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贡》的史料价值

合集下载

考古资料如何证说古文献的成书时代以《禹贡“九州”的考古学研究》为例

考古资料如何证说古文献的成书时代以《禹贡“九州”的考古学研究》为例
然而,中国考古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 化遗产保护的压力不断增大,一些重要的遗址和文物面临遭到破坏的危险。此外, 学术研究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化交流,提升中国考古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影 响力。
中国考古学的现状和前景
展望未来,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随着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和软 实力建设的重视,中国考古学的地位将不断提升。同时,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进 步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中国考古学的研究领域将进一步拓展,并有望在世界 上树立新的学术标杆。
参考内容Βιβλιοθήκη 引言引言《禹贡》是中国古代经典文献之一,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一部关于古代 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的重要著作。其中,“九州”是《禹贡》的核 心内容之一,被认为是古代中国划分的九个大区,也是中华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的 重要体现。因此,对于《禹贡》以及“九州”的考古学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古文 献的成书时代、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摘要
《醒世姻缘传》是中国明代的一部长篇小说,它的成书年代一直是一个备受 争议的问题。最近,通过对“除夕雷雨”与“内官”这两个关键词的研究,我们 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内容摘要
《醒世姻缘传》是一部以描写家庭伦理、婚姻为主题的小说,其中涉及到许 多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其中,“除夕雷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景。在小说中, 除夕夜的雷雨被描绘得十分生动,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这个细节,我 们可以对小说的成书年代进行推测。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
在研究领域方面,中国考古学已经从最初的史前文明和历史时期拓展到了文 化交流、环境变化、科技考古等多个领域。尤其是文化交流方面,中国的考古发 现揭示了古代文明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交流与互动,如丝绸之路、海上贸易等,拓 宽了学术研究的视野。

禹贡的内容及其价值

禹贡的内容及其价值

禹贡的内容及其价值
《禹贡》是中国古代由夏文化、商文化和仰韶文化综合而成的一部国制的国史,记载全部
禹君的功绩和史实,它是中国第一部有记载的史书。

《禹贡》把禹君的治国实践有序而系统地进行了梳理,把“水道山都”和神官祭祀融入政
治改革,树立了山水水势相连、一体化、水道定位和开凿模式,创造了合理的水资源分配
模式,为汉代以后的山水治理奠定了基础。

禹君的治国安防则以定汤浇灌境内河流、增挖港湾和建设堤坝为主,可以上游拦阻洪水、
防止地区洪灾,也会建设钓网、水坝等工程,以防水密抓、捉鱼运血之类的野蛮抢劫行为,防止异族内乱或外来侵略,恢复了民众的生产和安全,使内外乡镇相互联结,完善了山、河、湖、海湿地相互景观,拓展了江河社会经济的交流性。

《禹贡》的价值,就在于它为后世的治理者提供了“宪法”和“政策”,它可以在技术、
法律、政治机构等方面为中国的治理提供参考,而在山水治理方面,它强调了人与自然的
和谐关系,比较了人们如何利用自然来发展自己的生活,希望大家共同和平统一,使全国
人民繁荣昌盛。

《禹贡》意义重大,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和民俗文化的里程碑,对明确中国民
族性格与文化形成、古代山河景观格局、江河社会发展模式、祭祀文化内涵等都有着重要
的影响,在治理中国来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政治活动,也为研究中国的史料提供了极其重要
的依据。

《禹贡》成文浅议

《禹贡》成文浅议

《禹贡》成文浅议离扬在早期文献中, 《禹贡》是除了《夏小正》以外仅有的几份涉及早期技术领域的文献。

但《禹贡》究竟何时成文却是近代中国史学界的一个极富争议的话题。

传统上《禹贡》被认为是夏代的文献,源于传说中夏朝的创始人大禹。

这种观点在现代史学研究在中国确立以前,很少受到挑战。

二十世纪初期,以疑古学派为代表的许多学者,对传统典籍作了重新审视。

这次重新审视古籍的成果之一,就是得出了《禹贡》成文于战国时代的结论。

其中最重要的证据莫过于梁州贡物中的“铁”和“镂”。

因为《禹贡》对早期农业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有很多研究者从多种角度对其作了分析。

从农学技术角度来看,《禹贡》中的内容比之大约成书于战国时代的《管子·地员》要原始得多。

和《周礼·职方氏》相比,《禹贡》的内容也显得更简朴。

而从考古发现的一些旁证来看(比如《豳公盨》的铭文),《禹贡》的成文似也不应晚至战国时期。

但面对来自梁州的“铁”证,《禹贡》的成文时间仍然是极其扑朔迷离的一个议题。

本文试图从《禹贡》文字本身,对《禹贡》一文中所表达的内容的形成年代作一试探性的分析。

一、梁州“夷娄”析梁州的贡物中有“铁”和“镂”,而镂字的本义是坚铁,因此很容易由此联想到钢,由此可以推断至少《禹贡》该部分内容的成文必定在钢问世以后。

这是支持《禹贡》战国成文的最确凿的证据,称其为“铁证”可谓名副其实。

在人类用铁的历史上,第一种在严格意义下可以被称为“钢”的铁制品是印度的伍氏钢(Wootz),其出现的年代约在公元前六世纪初(BC600前后)。

稍晚一些,在大马士革出现了两种不同工艺以生产钢制刀剑,一种工艺利用伍氏钢加温脱碳以获得钢(伍氏钢含碳高达2%以上,已进入生铁范围);另一种工艺利用碳火适当温度下的不完全燃烧对材料表面产生的渗碳作用,采用反复折叠锻打的方法使铁碳合金均匀分布于材料内部。

最早的基于伍氏钢的大马士革刀剑见于BC330年亚力山大东征时期。

当时的工艺已较成熟,据学者推断,其形成年代均当在BC500前后。

高一历史21级高一下史料实证专项练习

高一历史21级高一下史料实证专项练习

21级高一下史料实证专项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选择题1.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邦国林立,《尚书》《左传》等文献也记载了这一历史现象。

据此可知()①传世历史文献中的记载最为真实②考古学成果佐证了历史文献记载③古史传说中隐含一定的历史信息④龙山文化是早期中华文明的代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下列遗址中很有可能成为研究夏朝历史直接证据的是()A.良渚遗址B.二里头遗址C.姜寨遗址D.大汶口遗址3.《尚书·禹贡》是战国时期托名大禹的一篇地理著作。

文中以地理为径,分当时天下为九州(如图1)并分成九个等级:雍州上上,徐州上中,青州上下,豫州中上,冀州中中,兖州中下,梁州下上,荆州下中,扬州下下。

据此分析,《尚书·禹贡》对以下哪种说法的史料价值最大()图1A.西周时期以都城为中心的分等级统治体制B.“州”作为行政区划的历史开端C.战国时期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统一观念D.大禹时代的国家疆域及行政区划4.20世纪初,中国史学界萌生了“疑古”思潮。

胡适提出:“以现在考古学的程度看来,我们对于东周以前的中国古史,只可存一个怀疑的态度。

”由此,“夏王朝否定说”盛行。

1959年二里头遗址的发现为夏的历史提供了可靠的证据,向“东周以上无信史”提出挑战。

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史学界的疑古思潮完全是错误的B.文献史料是历史解读的必要依据C.实物史料对史学研究有重要价值D.文献资料必须与实物资料相印证5.北宋卢襄《西征记》说:“遂念隋大业间炀帝所以浚辟(疏通、开凿)使达于江者,不过事游幸(帝王出游)尔。

……今则每岁漕上给于京师者数千百艘,舳舻相衔,朝暮不绝。

盖有害于一时,而利于千百载之下者,天以隋为我宋王业之资也。

”材料意在强调,隋朝开凿大运河()A.是北宋建立的根本前提B.兼有漕运和灌溉功能C.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D.方便了隋炀帝的巡游6.传统史家重视史表,称其谱列年爵,以简要的文字反映事件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清史以图录记史,以图补史、以图明史、以图证史。

尚书禹贡原文与解析

尚书禹贡原文与解析

尚书禹贡原文与解析尚书禹贡,是中国古代文献中一则描述古代帝王治理水利的重要文献。

下面将为您呈现尚书禹贡的原文以及对其的解析。

原文:周公旦奏于文王曰:“禹贡实勤。

”文王曰:“何如?”旦曰:“鳏寡孤独狐兔处于涂炭之间者,天爱之,予维介之,死丧不敢入于九殿,逃死踰难,顾命百姓。

”天乃命洪水,黜禹于外,命之曰:“朕甚惧,尔能征乎?”禹拜稽首稽首曰:“大君方朕于神于人。

”文王曰:“尔能庸让?”旦曰:“今其喤喤然是已闻。

”文王曰:“佚然。

”文王曰:“尔以往事。

”旦曰:“有商数,泽厥痟而其降水,舜乃降用,庸亦乃降,而可名有戾。

成汤犹求其私诸,后稷犹求其私诸。

殷虐厥后,典厥后,顺,婴厥后,殷虐厥后。

”文王曰:“善。

”禹为洪水,功不及众,既舒厥功,乃有桀、纣,贪不受止,禹为益厥众,折杀天人。

天降殃祸,桀自亡、纣为亡。

桀折杀其民,纣报其苦。

禹曜所托,载其前维義,予以益厥功,折杀异物,封疆黎民,合诸侯。

应首伐首,会文之末,以长百□。

、乃罚不共于民,载天子,载诸侯,名曰典疆。

文王曰:“这既可,吾其来也。

”解析:尚书禹贡是周公旦向文王上奏,称颂禹的治水功绩的文献。

在上奏中,周公旦表示鳏寡孤独、贫苦人民所受的困苦,天感念他们,而文王则认同了周公旦的观点。

文中提到禹被洪水所困,但他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承担起治理洪水的重任。

他誓死保护百姓,据死不入九重殿,甚至逃过了生死较量。

天感受到禹的努力,故而对他说:“朕非常恐惧,你能够征服洪水吗?”禹虔诚地回答:“大君,臣将完全履行我在神灵和人民面前的责任。

”文王听到禹的回答后,询问他是否能够恭敬地让位。

旦回答说:“现在已经听说过佚然的事情了。

”文王表示满意,并要求禹述说过去的经历。

周公旦继续陈述了商汤和益的治水之功。

禹的治理洪水的功绩超过了众人的努力,但他并没有因此变得贪婪自满。

桀、纣之后,洪水再次泛滥,禹再度斩杀了来自天地的异物,保护了国土和百姓。

禹还进行了封疆拓土,统一了诸侯,推动了百姓的发展。

《禹贡》成文时代

《禹贡》成文时代

[键入文字]《禹贡》成文时代《禹贡》是我国流传至今最古老的地理文献,它仅用1100 余字,把我国主要的山川、土壤、物产、贡赋等描述清楚。

历代儒者奉为圭臬,即使以现代科学的眼光衡量,仍不失为最古老、最有价值的历史地理学文献。

然而说它古老,它究竟成文于什么时代呢?传统的记载,《禹贡》是大禹治水时所积累地理知识的总结,因此它成书于夏代。

《尚书·禹贡》说大禹分九州,根据山川和不同的土壤制定贡物和赋税,称之为“禹贡”。

《史记·夏本纪》更详细记载了大禹治水时,—“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因当时食物短缺,禹为了“有余相给,以均诸侯”,于是施行“相地宜所有以贡”的方法,,互通各地山川之便利,并说大禹治水划九州,是从冀州开始的。

因此,《尚书》的编定者把《禹贡》列入夏书,认为它成文于夏代。

顾颉刚《评注》打破这种传统观念,提出《禹贡》成文于战国时代,认为《禹贡》的作者把落后制度(五服制)与先进的理想(九州的划分)一齐记下,就显出矛盾,尤其是九州的设想是战国时代才出现,这样《禹贡》的著作时代“明晃晃地显现在人们的面前”。

另外,《禹贡》中出现的“内方”、“外方”等,都是春秋时代才出现的地名;扬州就是越地,越国国境达到淮地,是在公元前473 年越灭吴后,可是《禹贡》说“淮、海惟扬州”;梁州正是蜀境,显然是秦灭蜀(前316 年)后所得的地理知识。

再说铁器时代始于春秋而盛于战国.《禹贡》却已记载梁州的贡物是铁和镂,镂即钢,不是虞夏时代所可能有的。

鉴于上述理由,顾颉刚提出,《禹贡》成文于秦灭蜀(前316 年)以后,至公元前280 年的时期中,或者者说是公元前第三世纪前期的作品。

《禹贡》是一篇言简意赅的上古地理学文献,尽管其著作时代存在疑问,仍不失其在我国地理学中经典的地位。

1。

禹贡全文及解释

禹贡全文及解释

禹贡全文及解释禹贡,又称《禹贡国策》,是一部关于黄帝在传位九鼎时所做的著名经典,在全唐叶公好龄时期的精神世界里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学术思想,而且还对今天的社会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禹贡的内容主要分为四部分,分别是黄帝的教导、政治中立策略、国家经济改革和国防建设。

禹贡以“道”为核心,将先秦思想与唐实业融为一体,通过系统分析古今之间的社会发展问题,以及理性制定处理社会矛盾的方案,引领唐朝及之后历代社会政治发展的方向。

黄帝的教导以“大罗金仙”论之国家道德观念与规范为主,主要内容包括“和平”、“仁义”、“节俭”、“民有利益”、“减少奢侈”等概念。

这些概念不仅代表了当时的中华传统家风,而且也规定了君臣之间的关系,表明了政治上的安全可靠性,同时也提倡君主与臣民之间的友善相处、共同促进社会的公正合理性。

政治中立策略的内容主要包括在政治上的中立处理,具体体现在促进臣民之间的团结精神,推广公平、公正和友好,以及进行变通处理,避免直接和激烈的冲突;在外交上,则以“安民释兵”为目标,避免苛刻限制,只求安定。

国家经济改革内容包括经济富强的思想,着重于发展工业和农业,提倡“内强外宽”的思想,做到宏观经济政策和国家基础设施的综合性发展,以及实行适度的税收政策,以鼓励臣民学习技术和勤劳多产,以提高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国防建设是禹贡国策中特别重要的一部分,以“偏安为主,备战而不出”为依归,提倡文明反思,实行军事改革,重视军事调整,维护国家的安全。

国家的防御设施主要是采取巩固防御的措施,比如修建郡县,建造城墙和城郭,繁育士兵,建立军制,发放军籍,等等。

这些举措能够有效地增强国家的军事防御能力。

通过研究禹贡,可以发现,它在古今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一部具有指导性的道德经典,也是一部具有实用价值的政治思想史料。

由于中国历史悠久,数千年来社会发展变化复杂,禹贡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可以作为我们学习中国文化、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参考。

《尚书·禹贡》对天下的认知

《尚书·禹贡》对天下的认知

《尚书禹贡》对天下的认知《尚书·禹贡》是中国古代经典文献之一,是一篇关于地理、水利、物产、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性文献。

它以大禹治水的故事为背景,描述了天下各地的自然地理、物产、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是研究中国古代地理、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一、《禹贡》的地理观念《禹贡》的地理观念主要包括九州、五岳、四渎、四海等概念。

九州是大禹治水后,将天下划分为九个行政区域,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是天下五方的象征。

四渎是指长江、黄河、淮河、济水,是四条大河的源头。

四海是指东海、南海、黄海、渤海,是天下四方的海洋。

二、《禹贡》的物产观念《禹贡》的物产观念主要包括土贡、赋税、矿产等方面。

土贡是指各地向朝廷进献的特色物产,如兖州出产漆和丝,豫州出产金和玉等。

赋税是指百姓向朝廷交纳的税赋,如冀州交纳的谷物和布帛等。

矿产是指各地出产的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如梁州出产铁和锡等。

三、《禹贡》的政治观念《禹贡》的政治观念主要包括朝觐和分封制度。

朝觐是指各地诸侯定期前往朝廷朝见天子,汇报工作,接受考核和赏赐。

分封制度是指天子将自己的领土分封给诸侯,诸侯再将自己的领土分封给卿大夫,以此类推。

这种分封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禹贡》的经济观念《禹贡》的经济观念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

农业方面,大禹治水成功后,天下出现了许多肥沃的土地,农业得到了大力发展。

手工业方面,古代中国的冶炼、纺织、制陶等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

商业方面,《禹贡》描述了各地之间的商业往来,如兖州的丝和漆卖到了豫州,而豫州的玉石卖到了冀州。

五、《禹贡》的文化观念《禹贡》的文化观念主要包括天文历法、宗教信仰等方面。

天文历法方面,《禹贡》记录了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和节气变化,对于古代天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宗教信仰方面,《禹贡》提到了许多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如大禹治水的传说和山川神祇的信仰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禹贡》的史料价值
摘要:《禹贡》是我国最早的重要的历史地理文献,是后世了解上古时期我国地理自然概况的重要文献,《禹贡》记载了大量有关虞夏历史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关键词:《禹贡》;虞夏历史;史料价值
中图分类号:k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3-0340-01
自近代以来,在疑古思潮的影响下,一些学者开始怀疑虞夏历史的存在。

而《禹贡》篇,作为《尚书》中记述“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的文献,也成为学界研究虞夏历史的焦点,那么虞夏历史是否存在?《禹贡》又是否具有史料价值呢?
首先,从考古资料来看,1959年,徐旭生先生从文献资料考证了“夏氏族或者部落所活动的区域”,指出河南中部的洛阳平原和山西西南部汾河下游为两片可能的区域,并亲赴河南进行考古调查,在偃师二里头发现早商遗存后,进一步提出在河南偏西、山西西南进行调查和发掘的建议。

同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队对二里头进行试掘,发现了从龙山晚期到早商的三层文化堆积,这便是举世闻名的二里头夏文化。

通过碳十四的测定,二里头文化在时间段上基本与夏代存在时间相符,这就证实了夏王朝的存在。

二里头文化是介于河南龙山文化和郑州二里岗文化之间的一种文化,根据许多遗址的地层学观察,比如在新密市新砦遗址、洛阳东干沟遗址、
临如煤山遗址,可以见到二里头文化叠压着河南龙山文化;而在偃师二里头、巩县稍柴、郑州洛达庙等遗址都可见到二里头文化上叠压着二里岗文化。

其次,我们还要思考既然考古资料证明,虞夏文化的考古遗存是存在的,那么《禹贡》是否是记载了虞夏历史的古籍呢?夏代的史料如果没有文字作为依托,那么它们是如何流传的?要想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就要探寻一下夏朝是否存在文字,可以说夏代是否存在文字是《禹贡》存在的重要基础。

考古资料显示,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刻画符号有,相关学者释为“亳”字。

在东下冯遗址中也发现了刻画符号,如,学者释为“文”字。

虽然所有的夏代遗址发现的所谓文字只有几个字,但是最早的陶文当属江西清江和河北藁城发现的两处商代遗址中出土的陶文,这些陶器的年代经测定要比安阳殷墟甲骨文的时代要早,其时间上限可定在商代的早期或中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江西清江发现的陶文,考古人员在清江吴城发现了各种各样的文字和符号,甚至还有图像,总数为120余件。

这批文字符号多数是单个的,也有二、四、五、七个字共刻于一器之上,字数最多的为11个,绕一件泥质黄釉陶罐肩部刻成一周。

这说明文字符号已经出现了由多个单字组成的词和句子,已经不再是孤立的文字。

又有《尚书·多士》中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不像甲骨文或金文那样成篇的文字殷先人自然应生活在商汤建立商代之前,即夏代。

册、典为当时的经典书籍,所以夏代必然要有文字存在才可
能存在册、典。

在殷墟考古中学者们认为汉字在武丁卜辞中为定型的初期阶段,但不是最早。

由于文字的定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故而在公元前21世纪文字的雏形应该出现了,所以根据考古的推测,理论上夏代应该是有文字的。

当然,这些夏代文字现在还没有完全展示出来,这有待于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发现。

但可以想见,《禹贡》的流传是在夏代文字的基础上而来的。

再者,结合《禹贡》的内容来看,《禹贡》全书共1193字,以山脉、河流等为标志,将夏代疆域划分为九州,全书分为五个部分:九州、导山、导水、水功、五服。

九州,九为数目,在古时“三”、“九”等常用作虚指,“茫茫禹迹,画为九州”。

州,在甲骨文中写作、金文中写作、《说文》云:“州,水中可居曰州。

”又云:“昔,尧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曰九州。

”《广雅》云:“州,国也。

”但是我们在理解上不能把“州”理解为《说文》中的岛屿的,那应该是后来“州”演化为“洲”之后的意思,理解为国家也似有不妥。

州的正确的理解应为聚落,这些聚落以山川为界,尤其以河流为最多,所以写作。

这九州分别为冀州、兖州、徐州、扬州、豫州、梁州、雍州。

《禹贡》九州中所描述的区域与现在考古发现中的夏文化的区域基本吻合,夏文化的范围即中国古代常说的“禹域”。

从以上的考古资料、文献资料、禹贡的具体内容来看,虞夏历史是存在的,同时在《史记·夏本纪》中,司马迁选取了《尚书·禹贡》的大部分内容,系统地叙述了由夏禹到夏桀约四百年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由原始部落联盟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经
济、军事、文化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概貌,尤其突出地描写了夏禹这样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其中关于尧舜、禹禅让的历史,根据《尚书·毛典》,夏商周的历史均将《尚书》作为主要材料。

《史记》的系统完整性为我们构建中国上古文明史提供了框架基础,而其客观可靠性又使我们复原一个真实的上古文明史成为可能。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禹贡》也是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的。

这都是我们在《禹贡》研究中必须重视的问题,也启示我们重新反思疑古思潮带来的不利影响。

顾颉刚先生还专门创办了以《禹贡》为名的杂志,发表学人的有关论述,推动古史地理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