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介绍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一部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是一本系统介绍传播学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的教材,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传播学的核心内容。
本部分将概述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并介绍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框架。
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 传播:传播是指信息的传递和接收过程,包括信息的产生、编码、传递、解码和反馈等环节。
2. 传播者:传播者是指信息的发出者,可以是个人、组织或媒体等。
3. 受众:受众是指信息的接收者,可以是个人、群体或公众等。
4. 信息:信息是指传播的内容,可以是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
5. 传播渠道:传播渠道是指信息传递的媒介,可以是口头、书面、电子等。
二、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框架1. 传播模式:传播模式是指传播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常见的传播模式有拉斯韦尔的5W模式、香农韦弗的线性模式、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等。
2. 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指传播活动对受众产生的影响。
传播效果可以分为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如认知效果、情感效果、行为效果等。
3. 传播媒介:传播媒介是指传播信息的载体,如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不同的传播媒介具有不同的传播特点和优势。
4. 传播环境:传播环境是指传播活动所处的周围环境,包括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政治环境等。
传播环境对传播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5. 传播伦理:传播伦理是指传播活动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传播伦理要求传播者尊重受众,传播真实、准确、公正的信息。
第二部分:传播学的理论流派与研究方法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不仅介绍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还深入探讨了传播学的理论流派和研究方法。
本部分将重点介绍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并简要介绍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一、传播学的理论流派1. 经验学派:经验学派是传播学的主流学派,它强调通过实证研究来揭示传播现象的规律。
经验学派的主要理论包括议程设置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创新扩散理论等。
2. 批判学派:批判学派是传播学的另一重要学派,它关注传播现象背后的权力关系和社会结构。
传播学专业各方向介绍

传播学专业(050302)1.理论传播与传播史方向在经济、社会日益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传播学已经成为重要的基础性学科。
本研究方向在传播学学术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该学术体系的基础理论。
本研究方向的特点是在从传播历史发展入手研究传播活动的普遍规律的基础上,侧重于研究代表传播发展方向的,以广播电视、互联网为主体的传播活动及其规律。
传播学所具有的跨学科特征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综合与多元。
宏观上,本方向研究有助于我国经济、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把握传播活动的过程、机理和效果等的基本规律,从新的学术角度,用新的研究方法探讨、开拓传统学术领域;微观上,本研究方向结合我国传播业,尤其是广播电视业、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实践,研究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传播的手段、受众、改革等重大问题。
本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包括广播电视在内的各级各类传播媒体、政府相关机构、企事业宣传或公关部门等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同时兼顾学生理论、科研及教学能力的培养。
通过学习,学生将形成宽厚的人文及社会科学基础,全面掌握传播学原理、理论框架和实践技能,具备对传播现象、媒介实践的批判及反思能力,成为具有现代传播理论素养、适应当前信息传播业以及媒介研究、教育领域实际需要的专业化的应用人才。
本方向的专业复合性要求具有相对宽泛的知识基础,为学生开设了传播全球化研究、基础统计学、传播学理论研究文化与传播研究、传播研究方法等重要的传播学基础课程,同时也为学生世界政治与中国外交、文化外交研究、新媒体传播形态与传播规律研究、跨文化传播研究等选修课程。
这些课程不但加强了传播理论课程的比重,也更加有效提高了课程之间的延续性和连贯性。
2.应用传播学方向本研究方向为应用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宏观层面的媒介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制的研究、媒介发展战略研究,中微观层面的媒介策划、媒介品牌、媒介营销等研究。
本方向研究依托传媒大学的综合学科交叉平台,如与传媒经济研究、受众研究、媒介市场调查研究、广告学研究等的有机结合,依托长期以来形成的与各种强势媒介的有效关联,使媒介经营管理研究具有学科延展性、专业贴近性和内容实用性的优势。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自诞生以来一直在不断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经典的理论和观点。
这些经典解读不仅为我们理解传播现象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也为我们深入探讨和应用传播学提供了基础。
本文将介绍传播学领域中的十大经典解读。
1. 传播过程模型传播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是探讨信息是如何传播的。
传播过程模型将传播过程划分为发送者、信息、媒介和受众等要素,并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模型包括经典的拉斯韦尔传播模型、舆论领袖模型、多步流模型等。
2. 有效传播有效传播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关键概念,指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被接收者理解和采纳的程度。
有效传播的重要条件包括信息的清晰、准确、有说服力,以及适时的传播渠道。
3. 媒介效应媒介效应是指媒介对信息接收者产生的影响。
经典的媒介效应包括鲍尔斯媒介效应、谴责效应、凝视效应等。
这些效应揭示了媒介对观众态度、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4.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传播学中的重要理论框架之一,旨在解释个体对媒介信息的处理和理解过程,以及个体对新闻报道、广告等传媒产品的反应。
其中包括知觉选择、信息加工、记忆保留等多个关键概念。
5. 主流化与倾向性传播学研究中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主流化与倾向性。
主流化指社会上的权威机构对信息的选择和宣传,而倾向性则指传媒报道中潜在的偏见和倾向。
这两个问题不仅会影响信息的真实度和客观性,也会对公众的态度和观点产生影响。
6. 观众研究观众研究是传播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旨在理解观众对媒介信息的接受与理解过程。
观众研究关注观众的需求、动机、态度、行为等方面,为媒体的内容制作和传播提供指导。
7. 新闻报道与公共舆论新闻报道与公共舆论是传播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
传播学关注新闻报道对公众持有观点的影响,以及新闻报道在形成公共舆论和社会议程上的作用。
8. 媒介与社会变革媒介与社会变革的关系是传播学的一个重要议题。
传播学研究了媒介对社会变革的影响,以及社会变革对媒介的改变,例如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对新闻传播和社会互动的深远影响。
传播学入门知识传播理论和传播方式的基本认识

传播学入门知识传播理论和传播方式的基本认识传播学入门知识:传播理论和传播方式的基本认识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递和影响的学科,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从新闻传播到社交媒体、广告宣传等。
在学习传播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传播理论和传播方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本文将介绍传播学的入门知识,帮助读者对传播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1. 传播理论传播理论是传播学的基石,它用于解释人们在传播过程中是如何接收和解读信息的。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传播理论:1.1. 传统媒体理论传统媒体理论主要关注大众媒体(如电视、广播等)对信息的传输和接收。
这些理论包括媒介效应理论、社会认同理论等,旨在解释媒体对大众行为和意见的影响。
1.2. 新闻价值理论新闻价值理论解释了新闻编辑和传播的基本原则。
例如,新闻消息的时效性、重要性、稀有性、冲突性和近距离性等,会影响新闻媒体对新闻事件的选择和报道方式。
1.3. 互动传播理论互动传播理论关注人们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上的交互行为。
它探讨了人们如何使用和分享信息,以及这些信息如何通过社交网络传播。
2. 传播方式传播方式指的是信息从发送者到接收者的传递路径。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传播方式:2.1. 一对一传播一对一传播是指信息通过面对面或私人交流的方式传递。
例如,电话、面谈、邮件等都属于一对一传播方式。
这种传播方式可以提供个性化的交流体验,但传播范围有限。
2.2. 一对多传播一对多传播是指信息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向大量人群传递。
这种方式可以覆盖较大的受众,但交流形式相对单向,接收者无法主动参与。
2.3. 多对多传播多对多传播是指信息在多个参与者之间相互传递和交流。
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等提供了多对多传播的机会,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多样化和灵活。
3. 传播学的应用传播学的理论和方式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
以下是几个传播学的常见应用:3.1. 媒体与广告广告推广和营销活动通常借助传播学的理论和方式。
通过了解受众的需求和心理反应,可以制定更有效的广告策略。
新闻传播学专业介绍

新闻传播学专业介绍一、学科简介1。
一级学科简介:新闻传播学是研究新闻活动、传播活动及其他人类传播现象的学科。
本学科以人类社会新闻与信息传播活动为对象,从不同维度研究不同形态和类型的新闻与信息传播活动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在性质上,兼跨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
本学科以往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而展开,在近些年,其研究视野和范围大大扩展,网络传播、媒介文化、数字传播、信息和文化产业等各个方面,已成为本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
目前,本学科下设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与数字传播、广告学与传媒经济学四个学科方向。
2。
学科方向简介:1新闻学:以新闻生产及传播,特别是职业新闻传播为研究对象。
主要包括三个方向:第一,新闻理论研究:对各种新闻传播新现象新问题、数字化时代新闻传播发生和发展、提升全民媒介素养等提供理论支持和说明;第二,新闻业务研究:以传统的"采写编评"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新闻业务研究,正在转变为事实、娱乐、评论等叙事技巧与文字、图像、影像、声音综合运用的研究,而且信息搜集、分析、整合、呈现等综合创造能力的研究,成为新闻学研究的前沿;第三,新闻史研究:为职业和非职业新闻传播者提供本领域人文历史意识,尤其是提供当代新闻传播历史发展变化的基本概念方面,都面临着新的任务。
2传播学:以人类传播现象为研究对象,重点在于传播、交流与人类的关系及其变迁。
主要包括三个方向:第一,传播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传播与人的交往、传播制度、传媒生产、受众、传播效果等;第二,媒介文化研究:主要内容包含媒介生产与政治经济权力、媒介文本的意义呈现、作为文化的传播技术、跨文化传播等;第三,传播史研究,包括媒介史、传播观念史、传播文化史和社会史等。
3广播电视学与数字传播:科以广播电视和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为主要研究对象。
主要包括两个方向:第一,广播电视研究:主要包括节目和频道率的构架、类型、制作和运营、广播电视节目和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受众、收视听率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研究;第二,新媒体研究:强调以信息科学和数字技术为主导,以传播理论为依据,内容涉及基本理论研究、内容产制研究、产业模式研究以及传播与技术融合部分的研究,同时,研究新媒体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关系。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介绍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介绍新闻传播学是一门研究新闻、传媒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主要包括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传播学等学科内容。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培养学生具备新闻传播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了解新闻传播领域的最新发展和动态,能够适应和引领媒体变革的需求,以及具备独立、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具备跨文化沟通和合作能力。
下面将介绍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几个典型分支学科。
其次,广播电视学是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另一个重要分支。
它主要研究广播电视媒体的制作、传播和接受机制,以及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规范和技巧。
广播电视学课程包括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广播电视节目理论等实践性课程,以及广播电视媒体经济学、广播电视传播学等理论性课程。
学习广播电视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广播电视制作和报道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意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再次,传播学是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另一个重要分支。
它主要研究人类传播活动的基本原理、传播媒介的特点和传播效果的评估方法等内容。
传播学课程包括传播学原理、传播艺术与技巧、传播心理学等理论性课程,以及公共关系、媒介管理等实践性课程。
学习传播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传播策划和组织能力,提高他们的沟通和交流能力,适应现代社会信息快速传递的需求。
此外,新闻传播学类专业还包括网络传播学、媒介创意与策划等专业方向。
网络传播学主要研究互联网媒体的运作方式和特点,以及网络新闻报道和社交媒体营销的技巧。
媒介创意与策划主要培养学生的广告创意和媒体策划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广告公司和媒体组织中担任相关职位。
总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旨在培养学生的新闻素养和传媒技能,使他们成为能够适应媒体行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
通过学习新闻传播学,学生可以了解新闻传播的基本原理和规范,掌握媒体运作和传播策略的技巧,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传播学专业各方向介绍

传播学专业各方向介绍
传播学专业是指从传播的角度研究传播过程、传播效果、传播规律和
传播活动等的学科。
目前,传播学专业在我国高校综合性学术领域中较为
重要,涉及传播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艺术设计等领域,遍布
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市场营销学、文化管理学、影视传播学、
网络传播学等各个分支。
新闻学是传播学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研究关于新闻媒介、新闻传
播理论、新闻传播实践及其影响的课题为主要内容,重点研究新闻形成和
传播的内容、特点、规律及其影响。
广播电视学着眼于广播电视媒体,研究广播电视传播理论和实践,以
及广播电视传播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影响的规律,重点研究广播和电视
的形成和传播的内容、特点、规律和影响等问题。
广告学专注于对广告传播进行研究,主要涉及广告分析、广告语言、
广告心理学、广告实践等学科,研究广告的内容、策略、规律、功能和影响。
市场营销学研究着重于市场营销传播,主要包括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产品策划与营销策略、市场营销管理、市场调研与反馈等研究方向。
【专业介绍】传播学专业介绍

【专业介绍】传播学专业介绍传播学专业介绍一、专业概述传播学专业培养有宽厚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掌握传播专业基本理论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国际交流和使用现代传媒技术能力,富于创新精神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传播学专业介绍二、培养目标传播学专业培养能适应中国社会发展需要,具有传播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国际广播、卫星电视、互联网、通讯社等传播媒介的政治文化环境、运作方式和商业价值,能够在国内外传媒企业中胜任策划创意文化产品、组织国际交流项目、解决文化传播现实问题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传播学专业介绍三、专业特色传播学专业具有鲜明特色,特别是在农业科教影视领域具有独到的优势。
为了适应21世纪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本专业在完成传播学基本培养规格和基本训练的同时,在高年级设置了影视传播(侧重纪录片、科教片创作)和传播理论与实务(侧重新闻与网络新媒体)两个专业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选择相关专业方向深入学习。
传播学专业介绍四、主干课程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国际传播学概论、跨文化传播、大众传媒法、中国新闻传播史、外国新闻传播史、新闻写作、国际关系概论、国际谈判与协商、影视传播学、媒介经营与管理、传播学研究方法、摄影与剪辑、专业外语。
传播学专业介绍五、就业方向面向新闻出版单位、影视公司、广告公司、文化传播机构等,主要从事:以多媒体出版物和网络出版物的编辑与合成;以门户网站为主的多媒体网络传播;数字影视作品的编辑与制作。
传播学专业介绍六、就业前景传播学专业是20世纪中叶在美国等发达国家逐渐形成的新兴学科,它与信息科学一文一理,覆盖了从信息传播内容到信息传播技术的完整体系,构成了当今信息社会的主旋律,特别是令世人瞩目的大众传播域,形成了以传播理论为基础,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传播平台,平面媒体、广播影视媒体、网络媒体相互促进的专业学科群,学科体系横跨从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效果等整个传播领域,构成了从理论传播学到应用传播学的宽口径、厚基础、适应面广的新兴学科专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介绍及参考书目
虽然早在20世纪50年代即有学者开始介绍传播学,但是直到1982年北京第一次传播学研讨会后,“传播学”这一命名才算是正式合法地进入大陆语言系统。
1983年由原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世界新闻研究室组织编写的《传播学(简介)》(人民日报出版社)小册子中明确使用了“传播学”这个概念。
1985年陈韵昭在翻译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所著的“Communication Theories: Or igins, Methods and Uses in the Mass Media”时,将其名译为《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4年陈亮等翻译了施拉姆的《传播学概论》,而此书的再版前余也鲁译为《传学概论:传媒、信息与人》,余也鲁先生它译成了“传学概论”,“传播”成为了“学”。
广播使用有声语言,适合一切听力正常的人,超越了识字水平、读解能力的制约,具有广泛的听众群。
原始的人类传播信息用有声语言,发明文字虽然使人类传播信息的能力增强,信息得以储存,扩大了人类知识的积累能力,但是没有读写能力的人被排除在外。
广播直接被听众接受,对于有相当多文盲的国家,广播成为最重要、最实用的媒介。
在广播媒介发展的基础上,人类进一步发展电视图像传播技术,19世纪30年代,电视图像扫描技术被发明和应用。
其后,经许多科学家的努力又逐步完善了电视摄像及接收技术,为图像清晰的现代电子扫描电视创造了技术条件。
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开始正式播送节目。
电视利用画面和音响绘声绘色地再现了真实的影像,记录下的内容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人类正在形成“眼见为实”的历史观。
无线电通信是通过电波的发射和接收来进行的,其传输方式可分为地上波传输和卫星传输两种。
地上波传输,需要建立多处中转发射和接收台来克服高大建筑物或高山等的障碍,远距离传输需要较多的环节。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卫星传播的时代。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的规模急速扩张,它成为全球最大的、最流行的计算机信息网络。
互联网的起源,除了成熟的技术条件外,还有着浓厚的政治背景。
美国和苏联的政治与军事竞争,直接催生了互联网的研发。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在美国研制成功,它是美国陆军与宾夕法尼亚大学合作的产物,其主要作用是进行导弹弹道计算。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
一颗人造卫星后,美国政界一片恐慌,一些人认为美国的国防安全因此受到威胁。
于是,时任美国总统的怀特·艾森豪威尔成立了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ARPA 的主要任务是向总统和国防部长提供快速信息服务。
1958年,美国国家航天航空管理局(NASA)成立后,.ARPA开始把自己的工作重心转向“基础研究”,计算机方面的研究正是在这时进入了ARPA,它的直接成果便是阿帕网的出现,阿帕网便是今天互联网的雏形。
1973年ARPA网扩展成互联网,第一批接人的有英国和挪威的计算机。
20世纪80年代初,当美国全国性互联网真正建立起来后,90年代初,欧洲科学家提出了万维网(WWW)的设想。
这意味着网络中不再只有枯燥的数字和文本,而是将加入图片和声音等多种信息,而网络的使用也将变得十分简单,网络中的信息可以实现相互的连接。
万维网技术的运用,使得互联网有可能真正走出技术高手的圈子,飞入寻常百姓家。
20世纪80年代,传播学正式进入我国。
在这30年的时间里,人们对传播学的认识随着中国社会环境的变迁、媒介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宏观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深化。
今天,传播学已列入国家一级学科,传播学教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综观传播学教材的出版领域,各种版本的传播学教材多达上百种。
在数量庞大的教材中,面向高等院校本科生教学的教材占了绝大部分。
这些教材主要是对西方经典传播学理论的介绍,而面向高职高专学生所写的传播学教材少之又少。
1)《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传播学概论》孙庚(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传播学总论》(第二版) 胡正荣清华大学出版社
4)《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段鹏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5)《21世纪初大众传播发展战略研究》胡正荣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6)《传播学纲要》陈力丹、闫伊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7)《生活中的传播》(第四版)(美)伍德著,董璐译北京大学出版社8)《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沃纳·赛弗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9)《传播学史》[美]罗杰斯上海译文出版社
10)《传播理论》(第5版)[美]小约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1),《新闻传播学》黄旦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