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检测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检测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检测

《短文二篇》检测

姓名:得分: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65分)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翻译下面的句子。(20分)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问题探究(15分)

1.《答谢中书书》一文,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分)

2.《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8分)

《记承天寺夜游》《游虎丘小记》对比阅读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游虎丘小记》对比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7—12题。(12分)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 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7.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月色人户木兰当户织 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时闻风铎隔簋竹,闻水声 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道不通,度已失期 8.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9.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10.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11.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2分) 答: 12.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 答: 【答案】 9.怀民在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10.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11.用比喻来描写夜色。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 12.月色美好;幽静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 》是北宋著名文学 家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创作的一篇散文 , 选自 《东坡志林》 (中华书局 1981 年版) 卷一, 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 (1083 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任职。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记承 天寺夜游原文注释及翻译 ,欢迎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xìng)交横(héng),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耳。 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 1083 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 下衣服准备睡觉时, 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 (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 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 怀民也没有睡, 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 像积水充满院落, 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 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 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 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2、元丰六年:公元 1083 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已经四年。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3、欲:想要。 4、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5、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6、行:散步。 7、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无与乐 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者:的人。 8、遂: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11、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 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12、寝:睡,卧。 13、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中庭, 庭院里。 14、 庭下如积水空明: 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 如同积水充满院落, 清澈透明。 1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6、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 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17、交横:交错纵横。 18、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19、也:是。 10、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 11、闲:清闲。 12、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 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13、耳:语气词, 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 课后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课后反思 84字的短文,40分钟的课,近1个小时的讨论,很累,但很充实;很仓促,但收获巨大。 其实每一节课上完,都会有得有失,虽然在评课中各位专家和老师提出了很多肯定的地方,但也不可忽视我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评课的时候,各位专家和老师对我的教学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让我受益匪浅,感触颇深:这节课我做得最成功之处应该是我真正尝试去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吧。新课的导入,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关于月亮的古诗词,既复习了旧知导入了新课,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成就感。教学流程的安排,不管是对文章的反复诵读,还是对文章情感的初步把握;不管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还是对作者人格的探究,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来设计的。这样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当然,在沉浸成功的喜悦之余,我还是没有忽视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情感体会虽然存在,但又不够深入;教学设计虽然合理,但又陷入前松后紧的境地。总之,我这堂课上表现出来的不足,再一次给我的语文教学敲响了警钟。发扬优点,纠正不足,我想,这才是我今后工作中应该做到的吧。 对于现代的语文教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作好引路人的角色。一定要给学生以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现自己的壮志豪情,表现自己的多愁善感,优秀的给予鼓励和表扬,庸俗的给予引导和纠正,真正实现教师的主导性。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专家和同仁的批评指正!

总之,对于现代的语文教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作好引路人的角色。一定要给学生以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现自己的壮志豪情,表现自己的多愁善感,优秀的给予鼓励和表扬,庸俗的给予及时纠正,真正实现教师的主导性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10 《短文两篇》教案(二)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的实词虚词,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美及布局的匠心所在。 3.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著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的实词虚词,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美及布局的匠心所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古往今来啊,月亮始终受到文人的青睐,一缕月光勾起了文人对亲人的思念,一轮月光更能引起文人的伤己、念友之情,平凡的月光,牵动着文人的情长,每每提起月,老师总会忆起苏轼的《水调歌头》,会的同学和老师一起来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是啊,这盈亏圆缺的慨叹里,包含着多少的期盼,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苏轼的一篇“颂月佳作”——《记承天寺夜游》。 2.走近作者。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

《记承天寺夜游》和《游白水》比较阅读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和《游白水[1]》比较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2]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3],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4],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 [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2] 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磓(zhu):当作缒,音同字误。[3]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4]馀甘:即橄榄。 6.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划一处)(2分) 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7.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义。(2分) 顾影颓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下面各项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浴于汤池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 ①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②投以骨 C. ①循山而东②而戍死者故十六七 D. ①不得其所止②其如土石何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10.甲、乙两文都是苏轼的写景文,但表达感情却不同,请你说说甲乙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语文网

6. 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7. 顾:回头看但;只 8.A 9.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10.甲、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或者表现了东坡老人随遇而安、游兴不减的情感。)评分意见:主要意思对即可。

《记承天寺夜游》评课

《记承天寺夜游》评课 观摩了张老师为汉语班学生所讲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课,让我不仅在教师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又有了新的收获及思考。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被称为“神品”,全文仅有84个字,但是字里行间又给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虽然本文的翻译很容易掌握,但是从中想要解读出作者欲掩藏的内容就不那么轻松了。用一句广告词来形容就是“简约而不简单”。 上学期我把这篇课文是作为新教师上岗课来上的,当时根据民语班学生的学情设计了整个教案,在注重文意疏通的基础上,我重点对描写月色的句子进行了赏析,同时通过对文中“闲人”的解释引出作者苏轼当时所怀的情感态度,总体来说,那节上岗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的掌握也比较到位。 今天,我听了张老师设计的同样一节课之后,反思了一下自己当时的教学设计,有了新收获和一些想法。首先,张老师注重引导学生对课题的解析,因为课题就是文章的眼睛,从中可以读取很多信息,对于民语班的学生我们也要注意对于课题的解析。其次,文言文教学注重诵读为基础。让学生感受文言文最好的一个方法就是诵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古人的情感。张老师和我自己上课时都注意到了这一点,我们都让学生对课文进行了诵读,形式各异,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坚持。再次,也是我收获最大的一点,我认为张老师班级的

小组合作学习非常出色。虽然我们也在自己的班级倡导并实行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就我个人感觉成效不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进行小组合作。怎样能更有效地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怎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不成为一个空架子,不成为跟随大流或者应付各种展示课的嘘头,我认为这是我们教师急需思考的问题。在张老师的课堂上,每一个小组都有自己的任务,每一个组的成员也都有自己的任务。课堂展示时,学生也都自信满满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组的成果,小组成员之间以及各组之间都会对其他组员进行点评或者补充。这也让我发现,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缺少自信,在展示自己的时候总是扭扭捏捏,不敢在公共场合表现自己。我觉得作为老师需要培养学生的信心,因为爱因斯坦说:“自信是成功迈出的第一步。”而且我们老师也需要考虑学情,是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接受能力进行教学设计并预设课堂。当课堂达不到预设的效果的时候,我们应该反思的是自己的教学是否有不合理或者设计不好的地方。 这次听课让我思考了很多,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的教学艺术,课本的整合等等,希望以后在外出教研时能够收获的更多。

《陋室铭》与《记承天寺夜游》重点知识检测(附答案)

《陋室铭》与《记承天寺夜游》重点知识检测 (附答案)

《陋室铭》重点知识检测 一、重点实词释义 山不在(在于,动词)高,有仙则名(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指示代词,此,这)是陋室,惟(只)吾德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苔痕上(长到)阶绿,草色入(映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大儒,指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往来无白丁(平民,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可以调(调弄,指弹琴)素琴,阅金经。无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代指奏乐的声音)之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耳,无案牍(官府的公文,文书)之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南阳诸葛庐(简陋的小屋子),西蜀子云(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句。助词“之”宾语前置的标志,表示强烈的反问,不译)? 二、理解式名句默写 1.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一、重点实词释义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堂屋的门),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起行。念(考虑,想到)无与为乐者(……的人),遂(于是,就)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睡,卧),相与(共同,一同)步于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澄净明亮),水中藻荇(泛指水生植物,指月色下的竹柏影)交横,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首先“闲人”拽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如吾两人者耳。 三、理解式名句默写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公开课课堂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公开课课堂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熟悉课文 师:请同学们一起读一下课文。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幻灯展示相关资料(学生读) 1、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2、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 3、(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林语堂《苏东坡传》第16章) 4、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

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1984年第2期《青年文摘》) 三、教师表明教学目的和任务 有味地朗读 有味地分析 有味地欣赏 四、有味的朗读(学生齐读,教师指导,反复四遍) 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 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 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 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 生齐读 师:朗读不够舒缓,要表达一种闲适之情。我们再试试。 生齐读 师:语速过快,读时仿佛娓娓道来。同学们再读读。 生齐读 师:有进步,但有点像现代文。文言文怎么读?有几个字要读得较长:念、盖、但。 同学们再试试。(生齐读) 师:能感受到作者的心情吗?读出一点快乐味。哪几个字表现了作者的快乐? 生:欣然、相与、亦未寝。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及答案

① ................................................................................................................................................................................. 《记承天寺夜游》与《游虎丘小记》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7.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2 分) A .月色人户木兰当户织 B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 ?时闻风铎隔篁竹,闻水声 D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道不通,度已失期 8?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 ?万钟于我何加焉 C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9 ?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译文: 10?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11 ?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2分)答: 12 .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答: 【答案】7.D8.A9.怀民在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10.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11.用比喻来描写夜色。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12.月色美好;幽静(意思对即可) ② ...................................................................................................................................................................... 《记承天寺夜游》《王者何贵》比较阅读答案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9 ?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A.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B.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C.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2 分) 10.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⑴相 与步于中庭庭:⑵背之则亡亡: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 分) 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 ⑵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译文: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归纳 十一、理解性默写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1)旷达胸怀(2)贬谪悲凉。(3)人生感慨。(4)赏月喜悦;(5)漫步悠闲。 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 记叙描写抒情。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4、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 ①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5、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1、请用你自己生动的语言描绘本文描写月光的句子。 月光栖在空旷的庭院中,如一潭透明澄澈的水,而那水中的藻荇水草交错纵横,清晰可见,仔细一看原来是竹树、柏树的倒影呀。好一个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月夜美景! 3、对月色的含蓄描写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月光澄澈透明,正如作者光明磊落的胸襟,作者身处其中,才摆脱被贬谪的沉痛,忘记人世得失,进入一个空明澄澈的世界。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进一步抒发了作者夜游的感慨,暗示世人大都醉心于功名利禄,为俗物所累,表现作者超凡脱俗,淡泊宁静的情怀。点明文章中心,表达作者贬谪的悲凉,漫步的悠闲,赏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的复杂微妙情感。 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9、作者是如何形象描绘月色的?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的妙处。

特等奖《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说课教师:邓州市春风学校高海明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记承天寺夜游》,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江山多娇”第四单元主题下的第二篇记叙文。 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来看,是希望是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借助课文故事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大意,进一步学习传统的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的学习能力,品味文中运用景物描写抒发杂感情的方法,乐观豁达的感情。 第二点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定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首先是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的原则,我从三个维度将教学目标定位为3个: 1、知识与能力维度: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含义,翻译全文。 2、方法态度:体会文中写景和抒情的关系,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景物,并运用借景抒情的方式仿写。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复杂而微妙的感情,启发学生乐观豁达的面对人生。 其次,因本课游踪十分简单,字面意思容易理解,于是我将重点定位为以下二个方面: 1、体验从奇特的角度观察所描写的景物,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已经并运用归纳的方法赏析描写景物。 2、看似浅显的文字表达作者复杂感情,体会作者在逆境中乐观向上的精神。 难点是:仿写。借景抒情和容情于景的写作技巧,将所学的方法在实际中得到运用。 二学情预估 首先,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学了九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的能力有所提高。但是要学习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的古代汉语,要像阅读现代汉语那样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技巧,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是有比较大的难度。 其次,文本和学生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再次,学生和作者之间的经历距离比较大。 最后,用散文化的语言品析景物,用借景抒情的方法描写景物,难度较大。 三、说教法 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方法。为了提高课堂的质量,使学生真正做到体验——生成——运用,则必须加强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发挥教材的范例作用,深挖教材的只能因素,让学生多读、多想、多讨论,加宽拓展学生的思维层面,实现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原文阅读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原文阅读 答谢中书书①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②。青林翠竹,四时③俱备。晓雾将歇④,猿鸟乱鸣;夕日欲颓①,沉鳞竞跃②。实是欲界之仙都③。自康乐④以来,未复有能与⑤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⑥ 苏轼 元丰六年⑦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⑧,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⑨。怀民亦未寝,相与10步于中庭11。庭下如积水空明12,水中藻、荇13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14如吾两人者耳。 ①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四十六。谢中书,即谢微,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ò)陵(现在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②〔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③〔四时〕四季。④〔歇〕消散。 ①〔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②〔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③〔欲界之仙

都〕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④〔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⑤〔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⑥选自《东坡志林》(中华书局1981年版)卷一。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⑦〔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⑧〔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念,考虑,想到。⑨〔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10〔相与〕共同、一起。11〔中庭〕院里。12〔空明〕形容水的澄澈。13〔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14〔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

初中语文_《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板书 设计 六、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本课突出学生在指导下的有序自主学习,因此在导学案设计以及教学环节中都是以“小组合作”为出发点进行教学设计的。以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模式。课上教师引导, 提供资源,设计活动,让学生在分析、评价、交流、讨论,在体验、思考、感悟过后获得。对于小组的形成也是课前经过精心设计与安排的。 2.本课突出学生诵读与感悟的能力培养,为使教学不呆板、效果好,不仅是授之以鱼,注重教学中知情意的统合,因此以“以读促悟” 指导思想,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等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突出语文教学的本位——语言。 3.本课中有机结合多种教学策略和信息化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 用达到了新的层次和高度。在本课例,信息化教育技术不仅仅作为呈现教学内容的工具, 更成为了学生学习交流展示的工具。为了在相对较短的课堂教学出效果,本设计利用信息 化教育技术增大了教学信息量,并特别注重了人机交互和师生、生生互动的实现。全课以“诵读”、“感悟”、“交流”为中心,设计组织了视频观看、问题讨论、诵读展示表演、成果展示、评价等系列活动,能够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4.教学环节中,突出了中考考察点的训练与教学以及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节奏 划分、句子翻译,并且明确提出了“不懂笔墨不读书”的要求,培养学生圈画、圈评的习惯。 5.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产出性。通过课堂观察、 讨论、汇报、作品设计等活动,要求学生不断生成并输出自己的认知结果,使学生思维终处于积极活动状态,学习质量高。 《记承天寺夜游》教材分析 城乡结合部,外来务工子女较多。课外知识知道较少,由浅入深的渗透对文本的理解。对于苏轼,学生只闻其名,而知之甚少。这样一位伟大的词人、又在诗画等方面有较高造诣,学生们要走近他,需要多方面的理解,建立一个立体的,多方位氛围。 新课本中文言诗词的比重增加。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有所了解,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及答案02

《记承天寺夜游》与《游虎丘小记》 对比阅读及答案 侯建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7.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月色人户.木兰当户.织 B.然终不若 ..君之美也 ..山空人静徐公不若 C.时闻.风铎隔篁竹,闻.水声 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道不通,度已失期 8.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9.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10.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11.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2分) 答: 12.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 答: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一等奖)

《记承天寺夜游》市优质课一等奖教学实录 发布时间:2010-03-01 浏览:412 人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 青州市偶园回中马宁 师: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 生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生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说得真好!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哪位同学来读给大家听?(找一生读作者简介) 师:下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和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无标点朗读课文。 (大屏幕显示无标点课文,生尝试诵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有个性特色,下面请听老师为大家朗读课文。(注意: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师:老师读完了,文中还有两处停顿要注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屏幕显示,生齐读两遍。) 下面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生大声朗读课文) 师:在诵读声中我们与苏轼同游了承天寺,请同学们对照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圈划出疑难字词;然后,同组之间合作解决疑难问题;5分钟后,我们进行诗文对抗赛。老师先把比赛规则说一下:将全班分为两大组(红组和蓝组),第一名站起来的同学为发问方,可以从另外一组中任点一名同学就文中字、词、句的翻译进行提问。回答正确的同学可以在向另外一组发问。如果回答不准确,就由本小组同学帮助回答,但发问权归另外一组所有。(生翻译,合作交流。师巡视指导。)师: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生兴致高昂,积极踊跃) 师:好,准备开始! 生1:“遂至承天寺”中的“遂”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帮帮他?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案,附多篇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案 苏轼 一、看评论,猜人物,导入课文 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一个百姓的朋友、 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 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 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 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 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 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苏轼其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写于他被贬在湖北黄州之时。 三、听课文录音,疏通文意 释义补充,温故知新 解:脱下; 户:门; 欣然:高兴的样子;(《桃花源记》“欣然规往”) 遂:于是;(《桃花源记》“遂迷,不复得路”) 盖:连词,表原因,原来是。(《核舟记》“盖大苏泛赤壁云”) 总结:这也给我们一个启发: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的迁移和前后的贯通。 对于这篇文章字义的疏通还有没有疑义?让我们一起来把这篇文章齐读一遍,注意要读准字音。 四、生朗读课文,感受意境 生齐读课文,请同学评价,师指出不足 读这篇文章,应该读出什么样的味道呢? 读文言味(念,盖,但) 宁静味(标题“夜游”) 喜悦味(“欣然”,还有哪个地方表现作者的欣喜之情?“亦”,夜有知己,与己同欢)深沉味 总结,请学生配乐朗诵 文美如此,为什么我们不把它背下来呢?死记硬背还是理解性背诵? 给文章划分层次,沿着思路背诵下来 五、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短短84个字,却可以分成2、3、4层,请同学们给短文分层 1.两层:叙事/议论、抒怀如《狼》 2.四层:起因/经过/转/合(这四层划分非常符合中国古诗的做法“起承转合”) 3.三层:记叙/写景/抒情 总结:不足百字,却有繁复的结构变化,结构灵动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反复诵读,理解感悟,进入文本情景交融的境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优美的语言中欣赏文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把握作者情感脉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材简析: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语言精练而生动。阅读本文要由景入情,去体验作者与自然相融恰的生命愉悦,领会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态趣。《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祖国河山秀丽,山水景物,曾经引起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故古语有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些文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文就是其中的一篇。 1、解题:(1)读课题,为何这样读?有没有别的读法? (2)书是一种文体。 2、关于作者及背景: 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资料及背景材料、教师补充。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字音、节奏、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3、学生个别读、齐读,要求读中出情。 4、分组朗读交流,整体感知文意: (1)理解字词意思:(媒体显示,生抢答) 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歇:消散。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相跳出水出。 欲界:佛教语,即人世间。仙都:仙人居住的地方。 与(yù):参与,文中指欣赏。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检测

八年级语文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学案 自学指导: 1、作品,作家简介。具体了解写作背景。(达标) 2、朗读课文,读出停顿,节奏,体悟作者感情。熟读成诵。(展示) 3、结合注释,翻译全文。把握重点字、词义解释:(展示、达标) 欣然念户遂寝空明盖但耳 4、作者笔下的月景有何特点?是如何表现的?作者借写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展示)空明澄澈,似真似幻。运用新巧的比喻。 表达了作者在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悠闲宁静,随意豁达。 达标检测: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朝家,与其父、弟弟,合称“三苏”,同被称为“”。 2、《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处处扣住“月”字来写正面写月的句子有: ,侧面写月的句子有:。 3、用“/”为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①念无与为乐者②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盖竹柏影也④庭下如积水空明 4、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回答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念无与为乐者,逐至成天寺寻张怀民。(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5)何夜无月?(6)何处无竹柏?(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2)本文通过对的描写,流露出作者遭贬后的心理。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本文是苏轼写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他贬官黄州时期。 B. 文中作者自称“闲人”,充满自豪与庆幸,庆幸自己做官清闲,才得以饱览这样美的月色。 C.“欣然”与“念无与为乐者”都是心理描写,前者写出作者的兴奋喜悦之情,后者写出他遭贬后的寂寞之感。 D.(5)(6)(7)句是借景抒情,寥寥数语,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水调歌头》《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

《水调歌头》《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 (山西课改) 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 3-7 题。(10 分) [甲]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保年。我欲乘风归去,又 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 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2 分) (1)把洒问青天( ) (2)念无与为乐者( ) 4.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 分) A.不知/天上宫阙 B.我/欲乘风归去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 5.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3 分) (1)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想对应的作 品原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 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笔下柏影也。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1/5

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 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 ,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 蓄饶有余味。 7.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 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情 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2 分) 答案: 3、(1)端起洒杯 (2)考虑 或:想着 4.B 5.(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 的藻荇。 6.(C) 7.例: 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 人生有欢聚, 也必然有离别为; —— 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2/5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苏教版

17.记承天寺夜游 ●重点:掌握常用文言词语,说出课文大意。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学习使用借景抒情的方法。 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帮着补充完整。 2.查阅资料,补充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藻荇交横.(héng) 怀民亦未寝.(qǐn) 遂.至承天寺(suì) 盖竹柏.影也(bǎi)

4.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念. 无与乐者(思考、想到) (3)月色入户.(门) (4)遂. 至承天寺(于是、就) (5)怀民亦未寝.(睡) (6)积水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罢了) 5.参照注释,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6.初读课文,完成下表。 《记承天寺夜游》 叙事→ 寻伴夜游 写景 月色 ——积水空明竹柏—— 藻、荇交横 抒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失意苦闷乐观豁达 问题一: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文章中的停顿,并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念/无 与 乐 者 (2)相 与/步 于 中 庭 (3)盖/竹 柏 影 也 (4)但/少 闲 人/如 吾 两 人 者 耳 问题二:二读,明晓内容,理解文义。 1.从原文中找出“记”的要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