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散文诗歌良渚读玉
2024届浙江省杭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3学年第二学期杭州市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卷考生须知: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达尔文雀隶属于雀形目燕雀科,一共14种,其中13种分布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另一种分布在距加拉帕戈斯群岛600km的可可岛上:达尔文雀羽毛颜色均为暗色,体形相似,体长7-12cm不等,种间最明显的区别是喙部的形状和大小。
据考证,这14种达尔文雀是在过去的100万年至300万年间由同一祖先进化而来。
1835年9月,达尔文乘“贝格尔”号航行到加拉帕戈斯群岛时,在岛上发现一些羽毛颜色暗淡的雀形目鸟类,并采集了标本带回英国。
后来,英国鸟类分类学家G ould在研究达尔文收集的鸟类标本时发现这些雀形目鸟类是一些以前没有描述过的新种。
达尔文也因此受到了启发,在《物种起源》中论述到:“这境。
”这些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雀形目小鸟促使达尔文产生了生物进化的思想,后人为了纪念达尔文就把这些雀形目小鸟称为达尔文雀。
(摘编自邓文洪、郑光美《达尔文雀与生物进化》)材料二:1938年12月,28岁的英国帅小伙大卫·拉克和他的研究团队登上了圣克里斯托巴尔岛,研究不同种“达尔文雀”的繁殖和觅食行为。
每天上午他外出观察这些小鸟,下午则捕捉个体尝试进行圈养,看不同种之间是否会发生杂交。
正如达尔文曾指出的那样,“达尔文雀”非常温顺,不怕人而易于接近。
这些“很傻很天真”的鸟,是拉克在野外非常难得的理想观察对象。
1939年4月,拉克一行和4种共计40只地雀一起来到美国旧金山的加州科学院。
从4月底至9月初,拉克在加州科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比较动物学博物馆、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等地的馆藏做研究,还专程去大英博物馆检视了达尔文当年采集的标本,最后他竟总共测量了近6400号“达尔文雀”标本!根据掌握的翔实资料,拉克很快撰写出了题为《加拉帕戈斯地雀亚科形态变异研究》的专著。
2025届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5届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月下[俄]费特我和你一道漫步,在月亮的清辉里。
我的心快醉了,在神秘的沉默里。
池塘像一块闪亮的明镜,小草在呜咽不息,磨坊、小河和远处都已沉浸在月亮的清辉里。
能够悲伤?能够不活着?在这迷人的世界。
我们静静地走着,在月亮的清辉里。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和你一道漫步”,此句交代了人物和事件,从诗歌内容看“你”可以是“我”相恋的爱人。
B.“在神秘的沉默里”,“神秘的沉默”这个短语让读者联想到二人散步时气氛静谧、欢愉而融洽。
C.“磨坊、小河和远处都已沉浸/在月亮的清辉里”,诗意拓展,转人到对美好自然风景的描绘。
D.“我们静静地走着/在月亮的清辉里”,由“我和你”转为“我们”,二人的关系更为亲密。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池塘像一块闪亮的明镜”,运用了比喻修辞,“闪亮的明镜”生动贴切地描绘了池塘的平静。
B.“小草在呜咽不息”,赋予小草以人的行为特征,表现了悲伤、凄凉的情感,营造了忧伤的氛围。
C.“能够悲伤?能够不活着?”,使用反问语气,诗歌的节奏略为加快,强调了对生活的热切之情。
D.这首诗歌描绘了在月下美景中散步的所见所闻所感,语言优美,风格轻快而柔美,并富有音乐性。
3.“我的心快醉了”中“醉了”一词有什么妙处?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4.“在月亮的清辉里”这句在诗中出现了三次,请问有什么艺术效果?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
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
关于良渚文化的作文

关于良渚文化的作文
星期天,我和爸爸怀着兴高采烈的心情来到了良渚。
听说良渚已经有5000年的历史了!
首先,我们到了良渚文化博物馆。
在那里,我们学到了很多良渚的历史和文化,看到了各种玉器,比如:玉璧、玉钺和玉琮。
让我最感兴趣的就要数玉琮了。
你想知道玉琮是怎么做的吗?别急,让我来给你解释吧!首先,把玉石切成长方形,然后,在玉石中间钻孔,接着把毛糙的地方修平,最后,再用刻刀刻出花纹。
这样,一个玉琮就完成啦!再告诉你一个小知识,最大的玉琮叫“琮王”,它出土于反山王陵14号墓。
离开了良渚文化博物馆,我们去了良渚文化遗址公园。
公园里的反山王陵里有很多墓。
这里的墓是真的,随葬的物品是假的;但在博物馆里,墓是假的,随葬的物品却是真的。
随葬的物品中,玉器是最多的,爸爸告诉我:“中间孔小的叫璧,中等的叫瑗,大的叫环。
”我还在手工作坊里做了一块属于自己的玉璧呢!。
《良渚玉工》读后感范文

《良渚玉工》读后感范文良渚文化的玉器无疑在史前中国考古与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反映了一个时代的伟大创造,也是体现良渚社会权力与信仰的物证,对后世中国精神文明象征体系还产生了深远影响。
围绕良渚玉器的研究,多年来一直是学术热点。
最近,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合编的《良渚玉工》一书出版,又开启了新一轮良渚玉器研究的热潮,实在是可喜可贺。
《良渚玉工》“尝试从良渚玉器技术层面,上升到社会王权象征的分析(结语)。
”不仅创新了中国考古学技术层面研究体系,也代表了由技术层面上升到社会、精神层面研究的新台阶。
这,应该是该书编撰者的根本目的。
阅览该书,受益匪浅。
同时,也启发了一些思考,下面的文字,即是本人不成系统的一些想法。
首先,良渚玉工?这究竟是一个专门的称呼还是因找不到适合的词汇而借用后世制玉作坊来的一个术语?如果可以这么称谓的话,那么如何通过玉器去了解背后制玉的整个流程就应该是研究过程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它包括原料的开采、运输、加工过程、玉工身份,还有分配,等等。
一件玉器从原料采集到制作成形,需要的工序、功能与技术的流程及人员的分工究竟怎样的。
该书曾做了这方面的一些探索,就现有研究思路和方法而言,已经是囊括了应有的技术方法了,但问题还远未解决。
看来,要取得突破远非易事。
其次是方法论问题,良渚玉器工艺的研究应该包括哪些内容?首先要有概念和前提,这是立论的基础。
如果这个不明白,那所谓的玉工就没有意义。
窃以为,良渚玉工的研究,主要涉及三个层面的问题。
一是技术层面,也就是工艺水平和技术。
包括其工艺的出现、发生、发展和高峰以及衰落,对后世的影响等,这是一个工艺过程问题,可以自成系列地研究。
研究玉工,应该系统收集材料,也就是说,不仅仅收集和研究那些精美的和高等级的玉器,还应研究一般的玉器,还应研究半成品,还要研究玉矿、加工场所和作坊。
另外,还应研究同时期的石器工艺。
二是社会层面。
2025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第二高级中学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5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第二高级中学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霸王别姬(节选)张爱玲她高举着蜡烛站在项王的榻前。
他睡得很熟,身体微微蜷着,手塞在枕头底下,紧紧抓着一把金缕小刀。
他是那种永远年轻的人们中的一个;虽然他那纷披在额前的乱发已经有几茎灰白色的,并且光阴的利刃已经在他坚凝的前额上划了几条深深的皱痕,他的睡熟的脸依旧含着一个婴孩的坦白和固执。
他的粗眉毛微微皱着,鼻子带着倔强的神气,高贵的嘴唇略微下垂,仿佛是为了发命令而生的。
虞姬看着他——不,不,她不能叫醒他告诉他悲惨的一切。
他现在至少是愉快的;他在梦到援兵的来临,也许他还梦见内外夹攻把刘邦的大队杀得四散崩溃,也许他还梦见自己重新做了诸侯的领袖,梦见跨了乌骓整队进了咸阳,那不太残酷了么,假如他突然明白过来援军是永远不会来了?虞姬脸上凝结了一颗一颗大汗珠。
她瞥见了布篷上悬挂着的那把佩剑——如果——如果他在梦到未来的光荣的时候忽然停止了呼吸——譬如说,那把宝剑忽然从篷顶上跌下来刺进了他的胸膛——她被她自己的思想骇住了。
汗珠顺着她的美丽的青白色的面颊向下流。
红烛的火光缩得只有蚕豆小。
项王在床上翻了个身。
“大王,大王……”她听见她自己沙哑的声音在叫。
项王骨碌一声坐了起来,霍地一下把小刀拔出鞘来。
“怎么了,虞姬?有人来劫营了么?”“没有,没有。
可是有比这个更可怕的。
大王,你听。
’他们立在帐篷的门边。
《罗敷姐》已经成了尾声,然而合唱的兵士更多了,那悲哀的、简单的节拍从四面山脚下悠悠扬扬地传过来。
“是江东的俘虏在怀念着家乡?”在一阵沉默之后,项王说。
适合高中生朗读的散文(通用12篇)

适合高中生朗读的散文适合高中生朗读的散文(通用12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说起散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散文对作者主观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体中仅次于诗歌的。
你所见过的散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适合高中生朗读的散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适合高中生朗读的散文篇1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适合高中生朗读的散文篇2我的乡愁,是牵着风筝的线。
离乡越远,思念越长。
我的乡愁,是心中珍藏的酒。
离乡越久,味道越醇厚。
我的乡愁,是隐藏在天宇的星斗。
夜深人静时,便一颗一颗闪亮起来……我的乡愁,是一遍一遍的月圆;我的乡愁,是一列一列的帆船;我的乡愁,是隔不断的海水;我的乡愁,是远方的岸。
故乡是磁石,故乡是胎盘,我的乡愁,是孩子对乳汁的期盼,是无以回报的忐忑,是坚定不移的归心和眷恋!适合高中生朗读的散文篇3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声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篇鹅黄,你象;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中期待的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适合高中生朗读的散文篇4闷热的孤独和现实的挣扎,在24岁的年华里占据着如此大分量的比重。
哪怕我再怎么喜欢你。
在思念堆积起的爱里,一直幻想有一天你会开心着打电话过来,朝我诉说你的心,心心相印。
然而,骤然暴雨狂风,记忆更迭,遍地散落24岁生命的分子的飘零的寂寞。
就这样,我只短暂拥有你的全部,便戛然剧终。
我喜欢你。
思想你。
是否能够不时想起我们初识时的那个下午,以及成为知己的那些打马而过的时光。
天津市南开2024_2025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天津市南开2024-2025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检测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共33分)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答题纸与作文纸一并交回。
一、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2024年9月23日,钱塘江畔。
杭州用一场以“潮起亚细亚”为总主题的盛大开幕式,为第19届亚洲运动会( )。
这是一场( ) 的文化盛宴。
采集于良渚古城遗址的火种,历经一路传递,最终点燃主火炬,恰似中华五千年文明( )、生生不息;文艺演出上篇《国风雅韵》尽展钱塘繁华、江南风韵,又奇异地与“亚运”谐音,透出中国语言文字的精妙;开幕式上播放的短片《相约杭州》诗情画意,纵贯古今,勾画出古都杭州的隽美、活力与现代。
,这是杭州人的浪漫,是今日中国的自信与从容。
以体育促和平,以体育促团结,以体育促包涵,杭州亚运会必将成为推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取材于新华社官方账号,“新华社体育”相关报道)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启航意味深长薪火相传B.启航意蕴悠长薪火相传C.起航意蕴悠长一脉相承D.起航意味深长一脉相承2.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组是( )A. 开幕式用“活力浙江”之新向亚洲发出邀约,又以“诗画江南”之秀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B. 开幕式用“诗画江南”之新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又以“活力浙江”之秀向亚洲发出邀约。
C. 开幕式用“活力浙江”之秀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又以“诗画江南”之新向亚洲发出邀约。
D. 开幕式用“诗画江南”之秀向亚洲发出邀约,又以“活力浙江”之新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杭州,古称临安、钱塘,是三吴地区的大都会,自古繁华。
柳永的词作《望海潮》主要表现的就是杭州的富庶与漂亮。
B. 六艺经传,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其中《乐》久已失传。
2024届浙江省9+1联盟高三下学期3月模拟预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浙江省99+1高中联盟3月高考模拟卷语文(答案在最后)考生须知: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3.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4.选择题一律使用2B铅笔填涂答案,非选择题一律用0.5毫米黑色字迹中性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河西走廊位于中国西北部,因地处黄河以西形似走廊而得名,专指祁连山脉(走廊南山)与走廊北山(马鬃山、合黎山、龙首山)之间的呈东南—西北走向的狭长通道。
它之所以能成为多元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通道,是由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
河西走廊南与青藏高原毗邻,北与蒙古高原接壤,东与黄土高原相会,西与塔里木盆地连接,地处四大地理单元的交汇地带。
②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侧的古浪峡,西至甘新交界的星星峡,东西长900余公里,南北宽数公里至100多公里不等。
河西走廊地势南高北低,分为南部祁连山地、中部走廊平原、北部低山丘陵与荒漠四大地貌单元,内部除山地、河谷、冲积平原以及绿洲、湖泊外,大部分地区为沙漠戈壁。
河西走廊地处欧亚大陆腹地的干旱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燥,风沙频繁,冷热变化剧烈。
祁连山的冰雪融水在走廊腹地形成了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三大内陆水系。
得益于这三大水系的灌溉滋润,河西走廊内部形成了武威、张掖—酒泉、玉门—敦煌—瓜州三大绿洲区,成为宜农宜牧的丰饶之地和名副其实的孔道。
古代史籍中就有“河西殷富”“凉州之畜为天下饶”“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之说。
③在历史上,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河西走廊是众多民族迁徙的必经通道。
费孝通先生将河西走廊及相邻地区称为西北民族走廊,德国学者费迪南德·冯·李希霍芬将其称为“民族交往的大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散文诗歌:良渚读玉哲人说:“一个时间只能干一个时间的事,这是时间的边界,也是做人做事的边界。
”良渚先民干的是琢良渚玉器之事,干的是造良渚文化之事,他们终让时间在边界内尽情闪现出灿烂之光,这是何等的辉煌,何等的精彩!“良渚”的字面意思是“佳美的水中陆地”。
考古学称,良渚文化为距今5300—4000年,分布在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约36500平方公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1936年的11月3日下午,是一个注定要被载入史册的日子。
年仅24岁、学历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在考古学界毫无名气的“小人物”施昕更,在家乡良渚朱村兜附近的棋盘坟一个狭长形的干涸池底,发现了几片“黑色有光的陶片”,从此渐渐揭开了良渚文化神秘的面纱。
从1936年良渚文化的奠基者施昕更发现良渚文化遗迹到现在,在已经发掘和出土的文物中,石犁、石镰、石耘等稻作农具以及各种陶制酒器,反映出当时的农业已进入犁耕稻作时代;遗存的丝、麻、陶、玉制品反映出手工业趋于专业化;氏族祭坛、贵族大墓和平民小墓显示出不同层面的分野;黑陶器皿上的原始刻痕,既是先民对当时社会的理解,也是中国成熟文字出现的前奏……众多信息揭示出一个共同的文化特征:华夏文明的曙光是从良渚升起的。
一种文化比一个政治单元不知要久远多少倍,考古学家也许仍未确切地弄清良渚的时代背景,但是它折射出的文化光芒所带给人们的惊奇,早就淹没了对它的政治制度的兴致,这也就是以“良渚文化”命名之缘由了。
在我看来,玉器是良渚文化最重要的文化因子。
在那个时代,良渚文化玉器恰似一卷卷古朴的诗书,沉稳的线条就是连绵的文字,誊写着良渚先民琢玉的故事。
要知道,良渚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第一个玉器制作和使用高峰期中最杰出的代表。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已知的良渚玉器数目不在20000件之下。
反山与瑶山是目前所知出土玉器最为丰富的两处显贵者墓地,24座墓葬出土玉器达到6000件,其中反山12号墓一座墓葬就出土玉器647件。
良渚文化玉器使用的玉材可分为多种,一种为透闪石类矿物,同新疆和田玉类似,以青色、青绿色为多,同和田料比,较和田玉色艳、色匀,透明度高,有专家称之为真玉。
另一类属角内石类矿族,硬度不如前一种高,几乎没有透明感,有些带有云母状亮斑,以青色、赭色玉为多,专家称之为假玉。
另有出土牙黄色玉的报道,可能是蛇纹岩类的材料。
精美的石头会唱歌,不论是哪一种类型的玉石,在良渚先民那里,都被当作一个个独具个性的生命形态来读。
一种祭祀凭吊的心绪,融入悠远宁静的空气。
趸拥着对良渚文化玉器的热切念想,初夏的一天,我走进了位于施昕更当年发掘良渚黑陶的山角边的良渚文化博物院。
显然,这是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和宣传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博物院。
据介绍,博物院建筑由英国建筑设计师戴卫·奇普菲尔德设计,凸显了粗犷、大气、厚重、简洁的特色,体现了艺术与自然、历史与现代的和谐与融合。
可不是?整座博物院以“一把玉锥散落地面”为设计理念,由不完全平行的四个长条形建筑组成。
外墙全部用黄洞石砌成,远看就如玉质般浑然一体。
博物院的院落不大,过了停车坪,上十来级台阶便是一个大平台,平台左边竖立着一根外方内圆中空的石雕玉琮。
玉器造型作为一种元素,在设计创意里占据的重要位置,无疑亦昭示了玉器在整个良渚文化中之无可替代的作用。
如果说,第一展厅“发现求真”,让我们跟随施昕更试掘良渚,听闻苏秉琦感叹“古杭州”,并在良渚古城的石破天惊里,以时空为坐标穿越体验考古学家发现良渚遗址、认识良渚文化、确立良渚文明的70年考古历程的话,那么,第二展厅“良渚古国”的一个个活灵活现的良渚先民的劳作场景,让人震撼,令人感慨。
这里有实地揭取的良渚古城剖面,有反映莫角山营建的大型油画……尤其是运用声、光、电等现代高科技手段,全景式复原和再现良渚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展示了5000年前良渚古国的灿烂与辉煌。
图示告诉我,良渚文化的大多数精美文物都出自人工堆筑的被当地人称作“墩”或“山”的土台,其高度在地平以上4米到10米甚至更高,土台的占地面积从数百到上千平方米不等,土台的墓葬和祭坛的作用类似于埃及法老或南美玛雅的金字塔,这样的高台大冢,考古界称之为良渚大墓。
除了已经发掘的反山、瑶山、莫角山,经考证在良渚附近的大墓还有近50处。
真正令我怦然心动,有着强烈现场感和参与感的,则是一个硕大的良渚先民的琢玉场景。
玉“聚天地之精华,得日月之灵气”,其虽为石,也有生命,一旦为慧眼识之,高手琢之,则获新生。
微阖双目,我自能想见玉匠们相互间配合默契的场景;侧耳谛听,自能听闻隐隐的歌音。
要知道,那定然是一个快乐的时代,是一个创造的时代,否则就不会有如此众多的珍品奇物创造出来。
温煦的时光里,和谐的氛围中,良渚先民们更多地发挥并且进行着幸福的想象与锲而不舍的切割、打磨,每一件珍品,都留下了抑制不住的兴奋与热情。
尽管这些创造了历史,创造了文化的玉匠们,最后连个名字都未能留下来,他们总是不停地付出,不停地流汗,不停地喘息,但他们愿意,他们乐于默默奉献。
显然,与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相比,良渚文化玉器的制作工艺取得了长足进步,其中一个特点是,石英砂已被广泛运用。
已被发掘的墓中不仅发现了可以琢玉的石英砂,而且管钻剩下的棕蕊的发现,也证明了当时管钻法已普遍运用到钻孔技术中。
另根据对良渚文化玉器工艺的考察,此时很可能已出现了旋转性的原始砣具。
在加砂注水的切割里,在砣具不断旋转中,良渚文化玉器呱呱落地……这几千年前的玉器,是生命,是音乐,那些灵动的流线,是良渚先民临摹石头、树叶、竹枝的指纹,是他们打击各种器物、男女欢唱的音韵的记录。
于是,有了甲骨文、青铜器,有了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
传说黄帝时史官仓颉造字,造出来后“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为潜藏”。
可见,在中国人心中,文字的力量惊天动地。
殊不知,甲骨文正是起源于这些流线,受到了这些流线的启迪。
更何况,这些流线吞吐过无数祈祷祝福,又沉默在地下5000年,蕴含着多少力量!透过现场,我想深入和执着,但我的手和目光只能游走在时光的背面,就像面对一张粗糙的沙纸,它挡住了我。
在展厅中穿行,就恍如在5000年的文明时空中遨游。
而当步入第三展厅“良渚文明”时,我分明感受到最激动人心时刻的到来。
这里展出的琮、璧、钺等大量良渚时期的精品玉器,充分彰显了以玉为特征的良渚文明在中国和世界同时期或同类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与影响。
是啊,其实每一件良渚文化玉器,都曾经照耀过也必将继续照亮中国和世界的文明天空,其的入土和出土本只是一种存在的方式。
良渚文化玉器的种类,已知的有琮、璧、钺、璜、环、瑗等40余种,其中琮、璧、锥形器、三叉形器、梳背等半数以上的器类,皆为良渚文化原创。
是啊,每一件原创玉器,皆是古老文明的见证,都镌刻着一段历史的精彩;每一件晶莹剔透里,闪耀着良渚先民的智慧之光、浪漫之情。
比如那一件件玉璜,形如航船,其艺术的灵感不就来源于生活?要知道,5000年前,船已是良渚人的生产和交通工具。
正如作家赵丽宏所说:“一个五千年前的女子,将一艘玉雕的船佩在胸前,我想,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美,也是将希望悬在心头。
希望捕鱼者满载而归,希望远行人平安归来,希望生活如航船乘风破浪……现代人如此想象,也许牵强附会,但我相信,古人的希冀,必定比我的想象更悠远,更宽广。
”玉璜创作如此,那么其它玉雕的构制琢磨呢?岁月的湍流自可以将人世兴衰冲刷得无影无踪,然而,在不朽的玉器上,时间却能永恒凝固。
面对每一件玉器,伫立呆看,只觉一股气势迎面扑来,形制各异,动人心魄,让人深为良渚古人的胆识、气魄与智慧激动。
为什么偏偏是这种形制状态,而不是别的形制状态?为什么只发生在良渚,而不发生在别的什么地方?良渚先民究竟出于何种思考……一切都让人感叹不已,思量不已,深感自己才刚刚开始阅读一部大书。
也许是太湖之水天目之绿给了能工们太多的灵感,也许是钱塘之潮东海之涛给了巧匠们太多的激情,良渚先民们把挚爱与希望、虔诚与理想统统倾注于每一件玉器之中了。
是的,良渚文化玉器在数量和器类上的绝对优势,标志着良渚文化的制作和使用达到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独一无二的高度;在功能方面所显示出来的复杂性和全面性,也为中国同时期各大区系类型考古学文化所。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呢?随着良渚文化的琢玉技术的提升,尤其是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良渚文化玉器的用途始有了质的变化。
当时,璧、琮、冠状器、三叉形器、镇为礼器,是史前时代人类用来崇拜神灵的利器。
这标志着中国古代部分玉器已经开始脱离现实生活,逐步被蒙上神秘的面纱走上神坛。
毫无疑义,良渚文化玉器是当时辐射面最宽、影响力的器物,其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的影响力几乎达到大半个中国。
是啊,良渚文化玉器所显示出与夏商周文化的密切关系,自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比如,良渚玉琮到了商代,不仅为殷人所继承,而琮上雕刻的神徽,更成为商王朝青铜礼器装饰上所具有的饕餮纹,呈现出一派庄严威武而又神秘的气氛。
《周礼》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这也是后世“苍天、黄土、青龙、朱雀、白虎、玄武”思想的由来,而周代以璧琮祭祀天地的用玉礼制,正是起源于良渚文化。
汉代以后玉琮发展成“玉刚卯”,变成一种佩带于身,具有祈福消灾作用的护身符。
又比如,良渚玉璧在先秦时已为华夏民族所使用。
良渚玉璧的功能既是先民用以与神明沟通的祭器,又是具有敛尸防腐功能的法器,同时还是部族间馈赠礼聘的贵重礼器。
三国以降,良渚玉璧融入华夏文明,而且功能仍具有良渚遗风……可以说,其他地区出土的内圆外方造型的玉琮为良渚文化首创,其他地区出土的玉琮都受到了良渚文化直接间接的影响。
随之秉承、变异、传递和发扬光大,最终融汇到夏、商、周三代文明以“六器”与“六端”为代表的玉礼器系统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一切诚如为“良渚文化”定位的夏鼐所言:“当时各种文化在祖国大地上争妍竞秀,并且常常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交织成一幅光采奇丽的图景,而且为中国文明打下了基础。
良渚文化不愧为中国文明起源的一大源头。
”穿梭在一片片玉石串成的历史隧道,我想起了王蒙先生的话,良渚玉器有“天人合一”的自然审美趋向,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有“敢为人先”的创业新追求,有“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有“化干戈为玉帛”的和谐友爱风尚。
是啊,这些鲜明的性格,自深深熔铸在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之中,良渚文化那种精致和谐的调性奠定了杭州这座城市的审美调性,又何以不为当下浙江人留下创新、开拓进取的文化基因?走出良渚博物院,我心自难以平静。
良渚,吸引我们的不应该只是瞻仰者的目光,更多的应该是一种厚重与隽永的文化符号,凝结在华夏历史与传统文明的骨髓中,永恒在一个民族的记忆中。
什么叫智慧?什么叫力量?创造文明就是智慧,推动历史就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