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象图式看隐喻的构建与识解

合集下载

意象图式及概念隐喻的哲学认识论意义——以汉语温度概念域为例

意象图式及概念隐喻的哲学认识论意义——以汉语温度概念域为例

The Epistem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Image Schema and Conceptual Metaphor: A Case Study of the Conceptual Domain of Temperature in Chinese 作者: 覃修桂[1];高旗[2]
作者机构: [1]广西民族大学;[2]广西师范大学
出版物刊名: 中国外语
页码: 45-53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2期
主题词: 体验哲学;温度域;意象图式;概念隐喻;认识论意义
摘要:本文通过考察温度域意象图式以及基于其上的隐喻投射,揭示汉语中存在着一个"温度喻事体状态"的三级层次隐喻系统,论证了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都具有重要的哲学认识论意义。

我们认为,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都是人类重要的想象机制,它们的哲学认识论意义主要在于弥合了"身"(即身体经验)和"心"(即心智)以及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之间的鸿沟,让外界现实、认知体验、范畴概念、语言系统之间形成了有机的联系,使科学、哲学以及其他形式的抽象理论推理成为可能。

此外,本文还探讨了本研究的发现给隐喻--世俗学的建立带来的启示。

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

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

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作者:侯亚军来源:《新生代·下半月》2019年第03期【摘要】:根据意象图式与概念隐喻理论,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主要探讨网络流行语以及汉语熟语的语义分析。

由于意象图式可以充当隐喻映射的始源域,它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可以充当其它概念的基础。

因此可以为许多抽象概念的隐喻引申提供结构理据。

由于人们头脑意象图式的构建,使得网络流行语以及俗语的概念隐喻被人们所理解,并产生含蓄、易懂、幽默的效果。

【关键词】:概念隐喻意象图式熟语网络流行语语义分析引言意象图式和隐喻是语言的认知过程的主要认知方式,两者有紧密的联系。

Lakoff和Johnson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中首次将意象和图式这两个概念结合而成意象图式,并将其引用到隐喻分析之中。

意象图式赋予了人类认知世界的能力,帮助人类预测和推理建立在人们日常身体经验基础上的普遍概念系统。

Lakoff( 1987,1990)和 Johnson( 1987),以及 Talmy ( 1988)都认为诸如意象图式的涉身概念可经过系统扩展后提供结构给较抽象的概念或概念域,意象图式可以充当隐喻映射的始源域。

意象图式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可以充当其它概念的基础。

因为,意象图式派生于我们与客观世界的互动,人类自身的基本客观体验产生了意象图式。

意象图式理论在认知语言学领域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概念隐喻理论和一词多义现象研究这两个方面。

1993年,Lakoff 系统阐述了概念隐喻理论,其核心内容是“隐喻是跨概念的系统映射”。

后来,Lakoff 和其他语言学家用意象图式来解释一词多义现象。

其研究表明,一个词的多种意义,实际上可以用简单的意象图式来进行概括。

这些研究也进一步说明了意象图式是大量经验的抽象概括;我们的经验可以无数,但是意象图式的数量极少,我们可以用有限的意象图式来组织和理解无限的经验。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意象图式理论日益成为语言研究的焦点。

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

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

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进行探讨,首先介绍了意象图式的概念和特点,以及概念隐喻对语义分析的影响。

接着分别阐述了基于意象图式和基于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在总结了意象图式与概念隐喻在语义分析中的作用,同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语义分析中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重要性,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意象图式、概念隐喻、语义分析、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概念和特点、影响、分析方法、案例分析、作用、展望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是当代语言学和认知科学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

语言作为人类沟通和思维的重要工具,在其构建和传达意义过程中涉及到丰富的隐喻和意象。

隐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对词语或语句进行隐喻意义的延伸,从而增强表达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而意象图式则是一种用于描述和解释隐喻现象的理论框架,它通过概念空间和形式空间的相互映射来构建语义关系。

在语义分析领域,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结合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理解语言的意义构建机制,分析语言中隐含的深层概念和情感。

通过对这两种认知语言现象的研究,可以揭示语言符号背后的认知机制和文化认知规律,为语言学和认知科学领域的深入发展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思路。

的明确阐释对于进一步探讨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探讨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方法,深入理解语言背后隐藏的意义和象征。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语义分析在自然语言处理、认知科学和语言学等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对语义分析的影响,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识别语言中隐含的象征意义,从而进一步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本研究旨在系统总结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概念、特点以及在语义分析中的作用,探讨基于这两种理论的语义分析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验证其有效性。

意象图式对隐喻及转喻产生的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力——以“过”的多义研究为例

意象图式对隐喻及转喻产生的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力——以“过”的多义研究为例

一、引言(一)意象图式古希腊时期,“图式”被当作是一种固定的模板。

康德认为,它是连接感知和概念的纽带,是建立概念与物体之间联系的手段[1]。

心理学中的“图式”最早始于完型心理学。

皮亚杰强调认识主要源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互动,可以通过自我调节使得客体被同化到主体的图式之中,或主体调节图式创立新图式来适应新客体。

莱考夫和约翰逊首先将“意象”用于隐喻分析[2]。

随后,他们各自将“意象”与“图式”结合起来,提出“意象图式”(image schema)并对其做出解释。

莱考夫指出,意象图式是我们日常身体经验中反复出现的比较简单的结构。

意象图式比起表象、心象或意象更为抽象和概括[3]。

约翰逊认为,意象图式是在我们感知互动和运动程序中一种反复出现的、动态性的模式,可为我们的经验提供连贯性和结构性,它主要具有意象性抽象结构的功能[4]。

兰盖克将意象图式分为射体(trajector/TR)、界标(landmark/LM)和路径(path)。

射体(TR)与界标(LM)之间存在某种不对称的关系,射体为主体,其空间方位有待确定。

界标为参照物,为射体的方位确定提供参照。

射体所经过的路线称为路径[5]。

后来他又指出,当某个关系被侧显时,其参与者的突显度存在差异。

最为突显的参与者称为“射体”,是识解为被定位、被评价或被描述的实体[6]。

射体可映象式地描述为所侧显关系中的首要焦点(primary focus)。

通常还需有一个次要参与者得到凸显。

其作为次要焦点(secondary focus),倘若存在,则可称之为“界标”。

不同表达式可具有相同的内容,并侧显同一关系。

而通过选取的射体与界标的差异性,使用者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

王寅指出,“现实一认知一语言”是认知语言学的一条基本原理[7]。

简单的“现实一认知一语言”公式可细化为:现实一互动体验一意象图式一范畴一概念一语言(图1)[7]。

人类在感知体验和互动的基础上,逐步意象图式对隐喻及转喻产生的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力———以“过”的多义研究为例李若楠(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05)摘要:一词多义是人类语言中的普遍现象。

从意象图式看隐喻的构建与识解

从意象图式看隐喻的构建与识解
YO v o h v he sr owi d oua r e Hha et a ec mity t n, oy g e ?
Yo e e e e h g s,iht ur m mb r d t ee g rg ?
然 死 亡 , neK en 示 他 非 常 震 惊 .得 知 消 息 后 坐 在 办 公 桌 Ari li表 前 足 足 五 个 小 时 不 能 动 弹 .  ̄ L tyKig  ̄t 这 样 强 烈 的 T : aT n X { g的 反 应用 附加 疑 问 的提 问 方 式 向 对 方 进行 确 认 : 起 始 A( aI K n ) L r ig : T ! ! ! : ! g

2 1 象 图 式 的 概 念 .意
隐 喻 作 为 一 种 修 辞 手 段 为 广 大 学 习 者 所 熟 知 ,古 往 今来 直 为 人 们 所 关 注 。 1 8 年 ,美 国 两 位 学 者 G L k f和 M. 90 .a o Jh sn以《 们 赖 以生 存 的 隐 喻 》 书 打 开 了现 代 隐 喻 研 究 的 o no 我 一 新 篇 章 。 们 提 出 了 一 个全 新 的 隐喻 概 念 , 隐 喻 已经 不 再 单 他 即 单是一种修辞 格 , 而是 人 们 的 一 种 认 知 、 维 方 式 , 接 参 与 思 直 人 类 的 认 知 过程 。隐 喻 是 一个 概念 系统 , 再 是 零散 的 。那 么 不 何 为 隐 喻 ?从 认 知语 义学 角度 讲 , 喻 不 仅 是 一 种 语 言 行 为 , 隐

Jh sn(9 8:i) 样 定 义 : 象 图 式 是 感 知 互 动 及 感 o n o 1 7 xv 这 意 觉 运 动 活动 中 的不 断 再 现 的动 态形 式 .这种 结构 给 我 们 的 经 验 以 连 贯 和 结 构 。O ke ( 0 4 这 样 定 义 : a ly 2 0 ) 简单 说 来 , 意象 图 式 是 为 把 空 间结 构 映 射 到 概 念 结 构 而对 感 性 经验 进 行 的压 缩 性 的再 描 写 。 由 O ke 的 观 点 可 以看 出 意 象 图 式 是 理 解 隐 喻 al y 这 一 认 知 概 念 的 一 种 模 式 。通 过 读 相 关 的 文献 , 以 看 出对 可 意 象 图式 的 定 义 是 多 种 多样 的 , 核 心 和本 质是 一 样 的 大 体 但 总结来 说 , 先 . 首 意象 图 式 相 对 于 意 象 来 说 , 是 抽 象 的 和 概 它

意象图式与隐喻的理解

意象图式与隐喻的理解

意象图式与隐喻的理解作者:章昀萱来源:《成才之路》2012年第33期摘要:语言学家们对人类理解隐喻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的过程有着不同的解释。

此文综述了隐喻理解和意象图式的理论,并分析了在隐喻理解中意象图式的使用,指出通过意象图式可以对隐喻进行直接的理解。

关键词:隐喻;隐喻理解;意象图式一、隐喻隐喻是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

传统语言学的观点认为,隐喻是一种对于某一事物概念的转换形式,具体地说,就是将某一事物,即“本体”或“要旨”(tenor)的名称替换为另一事物,即“喻体”或“工具”(vehicle)。

而隐喻的过程推测的是要旨和工具之间的相同性,即隐喻的“活动场地”(ground)。

换言之,人们对于隐喻的理解过程,实际就是找出这两个事物之间的共同点的一个过程。

由于隐喻普遍存在于各个语言环境中,关于它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跨学科的学问。

而对隐喻语言(metaphorical language)的研究,也已延续了两千多年。

在语言学的研究上,乔姆斯基(1965)对隐喻给出了定义:“如果有合适的上下文,违反选择限制的句子常常可以解释为隐喻。

即这些句子通过对遵守选择限制的、结构完整的句子的直接类推得到清楚的解释。

”为了更好地理解隐喻这一语言现象,在语言学领域里,语义学、语用学、语法学、词汇学、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历史语言学、语篇分析等学科都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二、隐喻理解隐喻的形成又被称为隐喻化(metaphorization),是两个概念域(conceptual domain)或认知域(cognitive domain)之间的结构映射(mapping),即从始发域向目标域的投射,也就是说,一个范畴赖以得到解释的概念域是用另一个概念域来解释的。

因此,想要顺地理解一个隐喻,首先就要理解其依赖的概念域。

生成语义学认为,隐喻这一语言现象的实质,是一种语义的错位。

因为隐喻句违反了正常的句法和语义组合规则,所以对于隐喻句的理解,不能从它们的字面意义出发,而应该是对所其所违反的语法和语义进行的必要的“校正”。

隐喻中意象图式有关空间介词认知分析

隐喻中意象图式有关空间介词认知分析

隐喻中意象图式有关空间介词认知分析摘要:对于空间的感觉和体验是人类生活普遍而重要的一部分,人们会用空间概念来表达和建构非空间的抽象概念。

这种从空间关系到非空间关系的隐喻映射是本文的研究核心之一。

空间隐喻被看作是一种意象图式隐喻,意象图式有助于人们理解空间概念如何构建其它非空间目标域。

一、引言许多研究都指出(Lakoff&Johnon,1980;Lakoff,1987;Paivio&Walh,1993),隐喻是意义传播的基本模式,把一种熟知概念映射到另一种抽象概念中去,通过这种不断的映射来加深人对自然世界的认识,它是人类认知和思维的基础。

空间是人类生存的第一要素,空间语义范畴转换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隐喻的很大一部分来自空间概念。

二、空间介词的认知理据空间介词的义项形成和扩展不是任意的,空间介词(如on,in等)首先表达的是空间概念,从而构成了它的典型意义,空间介词的义项形成是从典型意义到次典型意义再到边缘意义这样的放射性网络结构,具有一定的理据性。

意象图式是构建空间概念隐喻的路径。

意象图式可应用到空间介词的语义理据分析,“在认知语义学中,意象图式是概念结构的重要形式。

其主要构想是,由于我们在物质世界生存并从事各种活动,如感知环境事物、移动我们的身体、支配外界事物并受外界事物支配等,在我们大脑中会形成一些基本概念结构,然后我们会用它并通过一系列更抽象的认知域来组织我们的思维活动”(Saeed,2003)。

Langacker则用术语动体界标对空间图式的构成作了更为详尽的阐述:“意象图式主要由动体(Trajector,TR),界标(Landmark,LM)和路径(Path)三部分组成,表现的是TR与LM之间某种不对称的关系,TR为这一不对称关系的主体。

”其空间方位有待确定,LM为参照物,为主体的方位确定提供参照(转引自蓝纯,1999)。

引入Langacker提出的意象图式框架,能更好地解析空间介词。

从意向图式视角解析《追风筝的人》中的情感隐喻

从意向图式视角解析《追风筝的人》中的情感隐喻
个 意象可 以一 次被 转 换成 一 个 隐 喻 , 但 如 果 它 不 断 重复地 被呈现 , 那 就 成 了一个 象 征或 象 征 的 一
部 分 。图式是 连接 感 知 和 概念 的 纽带 , 是 建 立 概
念 与物体 之 间联 系 的手段 , 是建 立 意象 , 创 造 意义
知隐喻中发挥着重要 的作用。关于建构和认知隐
喻 的方法 有很 多 , 其 中 从 意象 图式 的视 角 去 理解
和 分析 隐喻是 非 常不 错 的一 个 方法 , 随着 学 科 理
论 的不 断完善 , 意 向图 式 理论 被 扩 展 到 了对 文 学
的必要程 序 。因 此 , 可 以简 单 地 把 图式 理解 为 人 们 把经验 和信 息联 系起来 经过 加工 抽 象 出来 可 以 长 期存在 并且 受到刺 激可 以 完成 心理通 达 的认 知
象 图式 , 能够 了解作 者观察 问题 的视角 , 同时 领悟 出作 品中 的隐喻表 达及作 者 的思想 情感 。本 文试 图从意 象 图式 的视 角理解 和分 析旅 美 阿富汗 作家 卡 勒德 . 胡 塞 尼 的首 部 小 说 《 追 风 筝 的人 》, 尝 试 解 释这 部作 品 中所 蕴含 的情感 隐 喻 。
( 项 目编号 : 1 5 G1 7 8 ) 。
收稿 1 3 期: 2 0 1 5—0 5—1 0 作者简介 : 郝青( 1 9 8 3一) , 女, 湖北随州人 , 武昌理工学院文法与外语 学院讲 师, 研究方 向: 外国语 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

青: 从意向图式视角解析《 追风筝的人》 中的情感隐喻
以是 勇敢 , 善 良, 睿 智 。斗风 筝对 阿 富汗整个 民族
来说 , 是一 种全 民性 的活动 , 是勇敢 者游 戏 。能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然死亡,Arnie Klein表示他非常震惊,得知消息后坐在办公桌前足足五个小时不能动弹,于是Larry King对他的这样强烈的反应用附加疑问的提问方式向对方进行确认:起始A(Larry King):A doctor should feel that way,right?反应B(Arnie Klein):Well,that’s the only way I could feel...又如,Larry King在开启Michael吸毒这一话题时,也采用了附加疑问的提问方式向对方进行确认:起始A(Larry King):You’ve worked with addicts,have you not?反应B(Arnie Klein):I wrote a book on heroin addiction.And I mean I think what’s happening with drugs now is a disaster.I mean when you look at the actor from the“Batman.”I mean look what happened to him.在以上两段对话中,采访者通过陈述其假设———“作为医生应该会有这样的反应”、“你的病人里有瘾君子”再加上“是吗”的附加疑问(加下划线部分),邀请受话者确认其假设的正确性,这样便实现了向受话者寻求确认的话步功能。

常规的附加疑问句有两种,一类是反意的附加疑问句,另一类是非反意附加疑问句。

如:He used to take pictures there,didn’t he?(反意的附加疑问句)You call this a day’s work,do you?(非反意附加疑问句)由于现在语法学者把附加疑问句的范围加以扩大,采访者在用英语提问时,除了使用常规的附加疑问句提问方式外,还可以使用一些其他的附加疑问句的不规则形式(见下划线部分),如:He is a nice man,don’t you think?She’s your daughter,am I right?He’s not on duty now,do you suppose?A good omen for poor English,eh?Those kids didn’t waste much time,hey?It’s a good film,what?You have to have chemistry to win,do you agree?You remembered the eggs,right?四、结语借助Amy B.M.Tsui会话语言描写框架,笔者对英语采访者提问的话语结构和特征进行了一些分析,发现采访者的提问和受访者的应答之间的连贯是通过其各组成部分功能的联结实现的。

本文对采访者的语言进行话语分析确实证明,采访者在采访时如能充分了解和利用其访问语言的功能,除了提出问题这一单一的方式外,恰当利用“陈述+问题”、“陈述”、“附加疑问句”这三种方式进行访问,可以有效激发受访者的反应,实现传达给受众更多信息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取样均来自英语为母语的权威媒体(CNN,NPR)。

本文研究也有一定局限性,如能大量收集语料并进行量的分析,将有利于对采访者语言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1]代树兰.电视访谈的话语特色[J].扬州大学学报,2008,(1).[2]苗兴伟.会话话语中的意义磋商[J].解放军外国语学报,1996,(6).[3]苗兴伟.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篇分析[J].外语学刊,1999,(1).[4]孙倚娜.会话分析·电视谈话节目·口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0).[5]Amy B.M.Tsui.英语会话[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9):80.[6]Robert Siegel(with NPR),Yao Ming:Olympics Have Changed,http:///templates/story/story.php?storyId= 90483768,May15,2008.[7]CNN LARRY KING LIVE,Interview with Michael Jack-son’s Doctor,http:///TRANSCRIPTS/0907/08/lkl.01.html,July8,2009.摘要:隐喻研究已经成为当今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课题,众多的学者和专家对隐喻的分类、特点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研究,与此同时,隐喻也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各种文体,但对隐喻的建构和识解方面涉及的并不多。

隐喻意义是字面意义的延伸和抽象,意象图式作为一种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是理解和认知复杂和抽象概念的基本结构,也是隐喻产生的机制和理解隐喻的重要手段。

本文从认知语义学角度出发,运用意象图式这一重要的认知手段对隐喻的构建和识解进行了分析,以求达到对隐喻更科学、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隐喻意象图式构建识解1.引言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为广大学习者所熟知,古往今来一直为人们所关注。

1980年,美国两位学者koff和M. Johnson以《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打开了现代隐喻研究的新篇章。

他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隐喻概念,即隐喻已经不再单单是一种修辞格,而是人们的一种认知、思维方式,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

隐喻是一个概念系统,不再是零散的。

那么何为隐喻从认知语义学角度讲,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行为,它还是一种心理行为和精神行为。

作为一种心理行为和精神行为,隐喻是以彼类事物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活动和精神活动(季广茂,1998)。

意象图式作为一种隐喻的构建模式,同样也是人类以彼类事物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活动和精神活动的一种体现。

从认知学上讲,意象图式与隐喻认知都属于认知的手段和方式,二者密切联系。

对隐喻建构和识解的手段多种多样,但意象图式———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手段,在人类建构和识解隐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意象图式去理解分析隐喻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2.意象图式的概念和类型2.1意象图式的概念Johnson(1978:xiv)这样定义:意象图式是感知互动及感觉运动活动中的不断再现的动态形式,这种结构给我们的经验以连贯和结构。

Oakley(2004)这样定义:简单说来,意象图式是为把空间结构映射到概念结构而对感性经验进行的压缩性的再描写。

由Oakley的观点可以看出意象图式是理解隐喻这一认知概念的一种模式。

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献,可以看出对意象图式的定义是多种多样的,但核心和本质是一样的。

大体总结来说,首先,意象图式相对于意象来说,它是抽象的和概从意象图式看隐喻的构建与识解(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555)李娇91它是人类在与外界事物相互作用过程中一种抽象结构;其次,它的产生是动态的。

它产生于人类不断地活动之中,全称为动觉意象图式;再次,意象图式具有体验性,它来自于人类的身体经验是人们在体验的基础上获得的,并可运用它来体验我们的世界。

现通过以下几个句子具体地说明一下:(1)We go to university from home.(2)A water drop rolls from the table onto the floor.(3)The highway links Beijing and Shanghai.(李福印,2007)上面几个句子看似是无关的活动但有共同之处。

它们都有一个始源域,或称出发点,沿着一个路径到达终点。

它们都遵循“始源—路径—终点”这样的模式。

这就是一个意象图式,称为路径图式(path-schema)。

这便是由具体的事物和体验概括出来的一个抽象结构,运用这一结构我们可以分析很多类似的东西。

2.2意象图式的基本类型Johnson(1987,在他著名的著作The Body in the Mind中列出了最重要的、最具代表性的27个意象图式。

但比较常用的、基本的大约有以下几种:容器图式(Container Schema);部分—整体图式(Part—Whole Schema);连接图式(Link Schema);中心—边缘图式(Center—Periphery Schema);起点—路径—目标图式(Source—Path—Goal Schema);上—下图式(Up—Down Schema);前—后图式(Front—Back Schema);线性图式(Linear Order Schema)等,这些基本的意象图式可结合构成更为复杂的意象图式。

3.意象图式与隐喻具体说来,意象图式是隐喻产生的机制,因为“隐喻的心理基础和表现不是具体的视觉形象,而是抽象的意象和意向图式”(张敏,1998)。

而意象图式又通过隐喻、转喻机制的扩展和转换形成更多的范畴和概念,特别是抽象的范畴和概念,从而建立更多的CM(认知模型)和ICM(理想化认知模型),进而也就获得了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王寅,2007)。

隐喻可以说是从一个具体熟悉的概念域向另一个抽象复杂的概念域的映射,因此,意象图式也是理解隐喻的关键,因为在映射过程中,意象图式发挥着关键作用,为人们理解抽象概念提供了主要依据,也是我们能理解意义的基础。

下面讨论一下意象图式是怎样构建和识解隐喻的。

3.1意向图式与隐喻的建构隐喻的形成或构建是不同概念之间的投射,Lakoff在讨论跨概念域的系统映射时说到:源域的意象图式结构以与目标域的内部结构相一致的方式投射到目标域。

也就是说,隐喻的产生前提是,始源域与目标域必须存在一致的意象图式结构,否则,源域的特点就无法映射到目标域中去。

这也是对隐喻本质的概括。

试看几下例子:A.He came out of the room.(命题意义)%He woke out of deep sleep.(隐喻意义)B.She walked into the room.(命题意义)%She walked into a daze.(隐喻意义)以上两对句子,相互之间便具有相似的或相同的意象图式结构,即“里—外(in-out)”图式结构,每组第二句就是通过这一图式结构投射到其他经验域而获得隐喻意义。

意象图式来自人类自身的体验,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产生了不同的意象图式,从而也塑造了不同的隐喻构建。

下面讨论几种比较常见的隐喻构建模式。

3.1.1上—下图式与隐喻的构建上—下图式是一种空间关系结构,其形成有一定的生理和物质基础。

我们知道,人是直立行走的动物,头在上,脚在下;人和多数哺乳动物睡觉时躺下,醒后站立起来;正常人以站姿和坐姿完成日常生活的绝大部分内容,只有重病者被迫躺倒在床上;人死后均倒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