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考研笔记

合集下载

北大中国哲学史笔记.Word打印

北大中国哲学史笔记.Word打印

*哲学与中国哲学哲学与哲学史*中国哲学史的历史一. 哲学与中国哲学*哲学中国哲学的特点*中国哲学的历史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产生需要三个条件:*惊讶闲暇(精神)自由2. 中国哲学的特点(1).中国哲学产生之条件:*从宗教到哲学人文关怀忧患意识(2).中国哲学的特点:*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指出中国哲学有六个特点:(1)、合知行(2)、一天人(3)、同真善(4)、重人生而不重知论(5)、重了悟而不重论证(6)、既非依附科学亦不依附宗教3. 中国哲学的历史:*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两汉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魏晋玄学: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宋明理学:理学、气学、心学*清代朴学二. 哲学与哲学史*哲学史是哲学思想的展开哲学就是哲学史三. 中国哲学史的历史*谢无量《中国哲学史》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任继愈《中国哲学史》 1. 谢无量《中国哲学史》第一部中国人写的《中国哲学史》2.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中国哲学史》蔡元培认为胡书有四个特点:*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系统的研究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完整的《中国哲学史》窃查此书,取材谨严,持论精确,允宜列入清华丛书,以贡献于学界。

——陈寅恪4.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第一部以问题为主题的《中国哲学史》5.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建国后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的中国哲学史四. 思考*中国哲学有什么特点?*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如何?*谈谈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第二讲:孔子*孔子其人孔子与周公孔子与六艺孔子与儒家1. 孔子其人*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字仲尼,姓孔氏。

北大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考研

北大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考研

北大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考研中国哲学史笔记你目的是读的了研、花时间去见见导师比在网上找笔记有用哲学考研容易吗哲学专业分析考完研到现在也一个月了,是时候来回首一下考研的历程,总结一下这一年多来的辛苦得失了。

做这份总结,不只是给自己,也是给今后考研的孩子们一个指导,希望我的这份总结能够帮上你们,希望我们在将来能够在大学里碰面。

首先我想说的是,我最感兴趣的的是儒家哲学,最开始是读冯友兰先生和熊十力先生的书入门的,先是服膺于新理学,然后又回归于孔孟的传统儒学,如果是对儒家哲学十分有兴趣的朋友,我想我的这份总结会对你有所帮助的。

我觉的哲学最难的就在于入门,首先你要知道哲学是什么,哲学讲什么,今后能做什么只有弄清了这些问题,你今后在哲学路上遇到困难时才不会迷茫。

哲学确实很冷门,学哲学的无非就那么几条出路,学术研究,语文(政治)老师,或者是公务员,所以入哲学这门之前就要有离开大富大贵的生活的觉悟,要有吃苦的准备。

哲学并不是完全来探讨人生问题的学问,在考研复习时,相信大多数同学都心有体会,哲学讲的更多的是学问,思维的学问,和我们平常脑子里想的人生态度之类有相当的差距。

因此,如果你只是对人生问题有兴趣,而对这些学问没兴趣的话,还是不要选择哲学的好,因为这些人生问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余想想就足够了,没必要为此而专门学习一门系统的学问。

人生问题只是哲学中的一部分,对于哲学里面的其他内容你是否也有相当的兴趣,这也是很重要的。

对于喜欢西哲的朋友来说,他们喜欢的也许是那种逻辑的智慧,那种抽象的艺术,与中哲确实是有很大的差别。

是否考研的选择弄清了上面这些问题你就可以真正决定自己是否要考研了。

但是,这个过程不会简单,一定是漫长的,一定是在自己的反复思考中才能想明白的。

在我决定考哲学时,亲人朋友都曾反对,他们都不看好这个专业,但是我一直坚持,因为当时我已经没有其他的选择。

我不是个学霸,自身专业成绩很差,我也完全没有兴趣,让我去考本专业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而其他专业也完全没有基础,偶然间我遇见了哲学,我要么在这条路上走到黑,要么放弃考研。

(NEW)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NEW)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一部分 复习笔记第1章 绪 论第2章 泛论子学时代第3章 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宗教的哲学的思想第4章 孔子及儒家之初起第5章 墨子及前期墨家第6章 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第7章 战国时之“百家之学”第8章 《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第9章 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第10章 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第11章 《墨经》及后期墨家第12章 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第13章 韩非及其他法家第14章 秦汉之际之儒家第15章 《易传》及《淮南鸿烈》之宇宙论第16章 儒家之六艺论及儒家之独尊第二部分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一、填空题二、名词解释三、简答题四、论述题第一部分 复习笔记第1章 绪 论一、哲学之内容1哲学(1)分类物理学、伦理学、论理学。

(2)内容①宇宙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世界之道理”。

②人生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人生之道理”。

③知识论:目的在求一“对于知识之道理”。

2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的内容(1)宇宙论①“本体论”,即研究“存在”之本体及“真实”之要素者。

②“宇宙论”,即研究世界之发生及其历史,其归宿者。

(2)人生论①心理学所考究,即研究人究竟是什么者。

②伦理学、政治社会哲学等所考究,即研究人究竟应该怎么者。

(3)知识论①知识论,即研究知识之性质者。

②伦理学,即研究知识之规范者。

(4)关系宇宙论与人生论,相即不离,有密切之关系。

哲学之人生论,皆根据于宇宙论。

哲学家中有以知识论证成其宇宙论者,有因研究人之是什么而联带及知识问题者。

二、哲学之方法与论证1哲学之方法哲学之方法,是直觉的,反理智的。

直觉能使吾人得到一个经验,而不能使吾人成立一个道理。

一个经验之本身,无所谓真妄;一个道理,是一个判断,判断必合逻辑。

各种学说之目的,皆不在叙述经验,而在成立道理,故其方法,必为逻辑的、科学的。

科学方法,即是哲学方法。

2哲学中论证之重要哲学包含两部分:即其最终的断案与其所得此断案之根据,即断案之前提。

故哲学乃理智之产物,哲学家欲成立道理,必以论证证明其所成立。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笔记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笔记

《中国哲学史》笔记第一篇子学时代第一章绪论一、哲学之内容二、哲学之方法三、哲学中论证之重要四、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五、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1.中国哲学家之哲学,比西洋以及印度哲学家之哲学,大有逊色。

但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为,非尽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能。

1)“吾欲托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故中国人不十分重视著书立说;2)“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中国哲学家,多讲“内圣外王”之道。

内圣:立德;外王:立功。

立言乃为最后不得已而为之。

3)中国古代由于竹荷奇重,著述立言务求简短,往往仅写结论,后人虽不受此限,但亦因仍不改。

2.中国哲学家多注重于人之是什么,不重视人之有什么。

更重视内在圣人,不重视外在知识。

3.逻辑在中国亦不发达4.中国哲学家对■于宇宙论之研究,亦甚荷略。

六、哲学之统一七、哲学与哲学家八、历史与哲学史二者相互影响九、历史与写的历史两回事十、叙述式的哲学史与选录式的哲学史十一、历史是进步的十二、中国哲学史取材之标准第二章泛论子学时代1.子学时代之开始1.中国之文化,至周而初具规模。

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而从文哉,呜呼,吾从周”在孔子眼中,周朝的典章制度,实可以“上既往圣,下开来学”。

2.孔子之前,尚无私人著书立著之事。

从萌黄族统治,他们是有知识的人,有想法直接就付诸于实施了,无需著书立著。

著书立著乃是后来人想实现自己的想法却不得而不得已为之的事情。

3.孔子一生未作官亦未做他事专以讲学为生,亦是开先河4.孔子的思想是有系统的,在此之谪,无有。

所以,中国哲学史可以自孔子讲起5.孔子同时代的没有人可以与孔子的系统的思想和理念6.孔子后,墨学杨学兴起所以百年之后的孟子才力推信学,距杨墨1.子学时代哲学发达之原因自吞秋至汉初,在中国历史上,是为一大解放之时代,于其时,政治制度、社会组织、经济制度,皆有根本性的改变。

具体:1.黄族政治之崩坏。

2.贵族政治相连带的经济制度井田制度的崩坏商人阶级亦乘时抢占势力总之,世禄井田制度破坏,庶民解放,营私产,为富豪。

中国哲学史笔记

中国哲学史笔记

一、西周天命观:1、天命靡常;2、以德配天命;3.敬德保民周的兴起建立及宗教哲学思想(一)周继承了商奴隶贵族的祭天祀祖、敬事鬼神和政权神授的宗教迷信思想,并在此基础上,使宗教迷信思想更加系统化,理论化(二)为了加强对被征服种族的绝对权威,从而提出了“天命说”,证实自己统治的合理性。

(三)为了坚持“君权神授”的思想,为了维护自己统治的永恒性,从思想上征服商奴隶贵族,周奴隶主贵族抬出了“德”和“以德配天命”的理论:“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尚书。

召诰》)周所说的德的具体内容为“从天命、劝人事”说明了商的灭亡和周的建立“非我小国,敢弋殷命,唯天不畀”(《尚书。

多士》)(四)周公的思想:1、不仅提出了德,而且提出了“孝”,制定了一套制礼作乐的规则。

礼成了奴隶社会的等级名分制度,乐成了为这种等级名分制度服务的工具2、他看到了人民的力量不可忽视,产生了对天的一些新认识。

提出了“天命靡常”“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引《泰誓》)3、保民的思想:保民才能“享天之命”(《尚书。

多方》)“保民”也就是告诫统治者要勤于人事,要注意统治之术,好好地保护奴隶不让他们逃亡和失散,才能保住自己的统治地位。

二、孔子思想:第一节正名思想(二)周礼及正名1、所谓周礼,就是西周统治者制定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节等。

其中心内容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

2、正名(1)具体内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孔子就想提出这个理想标准的名来纠正那些不符合周礼情况的“实”这种用名以正实的观点,就是后来所谓的“名教”(2)目的——孔子提出“正名”思想,以求恢复周礼所制订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

三、复兴周礼不完全因袭周礼(三)举贤才的思想。

周礼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完全是“亲亲”的,孔子主张在维持的原则下,在一定程度内实行“贤贤”人微言轻补充。

“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四)为了复兴周礼的对其另一个补充和发展是提出“仁”作为礼的内容。

中国哲学史笔记完整版

中国哲学史笔记完整版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考古发现:1、蓝田人 2、北京人 3、元谋人一、原始社会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一)原始群向氏族制度—约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二)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推动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一方面)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虽然想尽办法企图克服自然力带来的灾祸,但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产生了对捉摸不定的自然力和自身构造的各种错误、幻想的观念。

灵魂不死的观念或灵魂崇拜是最原始的哲学唯心论的萌芽。

(另一方面)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和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也逐渐地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对自然界的一些简单规律、物质现象也有一些朴素的了解,对客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现实的态度----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萌芽。

二、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的发展及进入奴隶社会阶段(一)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特点(二)奴隶制的社会特点1、经济上奴隶主贵族占有土地奴隶;通过井田制和分封制分给各亲族和同盟的民族或部落。

2、政治上(周朝)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世袭制度,实行奴隶主贵族世卿世实禄的等级制。

(三)奴隶制度社会对哲学的影响夏朝----“有夏服(受)天命”。

1、阶级的烙印商朝----抬出至高无上的神,形成一种与巫术密切结合的早期宗教。

周朝----发展原始宗教,用统治者的德行作为补充,以说明上帝不断更换统治者的理由,总之,这时的宗教已成为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了。

2、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科学知识丰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资料三、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及封建制的社会特点(一)奴隶制的没落,封建制的确立(二)春秋时期哲学的发展——农、商、手工业及科学的发展进步及社会、阶级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1、奴隶主统治者—竭力鼓吹有意志的天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及“中庸”的观念老子—提出“道”与“无为”学说2、新兴地主阶级及同盟者小生产者---人文主义思潮墨子—提出“兼爱”“非命”孙武—总结我国作战经验,包含有丰富的古代朴素军事辩证法(三)战国时期社会特点及哲学发展1、战国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斗争及不同的解决主张----知识分子和奴隶农民的不同主张2、百家争鸣—田氏官学(1)新兴地主阶级的激进派----自由民因军功获得土地,或由工商业手工业转化过来的地主阶级代表---商鞅,孙膑,管子,后期墨家,荀况韩非经济上,剥夺奴隶主政权,废除分封制度政治上,主张用暴力、战争推翻奴隶主的统治,忘了世卿制,提出以军功论爵位世界观上,注重客观实际,朴素的唯物主义(2)改良派—旧奴隶主转化的地主—孟子经济上,承认封建地主经济的合法性政治上,用“仁义”感化奴隶主,笼络劳动人民实现封建制过渡,反对暴力世界观上,片面强调主观精神的作用,鼓吹主观唯心论的先验论和英雄史观。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第1章绪论一、哲学之内容1.哲学(1)分类物理学、伦理学、论理学。

(2)内容①宇宙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世界之道理”。

②人生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人生之道理”。

③知识论:目的在求一“对于知识之道理”。

2.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的内容(1)宇宙论①“本体论”,即研究“存在”之本体及“真实”之要素者。

②“宇宙论”,即研究世界之发生及其历史,其归宿者。

(2)人生论①心理学所考究,即研究人究竟是什么者。

②伦理学、政治社会哲学等所考究,即研究人究竟应该怎么者。

(3)知识论①知识论,即研究知识之性质者。

②伦理学,即研究知识之规范者。

(4)关系宇宙论与人生论,相即不离,有密切之关系。

哲学之人生论,皆根据于宇宙论。

哲学家中有以知识论证成其宇宙论者,有因研究人之是什么而联带及知识问题者。

二、哲学之方法与论证1.哲学之方法哲学之方法,不是直觉的,反理智的。

直觉能使吾人得到一个经验,而不能使吾人成立一个道理。

一个经验之本身,无所谓真妄;一个道理,是一个判断,判断必合逻辑。

各种学说之目的,皆不在叙述经验,而在成立道理,故其方法,必为逻辑的、科学的。

科学方法,即是哲学方法。

2.哲学中论证之重要哲学包含两部分:即其最终的断案与其所得此断案之根据,即断案之前提。

故哲学乃理智之产物,哲学家欲成立道理,必以论证证明其所成立。

三、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西洋所谓哲学,与中国魏晋人所谓玄学,宋明人所谓道学,及清人所谓义理之学,其所研究之对象,颇可谓约略相当。

“义理之学”其研究天道之部分,即约略相当于西洋哲学中之宇宙论;其研究性命之部分,即约略相当于西洋哲学中之人生论。

四、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1.中国哲学之弱点(1)盖中国哲学家多未有以知识之自身为自有其好,故不为知识而求知识。

(2)中国人向不十分重视著书立说。

(3)中国哲学家多注重于人之是什么,而不注重于人之有什么。

2.中国哲学的弱点产生的原因(1)中国哲学未以知识问题(狭义的)为哲学中之重要问题。

哲学考研基础背诵笔记

哲学考研基础背诵笔记
13、【中庸】儒家的哲学范畴。即在处理事物的矛盾时应当掌握的合适的“度”。
14、【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中国古代思想家把自然观和人的活动归结为五种物质因素,含朴素唯物主义因素。战国秦汉间出现五行相生相克学说。五行相克是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五行相生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4、体用不二:所谓“天道”和“天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天道”是体,“天命”是用,体用不二,谓之“天心”。生生不已,循环往复,谓之“天意”。“体用不二”论,是熊十力现代新儒学思想体系中最基本的观念。这观念主要展现在其原创性的经典之作《新唯识论》之中。他所谓“体”是“心体”、“性体”,即人的生命存在的本体、宇宙万物之本根及其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道德的本体和道德的主体。所谓“体用不二”,也就是肯定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是为了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重新寻找“人生本质”和“宇宙本体”。熊氏认为,吾人与天地万物所同具的仁心本体,内蕴着极大的力量,可以创造出、生化出整个人文世界。他高扬了仁心本体刚健、创生的特质,实际上是以积极的人生态度、生命意识和人本精神去面对世界,创造世界,同时又主张不被人们创造出来的物质世界和人文建制所异化、所遮蔽,以致忘却、沦丧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根蒂熊十力的“体用不二”与程朱“体用一源”的不同在于:程朱虽然肯定体在用中,体不离用,但体是存藏于用之中的,与用不离不杂的一种抽象实体。熊十力坚持实体不在功用之外、肯定精神对于物质的主导、认定实体自身是变动生生的,他的体用论可视为儒家刚健、崇德、用世等价值的本体论基础。(现代心学与理学)
公孙龙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极其重视“正名”的问题。他力图纠正名实混乱的现象,达到教化天下,稳定和巩固社会制度的目的。“正其所实者正其名也”,是公孙龙正名理论的立论基础。“其名正则唯乎其彼此焉”,是公孙龙正名理论的核心,它明确规定了正名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按照“唯乎其彼此”的原则,一个事物只能有一个与之对应的名称,一个名称只能有一个与之对应的事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孔子正名中国礼制思想中关于名实关系的一个原则,最早由孔子提出。

在孔子瞧来,她所生活的春秋时代就是一个“礼崩乐坏”、“邪说暴行”不断发生的大乱时代。

为了有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最重要的事情就就是正名。

她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子路》)至于正名的具体内容,就就是她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就就是说,“实”应当与“名”为它所规定的含义相符合。

在社会关系中,每个名都含有一定的责任与义务。

君、臣、父、子都就是这样的名,负有这些名的人都必须相应地履行她们的责任与义务。

孔子的“正名”思想还具有一定的认识论与逻辑学意义,她第一次提出了事物的名称、概念与实际事物应当相符的观点。

忠恕春秋孔子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

《论语·里仁》载曾子语:“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南宋朱熹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而已矣者,竭尽而无余之辞也。

”(《论语集注》)孔子认为,“忠”、“恕”相通而有别。

“忠”要求积极为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恕”要求推己及人。

《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意即“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论语·公冶长》)。

孔子又称为“能近取譬”(《论语·雍也》)。

由人同此心此心出发,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施于己而不欲”,推知人亦不欲,故“亦勿施于人”。

同样,我之所欲,推知人亦所欲,故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忠恕就是实行“仁”的基本途径与方法,即“为仁之方”。

为后儒继承,成为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庸儒家倡导的一种宇宙观、方法论与道德境界。

中,有中正、中与、不偏不倚等义;庸,有平常、常道、用等义。

最初由孔子作为至高无上的道德准则提出来,她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论语·雍也》)以“中庸”为最高的美德。

要求“事举而中”,反对“过”与“不及”。

子思作了发挥,不仅以“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庸》)释“中庸”,而且赋予“中庸”以“中与”新义,视之为天地万物的法则,并以此作为道德修养的要求,由此而提出“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主张。

后儒释“中庸”多以此为据。

北宋程颢、程颐认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遗书》卷七)南宋朱熹说:“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

”(《中庸章句》)这些解释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孔子中庸思想的特点。

文质中国哲学史的一对范畴。

文指事物的形式表现;质指事物的内容、本质。

《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意谓朴实的内容乃就是“礼”的根本,华丽的形式则就是“礼”的表述。

北宋程颐说:“质必有文,自然之理。

必有对待,生生之本也,有上则有下,有此则有彼,有质则有文”(《二程集·粹言》),说明事物的内容(质)与形式(文)就是“必有对待”的关系。

南宋朱熹也说:“凡物之理,必先有质而后有文,则质乃礼之本”(《四书章句集注》),强调内容决定形式。

明末王夫之认为,“形者,言其规模仪象也,非谓质也”,“质日代而形如一”(《思问录·外篇》)。

事物外部形体有时瞧不出明显的变化,而其质却不断变化。

为仁由己春秋孔子主张的修养方法。

《论语·颜渊》:“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何晏、邢昺疏:“言行善由己,岂由她人乎哉!言不在人也。

”朱熹《论语集注》:“又言为仁由己而非她人所能预,又见其机之在我而无难也。

”仁就是孔子的最高道德理想与标准,实行仁德修养全靠自己,此实强调自律。

在承认有客观标准(如见贤思齐等)的同时,又强调主观自觉。

孔子还提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程颐注解:“为仁由己,欲之则至,未有力不足者也。

”(《论语解》)克己复礼儒家的道德原则与修养方法。

由孔子首倡。

《论语·颜渊》:“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感情欲念,“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使思想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后世正统儒家据此发挥,作为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朱熹以为“克己”即胜自身之私欲、“复礼”在返归义理之节文,称:“为仁者必有于胜私欲而复于礼,则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复全于我矣。

”(《论语集注》)乡愿儒家对无节操者的贬称。

《论语·阳货》:“乡愿,德之贼也。

”北宋邢昺注:“谓人不能刚毅,而见人则愿其趣响容媚而合之,言此所以贼德也。

”孟子更具体指出其特点:“言不顾行,行不顾言。

……阉然媚于世也者,就是乡愿也。

”“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就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孟子·尽心下》)南宋朱熹又进而指斥说:“乡愿就是个无骨肋底人,东倒西擂,东边去取奉人,西边去周全人,瞧人眉头眼尾,周遮掩蔽,惟恐伤触了人。

”(《朱子语类》卷六十一)历来被视为言行不一,阿谀奉承,同流合污,没有骨气的小人。

二、老子无为道家关于否定人为,强调顺物之自然的学说。

老子认为宇宙的本原就是“道”,“道”无为;人应依循“道”,故人也应无为。

她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老子·二章》)宣扬一任万物之自然。

把“无为”作为道德的实践原则与高尚境界,“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老子·三十八章》)。

庄子更由无为而逍遥,以游心于四海之外为最高境界。

老庄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三章》),“无为而万物化”(《庄子·天地》),表现了消极的处世思想。

汉初黄老之术与刑名法术之学相结合,采用“无为”治术,“与民休息”,对稳定社会秩序与发展生产起了一定作用。

《淮南子》书中对老庄无为说作了修正:“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

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原道训》),“若吾所谓无为者,……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修务训》),认为“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就就是无为,从而把无为改造成“有为”。

玄览(玄鉴/涤除玄览)春秋老子用语。

“玄”,玄冥;“览”,观察。

指一种神秘直观的认识方法。

《老子·十章》:“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河上公注:“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物,故谓之玄览。

”具体做法为:“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与其光,同其尘。

”(《老子·五十六章》)要求人们对于“道”的观照,必须保持内心的虚静。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老子·十六章》)认为只有排除一切感性经验、语言概念与欲望,保持心灵虚寂清静的状态,才能观照到道的循环往复、发展变化。

帛书《老子》“览”作“鉴”。

故近人认为“玄览”当为“玄鉴”,即玄妙的心境。

保持心境的洁净,便能观照万物。

玄同道家用语。

一种与“道”混同为一的境界。

“玄”,玄妙深奥;“同”,齐同、均一。

《老子·五十六章》:“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与其光,同其尘,就是谓玄同。

”认为人只有杜塞耳目口鼻等认识器官,无知无欲,循应自然,泯灭差别,消除就是非,才能使自己进入“玄妙齐同”与“道”混为一体的境界,从而认识“道”与天地万物。

道法自然先秦道家基本思想之一。

《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谓宇宙间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自然,听任世界上所有事物的自生自灭而不加以干预最为高明,因而一切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人为活动都应该取消,“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

旨在反对儒家“有为”说。

也有人认为道就是天地宇宙间的最根本存在,“道法自然”意谓道对外无所法,以自己自然而然的存在为法,如河上公注:“道性自然无所法也”。

微明春秋老子用语。

《老子·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就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微明”指不引人注意或令人难以察知的明道境地。

前八句讲的其实就就是福祸盛衰倚伏之理,消息盈虚相因之理,虽甚幽微而理实显明,故曰“微明”。

换句话说,成功者必须善于掌握张合、强弱、兴废、取予之间的转化规律。

否则,将如鱼离开了水,不能持久。

“微明”在这里的意思就是事物最关键的运行转化规律。

反者道之动春秋老子用语。

《老子·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意思就是说,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就是“道”运动的规律,而柔弱则就是“道”的作用。

老子揭示出诸如长短、高下、美丑、难易、有无、祸福、强弱、胜败等一些列矛盾都就是对立统一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孤立存在,而就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即“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与,前后相随”。

在事物的对立统一中,她还深刻认识到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指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这种事物都包含向相反方向运动转化的规律,可以概括为“反者道之动”。

小国寡民春秋老子的社会理想与道德理想。

《老子·八十章》:“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垂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主张一种封闭、孤立的社会生活,无需文明进步。

恢复到原始蒙昧状态,使民无所欲求,各安其居,生活淳朴,习俗甘美。

集中体现了老子复古倒退的历史观与文化观,为其倡导的“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以复“大道”之世的道德理想提供根据。

静为躁君春秋老子用语。

《老子·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其本意就是说统治者应该守静持重,不要轻举妄动;同时“静为躁君”也就是老子关于事物运动变化的一个重要命题。

“静为躁君”就就是“弱者道之用”的体现。

“弱”与“静”就是紧密相连的,“静”就是“弱”的表现。

“柔弱”可以“胜刚强”,“无为”乃能“无不为”,都就是以“弱”与“静”的方式达到目的的。

“牝常以静胜牡”,就就是“静胜躁”这个抽象命题的生动例证。

在老子的概念中,“静”与“躁”就是两种运动变化的形式,“静”就是潜移渐进的变化,“躁”就是剧烈激进的运动。

“动”包括“静”、“躁”两种形式。

老子所谓“静为躁君”或“静胜躁”,意即潜移渐进的变化胜过剧烈激进的运动,故“清静为天下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