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种子、果实类中药材的贮存与养护
浅谈中药材储存和养护管理体会

浅谈中药材储存和养护管理体会发表时间:2016-01-28T16:13:57.273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11月第22期供稿作者:张洪蓉[导读] 四川省雅安市中芦山县人民医院药房在库养护中发现原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材标本有质量问题时,应立即暂停发货,设置标识,并报告计划供应部及质量管理部复查处理。
张洪蓉四川省雅安市中芦山县人民医院药房 625600摘要 [目的]探讨中药储存和养护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建立原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材标本储存和养护的操作规程,使其标准化、规范化。
提高中药的质量,保持药物的药效。
[方法]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中药房据各种中药材、饮片的不同特性,采取避光、防潮、防压、防冻、防鼠等保存方法,将药材、饮片置放于适宜的地方。
[结果] 经过规范化的储存和养护管理,各种中药均达到了保持保量的要求,无霉变、虫蛀、变色、泛油、散失气味、风化、潮解、升华、挥发、粘连、腐烂、压坏、冻坏、鼠坏等现象发生。
[结论]标准化、规范化的储存和养护可提高中药的质量,保持药物的药效。
关键词中药材;储存;养护;管理体会Talking about the medicines storage and maintenance management experienceZhang Hong rongPharmacy, Lushan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Ya'an City, Sichuan ProvinceZip code 625600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thods and precautions medicine storage and conservation, establish original herbs,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specimen storage and conservation rules, it standardize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intaining drug efficacy. [Method] from Jan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4 in our hospital pharmacy,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herbs, Pieces take light, moisture, pressure, frost, rodents and other preservation methods, herbs, Pieces placement in a suitable place. [Results] through standardized storage and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ve reached the requirements to maintain security volume, no mildew, insects, color, weeping, lost smell, efflorescence, deliquescence, sublimation, evaporation, adhesion, decay, crushed, frozen, mice and other bad phenomenon. [Conclusion] The standardization of storage and conservation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hinese medicine to maintain the efficacy of the drug.Key words: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storage;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experience为了保证医院药房中正常药品的供应,药库中应有1~3个月的药品储备量。
中药材储存养护管理规程

中药材储存养护管理规程
仓库要求:仓库应备有防虫、防鼠、通风、防火设施。
在仓库门内侧放置挡鼠板、库内放置鼠夹,库房门口安装灭蝇灯以防昆虫进入。
储存温度要求:中药材的储存温度应根据其属性和特性进行合理的调节。
一般来说,中药材的储存温度在5-25摄氏度之间,温度波动不超过3摄氏度。
中药材分类储存:中药材应按其本身的特性及不同的药用部位分类存放,如:按根茎类、花类、叶类、果实种子类等分别贮存,按植物药、动物药、矿物类药分别贮存,可以防止或减少害虫和霉菌污染,且便于发放、保管、养护。
养护方法:可以采取密闭、阴凉贮存以及及时翻包、通风、除湿、降温等措施,必要时采用符合要求的方法进行干燥,可以有效地预防生虫、发霉、变色等变质现象发生。
养护检查记录:根据药材的流转情况,定期对在库药材进行有计划的养护检查,做好养护检查记录。
中药材的贮藏与运输管理

中药材的贮藏与运输管理中药材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贮藏与运输管理对于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疗效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中药材的贮藏条件、贮藏方式、运输方式以及管理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药材的贮藏条件中药材的贮藏条件直接影响其品质和有效成分的保持。
一般来说,中药材的贮藏条件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 温度:中药材的贮藏温度应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一般为10℃~25℃之间。
过高的温度会导致中药材中有效成分的分解和挥发,从而降低其药效。
过低的温度则容易使中药材受潮、霉变或冻结。
2. 湿度:中药材的贮藏湿度应保持在适宜的水分含量范围内,一般为12%~14%。
湿度过高会导致中药材受潮、霉变,湿度过低则容易使中药材失去水分,从而影响其质量。
3. 光照:中药材的贮藏应避免阳光直射和强光照射,以免光照引起中药材中有效成分的降解和氧化。
4. 通风:中药材的贮藏场所应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以防止中药材受潮、霉变和异味污染。
二、中药材的贮藏方式根据中药材的性质和特点,中药材的贮藏方式可以分为干燥贮藏和湿润贮藏两种。
1. 干燥贮藏:适用于不含水分较多的中药材,如木香、陈皮等。
这类中药材应存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环境。
2. 湿润贮藏:适用于含水分较多的中药材,如鲜草药等。
这类中药材应存放在湿润、通风的环境中,避免受潮和过高温度。
三、中药材的运输方式中药材的运输方式应根据其特点和贮藏要求进行选择,常见的运输方式有陆运、水运和航空运输。
1. 陆运:适用于运输距离较短的中药材,可以选择专业的中药材运输车辆,保证运输过程中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条件。
2. 水运:适用于运输距离较长的中药材,可以选择合适的水运工具,如船舶或航运集装箱,保证运输过程中的湿度和通风条件。
3. 航空运输:适用于运输距离较远且时间较为紧迫的中药材,可以选择航空货运,保证运输过程中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条件。
四、中药材的管理措施为了确保中药材的质量和疗效,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管理措施。
9-3果实与种子类中药材的储存与养护

中存
药
与 养
护
模块九 中药材储存与养护
1 项目一 根与根茎类药材的储存与养护 2 项目二 花类中药材的储存与养护 3 项目三 果实与种子类中药材的储存与养护 4 项目四 动物类中药材的储存与养护 5 项目五 其他类中药材的储存与养护
目 录
模块九
项目三 果实与种子类中药材的储存与养护
果实与种子类中药材
果实、种子类药材储存方法总结
库房选择
药材宜根据性质不同,存放于干燥通风的库房。
温湿度管理
库房温度不超过30℃,相对湿度控制在75%以下。对易泛油品 种,温湿度管理更应严格控制,库温不应超过25℃。
货垛管理
货垛不宜过高,不宜靠近门窗,避免日光直射。对枸杞子、 桂圆肉、打造等质地软润、不耐重压的中药,宜用硬质材料包装 盛放。
(一)来源
二、肉豆蔻
二、肉豆蔻
(二)主要成分
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肉豆蔻醚、丁香油酚,尚含脂肪油 和淀粉。
(三)水分要求
现行版药典规定水分不得过10.0%
(四)变异现象
虫蛀、泛油、变色、生霉、香气散失。
二、肉豆蔻
(五)储存养护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本品含挥发油和脂肪油,受热易泛油,走失香气。受潮易生虫、发霉、 变色。受潮后应晾干,忌日晒或高温烘烤,以防降低芳香气味和油脂外溢。 如有虫蛀现象,应及时用磷化铝熏;未发生虫害者可用气调密闭储藏,不仅 能防虫、防霉,也能保持香气。在木箱或内衬防潮纸或塑料薄膜,有利储存; 真空密封或无菌包装可保质久贮。由于质地脆弱、油性大,堆垛时不要重压, 倒垛时应轻拿轻放,以减少损耗。
三、苦杏仁
(一)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山杏、西伯利亚杏香或东北杏的干燥成熟种子。
中药仓库的管理方法中药贮藏与养护知识

中药仓库的管理方法中药贮藏与养护知识首先,药材的贮藏应考虑到通风、防潮、防虫等因素。
中药材应存放
在干燥、通风良好的仓库中,避免阳光直射。
为了防止虫害和霉变,应定
期进行检查和清理,及时发现并处理有害昆虫和有霉变的药材。
同时,也
要避免与异味物质接触,以防止药材受到污染。
其次,药材的贮藏应根据其特性和性质进行分类。
对于不同的药材,
其贮藏条件和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硬质药材如硬坚果、硬虫蚁等,
可采用密闭容器贮藏,以防止与空气接触导致虫蚀和发霉。
易变质的药材
如贵重药材、霉菌易生长的植物药材等,应采用低温、低湿度、低光照的
环境进行贮藏,以延长其保质期。
最后,药材的养护应包括药材炮制与监测。
在药材炮制过程中,要根
据不同药材的要求,掌握好火候和时间,避免炮制不当导致药材品质下降。
同时,在药材贮藏过程中要注意监测药材的质量变化。
可以通过外观检查、气味辨别、化学指标测定等方法,对药材进行定期检测,及时发现并处理
变质和污染的药材。
此外,对于一些药材,还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养护措施。
例如,一些
草药在贮藏过程中很容易吸收潮气,导致霉变,因此应采用包装良好的密
封容器进行贮藏。
另外,一些根茎类药材容易产生蛀虫,可以在贮藏前进
行蒸汽处理,杀灭蛀虫和虫卵。
综上所述,药材贮藏与养护是中药仓库管理方法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正确的贮藏和养护方法可以保证中药的质量和药效,延长药材的保质期。
对于中药仓库管理人员来说,要掌握好药材贮藏和养护的知识,制定适当
的管理措施,保证中药的质量和安全。
中药材的保存方法与注意事项

中药材的保存方法与注意事项中药材作为传统中医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存方法和注意事项对于确保其药效的稳定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下面将就中药材的保存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探讨。
保存方法1. 干燥保存:中药材容易受潮而导致品质下降,因此保存时应保持干燥。
可将中药材放置于通风良好的地方,避免受潮受湿。
2. 避光保存:中药材容易被阳光暴晒而引起化学反应,影响其药效。
因此保存时应避免直接阳光照射,可选择阴凉的地方放置中药材。
3. 通风保存: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易受到氧化而降解,因此保存时应保持通风,避免中药材处于密封的环境中。
4. 隔绝异味保存:中药材具有较强的吸湿性和吸味性,因此保存时应尽量避免与其他异味物质接触。
可以将中药材用密封袋或容器封存,避免异味物质对其影响。
5. 温度适宜:中药材的保存温度一般应在15℃-25℃之间,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对其药效的影响。
因此,在储存中药材时,应选择适宜的温度环境。
注意事项1. 正确辨别:中药材种类繁多,辨别中药材的真伪和质量是保证其疗效的重要前提。
购买中药材时,应选择有信誉的中药店或药房,避免购买到劣质或次标种类。
2. 合理包装:中药材在保存过程中易吸湿、吸味,因此应采用透气性好的包装袋或容器来储存。
避免使用过于密封的包装以免中药材受潮而变质。
3. 定期检查:中药材在长时间存放后容易产生虫蛀或霉变等问题,因此在保存的过程中应定期进行检查,若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
4. 使用规范:在使用中药材时,应按照中医师的指导剂量使用,遵循正确的使用方法,避免过量使用或错误使用导致不良反应。
5. 保质期控制:中药材的保质期一般较短,因此在使用前需要查看其保质期,并在保质期内使用完。
若超过保质期,中药材的药效会明显降低,甚至失效。
结语中药材的保存方法和注意事项直接关系到中药材的药效和使用效果。
正确的保存方法和遵循相应的注意事项对于保证中药材的品质至关重要。
希望本文能够为中药材的保存和使用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中药材的保管与养护注意事项

中药材的保管与养护注意事项2019-06-05中药材在采集以后,经过初步的加⼯处理或复杂的炮制过程之后,就可以⼊库或使⽤。
在没⼈使⽤之前的保管与养护阶段是很重要的。
在贮藏过程中,主要应避免⾍蛀、发霉、变⾊、⽓味散失、枯朽、风化、融化粘连等变异现象。
⼀般造成药物变质的因素主要是:温度:药材在温度⽅⾯都有⼀定的适应范围。
温度过⾼过低都会使药材质量发⽣变化。
当温度在35度以上时,含脂肪的药物就会因受热⽽使油质分离,从⽽少油;含挥发油多的药物也会因受热⽽使芳⾹⽓味散失;动植物胶类和部分树脂类药物,受热后⼜易于发软、粘连成块或融化。
温度在20~35度时,由于有利于⾍害、霉菌等孽⽣繁殖,⽽使某些药物⽣⾍、发霉以⾄变质。
湿度:湿度是指空⽓中⽔蒸⽓含量多少的程度,也就是空⽓潮湿的程度。
药物本⾝能否保持正常的含⽔量,与空⽓的湿度有密切关系。
⼀般药物的正常含⽔量约10~20%。
如空⽓中⽔蒸⽓多,药物⼤量地吸收⽔分⽽使含⽔量增加(受潮),就容易发⽣霉烂变质现象。
空⽓:空⽓含有多种成分,其中以氧⽓最容易与药物的某些成分发⽣化学变化,⽽影响其质量。
通常所见到的丹⽪、黄精等的颜⾊变深,就是因为它们所含的鞣质、油质及糖分等与空⽓中的氧⽓接触发⽣变化⽽形成的。
⽇光:⽇光对某些药材的⾊素和叶绿素有破坏作⽤,能使药材变⾊。
所以红⾊和绿⾊的药材,不宜在阳光下久晒。
各类药材的保管养护⼯作的主要⽅法:易⽣⾍药材对易⽣⾍的药材,在保管过程中除了要勤检查以外,还必须从杜绝害⾍来源、控制其传播途径、消除繁殖条件等⽅⾯着⼿,才能有效地保证其不受⾍害。
因此,贮存这类药材,如党参、款冬花、薏苡仁、乌蛇等,⾸先要选择⼲燥通风的库房。
库内地⾯潮湿的,应加强通风,并可在地⾯上铺放⽣⽯灰、炉灰、⽊炭等;架底垫⽊⾼到40cm以上,在垫⽊上最好销上⽊板芦席或油毡纸等以便隔潮。
另外,对不同药材可以采取密封、冷藏、熏蒸、对抗等适当的养护措施,以保证药材不⾍蛀。
易⾛油发霉药材药材少油发霉,能够影响药效,特别是发霉严重的,霉烂变质后会完全失去疗效。
中药材储存与养护

中药材的养护技术
传统养护技术的发展 传统的养护方法,如采用硫磺熏蒸以防治害虫,用日晒、火烤、 热蒸、石灰吸潮干燥药物,对存量小、性质特殊的药材采用药物对 抗同储起到防虫作用。 随着养护技术的发展,中药仓库普遍开展了仓库温湿度管理, 以化学药剂替代了硫磺熏蒸,并实现大面积防治虫害的方法,采用 氯化钙吸潮、空气除湿机除湿,特别是气调养护的新技术普遍推广, 除氧技术发展较快,中药材的保质养护技术得以更新。
库房选择
宜选用干燥阴凉的库房,既保持色香,又要防止串味。可设花 类专用库房,用木箱或纸箱包装,分类储存,注意洁净,防止污染, 避免硫磺熏仓。
温湿度管理
注意防潮,相对湿度控制在70%以下,温度不超过25°C。
货垛管理
货垛不宜过高,应适当通风,避免重压,避免阳光直射,防止 花朵受损,垛温升高,引起“冲烧”。一般垛温高于库温4℃时,即 应倒垛降温散湿,防止引起“冲烧”。
常用中药材的储存与养护 袁越 刘帆
中药材一般是指经过产地加工取得药用部位的生药 材,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
我国医药商业企业常按药用部位,将中药材分为根 与根茎类,叶、花、全草类,果实与种子类,茎、皮 类,菌类,树脂类,动物类,矿物类及其他类。
中药材的储存保管是药材流通的重要环节之一。由 于中药成分复杂,性质各异,储存要求也不同。因此, 必须采用针对性强的保管措施,以达到保证药材质量 的目的。
麻黄
来源 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 贼麻黄、中麻黄的草质茎。 采收加工 多在秋季9-10月间生物 碱含量高时采收,除净泥土 堆集在通风良好的室内干燥 或室外阴干。 储藏方法 将药材理顺,内用麻绳 捆紧、外用席包装,最好储 藏于密闭的木箱中,避免有 效成分的损失。
5.动物类中药材的保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种子、果实类中药材的贮存与养护
摘要】种子、果实类中药材因其含淀粉、糖、蛋白质、脂肪等成分较多,在贮
存过程中易受空气、温度、湿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霉变、虫蛀、变色等变
质现象,因此做好此类中药材的科学贮存管理,对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具有
重要意义。
【关键词】种子、果实类中药材变质科学贮存管理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对预防、医疗、养生等服务的要求不断增长,中药以其疗效好、作用稳定、副作用小等优势成为人们防病治病的重要途径。
这就要求必须保证以高质量的中药材、中药饮片服务于临床。
种子、果实类中药
材因其自身的特性,加强其贮存与养护管理成为我们必须解决的严峻课题。
1.中药贮存的设施要求
1.1库房通风性能好,库房的地面、墙壁应隔热、隔湿,以减少库内湿度的变化。
1.2库房密闭性好,注意防鼠防虫。
1.3避免阳光直射。
1.4配备符合规定要求的底垫、货架。
五距适当,堆码规范、合理。
五距即:垛间距不小于100厘米,垛与墙间距不小于30厘米,垛与屋顶(房梁)间距不
小于30厘米,垛与散热器或供暖管道间距不小于30厘米,垛与地面的间距不小
于10厘米。
1.5配置必要的库房温、湿度监测和调控设施。
常温库:温度在10℃~30℃
之间;阴凉库:温度不高于20℃;冷库:温度在2℃~10℃之间。
各库房相对湿
度应控制在45%~75%之间。
根据季节、气候变化做好库房温、湿度管理工作。
1.6具有熏蒸的条件和设备
2.中药贮存中出现的各种变异现象及防护
贮存中应根据气候变化和特殊品种进行经常检查。
尤其每年5~9月份温度高,湿度大,害虫繁殖传播快,库存药材易发生各类变异。
2.1霉变
2.1.1发霉的主要原因:
2.1.1.1中药含水分、蛋白质、淀粉、糖类及黏液质等可供霉菌生长、繁殖的
养料;
2.1.1.2受温湿度影响;
2.1.1.3中药含水量较高,在相对密闭的条件下温度升高时,内部的水分就会
蒸发至表面(发汗)。
2.1.2容易发霉的常见中药:如白果、柏子仁、核桃仁、火麻仁、橘络、全瓜蒌、山茱萸、女贞子、莲子心、桑椹、枸杞、大枣等。
2.1.3霉变的防护措施:
2.1.
3.1严格控制中药含水量;
2.1.
3.2调控贮藏环境,包括密封,用生石灰、木炭、硅胶、氯化钙等吸湿,
气调养护(用充氮降氧、充二氧化碳降氧或抽真空降氧等方法),冷藏(将温度控制
在10℃以下、0℃以上);
2.1.
3.3药剂熏蒸(用硫黄、环氧乙烷等熏蒸剂进行熏蒸,但要小心使用)。
2.2虫蛀
蛀虫的生长繁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通常在20℃~35℃间,相对湿度60%
以上,药材含水量11%以上是害虫生长的有利条件[1]。
2.2.1虫蛀的主要来源:
2.2.1.1原药材在产地采收加工处理不当;
2.2.1.2运输过程中出现害虫;
2.2.1.3贮藏过程中出现害虫;
2.2.1.4贮藏中药的包装物或容器出现害虫或虫卵;
2.2.1.5库房内清洁工作做得不好。
2.2.2容易虫蛀的常见中药:全瓜蒌、瓜蒌皮、皂角、大枣、桑椹、核桃仁、楮实子、莱菔子、酸枣仁、薏苡仁、白芥子、蜀黍、莲子心、芡实、火麻仁、紫苏子、郁李仁等。
2.2.3虫蛀的防护措施:
2.2.
3.1清洁卫生;
2.2.
3.2密封;
2.2.
3.3控制环境因素;
2.2.
3.4对抗贮藏:乙醇或高浓度白酒(75%-95%)是良好的杀菌剂,对易生虫的药材喷洒乙醇或白酒,是很好的贮存养护方法。
乙醇挥发性大、对人体危害很小,所需容器投资较小,成本低;在室温下进行,较其它熏蒸法操作简便,对环境无污染;
2.2.
3.5高温杀虫:
2.2.
3.5.1曝晒法,适用于耐高温的药物;
2.2.
3.5.2烘烤法,将温度控制在50℃以上、80℃以下,适用于体积不大,成分不易挥发或不易泛油的药物。
2.3变色
各类中药都具有其固有的色泽,色泽是中药品质好坏的指标之一。
变色往往使不少中药变质失效,不能再供药用。
2.3.1中药变色的原因:中药在采收加工、炮制、贮藏过程中,由于加工、炮制、保管、养护不当而使自身固有色泽改变。
中药变色通常与温度、湿度、空气中氧的作用及日光的照射等因素是分不开的。
2.3.2容易变色的常见中药:如槐米、莲须、莲子心、橘络、佛手等。
2.3.3中药变色的防护措施
2.3.3.1密封;
2.3.3.2控制环境因素;
2.3.3.3烘烤易变色药物受潮时可低温烘烤,但应注意烘烤时间不能过长,药物不能过分干燥;
2.3.3.4晾晒在气候干燥、阳光较弱时可用晾晒的方法进行干燥,但应注意方法和程度,如佛手不宜过干。
2.4泛油(走油)
2.4.1泛油的原因
2.4.1.1中药本身的性质如含脂肪油、挥发油、黏液质或糖类较多;
2.4.1.2温、湿度的影响;
2.4.1.3贮藏保管不善
2.4.2容易泛油的常见中药有:柏子仁、核桃仁、肉豆蔻、枸杞子、郁李仁、苦杏仁、桃仁等。
2.4.3中药泛油的防护措施
2.4.
3.1气调养护;
2.4.
3.2控制环境因素(温湿度、阳光等);
2.4.
3.3晾晒不能曝晒和反复晒,否则会导致色泽加深,质地变硬;
2.4.
3.4低温烘烤。
2.5气味散失
中药的气味是中药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之一,由于挥散走气使其有效成分减少,气味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疗效的降低或丧失。
2.5.1中药气味散失的原因:温度高、贮存时间长、包装不严,使含有一些易
挥发成分(如含挥发油等)的中药的气味变淡或散失。
2.5.2容易散失气味的中药:小茴香、花椒、吴茱萸、香橼、枳壳、枳实、陈皮、青皮、白豆蔻、砂仁、肉豆蔻等。
2.5.3中药气味散失的防护措施
2.5.
3.1密封;
2.5.
3.2环境宜干燥、阴凉、避光,低温低湿是主要措施。
注意不能过分干燥,同时也最忌风吹;
2.5.
3.3这类中药受潮时只能在干燥的空气中阴干、晾干。
2.6易发生粘连的药材
含糖量较高的药材如枸杞、龙眼肉等,易吸潮而糖化发黏,且不易干燥,致
使霉烂变质。
因此,应将这类药材充分干燥,然后装入几层无毒的厚塑料袋内包
好裹紧(最好是小量分装,如5kg/袋),放在干燥、通风而又密封的陶瓷缸、罐内,再放些生石灰等物覆盖防潮。
有些药材经炮制后增加了香气,如紫苏子、莱菔子、薏苡仁、白扁豆等,若
包装不坚固,易受虫害及鼠咬,故多贮存于缸、罐中封闭保管。
凡用盐炮制的饮
片如车前子等,很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湿气而受潮,若温度高而又过于干燥则盐分
从表面析出。
故应贮于密闭容器内,置阴凉通风干燥处。
另外,有些易泛油的药
材容易堆积产生热量,焦化后产生烧灼[2],产热自燃,如柏子仁(炒、轧),因
此码放高度要尽量小于2米,垛之间间隔1米,保持良好的通风,要配备足量的
灭火机、沙箱等灭火器材。
对极易发生虫蛀、用量不太大的药材应采用低温冷藏(O℃~10℃),如核桃仁等。
总之,种子、果实类中药材在其贮存中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入库前对不
符合要求的中药材、饮片进行适当处理后方可入库,严重的予以退货,入库后要
根据品种、存量、季节等定期不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仓库保管员要
对自己仓库的药品做到心中有数,药品出库宜坚持先进先出,易变先出的原则。
订购时对易发生变质现象的品种遵循“订量少而次数频”的原则,采用科学管理、
妥善的保管措施才能切实保证中药质量不受影响,减少损耗,确保疗效,保证人
民的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王亭兰.浅谈中药材的养护.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03):138.
[2] 罗新舟.浅谈中药饮片质变现象及贮存养护方法.湖北中医杂志,2007,29(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