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地质环境基本概况

合集下载

安徽芜湖勘察报告

安徽芜湖勘察报告

安徽芜湖勘察报告摘要本报告对安徽芜湖地区进行了全面的勘察,旨在了解该地区的地质情况、水文情况、气候特点以及环境状况。

通过勘察,发现了芜湖地区的优势资源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便为该地区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引言芜湖位于安徽省东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的城市。

本报告通过对该地区的勘察,旨在全面了解芜湖的地理、地质、水文、气候和环境状况,为该地区的规划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2. 地质情况芜湖地处长江下游平原,地质构造主要以河流、湖泊和沉积层为主。

地质构造相对平稳,地下资源较为丰富,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

地质情况对于芜湖的资源开发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 水文情况芜湖地区水系发达,有长江和淠河两条重要河流贯穿而过。

长江是我国重要的水路交通干线,为芜湖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淠河则为芜湖的灌溉和农田水利提供了可靠的水源。

4. 气候特点芜湖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夏季湿热,冬季湿冷。

气候条件适宜农业发展,为芜湖的农业经济打下了良好基础。

同时,芜湖还要注意防范台风和洪涝等自然灾害。

5. 环境状况芜湖的环境质量受到了污染物的影响。

主要污染源包括工业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和机动车尾气等。

相关部门需要采取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提高芜湖的环境质量。

6. 勘察发现通过勘察,我们发现了芜湖地区的优势资源和存在的问题。

优势资源包括丰富的地下资源、发达的水系和适宜的气候条件。

而问题主要包括环境污染、土地开发不均衡、交通拥堵等。

这些问题需要得到解决,以推动芜湖的可持续发展。

7. 建议与措施为了解决芜湖存在的问题并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与措施: -加强环境保护,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芜湖的环境状况; - 推动土地开发的均衡,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 支持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缓解交通拥堵问题,提高交通效率; - 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地下资源,推动芜湖的经济发展; - 加强自然灾害的防范和减灾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青阳县自然地理概况与地质环境背景

青阳县自然地理概况与地质环境背景

青阳县自然地理概况与地质环境背景(一)区域经济发展状况1、自然地理概况我市位于安徽省南部,北与铜陵市、南阳县接壤,东与泾县、黄山区交界,西与贵池区、南与石台县相邻,地跨北纬30°16′—30°47,东径117°36′—118°24′(不含九华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辖区)。

全县辖8个镇、3个乡,总面积1143平方公里,人口266426人。

区内有平原、丘陵、低山等多种地貌类型。

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15.5℃,年平均降雨量1526.5毫米。

地表水系发育,均属长江水系。

境内有青通河、九华河、七星河、陵阳河等长江支流或次级支流。

青通河发源于青阳县南部陵阳镇山区,流域面积388km2,受季节影响大。

据青阳县水文站资料:平均水位12.6m,最高水位16.55m,最低水位11.90m,平均流量6.05m3/S,最大流量450m3/S,最小流量为3.0m3/s。

九华河发源于青阳县九华山管委会山区,流域面积较小,受季节影响大,流量2—440m3/s。

七星河发源于青阳县东部酉华乡,流域面积较小,受季节影响大。

流量3—450m3/s。

陵阳河发源于青阳县陵阳镇北部,流域面积较小,受季节影响大。

流量3—450m3/s。

矿产资源较丰富,已查明的矿产7类26种,主要矿种有方解石、白云石、石灰石、石英石、大理石、花岗石、粘土等,此外还有铁、金、铜等,为建设大规模的建材基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青阳是交通较发达。

G318国道、S103线省道以及十余条县道与G3(京福)高速公路构成了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国省道为主干、县道为支干、乡道为支脉的高效快捷的公路运输网络。

我县地理位置优越,是通往世界名山黄山、佛教圣地九华山和太平湖风景区的重要门户。

2、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十五”期间,我县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37.2亿元,实现五年经济总量翻一番,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9%。

宣城市地质环境概况

宣城市地质环境概况

宣城市地质环境概况一、自然地理概况宣城市位于皖南山区与沿江平原结合带,南邻黄山市,西连池州市,北交芜湖市,和浙江省、江苏省毗邻,系皖东南门户,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

地跨东经117°58′-119º40′,北纬29º57′-31º19′。

国土面积12340平方公里,人口275.1万。

辖5县(泾县、郎溪县、广德县、旌德县、绩溪县)1市(宁国市)1区(宣州区),计124个乡、镇。

宣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

全市7个县市区有5个与苏浙两省接壤,与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常州等大中城市相距均在300公里以内,宣杭铁路、皖赣铁路在市区交会,申苏浙皖高速公路安徽段宣广、芜宣高速和205国道穿境而过,S104、S214、S215、S217、S230、S322、S323省道纵横交错、贯穿全境。

二、气象与水文宣城市地属中亚热带北缘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年平均气温16.3℃,最高月平均气温28.3℃,最低月平均气温2.9℃。

多年平均降雨量1317.5mm。

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055.11mm。

辖区内河系发育,分属长江水系和钱塘江水系,主要河流有青弋江、水阳江、郎川河、徽水河、华阳河、东津河、中津河、西津河、杨之河等。

天然湖泊有南漪河及固城湖,总面积约200平方公里。

三、地形与地貌宣城市地处沿江丘陵平原区和皖南中低山区,西南部及东南部地势较高,分属黄山山脉、九华山山脉和西天目山山脉,属中低山区,海拨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0余座,最高峰清凉峰海拔1787.4米;中部和北部为丘陵和平原,高程一般为10-100米。

根据地貌形态,结合标高、切割深度等将区内划分为河漫滩、阶地、低丘、中丘、高丘、低山和中山等7种微地貌类型。

四、地层与地质构造宣城市地处江南过渡带,北连沿江成矿带,南接江南造山带,区内北东向、北北东向和近东西向构造发育,中生代岩浆岩分布广泛。

本区大地构造单元可划分为宣城断陷盆地、江南过渡带、皖浙赣断裂带三大构造区。

安徽高一地理知识点

安徽高一地理知识点

安徽高一地理知识点安徽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中国东部,东临江苏、浙江,南接江西,西连湖北,北靠河南,有很多独特的地理特点和知识点。

下面将介绍一些与安徽高一地理相关的知识点。

一、地理位置安徽位于中国的中东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

全省总面积为139600平方公里,属于典型的江淮平原和江南丘陵地貌。

安徽县城地势较为平坦,气候多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二、主要地貌类型安徽的地貌类型丰富多样,主要包括:1. 江淮平原:位于安徽省东部,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这里地势平坦且土壤肥沃。

2. 岳西丘陵: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地势较高,地形起伏,是一个典型的丘陵地貌。

3. 长江南岸丘陵: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势较高,有许多丘陵和山地,地貌多样。

三、气候特点安徽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具体特点如下:1. 夏季炎热多雨,气温高,降水充沛,常有暴雨和雷电天气。

2. 冬季寒冷,但比较干燥,气温较低,有时会出现严寒天气。

3. 春季昼夜温差大,气温逐渐回暖,降水逐渐增多。

4. 秋季温度适宜,降水适中,是安徽的旅游旺季。

四、主要河流和湖泊安徽有许多著名的河流和湖泊,包括:1. 长江:安徽省东部流经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对安徽的水资源和交通运输起着重要作用。

2. 淮河:安徽省中部主要河流,是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3. 徽水:又称小江,是安徽省的支流,是安徽省的母亲河,流经多个城市和县。

4. Chaohu湖:安徽四大淡水湖之一,是中国淡水渔业的重要产地。

五、地理景观和名胜古迹安徽有很多著名的地理景观和名胜古迹,包括:1. 黄山:是安徽最著名的山脉,也是中国最著名的名山之一,以其奇松怪石、云海日出而闻名于世。

2. 風景名勝區:包括九华山、皖南古村落等,有着独特的自然美景和人文风情。

3. 历史文化名邑:如徽州和古村落宏村,保留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民居建筑。

安徽省软土分布及其形成的地质环境研究

安徽省软土分布及其形成的地质环境研究

安徽省软土分布及其形成的地质环境研究作者:***来源:《西部资源》2024年第03期[摘要]基于安徽省自然資源厅下达的“安徽省致灾特殊类土调查评价”基金项目,初步查明安徽省致灾软土的分布现状,软土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

对安徽省软土的物理力学特征进行调查分析,初步查明其对工程建设的危害。

提出软土的防治措施,为安徽省城市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关键词]软土;安徽省;地质环境;灾害软土是指在静水或缓慢的流水环境中沉积,结构疏松,天然含水量大、压缩性高、承载能力低的软塑至流塑状的粘性土。

如淤泥、淤泥质土。

在充分收集以往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遥感解译、专项地面调查、钻探、取样测试等手段,初步查明安徽省软土的分布规律、性质、对工程建设的危害性,并提出软土防治措施。

1 软土分布及形成的地质环境1.1 软土的判定和分类软土的外观上为灰色至深灰色为主的细粒土,有机质含量较高,软土的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天然孔隙比大于1。

软土进一步分为淤泥质土、淤泥、泥炭质土、泥炭(表1)。

1.2 软土分布及形成的地质环境1.2.1 淤泥质土、淤泥安徽省淤泥质土[1,2]的岩性主要为深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淤泥质粉土或淤泥质粉质粘土夹粉土或粉砂。

淤泥的岩性为淤泥质粘土。

淤泥质土在长江两岸的河漫滩广泛分布,淮河、巢湖河湖漫滩也断续分布。

(1)长江河湖漫滩长江河湖漫滩淤泥质土、淤泥分布于全新统芜湖组。

全新世以来,长江沿岸新构造运动为振荡式下降,地势低洼,长江及其支流河床弯曲摆动频繁,河漫滩相(滨河床砂坝堆积带、河漫滩沿河堆积带和河漫滩内部堆积带)、牛轭湖相、滨河床相交替沉积,沉积的古地理变化频繁。

因此,长江河湖漫滩上部沉积一套淤泥质粉质粘土、淤泥质粉土、淤泥与粉质粘土、粉细砂层相互交替的沉积物,部分地段夹泥炭质土透镜体。

软土厚度变化大,常为似层状、透镜状、带状分布。

长江沿岸软土在平面上分布于宿松县复兴镇下游的广大地区河湖漫滩。

由西南向东北的扩展为“喇叭”形。

安徽省濉溪县前常铁铜矿水文地质条件及特征分析

安徽省濉溪县前常铁铜矿水文地质条件及特征分析

安徽省濉溪县前常铁铜矿水文地质条件及特征分析安徽省濉溪县前常铁铜矿是该县的一处重要的矿产资源,其水文地质条件和特征对矿产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深入了解前常铁铜矿的水文地质条件和特征,本文将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地质概况前常铁铜矿位于安徽省濉溪县西南部,地处大别山北麓,属于华北板块。

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地势较为起伏。

矿区内岩性主要为片岩、石英岩和粉砂岩,在地层中分布有一定规模的铁矿和铜矿。

二、水文地质条件分析1.地下水条件矿区地下水主要产于深层含水层和浅层含水层,其中深层含水层主要以裂隙水和岩溶水为主,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

而浅层含水层主要由降水补给,水质较为清洁。

2.地表水条件矿区地表水主要来源于雨水和附近溪流的补给,其中溪流对矿区周边地表水资源的补给起着重要作用。

矿区地表水受矿山排水和生产废水的影响,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

2.水文地质特点矿区水文地质特点主要表现为地下水较为丰富,但受到矿山排水和废水的影响,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需要加强水源保护和治理。

地表水主要受降水和溪流的影响,受到矿区排放的废水影响,水质不稳定。

四、水文地质条件及特征对矿产开发的影响1.对矿产开发的影响(1)地下水对矿产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为矿业生产提供了必要的工业用水。

地下水也是矿井降水和生产废水的主要排水对象,对矿产开发具有重要的影响。

(2)地表水对矿产开发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矿山降水和生产废水的排放对地表水环境造成影响,需要采取措施加强水环境保护和治理。

2.对矿产开发的建议(1)加强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避免过度开采和污染,确保矿产开发的可持续性和环境安全。

安徽省地质环境基本概况

安徽省地质环境基本概况

安徽省地质环境基本概况安徽省地质环境总体良好,但不同地区地质环境有所差异,全省大体可分出淮北、江淮、沿江、皖西和皖南5个环境地质区。

这些环境地质区最直接的反映是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区域性地貌差异,与省内地貌、自然地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以及农业地质分区均大致一致。

一、淮北环境地质区。

区内地质环境优势是地形平坦,便于建设;土地资源、煤炭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电力和煤化工,浅层孔隙水和区内东北部岩溶水资源相对较为丰富,深部地热资源丰富。

该区经济建设的制约因素和主要环境问题是水资源紧缺;此外,盐渍土和砂礓黑土等低产田、高氟水地方病,阜阳等市集中、超量开采深层地下水,引发地面沉降,淮北采煤塌陷。

二、江淮环境地质区。

区内地质环境优势是地形相对平坦,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地表主要覆盖中更新统粘土,其下为中、新生界碎屑岩,工程地质条件较好,便于建设。

地质环境的不利因素是江淮分水岭两侧地下水资源贫乏,淮南煤矿采煤塌陷,巢湖流域生态环境恶化,胀缩土发育等。

三、沿江环境地质区。

地质环境的优势是铁、铜、硫、建材等矿产资源丰富,地下水资源丰富,温泉热水可供开发利用,地质构造和岩土分布虽较复杂而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地质环境的不利因素是采矿引起矿山环境问题,红壤等中、低产田分布,河湖崩岸和淤积,岩溶塌陷等。

四、皖西环境地质区。

地质环境的优势是工程地质条件良好,水能资源丰富,地质遗迹资源丰富,金、石材资源和温泉热水可开发利用。

环境地质问题或地质灾害是山区地形复杂、水土流失严重,滑坡、崩塌、泥石流发育,部分地区流行地甲病等。

五、皖南环境地质区。

地质环境的优势是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地貌景观优美,可建立世界级、国家级和省级地质公园。

地质环境的不利因素是山区地形复杂,矿产资源不丰,滑坡、崩塌、小型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李益湘2003年)。

安徽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

安徽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

安徽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安徽是一个位于华东地区的省份,其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具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安徽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省的地理特点。

一、地理位置安徽省位于中国中东部,东临江苏、浙江,南接江西、湖南,西邻湖北,北接河南、山东,总面积139,100平方千米。

省会是合肥市。

二、自然地理环境1.地形地貌安徽省地貌复杂多变,主要分为丘陵、平原和山地三部分。

丘陵面积为3.15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22.5%,平原面积为2.6万平方千米,占比18.7%,山地面积为8.6万平方千米,占比61.8%。

2.气候特点安徽省气候温和湿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中部和东部气候较为稳定,年平均气温13-16℃,年降雨量多集中在夏季,春秋两季易受台风影响。

三、人文地理环境1.人口截至2019年,安徽省总人口为6,063.45万人。

城镇人口为2,813.28万人,农村人口为3,250.17万人。

其中合肥市、芜湖市和蚌埠市为省内三大城市。

2.经济安徽省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基地之一,也是全国综合交通枢纽。

以合肥市、芜湖市和马鞍山市为代表的制造业发展较快,以及阜阳市、亳州市和滁州市的北部煤炭储备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使安徽省处于一个逐步崛起的发展阶段。

3.文化安徽省的文化遗产众多,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和历史传统。

安徽省有34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的有皖南古村落、黄山风景区、宏村古建筑群等。

四、旅游资源分布在安徽省内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众多,自然风光如黄山、六安山、信州岭等景区,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往观赏。

人文遗产有皖南古村落、徽州古城、庐州千佛岩等。

五、结语安徽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涵盖了省份面积、位置、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和旅游资源等方面的重要内容。

阅读本文可以使读者了解安徽省的地理特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地质环境基本概况
安徽省地质环境总体良好,但不同地区地质环境有所差异,全省大体可分出淮北、江淮、沿江、皖西和皖南5个环境地质区。

这些环境地质区最直接的反映是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区域性地貌差异,与省内地貌、自然地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以及农业地质分区均大致一致。

一、淮北环境地质区。

区内地质环境优势是地形平坦,便于建设;土地资源、煤炭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电力和煤化工,浅层孔隙水和区内东北部岩溶水资源相对较为丰富,深部地热资源丰富。

该区经济建设的制约因素和主要环境问题是水资源紧缺;此外,盐渍土和砂礓黑土等低产田、高氟水地方病,阜阳等市集中、超量开采深层地下水,引发地面沉降,淮北采煤塌陷。

二、江淮环境地质区。

区内地质环境优势是地形相对平坦,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地表主要覆盖中更新统粘土,其下为中、新生界碎屑岩,工程地质条件较好,便于建设。

地质环境的不利因素是江淮分水岭两侧地下水资源贫乏,淮南煤矿采煤塌陷,巢湖流域生态环境恶化,胀缩土发育等。

三、沿江环境地质区。

地质环境的优势是铁、铜、硫、建材等矿产资源丰富,地下水资源丰富,温泉热水可供开发利用,地质构造和岩土分布虽较复杂而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地质环境的不利因素是采矿引起矿山环境问题,红壤等中、低产田分布,河湖崩岸和淤积,岩溶塌陷等。

四、皖西环境地质区。

地质环境的优势是工程地质条件良好,水能资源丰富,地质遗迹资源丰富,金、石材资源和温泉热水可开发利用。

环境地质问题或地质灾害是山区地形复杂、水土流失严重,滑坡、崩塌、泥石流发育,部分地区流行地甲病等。

五、皖南环境地质区。

地质环境的优势是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地貌景观优美,可建立世界级、国家级和省级地质公园。

地质环境的不利因素是山区地形复杂,矿产资源不丰,滑坡、崩塌、小型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李益湘2003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