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就业难与招工难的矛盾现象

合集下载

“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原因及对策

“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原因及对策
2 2年 第 1期 01
重庆三峡 学院学报
N0.. 1 120 2
第2 8卷 ( 17期 ) J U NA Fc O O NGT R EG R E N V R I Y 3 O R LO H NG I H E O G SU I E ST
V_ .8 No.3 02 17 1
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下 岗人员再就业 “ 三峰叠 加”的局面,是导致我国 “ 就业难”在一定时期 内长
期存在的主要原因。“ 就业难”主要表现出三个特点: 1 .需就业人数 总体上呈递增趋势
象对于促使企业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维护 农民工合法权益等方面所具有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
看到 “ 招工难”并不意味着当前就业形势 明显好转, 对于解决就业问题的严峻性和长期性 ,我们要保持清
( )职业 素质和 求职技 能缺失 一 1 .有的求职者就业观念 比较保守,影响顺利就
业。一些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主要是工作稳定、条件 优越、工资报酬高的行政、事业单位和效益好的国企 和外企 ,但这些单位 岗位设置不多。劳动密集型产业 一般都集中在一些 比较辛苦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一般
醒的认识 。“ 招工难”与 “ 就业难”并存现象是多种 因素共 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原因有 以下三个方面:
据 预测 ,“ 十二五 ”时期我国劳动年龄人 口将 达到历 史最高峰,为 99 。 . 7亿 城镇平均每年 需就业
劳动力约为 2 5 0万人 ,岗位缺 口每年将在 13 0 0 0 万 以上。此外 ,在 1 亿多农村富余劳动力中,每年 需转移就业约 80 0 0  ̄9 0万人,就业压力将 长期存 在 。 0 9 ,全I 20 年 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

14 — 5

试论就业难招工难的原因及对策

试论就业难招工难的原因及对策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国家职业资格一级高级职业指导师论文题目:试论当前“招工难”和“就业难”现象的原因及对策编号:试论当前“招工难”和“就业难”现象的原因及对策摘要:随着高校扩招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招工难”、“就业难”这种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

本文通过官方权威数据分别对“招工难”和“就业难”现象及问题进行总结,得出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大中专院校不注重学生技能水平培养、学生期望值高等。

针对上述原因,本文提出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城乡统一、资源共享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等针对性对策。

关键词:产业结构橄榄型职业价值观一、目前“招工难”、“就业难”现状就业市场错位现象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难题,但在中国人才市场上却显得更加突出。

这种现象的具体表现就是在就业市场上存在着这样一种“两难”的悖论:一方面学生就业难(本文所指“就业难”特指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路的工作,失业率增长;另一方面企业招工难。

企业人力资源经理抱怨在人才市场上招不到适合岗位需求的毕业生,尤其是高级技工和高技术人才奇缺[1]。

而且这种“两难”的问题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增多和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

以最近四年的高校毕业信息统计为例(表1),2007-2010年,毕业生总人数由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为559万,2010年该数字为610万,最近四年就业率分别为表1:2007-2010年中国大中专院校就业情况统计表[2]据广州日报报道,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中心2009年对广州600家抽样企业用工监控统计发现,近两年来有近90%的企业出现不同程度的“招工难”,即“有岗无人”的现象,而求职者中没有一技之长、缺乏较高学历和较高技能职称的人数也占到了90%以上,即“有人无岗” [3]。

另据新华网报道,2011年阿里巴巴集团走访了浙江7个城市的94家小企业,并对当地2313家小企业进行网上问卷调查。

浅析我国当前招工难就业难现象

浅析我国当前招工难就业难现象

农 民走 出农村 , 进入城市 , 增 大了普通 劳动力的就业人数 , 成为
中国建筑业 、 制造业 的主力军 , 中国也逐 渐成为 制造业 第一大 国。然而近几年来 , 在珠三角 、 长三角等地区 , 建筑业、 制造业招
业市 场 , 需要扩大高校招生规模 以缓解就业压力 。我 国大学生 数 量远低 于世界上 同等发展 水平的国家 。高校扩 招 , 可提 高国 民素 质 , 提升学历 , 缩小 与国外受教育水平 的差距 。另外 , 教育 也是一种需求, 高校扩招可以拉动 内需 , 刺激经济增长 。 1 9 9 9 年,
进入大学 , 成为大学生。大学生的供给不断增加 , 普通 劳动 力的 供给不断减 少。这是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衡的供方原因。
第二 , 大学生劳动 力需 求增长不足 。当前我 国产业尚处于 劳动密集型粗放生产阶段 , 在G D P 总量 中 , 第二产业 的比重最 大, 建筑业 、 制造业 对普通劳动 力的需求 消化 了大 部分从 农业 生产中解放 出来的剩 余劳 动 ,中国经济对大学 生的需求较少 , 对普通劳动力的需求较大 。
【 摘要 】 3前我 - ' 国存在 大学毕业 生供 过于 求, 农 民工等普
通劳动力供不应求 , 劳动 力 市场 结 构性 失衡 问题 。 高校 扩 招 增
利。四是考大学不如当民工的怪现象使读书无 用论不断滋长 ,
很多同学 、 家长开 始对读书改 变命运的期 望产生 了质疑 , 甚 至 有些家长让孩子辍学外 出打 工。长此以往 , 将不利于我 国高等 教 育的普及 。五是普通劳动 力的收 入增加过于突然 , 企业用 工 需求 得不到满足 , 使得 大部分普通 劳动力 的工作量 大增 , 工作 压力过大 。六是大量农民工收入突然 增加 , 收入 增加 使他们的

浅析企业招工、个人就业两难局面

浅析企业招工、个人就业两难局面

浅析企业招工\个人就业两难局面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的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而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管理人才的关键在于建立科学有效的企业人力资源战略机制。

一、人力资源现状:招工难就业也难据了解,近年来,劳动力资源呈现出供大于求的局面,而人才资源特别是一些紧缺专业人才,如通信工程、计算机、自动化等专业人员,企事业单位却难以寻觅到满意人选,与此同时,人才流失也相当严重。

尤其是高层次的中青年人才队伍不够稳定,出现了离职率居高不下的状况。

上述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人力资源腱康有序发展的瓶颈,且由此引发的种种怪状,发人深思。

一方面大量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抱怨找不到工作,就业难的呼声不断;一方面大量岗位招不到人,企业也头疼不已。

二、原因分析: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用工单位抱怨。

招工难”的同时,。

就业难”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造成劳动力供需矛盾怪圈原因何在?是求职者挑肥拣瘦且自身素质不高的原因?还是企业自身缺乏吸引力?究其原因,企业和求职者个人都负有~定的责任。

一是近些年来高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以至于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从而人力资源的供应量也日益增加,就业的压力也相应加剧,所以出现了就业难的局面;二是对于企业来说,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角色定位是否准确,人力资源部门和人力资源管理者所要履行的主要职责是否明确等都是影响企业招工的前提条件。

三、解决方法: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大大提高了口李啸就业门槛,人力资源面瓶更加严峻的就业竞争,两难困局的产生就是社会要求提高的表现和反映。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政府、教育部门、企业、求职者个人应该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从宏观上看,政府应该统筹兼顾外来劳动力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为他们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法制环境,积极推进人力资源管理配套改革,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以及住房、就业以及户籍制度、身份界限等的配套改革。

我国当前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我国当前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我国当前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我国当前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尽管我国在就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主要问题需要解决。

本文将重点讨论我国当前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我国就业问题的主要矛盾是就业供求结构不匹配。

一方面,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往往面临着就业难的困境,而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和产业则面临着用工荒的问题。

这种结构性失衡导致了我们常常听到的“人有工作难找,企业有人才难招”的现象。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对策:第一,加强教育与职业需求的对接。

在教育体系中,应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鼓励学生在学习期间更多地与企业进行接触,了解市场需求。

大学与企业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就业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第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中小企业是我国就业的主要来源,但由于资源和资金的限制,很多中小企业难以承担高昂的劳动力成本。

政府可以通过减税、减免社会保险费等方式,降低企业用工的成本,鼓励中小企业扩大招聘规模。

同时,可以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更多的创业支持和服务,鼓励更多的创业者加入到创业浪潮中。

第三,加强职业培训与转岗服务。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技术的发展,许多传统行业就业岗位逐渐减少,但新兴行业和新技术相关的就业机会却不断增加。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使其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同时,建立完善的转岗服务体系,为失业者提供重新就业的机会和支持。

第四,加强薪酬分配制度的改革。

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问题突出,高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长迅速,而低收入和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速偏低。

在就业领域,这种现象表现为劳动者工资增长缓慢,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工资水平相对较低。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需要改革薪酬分配制度,推动工资正常增长,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同时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劳动者提供更好的福利和保障。

我国当前就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当前就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当前就业存在的问题一、就业压力和结构性矛盾我国当前就业局势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首先,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给就业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每年都有大量的高校毕业生涌入劳动力市场,但岗位供应却相对有限。

这导致很多毕业生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并增加了社会稳定风险。

其次,产能过剩导致了部分传统行业的裁员潮。

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一些行业面临转型或淘汰的命运,大量失去工作机会的职工需要重新寻找就业出路。

然而,在经济下行周期中,新兴产业发展速度无法满足已散失岗位人员再就业需求。

二、薪资水平与收入分配不均衡当前我国薪资水平虽然整体呈现上涨趋势,但仍存在较大差距。

尤其是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企事业单位与民营企事业单位之间等方面存在明显收入差异。

首先,在城乡之间存在明显收入差距。

城市居民的收入普遍较高,而农村地区的居民则相对较低。

这导致了一部分劳动者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条件而流动到城市,加大了城市就业压力。

其次,不同地区之间也存在着明显差异。

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内陆之间等各自具有不同程度的薪资差距。

这种差距造成了资源配置不均衡,并影响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

最后,企事业单位与民营企事业单位之间也存在收入差异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制度性因素,国有企事业单位往往享受着更多福利和待遇,而私营企事业单位则面临经营压力较大、员工福利水平相对偏低等问题。

三、就业结构矛盾及技能匹配当前我国就业结构矛盾突出,表现为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不匹配。

一方面,在高技能工人需求量增加的同时,缺乏相关技术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则是大量过剩劳动力老龄化进程加快。

这导致一些高技能岗位长期招工难、高薪岗位多外来人员填补,而低端就业市场竞争激烈。

首先,我国当前所面临的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及新兴产业崛起过程中,对高技能人才有着迫切需求。

然而,在技术变革和行业升级时期,相关技术手段和经验要求发生较大变化。

很多传统工人由于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在职能调整或企业裁撤时都需要再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基层反映:当前就业难与用工难并存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应引起重视

基层反映:当前就业难与用工难并存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应引起重视

基层反映:当前就业难与用工难并存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应引起重视今天,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基层反映:当前就业难与用工难并存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应引起重视》范文,供各人在撰写下层反应、社情民意或问题转报时参考使用!正文如下:近年来,各地用工荒征象越来越凸显,企业高薪聘请却无就业职员能操岗的场合排场,显现出大量的屯子剩余劳动力、大学毕业生及低学历劳动者就业困难。

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就业结构性抵牾凸显,已经成为当前就业与用工面对的一大困难,以我市为例,截至目前我市登记失业人员3034人,企业登记岗位需求约 9765人。

为此,基层建议,从根本上调整就业难与用工难并存的就业结构性矛盾问题应偏重从调解产业结构、改变人才布局等方面入手,从根本上破解二者并存困难。

一、原因分析一是岗位需求与人力供应立室度差。

由于财产结构调整、产品转型升级、外贸形势变革等缘故原由,用人需求变革速度快,技能劳动者和专业技术职员的供求缺口较大,加之,人才供应布局变革慢,劳动者能力素质与企业岗亭需求不符,导致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的立室度差距越来越大。

二是教育体制改革滞后导致人才造就与市场需求不顺应。

每年人力资源市场中,近1/2求职者为大学毕业生,而在当前工业化中期阶段,中低端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用人比重不停维持在六成以上,人才供需难以对接。

部分劳动者尤其是大学毕业生缺乏正确的职业定位和对自身的专业、素质、求职期望和市场需求还存在肯定差距。

三是企业用工成本的承受力与劳动者高期望值之间的矛盾导致供求两边难以对接。

一方面,社会工种薪酬体系不完备,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社会底层劳动群体的工资待遇低、工作环境恶劣,社会地位低,求职者多数不肯从事这类工作;另一方面,工人工资增长和企业承受能力存在抵牾,导致中小企业和大型劳动麋集企业的普工短缺。

二、对策建议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向服务业倾斜。

第一,推动生存性当代服务业生长,如电子商务、社区服务、家庭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等,形成放开搞活就业搀扶的相干政策。

浅谈农民工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并存的思考

浅谈农民工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并存的思考

;肇i‘争螽。

辨:雾,露黪墨秽∥。

;∥I。

瓣*露黪瓣§,}努。

拼浅谈农民工就业难与企业招玉难并存的思考张喜玉;∥。

弛=≈0■近年来,在农民工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企业招工难现象也开始普遍出现。

自浙江、广东企业率先遭遇招:I=难以来,目前,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也开始出现招工难。

在湖北,估计全省企业常年缺工约40万人。

并且,不论是就业难现象,还是招工难现象,均主要发生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商贸服务、酒店宾馆、建筑、部分加工制造、社会服务业等。

这两种现象的并存,表明招工难并非是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结果,而就业难亦非劳动力有效需求不足的结果。

真正的原因在于,打工者对于打工收人的预期远远高于企业所愿支付的工资水平。

据湖北凋查,企业支付的年工资在l万元以下者,招工比较闻难,而年丁资在1万元至1.2万元者,所要求的专业技能也不高,用工尚有保障。

而农民工之所以对年工资不足万元的工作岗位普遍不感兴趣,是因为农民心中也有一本帐。

若以月工资800元计,扣除每月最低生活费300元,则月收入不足500元.从而全年收入不足6千元。

若在家里务农,则一年的人均纯收入一般在3千元至4千元。

由此,外出打t一年只比居家务农多收入2千多元,加上打工生活的艰辛,农民当然不愿接受工资不足万元的工作。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惠农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务农的人均年收入将持续增长,这一事实意味着农民外出打j_[的收入预期会相应有一个更大幅度的提高。

而当不断提高的收入预期难以实现时,农民工就业难现象就会增加。

这里,寄望于企业不顾自己的利润率而满足农民的收入预期是不现实的,反之,只有当农民工为企业创造较高的利润率时,才能在企业中实现自己的较高收入预期。

因此,只有使农民具备实现自己收人预期的工作能力、劳动效率,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就业难现象。

目前,各地政府部门已广泛展开的农民1二技能培训,已在这一问题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但是,工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持久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仅让农民掌握一定的技能、获得有限的工作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农民是否具备自学、自修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看待中国就业难与招工难的矛盾现象,大学生应如何适应社会的需求进行就业准备
“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局面在我国就业市场之所以出现,根本原因是就业市场供需之间的结构性不平衡。

说明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过快,把一段漫长的发展历史强行压缩在一个短短的发展时段。

企业的生产规模这几年扩张过快,劳动力对收入预期的增长同样惊人。

而眼下,我国实行的市场经济体制又不能在这之间做到有效的平衡。

因此,人力市场中劳动力的“匮乏”与“过剩”就挤在了一起,搭上了这趟快速发展的列车,当前行的“列车”受阻后,这压缩的阵痛就开始慢慢施放了出来。

时下,劳动力资源市场似乎老在传递着这样一种信息,那就是劳务供需双方已从买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

似乎在告诉人们,从今往后,该关注的只是如何缓解招工难的问题,而求职难的矛盾可以退避三舍。

实际上,无论是地方还是全国,就业矛盾尤其是涉及择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严重地困扰着劳动力市场,只是目前它被局部“用工荒”的供需矛盾所掩盖。

究其原因,还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过快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所致。

“招工难”和“就业难”这对矛盾的凸显,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时代不同了,新生代农民工从小就随父辈来到了城市,他们吃住在城市,感受的是城市的氛围,体验的是城市的文化,除了没有那张户籍证明外,他们已经和城市人没什么两样了。

因此在就业上,他们和老一代农民工就有很大的不同,工资已经不是他们找工作的唯一考量因素,他们更在意工作环境,是否开心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工厂化、规模化、流水线式的枯燥工作环境,已经难以让他们满意。

加之他们已有了自己对工作福利的话语权,正在逐渐取得市场的尊重,成了中国崛起的新生力量。

因此,“民工荒”的出现是新生代农民工对不平等劳动关系的某种抗议,也是他们与企业主进行无意识博弈的结果。

事实上还有一个原因,随着整个社会的富裕程度大大提高。

以前即便在城市,学生一毕业就要马上工作,不管工资多少,重要的是能够补贴家用。

现在不同了,很多的家庭已经是衣食无忧了,找工作就没有那么积极了,总是“这山看着那山高”。

如今的年轻人“啃老”这种现象之所以能存在,是因为他们有“老”可“啃”,不工作也没有生存的压力,因此,可以等到有满意的工作为止。

这也是造成“用工荒”和“就业难”的一个方面的原因。

还有,时下我们很多的中小企业都是临时性的招工用工,缺了就招,都是短期用工行为,有的甚至连劳动合同都不签。

这样的用工方式,无论对于企业的发展,还是工人队伍的稳定都是非常不利的。

企业要打破“临时”观念,与工人签订长期有效的用工合同,企业要帮助员工做好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建立稳定的工作关系。

这样既解决了民工找工作难的问题,也解决了企业招工难的问题,恐怕也是实现“双赢”的一个好办法。

其实从长远看,用工荒的出现,也是在逼中国的中小企业升级
如何正确看待这“用工荒”与“就业难”之间的矛盾呢?从表面上看,“用工荒”的说法不准确,确切的说应该是部分企业招工难。

但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依然存在,特别是结构性矛盾尤其突出,城镇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农民工现在追求的是制度平等,大学生追求的是安逸享受;农民工需要的是尊严,大学生需要的是高薪;农民工怕的是拖欠工资,大学生怕的是考不上公务员;农民工期望的是与城市人一样的身份和地位,大学生期望的是有像官员、企业家那样的地位和享受……这一系列的现实对比就是“招工难”与“就业难”之间的矛盾根源所在,很是耐人寻味,值得我们深思!
所以,我们在讨论“招工难”的时候,万不可畸轻畸重,把“就业难”的问题搁置一边,“招工难”和“就业难”看似悖论,其实也有内在的必然联系。

现行的市场用工告诉我们,高学历不如普通技工,普通技工不如熟练农民工,这种薪酬倒挂格局,凸显的是经济发展的重心还未真正转移到科技进步上来,还是保留在传统产业的优势上。

因此,我们决不能被眼前闹得沸沸扬扬的用工荒遮住就业市场的真实概貌。

而是要多管齐下,统筹解决招工
难和就业难的问题。

在努力减少普工的同时,做好新型人才市场的加法,在一减一增中,来解决“招工难”和“就业难”这两大难题。

可以预见,“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尴尬现象,近些年内在我国还会继续上演。

它反映了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还不适应劳动力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就业需求,当这种劳动力市场的“另类”(一边是“招工难”,一边是“就业难”)最终实现与市场完全“耦合”时,或许就是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成熟”的到来,这才是社会的进步!
大学生如何才能获得理想的职业,进而被社会承认,被用人单位所接纳,是摆在毕业生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就业引入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机制。

求职择业不同于学习期间的实践,它是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并能在这个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己的价值。

毕业生求职前必须从宏观上了解国家的有关政策,从微观上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就业的基本情况。

中国社会飞速发展,经过几年学习的大学生在毕业时,社会需求和当年入学时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些专业由热变冷,由短线变成了长线,虽在不断地调整和改造,却仍跟不上社会的变化和需要,大学生只有正确分析自己所处的求职地位,把握面临的就业形势,进而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才能开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缺点和短处。

就象人们常讲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每个毕业生都应对自己的能力有个正确、客观的认识,只有这样,每个毕业生在择业中才能树立良好的心态,获得理想的职业。

1、确定适当的择业目标。

个人的择业目标应当和自身能力相符合,这样才有利于树立自己的信心,从而使自己在择业中处于优势地位。

目标适当,取决于知已知彼,研究目标,扬长避短是择业成功的一把钥匙。

2、避免从众心理。

毕业生处在择业的洪流中,择业目标的确立会受到其他择业者的影响。

虚荣心、侥幸心理会使他们改变原有的择业目标而采取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

学成从业、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是每个大学毕业生的美好愿望。

但有些大学生在择业中,不是从自身的特点、能力和社会的需要出发,而是盲目攀比,只求得一时心理平衡,孰不知这样往往不利于自身价值的实现和长远发展。

3、避免理想主义。

期望值居高不下,已经影响到毕业生顺利就业。

有些毕业生,尤其是一些条件较好的同学,在择业中,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刻意追求最美满的结果,而错过了其他许多好的机会,有的甚至造成了就业困难。

4、克服依赖心理。

有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缺乏自信心,把希望寄托在拉关系、走后门上,有的甚至由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

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恰恰让用人单位对这些毕业生产生缺乏开拓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差的印象。

当今社会,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在择业中树立信心,敢于竞争,才能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