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叙事模式的转变
现代电影中的叙事手法变革

现代电影中的叙事手法变革现代电影的叙事手法经历了显著的变革,从最初的线性叙事到现在的多元化叙事模式,这一变化与技术的发展、观众审美的提高以及文化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本文将对现代电影中的叙事手法进行详细分析,探讨其变革的原因、表现形式以及对电影艺术的影响。
一、线性叙事到非线性叙事的转变传统电影常采用线性叙事,故事按照时间顺序发展,观众可以清晰地跟随情节的发展。
而现代电影中出现了大量非线性叙事手法,通过时间的碎片化和倒叙等方式引导观众思考。
例如,在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盗梦空间》中,影片通过多个层次的梦境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使得叙述变得复杂而富有深度。
这种非线性叙事使观众在观看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思考和解析,加深了他们与影片之间的互动感。
另外,《邻居夫人》中,通过倒叙和闪回手法展开故事,成功制造悬疑感和紧张氛围。
非线性叙事不仅为故事增添了层次感,也使得情节的发展充满了不可预知性,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看体验。
二、角色多样化与多视角叙事现代电影在角色塑造上也发生了重要变化。
在许多作品中,单一视角的叙述方式逐渐被多视角融合所取代,观众可以通过不同角色的眼光去理解故事,从而更全面地感受情节发展。
影片《云图》便是一个经典例子。
电影通过六个相互交织又彼此独立的故事,展现了人类命运的交织。
每个角色都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人,他们各自的故事贯穿始终,形成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
这种多视角的叙事方式,让观众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相互关联的重要性。
此外,在《大卫·戈尔的一生》中,通过不同角色对主角命运的不同解读,使得影片更具复杂性。
这种从多个维度入手讲述故事的方法,不仅丰富了人物形象,也增强了事件背景对于剧情发展的影响力。
三、时间与空间的重构现代电影中对时间和空间的重新构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特征。
技术的发展为导演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工具,使他们能够创造出令人惊艳的视觉效果,从而重塑时间和空间感。
中国老年题材电影的创作新变及文化审思

中国老年题材电影的创作新变及文化审思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4)二、中国老年题材电影的发展历程 (5)2.1 初创阶段(20世纪80年代) (6)2.2 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 (7)2.3 成熟阶段(近十年至今) (9)三、中国老年题材电影的创作新变 (10)3.1 主题创新 (12)3.1.1 关注老年人的精神世界 (13)3.1.2 描绘老年人的生活状态 (14)3.1.3 体现老年人的社会价值 (16)3.2 风格多样 (17)3.2.1 喜剧风格 (18)3.2.2 悲剧风格 (20)3.2.3 幽默风格 (21)3.2.4 深刻风格 (22)3.3 叙事手法新颖 (24)3.3.1 第一人称视角 (25)3.3.2 第三人称视角 (26)3.3.3 跨时空叙事 (27)3.3.4 闪回叙事 (28)四、文化审思 (29)4.1 传统价值观的传承与弘扬 (30)4.2 社会现实的反映与批判 (31)4.3 现代性的探索与反思 (33)4.4 人性关怀与人文关怀 (34)五、结论与展望 (35)5.1 结论总结 (36)5.2 研究不足与局限 (37)5.3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38)一、内容概述中国老年题材电影在近年来的影视作品中逐渐崭露头角,其创作新变与文化审思成为了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
这类电影不再仅仅关注老年人的生活困境和情感孤独,而是更加注重展现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家庭和社会的贡献以及面对晚年生活的勇气与智慧。
在创作手法上,老年题材电影开始尝试运用更为现代的电影语言和技术手段,如采用倒叙、闪回等叙事技巧来穿插老年生活片段,营造出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的氛围。
电影在视觉呈现上也更加注重色彩的选择和光影的运用,以凸显老年人群体的独特气质和内心世界。
在文化审思方面,老年题材电影不仅关注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需求,更深入地探讨了他们的精神追求和社会参与。
中国灾难片叙事从主流意识主导到多元视角探索

|RADIO &TV JOURNAL 2021.3影,电影需要人民。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电影创作者要想拍出好电影,必须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看问题。
电影的主题是什么?观众希望从电影中看到什么样的内容?什么样的情节观众更易于接受这些都需要电影制作者设身处地以一个观众的身份考虑。
例如在主流价值观念和感情戏的融合上,电影主创们要了解观众的情感需求,让爱情为整体叙事服务,把爱情置于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或戏剧情境之中,去表现它的永恒价值。
主旋律电影商业化是为了让电影更加好看,以获得观众的认可,而一些突兀的情节设置和不切实际的动作设计只会让观众质疑电影的品质。
(二)始终把质量放在首位主旋律电影作品还需要把质量放在第一位,在主题表达、内容呈现、结构展开等环节悉心打磨。
虽然追逐商业化成为当下电影行业的大趋势,但是电影制作方不应该只看到表象的东西,只看到高涨的片面的数据,而去迎合电影业的某种趋势。
“主旋律+商业化”是主旋律电影创新主流文化传播的新形式,观众不希望看到与普通商业片同质化的电影。
电影创作者应该着力提高主旋律电影的艺术品质,在商业化的大背景下创作出更多有差异化的作品。
一部电影是警匪片就先符合警匪片的基本美学规范,是军事片就请拿出军事片的范儿,只有以高质量为基础,电影才能被更多观众接受,才能自然而然地传递价值观,主旋律才能“声入人心”。
参考文献:1.周星.从主旋律电影到新主流电影:中国电影核心价值观与丰富性发展之路[J].艺苑,2019(06):6-9.2.高娜.历史记忆与国家认同的话语逻辑———以新主旋律大片《攀登者》为例[J].电影文学,2020(03):12-17.3.吴晓钟.为国登顶的攀登精神———评新主流电影《攀登者》[J].艺苑,2019(06):22-24.4.张君,刘超言.中国登山冒险电影的家国情怀与人文精神表达———以《攀登者》为例[J].出版广角,2020(01):70-72.5.赵娟.主旋律电影在崛起[EB/OL].手机广西网,2018-03-15.https:///a/17162234?pageno =1&re 鄄mains=1.(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灾难片通常以自然界、人类,或幻想的外星生物给人类社会造成的大规模灾难为题材,是以恐怖、惊慌、凄惨的情节和灾难性景观为主要观赏效果的电影类型。
中国电影改编的历史、发展与当代实践

116GENRE AND SUBJECT类型与题材在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中,小说和戏剧一直是电影热衷于取材的故事原型。
作为戏曲舞台的纪录片段,中国影史上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任庆泰,1905)可被视作电影改编的初试莺啼。
《定军山》不仅实现了从戏曲到电影的媒介转换,还奠定了中国电影的“影戏”传统与改编的历史渊源。
改编本质是一种再创作,它是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的二度加工。
它不仅对本土文本进行改编移植,更是跨文化、跨语言与跨国别的比较文化研究范本。
除此之外,改编前后所涉及的媒介转译也延伸出了媒介比较、跨媒介文化传播等议题与视角。
本文将从中国电影改编的历史谈起,总结产业化语境下中国电影改编的形式与特点,并尝试厘清改编现象带来的理论问题。
一、中国电影改编叙事的历史渊源与理论依据早期中国电影的改编活动更多地取材自古典戏曲或情节性较强的古典小说,如《西游记》《杨贵妃》等等。
由于电影的篇幅原因,无法将古典文学作品完整地搬上银幕,因此多采用选段的形式,节选出作品中的某一独立章节和情节,如但杜宇导演的《盘丝洞》(1927)等。
除了古典小说之外,20世纪的鸳鸯蝴蝶派小说与其作家的编剧创作也为早期的电影改编活动推波助澜。
除了本土文学作品外,早期中国还频频将外国文学作品进行改编。
如根据小仲马小说《茶花女》改编而成的《新茶花》(张石川,1913);莫泊桑的《项链》改编而成的《一串珍珠》(李泽源,1926)等等。
随后,在孤岛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时期直至改革开放,文学和戏剧一直都是电影故事借鉴和改编的范本。
沈从文、矛盾、夏衍、巴金等小说家的经典作品纷纷被改编为电影,借助电影的形式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
如十七年电影中的《林家铺子》(水华,1959)、《青春之歌》(崔嵬,1959)与《早春二月》(谢铁犁,1963)等片;80年代的改编作品《黑炮事件》(黄建新,1985)、《红衣少女》(陆小雅,1985)、《天云山传奇》(谢晋,1981)、《牧马人》(谢晋,1982)……这些铸就影史的经典作品令改编成为中国电影不可或缺的力量。
改革开放后国产科学纪录片创作形态嬗变的四重维度

声屏世界2023/11文艺直通车纪录片之旅改革开放后国产科学纪录片创作形态嬗变的四重维度阴吴连磊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学纪录片受国外作品冲击,加之融媒体环境的影响,国产科学纪录片本体形态实现重塑,创作理念得到革新,创作形态发生嬗变。
其叙事角度、科技驱动、形态样貌、创作思维等主要创作支点明显偏移,科学精神的理解与阐释也在创作形态嬗变中出现了新的迭变。
关键词:多元立体共鸣陌生基金项目:2023年河北传媒学院在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资助项目“中国科学纪录片的创作形态嬗变与创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HCCXXM2023015)。
改革开放后,科学技术的快速迭代使媒介形式、制作环境不断演变,受众的审美风格也走向多样。
基于此,国产科学纪录片也逐渐凸显出新叙事、新特征、新样态的嬗变趋向。
由于国内外对科学纪录片的界定存在争论,本文认同和遵从《发现之旅》主创人员的观点,即科学纪录片带有某种科学力量,追求的是一种科学精神。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把带有科学含量的悬疑,不管是文化类还是自然类,都传达给观众。
从近些年的科学纪录片作品看,对于科学精神的阐述与认知表现出明显变化。
科学精神的表述重点从科学结论转变为科学的探索过程,文化共鸣与科学质疑成为科学纪录片新的呈现公式,视角、本体、技术、理念构成了国产科学纪录片创作形态嬗变的四重维度。
从单一视角到立体解构叙事是影视创作的核心,叙事视角的转变是科学纪录片形态流变的核心特征。
故事不能自我讲述,不论是谁讲故事,为了达到讲述的目的,他必须站在一定的相关位置才行。
视角是创作者引领观众走进影像世界的观赏角度,角度不同影片的呈现面貌也不同,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的情感走向。
因此,最佳的视角选择是一部纪录片成功的关键所在。
自“解说词+画面”的格里尔逊模式诞生后,这种超越个人、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就在世界各地被广泛应用。
直到近些年来,网络媒体的开放与多元将群体审美重塑,个性化的审美需要催发新的视角出现。
新主流电影的工业化制作与类型化叙事

新主流电影的工业化制作与类型化叙事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日益繁荣,新主流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电影类型,逐渐在电影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新主流电影不仅承载了传统主流电影的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更在工业化制作和类型化叙事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尝试。
本文旨在探讨新主流电影的工业化制作模式和类型化叙事策略,分析其在中国电影市场中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通过对新主流电影的制作流程、技术革新、市场策略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揭示新主流电影如何在保持艺术性的同时,实现工业化制作的效率提升,以及如何通过类型化叙事满足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新主流电影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融入国际电影市场,提升中国电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新主流电影的工业化制作新主流电影的工业化制作,标志着中国电影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工业化制作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提升,更是一种理念和方法的转变。
它要求电影制作从传统的以导演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模式,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的团队协作模式。
在新主流电影的工业化制作中,制片人的角色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
制片人需要全程参与电影的策划、预算、拍摄、后期制作和发行等各个环节,确保电影的制作质量和市场效益。
同时,制片人还需要与导演、演员、摄影师等各个创作团队紧密合作,共同打造高质量的电影作品。
新主流电影的工业化制作还体现在对技术设备的投入和对制作流程的精细化管理上。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影制作所使用的设备和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换代。
新主流电影制作团队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技术,将其应用到电影制作中,提高电影的制作质量和视觉效果。
同时,制作团队还需要对制作流程进行精细化管理,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够高效、准确地完成。
在工业化制作的过程中,新主流电影也注重类型化叙事的建设。
类型化叙事是电影制作中一种重要的叙事策略,它可以根据观众的需求和喜好,将电影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并为每种类型制定相应的叙事规则和风格特点。
新主流电影通过类型化叙事,不仅能够满足观众的多样化需求,还能够提高电影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从新中国电影、新时期电影到新时代电影--论新中国70年电影的历史发展

第26卷第6期未来传播Vol.26No.6 2019年12月Future Communication December2019从新中国电影、新时期电影到新时代电影—论新中国70年电影的历史发展—尹鸿摘要:从1949年到2019年,70年的中国电影经历和正在经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创作出一批中国社会主义电影的经典文本,特别是1959-1965年期间,形成了第一个创作高峰。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电影经历了“伤痕”“反思'’“改革”“寻根”的发展过程,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同时也在电影产业发展上进入了黄金时代;当下民族复兴的新时代,凝聚社会共识、传播主流价值、完成从大国到强国的转变,成为新时代对电影的发展诉求。
三个历史阶段,中国电影都形成了其不同的主题表达、美学风格、叙事方式和传播指向。
关键词:新中国电影;新时期电影;新时代电影;当代中国电影史作者简介:尹鸿,男,教授,特聘研究员。
(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100088)中图分类号:J9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552(2019)06-0002-05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电影也拉开了新的历史大幕,经历和正在经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伴随着新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新中国电影受到苏联电影的重大影响,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走向了“革命浪漫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的“两结合”创作道路,电影成为“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形象阐述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规律,全面形塑了“敢叫日月换新天”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当下想象,创作出一批中国的社会主义电影经典文本,特别是1959-1965年期间,形成了第一个创作高峰。
第二个阶段,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电影接受世界各国文化的广泛影响,经历了“伤痕”“反思”“改革”“寻根”的发展过程,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针”为方向,在“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的同时,逐渐走上了“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道路,经过艰难的市场化转型,观众和市场的主体地位得到实现,中国电影市场在全球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电影产业进入了黄金时代;第三个阶段,则是当下所面临的以“民族复兴”作为时代口号的新时代。
中国当代公路电影的叙事模式分析

文|马玉洁 蒋睿萍中国当代公路电影的叙事模式分析摘要:本文主要对于中国的叙事模式进行简单的分析。
对于中国的公路电影叙事模式来来说,通常是通过建立一系列二元对立的价值体系,将影片中的人物角色模式相对一致的戏剧模式在电影事件中进行一系列的对抗,并且运用简单的时间模式构成叙事模式,结局是讲当下的社会现实,转换成为一种戏剧情境,对中国当下的主导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体系进行颂扬。
关键词:公路电影;叙事模式;模式分析一、公路电影的界定公路电影(Road Movie),诞生于美国,是融合了西部片、喜剧片、黑帮犯罪片等诸多电影元素的类型电影。
影片以旅程和道路为叙事载体,以公路、车辆、人物的移动为影像标志。
通过一段特定旅程或者寻觅,以逃离为目的或者寻求某个目标——可以是一个独特的目的地,可能是为获取爱、自由、改变、救赎、寻找或重塑自我,以此呈现主要角色的心理的或精神的蜕变,往往表现反叛、寻找、沟通等主题内容。
二、中国公路电影的出现和发展2001年施润玖导演的电影《走到底》是中国的第一部公路电影。
起初的中国公路电影并没有很强的自身特点。
它同美国的公路电影不同的是,美国出现公路电影时与时代背景有很大的关系,思想内涵也十分沉重,把社会与人性融入其中,发人深思。
中国公路电影的起步是带有商业性的,少了些沉重的思想,有些许的喜剧性,更多的是一种轻松感。
2001年施润玖导演的《走到底》被称为中国第一部公路电影,该片结合了黑色幽默的元素,将黑帮、爱情、公路结合在一起,其实这部电影有显然的模仿意味。
这部电影似乎想开创中国电影的某种新类型,也许是真有艺术创新的勇气,或者是商业炒作的需要,《走到底》一经面世,就高调标榜自己为“中国第一部公路电影”。
2006年张扬指导的第二部公路电影《落叶归根》有着有一定的商业的味道,但是主题上却显现出强烈的中国特色和中国人文情怀,可以说,他是第一次将公路电影融入到商业化中的影片,并在商业化上不失人物道德,展现出地地道道的中国底层的人民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