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极具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的珍贵文献

合集下载

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编纂和文学史意义

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编纂和文学史意义

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编纂和文学史意义【引言】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程中,编纂一套全面、系统的新文学大系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有助于整理和研究我国新文学的成果,还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借鉴和启示。

本文将从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编纂背景、过程、文学史意义以及当代创作启示等方面展开论述。

【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编纂过程与成果】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编纂始于20世纪初,历经几代学人的努力,至今已出版了多个版本。

这套大系涵盖了从鲁迅、郭沫若到巴金、茅盾等众多新文学作家的作品,系统地展示了新文学的发展脉络和成就。

编纂过程中,编者们坚持文学价值导向,注重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力求呈现新文学的真实面貌。

因此,中国新文学大系成为了一部具有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的重要文献。

【中国新文学大系的文学史意义】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编纂对于文学史研究具有深远意义。

首先,它为文学史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有助于文学史的书写与完善。

其次,通过对中国新文学大系的阅读和研究,可以更加清晰地把握新文学的发展脉络,总结新文学的创作规律。

此外,中国新文学大系还对文学批评、文学教育以及文学创作具有指导作用。

它揭示了文学创作的新方向,激发了作家们的创作激情,推动了我国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中国新文学大系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启示】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编纂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它启示当代作家要关注社会现实,勇于创新,秉持文学道义,弘扬民族精神。

同时,当代文学创作也应继承和发扬新文学的优秀传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推动我国文学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结论】综上所述,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编纂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它不仅见证了我国新文学的辉煌成就,还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阅读推荐:历史文献推荐

阅读推荐:历史文献推荐

阅读推荐:历史文献推荐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我们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电视、报纸等渠道接收到大量的信息。

然而,历史文献却是我们了解人类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

历史文献中记录了人类的智慧、经验和成就,对于我们理解过去、认识未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推荐一些优秀的历史文献,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阅读的启示和思考。

1. 《史记》《史记》被誉为中国古代史书之冠,由司马迁所著。

《史记》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内容涵盖了从上古到西汉的历史,详尽地记录了社会制度、政治风貌、经济状况等各个方面的信息。

《史记》不仅在历史研究方面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在文学艺术上也具有重要地位,司马迁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文笔风格使得整部书读起来既能增长见识又读得津津有味。

2.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全景。

该书从春秋时期一直编撰到五代十国,共计294卷。

通过该书,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对于研究中国历史有着很大的帮助。

3. 《罗马帝国衰亡史》《罗马帝国衰亡史》是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所著的一部巨著,被公认为西方历史学的经典之作。

该书通过对罗马帝国衰亡的分析,揭示了政治腐败、军事衰弱、社会分裂等因素对文明崩溃的影响,对于理解历史的规律和教训有着重要的启示。

4. 《论语》《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

该书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谈举止,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价值观念。

《论语》以其简练的文字和深刻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5. 《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记载,是了解战国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该书中的战略军事思想和智谋令人叹为观止,对于研究军事战略以及政治智慧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6. 《红楼梦》《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武则天的历史传说故事有趣经典(2)

武则天的历史传说故事有趣经典(2)

武则天的历史传说故事有趣经典(2)武则天的为政举措:政治打击门阀,扶植庶族,发展科举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以后,把反对她做皇后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逐出朝廷。

这对于武则天来说,是杀鸡儆猴,但这些关陇集团和他们的依附者,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既得利益的保守力量。

把他们赶出政治舞台,标志着关陇集团从北周以来长达一个多世纪统治的终结,也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武则天同时还通过各种途径扶植庶族地主官僚,从庶族地主中搜罗更多的人才,扩大其统治基础:一是由朝廷派遣存抚使到全国各地搜罗人才,送到京城,由皇帝亲自考试,这就是制举、策问,如《大唐新语》所载:“则天初革命,大搜遗逸四方之士,应制者向万人,则天御雄阳城南门,亲自临试。

”成绩优异者,不拘资格,破格录用,任以要职。

二是下令“内外文武九品以上及百姓咸令自举”,准许官吏、百姓自荐,以免荐举有所遗漏。

三是进一步发展以乡贡(贡举)即由州县保举为主的科举制度,不仅科目增多了,录取人数也大为增加,平均每年录取人数,比起贞观年间增加一倍以上;而且还首创殿试制度,如天授元年(690年)二月,“太后策贡士于洛城殿,贡士殿试自此始”;另外,长安二年(702年),还“初设武举”,扩大了选官范围。

武则天选官范围广泛,不免有滥竽充数;但确实选拔了不少贤才,如《新唐书》所说:“太后不惜爵位,以笼络四方豪杰自为助,虽妄男子,言有所合,辄不次官之;至不称职,寻亦废诛不少纵,务取实材真贤。

”这些贤才不仅是当时加强武则天统治的重要支柱,其中有些人还是后来辅佐玄宗“开元之治”的名臣贤相,如姚崇、宋璟等。

武则天一朝号称“君子满朝”,娄师德,狄仁杰等著名的贤臣均在其列。

陆贽说:“(太后)课责既严,进退皆速,不肖旋黜,才能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助。

”此外,武则天在同高宗共同执政时,还下诏修订《氏族志》,更名为《姓氏录》,更加明确规定“皇朝得五品者皆升士流”,进一步打击了旧门阀士族,提高了庶族官僚的地位,因而中唐以后出现“冠冕皂隶,混为一谈”的情况;特别是自安史之乱以来,有不少平民出身的士卒因军功得授五品官以上官秩,上升为士族,于是从前士庶之间严格界限便逐渐消失,凡是姓郑的都自称荥阳郑氏,姓李的都自称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无从辨别其为旧士族还是新士族。

古代文献和史料的价值和使用

古代文献和史料的价值和使用

古代文献和史料的价值和使用古代文献和史料对于我们了解历史和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研究历史时,古代文献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它们记录了古代人们的思想、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信息。

古代文献和史料的使用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历史素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和演变。

首先,古代文献和史料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的历史证据。

通过研究古代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这些文献记录了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内容,为我们揭示了古代社会的面貌。

其次,古代文献和史料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通过阅读古代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对于人生、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思考和看法。

这些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对于我们认识古代社会和了解古代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代文献和史料还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古代人物和事件。

通过分析古代文献中关于人物的描述和事件的记录,我们可以还原古代人物的形象和了解历史事件的经过。

这对于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古代社会。

此外,古代文献和史料的研究也可以为我们提供历史的教训和借鉴。

通过研究古代文献中的历史事件和社会问题,我们可以找到某些规律和现象,从而对现代社会和个人的行为提供启示和警示。

古代文献中包含着人类智慧的结晶,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宝贵的知识和经验。

总之,古代文献和史料的价值和使用无法忽视。

它们是我们了解历史、研究古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资料,有助于我们对人类发展和历史演变的认知。

通过对古代文献和史料的深入研究和利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字数:494字)。

论《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学科史价值

论《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学科史价值

论《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学科史价值一、本文概述《中国新文学大系》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文献,其编纂与出版不仅标志着中国新文学的成熟与发展,而且也为后世研究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料。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学科史价值,即其对于现代中国文学学科建设和文学史研究的重要影响。

通过深入分析《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编纂背景、过程、内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本文旨在揭示其在学科建设方面的独特贡献,包括推动文学史的编纂与研究、促进文学理论的构建与发展、强化文学批评的实践与反思等方面。

本文还将探讨《中国新文学大系》对于现代中国文学学科的启示与影响,以期对当前的文学研究与学科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二、《中国新文学大系》概述《中国新文学大系》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巨著。

该丛书由鲁迅、茅盾等文学巨匠主编,历时多年,汇集了从辛亥革命至抗战爆发期间(1917-1937)中国文学的重要作品和理论成果。

全书分为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文学理论等多个卷册,全面展示了中国新文学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历程和丰硕成果。

《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编纂,旨在通过系统性的整理和分类,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一部全面、系统、权威的中国新文学史料库。

它不仅包含了大量的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作品,还收录了大量的文学批评、理论文章和文学史料。

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料,为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学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编纂还体现了编者对于新文学的独特理解和审美追求。

在选目上,编者注重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时代性,力求选出能够代表中国新文学发展方向的优秀作品。

在编排上,编者则采用了分类编排的方式,使得各种文学体裁和流派得以清晰呈现,便于读者进行比较和研究。

可以说,《中国新文学大系》不仅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它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历程、文学特点、文学流派以及文学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学科史价值。

《史记》中的历史记载与史料价值

《史记》中的历史记载与史料价值

《史记》中的历史记载与史料价值介绍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史记》中的历史记载与史料价值。

《史记》是中国古代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被誉为中国古代史书的鼻祖。

在文中,司马迁以独特的叙事风格和严谨的史学方法,记录了从上古时期到西汉初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史记》的历史记载和史料价值,希望能带给大家一些启示和思考。

独特的叙事风格《史记》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而闻名,司马迁将历史事件的叙述转变为一种生动的故事,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他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和交流,使历史事件更加具象化,增强了史书的可读性和娱乐性。

这种叙事方式可以让读者更加容易投入到历史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和历史人物的人性魅力。

严谨的史学方法除了独特的叙事风格,司马迁在《史记》中还运用了严谨的史学方法。

他深入研究了大量的史料,包括历代的史书、文献、官方档案和口述传统,并进行了梳理、整理和编纂。

他通过对史料的比对和权衡,尽可能地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

同时,他还采用了多种自身调查和考证的方法,如实地考察地理环境和实地访谈当地人民,以获取更准确的史料。

史记中的历史记载《史记》完整地记载了从上古时期到西汉初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因此在历史记载的范围和内容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史记》中,司马迁并没有拘泥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事件,他还广泛涉及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内容,全面呈现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

《史记》中的历史记载不仅是历史事件的简单记录,更是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和评价,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史料的价值作为一部重要的史书,《史记》中的史料具有很高的价值。

首先,史记中的史料是独特的,没有其他历史文献可以提供相同的信息。

由于历史的传承往往存在缺失和扭曲现象,所以《史记》中的史料对于研究历史事件和人物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材料。

其次,史记中的史料是全面的,不仅涵盖了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内容,还有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资料,可以帮助我们全面了解当时社会的情况和人们的生活。

文献的瑰宝,史料的渊薮——明实录史料学术价值研究(郭

文献的瑰宝,史料的渊薮——明实录史料学术价值研究(郭

文献的瑰宝,史料的渊薮——《明实录史料、学术价值研究》安徽大学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5研究方向:传世文献整理与研究郭翠丽导师:周怀宇内容摘要现存明代实录体文献《明实录》,凡2925卷,1600余万字,由明王朝十五朝史官、史家相继编修而成。

这一鸿篇巨著自诞生时期,就受到历代学人关注。

其文献的史料价值和文献学价值及其历史价值,受到充分肯定。

尤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出现了关于《明实录》的“类纂”“类编”“新编”“选辑”“资料选编”等系列成果,更是给人耳目一新,使《明实录》资料价值得到更大的发挥。

但是也有人提出批评,指出“《明实录》所记,偏重于政治事件、制度,而缺乏社会经济方面内容”。

本文通过对于《明实录》考查与研究,认为应该全面认识《明实录》文献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尤其是重新认识其社会经济史料的丰富内容,以利于客观评价《明实录》的学术地位和历史意义。

本文在客观总结《明实录》文献价值的基础上,重点论述四个问题:第一部分,论述和总结国内外研究《明实录》的概况。

第二部分,论述《明实录》的原始编纂概况、现代学术界对于《明实录》的重编与选编的重大成果及其历史意义。

第三部分,以《明实录类纂·安徽史料卷》为基本材料,梳理其“安徽地方史”、“徽州地区史”、“淮河流域史”、“安徽历史人物”等专题史料,阐明《明实录》在研究地方史、专题史等方面的功能和意义,进而论证《明实录》史料的丰富性。

第四部分,阐述《明实录》的学术价值。

主要从文献学的分支学科校勘、考据、编纂及历史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明实录》:史料价值;学术价值目录第一章绪论 (1)第一节《明实录》研究综述 (1)一、明清时期研究 (1)二、上个世纪研究 (1)三、本世纪研究 (2)四、海外学者的研究 (3)第二节论文的写作意图与思路 (4)第二章《明实录》的史料价值总结 (6)第一节十三部《明实录》文献编纂概况简论 (6)一、三次编修的《太祖实录》 (7)二、并行修纂的两部《实录》......................................................g三、明代中期《实录》的修纂......................................................g四、中后期《实录》的修纂 (9)五、完成于崇祯时期的三朝《实录》 (9)第二节当代学术界对于《明实录》研究与重编 (11)一、类纂、类编、选编的《明实录》 (11)二、重编《明实录类纂》史料价值分析 (13)第三章《明实录类纂.安徽史料卷》史料价值分析 (17)第一节丰富的安徽地方经济史史料 (17)第二节汇集了“徽州”“淮河流域”等专题史料 (24)一、徽州地区的史料 (24)二、淮河流域的史料 (29)第三节聚集众多的安徽历史人物史料 (31)第四章《明实录》的学术价值总结 (35)第一节《明实录》史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35)第二节文献学方面的意义 (36)一、校勘方面的功能·........................................................... 3 6二、考据方面的功能 (38)第三节《明实录》编纂方面的意义 (42)一、坚持以年月日顺序为编写原则 (42)二、体现纲常伦理的政治原则 (44)三、吸纳传记体和本末体的优长书法 (44)四、兼具典制体的书法特征 (46)五、明确的编纂思想 (47)第四节《明实录》的历史意义 (48)一、极其珍贵的文化典籍 (48)二、深藏具有时代意义的历史资料 (49)三、对于考古学、文学方面的意义 (50)结束语......... ......... ......... ......... ......... ......... ......... ......... ......... . (52)主要参考文献 (53)附录 (58)后记 (59)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0)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明实录》研究综述一、明清时期研究《明实录》是我国实录体中的一部成功之作,是现存最早而且体例最完备的大型实录体史书。

中国古代史籍的学术价值与研究

中国古代史籍的学术价值与研究

中国古代史籍的学术价值与研究中国古代史籍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丰富的学术价值,对于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史籍的学术价值以及当前的研究现状。

学术价值一:史籍的史料价值中国古代史籍记载了大量的历史事件、人物事迹和社会变迁,这些史料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古代史籍中所记录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等各个领域的信息有助于我们还原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比如《史记》记载了从上古到秦朝的历史,是研究先秦时期最重要的史料之一;《资治通鉴》概括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成为研究中古时期的重要资料。

通过阅读古籍,我们能够真实感受到古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风貌,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

学术价值二:史籍的思想价值古代史籍不仅仅是史书,更是一种思想的结晶。

许多古籍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观点和人生哲理,具有启发人们思考的作用。

例如《尚书》中的“天命王命”观念表达了君权神授的观念,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政治制度;《庄子》中的无为而治理念则对后来道家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研读古籍,我们可以汲取古人的智慧,融入到自己的思考中,丰富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学术价值三:史籍的文化价值中国古代史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古籍中所载的文化传统、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信息,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例如《左传》是一部兼有史学和文学性质的作品,通过对诸侯国政治生活的描写,折射出当时的社会文化风貌,为我们了解先秦时期的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古籍中蕴含的文化元素,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目前,中国古代史籍的研究已经成为历史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学者们通过对古籍的整理、翻译、考证等工作,不断挖掘出新的史料和思想观点,为古代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同时,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中国古籍的数字化项目也在不断推进,使得研究者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和利用古籍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份极具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的珍贵文献
在20世纪中国新音乐史上,萧友梅作为先驱者、开拓者、奠基者的历史地位和杰出贡献无人能及。

尽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一点曾受怀疑、被贬低、遭否定;时至今日,虽仍然有极少数人将百余年来中国新音乐史描绘成一团漆
黑并将种种“罪责”归咎于萧友梅,但历史老人毕竟是公正无私的――20世纪70年代末开创的新时期以来,随着有关萧友梅生平事迹、创作著述活动的文献、史料的出版和新史料的不断发现、披露以及相关研究、评论的愈益深入,音乐界对这位历史人物的评价渐趋公正和客观,一些暧昧不清的问题日益明朗化,由此而引起的诸多争论也渐渐平息下来。

当然,不同意见的存在和交锋是极正常的,有比较才能做出鉴别,有争论才能明辨是非;而这种鉴别与明辨,都必须以确凿的史实、可靠的史料为依据。

由是观之,文献与史料的发掘对于学术研究的基础性意义和极端重要性不能忽视。

然而令人汗颜的是,包括我本人在内的一些中国新音乐史研究者,往往只满足于从现有文献和史料中讨生活,却疏于或不屑于从历史尘封中发掘新史料以不断充实我们的史料积累、拓展我们的历史视野,当然也不可能为新的历史认知提供确凿史实和可靠史料的坚实支撑。

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之所以长期不能有较大突破与
成就,史料建设的薄弱,恐怕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正如前辈学者傅斯年(1896―1950)曾说:“史料的发现,足以促成史学的进步。

而史料的进步,最赖史料之增加”①。

胡适(1891-1962)也说过:“有一份史料说一份话”②。

完全可以说,史学是依靠史料来立论的,史料建设是史学发展的原动力。

有鉴于此,上海音乐学院戴鹏海教授、中国音乐学院张静蔚教授和中央音乐学院俞玉姿教授以及黄旭东、汪朴等学者,多年来从事新史料的发掘、整理与编纂,且多又有令人惊喜的发现,论其成果之丰硕、影响之深远,令我辈及后辈学人受惠不尽,对于推进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可谓居功甚伟。

眼前这本《萧友梅编年纪事稿》(下简称“纪事”),是继《萧友梅作品选》(1984)、《萧友梅音乐文集》(1990)、《萧友梅传》(1993)、《萧友梅纪念文集》(1993)之后又一部重要的关于研究萧友梅的史料性文献。

我本人有幸在本书出版之前就浏览了全部书稿,在深受教益之余,根据其中新发现的萧友梅写于抗战初期之《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为适应非常时期之需要拟办集团唱歌指挥养成班及军乐队长养成班理由及办法》,撰写了《萧友梅“精神国防”说解读》③一文。

故而我深信,“纪事”的出版,可说是一件功在当代、惠及后人的善事,必将为萧友梅研究乃至整个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研究提供一份极具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的珍贵文献。

“纪事”是一部编年体著作,全书包括“萧友梅家谱”、“生平纪年”和“身后记事”三个部分。

编纂者在坚持以“纪事正文”为主体、使其具有“年谱”体裁之固有特征的同时,还别具匠心地加入“时政提要”、“相关链接”、“深情回忆”、“学者评说”四个板块,并用不同字体加以区别,在逐年记叙萧友梅先生生平事迹及其艺术活动的基础上,通过上述几个不同板块,或交代时代背景,或旁及同时代音乐家言行,或加入亲友、同事、学生之亲见亲闻,或摘引专家学者对相关问题的评说,与“纪事正文”彼此印证、互为发明;五个板块,主次得当,功能完备,自成系统,构建了一个视野开阔、有机联系的历史语境,不仅为读者在阅读和研究中掌握丰富史料提供了极大方便,并能通过不同视角、不同侧面的史料的普遍联系和相互比较,以更全面、更真切地再现历史,从而把萧友梅先生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所作所为、杰出贡献和独特的人格魅力鲜明地凸现出来。

而“萧友梅家谱”,则如实体现了萧氏家族久远的人文历史渊源;“身后记事”,又使读者进一步了解到萧友梅生前含辛茹苦地播下的“种子”在他逝世后发芽、成长、壮大的基本轮廓以及后人对他如何的敬重、缅怀和纪念,展示了萧友梅对后世音乐教育事业的积极影响。

以上数端,足以反映出撰写者既严谨务实、继承传统写作体例,又不拘一格、颇富创意的编纂思想。

回想起来,当年黄旭东、汪朴二先生着手从事收集包括萧友梅在内的近现代音乐史料的工作时,还在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已十数年矣。

为编纂此书,二位先生依托“中央音乐学院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不辞劳苦,不避艰辛,四处奔走,多方搜求,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长期沉睡的历史尘封中徜徉,在浩瀚的资料汪洋大海中遨游,终于搜得关于萧友梅先生一批鲜为人知的生平史料,其中有不少档案、文献和图片是迄今为止的首次发现或披露,因而弥足珍贵。

我对黄、汪二先生在史料建设中的这种“为伊消得人憔悴”精神深表感佩,甚至认为即便以“苦心孤诣”或“皓首穷经”二词赞之,亦不为过。

而这些史料的发现及出版,不但对于萧友梅先生音乐思想,艺术生涯,教育、教学实践,以及为人品格尤其是民族精神、爱国思想的研究,极具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更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许多长期聚讼纷纭的问题之进一步研究与廓清,提供了丰富而翔实的史料基础。

可以断言,这些珍贵史料的被发现,必将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和思潮史研究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我还以为,本书之价值及发人深省处,其实已远远超出其图文的有限范围之外。

在急功近利成为时尚、浮躁心态无所不在的当代音乐学界,“纪事”及其编纂者给予今人和后人的启迪起码有三点:
其一,它以自身对于实事求是科学精神和锲而不舍治学
态度的彰显,为学术界的资料建设和史料建设提供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范例。

相对于黄、汪和戴、张、俞诸位,我等及后辈学人是没有任何理由在这方面偷懒耍滑的,必须走出书斋,到图书馆、档案馆等资料第一线去,力求掌握更多的第一手资料,把学术研究的资料基础夯实。

其二,它对史学研究中“史实第一性”原则的身体力行的倡导,也将在历史观和方法论层面给史学界同行以极大的启发和激励。

无论人们持有何种历史观,都必须要把“史实第一性”置于学术研究的首位;而对那些自觉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学者来说,就更应当遵循、服膺“史实第一性”原则,在铁一般史实面前来不得半点虚假、谎言和遮掩。

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忠于历史”、“秉笔直书”,推进音乐史学研究的健康发展。

其三,它为音乐学界树立了一个尊重他人学术劳动的榜样。

目前学界有些人往往信手引用别人发现的史料而不加任何说明,似有不尊重甚至窃取他人劳动成果之嫌。

而本书不仅对所引资料尽皆注明出处,且还对某些史料的首先发现者、某一资料或信息的提供者也一一予以标明。

这种尊重他人学术劳动的做法和精神,值得学习、提倡与推广。

基于上述诸点,值此《萧友梅编年纪事稿》正式出版之际,感到由衷高兴和钦佩,并写下这篇文字,以志祝贺,兼为鼓吹。

①《史学方法导论》,见《傅斯年全集》第2册,台湾联德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第2期《北京大学学报》张岂之《北大史学研究的优良传统》。

②《重寻胡适历程》第194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

③居其宏《萧友梅“精神国防”说解读》,《中国音乐学》2006年第2期。

居其宏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金兆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