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06年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控工作要点.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防治及护理

编辑ppt
19
1、一般疗法:隔离病人,防蚊,室内通风, 注意温度和湿度,注意热量和营养的补充,流 质饮食,昏迷者鼻饲,补足液体。(计算每日 生理需要量)
2、对症治疗:
⑴控制高热:因乙脑病人的高热常为持续性, 一般的降温措施不理想,应采取综合措施,使 体温控制在38. 5℃以下。可采用物理降温(如 冰帽、冰袋、酒精檫浴、冷盐水灌肠等,最好 使室温控制在30℃以下),药物降温(如50% 安乃近滴鼻、肌注PV等),亚冬眠疗法(复方 氯丙嗪0.5~1mg/kg,每4~6小时一次,稀释后 缓慢静推或肌注)。
编辑ppt
2
病因
乙脑病毒为嗜神经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虫 媒病毒属。主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该病 毒在56℃的温度下经30分钟即可被灭活,对低 温和干燥的抵抗力很大,用冰冻干燥法在4℃ 冰箱中可保存数年。此病毒与酒精、乙醚、甲 醛接触即可灭活。5%来苏或5%石碳酸也有很 强的灭活作用。
编辑ppt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 防治
编辑ppt
1
概述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感 染引起的具有严格季节性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 传染病,经蚊或其它吸血昆虫传播。
农村高于城市、山区高于沿海,多发生于儿童。 临床特点为高热、惊厥、意识障碍、脑膜刺激
征等,重者常发生呼吸衰竭,病死率较高,可 留有后遗症。 由于我们地区属于边远贫困山区,乙脑疫苗接 种的普及率较低,老百姓的防范意识较差,加 上气候炎热,每年都有乙脑病例发生。
⑶防治呼衰:雾化、翻身、扣背、吸痰、低流 量给氧,必要时作气管切开(深昏迷、延髓性 麻痹或呼吸肌瘫痪、脑干型脑炎)或应用呼吸 兴奋剂、血管扩张剂(654-Ⅱ等抢救中枢性呼 衰)及人工呼吸机抢救。
编辑ppt
流行性乙型脑炎预防及治疗措施

流行性乙型脑炎预防及治疗措施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以儿童和青壮年为主要发病人群。
该病可引起脑组织炎症,并导致各种严重并发症,如脑膜炎、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等。
因此,预防和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是非常重要的。
预防措施:1.加强环境卫生:防止蚊虫滋生,减少蚊虫叮咬的机会。
家庭、学校、公共场所应保证清洁卫生,及时消毒。
2.个人防护:出门时应穿长袖衣服,穿浅色衣物,避免黑色和深色衣服。
使用蚊帐、蚊香、电子驱蚊器等防蚊措施。
3.睡眠要充足:由于蚊虫是夜间活动的,因此晚上应尽量不要外出,保证充足的睡眠,增强身体抵抗力。
4.疫苗接种:目前已有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一般在夏季预防接种较为适宜。
接种后有一定保护作用,但并不能完全避免感染。
疫苗接种对于高风险人群和疫情流行地区的居民尤其重要。
治疗措施:1.早期诊断和隔离:一旦出现流行性乙型脑炎疑似症状,应立即就医。
医生会根据病情进行确诊,必要时进行隔离。
2.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取一系列治疗措施。
如对症使用解热镇痛药、降压药等,同时也可采用中药进行治疗。
3.营养支持:在治疗过程中应适当补充足够的营养,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4.防止并发症:对于已经引起并发症的患者,应根据具体病情进行相应治疗。
如脑膜炎、脑水肿等并发症,应进行积极治疗和症状缓解。
总之,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非常重要,只有加强环境卫生,个人防护措施,接种疫苗等措施都跟治疗一样重要。
对于出现流行性乙型脑炎疑似症状的患者,一定要及时到医院接受治疗,做好感染隔离措施,以避免疾病传播和发生严重并发症。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北省2006年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北省2006年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4.13•【字号】冀政[2006]22号•【施行日期】2006.04.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经济体制改革正文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北省2006年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冀政〔2006〕22号)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河北省 2006 年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指导意见》已经2006年4月7日省政府第63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六年四月十三日河北省2006年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指导意见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一年。
根据省委六届八次全会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部署和要求,现就2006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1)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做好已取消、调整和保留行政审批项目的落实工作,防止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出现反弹。
对依法保留实施的行政审批项目,严格规范操作程序,完善运行监管机制。
新增设立行政审批项目要通过法制机构依法审查,严格把关。
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推进网上审批等便捷方式,规范审批行为,提高工作效率(省监察厅牵头)。
(2)推进依法行政。
继续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省法制办牵头)。
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度,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格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和过错追究制度,完善行政执法监督制约机制(省监察厅、法制办牵头)。
(3)扩权强县改革。
抓好扩权强县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完善有关政策措施,进一步发挥扩权改革效应。
适时启动第二批扩权强县改革试点。
选择部分重点镇,扩大经济管理权限,促进其向小城市发展(省发展改革委牵头)。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控措施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控措施猪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猪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猪医学急性传染病,属于严重病毒性感染病。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流行季节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发病季节与猪流感病毒的流行季节一致,主要分布在春季、夏季和秋季。
随着气候变化和猪饲养环境的改变,该病已经在全年内出现过。
2. 感染途径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感染途径是通过猪流感病毒的直接或间接接触。
直接接触主要是指与患病猪的分泌物和排泄物接触,例如鼻涕、唾液、血液、粪便等。
间接接触主要是指通过食用污染的饲料、饮水和经污染的工具、器具等进入猪体内。
3. 传染性猪流行性乙型脑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
患病猪的呼吸道内分泌物在咳嗽、打喷嚏时会产生大量的飞沫,从而使周围的健康猪容易感染。
4. 临床特征猪流行性乙型脑炎潜伏期一般为1-3天,起病急,症状严重,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呼吸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和消化系统症状。
常见的呼吸道症状有咳嗽、打喷嚏、流涕、口吐白沫等;神经系统症状主要包括头痛、发热、抽搐、昏迷等;消化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腹泻等。
5. 防控措施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防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疫苗防控。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是目前最常用的预防和控制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措施之一。
(2) 加强猪场卫生管理。
采取有效的消毒和隔离措施,保持猪场的环境卫生和饲养条件,减少疫源的传播。
(3) 做好饲养管理。
控制猪的密度和流动性,加强饲料和饮水的卫生管理,尽量减少饲料和饮水的污染。
(4) 加强监测和早期诊断。
及早发现病例,及时进行诊断和隔离,以减少疫情的扩散。
综上所述,猪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猪医学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猪流感病毒的接触传播,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在防控方面,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猪场卫生管理和饲养管理,及时监测和早期诊断病例,以控制疫情的扩散。
流行性乙型脑炎“三关”的监护和治疗

流行性乙型脑炎“三关”的监护和治疗关键词流行性乙型脑炎“三关”监护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
发病急,来势凶,变化快。
重症者伴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
病死率高达20~50%。
高热,抽搐及呼吸衰竭(三关),是危及病人生命的三种主要症状,并且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必须及时给予处理,否则会危及生命。
现将我院2006年(7~9月份)~2007年(7~9月份)收治的110例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三关”监护和治疗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般资料110例乙型脑炎均来自农村。
其中男性68例,女性42例,年龄最小为9月,最大14岁,10岁以下的94例,占85.45%,11岁~14岁的16例,占14.55%。
轻型16例,普通型38例,重型34例,极重型22例。
1.2 诊断标准①流行性病学资料,夏秋季节发病,农村儿童;②发病急,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为主,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阳性。
③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脑脊液呈无菌性脑炎样改变。
血清乙脑特异性lgm 抗体阳性(重庆市疾控中心派专家宋采血检查所得结论)。
2 监护项目和临床意义2.1 体温110例乙脑患者100%发热,多为稽留热,体温高热达39℃~40℃,重者高达40℃以上,一般持续7~10天。
若高热持续过久体内调节功能失常,则成为患儿健康的威胁。
①高热使各种营养素的代谢增高,氧的耗量也大大增加。
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增高13%。
高热时还会影响消化功能,可能引起婴幼儿腹泻,脱水,而进一步发生代谢障碍。
②由于高热氧消耗增加,需要加速散热。
因而心搏加快(体温每升高1℃心搏加快约15次/分)表皮血管扩张,故心血管负担加大。
③高热可使大脑皮质过度兴奋(烦躁,高热惊厥等)或高度抑制(谵妄、昏睡、昏迷等)尤其婴幼儿多见;④高热时消化道分泌物减少,消化道活动降低,胃肠运动缓慢,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秘等症状。
猪乙型脑炎的科学防控

摘要:猪乙型脑炎,全称为猪流行性乙型脑炎,属人畜共患性传染病,该病虽发病率不高,但致死率极高,是危害养猪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疾病,所以做好科学防控工作非常关键。
基于此,本文着重对猪乙型脑炎的科学防控措施展开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猪;乙型脑炎;症状;防控措施;研究猪乙型脑炎的科学防控景艳东(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农业农村局河北保定074000)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3.08.006收稿日期:2023-01-09猪乙型脑炎,是由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所引发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危害性大,致死率高的特征,临床上病猪会出现明显的流产、死胎、睾丸炎、脑炎等表现,人患病后会出现脑炎、呼吸衰竭等症状。
为保障人畜健康,做好猪乙型脑炎的科学防控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病原及流行病学猪乙型脑炎的病原是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该病毒可在动物血液当中繁殖,处于pH 4~7的环境下非常稳定,但若pH <7或者>10,则活性降低。
该病毒耐低温但不耐高温,在-70℃环境下依然能够存活数年,但在100℃环境下仅可存活2min 。
乙型脑炎病毒对消毒药敏感,烧碱、甲酚皂溶液、高锰酸钾、过氧乙酸等常用消毒剂均可将其杀灭。
猪乙型脑炎可发生于一年四季,尤其是每年的7—9月份发病率最高,此时蚊虫数量增多,极易传播病毒进入高发期。
患病猪和带毒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猪感染乙脑病毒后,血液中繁殖大量病毒,然后通过蚊-猪-蚊的方式循环传播扩散,尤其是三带喙库蚊,是最主要的传播媒介,即使是越冬蚊虫,也依然可传播病毒。
妊娠母猪患病后,可经过胎盘将病毒垂直传播给仔猪。
该病可感染任何品种、性别、日龄的猪,亦可感染人以及马、牛、羊等动物。
生猪饲养时,若饲养密度过大、缺乏营养、卫生条件不良,会进一步增加猪乙型脑炎发病的可能性。
2临床症状乙型脑炎可感染任何年龄段和性别的猪,发病后会出现不同的症状。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控措施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控措施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猪脑炎)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猪脑炎发病率较高,主要流行于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尤以农村地区为主。
本文将介绍猪脑炎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预防控制措施。
一、流行病学猪脑炎病原体属于强毒病毒,主要媒介为库蚊、白纹伊蚊等蚊类。
病毒在传染源(主要是猪、鸟类等动物)体内繁殖和存在,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
人类是猪脑炎的发病人群之一,其他病源还包括猪、鸟类、青蛙等动物。
猪脑炎的流行病学特点主要表现为地方性和季节性。
地方性疫区主要集中在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
气候因素是猪脑炎的季节性流行的主要原因,夏秋季节是猪脑炎的高发期。
二、临床表现猪脑炎的潜伏期为7-14天,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恶心、呕吐等。
部分病例病情可加重,表现为癫痫、意识障碍等严重症状。
部分患者也会出现颈部强直和肌肉僵直等体征。
三、防控措施(一)环境卫生措施:打击蚊子是防治猪脑炎的重要措施之一。
可采取以下措施:1.清理杂物:清除废旧物品,避免积水。
2.防蚊治蚊:使用杀虫剂、灭蚊器等防蚊治蚊产品,避免蚊子滋生。
3.注重个人卫生:要经常洗手、洗脚,避免卫生环境差的场所。
(二)个人防护措施:出现疫情期间,应采取以下措施:1.注意防蚊:穿长袖衣裤、使用蚊帐、使用驱蚊剂等。
2.饮食卫生:不吃野生动物和未经熟食的动物食品。
3.注意个人卫生:要洗手,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等部位。
(三)疫苗预防和治疗:使用有效的疫苗接种是预防猪脑炎的关键措施。
治疗方面,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
(四)社区宣传教育: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普及猪脑炎的基本知识和防控措施,提高大众对疾病的认知和防范意识,以避免疫情的扩散。
总之,猪脑炎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我们必须采取严密的防治措施,预防疫情的发生和流行。
希望大家可以从生活细节中做好自我防护,避免猪脑炎疫情的发生,确保健康安全。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控措施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控措施猪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它主要在三到八月份流行,因此又被称为夏季脑炎。
以下将对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控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1. 流行地区: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感染猪和人类。
在中国,华南、华东和华中地区是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流行地区。
2. 流行季节: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在夏季流行,尤其是六月到九月之间。
这是由于蚊子是主要传播媒介,夏季蚊虫活动频繁。
3. 传播途径: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
感染猪的蚊子是主要媒介,人与人之间的传播非常罕见。
1. 潜伏期: 患者感染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后,通常需要7到14天的潜伏期才出现症状。
2. 症状: 病情轻重不一,轻者只表现为发热、头痛、嗜睡等非特异性症状,重者则可能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呕吐、颈强直、神经系统损害等。
严重情况下,可导致昏迷、抽搐甚至死亡。
3. 并发症:约有10%的患者会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如脑膜炎、脑水肿等。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防控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疫苗接种:目前猪流行性乙型脑炎有相应的疫苗可供接种。
疫苗接种是最有效的防控手段,可以大大降低感染风险。
2. 蚊虫防护:夏季流行的猪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通过蚊虫传播,因此采取蚊虫防护措施非常重要。
包括使用蚊虫驱避剂、穿着长袖衣物等。
3. 环境卫生措施: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减少蚊虫滋生的机会,可以有效降低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风险。
4. 教育宣传:加强对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宣传,提高公众对疾病的认识和防控意识。
特别是在流行季节,可以加强对人们的健康教育,教授防蚊知识和自我保护技巧。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常见的夏季传染病,通过蚊虫传播给人类。
为了有效控制疾病的传播,需要加强疫苗接种、蚊虫防护、环境卫生措施和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工作。
只有全面综合地进行防控措施,才能有效地减少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和人群的感染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2006年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控工作要点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由蚊虫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我省发病高峰在夏秋季。
2005年我省报告发病数为33例,主要集中在中南部的邯郸、沧州、衡水等地。
为落实卫生部《流行性乙型脑炎预防控制工作指导意见》和《全国乙型脑炎监测方案》的要求,掌握河北省乙脑流行病学特征、疫情趋势、疫苗接种情况和人群免疫水平,及时发现乙脑疫情,采取有效防控措施,控制疫情蔓延,特制定2006年河北省乙脑防控工作要点。
一、流行病学监测1、病例报告各市、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积极督导医疗机构乙脑疫情报告工作,医疗机构对发现的乙脑病例或疑似病例(附件1),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等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乙脑病例转归的核实。
如发现在1周内,同一乡镇、街道等发生5例及以上乙脑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时,应按《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报告。
2、病例调查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接到疫情报告后48小时内对乙脑病例或疑似病例开展个案调查,详细填写乙脑病例个案调查表(附件3),及时录入数据库,通过网络上报至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对传染病报告卡内容进行核实与订正,使乙脑个案调查与传染病报告卡内容基本信息一致。
6个月后对病例进行随访调查,填写并录入原始个案调查表,保存备查。
1当出现乙脑暴发疫情时,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接到疫情报告后12小时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疫情进行核实、确定疫情波及范围,及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实施相关控制措施,疫情处理完毕后3天内写出调查处理报告并逐级上报。
3、主动监测和主动搜索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结合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工作,对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开展乙脑病例的主动监测,到相关科室(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和内科或神经内科病房、儿科、病案室等)查阅门诊日志、出入院记录或病案,并记录监测结果。
如发现漏报病例,应及时追踪并补报。
本年度出现乙脑病例的县(市、区),应对医疗机构开展病例搜索,必要时开展社区病例主动搜索,并记录搜索情况。
二、疫苗接种率监测各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开展乙脑疫苗常规接种、应急接种和群体性预防接种情况监测,将接种疫苗种类、接种对象和范围、接种人数等情况填写附件6,上报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月将监测结果(附件6)以电子版形式上报至我单位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三、实验室监测1、标本采集医疗机构发现乙脑病例或疑似病例时(附件7),应按《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标本采集指南》的要求(附件2、附件8),采集脑脊液和血液标本各2份,转送到本院检验科分离血清,低温(-20℃以下)保存脑脊液、血清标本,立即报告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标本检测2(1)病例标本检测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医疗机构报告后,当天到医疗机构收集标本并填写标本送检表(附件4),直接将血清和脑脊液标本运送至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检测(附件9),并报告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收到检测结果后填入个案调查表,并录入数据库,通过网络进行直报(附件3、)。
(2)健康人群免疫水平监测省疾控中心负责组织开展人群免疫水平监测。
根据我省近3年平均发病水平、人口、地理分布特点、气候、经济条件,拟选择2~3个重点县采集血清开展健康人群抗体水平监测。
四、资料管理与信息反馈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各尽职责,由专人负责数据收集、整理、分析、传送工作。
建立数据保管、登记制度,各种原始调查表格及各种数据归档保存,同时做好监测网络数据库的备份和保存。
要定期开展疫情动态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及时上报同级卫生主管部门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附录附件1: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病例定义2: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标本采集指南3: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病例个案调查表4:乙脑病例标本送检表5:健康人群乙脑血清学调查表6:乙脑疫苗接种统计表7:乙脑病例诊断流程图8:医疗机构病例标本采集检测送检流程图9:各级疾控机构标本运送检测流程图3附件1: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病例定义一、疑似病例蚊虫叮咬季节在乙脑流行地区居住或于发病前25天内曾到过乙脑流行地区,急性起病,发热、头痛、呕吐、嗜睡,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症状和体征的病例。
二、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同时实验室脑脊液检测呈非化脓性炎症改变,颅内压增高,脑脊液外观清亮,白细胞增高,多在(50~500)×106/L,早期以多核细胞增高为主,后期以单核细胞增高为主,蛋白轻度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
三、确诊病例疑似或临床诊断基础上,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结果符合下述任一项的病例:1、1个月内未接种过乙脑疫苗者,血或脑脊液中抗乙脑病毒IgM抗体阳性。
2、恢复期血清中抗乙脑病毒IgG抗体或乙脑病毒中和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升高者,或急性期抗乙脑病毒IgM / IgG抗体阴性,恢复期阳性者。
3、在组织、血液或其它体液中通过直接免疫荧光或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到乙脑病毒抗原或特异性核酸。
4、脑脊液、脑组织及血清中分离出乙脑病毒。
四、排除病例脑脊液呈非病毒性脑炎表现、或血清学实验阴性、或能够证实为其它疾病的疑似病例应排除乙脑诊断。
病例诊断流程见附件7。
4附件2: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标本采集指南1. 标本采集目的及类型1.1 标本采集目的主要是进行血清学检验和病毒分离。
1.2 血清学检验所需标本主要为病人的血液和脑脊液以及动物宿主血液。
而病毒分离所需标本主要有病人的血液、脑脊液及尸检标本。
2. 标本采集时间2.1 血液标本的采集:乙脑病例的最终诊断必须依赖于血清学检验,其中较为重要的指标是恢复期血清乙脑抗体滴度较急性期有≥4倍升高。
要求尽早采集急性期血标本,最迟不晚于发病后7天,恢复期血标本则在发病后3~4周采集。
每份采集2~4毫升。
2.2 脑脊液采集:脑脊液采集目的主要是辅助诊断及病毒分离,因此要求尽早采集,一般要求在发病1周内采集。
每份采集1~2毫升。
3. 标本采集方法3.1 脑脊液:按医疗操作规程由医护人员采集。
3.2 尸检标本:取死者脑组织2cm×2cm大小,置于螺口试管中。
3.3 血液:无菌采集血液标本,分离血清。
详细登记有关病例的姓名、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以及发病日期、采样日期等。
4. 标本储存及运送4.1 专人负责保存及运送标本。
4.2 详细填写标本送检表,同时将标本分装,0.5毫升/管。
4.3 需尽快运送至上级单位,应采用冷藏装置(建议使用液氮运送)并在24小时内运达。
若短期保存(3天以内),则需冷冻(-20℃)保存。
4.4 标本至实验室后,应尽快接种细胞进行病毒分离,若未能接种则标本需冷冻(≤-70℃和/或液氮)保存。
5附件3: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个案调查表病例编码□□□□□□□□□□□一.一般情况1.1 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编号*:1.2 身份证号*:□□□□□□□□□□□□□□□□□□1.3 报告日期*:年月日□□□□/□□/□□1.4 调查日期*:年月日□□□□/□□/□□1.5 患者姓名**:(患儿家长姓名:)1.6 性别**:①男②女□1.7 出生日期**:年月日□□□□/□□/□□1.7.1(如出生日期不详,实足年龄**:年龄单位:岁月天)□□□1.8 病人属于**:(1)本县区(2)本市其他县区(3)本省其它地市(4)外省(5)港澳台(6)外籍□1.9患者职业**:□(1)幼托儿童(2)散居儿童(3)学生(大中小学)(4)教师(5)保育员及保姆(6)餐饮食品业(7)商业服务(8)医务人员(9)工人(10)民工(11)农民(12)牧民(13)渔(船)民(14)干部职员(15)离退人员(16)家务及待业(17)其他(18)不详1.10 居住情况:⑴散居⑵集体(托幼、学校、工地)⑶流动人口⑷其他⑸不详□1.11户籍地**:口①本县区户口②本省其他县区户口③外省户口1.11.1 若是非本县区户口,本县居住时间*:□①<25天②≥25天,<3个月②3~11个月③ ≥1年1.11.2发病前25天内外出情况,及其外出范围*:□①到本市其它县②到本省其它市③到外省(标明) ④本省+外省⑤无外出史1.12 联系人**:联系电话:工作单位:1.13 家庭现住址(详填)**:省地(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委会)(门牌号)二. 发病情况2.1发病日期**:年月日(病原携带者填初检日期或就诊时间)□□/□□/□□2.2就诊日期*:年月日□□□□/□□/□□2.3 发病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 病例报告单位:2.5 病例报告单位级别:①村级②乡(镇)级③县(区)级④市(地)级⑤省级⑥其它□2.6 住院日期*:年月日□□□□/□□/□□2.7入院诊断*:①疑似病例②临床诊断病例③实验室确诊病例④其它□2.8 临床诊断日期**:年月日□□□□/□□/□□2.9 临床分型*:①轻型②中型③重型④极重型□2.10 出院日期**:年月日□□□□/□□/□□2.11 死亡日期** 年月日□□□□/□□/□□2.12出院诊断*:①临床诊断病例②实验室诊断病例③排除病例④未定⑤其它□三.临床表现3.1临床症状3.1.1起病急*:①是②否⑨不详□63.1.2 发热*:①有②无⑨不详□3.1.2.1 如有发热*:①<39℃ ②39℃~40℃ ③>40℃□3.1.3头痛* ①剧烈②轻微③无④年龄小,难以判断⑨不详□3.1.4头晕* ①有②无③年龄小,难以判断⑨不详□3.1.5腹痛* ①有②无③年龄小,难以判断⑨不详□3.1.6腹泻①有②无⑨不详□3.1.7恶心①有②无③年龄小,难以判断⑨不详□3.1.8呕吐* ①有②无⑨不详□3.1.8.1如有呕吐,喷射性呕吐* ①有②无⑨不详□3.1.9精神萎靡* ①有②无⑨不详□3.1.10易激惹①有②无⑨不详□3.1.11嗜睡* ①有②无⑨不详□3.1.12烦躁* ①有②无⑨不详□3.1.13惊厥①有②无⑨不详□3.1.14意识障碍* ①有②无⑨不详□3.1.15抽搐* ①局部肌肉小抽搐②反复抽搐③反复或持续性强烈抽搐④无⑨不详□3.1.16呼吸衰竭* ①有②无⑨不详□3.1.17循环衰竭* ①有②无⑨不详□3.2 临床体征3.2.1血压改变* ①升高②降低③正常⑨不详□3.2.2 呼吸节律改变①有②无⑨不详□3.2.3 瞳孔大小改变①有②无⑨不详□3.2.4脑膜刺激征* ①有②无⑨不详□3.2.5 前囱膨隆* ①有②无⑨不详□3.2.6 腹壁反射①有②无⑨不详□3.2.7 提睾反射①有②无⑨不详□3.2.8 病理反射*3.2.8.1肌张力增强* ①有②无⑨不详□3.2.8.2 巴彬斯基征* ①有②无⑨不详□3.3 并发症*3.3.1支气管肺炎* ①有②无⑨不详□3.3.2肺不张* ①有②无⑨不详□3.3.3败血症* ①有②无⑨不详□3.3.4胃肠道出血* ①有②无⑨不详□3.3.5尿路感染* ①有②无⑨不详□3.3.6 其它(请注明):四. 乙脑疫苗免疫史4.1乙脑疫苗接种史*: ①有②无⑨不详□4.2接种依据*: ①接种证② 接种卡③家长回忆④其它□4.3若接种,则疫苗种类*: ①减毒活疫苗②灭活疫苗③二者皆有⑨不详□4.4若接种过乙脑疫苗,则接种次数□①1次②2次③3次④4次⑤5次⑥≥6次⑨不详4.5乙脑疫苗接种时间*:4.5.1乙脑灭活疫苗*:a.第1次接种时间: 年月日□□□□/□□/□□7b.第2次接种时间: 年月日□□□□/□□/□□c.第3次接种时间: 年月日□□□□/□□/□□d.第4次接种时间: 年月日□□□□/□□/□□e.最后1次接种时间: 年月日□□□□/□□/□□4.5.2乙脑减毒活疫苗*:a.第1次接种时间: 年月日□□□□/□□/□□b.第2次接种时间: 年月日□□□□/□□/□□c.第3次接种时间: 年月日□□□□/□□/□□d.最后1次接种时间:年月日□□□□/□□/□□4.5.3未接种或未全程接种的主要原因□①未接到通知②因病未种③无接种人员④家长拒绝⑤经济原因⑥<8个月⑦未到全程免疫时间⑧其它五.实验室常规及辅助检查5.1血清检测5.1.1 医院实验室检测用血清* ①采集②未采集□5.1.1.1 采集时间*:年月日□□□□/□□/□□5.1.1.2 报告结果时间*:年月日□□□□/□□/□□5.1.1.3白细胞计数(×109/L)* :□□.□□5.1.1.4中性粒细胞比例(%)* :□□.□□5.1.1.5 实验室检测方法*:□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②血凝抑制试验③反向血凝抑制试验④间接荧光试验⑤抗体中和实验5.1.1.6 乙脑特异性抗体IgM*:① 阴性②阳性③可疑④未做此项检查□5.1.1.7 乙脑特异性抗体IgG*:① 阴性②阳性③可疑④未做此项检查□5.1.1.7.1 乙脑特异性IgG的效价:1: □□□□5.1.2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测用第1份血清* ①采集②未采集□5.1.2.1 采集时间*:年月日(可与5.1.1.1相同)□□□□/□□/□□5.1.2.2 报告结果时间*:年月日□□□□/□□/□□5.1.2.3 实验室检测方法* □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②血凝抑制试验③反向血凝抑制试验④间接荧光试验⑤抗体中和试验5.1.2.4 乙脑特异性抗体IgM *:① 阴性②阳性③可疑④未检测□5.1.2.5 乙脑特异性抗体IgG *:① 阴性②阳性③可疑④未检测□5.1.2.5.1 乙脑特异性IgG的效价*:1: □□□□5.1.3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测用第2份血清:①采集②未采集□5.1.3.1 采集时间*:年月日□□□□/□□/□□5.1.3.2 报告结果时间*:年月日□□□□/□□/□□5.1.3.3 实验室检测方法* □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②血凝抑制试验③反向血凝抑制试验④间接荧光试验⑤抗体中和试验5.1.3.4 乙脑特异性抗体IgM*:① 阴性②阳性③可疑④未检测□5.1.3.5 乙脑特异性抗体IgG*:① 阴性②阳性③可疑④未检测□5.1.3.5.1 乙脑特异性IgG的效价*:1: □□□□5.2 脑脊液检测* ①采集②未采集□5.2.1采集时间*:年月日□□□□/□□/□□5.2.2报告结果时间*:年月日□□□□/□□/□□85.2..3 物理检测* :①无色透明②血性③米汤样混浊④微混⑤其它□5.2.4 生化检测5.2.4.1细胞数(正常值0~15/μl) * :□□□5.2.4.2蛋白(正常值<0.45 g/l) * :□.□□5.2.4.3 糖(mmol/L) *:①正常②减少③增高□5.2..4.3.1 糖检测值:mmol/L □.□□5.2..4.4氯化物(mmol/L) * :①正常②减少③增高□5.2..4.4.1 氯化物检测值:mmol/L □□□5.2.4.5 乙脑特异性抗体IgM* :①阴性②阳性③可疑④未检测□5. 3 病毒分离:①开展②未开展□5.3.1 病毒分离标本①脑脊液②第一份血液标本③第二份血液标本□5.3.2 病毒分离时间* :年月日□□□□/□□/□□5.3.3病毒分离结果* :①阴性②阳性□5.3.4病毒鉴定结果: ①Ⅰ②Ⅱ ③Ⅲ ④Ⅳ ⑨待定□5.3.5 聚合酶链反应(PCR)结果: ①阴性②阳性③未检测□六.结论*6.1最终病例分类**①疑似病例②临床诊断病例③实验室确诊病例④排除病例⑤未定□6.2如为排除病例,依据为:□①腮腺炎病毒性脑炎②柯萨奇病毒性脑炎③单纯疱疹性病毒性脑炎④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⑤其他被调查人(与患者关系):调查人:调查单位:(以下各项随访时填写)7 随访结果*7.1随访日期:年月日□□□□/□□/□□7.2病情转归*①痊愈②好转③有后遗症④死亡⑤其它□7.2.1 意识障碍* ①嗜睡②意识模糊③昏睡④昏迷⑤无□7.2.2 语言迟钝* ①有②无③年龄小,不能判断⑨不详□7.2.3 失语* ①有②无③年龄小,不能判断⑨不详□7.2.4 痴呆* ①有②无⑨不详□7.2.5 瘫痪* ①有②无⑨不详□7.2.6 扭转性痉挛* ①有②无⑨不详□7.2.7 记忆力及理解减退* ①有②无③年龄小,不能判断⑨不详□7.2.8 耳聋* ①有②无⑨不详□7.2.9 癫痫* ①有②无⑨不详□7.2.10吞咽困难* ①有②无⑨不详□7.2.11 视神经萎缩* ①有②无⑨不详□7.2.12 流涎* ①有②无⑨不详□7.2.13精神失常* ①有②无⑨不详□7.2.14 其它*7.3死亡原因* ①呼吸衰竭②循环衰竭③昏迷④抽搐⑤休克□⑥电解质紊乱⑦其它97.4随访调查方式:□①调查住院病人②入户调查病人③未见到病人,询问家人④电话询问家人⑤其它调查人: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个案调查表填表说明一、请将所选择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后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