或久病体虚,失血之后,血虚不能上荣脑髓,而致头痛。
也可由于饮食不节,恣食肥甘,或思虑过度,致使脾运失司,痰湿内生,痰浊上干,阻遏清阳,引起头痛。
此外,因跌仆损伤,脑髓受震,气血运行失畅,或日久不已,久痛入络,络道不通,瘀血停滞,均可引起头痛。
2、辩证论治外感头痛一般发病较急,痛势较剧,痛无休止,多属实证,治法以祛风为主。
内伤头痛则多属虚证,治法以补虚为主。
至于痰浊、瘀血头痛多为虚中挟实,本虚标实,治疗时应分别标本缓急,头痛剧烈则以治标实为先,头痛缓解则以补虚为主。
(1)外感头痛:①风寒头痛:证候:头痛时作,痛及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甚,常喜裹头,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头痛的中医护理常规

头痛的中医护理常规中医认为,头痛是由于气血不调、痰火内扰、肝阳上亢等原因引起,具体的治疗方法在于通过平补、攻逐、清热、祛风等手段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缓解头痛的效果。
以下是头痛的中医护理常规,供参考。
一、调节饮食1.饮食要清淡,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如辣椒、葱姜蒜等。
2.合理搭配食物,摄入富含维生素B2、B6、C、E等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水果、豆类等,有助于改善头痛。
3.注意饮食规律,不要过饥过饱,适量摄入高蛋白、高纤维、低脂肪的食物。
二、调节生活习惯1.睡眠充足,每天保持良好的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规律作息有助于缓解头痛。
2.注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疲劳、长时间工作、过度紧张等导致精神压力大的情况。
3.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引起头痛,尤其是头部和脖子的保暖。
三、运动调理1.适度运动,可以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轻度运动,有助于促进气血流通和放松紧张的情绪。
2.经常做头部按摩,可以自己用手指在头皮上按摩,并适当用拇指按压太阳穴、颞颥部,舒缓头部的疼痛。
四、中药调理1.可以选用一些中药调理,如川芎、白芷、防风、桂枝等,具有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的功效。
2.饮用一些中药茶,如菊花茶、金银花茶、薄荷茶等,可以清热解毒、散风清热,缓解头痛。
五、中医技术疗法1.针灸疗法,可以在太阳穴、百会穴、风池穴等穴位进行针刺,有助于疏通经络、平衡气血,缓解头痛。
2.中医经络推拿,通过按摩头部、颈部等经络,舒缓痛点、缓解头痛。
3.艾灸疗法,可以在头部和脉门部位进行适当的艾灸,有助于温通经络、缓解疼痛。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仅为头痛的一般中医护理常规,具体治疗措施应根据个体情况而定,建议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此外,如果头痛症状严重且持续时间较长,应及时就医诊治,以便确定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偏头痛患者的中医护理
发表时间:2015-08-04T10:32:11.533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15期供稿作者:何倩燕
[导读]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球范围内,近15%的人(或约十亿人)饱受偏头痛的困扰。
何倩燕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 201203)
【关键词】中医护理;偏头痛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5-0238-02 偏头痛是间歇性反复发作的一侧搏动性头痛,伴有恶心、呕吐、闪光、疲乏和易怒等症状[1],经一段间歇期后再次发病,于安静、黑暗环境、休息或充足睡眠后头痛得以缓解,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至今未完全明确。
偏头痛属中医“头风”范畴,中医学根据症状、病因、病机的不同,有“头风”、“偏正头风”、“半边头痛”、“风头痛”、“偏头风”、“头偏痛”等病名。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球范围内,近15%的人(或约十亿人)饱受偏头痛的困扰[2]。
据统计在美国300000人由于头痛丧失劳动能力只能每天在家卧床休息[3]。
2/3以上的偏头痛患者为女性,早年发病,10岁前、20岁前和40岁前发病分别占25%、55%和90%,在头痛发作期出现劳动能力严重障碍,使其工作能力、照顾家庭的能力和履行社会义务的能力暂时丧失[4]。
1.病因病机
《素问?五脏生成》提出“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的病机。
隋?《诸病源候论》已认识到“风痰相结,上冲于头”可致头痛。
《济生方?头痛评治》中写道“夫人头者,诸阳之所聚,诸阴脉皆至颈而还,独诸阳脉皆上至头耳,则知头面皆属阳部也。
且夫平人,阳顺于上而不逆,则无头痛之患,阳逆于上而不顺,冲壅于头,故头痛也。
”“又有风热痰厥,气虚肾厥,新沐之后露卧当风,皆令人头痛,治法当推其所自而调之,无不切中者矣。
”从古至今,各个医家对偏头痛的发病原因皆认为主要在感受外邪,情志内伤,饮食不节,久病致瘀的基础上造成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风袭脑络,痰浊阻滞,瘀血阻络所引起。
2.情志护理
偏头痛患者大多数具有精神紧张﹑情绪抑郁以及极度疲倦等诱发因素,所以做好情志护理尤为重要。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养性序》中指出:“夫养性,所以习以成性,性自原善……性即自善,内外百病皆不恶生,祸乱灾害,亦无曲作,此养生之大经也。
”修身养性,保持心情舒畅,能使机体神安气顺、心清形静、气血调和、脏腑功能平衡协调,从而有益于健康且本病的发生,多由郁怒、忧愁等因素诱发所致,所以护理人员应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主动关心患者,尤其在对所患疾病有思想顾虑时,可以为病人讲诉有关的医学科学知识,帮助其消除疑虑,丢掉思想包袱排除,指导患者正确对待客观事物,使病人心情开朗、精神愉快、积极配合治疗。
《素问.痹论》指出;“静则神藏,噪则消亡。
”《素问.生气通天论》亦强调;“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安静的环境不但能使病人心情愉快和身体舒适,还能使病人睡眠充足和饮食增加,有利于恢复健康。
因此,要尽量做到四轻:走路轻、关门轻、说话轻、操作轻,对于前来探视的病人的亲朋好友,可根据病人病情,提醒探视者保持稳定的情绪,言语平和,以保持病室的安静,避免给病人带来各种不良刺激。
3.饮食护理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岁乃去。
”偏头痛患者要避免饮酒及酒精性饮料,避免过食富含脂肪的食物。
另外,饮食中摄入镁不足,引起神经细胞功能障碍,也会诱发偏头痛。
因此,偏头痛患者在日常饮食中要注意多摄取含镁丰富的食物。
盐也是—种致头痛因素,长期摄入过多的盐,会使脑血管对某些食物高度敏感,诱发偏头痛。
故偏头痛患者尤其要注意控制盐的摄入量,特别要少吃腌制的或过咸的食品,以免诱发症状。
鳄梨、熏肉、香蕉、扁豆、乳酪、鸡肝、咖啡、咖啡、热狗、味精、乾果、洋葱、香肠、优格,偏头痛患者最好避免食用。
中医食疗中常以姜糖水、白菜根汤治疗风寒头痛,以杏仁菊花茶、苍耳金银花茶治疗风热头痛,以桂圆红枣汤、木耳羹治血虚头痛,以枸杞鸡汤治肾亏头痛,以核桃仁、米醋花生粥治疗心悸不寐伴有的头痛等。
在此推荐一些可在平日常用的食疗方药:
止痛饮:白芷6克,细辛3克,蔓荆子、防风各9克,蜂蜜适量。
将白芷、细辛、蔓荆子、防风用冷水浸泡半小时后一起入锅加适量的清水用武火煮沸,水沸后再用文火煎煮10分钟左右,然后加入适量的蜂蜜即成。
每日饮一剂,分数次饮适用于,有畏寒肢冷、鼻塞流涕等症状的偏头痛患者使用。
芹菜根煮鸡蛋:取芹菜根250克,洗净切碎,与鸡蛋2枚加水煮至蛋熟。
每日早晚各1次,食蛋饮汤。
适用于肝阳上亢、时作时止、经久不愈之头痛者。
4.用药护理
给药护理常用汤剂或散剂,根据证型的不同,服药温度也有所不同,治疗寒证,用热性药,宜热服;治疗热证,用寒性药,宜凉服或冷服。
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体质等因素严格掌握使用剂量。
服药后患者宜休息一段时间,以利于药物更好的吸收;同时要严密观察服药后的反应,注意避免服药一些可诱发偏头痛的西药,如硝酸甘油、利血平、雌激素等。
总之,偏头痛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但最终是在内外因基础上导致的气血阴阳、脏腑功能失调而致的脉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所以偏头痛患者的中医护理,要根据不同的证型,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给予情志、饮食、用药等方面进行护理,才能取得好的护理效果,提高临床疗效,促使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 Aminoff, Roger P. Simon, David A. Greenberg, Michael J. Clinical neurology 7th ed. New York, N.Y: Lange Medical Books/McGraw-Hill. 2009
[2] Robbins MS, Lipton RB. The epidemiology of primary headache disorders. Semin Neurol. 2010
[3]曹洪欣, 王永炎. 中医循证临床实践指南(内科分册).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1.
[4]项杨.偏头痛中医药治疗近况.中医药导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