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动脉转位详解
经典病例分享——完全性大动脉转位

经典病例分享——完全性大动脉转位⊙作者 / 赵卉霖⊙单位 /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完全性大动脉转位(complete transposition of the great arteries,TGA)是指主动脉发自解剖学右心室,而肺动脉发自解剖学左心室的一类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此病属于圆锥动脉干畸形。
TGA 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仅次于法洛四联症,发病率为0.2‰-0.3‰ ,占先天性心脏病总数的 5% -7% ,男女患病之比为 2-4:1 。
若不治疗约 90% 的患者在 1 岁内死亡。
约 50% 合并心内其他畸形,最常见的为室间隔缺损,合并染色体畸形少见。
下面笔者将通过 1 个病例来阐述 TGA 的超声特点及其诊断思路,从而避免误诊和漏诊。
本例患者孕 26 周,心脏结构所见如下。
图1 二维超声心动图四腔心切面未见异常,左、右心房与左、右心室连接一致,室间隔连续完整图 2 右室流出道切面见主动脉发自解剖学右室图 3 左室流出道切面见肺动脉发自解剖学左室图4 三血管切面见主动脉前移,位于肺动脉右侧,主动脉位于右前,肺动脉位于左后,主动脉与肺动脉未探及扩张及狭窄图5 主动脉弓长轴切面同时显示主动脉弓和动脉导管弓,主动脉弓呈「曲棍球」样,动脉导管弓呈「拐杖」样图 6 可见主动脉弓发出右锁骨下动脉于气管后向右走行胚胎学发生机制与病理解剖此病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正常情况下,肺动脉瓣下圆锥发育,肺动脉位于左前上方,主动脉瓣下圆锥萎缩,主动脉位于右后下方。
大动脉转位时,主动脉瓣下圆锥发达,未被吸收,主动脉位于右前上方,肺动脉瓣下圆锥萎缩,肺动脉位于左后下方,这样使肺动脉向后连接左心室,主动脉向前连接右心室。
主动脉瓣下因有圆锥存在,与三尖瓣间呈肌性连接,肺动脉瓣下无圆锥结构存在,与二尖瓣呈纤维连接,肺动脉瓣下常常有狭窄。
TGA 的本质是房室连接一致,而心室动脉连接不一致。
绝大多数TGA 患者心房正位,心室右袢。
大动脉转位分型及超声表现

大动脉转位分型及超声表现
大动脉转位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表现为主动脉和肺动脉
在心脏发育时互换位置。
分型较多,其中最常见的是D 型和L 型转位。
以下是大动脉转位的分型及其超声表现。
一、D 型大动脉转位
1. 主动脉插入左心室,肺动脉插入右心室;
2. 超声表现:主动脉根部向左偏移,肺动脉根部向右偏移,二尖瓣及
三尖瓣位置正常,瓣膜功能正常,室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较为常见。
二、L 型大动脉转位
1. 主动脉插入右心室,肺动脉插入左心室;
2. 超声表现:主动脉根部向右偏移,肺动脉根部向左偏移,二尖瓣位
置正常,三尖瓣位置不同于正常,瓣膜功能正常,室间隔缺损及动脉
导管未闭较为常见。
三、双大血管的大动脉转位
1. 主动脉和肺动脉同时插入同一心室;
2. 超声表现:主动脉和肺动脉根部位置正常,二尖瓣及三尖瓣位置正常,瓣膜功能正常,室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较为常见。
总之,大动脉转位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畸形疾病,超声检查是其最常见的诊断方法。
对于大动脉转位患儿,及早发现、早期手术治疗是十分必要的。
小儿大动脉转位有哪些症状?

小儿大动脉转位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小儿大动脉转位症状,尤其是小儿大动脉转位的早期症状,小儿大动脉转位有什么表现?得了小儿大动脉转位会怎样?以及小儿大动脉转位有哪些并发病症,小儿大动脉转位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小儿大动脉转位常见症状:心脏杂音、发绀、心室肥大、收缩期杂音、室间隔缺损、充血、水冲脉*一、症状:在室间隔完整的大动脉转位新生儿,两大循环间的交换血流量少。
存在着明显的青紫(室间隔完整和血液混合不充分的新生儿青紫明显),可在出生后数小时内即被发现,且大多情况下为惟一症状。
当存在大的循环间分流,如大的动脉导管未闭或大的室间隔缺损时,因交换血流量较多,则表现为以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状为主,伴有轻度发绀。
伴有粗大的动脉导管未闭的患儿通常在生后1周内出现症状,典型的表现为水冲脉,连续性杂音可不明显;伴有大型室间隔缺损的婴儿,通常在生后2~4周出现心力衰竭症状。
在伴有前向对位不良的室间隔缺损时,尚需注意是否有左室流出道梗阻的存在。
若有股动脉搏动减弱而手臂动脉搏动正常或增强提示可能伴有主动脉弓中断或水肿。
除此之外,还可能表现有上半身较下半身青紫严重的差异性青紫现象。
流行病学完全性大血管错位多见于男性,男女比例为2∶1~3∶1。
临床上最突出的表现是出生时即有发绀。
发绀的程度随患儿体重的增加而加重。
如不伴室间隔缺损,则发绀更明显,同时呼吸增快、肝大、进行性心衰。
如伴动脉导管未闭,其血流常由肺动脉流向主动脉,则可见躯体下部与下肢的发绀较身体上部和上肢轻。
患儿往往早期死亡,体检可听到收缩期杂音,胸骨左缘第三、四肋间的杂音提示合并室间隔缺损;心底部收缩期喷射样杂音提示合并肺动脉口狭窄。
*二、体格体格检查可见明显发绀,外周血管脉搏正常,右心室搏动增强。
听诊第1、第2心音响亮,第2心音常单一或轻度分裂,心脏杂音柔和或缺如。
柔和的喷射性杂音可是功能性左心室流出道杂音或是动脉导管未闭引起。
新生儿早期肺血管阻力仍较高,杂音可不明显,但在生后最初的几周常会于胸骨左下缘出现肺动脉高压的发展,逐渐出现第3心音、心力衰竭引起的奔马律及肺动脉第2音亢进,在心尖处可闻及因肺静脉血流增加而产生的舒张中期杂音。
大动脉转位

大动脉转位大动脉转位为复杂的先天性畸形,其主要特征为主动脉和肺动脉口与左右心室的连接关系异常或/和这两根大动脉相互之间的关系位置异常。
凡有下列任何一种情况者,即可诊断。
(1)两根大动脉与心室的连接关系不协调,不论瓣口前后、左右的关系是否倒转。
(2)两根大动脉的瓣口,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倒转,不论与心室的关系是否协调。
(3)主动脉瓣下与二尖瓣前瓣无纤维延续,不论主动脉瓣下有无肌性圆锥。
一、分类完全型大动脉转位:可分为单纯型,解剖矫正型,功能矫正型及解剖功能矫正型。
部分型大动脉转位:可分二型,即右室双出口(DORV)含Taussing-Bing畸形及左室双出口(DOLV)。
二、病理生理1、完全型大动脉转位由于两大动脉与心室呈生理性连续,因而机体不能得到氧供,婴儿存活的条件是必须有心内的双向分流,分流量越大,血液混合越充分,存活可能性越大。
2、矫正型大动脉转位,虽然心室与大动脉连接不协调,但血流的生理功能正常,即在功能上进行了矫正,也称功能矫正型大动脉转位。
3、右室双出口为主动脉与肺动脉均出自形态右心室,必须有巨大的VSD才能维持生命。
4、这些病变的常见合并畸形为卵圆孔未闭或ASD、VSD、肺动脉瓣狭窄、三尖瓣畸形等。
因此临床上、出现紫绀的严重程度,为基本病变与合并畸形综合产生的结果。
肺静脉畸形引流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TAPVC)为全部肺静脉和体静脉血引流入右房的一种畸形。
通过心房间的交通,混合血液进入左房至全身循环。
部分性肺静脉畸形引流(PAPVC)为肺静脉的部分分支发生的异位连接。
常见与ASD并存,但单独发生率较少。
F4F4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紫绀型先心病,占先心病的10%——15%,在紫绀型中占首位。
解剖要点:1、肺动脉狭窄:包括右室流出道狭窄或同时合并肺动脉狭窄,也可能合并肺动脉主干及分支狭窄。
2、VSD3、主动脉骑跨:主动脉根部位置比正常偏右,骑跨于室间隔之上,(骑跨大于50%称右室双出口)。
完全型大动脉转位(TGA)

完全型大动脉转位(TGA)完全型大动脉转位(TGA)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为0.2‰ -0.3‰,占先天性心脏病总数的5% -10%;男女患病之比为2-4:1。
完全型TGA预后很差,如不进行手术治疗,多早期夭亡,未经治疗者30%于出生后数日内死亡,50%在一个月内死亡,90%在一年内死亡。
在胎儿心脏筛查中,TGA并不难发现,下面简单介绍下TGA,正常情况下.肺动脉瓣下圆锥发育.肺动脉位于左前上方;主动脉瓣下圆锥萎缩,主动脉位于右后下方。
大动脉转位时,主动脉瓣下圆锥发达,未被吸收,主动脉位于右前上方;肺动脉瓣下圆锥萎缩,肺动脉位于左后下方。
这样使肺动脉向后连接左心室,主动脉向前连接右心室;主动脉瓣下因有圆锥存在,与三尖瓣间呈肌性连接;肺动脉瓣下无圆锥结构存在,与二尖瓣呈纤维连接,常见的合并畸形有房间隔缺损或卵圆孔未闭、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狭窄等。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若不伴其他畸形.则形成两个并行循环。
上、下腔静脉回流的静脉血通过右心射至转位的主动脉供应全身.而肺静脉回流的氧合血则通过左心射入转位的肺动脉到达肺部。
患者必须依靠心内交通(卵圆孔未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或心外交通(动脉导管未闭、侧支血管)进行血流混合(图13-14)。
本病血流动力学改变取决于是否伴随其他畸形、左右心血液沟通混合程度及肺动脉是否狭窄。
根据是否合并室间隔缺损及肺动脉狭窄.可将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分为3大类:1、完全性大动脉转位而室间隔完整:右心室负荷增加而扩大肥厚,随正常的肺血管阻力下降.左心室压力降低,室间隔常偏向左心室。
两者仅靠未闭的卵圆孔及动脉导管沟通混合,故青紫、缺氧严重。
2、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合并室间隔缺损:完全性大动脉转位伴室间隔缺损.可使左右心血液沟通混合较多.使青紫减轻,但肺血流量增加可导致心力衰竭:3、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合并室间隔缺损及肺动脉狭窄:血流动力学改变类似法洛四联症。
临床表现:与正常的新生儿相比较,本病患者出生时一般平均体重较重,个体较大,但出生后往往有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难和发绀,随后出现进行性缺氧和心力衰竭症状,或出现缺氧发作等。
【心脏彩超】2-3-8完全型大动脉转位

第七节 完全型大动脉转位
1
完全型大动脉转位
病例一 完全型大动脉转位
患者,男,7天
2
完全型大动脉转位
病例一 完全型大动脉转位
左图为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动态图像):显示肺动脉的左右分支,肺动脉起源于形 态左心室。
右图为同一切面CDFI (动态图像):显示血流自形态左心室进入肺动脉,再进入左 右分支。
63Βιβλιοθήκη 完全型大动脉转位病例一 完全型大动脉转位
左图为非标准切面(动态图像):显示主动脉与解剖右心室相连,肺动脉与解剖左心室 相连,且两条大动脉呈平行关系。
右图为同一切面(静态图像):显示同上。
4
完全型大动脉转位
病例一 完全型大动脉转位
左图为大动脉短轴切面CDFI (动态图像):显示主动脉与肺动脉内的血流呈平行 关系;可见主动脉的血液经未闭的动脉导管到肺动脉的分流。
右图为同一切面CDFI (静态图像):显示主动脉与肺动脉内的血流呈平行关系。
5
完全型大动脉转位
病例一 完全型大动脉转位
左图为非标准切面(动态图像):显示肺动脉起源于形态左心室,且可见肺动脉的左右 分支。
右图为同一切面CDFI (动态图像) :显示收缩期血流自左心室进入肺动脉,再进入左 右分支,并可见降主动脉与主肺动脉间的分流。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讲课PPT课件

发病机制: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发病机制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 遗传因素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环境因素包括孕期感染、药物使用、辐射暴露等。这 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发育受到干扰,从而引发完全性大动脉转位。
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出现 呼吸困难、紫绀、 心力衰竭等症状
手术时机:出生 后1-3个月内
手术方法:心内 隧道转位术、心 房内调转术等
术后护理:监测 生命体征、预防 感染等
其他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使用药物缓解症状, 控制病情发展
介入治疗:通过导管等器械对 病变部位进行微创治疗
手术治疗:通过开胸或微创手 术对病变部位进行修复或置换
基因பைடு நூலகம்疗:通过改变基因表达 来治疗疾病
康复指导
定期随访:定期进行体检和心脏超声检查,监测病情变化。 药物治疗:根据医生建议,按时服药,控制血压和心率。 生活指导: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心理支持:接受心理辅导,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增强康复信心。
注意事项
定期复查:定期进行心脏超声、心电图等检查,监测病情变化。
预防措施
定期进行体检, 及早发现疾病
坚持健康的生 活方式,包括 合理饮食、适 量运动、戒烟
限酒等
控制慢性疾病, 如高血压、糖
尿病等
避免接触有害 物质,如放射 线、化学物质
等
护理方法
定期监测:定期进行体检,及时 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预防感染:注意个人卫生,避免 感染病菌。
健康生活: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和良好 的作息时间。
药物治疗:遵从医嘱,按时服药,控制血压、心率等指标。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 酒等。 心理支持:接受心理辅导,增强治疗信心,提高生活质量。
外科手术教学资料: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生理矫治手术讲解模板

状静脉窦片(图6.32.2-
手术资料: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生理矫治手术
手术步骤:
间,做冠状静脉窦片尖端与 左心房组织褥式缝合,并将 冠状静脉窦片和房间隔片缝 在一起覆盖左
2.在完全性大动脉调转位合并大的室间隔 缺损的病例,其肺血管阻力>10Wood单位, 可做姑息性心房内调转术,并保留大室间 隔缺损开放。
手术资料: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生理矫治手术
适应证:
3.全腔静脉与肺动脉连接的手术适用于完 全性大动脉转位合并一侧心室发育不全、 房室瓣骑跨和房室隔缺损型室间隔缺损的 病例,在生后4~6个月选用双向腔肺动脉 分流术,2~4岁施行全腔静脉与肺动脉连 接。
手术资料: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生理矫治手术
手术步骤:
过腔静脉流入通道经房间隔 缺损和二尖瓣进入左心室。
⑥右心房前缘的上下端分别 向前延伸1.0~1.5cm,约等 于上下腔静脉周径的1/4~ 1/2(图6.32.2-6),如此 可增加右心房切口前缘的长 度,防止缝合产生张力不均。
⑦
手术资料: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生理矫治手术
手术资料: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生理矫治手术
手术步骤:
(1)Senning手术:此手术是用心房壁和 房间隔组织制成心房内体、肺循环静脉两 个通道分连接至相应的心室,恢复正常串 联的血流动力学。
手术资料: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生理矫治手术
手术步骤:
①建立体外循环前, 分别测量上腔和下腔静脉周径。缝好4个 标记线。在房间沟缝两针标记左心房切口 上和下端;在右心房侧壁缝两针标记右心 纵切口上下端,其上端在终嵴前1cm, 下端至左心房切口下端标记线之间距离为 下腔静脉周径的2/3,至少在终嵴前1.5cm (图6.32.2-1)。在心脏停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动脉转位大动脉转位(transposition of the great arteries, TGA)已经被认识了近300年。
1797年Mathew Baillie在伦敦首次描述了最常见的转位类型:d-TGA。
主动脉-肺动脉“转位(transposition)”在1814年被Farre首次应用,字面解释为主动脉-肺动脉在室间隔上交叉排列(trans-意即“交叉”;positio-意即“位置”)。
继而,将胚胎学变异作为畸形的分类基础的尝试则将“transposition”这个名词应用于主动脉位于肺动脉前方的任何畸形。
在二十世纪早期,这个概念已经扩展到任何合并大血管位置异常的畸形中,而不考虑其心室起源。
Van Praagh在“转位”的解剖分类中起到最深刻的影响。
他认为圆锥干发育异常是大血管异位(malposiontion)的原因。
“转位”只是“异位”的一种类型。
其他类型的“异位”包括右室双出口、左室双出口、解剖矫正型大动脉异位(anatomically corrected malposiontion)。
这种畸形是漏斗部或动脉圆锥异常的结果。
一般来说,主动脉瓣下存在肌性圆锥,并将转位的主动脉瓣与两侧的房室瓣隔开;肺动脉瓣下圆锥游离壁的缺如使肺动脉瓣-二尖瓣的直接纤维连续成为可能。
这个描述与“不完全转位(incomplete transposition)”形成对照,而“不完全转位”这个命名已经过时,现在被命名为右室或左室双出口。
我们现在归之为转位(transposition)的所有大动脉异位(malposition)都是完全转位。
因此,“完全性(complete)”这个修饰词是多余的,应该避免使用。
一些人用“转位”这个词来描述主动脉在肺动脉前方的心脏畸形,这种定义是不准确的。
因为主动脉并不是在所有的转位中都位于前方,并且一些其他主动脉位于前方的畸形并不是转位。
当我们提及TGA,是指那些没有生理矫正的大动脉转位。
这种畸形总是心室-大动脉连接不一致导致主动脉完全或大部分起自右心室,并且肺动脉完全或大部分起自左心室,而房室连接顺序几乎总是一致的。
为了建立一个前瞻的、全面的数据库,我们将TGA定义为没有生理学矫正的大动脉转位。
这个定义包括:心房正位/房室连接一致/心室大动脉连接不一致;同时也包括心房反位/心室左袢/D或L转位。
节段解剖学命名为SDD、SDA、SDL以及ILL、ILD。
Van Praagh认为在那些不能确定心房定位的心脏畸形中,是否房室连接一致是不可能确定的。
因此,这些患者(ALL、ADD)的生理学表现与非校正大动脉转位相同。
在最严格的定义中,如果心房不能定位则不能称“房室连接一致”。
但是很清楚的是,在很多情况下TGA患儿都进行大动脉调转手术,因此必须包括这个定义。
另一个加在TGA前正在被修正的名词是“单纯(simple)”。
“单纯TGA”曾被用于定义那些不伴随相关缺陷的患者,如三尖瓣闭锁、二尖瓣闭锁、共同房室瓣、单心室。
偶尔也被进一步限定于仅表述为没有相关室间隔缺损或左室流出道梗阻。
迄今为止,对“单纯TGA”的应用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
大多数外科医师把TGA、d-TGA、完全性转位混为一谈。
但是,d-TGA仅指那些主动脉瓣位于肺动脉瓣右侧的心脏畸形,这种畸形在Van Praagh报告的病例中确实是最常见的类型,占到80%以上。
在这一类型中,主动脉瓣位于肺动脉瓣的右侧。
l-TGA和a-TGA代表大血管异位的不同类型。
l-TGA 中主动脉瓣位于肺动脉瓣左侧,a-TGA中主动脉瓣位于肺动脉瓣正前方。
典型的l-TGA曾与解剖矫正型TGA作为同义词,然而正如并非所有的d-TGA都是生理性非矫正一样,不是所有的l-TGA都是生理性矫正。
在SDL类型中,主动脉瓣虽然位于肺动脉瓣左侧,但仍与解剖右室相连。
Houyel等报告了26例SDL型TGA。
在193例内脏正位非生理性矫正TGA 中也有6例是这种排列。
这种畸形与d-TGA一样也是生理性非矫正,处理方式上与SDD、d-TGA类似。
SDL型患者有一些重要的合并畸形,如VSD、圆锥隔异常连接、右室发育不良、左室流出道梗阻、高发生率的单冠畸形。
这种大动脉排列类型非常少见,单作为前瞻性数据库仍应包涵在内。
a-TGA指那些主动脉瓣位于肺动脉瓣的正前方的心脏畸形,发生率约0.5%。
由此可见,d-TGA、l-TGA、a-TGA指示描述了大动脉的空间排列情况,不能用来定义大动脉转位,但他们是重要的限定词,因为大血管空间俳谐关系与冠状动脉畸形密切相关。
建议的命名法TGA按照是否合并室间隔缺损(VSD)和是否合并左室流出道梗阻(LVOTO)进行分类。
接近75%的TGA患者是一种简单形态:孤立性心室-大动脉连接异常(VAD)+完整的室间隔(IVS)+卵圆孔未闭(PFO)+动脉导管未闭(PDA)(自然存在的或应用前列腺素维持的)。
在这种常见类型中主动脉瓣下可见圆锥或漏斗,左心室很少有肺动脉瓣下圆锥,因此肺动脉瓣和二尖瓣间存在纤维连续;主动脉和肺动脉直径相近,主动脉在肺动脉的右前方。
大约50%的TGA患者除了PFO或PDA之外不合并其他畸形;VSD 是相对常见的合并畸形(40~45%),但是近三分之一的VSD很小或没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继发孔ASD可能在10~20%的患者中存在。
无论有没有VSD,LVOTO均可存在;尽管在室间隔完整的患者中非常罕见,不足5%。
TGA患者合并的VSD变异最多,可以是小的、大的、多发的,可以发生在室间隔的任何地方。
建议若VSD存在,则VSD的命名分类按照在《室间隔缺损》篇中的描述进行。
围膜部、流出道型最常见,一些流入道缺损可能包括传导组织异常以及三尖瓣在室间隔的骑跨。
流出道型或对位不一致(malalignment)型VSD最有临床意义,因为向前、向右的对位不一致的VSD与肺动脉环在右室上方跨越的不同程度相关。
随跨越程度的增加,出现右室双出口合并肺动脉瓣下VSD。
这种畸形也被称作Taussig-Bing畸形,将在本文后面叙述。
【右室双出口合并肺动脉瓣下VSD (Taussig-Bing畸形)与TGA-VSD间的区别在《右室双出口》章描述如下:“我们将右室双出口定义为心室大动脉连接的一种类型,即两条大动脉均完全或大部分起自右心室。
右室双出口合并肺动脉瓣下VSD (Taussig-Bing畸形)被认为是DORV的一种类型,除非肺动脉主要起自左心室(被认为是TGA-VSD的一种类型)”】LVOTO的发生率约25%,可以发生在左室流出道的任何地方。
一些分型系统里把这一相关性畸形和非矫治型畸形中的肺动脉狭窄归于一类。
我们宁愿将之参照其起源的解剖心室进行分类。
接近30%的TGA-VSD患者合并LVOTO。
瓣下流出道梗阻可能是动力性、固定的膜性或弥漫性管道样狭窄。
新生儿由于肺血管阻力高,动力性梗阻很少表现显著;但可能在发育成长数周后随肺循环阻力的下降时出现。
瓣下膜性环状狭窄或管性狭窄多见于TGA-VSD患者中。
其他不常见的瓣下左室流出道狭窄类型由二尖瓣装置与室间隔的异常连接、多余的或呈瘤样的三尖瓣组织通过VSD气球样膨入左室流出道引起的。
肺动脉瓣狭窄或瓣环发育不良很少在TGA-IVS中出现,但可与LVOTO同时存在。
在4%的接受外科手术患者中发现同时合并三尖瓣畸形。
三尖瓣可能合并异常腱索附着于膜旁或流出道VSD边缘。
在TGA-IVS 中三尖瓣畸形更为常见。
二尖瓣和三尖瓣均可骑跨在室间隔上,这种相关畸形于心室严重发育不良有关.大约5%的TGA患者也可以合并主动脉弓离断或主动脉缩窄,较常见于对位不良型VSD合并不同程度的骑跨(也就是说Taussig-Bing畸形)。
这种联合畸形多数与不同程度的右室流出道梗阻同时存在。
右位动脉弓在4%TGA-IVS患者中出现,而在TGA-VSD中约由20%合并右位弓。
一种能被广泛接受的描述冠状动脉畸形的分类法总是难以琢磨。
在关于冠脉异常分型的综述中,Amoto将其分为Jatene(大动脉调转术)前期和后期,Jatene后期的分型法侧重于外科治疗所需要考虑的事项。
在Jatene前最早期的1962年,Rowlatt 描述了59例TGA-IVS中冠脉走行的5种形态和23例TGA-VSD 中的6种形态,这是最早的一篇将VSD作为分析冠脉走行异常的重要标志的报告。
1963年Elliott等尝试将主动脉-肺动脉空间位置结合到冠脉异常分型中。
1966年Shaher和Pudu提出一种文字数字复合分型,将冠状动脉起源分为9种类型18种亚型,但过于繁琐难以推广。
1978年Yacoub和Radley-Smith乘Jatene手术(arterial switch)的流行浪潮提出一种简化的适应外科需要的分型。
从A 到E分为5种类型:A型最常见(LAD和Cx起自前窦);D型其次(Cx自RA发出/ Cx off the right coronary)。
这种方法的简单使其立刻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并很容易的被接受。
外科医师很快认识到A型和D型包涵了90%的冠脉形态。
1988年Planche等尝试根据冠状动脉环在大动脉干的前方或后方进行分类,不仅描述冠脉起源,而且包括初始段走行。
他们提出只依靠“冠脉起源”不足以决定冠脉移植的最佳手术方法。
1983年Leiden 小组提出一个经典分型,延续至今仍得到广泛认同。
不仅仅描述,而且是一种描述的方法,它将理论观察者置入主动脉内,面向肺动脉。
在他的右手边的主动脉窦称为1窦,在左手边的为2窦。
利用这种分型系统,最常见的冠脉形态是1LCx-2R,意味着左冠和回旋支从1窦内发出,右冠从2窦内发出。
这种分型的优势在于简单并有效的描述了典型TGA中95%以上的冠脉形态,已经在心外科学界广泛接受。
它的局限性在于不能定义冠脉在心外膜或心肌内的走行、其他血管(如窦房结动脉)的起源、一些罕见的冠脉起源于非面向冠窦(nonfacing sinuses)内。
Smith尝试扩展Leiden的范围,根据冠脉起自双窦或单窦分为不同亚组。
Amato最终提议描述观察者站在肺动脉内的视野内冠脉解剖,包涵了所有方法,其的模型也包涵了血管在心外膜的走行。
关于冠脉解剖的文献引起了理解上的混乱,因为大量类似“面向”、“左手边”或“右手边”等名词应用混乱,并且假想观察者的观察视野不断改变(在主动脉窦内、肺动脉内)。
最后,一些文献中的名词并不局限在某个单一分类法中。
反向冠脉(inverted coronaries)是一种罕见(<2%)类型,左右冠脉的起源与正常相反,右冠起自左前窦并向右前方走行进入右侧房室沟;左主干起自右后窦并在肺动脉后方向左侧走行到达左心。
虽然Leiden经典分类法被外科学界接受,多数小儿心血管医师对其并不欣赏,因为它是建立在外科医师的视角上,从主动脉向肺动脉观察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