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商人的经商十诀
古代商人的经商十诀

百姓 的需要。“ 中窥 豹, 管 略见一斑”敏锐 ,
的观察 力和 准确 的判 断力是 经商者 财 富 永不干涸 的源泉 , 也是经 商者必备的 能力
之一。
不负。越王终 成霸业, 跻身 “ 春秋 五霸” 之 列。这里越王 勾践做 的是 一桩 大买卖 , 他
发的财不是金银财 宝, 而是 一个 国家和称
一
要善 于捕捉 商机 , 把握 时机 , 不失 时机地
买进 卖 出。商业 的利 润源于买 卖的差价。
一
旦发现 买 卖的 时机 一到 , 要 “ 时若 则 趋
、
知地 取胜 , 择地 生财
猛兽 鸷鸟之发 ” 当机 立断。魏文侯 时, , 国
人注 重农耕 ,而 白圭 却乐 于观 时机 的变
立断 , 其仁 爱不 能恰 当地 取舍 , 其倔 强不
能坚持原 则。所 以, 这种人 跟我学经营之 道, 我也不会教他 的。” 段话, 这 把他掌握 贱 买贵卖 时机 的“ 时断” “ 断” 与 智 阐述 得
淋漓尽致 。白圭的经商原则 和经验, 被 都
下之 中, 诸侯 四通”是 理想的 货物贸易之 ,
往较远的“ 山之下” 他看 中那 里土地肥 纹 ,
沃, 物产 丰 富 , 民风 淳厚 , 民热衷 于买 居 卖, 商业易于发展。几年后, 氏成 了远近 卓
闻名的世 富。这种“ 惟任 时, 不 且惟择地”
的观念 已为后世 商人所接受。“ 淮左 , 交 通发达, 水运便利 , 货往 频繁 。其 地膏 沃,
公那样有计谋 , 如孙膑和 吴起那样 善于判
断, 能像 商鞅 执法那样说 到做 到。有 些 还 人的智慧不能随机 应变, 勇敢不 能当机 其
千军 万马之将 帅, 慧的将 帅往往会 占据 智
中国古代商人经商十诀,堪比孙子兵法!

中国古代商人经商十诀,堪比孙子兵法!商人,是一个古老的职业,从古代商人开始,就逐渐的摸索和总结出一些经商的经验和大致的准则,也就是所谓的商道。
几千年的历史,古代商人们也留下了很多经商之道,直到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学习。
一、知地取胜,择地生财兵法云:“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
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可见地形对作战之重要,为将者不可不察也。
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大谋略家的范蠡,更是深谙此道。
他以战略家的眼光,认为陶地为'天下中,诸侯四通',是理想的货物贸易之地。
遂选陶地为营销点,果然,十九年间他三致千金,成为世贾,'陶朱公'的美称也由此而饮誉古今,留名青史。
《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载,秦国灭了赵国以后,实行了移民政策,当时许多人贿赂官吏,不愿搬迁,要求留在原地,唯独富商卓氏要求迁往较远的“纹山之下”,他看中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厚,居民热衷于买卖,商业易于发展。
几年后,卓氏成了远近闻名的世富。
这种“不惟任时,且惟择地”的观念已为后世商人所接受。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江苏扬州,地处南北要冲,交通发达,水运便利,货往频繁。
其地膏沃,有茶、盐、丝、帛之利,众多商人纷至沓来,一时商贾云集,秦商、晋商在这里定居经营。
有名的徽商也就是从这里开始起步,称雄江湖。
经商如作战,商场如战场,经商者如指挥千军万马之将帅,智慧的将帅往往会占据有利的地形,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二、时贱而买,时贵而卖范蠡和商祖白圭认为,“时贱而买,虽贵已贱;时贵而卖,虽贱已贵。
”强调商人要善于捕捉商机,把握时机,不失时机地买进卖出。
商业的利润源于买卖的差价。
一旦发现买卖的时机一到,则要“趋时若猛兽鸷鸟之发”,当机立断。
魏文侯时,国人注重农耕,而白圭却乐于观时机的变化。
粮食丰收时他买进谷物,卖出丝漆。
待蚕丝上市时他就大量收购蚕丝,售出粮食。
他曾说:“我做买卖,就像伊尹和姜太公那样有计谋,如孙膑和吴起那样善于判断,还能像商鞅执法那样说到做到。
(3)中国古代富豪经商十大秘诀!不想穷下去就请看…现实太残酷!

(3)中国古代富豪经商十大秘诀!不想穷下去就请看…现实太残酷!1、范蠡范蠡,春秋末期越国的大政治家。
在越国被吴国灭亡时,是他提出降吴复国韬光养晦之计策,并随同越王勾践一同到吴国为奴,千方百计谋取勾践回国,成为辅助勾践灭吴复国的第一谋臣。
但当勾践复国之后,范蠡萌生退意。
他了解勾践是一个可以共患难但不能同安乐的人,于是他急流勇退,毅然弃官而去。
首先他到了齐国,齐国人知道他有很好的品德和很高的才能,就请他当宰相。
由于他退归林下的决心已下,不久又辞官而去。
他到了当时的商业中心陶(即今山东的定陶县)定居,自称“朱公”,所以人们称他陶朱公。
他在这里既经营商业,又从事农业和牧业,很快就表现出了非凡的经商才能,在19年内有三次赚了千金之多。
但他仗义疏财,他赚了钱,就从事各种公益事业。
他的行为使他获得“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为几千年来我国商界的楷模。
范蠡很有经商的头脑。
他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判断价格的涨落。
他发现价格涨落有个极限,即贵到极点后就会下落;贱到极点后就会上涨,出现“一贵一贱,极而复反”的规律。
这就很符合现代市场规律。
因为一种商品价格上涨,人们就会更多地生产,供应市场,这就为价格下跌创造了条件。
相反,如果价格太低,就打击了积极性,人们就不愿生产,市场的货物也就少了,又为价格上涨创造了条件。
故他提出一套“积贮之理”。
这就是在物价便宜时,要大量收进。
他说“贱取如珠玉”,即像重视珠玉那样重视降价的物品,尽量买进存贮起来。
等到涨价之后,就尽量卖出。
“贵出如粪土”,即像抛弃粪土那样毫不可惜地抛出。
就这样,范蠡不但自己致富,也为平抑物价、避免丰年谷贱伤农与荒年民不聊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范蠡堪称历史上弃政从商的鼻祖和开创个人致富纪录的典范。
《史记》中载其“累十九年三致金,财聚巨万”。
就是说在从商的19年中,他曾经“三致千金”——三次散尽家财,又三次重新发家。
在秦汉时代,人们就把那些巨富们称为“陶朱公”,其名字成了财富的代名词。
中国古代商道十诀

兵 法 云 : 夫 地 形 者 ,兵 之 助 也 。 料 敌 制 “ 胜 , 险 厄 , 近 , 将 之 道 也 。 此 而 用 战 者 计 远 上 知 必 胜 , 知 此 而 用 战 者 必 败 。 ” 见 地 形 对 作 不 可
战 之重 要 , 将 者 不 可 不察 也 。经 商 如 作 战 , 为 商 场 如 战场 , 商 者 如 指 挥千 军 万 马 之 将 帅 , 经
智 慧 的 将 帅 往 往 会 占据 有 利 的 地 形 , 最 终 取 得 战 争 的 胜 利 。 作 为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大 谋 略 家 的 范 蠡 , 是 深 谙 此 道 。他 以 战 略 家 的 眼 光 , 更 认 为 陶 地 为 “ 下 之 中 , 侯 四 通 ” 是 理 想 的 天 诸 , 货 物 贸易 之 地 。遂选 陶地 为 营 销 点 , 然 , 果 十 九 年 间他 三 致 千 金 , 为 世贾 ,陶朱 公 ” 美 成 “ 的
食 。 曾 说 :我 做 买 卖 , 像 伊 尹 和 姜 太 公 那 他 “ 就
样 有 计 谋 , 孙 膑 和 吴 起 那 样 善 于 判 断 , 能 如 还
像 商 鞅 执 法 那 样 说 到 做 到 。 有 些 人 的 智 慧 不 能 随机 应 变 , 勇 敢 不 能 当 机立 断 , 仁 爱 不 其 其 能恰 当地 取 舍 , 倔 强不 能 坚持 原 则 。所 以 , 其
卖 , 业 易 于 发 展 。 几 年 后 , 氏 成 了 远 近 闻 商 卓 名 的 世 富 。“ 择 良木 而 栖 , 人 择 地 而 贾 。” 鸟 商
古代商人经商十诀

茎 内 皆生 害 虫 。 是 , 连 夜 安 排 大 量 收 购 高 梁 。 时 一 般 人 认 于 他 当 为 丰 收 在 望 , 将 成 年 高 梁 大 量 出 手 。结 果 高 粱 成 熟 之 际 多 被 便 害 虫 咬 死 , 梁 欠 收 。而 曹 氏商 人 却 因 未 萌 见 著 , 计 获 利 。 高 奇
财 , 两人 不肯降价销售 , 果获 的利远不及前者 。 另 结
五 、 红 刻翠 。 雕 留连顾 客
《 京 杂记 》 燕 中载 :京 师 市 店 , “ 素讲 局 面 , 红 刻 翠 , 窗 绣 雕 锦
户 。” 营 者 们 深 深 懂 得 豪 华 的装 饰 , 映 一 个 店 铺 的 实 力 , 经 反 于 是店堂设 计 画柱雕梁 、 色古香 , 碧辉煌 , 尽铺 陈之 能事 , 古 金 极
平
l 0
丝 , 出 粮 食 。 他 凭 着 自己 的 这 套 经 营 谋 略 , 心 经 营 , 至 家 售 精 以
累千金 。
÷
土
c 1
手 WE C L OME T I O P NGGU A . NUM C O I MI U OMP ANY
“ ~ I0 l ・ ・ ・ f ^l J・ , … ‘ … ^ l ’l … ‘ ・ 一 ・ 一 .I … — l … l — J’
是说 贪 图 重 利 的商 人 只 能 获 利 3 % , 薄 利 多 销 的 商 人 却 可 获 0 而
利 5 %。 《 离 子 》 0 郁 中记 载 : 三 个 商 人 在 市 场 上 一 起 经 营 同一 有
种 商 品 , 中 一 人 降 低 价 格 销 售 , 者 甚 众 , 年 时 间 就 发 了 其 买 一
《 记 ・ 殖列 传》 所载 , 国灭 了赵国以后 , 行 了移 民 史 货 中 秦 实
古代商人经商十诀商人经商经商者

古代商人经商十诀商人经商经商者从商朝至晚清,曾涌现出不少大商人来。
但被公认为“商圣”的只有三位:范蠡、白圭和胡光墉。
1、范蠡范蠡,春秋末期越国的大政治家。
在越国被吴国灭亡时,是他提出降吴复国韬光养晦之计策,并随同越王勾践一同到吴国为奴,千方百计谋取勾践回国,成为辅助勾践灭吴复国的第一谋臣。
但当勾践复国之后,范蠡萌生退意。
他了解勾践是一个可以共患难但不能同安乐的人,于是他急流勇退,毅然弃官而去。
首先他到了齐国,齐国人知道他有很好的品德和很高的才能,就请他当宰相。
由于他退归林下的决心已下,不久又辞官而去。
他到了当时的商业中心陶(即今山东的定陶县)定居,自称“朱公”,所以人们称他陶朱公。
他在这里既经营商业,又从事农业和牧业,很快就表现出了非凡的经商才能,在19年内有三次赚了千金之多。
但他仗义疏财,他赚了钱,就从事各种公益事业。
他的行为使他获得“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为几千年来我国商界的楷模。
范蠡很有经商的头脑。
他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判断价格的涨落。
他发现价格涨落有个极限,即贵到极点后就会下落;贱到极点后就会上涨,出现“一贵一贱,极而复反”的规律。
这就很符合现代市场规律。
因为一种商品价格上涨,人们就会更多地生产,供应市场,这就为价格下跌创造了条件。
相反,如果价格太低,就打击了积极性,人们就不愿生产,市场的货物也就少了,又为价格上涨创造了条件。
故他提出一套“积贮之理”。
这就是在物价便宜时,要大量收进。
他说“贱取如珠玉”,即像重视珠玉那样重视降价的物品,尽量买进存贮起来。
等到涨价之后,就尽量卖出。
“贵出如粪土”,即像抛弃粪土那样毫不可惜地抛出。
就这样,范蠡不但自己致富,也为平抑物价、避免丰年谷贱伤农与荒年民不聊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范蠡堪称历史上弃政从商的鼻祖和开创个人致富纪录的典范。
《史记》中载其“累十九年三致金,财聚巨万”。
就是说在从商的19年中,他曾经“三致千金”——三次散尽家财,又三次重新发家。
在秦汉时代,人们就把那些巨富们称为“陶朱公”,其名字成了财富的代名词。
中国古代商人秘而不宣的经商十诀

中国古代商人秘而不宣的经商十诀作者:张雪奎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1年第05期中国人经商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商业文化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商业活动中逐渐培育出中国商人“秘而不宣”的经营谋略,归纳起来为“经商十诀”。
张雪奎老师偶尔得之,贡献出来供又是这参考:一、知地取胜,择地生财兵法云:“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
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可见地形对作战之重要,为将者不可不察也。
经商如作战,商场如战常经商者如指挥千军万马之将帅,智慧的将帅往往会占据有利的地形,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大谋略家的范蠡,更是深谙此道。
他以战略家的眼光,认为陶地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是理想的货物贸易之地。
遂选陶地为营销点,果然,十九年间他三致千金,成为世贾,“陶朱公”的美称也由此而饮誉古今,留名青史。
《史记。
货殖列传》中所载,秦国灭了赵国以后,实行了移民政策,当时许多人贿赂官吏,不愿搬迁,要求留在原地,唯独富商卓氏要求迁往较远的“纹山之下”,他看中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厚,居民热衷于买卖,商业易于发展。
几年后,卓氏成了远近闻名的世富。
这种“不惟任时,且惟择地”的观念已为后世商人所接受。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江苏扬州,地处南北要冲,交通发达,水运便利,货往频繁。
其地膏沃,有茶、盐、丝、帛之利,众多商人纷至沓来,一时商贾云集,秦商、晋商在这里定居经营。
有名的徽商也就是从这里开始起步,称雄江湖。
二、时贱而买,时贵而卖范蠡和商祖白圭认为,“时贱而买,虽贵已贱;时贵而卖,虽贱已贵。
”强调商人要善于捕捉商机,把握时机,不失时机地买进卖出。
商业的利润源于买卖的差价。
一旦发现买卖的时机一到,则要“趋时若猛兽鸷鸟之发”,当机立断。
魏文侯时,国人注重农耕,而白圭却乐于观时机的变化。
粮食丰收时他买进谷物,卖出丝漆。
待蚕丝上市时他就大量收购蚕丝,售出粮食。
古代做生意秘籍

古代做生意秘籍
古代做生意的秘籍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秘籍:
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市场和竞争对手的情况,是做生意的重要前提。
2.诚信为本:诚信是商业经营的基本原则,只有建立了信任,才能赢得客户
和市场份额。
3.薄利多销:通过降低价格来吸引更多的客户,从而增加销售量。
4.质量第一:保证产品的质量,是赢得客户信任的关键。
5.善于用人:善于用人是商业经营的重要能力,能够找到合适的人才,是成
功的关键。
6.善于理财:善于理财是商业经营的重要能力,能够合理规划资金,是成功
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商人的经商十诀
中国人经商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商业文化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商业活动中逐渐培育出中国商人秘而不宣的经营谋略,归纳起来为经商十诀。
一、知地取胜,择地生财兵法云: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
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可见地形对作战之重要,为将者不可不察也。
经商如作战,商场如战常经商者如指挥千军万马之将帅,智慧的将帅往往会占据有利的地形,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大谋略家的范蠡,更是深谙此道。
他以战略家的眼光,认为陶地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是理想的货物贸易之地。
遂选陶地为营销点,果然,十九年间他三致千金,成为世贾,陶朱公的美称也由此而饮誉古今,留名青史。
《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载,秦国灭了赵国以后,实行了移民政策,当时许多人贿赂官吏,不愿搬迁,要求留在原地,唯独富商卓氏要求迁往较远的纹山之下,他看中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厚,居民热衷于买卖,商业易于发展。
几年后,卓氏成了远近闻名的世富。
这种不惟任时,且惟择地的观念已为后世商人所接受。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江苏扬州,地处南北要冲,交通发达,水运便利,货往频繁。
其地膏沃,有茶、盐、丝、帛之利,众多商人纷至沓来,一时商贾云集,秦商、晋商在这里定居经营。
有名的徽商也就是从这里开始起步,称雄江湖。
二、时贱而买,时贵而卖范蠡和商祖白圭认为,时贱而买,虽贵已贱;时贵而卖,虽贱已贵。
强调商人要善于捕捉商机,把握时机,不失时机地买进卖出。
商业的利润源于买卖的差价。
一旦发现买卖的时机一到,则要趋时若猛兽鸷鸟之发,当机立断。
魏文侯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