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五《18 郑伯克段于鄢(《》林少娜教案教学设计 粤教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

合集下载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三必修五)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三必修五)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三必修五)知识与技能1 掌握基本的文言基础知识(实词“焉”“贰”等和句式等)2 鉴赏本文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刻画人物性格的塑造方法。

3 理解孔子的记史的手法--春秋笔法。

4 培养学生多角度认识事物的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1 课前的充分预习,提出疑问,解决基础知识的重难点。

2 课堂小组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1 认识儒家一贯提倡的伦理道德在春秋时代贵族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斗争中的尴尬地位,认识到它的虚伪性。

2让学生透过“郑伯克段于鄢”这个历史事件去挖掘它背后承载的文化内涵,思考传统的伦理道德观的现代价值。

教学设想《郑伯克段于鄢》从结构上分为两个相对独立部分,本课时授课内容为文章的第一部分。

文言文教学通常会很重视“言”而忽略了“文”,以至于让学生无法充分感受到文言文学习的乐趣。

所以,本节课力图有所突破,以文带言,以言缀文,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的基础上,去体会文章丰富的内涵,从而使文言文的教学具有更多的“文”味。

教学资源幻灯片教学活动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以一则新闻引入,明确文章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倾听情境相关。

自然导入新课。

二《左传》开心辞典竞答。

1组织小组基础知识竞赛活动.2 老师简单点评。

1 分小组竞答。

2 课代表计分,宣布比赛成绩。

1 本班是文科重点班,学生的基础较好,自学能力较强,所以本环节一是对课前预习效果的进行落实、检测,另一个也是对学生提出问题的答疑。

2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竞答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竞争欲。

三“文”味探究(以文带言以言缀文)1 通过提问方式,明确《左传》描写战争的特点,引出本课讨论话题。

2 提出研究课题。

“兄弟至亲却最终兵戈相向,孰之过?”3师走动,倾听参与小组讨论。

4 师点评,既要尊重学生观点,但也需及时纠正指引。

5 回归到课文第七自然段的理解。

广东省广州市第三中学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5教案第四单元文言文(3)18《郑伯克段于鄢》(第三课时)

广东省广州市第三中学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5教案第四单元文言文(3)18《郑伯克段于鄢》(第三课时)

品“春秋笔法”,悟“春秋大义”——《郑伯克段于鄢》第三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春秋笔法”的含义和特点,学会分析鉴赏“春秋笔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品味分析“春秋笔法”的运用;通过深入探究发现作者的创作意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春秋时代贵族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斗争的残酷,以及对儒家倡导的伦理道德的破坏,领悟文中所包含的儒家思想。

教学重点:学会分析鉴赏文章的“春秋笔法”。

教学难点:领悟“春秋大义”的内蕴。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设计:1、本文是《左传》的开篇之作,集中体现了作者在描摹个性人物形象、叙述历史事件上的独特艺术特色,即用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表达对人物和事件的态度与评价,委婉地传达春秋大义,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通过一篇古文,品味一种文学传统,感受一种文化氛围,领悟一种经典思想。

2、本文学习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对文本的细读和品味,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启发,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营造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平台,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自己发现文章丰富内蕴,体悟作者委婉曲折的创作风格。

教学过程:一、内容概述文章的中心人物是谁?在他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文章以郑庄公为中心,记叙了文章以郑庄公为中心,记叙了他与弟弟、母亲激烈矛盾冲突激化和解决的过程,展现了春秋时期一段为争权夺利兄弟相残、母子由“恶”到“爱”的历史。

二、品析“春秋笔法”(一)介绍“春秋笔法”思考:1、《春秋》是如何记载这段历史的?“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2、《春秋》又是如何评价这段历史的?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其失教也;谓之郑志。

不言出奔,难之也。

《春秋》本义:批评弟弟不遵长幼之制,不守君臣之礼,不义不忠;讥讽、责难兄长欲擒故纵、心毒手辣3、《春秋》作者在表达自己的看法的时候有何特点?委曲、婉转、微妙4、《左传》是如何分析出《春秋》本义的?通过分析《春秋》的词汇选择、材料选择等明确:春秋笔法:行文曲折委婉,字里行间饱含着褒贬大义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

粤教高中必修5《18 郑伯克段于鄢(《》李少英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教学设计

粤教高中必修5《18 郑伯克段于鄢(《》李少英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教学设计

1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高二语文李少英教学目标: 1. 分析概括主要人物形象 2. 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重点:分析概括人物形象教学难点: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先练后讲教学安排:第三课时教学流程:一、整体感知:快速阅读全文,梳理情节。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尾声:| 参考:①王位之争②领土之争③武力之争④母子绝情⑤天伦之乐二、研读分析:共叔段从一开始到“将袭郑”之间有哪些举动?你如何评价共叔段?| | | | | | 参考:一系列的举动:请制—请京—京不度—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完聚(修治城郭聚集百姓)—缮甲兵(修整盔甲兵器)—具卒乘(准备好步兵战车)—将要袭郑评价:共叔段可谓骄纵贪婪,恃宠而骄,任性张扬,野心颇大,且得寸进尺【权欲熏心,志大才疏,有勇无谋,狂妄愚蠢】三、小组合作探究 1、联系前文,结合郑庄公的言行,谈谈这是一个怎样的君王?| | | | | | | 参考: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2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公曰:“无庸,将自及。

”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公闻其期,曰:“可矣。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欲擒故纵、阴险狡诈、奸诈虚伪、老谋深算、城府极深、深藏不露、工于心计、心毒手辣 2、兄弟至亲却最终兵戈相向,是谁之过?从文章哪里可以看出来?| | | || | | 参考:姜氏之过——亟请于武公,为之请制;请京;夫人将启之郑伯之过——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公闻其期,曰:“可矣。

”共叔段之过——请京;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又收贰以为己邑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四、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小结:| | | | | 参考: 1、作者将各色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加以刻画,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刻画其性格。

高中语文粤教版精品教案《18 郑伯克段于鄢(《左传》)》

高中语文粤教版精品教案《18 郑伯克段于鄢(《左传》)》

春秋笔法微言大义——《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情境,仔细揣摩人物心理。

2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隐含在文本叙述中对人物事件的评价。

3 引导学生对故事进行深入而有个性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情境,仔细揣摩人物心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由《郑伯克段于鄢》中人物名字的文化常识导入。

郑庄公是谥号,周代有五等封爵制,即公、侯、伯、子、男。

郑国的国君是伯爵,所以文章的标题中称他为郑伯。

其实他叫姬寤生。

姬姓,是黄帝的姓氏,也是郑国的国姓,郑庄公是郑国的国君,并同时讲解武姜、共叔段名字的来历书写课题:郑伯克段于鄢。

二、梳理情节,提出问题。

1.师问:文中总共出现了几个人物?明确:七个。

其中,子封和公子吕是同一个人。

师生一起快速梳理文章的主要情节,并明确这段故事主要描写一场围绕权力的战争,但战争写得十分简略。

板书:权力斗争2.师问:作者为什么要写这场战争?出示幻灯片:左丘明,春秋时鲁国史官,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以史实解释孔子所著的《春秋》。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引导学生思考:史官记载历史故事,要遵循什么原则?明确:第一要客观,第二要让后人有所借鉴。

3.提出问题:史官左丘明对这段历史是什么态度?希望能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解决这个问题三、忖度心理,揣摩语气。

1.过渡:一个史官要描述真实的历史,还要表达自己的态度。

《左氏春秋》的写法是怎样的?出示幻灯片:“《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左丘明“约其文辞而指博”——司马迁春秋笔法是孔子首创的描述写法,称“微言大义”,在叙事时暗含褒贬,委婉的表达作者的倾向。

这是左丘明在写作时所采取的一种写作方式,叫做“春秋笔法”,在简短的文字中表达自己的评价和判断。

2.师生共同讨论文学作品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式都有哪些,并明确《郑伯克段于鄢》主要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的。

高中语文必修五《18 郑伯克段于鄢(《》林相斌教案教学设计 粤教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

高中语文必修五《18 郑伯克段于鄢(《》林相斌教案教学设计 粤教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教学设想:1、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文言基础知识2、让学生透过“郑伯克段于鄢”这个历史事件去挖掘它背后承载的文化内涵――关于“礼”“乐”“克己复礼”“外法内儒”等3、掌握“春秋笔法”4、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操和伦理观教学目的:1、理清情节发展,分析重点段落2、分析人物性格3、评郑庄公的为人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左传》简介:《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早期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具有文学价值的散文名著。

相传作者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

《左传》着重记叙了春秋时期列国之间的矛盾和争夺,善于叙事,其中描写战争尤为精彩。

二、关于课文:公元前722年,在郑国统治者内部发生了一件骨肉相残的事件,即“郑伯克段于鄢”。

本文通过记叙郑庄公与其弟共叔段争权夺利,最后兵戎相见、骨肉相残的事件。

揭露了当时统治阶级的残酷无情和虚伪卑鄙。

三、研究课文标题,抓住学习要点1、介绍文章背景:郑伯克段于鄢,语出《春秋?隐公元年》,《左传》将其演绎成本篇。

2、《左传》介绍: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晚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与《谷梁传》、《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都是用来解释和阐明《春秋》的。

《左传》重在史实叙述,而后两者则重在义理说明。

3、题目分析:郑伯克段于鄢。

(主谓宾介补)(主人公、事件、地点)(具体意义在课文中阐述)四、齐声朗读课文,强调几个重点、难点的字词。

亟(qì)请虢(guó)叔不义不(日匿)(nì)亲近祭(zhài)具卒乘(shèng)泄泄(yì)都城:国都的城墙必自毙:跌倒,失败遗(wèi)赠送—--古音与广东话相近,其它例子:渠,广东话(kuí)“他”五、划段落,按故事内容,第一部分可至段5结尾,前部分可分为三部分(1/234/5),后部分可在“既而悔之”处断开(供参考,讨论)。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18 郑伯克段于鄢示范教案 粤教版必修5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18 郑伯克段于鄢示范教案 粤教版必修5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18 郑伯克段于鄢示范教案粤教版必修5《郑伯克段于鄢》是《左传》全书的开卷之作,记叙了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在其母武姜的支持下,阴谋夺取君权而终于失败的故事。

文章叙述史事,首尾完整,结构严密。

文中的人物性格,有的外向,野心毕露;有的内向,城府森严。

中心人物是老谋深算、后发制人的郑庄公。

为了争权夺利,母子兄弟之间也不惜骨肉相残,反映了春秋时期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和斗争的复杂性和激烈程度。

本篇情节结构当以“既而悔之”作为全篇之转折处,诚如金圣叹所云“以上,一篇地狱文字;以下,一篇天堂文字”;变化之妙,有如此者。

吕祖谦评价本文,谓为“十分笔力”;归有光称赏本篇;“此左氏笔力之最高者”;或者赞其“鬼斧神工”,或者美为“文章之祖”,推崇可谓备至。

教授本文,在梳理课文大意的基础上,一是积累文言知识;一是鉴赏人物形象,尤其是庄公这一形象;一是体会课文构思之精妙。

拟定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想:简介《左传》、作者以及后人对此书的评价;掌握生字词和课文大意;积累文言知识,对课文的难句子能自行翻译;熟练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设想:结合具体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特别是庄公的性格特征;掌握“春秋笔法”在文中的体现;鉴赏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1.《左传》的相关知识。

2.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1.结合人物的言行,分析归纳人物的性格。

2.理解“春秋笔法”在文中的体现。

3.评价庄公其人。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左传》及其作者的基本知识。

2.理解什么是“春秋笔法”;分析它在文章中的体现。

3.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

4.梳理课文大意。

5.能结合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

6.鉴赏本文的写作特色。

过程与方法结合人物的言行,分析归纳人物的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鉴赏本文叙事写人技巧的高超,特别是“春秋笔法”的运用。

2.能结合课文,自主评价庄公。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诗歌一首:曹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粤教版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第18课《郑伯克段于鄢》课件(共43张PPT)

粤教版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第18课《郑伯克段于鄢》课件(共43张PPT)

解题
郑伯克段于鄢
主人公
事件
地点
(1)郑伯,指下文的郑庄公,是郑国的第三代国君。
(2)克,战胜,今有“攻克”、“战无不胜,攻无不 克"等用法。段,指下文的共叔段,即郑庄公的弟弟。
(3)于鄢,介词结构。鄢,地名,其地在今河南省 鄢陵县境内。题目结构为状语后置句。
《春秋》全文9字:“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在那里,兼词 一切听你吩咐

称他
通“太”,尊称
译:过去虢叔就死在那里,(因此不便分封给他),其他的地方一切听你吩咐。” (姜氏)请求京地,庄公让共叔段住在那里,百姓称他“京城太叔”。
超过
郑 伯
• 祭仲曰:“都城过 百雉,
国之害也。
克 段

城墙
雉:古代城墙长一丈,宽一丈,高一丈为一堵,三

堵为一雉,即长三丈。
滋长蔓延

译:回答说:“姜氏有什么满足的时候?不如早点给他安排一个地方,不要让 (他的势力)滋长蔓延。蔓延了,就难对付了。



蔓草犹不可除, 况君之宠弟乎?”
克 段
蔓延的野草
尚且
何况
被动
于 鄢

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您 姑且
译:蔓延的野草尚且不易铲除,何况是您受宠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 义的事情,必然会自己垮台。您姑且等着吧。”

修整
准备
步兵 战车
伯 克
•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修缮城池,完,修葺 。 盔甲和武器

聚集民众
听到
• 夫人 将 启 之。公闻其期,曰:“可矣。”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五)教学课件:第18课《郑伯克段于鄢》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五)教学课件:第18课《郑伯克段于鄢》

2实词
• (1)国 • A 国不堪,君将若之何(国家) • B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国都) • (2)遗 • A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也,未尝君之羹。请以遗
之(赠送)
• B 养虎遗患(遗失,遗留) • (3)厌 • A 姜氏何厌之有(饱,引申为满足) • B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讨厌,引申为嫌) • (4)爱 • A 爱共叔段,欲立之。(偏爱,疼爱) • B 不爱土地,重宝以致天下(吝啬)
不义不悌
• 以为是共叔段之过 • 理由是他不义。从这几件事情可以看出来。第
一是他擅自违背国家法规,扩大自己的守地 • 然后他“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又“收贰以为
己邑”,扩大了地盘,为反叛奠定了基础。 • 最后“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想篡夺兄
长的王位,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
• 郑伯克段这个事件向我们展示了从西周 向东周过渡的时候,实际上进入 了一个
• 内容讨论 • 一 、郑伯克段: • 兄弟至亲却最终兵戈相向,孰之过? • 我认为是____之过,理由是 _____,从文中
________可以看出.

违礼干政
• 认为是姜氏偏私 • 爱一个讨厌一个,就是有私心才导致这
场战争的 • 姜氏主要有以下的“罪状”:第一,是
请制不成,然后请京,从祭仲的话可以 看出京的规模不符合制度 • 又做共叔段的内应,为之启城门
• 2B 《左传》应该是由左丘明写的
• 3C “施”是“推及”的意思。
• 4B A是“辟”通“避”,躲避的意思; C是“阙” 通“掘”;D是“大”通“太”
• 5D ABC都是宾语前置,D是判断句。
• 6D D没有活用
主要 身份 性情特点 人物 关系
文章 段落 段意 结构 号 序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左传》的相关文学常识;掌握本课的相关文言知识点。

过程与方法:讨论分析本课的人性性格特征;了解《左传》描写战争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评析封建时代亲属关系的实质。

教学难点:讨论分析本课的人性性格特征。

教学方法:讲析法,引导法,讨论法。

教具:常规教具。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秋战国是个战火纷飞的时代,群雄争霸。

各诸侯国对外要防范他国的进攻,对内也要维护政权的稳定,这就导致了统治者内部出现了非常残忍的尔虞我诈、互相倾扎的矛盾冲突。

我们下面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春秋初期发生在郑国的一个历史事件。

二、1、《春秋》及《左传》介绍
2、题目解说
三、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寤、大、参、辟、帅、锡、寘、阙
(二)词类活用:
1.惊姜氏。

惊,使动用法,使……受惊。

2.今京不度,非制也。

度,名词作动词,合法度。

3.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使……产生。

4.隧而相见。

隧,名词作动词,挖隧道。

(三)特殊句式:
判断句:制,岩邑也。

蔓,难图也。

介宾后置句:郑武公娶于申。

宾语前置句:姜氏何厌之有?敢问何谓也?对曰:“君何患焉?”
四、疏通文本,划分层次结构
1段:开端——生母恶子,偏爱公叔段
2—5段:发展——写公叔段得到城邑违规建城,并不断收占边邑,扩张势力。

6段:高潮——郑伯克段于鄢的经过。

8—9段:结局——庄公悔置姜氏,颍考叔助母子和好。

五、讨论交流
1、庄公真孝还是假孝?
2、左丘明对庄公的行为持什么样的态度?从哪里可以看出?
3、兄弟至亲却最终兵戈相向,孰之过?
六、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陈情表》和《郑伯克段于鄢》这两篇课文,你觉得要想家庭幸福,家人之间应该怎样相处?
七、总结
本文通过郑庄公与其弟共叔段争斗并取胜,与其母姜氏反目而后和好的过程的生动记叙,展现了郑国王室内部为争夺最高权力而勾心斗角以至兵戎相见的情况,揭露了春秋时期统治者残酷无情和虚伪卑鄙的丑恶面目,对我们今天了解奴隶社会的后期情况有一定的认识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