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源性疾病的认识与防治

药源性疾病的认识与防治

关键词药源性疾病认识防治

药物是治疗和预防疾病、挽救生命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药物也是一把“双刃剑”。在防治疾病的同时,也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危害因素之一,它能对患者和健康人群造成损害、残,甚至死亡。药源性疾病(DID),又称药物诱发性疾病,简称药物病,是医源性疾病的主要组成部分,已发展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1]。

世界卫生组织最近的一次全球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全世界死亡的人口中约1/3死于用药不当。在我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住院的有250多万人,不合理用药占用药综述的11%~26%,因药物死亡者近20万人。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呈明显增高趋势。因此,提高药源性疾病的认识,防止和减轻药源性疾病对人们的危害,对提高人们健康水平有重要的意义。

引起药源性疾病的因素

引起药源性疾病的因素很多。既有患者本身的特异性体质、年龄、性别、饮食习惯,也有药物方面的质量因素,但主要原因还是不合理用药、滥用、错用药物或不按医嘱自服、乱用药[2]。药源性疾病也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延伸和最终表现。

药源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与类型

药源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可分为两大类:①由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所引起,以药代动力学为基础,在单位时间内药物浓度异常升高所致的有关器官的不良反应。②与药物正常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还应特别注意过敏性休克是药源性疾病中最严重的一种,不可忽略。

根据临床用药的实际情况,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①量效关系密切型;②量效关系不密切型;③长期用药致病型;④药后效应型。

量效关系密切型:这类药源性疾病病人,用药治疗总是希望能够得到预期的效果,但有时由于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的差异而改变了药物的药理作用,造成药源性疾病。如: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有时产生低血糖症。

量效关系不密切型:本型药源性疾病是指某些药物引起的药源性疾病与用药剂量关系不密切。这类药源性疾病与遗传因素和免疫反应密切相关。如:过敏患者使用青霉素发生的药物变态反应。

长期用药致病型:造成这型药源性疾病与用药时间、用药剂量或两者具有密切关系。如:麻醉镇痛药突然停用,产生戒断症状。

药后效应型:有些药物半衰期较长,甚至原有疾病已经痊愈,还在发挥作用,结果是“过治疗”。如:用放射性碘治疗甲亢,多年后产生甲状腺功能低下。

药源性疾病的防治与处理原则

药源性疾病在药物选择上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严格掌握适用证,合理选用药物,严格控制药物的用法用量。②严格禁忌证,注意妊娠妇女、老年人和儿童用药的特殊性,对有药物过敏史的病人慎用,并注意交叉过敏反应。③正确的用药途径和用药方法,重视静脉给药的安全性,注意观察患者用药过程中的表现。④对有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在使用药物过程中,要相应调整剂量。⑤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和药物的相互作用,控制药品的品种数量。⑥应用新药时,要掌握相关资料、慎重用药。

药源性疾病的处理原则

停药方法:①停用可疑药物:观察症状,改善与否再决定是否继续停药;②停用全部药物:观察症状,再逐步启用最不引起怀疑的药物。

加速药物排泄,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临床可用静脉输液利尿、导泻、洗胃、催吐、毒物吸附剂、血液透析加速药物排泄。

使用特异性药物治疗:如肝素过多,可以使用鱼精蛋白解救;如服用过量安定,可以使用氟马西尼解救。

治疗损害器官。

对症处理:主要是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和缓解患者症状。

不合理用药、不规范用药、药品说明书不真实,以及媒体广告的误导,增加了药物的滥用,再者由于药源性疾病的不典型性、隐蔽性和混杂性,引起越来越多的药源性疾病发生。因此,人们要本着因人而异,无病不吃药、有病不乱用药、正确服用药物,不断提高用药水平,从而达到真正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的合理用药。尽量减少和避免药源性疾病对人们造成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王伟红.药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J].中国实用医药,2007,2(17):65.

2 蔡佰玲,孙世萍,迟丽萍.药源性疾病概述[J].中国医药导报,2009,6(31):133.

浅谈药源性疾病

浅谈药源性疾病 随着医药事业的发展,临床使用的化学药品日益增多。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药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也产生着错综复杂的不良反应。加上临床大剂量的用药,长期用药,多药治疗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使药物的不良反应有明显增高的趋势。而由药物的不良反应所导致的疾病统称药源性疾病。如果在治疗上,医生只重视药物的治疗作用而忽略了药物的不良反应,则有助于药源性疾病的发生。药源性疾病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概括为下列几种。 1 实质性器官的损害 一般多发生于用药量过大,时间过长或高敏性的病人。由药毒性所致的损害遍及许多重要器官,肝、心、胃、肾、神经等都可受影响。如链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能损害肾脏和第八对脑神经,表现肾功能减退眩晕或耳聋.抗阿米巴药则对心脏有选择性毒性,近半数病例有心电图异常,心肌收缩乏力或心律失常。解热镇痛药中的阿司匹林除能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恶心、呕吐、严重的可诱发胃溃疡和出血,破坏凝血机制,临床证明过量或长期服用解热止痛片可引起间质性肾炎。氯霉素长期口服或滴眼可引起视神经炎。氯丙嗪可使2%长期服药病人发生肝弥漫性炎症或实质细胞损害。 2 造血系统障碍 药物所致的造血系统障碍常表现为四种类型,即白细胞减少或粒细胞缺乏症,血小板减少或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溶血性贫血,多数发病机制为机体的免疫反应。抗癌药都可抑制造血系统,由抗生素、磺胺药、解热镇痛药、抗甲状腺药、利尿药,抗精神药、抗癫痫药、巴比妥类药所致者也不少见。溶血性贫血一般发生在具有先天遗传缺陷的人体,这种人的红细胞内缺乏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以致不能形成还原性辅酶11,后者对红细胞膜有保护作用,当给这种人应用大量具有强氧化作用的药物时,红细胞极容易被药物溶解破坏以致出现溶血性贫血。这种情况见于服用伯氨喹之后。另外,氯霉素、磺胺药、呋喃类、对氨基水杨酸钠、阿司匹林和丙磺舒等也可发生。

药源性疾病临床诊断分类治疗方法

药源性疾病临床诊断分类治疗方法 药源性疾病临床诊断分类治疗方法 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s),又称药物诱发性疾病,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如预防、诊断或治疗中,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诱发的生理生化过程紊乱、结构变化等异常反应或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后果。这种不良反应发生的持续时间比较长,反应程度较严重,造成某种疾病状态或者器官局部组织发生功能性、器质性损害时,就称药源性疾病。 1 简介 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diseases,DID),是指药物引起与治疗作用无关的,并能导致机体某一个或几个器官、某一处或几处局部组织发生功能性和(或)器质性损害的不良反应,既包括正常用法用量下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也包括因超量、超时,误服或错用等不正确使用药物所引起的疾病。 药源性疾病比药物不良反应要严重一些,如果发现得早,治疗及时,绝大多数可以减轻症状或者痊愈,但若不能及早发现,耽误了治疗和抢救,则可能引起不可逆性损害,甚至终身致残及至死亡等,造成难以设想的恶果。随着新药品种的增多新型中药制剂的涌现,非处方药物(OTC)的执

行以及经济利益的驱动,药源性疾病发生率逐年增多,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2 历史 药源性疾病与不合理用药相关。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死亡的病人中有1/3是死于不合理用药。据国家卫生部报道,中国每年约有19.2万人死于药源性疾病。从历史上看,20世纪初期至21世纪初来所发生的惊人药害事件就有17起,至少死亡2万余人,还有上万人致残: 20世纪30年代,美国、巴西等国家有许多人用二硝基酚作为减肥药,结果约1万人患了白内障。氨基比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的例子也相当多,仅美国一年就有近2000人死于此病。 20世纪50年代末,一种降胆固醇药三苯乙醇上市不久,结果导致美国约1000人患白内障。 20世纪50年代,欧洲报告了2000名肾脏病人是服用解热镇痛药非那西丁所致,有几百人死于肾功能衰竭。非那西丁对人体的危害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还较严重,至21世纪初仍有类似情况发生。 20世纪50至60年代,一种药叫沙利度安,商品名“反应停”,给孕妇治疗妊娠反应,结果产生了近万名严重畸形

药源性疾病

中药药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药源性疾病又称药物性疾病,简称“药物病”,为医源性疾病的主要组成部分,系指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过程中,因药物本身的作用、药物相互作用以及药物的使用引起机体组织或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而出现各种临床的异常病状。 近年来,药源性疾病逐日增多,各种化学药品的副作用在经历时间的检验之后,暴露无遗。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目光投向以简单、方便、安全称著的中医药领域。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中药剂型已从传统的汤剂、丸剂、膏剂、粉剂等,发展到针剂、粉针剂等制剂;从口服药扩大到了肌肉注射、静脉滴注、血管介入等给药方式。同样,中药在医疗领域的运用也逐渐扩展,中药药源性疾病也出现了增长势头,并已经有多种药物因致患者死亡而遭禁用。对此,我们应清楚的认识到:无论天然药物还是化学药物均有其自身的特性,而药物的这种特性对人这个具有生物活性的机体必然会有一定影响,而这种影响是向好的方向转化还是向坏的方向转化,并不仅仅取决于药物本身的特性[1]。 2 中药药源性疾病的成因 2.1对中草药物辨认不清:中药药品来源广泛、品种繁多,成分复杂,而不同科属的同名中药在毒性上也有相当差异。例如:将关木通当作川木通、白木通用而引发的1993年比利时中草药肾病案[2],这就是是木通的科属不同造成的,关木通为马兜科植物,主要含有马兜铃酸亦称木通甲素。实验证明人体静脉给药量大于lmg/kg可导致。肾损害,

长时间低剂量给药可在体内蓄积,有肾毒性。而川木通为毛莨科植物小木通或绣球藤的干燥藤茎,主要成分为绣球皂苷和唐苷等;木通来源于木通科植物木通或其同属植物的干燥藤茎,主含木通皂苷,有利尿作用,无肾毒性。再如:名为五加皮者,又有香加皮和五加皮之分,前者为萝蘼科植物杠柳的干燥根皮,辛、苦、温而有毒,后者为五加科落叶小灌木细柱五加和无梗五加的干燥根皮,辛、苦、温而无毒;若不明究里混用,则必引起中毒反应。再有将外形相似的药物混用,如将有毒之山慈菇当作红慈菇用[3]。 2.2对中草药药性把握不当:中药药性并非恒定不变,而是随着不同的因素发生不同的改变。 2.2.1药物经过炮制加工可引起药性功效的改变。如:大黄生用攻下力强,酒制后则长于活血化瘀,炒炭后又偏重于止血;地黄生品性凉,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功,炮制后其性由凉转温,清热凉血之功消失,其功以养血滋阴、补精益髓为主。 2.2.2药物在使用不同剂量时,有也不同的作用。如:麦芽学用以治疗饮食积滞,但如大量生用则可产生回乳之功;黄连苦寒清热解毒,量大可致腹泻,但若少量运用却有健胃之功。 2.2.3不同的剂型改变,也可使药物的作用和主治发生改变。如:理中汤汤剂内服作用快而猛,用于病情重而急者;反之,若病情轻而缓,不求急效者,则可改汤为丸。再如枳实或青皮煎水1:1服无升压之功,但改成注射针剂,则出现了强大的升压作用。 2.2.4不同煎煮方法也会对药物的毒副作用产生影响,如:乌头、附

药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药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关键词】药源性疾病;预防与治疗 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s,DID)又称药物诱发性疾病,简称药物病,是医源性疾病的主要组成部分,已发展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1]。要预防和减少药源性疾病,应针对药源性疾病的产生原因及类型,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重视药源性疾病的危害性 目前人们获得药物的途径增多、方便、容易,部分人群医药知识缺乏,医护人员还没有完全认识药源性疾病的危害,这样就会增加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因此,广大医药人员及社会各界必须重视药源性疾病的危害性,掌握药源性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及时排除药物的危害,用药过程中严密观察,适时调整治疗方案,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2 加强药源性疾病的监督与管理工作 2.1 严格药品质量的监督和管理1963年瑞典建立了国际药品监测合作中心,1965年全世界成立了国际性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组织,我国80年代初开展此项工作。《药品管理法》规定“发现可能与用药有关的严重不良反应时,相关单位必须在24 h内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报告。”要坚决杜绝假冒伪劣药品和不成熟药品上市或应用,按照《药品管理法》规定,“医疗单位发现假劣药品及药品中毒事故,必须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1999年11月颁布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有利于及时发现和终止药源性疾病。 2.2 加强药物安全信息的收集和交流大力发展临床药学和临床药理学工作,加强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收集药物安全信息,提高信息的质量和数量,加速信息的交流。目前临床药学的任务很重要,一方面对临床药师及医师提供合理和及时准确的医药信息,对于国家新药的种类、应用、临床实际用药情况分析,已有药物的质量及疗效、开发等;另一方面,要促进临床医师和药师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共同开展临床用药的监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针对病人不同病情选用药物及剂量等,避免不合理用药和滥用药。 建立医院等用药单位系统的药物不良反应的调查分析制度。当一种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报道后,及时向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和社会大众反馈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保护人民用药安全。临床用药前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制定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药物情报的收集、咨询等。由于医学科学发展水平、新药临床试验规模等条件的限制,许多药品的不良反应情况在审批时难以完全了解。经过严格审批的药品,在检验合格、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仍会在一部分人身上引起不良反应,甚至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对上市后药品进行药效和不良反应的监测,结合上市前获得的信息,即可以对新产

药源性疾病的认识与防治

药源性疾病的认识与防治 关键词药源性疾病认识防治 药物是治疗和预防疾病、挽救生命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药物也是一把“双刃剑”。在防治疾病的同时,也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危害因素之一,它能对患者和健康人群造成损害、残,甚至死亡。药源性疾病(DID),又称药物诱发性疾病,简称药物病,是医源性疾病的主要组成部分,已发展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1]。 世界卫生组织最近的一次全球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全世界死亡的人口中约1/3死于用药不当。在我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住院的有250多万人,不合理用药占用药综述的11%~26%,因药物死亡者近20万人。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呈明显增高趋势。因此,提高药源性疾病的认识,防止和减轻药源性疾病对人们的危害,对提高人们健康水平有重要的意义。 引起药源性疾病的因素 引起药源性疾病的因素很多。既有患者本身的特异性体质、年龄、性别、饮食习惯,也有药物方面的质量因素,但主要原因还是不合理用药、滥用、错用药物或不按医嘱自服、乱用药[2]。药源性疾病也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延伸和最终表现。 药源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与类型 药源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可分为两大类:①由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所引起,以药代动力学为基础,在单位时间内药物浓度异常升高所致的有关器官的不良反应。②与药物正常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还应特别注意过敏性休克是药源性疾病中最严重的一种,不可忽略。 根据临床用药的实际情况,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①量效关系密切型;②量效关系不密切型;③长期用药致病型;④药后效应型。 量效关系密切型:这类药源性疾病病人,用药治疗总是希望能够得到预期的效果,但有时由于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的差异而改变了药物的药理作用,造成药源性疾病。如: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有时产生低血糖症。 量效关系不密切型:本型药源性疾病是指某些药物引起的药源性疾病与用药剂量关系不密切。这类药源性疾病与遗传因素和免疫反应密切相关。如:过敏患者使用青霉素发生的药物变态反应。 长期用药致病型:造成这型药源性疾病与用药时间、用药剂量或两者具有密切关系。如:麻醉镇痛药突然停用,产生戒断症状。

药源性疾病汇总

药源性疾病 一、概念 药源性疾病又称为药物诱发性疾病或药物性疾病,是一类由于药物在用于诊断或治疗疾病时又成为致病因子,引起人体功能的异常或组织结构的损害并且有相应临床经过的疾病。它一般不包括药物过量导致的急性中毒。药源性疾病是医源性疾病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事实上,药源性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后果。 二、药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 (一)药源性疾病的危害 人类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危害早已有所认识,但对药源性疾病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直到19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才有关于可疑药物不良反应的正式调查报告。1880年英国医学杂志报告了用氯仿麻醉可以导致人突然死亡。1922年英国医学研究会报告了用胂剂治疗梅毒引起黄疸。1935年前后,欧美等地约有一百万人使用减肥药二硝基酚,结果造成很多人患白内障,又有一万人因此而失明。30年代磺胺类药物的出现和随后的广泛应用,引发变态反应性多形态药物性皮炎。40年代后,以青霉素为代表的多种抗生素的研制成功与广泛应用,引起了多次过敏性休克、第八对脑神经损害、肾损害和骨骼抑制等不良反应。1954年,法国由于制售一种用于治疗疮疖的药物二碘二乙基锡,结果造成270人中毒,其中110人死亡。自60年代开始,肾上腺皮质激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欧洲、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孕妇因服用沙利度胺治疗妊娠反应,结果造成了10000 多例海报肢畸形婴儿的悲惨药害灾难,即“反应停事件”,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震撼和对药源性疾病的重视。于是各国的卫生管理部门纷纷建立了自己的药物安全机构,1970年国际药物监察制度开始实施。我国卫生部于1989年也建立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制定和推行药物不良反应监察报告制度。 (二)影响药源性疾病发生的因素 导致影响药源性疾病发生的因素很多,不合理用药和机体易感性是其最主要原因。临床上不合理用药包括药物的滥用、选药不当、违反用药禁忌症、用法不合理、无用和配伍错误。在正常用药情况下尚可发生不良反应,不合理用药更导致对机体的损害。机体易感性则包括种族和遗产多样性、性别因素、年龄因素等。

2020华医网2类药源性疾病的防治与临床合理用药

药源性疾病的防治与临床合理用药 药源性肾损害的诊断与防治 1、急性肾衰,出现突发的或间歇的无尿、尿路结石、前列腺肥大、B超或影像学的异常, 应该诊断为()。 C、肾后性的尿路梗阻 2、锂相关肾病的临床特征主要是()。 A、尿浓缩功能受损 3、肾小球损害临床较少见,其发病机制是()。 C、免疫机制 4、急性肾小管坏死通过及时的治疗,肾小管滤过功能可在()左右恢复。 A、三个月 B、半年 D、两年 5、肾脏对药物不良反应的敏感性描述错误的是()。 B、由于肾髓质组织的耗氧量小,对缺血缺氧不敏感,不容易引起缺血性的肾脏损伤 D、肾小管上皮细胞内有多种酶和有机溶质,参与药物吸收、代谢,药物及药物的代谢物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外聚集起作用会对肾脏造成毒性 2、药源性肾损害的防治原则错误的是()。 D、为所有患者要制订统一的用药方案 3、急性间质性肾炎无感染征象者,给予激素泼尼松治疗无效后应该加用()。 B、环磷酰胺 4、马兜铃酸肾病临床常见于()。 B、中年女性 C、老年男性 D、老年女性

药源性肝脏疾病与防治 1、对于以过敏反应为主的药源性肝病,药物接触史一般为() A、4周以内 2、对于药源性肝损害病人,应给予()的饮食 B、低热量、高蛋白和低脂 D、高热量、高蛋白和低脂 3、治疗前无肝损害或肝损害不明显,治疗后出现肝损害,支持药源性肝损害的证据是() B、在原来的药物停用后,肝损害减轻 4、药源性肝脏疾病最常见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是() A、血清转氨酶增高 5、以胆汁淤积为主的药源性肝病的特点是() A、主要表现有黄疸、血清碱性磷酸酶的增加和瘙痒 1、下列哪项不是药源性肝脏疾病的影响因素() C、经济条件和文化程 2、治疗药物所致肝内胆汁淤积的首选药是() C、熊去氧胆酸 3、在我国临床上,急性肝损伤的定义是() B、第一次发病,肝功能异常持续半年以内 5、人体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是() B、肝脏

药源性疾病

药源性疾病:又称药物诱发性疾病,是指人们在应用药物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时,因药物的原因而导致机体组织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引起生理功能、生化代谢紊乱和组织结构变化等不良反应。由此产生各种体征和临床症状的疾病。治疗等效:是指几个药物制剂以同样的给药方案给予同一个体,产生本质上相同的治疗效应或毒性。药物的依赖性:是反复地(周期性或连续性)用药所引起的人体心理或生理上或两者兼有的对药物的依赖状态,表现出一种强迫性的要连续或定期用药的行为和其它反应。首关效应:又称首关消除,是指某些药物首次通过肠壁或肝脏时被其中的酶所代谢,使体循环药量减少的一种现象。药物警戒:是与发现、评介、理解和预防不良反应或其它任何可能与药物有关问题的科学研究与活动。简答〈1〉影响口服药物从消化吸收的因素有哪些:(1)药物方面(2)机体方面1)胃肠内PH 2)胃排空速度和肠蠕动 3)胃肠内容物 4)首关效应〈2〉有哪些药物能影响左旋多巴的疗效:1维生素B6 2非选择性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苯乙肼和异卡波肼3抗议精神病药和利血平。〈3〉简述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原则:1采取综合措施,减轻心脏负荷2限制钠盐的摄入3B-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药的应用4利尿药的应用5ACEI的应用6强心苷类药物7硝酸酯类血管扩张药的应用。〈4〉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分类及代表药有哪些:1抗酸药:氢氧化铝、氧化镁、碳酸钙2抑酸药: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3H2受体拮抗剂:西米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4胃粘膜保护药:硫糖铝、枸橼酸铋钾5抗幽门螺杆菌药:甲硝唑、呋喃唑酮〈5〉简述普萘洛尔降压机制:1降低心输出量2减少肾素分泌3阻断突触前膜受取消正反馈4中枢降压作用5阻断中枢B受作用。〈6〉胰岛素的分类及临应用:1按制源分类:动物胰岛素、半合成胰岛素、生物合成胰岛素、人胰岛素类似物、按时间长短分类:速效胰岛素类似物、短效胰岛素、低精蛋白胰岛素、精蛋白锌胰岛素、胰岛素混合型。临床应用:1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型2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I型、经度饮食控制口服降糖药无效或伴有合并感染、手术、妊娠或并发酮症酸中毒3II型糖尿病患者晚期有慢性并发症。〈7〉简述硝酸酯类与普萘洛尔联合应用的药理学基础:〈8〉联合应用抗菌药应有明确指征:1病原菌类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2单一抗菌药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型感染3单一抗菌药不能有效控制严重感染4较长期用药细菌有可能产生耐药性者5联合用药使

药源性疾病发病率已高达30%,医生告诉你,我们要注意这些方面

药源性疾病发病率已高达30%,医生告诉你,我们要注意这些 方面 药物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是同疾病作斗争的武器。病有千变万化,药有千种万种,治病必须对症下药。用药恰当则药到病除,用药不当轻则无效,重则致病伤身。药源性疾病便是由于不合理用药而引起的人为性疾病。不合理用药现象历来都有,现今更具普遍性、严重性。报载药源性疾病发病率已高达30%,且有日益上升的趋势。这不能不引起医药界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与关注。 药源性疾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茏统地说是由于不合理用药而引起,细说起来则有来自医生的、个人的和社会的诸多引发因素所造成。 (一)滥用药物。 不少人听说维生素类药能抗衰老,认为“有益无损”或“多服一点无妨”,便不加限量服用。结果因过量服用引起维生素A、E中毒的现象时有发生。 滥用抗生素的现象更为普遍和严重。由于大量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不少细菌产生了抗药性,致使患者治疗用药剂量增,甚至形成二重感染,损害身体健康。 (二)使用过期变质药品。 药物在存放过程中,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某些变化,导致药物变质分解,失去原有活性,甚至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若存放不好,即使在有效期内的药物,也会发生肉眼可见的颜色与外观变化。目前,好多家庭都设有“药箱”。一次到患者家中出诊,发现家中藏药很多,真是应有尽有,足够开个“小药店”但令人担忧的是,里面有许多药品已过期。经问诊发现,其病因恰恰是由于服用过期变质药物而引起“家庭药箱”里往往存放一些过期变质药品,此乃药源性疾病的一大隐患。 (三)被片面广告宣传所骗。 近年来,新药迭出,药名繁多,广告宣传更是眼花缭乱,令人无所适从。笔者曾考证了几种药物广告宣传,大都言过其实,只讲治疗

药源性疾病名词解释

药源性疾病名词解释 药源性疾病是指由于服用药物引起的疾病或症状。以下是常见的药源性疾病及其解释: 1. 肝毒性:指某些药物对肝脏产生损害导致的疾病。肝毒性药物包括一些非甾体抗炎药、乙醇、抗生素等。肝毒性药物在体内代谢时会释放出有害的代谢产物,损害肝细胞功能,从而导致肝炎、肝坏死等疾病。 2. 肾毒性:指某些药物对肾脏产生损害导致的疾病。肾毒性药物主要包括某些抗生素、抗癌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等。这些药物可以导致肾小管损伤,降低肾脏功能,引发肾炎、肾衰竭等疾病。 3. 心血管不良反应:指某些药物引起的对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常见的心血管不良反应有心律失常、心绞痛、低血压等。这些药物可能会影响心脏的收缩力或节律,导致心脏功能异常,引起不良反应。 4. 中毒性肺病:指某些药物引起的对肺部的中毒反应。这些药物可能引起肺部炎症、纤维化等病变,导致呼吸困难、咳嗽、呼吸性疾病等。常见的中毒性肺病药物包括抗生素、化疗药物等。 5. 过敏反应:指某些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可以表现为皮肤瘙痒、红疹、荨麻疹等皮肤症状,也可以引起呼吸系统过敏反应,如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等。常见的引起过敏反应的

药物有青霉素类药物、磺胺类药物等。 6. 血液系统不良反应:指某些药物对血液系统产生不良影响的反应。这些药物可能导致骨髓功能异常,造血功能受损,引起贫血、白细胞减少等疾病。常见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药物包括化疗药物、抗生素等。 7. 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指某些药物对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的反应。这些药物可能引起头晕、头痛、眩晕等症状,也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引起抽搐、意识障碍等。常见的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药物包括抗精神病药物、抗癫痫药物等。 总结起来,药源性疾病就是由于服用药物引起的疾病或症状。药物可能对肝脏、肾脏、心血管系统、肺部、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等产生不良影响,导致肝毒性、肾毒性、心血管不良反应、中毒性肺病、过敏反应、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等疾病或症状的发生。因此,在使用药物时应注意剂量和时机,同时关注药物可能导致的不良反应,以避免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2021执业药师继续教育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

2021执业药师继续教育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 一、类别:中药学类 二、课程性质:专业课 三、课程名称:中药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概论 四、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执业药师了解中药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概念,临床表现类型,发生原因与机理,防治基本原则与措施;了解中药不良反应发展的基本历程及药物治疗中的两面性;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了解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管理的有关条例与规章、国外植物药监控的措施与重点,使执业药师增强中药药源性疾病防治意识并具备一定鉴别药源性疾病的能力,增强中药不良反应/事件综合性分析的水平,为从事或参与临床药学工作、保证中药临床合理用药奠定基础。 中药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概论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着重介绍中药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概念、临床表现类型、发生原因与机理、防治基本原则与措施、我国及国外植物药不良反应监控现状。各论重点介绍12个系统常见的中药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的防治。 五、课程重点内容 (一)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 1.中药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基本概念及发展简史。 2.中药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基本类型和发病机理。 3.中药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发生与影响因素。 4.中药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5.中药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发生的基本规律。

6.呼吸、消化、循环、血液、泌尿、生殖、五官、皮肤、神经精神等系统中药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临床特征。 (二)基本技能 1.我国中药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监控制度与措施。 2.中药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临床表现、报告及分析判断方法。 3.中药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防治措施和方法。 4.中药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的研究特点。 5.鉴别、综合性分析中药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能力。 六、研讨专题 (一)中药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发生特点。 (二)国外植物药不良反应监控的研究趋势。 (三)国外植物药不良反应监控中的热点问题。 (四)中药毒性成分与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性探讨。

药源性疾病的危害与预防

药源性疾病的危害与预防 分析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既有对人体疾病的治疗作用,又有对人体造成损伤的副作用。如果用药不当,这种副作用发生率就会不断上升,从而导致人体新的疾病既药源性疾病。了解药源性疾病的危害,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提高生命质量。 标签:药源性疾病;治疗疾病;造成损伤 随着药学事业的飞速发展,可供临床用药的品种越来越多,人们对药物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然而因为用药的不科学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由药物引起的各种疾病、如心律失常、弥漫性肺炎、肺纤维化,暴发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肾病综合征或肾功能衰竭、皮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精神错乱、消化道出血和癌肿等,均为明确的病症。 1药源性疾病的概念 药源性疾病又称药物诱发生疾病,是医源性疾病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它是指由于药物作为致病因子,引起人体功能或组织结构损害,对人体造成的新的疾病,就是“药源性疾病”[1]。。一般不包括药物逾量导致的急性中毒。近年来,药源性疾病有明显增多趋势,因此一定要重视各类药物可能产生的药源性疾病,合理使用药物,争取把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减少到最低限度。 2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2.1药物的治疗作用凡符合用药目的或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如对因治疗:针对病因治疗称为对因治疗,也称治本。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对症治疗:用药物改善疾病症状,但不能消除病因,称对症治疗,也称治标。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2.2 药物的毒副作用副作用就是药物在常用量时所发生的与治疗作用无关的不良反应。毒性反应就是用药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所发生的不良反应。还有过敏反应由于受抗原或半抗原物质的刺激,引起机体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所发生的不正常免疫反应,继发性反应,耐受性,成瘾性,致畸作用,致癌作用等等。 3药源性疾病的危害 3.1 药源性疾病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由于药物副作用、剂量过大导致的药理作用或由于药物相互作用引发的疾病。第二类为过敏反应或变态反应或特异反应。 3.2 影响药源性疾病的因素一方面与病人本身状况有关,如年龄、营养状况、精神状态、生理周期、病理状况等。另一方面与医药人员或自身在用药过程

中药药源性疾病的预防

中药药源性疾病的预防 摘要:本文叙述了中药药源性疾病的种类,如何认识中药的毒性、中药的不良反应,以及如何预防中药药源性疾病。关键词中药药源性疾病预防 中药药源性疾病是指因使用中药致使肌体某(几)个器官或组织产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与体征。包括正常 用法用量情况下所产生的中药不良反应,也包括因超量、超时、误服、错用等不正确使用药物所引起的疾病。 中药药源性疾病根据发生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循环系统的药源性疾病、呼吸系统的药源性疾病、消化系统的药源性疾病、泌尿系统的药源性疾病,造血系统的药源性疾病、神经系统的药源性疾病等。 据北京地区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中心1993-1999年期间5900份北京地区ADR报表分析引起ADR的药物中,抗生素占首位(48.20%),中药以13.40%居第二位;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对1994~1999年10月因药源性疾病住院病例进行调查,发现在致病药物中,中药仅次于抗生素和解热镇痛药排在第三位。居于这种情况,如何正确认识和预防中药药源性疾病就迫在眉睫。 1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1.1 中药本身的毒性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中药由于本身所含化学成分的差异,有的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就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毒副作用。有着上千年使用历史的中药大黄,在以美容为目的的排毒养颜胶囊,长期服用导致习惯性便秘,就是大黄中的鞣质所致,而桔梗中的皂苷可致心房纤颤,海藻中的肝素致急性喉头水肿,更不用说像川乌、草乌、马钱子、巴豆、蜈蚣、砒霜等具有强烈毒性的药物使用不慎时对人体产生的巨大危害。 1.2 中药品种混淆或误用粉防己误用为广防己,造成比利时含防己的中药复方减肥药事件;在我国山西、四川、江 西、湖北等省还曾出现把剧毒的小檗科桃儿七误做龙胆,造成中毒死亡或致残事件等。 1.3 中药本身的质量问题,不但可影响疗效,还有可能增加药品的毒副作用。

药源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药源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药源性疾病已经越来越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笔者总结了药源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及处理原则、预防措施,希望对广大医护人员积极开展临床药学管理,促进合理用药有所帮助。 1 临床资料 某院在2008年3月〜9月接诊了7例药源性疾病患者,7例患者中,6例成人患者,1例婴儿;其中,女5例,男2例:其中,3 例是硝西泮导致的脑功能紊乱; 1 例婴儿是使用氯霉素诱发的灰色综合征; 3 例患者是维生素K 引起的黄疸。 通过对7 例患者病史和用药史、临床表现、病理学检查、生化检验等资料进行分析确诊为药源性疾病;确诊后患者即刻停用了相关药物。 2 结果 7例患者在确诊停用药物后, 6 例患者症状得到缓解, 1 例患者通过治疗也缓解了症状。 3 讨论 引发药源性疾病原因很多,既有患者本身的特异体质、年龄、性别、饮食习惯等,也有药物方面的质量问题,但从许多统计资料看,主要原因还是不合理用药。现在药物品种、数量增多,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其危害性仅次于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感染性疾病,成为医疗事故的重要原因。在我国不合理用药占用药者

的12%〜32%,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而住院者有200 多万人,其中,每年有19.2 万人死于药源性疾病,其数量是传染病死亡人数的10倍,可见药源性疾病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 3.1药源性疾病的诊断 药源性疾病发生于用药之后,因此用药时间与发病时间的关系对于诊断有重要意义。患者的病史和用药史、临床表现、病理学检查、生化检验等资料是诊断的依据。对疑为药源性疾病的病例要求有详细的记录。如有可能,要设法从多种用药中找到致病药物。如氯丙嗪引起的肝细胞胆管型肝病血清转氨酶值升高不明显,但碱性磷酸酶值高度上升,胆固醇也增高。也可采用“除激发”与“再激发”方法来确定,即停药可使疾病停止发展;再次用药又可使疾病再发。但再激发可能给患者带来危险,应慎用。 影响药源性疾病发生的因素:①遗传因素:长期服用异烟肼,快乙酰化易使异烟肼转化为酰肼,后者可产生肝脏损害;慢乙酰化型则易发生周围神经炎。G262PD缺乏者易对某些药物发生溶血性贫血。 ②性别:药品不良反应在妇女的发生率要比男子高,如保泰松和氯霉素引起的粒细胞缺乏为男子的3倍;对氯霉素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为男子的2倍:药源性红斑狼疮亦较男子多见。③年龄:如老年人应用地高辛、哌替啶后血药浓度较高,半衰竭期较长;应用肝素过程中易导致出血;应用硝西泮治疗量即易致脑功能紊乱:保泰松和普萘洛尔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婴儿用氯霉素易发生灰色综合征;磺胺和维生素K 可引起或加重黄疸。

中药药源性疾病成因及防治方法探析

中药药源性疾病成因及防治方法探析 摘要:中药可以输欧式我国医学领域中非常核心的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们 国家传统医学领域中的一个巨大的宝库。笔者针对中药"药源性疾病"中涉及到的 中药问题进行分析,需要对其给予准确的认识,并且掌握中药具备的毒副作用, 通过这种方式总结中药药源性疾病具体的成因,针对具体的成因举出预防中药药 源性疾病的方式,这种情况对于传承与发扬中医学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关键词:药源性疾病;中药;毒副作用 伴随着近些年中医医学的发展,多种中医药物的使用降低了病人患病的痛苦、同时也对于病人疾病的预防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可是不管是什么样的药物在 进行使用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都会具有一些毒副反应,因此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 合理的使用并且对症下药,否者就会出现药源性疾病。这里提到的药源性疾病, 指的是在具体用药的同时,通过药物自身或者药和药彼此之间产生作用而导致的 不良反应。这部分不良反主要包含包了副作用和毒性以及变态反应,成瘾和致畸 以及致癌等等。它们和治疗最终目的并不存在联系,但是却会对人体某器官或者 是组织造成损害,使其出现多种疾病。 一、药源性疾病成因 产生药源性疾病的原因,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 1. 对药物的毒副作用认识不足 自然界里的阴和阳之间是一种相对但是同时统一的关系,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大自然中的“药”和“毒”也应该是一种既相对又统一的关系。我们需要看到 毒药中不但存在对于人体十分不利的一面,同时也有能够治愈疾病的一面。从一 定的意义俩经,药物的毒性越强,药物起到的治愈效果也就越理想,越是好药, 其中就会包含很多的有毒成份,而这些有毒成分同时也是由效成份,假如将其去

药源性疾病与防治

---------------------------------------------------------------最新资料推荐------------------------------------------------------ 药源性疾病与防治 药源性疾病与防治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s,DID): 又称药物性疾病,简称药物病,为医源性疾病的主要组成部分,系指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过程中,因药物本身的作用、药物相互作用以及药物的使用引致机体组织或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而出现各种临床症状与体征疾病。 可诱发药源性疾病的药物包括很多种类,大量临床观察和研究资料证实,不仅化学合成药、生物制品,也涉及植物药、中成药,而且很多是临床治疗的常用药物,如抗菌药、激素、解热镇痛药等;药物可引起 100 多种药源性疾病和(或)综合征(个例),有的可以给患者造成不可逆性损害,甚至死亡。 药源性疾病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密切的联系,又有不同的区别。 药物不良反应特指药物在正常剂量和正常用法下出现的不良反应,在机体的反映程度和持续时间上呈现状况不一,多为一过性,也有时间较长和严重反应者。 药源性疾病不仅包括药物正常用法用量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也包括因误用、超剂量应用、错用及应用不合理和药物中毒等情况所引发的疾病,一般呈现反应较严重而且持续时间较长,有些伴随终生。 1 / 3

事实上,药源性疾病就是药物不良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后果。 一分类药源性疾病尚无统一的分类及分类标准,常见以下分类方法: (一)按病因学分类 1. A 型反应涉及影响药效学和药动学及药物类型差异所致的各种情况。 指由于药理作用增强所导致和剂量相关的药源性疾病,如在单位时间内药物浓度异常升高,引起有关器官的不良反应;或由于肝脏首过效应的改变与局部组织亲和能力增大,可引起蓄积作用;经肾排泄的药物,当肾清除率降低时亦可使体内药物浓度改变;药物在大循环中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使药物浓度升高等。 A 型反应特点为发生率高(70%~80%),病死率低。 2.B 型反应主要由药物的异常性与病人的免疫反应和遗传药理学因素相关。 前者包括药物、辅料及附加剂的分解代谢产物,如降解的四环素可引发类似范可尼综合征。 后者主要指病人特异遗传素质,如红细胞中G-6-PD 缺乏、遗传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等。 特点为发生(20%~30%)虽低于 A 型反应,但病死率高且难预测。 (二)按发病的快慢和病程分类分为急性药源性疾病和慢性药源性疾病。 (三)按受损器官系统分类如肝脏药源性疾病,肾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