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书法艺术概论

合集下载

18六历代书法——明代书法

18六历代书法——明代书法

董其昌《洛春谣》仿米芾“洛春謠”,行书无年款,水墨紙本手 卷,纵41厘米, 宽461厘米。他透过线条的抑扬頓挫及墨色的浓 淡深浅,营造出一种极富变化的韵律动感。
这在他的《画禅室随笔》有 所记述,其中还自述学书经 过:他在十七岁时参加会考, 松江知府衷贞吉在批阅考卷 时,本可因董其昌的文才而 将他名列第一 ,但嫌其考卷 上字写得太差,遂将第一改 为第二,同时将字写得较好 些的董其昌堂侄董源正拔为 第一。这件事极大地刺激了 董其昌,自此钻研书法
《归田赋》 应该是祝 允明尝试 着将宋、 元意趣融 入晋、唐 法度时期 的作品。 因此,可 视为祝允 明中年时 期的书法 精品。
祝允明《闲居秋日》,草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
闲居秋日 逃暑因能暂闭关,未须多把古贤攀。并抛杯勺方为懒,少事篇章恐 碍闲。风堕一庭邻寺叶,云开半面隔城山。浮生只说潜居易,隐比求名事更艰。
《石湖烟水诗》
文征明《墨兰卷》
文征明《墨兰卷》
王宠(1494--1533)字履吉,号雅宜山人,吴县(今属江苏苏州) 人。王宠追求的是一种疏宕雅拙的韵味,以韵写拙,而又“拙 中见秀”、“拙中见雅”。王宠《送陈子龄会试诗》,行书, 纸本,册页,此诗书法极尽涩拙之态,每一笔画均似在牵掣中 运行,绝无流动率意之痕,结构亦不求平整,似散漫不经,按 王宠楷书的风格变化,当为其晚年所书。
文征明(1470一1559年)初名壁,一字征仲,号衡山,江苏长 洲(苏州)人。是明代中期著名的画家,书法家。文征明书法 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的气势, 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
文征明书屈原《离骚》。 行书纸本,86岁作品。此 卷-气呵成,精妙清新, 流畅之至,毫无疲倦之意, 令人赞叹。
陈淳(1483——1544,初名淳,字道复,自号白阳山人。长洲 (今苏州)人。书法以行草书成就最高,是晚明狂草大家。早 期小字行草风格接近于文徵明,用笔精细;后期一变为率意纵 横,草书的抒情性得到极大的发挥。 《白阳山诗》帖,圆润清媚,率意纵笔,稳健老成,是陈淳晚 年之作。

明代书法艺术

明代书法艺术

沈度,字民则,号自乐。华亭(今 上海松江)人。善写各体,其书婉丽飘逸, 雍容矩度, 董其昌对二沈颇推崇,称“文 (徵明)、祝(允明)二家,一时之标,然欲 突过二沈,未能也。”明太宗尤重度书, 李绍《皇朝世说新语》载:“太宗徵善书 者试而官之,最喜云间二沈学士,尤重度 书,每称曰:我朝王羲之。” 官至侍讲学 士。与其弟粲名重一时,并称“二沈先 生”、“大小学士”。沈度专攻楷书,风 格端庄、秀气、圆润,其书是“台阁体” 之典型。
倪元璐(1593-1644),字汝玉,一 作玉汝,号鸿宝,浙江上虞人。在学书的道 路上,倪元璐最得王右军、颜鲁公和苏东坡 三人翰墨之助, 以雄深高浑见魄力,书风奇伟。 其受益苏字,便能将苏字的扁平结字特征, 反其道地化为偏长狭瘦的自家构字法则;学 王字,却能把王氏书中居多的方笔,变成自 己腕下能随机生发的圆笔。倪元璐的行草书 用笔锋棱四露中见苍浑,并时杂有渴笔与浓 墨相映成趣,结字奇侧多变,人曾戏称“刺 菱翻筋斗”,其棱峭生动之姿被刻画得淋漓 尽致。
明晚期书法 ----衰飒里的浪漫
明朝晚期社会动荡多变。在文艺领域里表 现为一种浪漫精神的崛起,很多的书法家 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 创作出大量风格鲜明,肆意放任的作品来。 这段时期呈现出一种浪漫主义思潮崛起的 姿势。书法在追求晋唐风格中,强调表现 个性,宣泄个人情绪。然而随着帖学书法 的盛极而衰,明代书法在掀起最后一波高 潮后亦走向了没落!
续赵孟頫、邓文原的风格又有所发展,融 入了今草和行书的写法,更加流利、矫健。 他的作品如下:
《章草急就章》 是宋克一生最富 代表性的书作, 行草相杂,笔意 健峭,富有美感。
宋 璲(1344-1380),明代书法家,字仲 珩,浦江(今属浙江)人。宋濂次子,洪 武九年(1376)官中书舍人,因牵涉于胡 惟庸一案,受连坐并死。《名山藏》称其 精篆、隶、真、草,小篆之工,为国朝第 。”何良俊《四 龙斋书论》评其书师法康里巎巎,可称入 室弟子。传世书法作品极少,《明史》附 《宋濂》后。

明代书法艺术的风格与特点

明代书法艺术的风格与特点

明代书法艺术的风格与特点明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也非常的丰富多彩,令人赞叹不已。

其中,书法艺术也是备受关注的一个方面。

明代书法的风格与特点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一、简约而精致的风格明代书法作品在风格上总的来说以简约而精致为主要特征。

这种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线条简练圆润,没有繁琐复杂的装饰,二是字体精致独特,书写规范。

此外,明代书法家的作品还留有一定的空白,这种留白给人以清新的感觉,也为字体的呼吸留出了空间。

二、注重创新的特点明代书法家们注重创新的特点也是很显著的。

明代时期,诸多书法家各有所长,各自派别开始明显,出现了不同的书法流派。

为了在这些流派之中脱颖而出,书法家们也在不断地创新和探索,让自己的作品更加出众。

例如,明代书法家徐渭的草书就是一种定调清新别致,极富想象力的创新型艺术。

他的草书不拘于传统,加以自由的发挥变化,使每一笔字都有了更为完备的表现。

而“东坡体”的创造,则是全书法界的一大创新,它对于后来的书法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三、独特的个性风格明代书法家们在书法创作中都很注重培养独特的个性风格。

他们把自己的传统书法技法及灵感融入到自己的书法作品之中,以此突出自己的风格,让人们一眼就能辨认出这是谁的作品。

例如,明代书法家赵孟頫以草书见长,他的草书风格极其独特,与他的个人性格相互映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草书奔放横披,神采飞扬,有一种奔放挥毫笔至龙蛇之间的豪情,使人振奋。

四、情趣浓郁的特点明代书法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仅是书法的形式,还有诗歌文章、诗评、书谱等内容。

因为明代书法家本身就是带有文人色彩的艺术家,因此他们的书法作品往往也饱含着情趣感。

这种情趣感体现在他们的创作中,往往常用诗词作为题跋或者评论,刻画自己的境界、心境等。

例如,明代书法家董其昌的书法意境和他的诗词相得益彰,发挥出了一种浪漫、柔美、自然的艺术情趣。

五、秉持传统而不失创新的特点虽然明代书法家们注重创新,但是他们不会忘记传统。

明清书法史知识点总结

明清书法史知识点总结

明清书法史知识点总结明清时期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和书法作品,对中国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对明清书法史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的书法发展。

一、明清时期的书法风格1. 明代书法风格明代书法在传承唐代书法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明代书法以文人墨客为主要代表,强调笔墨情趣和意境表达。

明代书法家追求“飞白”、“逸墨”、“颠峰”的艺术境界,注重笔墨的运转和意境的描绘,书法作品多表现出豪放潇洒的风格。

2. 清代书法风格清代书法继承了明代书法的传统,强调笔墨的质感和墨香的表达。

清代书法家更加注重书法的规范和技法,追求端庄稳重的艺术效果。

清代书法作品多以雄浑、严谨、庄重的风格著称。

二、明清时期的书法家1. 魏碑派魏碑派是明代书法的主要流派之一,以魏碑为主要书写风格,以虬劲有力的笔墨和雄浑豪放的气势著称。

代表人物有颜真卿、柳公权等。

颜真卿(709-785),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以“气势磅礴、豪放潇洒”著称,被誉为“书圣”。

其代表作品有《祭侄文稿》等。

柳公权(778-865),是唐代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以“虬劲有力、雄浑豪放”闻名于世。

其代表作品有《黄庭经》等。

2. 郑板桥(1693-1765)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他的书法作品以秀丽清丽、工整宽和、气势雅逸著称。

其代表作品有《济公活佛卧像颜铭》等。

3. 王铎(1697-1768)王铎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他擅长楷书、行书和草书,作品以端庄稳重、墨香浓郁著称。

其代表作品有《忠孝先生庙堂碑》等。

三、明清时期的书法作品1. 《祭侄文稿》《祭侄文稿》是颜真卿的代表作品,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幅作品以隶书书写,笔法雄浑豪放,气势磅礴,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典范之作。

2. 《黄庭经》《黄庭经》是柳公权的代表作品,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幅作品以草书书写,笔法虬劲有力,气势雄浑豪放,是中国草书艺术的典范之作。

艺术概论:书法艺术特点PPT课件

艺术概论:书法艺术特点PPT课件
等。
书法艺术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与影响
文化传承
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当代社会仍然发挥着文化传承的作用, 通过学习和欣赏书法作品,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和内涵。
艺术教育
书法艺术在当代艺术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书法教育可以培养 学生的审美观念和人文素养。
社会交流
书法作品作为礼品和装饰品,在社会交流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 传递文化信息和增进友谊。
章法布局
章法布局是书法艺术的灵魂,通过字 与字、行与行之间的排列,形成整体 的和谐统一。
03 书法艺术的种类与流派
楷书
总结词
楷书是书法艺术中最为规范和标准的一种字体,其字形方正,笔画清晰,结构严 谨,给人以庄重、端庄之感。
详细描述
楷书是学习书法的基础,其笔画和结构都有严格的标准和要求。楷书的书写需要 注重笔画的起笔、运笔和收笔,以及字形的整体结构和比例。楷书在书写时要求 笔画分明,结构平稳,一丝不苟,给人以工整、规范的感觉。
比较鉴别
将作品与其他同类型或不同类 型书法作品进行比较,找出其 独特之处。
综合评价
结合笔法、结构、章法和气韵 等多个方面,全面评价作品的 艺术价值。
个人感受
结合自己的审美标准和情感体 验,对作品作出个人评价。
书法艺术的审美价值与社会意义
审美价值
书法作品通过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传达出美的信息和艺术的魅力,给人以视 觉和心灵的享受。
社会意义
书法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等 重要的社会意义。同时,书法作品也是人际交往和礼品赠送的重要媒介,有助于增进人
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05 书法艺术的创作与实践
创作工具与材料

艺术概论之《艺术门类篇》

艺术概论之《艺术门类篇》

(4)鸣奏曲:是由三个或四个乐章构成的大型乐曲,可以 由钢琴独奏,也可以由一件其他乐器与钢琴合奏。 (5)重唱:是每个声部由一人演唱的多声部声乐形式,有 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等等。 (6)合唱:是一种大型声乐形式。 (7)歌剧:是以戏剧形式来展示的音乐艺术。
五、舞蹈 (一)舞蹈的主要特征 舞蹈是在一定的空间与时间中展示的视觉艺术, 以有韵律的人体动作(律动)为主要表现手段。 主要特征:动作性、抒情性、同音乐的密切联系。
(2)抒情性 舞蹈长于抒情,短于叙事。 (3)与音乐的密切联系 ①舞蹈与音乐之间存在共同点 ②舞蹈需要音乐的激发和强化 ③舞蹈创作要对照音乐来进行
明 黑漆描金药柜
二、雕塑:是最具有实体感的造型艺术 类型。 1、基本特征 (1)静止性 (2)象征性
2、雕塑的单纯性
3、发挥材质的审美作用
4、雕塑的类型
三、书法:是文字书写的艺术. 1、形成条件 (1)汉字始于象形 (2)使用毛笔
2、艺术特征 (1)抽象性:用笔、结构、章法 (2)形与意的结合 ①文字内容 ②文字形态
从艺术形式来说,可分为年画、连环画、漫画、壁 画等;
从作品内容来说,可分为人物画、动物画、风景画 、风俗画、宗教画等。
工艺美术:品类繁多,有陶瓷工艺、金属工艺、 竹木工艺、编织工艺、印染工艺、玻璃工艺、 漆器工艺、服装工艺和石雕、玉雕、骨雕等
红山文化玉龙尤以内蒙古三星 他拉出土的玉龙刻划的最为栩栩如 生。这条玉龙墨绿色,高26厘米,完 整无缺,体蜷曲,呈C字形。吻部前伸 ,略向上弯曲,嘴紧闭,有对称的双鼻 孔,双眼突起呈棱形,有鬣。龙背有 对称的单孔,经试验此孔用于悬挂, 龙的头尾恰好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1971年,被考古界誉为红山文化 象征的“中华第一龙”——红山文 化玉龙在赤峰市红山文化遗址出土 ,赤峰市也因此被誉为“中华玉龙 之乡”。 红山玉龙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圆 润流利,生气勃勃。玉龙身上负载 的神秘意味,更为它平添一层美感 。形象带有浓重的幻想色彩,已经 显示出成熟龙形的诸多因素。它不 只是一般的饰件,而很可能是同我 国原始宗教崇拜密切相关的礼制用 具。

明代文人的书法艺术及其风格特点

明代文人的书法艺术及其风格特点

明代文人的书法艺术及其风格特点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文化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人和文化艺术。

其中,明代文人的书法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特点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明代文人书法的发展背景、风格特点和影响等方面来论述。

明代文人书法的发展背景可追溯到前代的北宋时期。

北宋的文化精神主导着明代文人书法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北宋时期,文人书写具有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更高的艺术追求,这种文化传统得以延续到明代。

许多明代文人都以儒家文化为基础,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这种思想深深地影响了明代文人书法的形成与发展。

明代文人书法的风格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明代文人书法注重笔墨之美。

他们追求意境的表现和意境的内涵,倡导笔墨之妙,追求写意的境界。

他们注重墨色的浓淡变化,极富变化和层次感。

其次,明代文人书法强调结构的完美。

无论是行书、楷书还是草书,他们都重视结构的规整和均衡。

文字的布局和字形的形状都非常准确且优美,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再次,明代文人书法注重造型的独特性。

他们追求的不仅仅是表达文字的含义,更重要的是通过笔画的变化和线条的张力,展现自己的个性与情感。

因此,他们的作品常常具有独特的魅力和风格。

明代文人书法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艺术上,还深刻地影响了社会文化和思想观念。

首先,明代文人书法作品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内涵和形式。

他们开创了行、楷、草等不同字体的发展,并为后来的书法家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资源和借鉴对象。

其次,明代文人书法成为社会上一种风尚,引领了整个社会的审美趋势。

他们的书法作品常常被视为陈列于富豪家中的装饰品,体现出主人的文化底蕴和人生境界。

最后,明代文人书法承载了文人士人的审美观念和情感体现。

他们的作品富有情感、深沉,常常成为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载体。

通过书法,他们向社会传递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成为一种艺术表达和人文关怀的象征。

在整个明代时期,文人书法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为中国书法艺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明代文字书法的艺术特征及其发展变化

明代文字书法的艺术特征及其发展变化

明代文字书法的艺术特征及其发展变化明代是中国书法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承。

在明代,文字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艺术特征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光大。

本文将主要探讨明代文字书法的艺术特征及其发展变化。

一、艺术特征明代文字书法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立意丰富。

明代书法家讲究语言表达和艺术表现的统一,他们借助笔墨、布局、字体等各种手段,以文字传达思想感情,丰富了书法的内涵。

2.创意独特。

在书法艺术的创作中,明代书法家独具匠心,不断创新,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书法风格,如颜真卿的大字、柳公权的瘦金体、宋濂的隶书等。

3.技法精湛。

明代书法家追求笔墨墨色的深浅、变化和运用,手法灵活,风格纯熟,这使得书法艺术在技法层面更加多样化、丰富化。

4.神韵高远。

明代书法家在书法创作中注重墨境墨韵,笔墨布局谐调,笔墨情韵与气势相得益彰,使作品具有高远的神韵和魅力。

二、发展变化明代文字书法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大字书风的流行。

明代书法家如颜真卿、怀素等,他们在书法创作中推崇用真大的字体书写,称为大字书风,这种书风的特点是用笔深重,笔画长粗,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2.独特的瘦金体的创作。

在明代书法创作中,柳公权被奉为瘦金体的创始人。

这种书体还有一些书法家,如欧阳询、赵孟、赵之谦等,他们以细小的笔画为特点,阳刚之气更趋内敛,具有独特的个性风格。

3.隶书的复兴。

在明代初期,隶书几乎被遗忘了,不过正是在这一时期,宋濂等人将隶书重新复兴并推崇,使得这种书法风格得以重视。

4.变化多样的楷书变体。

明代楷书的发展变体非常丰富多样,各书法家各有其特点,如文征明的轻柔楷、董其昌的刚劲楷等,这些变化上的多样性丰富了明代楷书的艺术内涵。

三、结语总的来说,明代文字书法的艺术风格独具特色,书法家的创意、技法和造诣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明代书法家们对传统文化的注重和创新,也为后人研究中国书法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书法艺术概论肖燕翼明代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继宋、元以来的帖学书法的发展阶段;即是以效仿晋、唐法帖书法,来创造本时代的新的书法艺术风貌。

一自北宋以来,特别是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代表宋代书法艺术最高成就的艺术大家出现以后,标志着中国书法在彻底脱离开原来“附丽”于汉文字演变的重要艺术依据后,将朝着在原有的书法传统基础上,化陈为新,演变出个性鲜明,并由个性群体以集中反映时代的艺术新风,以这样的一条艺术途径来发展书法艺术。

在晋、唐时代,尤其在魏晋时,对人物价值的认识曾导致“文人的自觉”,并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艺术家,创造了书法艺术的百代楷模。

尽管如此,但由于书法艺术在中国各门类艺术中早熟,书法艺术的意识成熟必然落后于艺术创作实践的成熟。

而且,魏晋时代还在完成着隶而楷的过渡,形成的阶段,即便是唐代,也还有完善、规范楷体的任务,至五代、宋之前,伴随着汉文字演变、发展的终结,不仅各书体俱已齐备,还表现出异常的成熟和风格的丰富性。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失去了文字演变的依藉后,书法艺术该怎样获得生命力而继续发展呢?宋代的苏、黄、米等人的艺术实践就是开辟了这条艺术之路,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因此,可以认为唐末以前和五代、宋以后,是中国书法史上划时代的分界,是继魏晋以后书法艺术的第二次自觉和再认识;其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不仅元、明是沿续的发展阶段,即便是清代中期以后产生的碑学书法,为扩大艺术视野,效法自三代鼎彝文字,而至魏碑、摩崖、造像书法,仍是为推陈出新,挽长期效法晋、唐法帖而出现的颓势,其本质也没有根本的不同。

因此,当论及明代的书法艺术时,我们首先将其置于中国书法史发展的长河中加以考察,便会得出上述的总体结论。

二宋、元以来的贴学书法发展到明代后,便又纳入了明代的社会轨道。

书法艺术的发展,从来是沿着双轨的道路前进的,即一条是艺术自身发展之轨,一条是社会历史变迁之轨。

社会历史因素对艺术发展的影响,只有强、弱之分,不存在互不干涉的现象。

就此而言,明代社会对书法艺术的影响和制约,较以往的历史时代显得尤其突出。

一方面因明初统治者曾对艺术发展进行过强力干涉,迫使书法的演变按照他们的意图来形成某种模式;而且当这种强力干涉削弱后,其后的艺术家因此产生了长时间的逆反心理,使书法的发展反其道而行之,也仍然可以认为是艺术受到社会制约后的别种反映。

不仅如此,后者逆反心理中,还渗入了后来社会的复杂历史因素,使艺术现象显得尤其丰富复杂,饶人兴味。

另一方面,随着宋、元以来帖学书法的发展,长期的艺术实践、揣研和总结,对书法的艺术形式,以及特定形式与特写艺术内涵的表里关系,自书法艺术自觉化以后,从来也没有被剖析得如此清楚,原来仿佛听凭魔力驱使般的艺术表现,现在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了。

于是,欲表达某种心情意绪、艺术意境、审美理想,不仅能了然于心,而且能应之于手。

于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艺术家,便自觉或不自觉地、一如人意地反映着社会的内容。

正因为如此,明代的书法便呈现出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不同的代表人物,这样一个鲜明的阶段性特点。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即帝位,建立了统一的明王朝。

从政权建立之始,统治者鉴于元朝被推翻的历史教训,一面采取一些减轻剥削,恢复发展生产的措施,促成了明初社会暂时的安定和经济繁荣局面;一面在政治上建立起高度皇权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洪武三年(1370),明朝政府设科举,规定以八股文取士。

书写试帖的特殊体格的书法,也是士人必习的课目。

并且,出于统治阶级点缀升平和歌功颂德的需要,文学艺术,也包括书法艺术在内,便成了统治者的御用工具,使书法艺术的装饰性作用迅速膨胀起来。

经过洪武年间的奠基阶段,在永乐年间就形成为“台阁体”。

这种特殊体格的书法,特别注意表现书法的形态美,表现为字形端庄雍容,笔法婉丽遒美,规范性特强的诸特点。

这就要求书法家必须具备娴熟的技艺,但又不得任意发挥,而流露出较多的个性。

值得注意的是,台阁体书法并不仅限于御用书家的作品。

由于科举制度对士人的羁魔,更由于明初文化政策的专制,台阁体书法曾流行于明初的朝、野间,而且还不仅指楷书一体,也包括能够反映其基本特点与艺术风格的各体书法的作品。

这就是说,台阁体书法是明初书法的主体,因而体现了明初书法发展的总趋势和明初书法的基本特点。

从成化、弘治年间以后,直到嘉靖年间,我们把它看作为明代书法的第二阶段的发展,即明代中期的书法艺术。

在这一阶段中,社会的政治、经济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明初以来的文化高压政策日渐松弛,是由于统治者日益腐败,只知荒淫享乐,不愿也无暇再顾及许多。

对于整个社会来讲,随之便产生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不可治愈的两大通病,就是疯狂的土地兼并和宦官专政、党争纷立所引起的内忧外困的黑暗政治局面,结果都使得社会矛盾异常尖锐。

与此同时,在江南一带,城市经济相对地繁荣、发达起来。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资本主义萌芽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因素开始出现。

虽然以其出现之日起,就受到封建势力的压迫、榨取,也仍旧在社会生活中立即产生了它的影响。

于是,台阁体书法衰微了,一些因政治黑暗而不愿步入仕途,或宦场失意的士大夫文人,则趁时重新焕发起对艺事的浓厚兴趣。

其开始时,首先表现出对台阁体书法的不满,并力图重创新风,而纷纷返回到古代的优秀艺术传统中寻找可资借鉴的改革凭藉。

这是发生在成化、弘治年间的艺术现象。

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实践,终于在正德、嘉靖年间出现了明代中期的书法艺术代表——吴门派书法。

吴门派书法是活动于江苏苏州一带的文人书法家所创造的,他们中间的领袖人物是比较艺术成就高低后自然形成的,彼此间或称师友,或称子弟门生,尽管其中也不乏达官贵人,却没有因位尊爵显而在艺坛上占居显要地位。

这是市民意识对封建秩序的一种冲击,是资本主义萌芽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反映。

活动于当时城市经济重心苏州的吴门书派,其艺术家们蔑视权力地位,只较艺术成就的高低,不难从中找到社会因素的作用。

由于书法艺术不长于对社会现实作直接的反映,所以吴门书派的书法家们在返回书法传统中寻求再创作的凭藉时,他们首先注重于纠正台阁体的弊病,同时为了抒发书者的思想情绪,更为强调个性风格的体现,这就使他们与魏晋书法发生共鸣。

其结果,最终认识到宋、元的书法家已经进行过长时间的努力和实践,处处显得与宋、元的文人书法家息息相通,尤其感到与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的书法更贴近。

这样,明代书法在经历了明初台阁体书法的特殊表现,又复归于宋、元帖学书法发展的轨道上来,所以说,明代中期的书法,是文人书法取代台阁体书法,重新抬头,再度表现,获得了强烈的艺术生命与广泛影响的一种结果。

从万历年间至明王朝的灭亡,是明代书法的第三个发展阶段,即明末的书法表现时期。

自明代中叶以来的社会危机愈演愈烈,张居正的改革也没能挽回明王朝的颓势。

内扰外困的局面一触即发,终于导致李自成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爆发,和满清贵族的入侵。

处在这个时代中,清醒者无可逃避,浑噩者醉生梦死,都面临着血与肉的抗衡。

社会凝聚力的散失,再也无复明初的一统艺术,和明中期的结社艺术,而呈现出艺术家纷争林立的繁复现状。

归纳起来,基本上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其一是欲图表现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其二则无意或有意地反映出社会现实中力量的抗衡,心灵的扭曲。

超然物外,本是中国封建士大夫文人“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两种心理准备中的一种表示。

其实,真正的“超然”者,大多是无可奈何者,否则只是标榜超然而已。

明末的一些书法家就是这样的,他们身居高位,拥有腴田万亩,家多姬妾,却偏偏摆出一副不食人间烟火,清心寡欲的样子。

他们的艺术代表了当时大地主阶层的审美要求。

绝对地占有了社会物质利益的大地主阶层其审美要求有日金日银、富丽堂皇、炫耀财富的表现;也有日淡日雅,似乎超然物外的表现。

对于大地主阶层中的官僚文人来说,标榜“清高”,与占有财富的贪欲,好像不是矛盾的,他们一面利用和发扬了文人艺术的传统,一面借以逃避由他们的贪欲而引起的社会尖锐矛盾,因此比较以往的文人艺术,显得更加“文”化。

此外的另一些书法家,也是人数更多的人,其身世经历,社会的政治、经济地位,虽各有所不同,但他们的书法艺术却可以反映出是在追求力量、气势的表现。

这是耐人思索的一种艺术现象。

因为在明代初、中期时绝少这种现象。

纵观其书法的粗拙笔法,欹侧险劲的结构,使人仿佛感到一种受到压抑,而又欲挣脱羁绊的潜在力量。

对于某些书家来说,可以用他们的身世经历和能够较清晰地把握的思想情感,来解释他们的艺术现象。

但远不是所有的书法家都能这样解释的。

而当成为一种较普遍的艺术现象时,我们就不能不用社会的现实来说明问题了,即这是社会现实的阴影印在一些艺术家心头的折射。

明末的两种艺术表现是对立的,因为在人们的直观中它们是殊别的;也因为在其中的一些书法家的言论中,已经表明他们是在对立中创造自己的艺术作品的。

在对立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其相互联系与统一之处。

其一即共同的或类似的艺术渊源,基本上没有逾越帖学书法传统的范围;其二即共同地追求一种朴拙的艺术风格,当然前者是朴拙而秀,后者是朴拙而茂的同中之异的表现。

因此,明末的书法也仍是帖学书法在继续发展中,随着不同时代变化而有所不同的表现。

与以往时代、时期所不同的是,正是由于明末社会现实促使书坛上出现了两种不同风格的艺术表现,暗示着帖学书法愈来愈糜弱而衰微,又暗示着挽此颓势,必将寻找到新的艺术力量以振兴,这些趋势,可以在清代的书法中得到证明。

三带着所有上述的印象,我们就可以具体他说明明代书法的不同时期和各种书法艺术现象了。

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指出:“国初诸公尽有善书者,但非书家耳。

”所谓的“法书家”主要指以书法为职业的人,其次指其书法形成的一套固定的模式和体格。

由元末而跨入明代的书法家,大多数是兼善书法的文人,他们基本上沿袭着帖学书法的道路,或者直接笼罩在赵孟书法的影响下。

例如危素、宋濂、俞和、张羽等人,就是这样的书法家,尽管他们已身入明代,并且有的还做了明王朝的高官,但他们的书法仍是元代的风轨。

明王朝政权建立后,几乎立即对书坛上的情况产生了使之变化的影响。

其一使书法家中出现了朝野之分,其二在朝的书法家不能不俯就朝廷对书法的要求,即由宋元以来书家多擅行草书,而变成一部分明初书法家多擅楷书和篆、隶等规范性书体。

于是,开始有人被征召入宫做御用书法家,如体兼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楷法、善署书大字的詹希元;号称小篆之工为“国朝第一”的宋璲;以及以楷法精严而齐名的杜环、揭枢,先后任中书舍人一职,承担缮写诰敕、典册、碑匾等。

此时书法的朝野之分还不十分明显,因为在洪武年间最著名的书法家“三宋”,就有在朝的宋璲,也有在宫廷之外的宋克和宋广,其中还以宋克的艺术成就最高。

对“三宋”的书法,昔人曾分别作过这样的评价:“克书出魏晋,深得钟王之法,故笔精墨妙,而风度翩翩可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