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不同的史料 分辨史料的价值

合集下载

清代书札文献的分类与史料价值

清代书札文献的分类与史料价值

清代書劄文獻的分類與史料價值鄒振環[摘 要] 清代書劄文獻數量巨大,史料價值頗高。

本文從文獻學的角度,將清代書劄文獻分爲家書、友朋書劄、論學尺牘、情書、宗教尺牘、女子行簡、公函密折、應酬函集、遺劄九類,並簡要分析了其史料價值。

[關鍵词] 清代;書劄;文獻分類;史料價值應用文中有兩種最爲常用的體裁,一是日記體,一是書劄體,日記是一種自我交流的形式,書劄則是一種人際交流的形式。

一般來說,日記和私人書劄都不是爲了發表而進行的創作,創作者往往面對的只是自己或者某一個或幾個活生生的具體的個人,而不是抽象的讀者和公衆。

因此,就形成了創作這類文獻時所具有的“非公共寫作”的特有心態①書劄文獻數量巨大,尚未發現的、分散的、未印行的還有大量的留存於世,據王世偉稱,上海圖書館收藏的明清書劄約十一萬通。

②;價值很高者數量還很多,這也是書劄文獻特別誘惑學者的地方。

晚清學者王韜曾說自己:“尺牘一道,少即留意。

當弱冠時,曾搜集所遺友朋書,爲《鴻魚譜》。

嘗自謂,昔戴宏 有《金蘭簿》,示不敢濫交,餘亦有《鴻魚譜》,示不敢忘舊,命名不同而命意則同也。

”因此他將自己與友朋往來之書劄,編爲《弢園尺牘》,指出書劄文獻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況乎人違兩地,書抵萬金,往來遺問間,即尺幅而性情見焉。

……簡劄相投,無不托楮毫以達意,藉縑素以寫心。

李陵答蘇武之篇,子長報少卿之作,鄒陽在獄中備陳胸臆,子厚斥徼外善述牢愁,感喟纏綿,均足千古”③。

現代藏書家潘承厚(號博山,1904—1943)就專門注意收藏書劄文獻,他承繼先人、清大學士潘世恩所集時人手劄,積平生之力收集元至清末名人尺牘達數千通,於1942年開始編輯《遽庵所藏尺牘》叢書,第一編《明清藏書家尺牘》4冊,分忠賢、儒林、文苑、金石、藏書、畫苑、方外、閨秀八類,收錄148人的作品,1943年第二編《明清畫苑尺牘》5冊,收入246人作品,編者一一爲之作一小傳。

後其弟潘承弼(景鄭)又續編影印叢書另6種:《元明詩翰》、《瞿中宣公蠟丸書·侯忠節公絕纓書合璧》、《楊忠烈公左忠毅公遺劄合璧》、《明季吳中三老手劄》、《明季忠烈遺劄》,1945年告成④最早注意到書劄史料價值的是周氏兄弟。

【方法】【学生角度】关于史料分类和史料价值类型主观试题的解答(试题实战和详解)

【方法】【学生角度】关于史料分类和史料价值类型主观试题的解答(试题实战和详解)

一、史料的分类二、试题实战北京市2020年高考卷历史试题16.(10分)司马光修史:北宋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时,以官修的正史、实录为基础,同时参考了各种史料。

他另外撰成《资治通鉴考异》,说明取舍史料的理由。

以下是《考异》的几个事例:材料一:关于隋末名将薛仁果的名字,《考异》提到《旧唐书》《新唐书》《柳宗元集》写作“仁杲”,《太宗实录》写作“仁果”。

而唐太宗陵墓前有石马六匹,其中一匹的铭文为“白蹄乌,平薛仁果时所乘”。

《考异》认为石马铭文“最可据”。

材料二:关于唐玄宗的生日,《考异》提到《玄宗实录》记载的是八月一日,但通过查询历法发现这一时间有误。

玄宗时文人顾况有诗曰:“八月五夜佳气新,昭成太后生圣人(即皇帝)。

”故而《考异》认为玄宗生日是八月五日。

材料三:关于吐蕃赞普世系,唐代林恩撰写的杂史《补国史》记载,唐文宗时吐蕃彝泰赞普去世,其弟继位。

此事《文宗实录》《旧唐书》都没有记载,《考异》参照《补国史》编入。

请回答:(1)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参考了哪些类型的文献史料,根据上述材料举例说明。

(4 分)答案:第一种文字史料①史书:又可分为实录,如《太宗实录》;正史,如《旧唐书》;杂史,如《补国史》。

②文集(和诗词),如《柳宗元集》、顾况的诗。

第二种实物史料石刻、碑铭(或金石史料),如唐太宗陵墓前的石马铭文(2)根据上述材料,说明《资治通鉴》在哪些情况下会采用官修史书以外的其他史料。

(6分)答案:①当官修史书出现明显史实错误时,参照可靠的杂史、诗文等来编写。

如材料二中《玄宗实录》关于玄宗出生日期的记载有误,司马光采用了顾况诗中的描述。

②官修史书史事缺载时,酌情根据杂史、小说的记载补入。

如材料三中《实录》《旧唐书》都没有记载吐蕃彝泰赞普去世,司马光根据《补国史》补入。

③多种官修史书记载相互冲突时,采择与历史事件时间更近、错误可能性更小的其他史料。

如材料一中正史与实录记载有冲突时,采用了唐太宗陵墓前的石马铭文总之:研究历史事实,需要多方史料,不同的史料对于研究同一历史事实可以相互补充、印证和修改,我们从中一定要综合分析,尊重事实,遵循史料的真实价值,去伪存真,还原历史2020年北京市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16.“玄武门之变”(10分)五代时期官修的《旧唐书•尉迟敬德传》历来是研究玄武门之变的重要史料。

史料的价值知识点总结

史料的价值知识点总结

史料的价值知识点总结一、史料的定义和分类史料是历史研究中的基本材料,它是指史学研究的客观事实和现象的记录和记载,包括书面文献、口述资料、考古文物等。

根据不同的来源和形式,史料可以分为书面史料、口头史料和考古史料三种类型。

1. 书面史料书面史料是通过文字记录和记载的历史资料,包括史书、文献、档案、日记、信件等。

它们是历史研究中最主要的来源,能够提供丰富的历史信息和知识。

例如《史记》、《资治通鉴》等史书,记录了中国古代的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成为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2. 口头史料口头史料是通过口头传承和记忆传递下来的历史资料,包括口述史、传说、民间故事、老年人的回忆录等。

这些资料通常是在特定社会群体中口头传承并积累起来的,具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和可信度。

口头史料在研究古代历史和民族文化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3. 考古史料考古史料是通过考古发掘和文物研究所获得的历史资料,包括遗址、器物、墓葬、文字碑刻等。

这些史料能够为史学家提供客观的实物证据和物质文化遗产,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古代社会和文化。

考古史料在研究古代社会制度、生产生活、宗教信仰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价值。

二、史料的价值和作用史料具有丰富多样的信息和价值,它们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依据,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1. 提供客观的历史事实史料能够提供客观的历史事实和现象,帮助我们了解过去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通过书面史料、口头传统和考古发现,我们能够获取大量的历史信息和知识,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2. 揭示历史规律和变迁史料可以帮助我们揭示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变迁的原因。

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我们能够找到历史事件和过程的一些规律性的规律和发展趋势,从而对历史演变的原因有更深入的认识。

3. 促进历史学理论的发展史料是历史学理论建构的基础和依据,它为历史学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数据,有助于推动历史学理论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对史料的研究和分析,我们能够不断深化对历史学理论和方法的认识,提出新的观点和理论。

史料价值

史料价值

史料的价值史料千差万别,种类很多,使用起来,价值并不一样。

特别是有文字的史料,其价值的大小差异很大。

根据作者与他所记叙的历史事件的时间和地点的距离远近,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几类:一,事件发生时的当事人、当时人的记述,这类史料的价值最高,是所谓第一手材料。

比如甲骨文是研究殷代历史的第一手材料,因为它是殷王占卜的记录,是当时人、当事人的记录,与事实出入较小,因而价值最高。

现在我们研究殷商历史主要根据是甲骨文,而不是《史记·殷本纪》等,因为后者不是当时人或当事人的记录,所以史料的价值就差多了。

研究西周历史的史料,除了《周书》和一部分《诗经》外,第一手材料便是金文即铜器铭文。

铜器铭文殷代已经有了,但一般文字很少,最多不过二三十字。

到了周代,特别是周代中期以后,铭文动辄三四百字,所以有人说,一篇铭文便顶得一篇《尚书》。

这些铭文自宋以来已有记录,往后越来越多,清代后期铜器大量出土,一部分流落在海外,上面的铭文大都已著录成书。

解放以后,考古学家用科学方法发掘出土的铜器更多,尤其是在陕西、河南古代文化中心,又有新的发现。

这些出土铜器的铭文,是价值极高的文字史料。

这里举几个例子:1976年,临潼出土了一件铜器《利簋》,铭文中讲到武王伐纣,没讲年、月,但讲了日子是“甲子”。

甲子日武王灭纣,过去史书都这样讲,但究竟可靠不可靠呢?很难肯定。

而现在由铭文得到了证实。

1965年,宝鸡出土了一个《何尊》,记载成王五年曾经迁居于洛阳。

这件事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现在有了《何尊》的铭文,这件事就清楚了。

武王临死嘱周公建洛邑,周公秉承武玉遗志营建洛邑,而成王在五年时迁居洛阳。

至于什么时候又迁回镐京?现在还不清楚,但《何尊》的出土却补充了成王迁洛的史实。

1975年,在扶风县发现了一个叫“裘卫”的大贵族做的盉和两个鼎,上面的铭文记载了他与其他贵族做的土地交易。

这些都是古书中所没有的,我们只是从铭文中才得以了解。

1977年,在河北省灵寿县发现中山王的壶和鼎,上有长篇铭文。

不同的史料分类标准

不同的史料分类标准

不同的史料分类标准
史料的分类标准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划分。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史料分类方式:
1.按史料来源分类:根据史料的来源,可以将史料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

一手史料是指直接来源于历史事件、人物、时间、地点的原始材料,如史书、档案、日记、信件、文物等;二手史料则是指经过后人整理、编写、解释、评价的史料,如教科书、学术论文、历史著作等。

2.按史料性质分类:根据史料的性质,可以将史料分为文字史料和口述史料。

文字史料是指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的历史材料,如书籍、文章、信件、日记等;口述史料则是指以口头形式传承下来的历史材料,如传说、故事、民谣等。

3.按表现形式分类:根据表现形式,可以将史料分为文字史料和实物史料。

文字史料是指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的史料,如书籍、文章、信件、日记等;实物史料是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如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

4.按学术价值分类:根据学术价值,可以将史料分为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

直接史料是指第一手史料,即未经中间人修改或省略转写的史料;间接史料是指第二手史料,即已经经过中间人修改或省略转写的史料。

例如,《明史》是间接史料,《周书》是间接史料;《史记》研究秦始皇是间接史料,研究司马迁是直接史料。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研究领域和目的可能会有不同的史料分类
方式和标准。

以上分类方式只是其中的几种,具体分类标准应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

史料的分类和解读

史料的分类和解读

史料的分类和解读史料的分类和解读1.史料的分类[内涵解读](1)史料概念:史料是指有助于认识历史、复原历史真实情况的一切资源,也就是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信息。

(2)史料分类①按照史料产生的时期、出处划分,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的史料。

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与诠释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

例如《史记》一书,就包含了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与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②按照史料的载体划分,可以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

实物史料: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被保存或遗留下来的前人活动的场所和前人创造发明的有形物品。

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遗址,即前人活动的各种场所,如居址、村落、作坊等各种建筑设施。

二是墓葬,即古人的墓穴。

墓葬作为实物史料,有它特殊的意义。

一个保存良好的墓葬,不仅有古代人的遗体,还往往有许多随葬物品,有的甚至还有大量的壁画、简册和古代文献,因此能真实、生动地再现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面貌。

三是文物,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如建筑、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种艺术品。

文献资料:按史学家马端临所说,文献应包括文字资料和口传资料两大部分。

口传资料是指经历代口耳相传得以保存下来的以往人类的言行。

在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是保留史料的基本形式之一。

近年来盛行的各种口述录音资料、回忆录等,都是口传资料的典型。

但与口传资料相比,文字资料因其更加丰富且完备而更为重要。

[典例导引](2012年高考广东卷)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判断商代可能出现牛耕的最确凿的历史依据。

A项不能因为有“牛骨”就确定牛耕的出现,因为牛最早只是作为宗庙的祭祀用品。

高考历史 考前三个月 第二部分 专题三(一)辨别史料真伪与价值(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 考前三个月 第二部分 专题三(一)辨别史料真伪与价值(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全国通用)2016届高考历史考前三个月第二部分专题三(一)辨别史料真伪与价值(含解析)一、辨别史料真伪与价值如何考证史料的真伪。

辩伪:就是运用相关的知识和方法考辨历史文献中的伪书和伪文,以获取真实可靠的史料。

要考辨真伪就一定要有证据,证据一般有三种类型,即书证、物证和理证。

书证,是指各种书籍文献;物证,是指实物或遗迹;理证,是指利用常识和推理证明。

要辨伪必须全面收集各种材料,认真分析,辨定真伪,只有真实可靠的材料才能用作证据。

例1 (2015·某某高考)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

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某某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

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某某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理论指导1.《某某子》是汉初黄老之学的代表作,主X坚持汉初旧制,无为而治,X安作《某某子》的目的,是反对汉武帝推行削弱诸侯、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改革。

2.文献资料:文献可以理解为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文献不但包括现代图书馆的全部馆藏,也包括档案馆、博物馆、声像馆及情报中心所收藏的全部馆藏。

文献资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资料。

3.实物资料是指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的或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遗存的总称。

比如说遗物、遗迹等。

其主要作用有三:第一,文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字产生以前的历史;第二,文物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纠正文献记载的错误;第三,文物可以帮助我们破译古老的文字,再现历史。

例2 (2015·某某高考)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

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理论指导1.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决不能主观臆断,空穴来风。

史料的鉴别与考证(课件)

史料的鉴别与考证(课件)

史料的旁证考证
旁证考证定义
通过其他相关证据来证明或反驳 某一史料的真实性。
旁证考证方法
搜集与该史料相关的其他文献、考 古资料、口述传说等证据,进行综 合分析和比较。
旁证考证应用
在研究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方 面,通过旁证考证,可以更全面地 了解历史真相,并验证史料的可靠 性。
史料的推理考证
推理考证定义
02 考察史料来源
了解史料来源的可靠性、作者的背景和立场等, 判断其是否具有可信度。
03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如碳-14测定、字迹鉴定等,对史料的纸张、墨迹 等进行科学分析,辅助判断其真伪。
史料的年代鉴别
确定史料所处历史时期
01
通过对史料的文字、语言、制度、风俗等方面的分析,推断其
所处历史时期。
考察史料中提及的事件、人物或物品
通过逻辑推理和常识判断来鉴别 史料的真伪和价值。
推理考证方法
根据史料的内部逻辑、常识和经 验,判断其是否符合事实和常理

推理考证应用
在研究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 方面,通过推理考证,可以更深 入地了解历史真相,并鉴别史料
的真伪。
史料的综合考证
综合考证定义
将对比考证、旁证考证和推理考证等多种方法结合起来,对史料进 行全面深入的鉴别和评价。
验证学术观点
史料也可以用来验证已有的学术观点和理论,通过对比和分析不 同史料,可以对学术观点进行评估和修正。
推动学术发展
通过对史料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推动学术的发展和进步,开 拓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
05
史料的保存与保护
史料的保存方法
01
纸质史料的保存
保持干燥、防潮、防虫,避免阳光直射,定期翻阅检查,防止老化破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述资料
• 口头传说:有虚构的成分,但也能反映当 时社会的一些情况,表达人们对事情的 看法,是对历史文献的补充,有利于我们 了解历史. • 口述历史:也可以弥补历史文献的不足, 相对于传说而言,可信度要高一些.
当事人根据亲身经历写成
第一手资料
历 史 资 料
原始 资料
同时代的人记录下来的 距离那个时代较近的人 记录下来的
如何利用历史资料:
• 1、最大限度挖掘、使用第一手资 料,保证科学性和准确性; • 2、第一手资料有限且难度大,可 以而且也只能采用第二手资料; • 3、对不同资料要进行比较、分析, 才能得出较全面、真实的结论.
端午节 五月五日为中国传统节日端午 节。传说楚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自杀后, 为使屈原的尸体不被吞食,人们就将糯 米和面粉捏成饼子,抛到江里,这就是 后来吃粽子的来源。端午节那天,家家 都要在门前插上艾叶、菖蒲,为屈原招 魂。这些传说是人们出于对历史上英雄 的爱戴而赋予的想象。经过历代相传, 粽子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赛 龙舟也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 1 )从这些史官身上,你学到了哪些品质? 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的高尚史德 ( 2 )你认为做一名史官,应具备哪些素养?
高尚的史德,渊博的学识,深厚的文学功底等
史官基本素养:德、才、学、识
除甲骨文、竹木简、史书,文献资
料还包括档案、日记、报刊、图片 等文字资料和音像资料。
谈谈你该如何看待历史事物?
我们应最大限度地挖掘、使用准确的 各种历史资料,应把口述资料、文献 资料、实物资料结合起来,客观、全 面、公正地去看待历史事物。
说一说实物、文献和口述资料各有怎样不同 的意义?我们为什么要利用不同种类的资料?
口述资料可以弥补文献资料的不足,实 物资料可以验证文献资料记载的真实性, 纠正文献资料的错误,还可以填补文献 记载的空白。
二、第二手资料 • 解释: 后人的说法,比较间接的证据, 是第二手资料。包括后人写的 历史著作、民间传说等。
• 案例:有关长城的资料 保留至今的明长城
文物资料 口述资料 文献资料 第一手资料 第二手资料
孟姜女哭长城的民间传说 各种于长城有关的图片或照片
第一手资料
读图释疑:课本P119第二个问题
二、实物资料 • 3、发现文物和使文物“说话”: ——考古学家
二、实物资料 • 4、文物并不都是古老的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1946年2月15日
三、口述资料 • 1、重要性:没有文字, 文物古迹不多┅┅ • 2、种类: • 口头传说 • 口述历史
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 (1)牛郎织女; (2)孟姜女的传说; (3)白蛇传; (4)梁山伯与祝英台
(1)请说出这物品上面古文 字的名称。迄今为止,这种文 字最早可以追溯到哪个朝代? (2)根据历史资料的价值的 不同,它分别属于哪种类型的 资料?你认为发现这种文字的 价值是什么?
(1)属于实物资料。 通过它可 以了解当时秦始皇是如何抵御匈 奴等社会情况。 (2)为防御北方匈奴的进攻。当 时的起止点是:西起临洮,东到 辽东。
2.“闻鸡起舞”、“草木皆兵”等历 史典故都出自( ) A.甲骨文 B.竹木简 C.史书 D.音像资料 4.人们了解历史的最主要途径是( ) A.文物 B.史书 C.口述资料 D.图片 5.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原始社会 B.夏朝 C.商朝 D.秦 朝
右图中的物品曾经长期被当成一 种药材,直到1899年,它上面的 符号被有名的金石学家王懿荣认 定为古文字。从此,许多学者收 集并研究它。
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情。 历史资料——我们发现历史、了 解历史的重要依据。
• 按资料的表现形式: • 文献资料 • 实物资料 • 口述资料
一、文献资料 • 1、重要性:文字和书籍出现后┅ ┅ • 2、种类: 甲骨文——最早的文献资料 商代 竹木简——战国、秦朝、汉朝、三国 史书——最重要的文献资料 档案、日记、报刊、图片等其他文字资 料和音像资料
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些史书: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 司马迁
纪, 指皇帝的传记。
传, 指将相和名人的传记。
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汉书》 班固
断代史,指一个朝代的历史。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 司马光 按年、月、日顺序编写。 编年体,
秉笔直书的史官
两千多年前,有个叫崔杼的大臣把自己的国君杀了,史官根据事实在简册上 写上某月崔杼杀国君。崔杼大怒,把他杀了。继任的两位史官都这样记录,结果 都被杀了。到第四位史官还这样写,崔杼问:“你难道不爱惜性命吗?”史官回 答说:“忠实历史是我们的本分,我不能因为贪生怕死而失掉本分。”崔杼叹了 口气,不再杀了。当这位史官走出来时,正遇到第五位史官捧着竹简和笔走过来, 说“我是怕你也丢掉性命,正准备来继承你呢!”。
所以说:三种资料对我们认识历史都是 十分重要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缺一 不可,只有合理地运用这三种资料,才 能再现历史的本来面貌。
补充:有关长城的知识 • • • • 长城是中国古代最伟大防御工程 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赵、燕、秦 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明长城(现在的长城):西起嘉峪 关,东到鸭绿江
4、计算时间长度:年代尺 加减法 两个时间没跨公元前后,大数减小数即可; 两个时间跨公元前后,两者相加再减1即可 练一练: 第29届奥运会将于2008年在北京召开,这 距公元前776年希腊的第一届古代奥运会 2783 年,距公元1896年希腊的第一届现 代奥运会 112 年。 唐朝(公元618-公元907年)和西汉(公元 前202-公元9年)各存在多少年? 289年和210年
口述历史: 人们口述自身或他人经历与感受。
• 是对某一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有 益补充,使历史记载更加丰满, 过去的记忆得以延续; • 可以弥补历史文献的不足,相对 于传说而言,可信度要高一些。
按资料的价值不同分为: 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
• 一、第一手资料 • 解释: 有当事人根据亲身经历写成的资料、有同 时代或距那个时代较近的人记录的资料, 是比较直接的证据,是第一手资料,又叫 原始资料。包括:原始文件、档案、信函、 日记、回忆录、照片、文物古迹和其他实 物。
制作年代尺
给出主要历史事件及其对应时间: 1鸦片战争:1840年 2甲午战争:1894年 3八国联侵华战争:1900年 4新中国成立:1949年 5改革开放:1978年 6北京奥运会:2008年
课内练一练
1、老师出生于19ຫໍສະໝຸດ 8年,属于 世 纪 年代;到现在为止老师活了 年; 2、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属于 世 纪 年代; 3、老师比孔子晚出生 年。
看图8—49以及阅读卡内容 • 火烧兽骨的发现说明了什么?这一发 现对人类历史有什么意义?
说明北京人已开始使用火,适应 自然环境的能力提高了。
使我们研究古人类历史有了新的进展。
文物的作用 • 证实史籍记载 • 纠正史籍谬误 • 补充文献记载的缺失 • 提供实物史料 • …… • 最大限度的恢复历史原貌
口头传说
有关事件:“大槐树” ——对自身起源问题的关注与探索 有关风俗:端午节赛龙舟 —— 反映民众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及口述 资料对风俗习惯的影响 有关人物:牛郎织女 ——看出家长制社会对自由爱情的束缚 • 有虚构的成分,但也能反映当时社会的一 些情况;表达人们对事情的看法,是对历 史文献的补充,有利于我们全面了解历史.
•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表达了老百姓 对暴政的控诉,长城成为压迫百姓 的暴政的象征; • 抗战时期,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的象 征,起到了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 “不到长城非好汉”一句中“长城” 指的是一种民族精神,一种积极向 上的奋斗精神。
长城在你心目中是什么形象?
长城雄伟、壮观,气势磅礴,历史悠 久,它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也 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
(直接的证据)
第二手资料
后人的说法
(间接的证据) 后人写的历史著作等
小结
过去是怎样被记录下来的
掌握发现历史、认识社会的方法,学会利用资 料判别信息的价值,从而更好地生活于社会中。
历史资料
资料的表现形式:文献资料 实物资料 口述资料 资料价值的不同:第一手资料 第二手资料。
二、实物资料 • 1、文物: • 过去人们遗留下来的有价值的实物。 • 文物:一般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 由人类创造及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 历史、艺术、科学和纪念价值的古代、 近代乃至现代的物质文化遗存(如遗 物、遗迹)的总称。
二、实物资料 • 2、文物的重要性 • 了解文字产生以前的历史; • 破译古老的文字再现历史;
(3)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是明代 修建的。在今天人们的眼中,长 城被看作中华民族的象征。
“郑和船队后裔”探谜 1994年,美国女作家雷瓦西在为郑和撰写的传记《当中 国称霸海上》中叙述了自己在肯尼亚邂逅传奇:一个黑 人告诉雷瓦西,他是中国人的子孙,是数百年前肯尼亚 帕泰岛中国船遇难幸存者的后裔。 后来,中国记者一行4人考察了帕泰岛上最古老的村子— —上家村,传说中的中国沉船水手就是从这里上岸的 (有人解释“上家”这个发音来自“上海”,可能遇难 的中国船来自上海)。记者在上家遗址中发现了和中国 农村常见的形状相似的墓地,它极有可能是中国水手的 墓地。记者还参观了被当地渔民打捞上来的陶罐,从双 龙戏珠的图案上可以判断这是中国的产品。 (1)请将上面划线部分的资料分类: 文献资料:文物资料:口述资料: (2)中国记者获得的资料哪些是第一手资料,哪些是第 二手资料?第一手资料:第二手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