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中心对称图形(二)小结与思考(二)

第五章中心对称图形(二)小结与思考(二)
第五章中心对称图形(二)小结与思考(二)

图2 O

B Q A P

R

D C O

R

B Q A

P

图1 x

第五章 中心对称图形(二)

第31课时:小结与思考(二)

班级 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

1、梳理本章所学的知识,复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2、了解切线的概念,会利用切线的性质与判定进行有关计算和证明,发展推理能力.

3、了解三角形的内切圆、切线长的概念,能利用切线长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基础练习: 1、⊙O 的半径为5㎝,点A 在直线l 上,如果OA=5㎝,那么直线l 与⊙O 的位置关系( ) A 、相切 B 、相交 C 、相离 D 、相切或相交 2、直角坐标系中,以P (2,1)为圆心,r 为半径的圆与坐标轴恰好有三个公共点,则r 的值为 .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垂直于圆的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B 、经过半径外端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C 、直线上一点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D 、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4、如图,A B 是⊙O 的直径,点D 在A B 的延长线上,过点D 作⊙O 的切线,切点为C ,若25A =

∠,则D =∠______.

5、为了测量一个圆铁环的半径,某同学用了如下方法,将铁环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用有一个角为30°的直角三角板和刻度尺按如图所示的方法得到相关数据,进而求出铁环半径,若测得PA=5cm ,则铁环的半径是 cm .

6、如图,⊙O 内切于A B C △,切点分别为D 、E 、F .已知∠A=70°,连结DE 、DF 、BO 、CO ,,那么∠EDF = ;∠BOC= . 典型例题:

问题一、在同一平面内,已知点O 到直线l 的距离为5.以O 为圆心,r 为半径画圆.探索、归纳:

(1)当r = 时,⊙O 上有且只有1个点到直线l 的距离等于3; (2)当r = 时,⊙O 上有且只有3个点到直线l 的距离等于3;

(3)随着r 的变化,⊙O 上到直线l 的距离等于3的点的个数有哪些变化?

问题二、一位小朋友在粗糙不打滑的“Z ”字形平面轨道上滚动一个半径为10cm 的圆盘,如图所示,AB 与C D 是水平的,BC 与水平面的夹角为600

,其中AB=60cm ,CD=40cm ,

BC=40cm ,请你作出该小朋友将圆盘从A 点滚动到D 点其圆心所经过的路线的示意图,并

求出此路线的长度.

问题三、有这样一道习题:如图1,已知OA 和OB 是⊙O 的半径,并且OA ⊥OB ,P 是OA 上任一点(不与O 、A 重合),BP 的延长线交⊙O 于Q ,过Q 点作⊙O 的切线交OA 的延长线于R .说明:RP =RQ .

请探究下列变化:

变化一:交换题设与结论.

已知:如图1,OA 和OB 是⊙O 的半径,并且OA ⊥OB ,P 是OA 上任一点(不与O 、A 重合),BP 的延长线交⊙O 于Q ,R 是OA 的延长线上一点,且RP =RQ . 说明:RQ 为⊙O 的切线.

变化二:运动探求.

1.如图2,若OA 向上平移,变化一中的结论还成立吗?(只需交待判断)

2.如图3,如果P 在OA 的延长线上时,BP 交⊙O 于Q ,过点Q 作⊙O 的切线交OA 的延长线于R ,原题中的结论还成立吗?为什么?

3.若OA 所在的直线向上平移且与⊙O 无公共点,请你根据原题中的条件完成图4,并判断结论是否还成立? (只需交待判断)

问题四、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M 与x 轴交于A B ,两点,A C 是⊙M 的直径,过点C 的直线交x 轴于点D ,连结B C ,已知点M 式为y =-+

(1)求点D 的坐标和B C 的长; (2)求点C 的坐标和⊙M 的半径; (3)说明:C D 是⊙M 的切线.

O P

B

Q A R 图3 ? O

A

图4 A

第4题 第6题 第5题 A P 60°

30°

第2题

第3题

图1

图2

作业:

1、若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ABC 内接于⊙O,外切于⊙I ,则⊙O的半径是_______,⊙I 的半径是_______.

2、如图,PA 切 ⊙O 于点A,PO 交⊙O于B ,延长PO 交⊙O于C, OB=PB=1,OA 绕点O 逆时针方向旋转60°到OD ,则PD 的长为 .

3、如图,已知直线l 的解析式是43

4

-=x y ,并且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一个半径为1.5的⊙C,圆心C 从点(0,1.5)开始以每秒0.5个单位的速度沿着y 轴向下运动,当⊙C 与直线l 相切时,则该圆运动的时间为 .

4、如图,AC ⊥BC 于点C ,BC =a ,CA =b ,AB =c ,⊙O 与直线AB 、 BC 、CA 都相切,则⊙O 的半径等于 .

5、如图,在A B C △中,10A B =,8A C =,6B C =,经过点C 且与边A B 相切的动圆与C A C B ,分别相交于点P Q ,,则线段PQ 长度的最小值是 .

8、如图,A 是半径为12cm 的⊙O 上的定点,动点P 从A 出发,以2πcm /s 的速度沿圆周逆时针运动,当点P 回到A 点立即停止运动.

(1)如果90POA ∠=

,求点P 运动的时间;

(2)如果点B 是O A 延长线上的一点,A B O A =,那么当点P 运动的时间为2s 时,判断直线B P 与⊙O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9、如图,在△ABC 中,AB=AC ,内切圆O 与边BC 、AC 、AB 分别切于D 、E 、F.

(1)求证:BF=CE ;

(2)若∠C=30°,C E =AC .

10、已知:如图,A B C △中,C A C B =,点D 为A C 的中点,以A D 为直径的⊙O 切B C 于点E ,2AD =. (1)求B E 的长;(2)过点D 作D F BC ∥交⊙O 于点F ,求D F 的长.

11、已知如图,点D 是以AB 为直径的圆O 上任意一点,且不与点A 、B 重合,点C 是弧BD 的中点,过C 作CE ∥AB ,交AD 或其延长线于E ,连结BE 交AC 于G .

(1)求证:AE =CE ;

(2)若过点C 作CM ⊥AD 交AD 的延长线于点M , 试说明:MC 与⊙O 相切; (3)若CE =7,CD =6,求EG 的长.

1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 y 中,M 是x 轴正半轴上一点,⊙M 与x 轴的正半轴交于

A B ,两点,A 在B 的左侧,且O A O B ,的长是方程212270x x -+=的两根,O N 是⊙M 的切线,N 为切点,N 在第四象限.

(1)求⊙M 的直径;

(2)求直线O N 的解析式;

(3)在x 轴上是否存在一点T ,使O T N △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在图2中标出T 点所在位置,并画出O T N △(要求尺规作图,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不证明,不求T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第5题

A

C 第4题

A B C

E D

F

O

B A

江苏省盐城东台市唐洋镇中学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 数据的集中程度》小结与思考

能梳理本章的内 2、八(1)班20名学生的第一次数据竞赛的成绩分布情况如下表: (1 (2)在(1)的条件下,设此班20名学生竞赛成绩的众数为a,中位数为b,求a-b的值。 3、8个工人生产某种产品的日产量(单位:件)如下: 4,6, 6,8, 8,9, 12, 15。 甲、乙两人在分析上述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时,甲回答:“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第五个和三个”;乙回答:“中位数和众数都是8(件)。他们的回答哪个对? 探索新知 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及举例。 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特征: 3、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4、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知识运用 例1,某公司销售部有营销人员15人,销售部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月销售定额,统计了这15人某月的销售量如下:

(1)求这15位营销人员该月销售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假设销售部负责人把每位营销员的月销售额定为平均数,你认为是否合理,为什么?如不合理,请你制定一个较合理的销售定额,并说明理由。 例2,某校规定:学生的平时作业、期中练习、期末考试三项成绩分别按40%、20%、40%的比例计入学期总评成绩,小亮的平时作业、期中练习、期末考试的数学成绩依次为90分,92分,85分,小亮这学期的数学总评成绩是多少? 例3,(关于标准日产量的定额)某车间为了改变管理松散的状况,准备采取每天任务定额,超产有奖的措施,提高工作效率,下面是该车间15名工人过去一天中各自装备机器的数量(单位:台)6,7,7,8,8,8,8,9,10,10,13,14,16,16,17,管理者应确定每人标准日产量为多少台最好? 当堂反馈 1、已知两组数据x1,x2,x3,…x n和y1,y2,y3,…y n的平均数分别为x,y,求 (1)2x1,2x2,2x3…2x n的平均数(2)2x1+1,2x2+1,2x3+1…2x n+1的平均数 (3)x1+y1,x2+y2,x3+y3…x n+y n的平均数 2、某年北京与巴黎的年降水量都是630毫米,它们的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比如下表:

第三章【思考与练习】及答案

【思考与练习】 一、判断题 1、各组名称和各组分配次数是分配数列的两个要素。( ) 2、单项数列只有一栏数值。() 3、单项数列和组距数列,其分组方法均对总体按某标志分组。() 4、连续型变量只能进行组距式分组。() 5、简单表就是将总体各单位按一个标志分组所形成的统计表。() 答案:1、√2.×3.√4.√5.×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品质标志分组的是()。 A.企业按职工人数分组B.企业按工业总产值分组 C.企业按经济类型分组D.企业按资金占用额分组 2、下列属于按数量标志分组的是()。 A.工人按政治面貌分组B.工人按年龄分组 C.工人按性别分组D.工人按民族分组 3、变量数列中各种频率的总和是()。 A.大于100%B.小于100% C.等于100%D.不等于100% 4、在编制等距数列时,如果全距等于52,组数为6,则组距为()。 A.8.6 B.8 C.6 D.9 5、某变量数列,如第一组为75以下、第二组为75-85、第三组为85-95、第四组为95以上,则数据()。 A.85在第一组B.75在第二组 C.95在第三组D.85在第二组 6、某小组5个学生的统计课考试成绩分别为80分、70分、62分、86分和76分,这5个数字是()。 A.标志B.标志值 C.变量D.指标 7、说明统计表名称的词句,在统计表中成为()。 A.横行标题B.纵栏标题C.总标题D.指标数值8、统计表的纵栏标题是用来说明()。 A.统计表的名称B.各组的名称 C.统计指标的名称D.指标数值 9、在填列统计表时,若某项统计数据免填,其符号为()。 A.…B.×C.-D.0 10、区分简单表与分组表是看()。 A.对总体是否分组B.对总体按几个标志分组 C.宾词部分有几栏数值 答案:1.C;2.B;3.C;4.D;5.B;6.B;7.C;8.C;9.B;10.A 三、多项选择题 1、对统计调查所搜集的原始资料进行整理,是因为这些原始资料是()。 A.零碎的B.系统的C.分散的D.具体的 2、统计分组的关键()。

二次函数的教学反思(精选6篇)

二次函数的教学反思(精选6篇) 二次函数的教学反思(精选6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次函数的教学反思(精选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次函数的教学反思1昨天我们学习了用函数的观念看一元二次方程,我通过类比引出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具体的实例讨论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根与二次函数图象之间的联系,然后介绍了用图象法求一元二次方程近似解的过程。这一节是反映函数与方程这两个重要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的内容。 由于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再者,在八年级时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因而,采用类比的方法在学生预习自学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大胆地猜想、交流,分组合作,同时设定一定的问题环境来引导学生的探究过程,最后在老师的释疑、归纳、拓展、总结的过程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在知识掌握上,学生对二次函

数的图象及其性质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情况都有所了解,对于本节所要学习的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利用类比的方法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合作学习应该不是难题。本节课的知识障碍,本节课的主要目的在于建立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联系,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而不仅仅是利用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遵循着“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独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我再次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能够在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交流中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二次函数的教学反思2本课是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发展的必然结果,实现了与前面二次函数定义的呼应,使学生心中的困惑得到了最终的解释,通过图像和配方描述一般形式的二次函数的性质是本课的重点,最终达到不同二次函数表达式融会贯通,学习本课的基础在于对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和对形如顶点式的函数图像与性质的熟练掌握,纵观

初中数学第四章小结思考2

数学学科第四章 《第四章小结思考2》学讲预案 一、自主先学 问题1.甲车队有汽车56辆,乙车队有汽车32辆,要使两车队汽车一样多, 设由甲队调出x辆汽车给乙队,则可得方程. 问题2.一个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之和为12,若交换个位与十 位的位置,则得到的两位数为原来的,这个两位数为. 问题3.某种电脑的价格一月份下降了10%,二月份上升了10%,则二月份的价格与原价相比(填“上升”或“下降”)(填百分率). 问题4.母亲26岁结婚.第二年生了儿子,若干年后,母亲的年龄是儿子 的3倍.此时母亲的年龄为岁. 问题5.某工人原计划用26天生产一批零件,工作2天后,因改变了操作方法,每天比原来多生产5个零件,结果提前4天完成任务,问原来每天生产多少个零件,这批零件有多少个? 二、合作助学 1. 甲、乙两人同时从A地出发去B地,甲骑自行车,骑行速度为10km/h,乙步行,行走速度为6km/h.当甲到达B地时,乙距B地还有8km.甲走了多少时间?A、B两地的路程是多少? 2. 某制衣厂计划若干天完成一批服装的订货任务.如果每天生产服装20套,那么就比订货任务少生产100套;如果每天生产23套,那么就可超过订货任务20套.这批服装原计划多少天完成?订货任务是多少套? 3. 一根铁丝,第一次用去它的一半少1m,第二次用去剩下的一半多1m,结果还剩下3m.这根铁丝原来有多长? 三、拓展导学 4. 一架飞机飞行在两城市之间,风速为24千米/时,顺风飞行需2小时50分,逆风飞行需3小时,求两个城市间的飞行路程.

5. 某校组织初一师生去春游,如果单独租用45座客车若干辆,刚好坐满;如果单独租用60座客车可少租1辆,且余15个座位. (1)求参加春游的人数; (2)已知租用45座的客车日租金为每辆车250元,60座的客车日租金为每辆300元,问租用哪种客车更合算? 四、检测促学 6. 某种商品的进价为1200元,标价为1575元,后来由于该商品积压,商店准备打折出售, 但要保持利润不低于5﹪,则至多可打() A.6折B.7折C.8折D.9折 五、反思悟学 7. 某市为了鼓励节约用水,对自来水的收费标准作了如下规定:每月每户用水不超过10吨的部分,按0.45元/吨收费;超过10吨而不超过20吨的部分按0.80元/吨收费;超过20吨的部分按1.5元/吨收费.现已知李老师家某月缴水费14元,则李老师家这个月用水多少吨?

毛概 第六章 小结

第六章小结 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科学发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中国共产党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构想的演进。“三步走”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本世纪头 20 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知识要点: 1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2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和时代特点决定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靠发展来不断推进的。通过发展不断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高新科技对经济的迅速崛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现代科学技术是决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在生产过程中起着先导作用。 (2 )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含义: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 3 )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们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4 、发展才是硬道理 ( 1 )我国社会主义历史前提和时代特点,决定了必须把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 3 )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也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5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第六章二次函数 小结与思考(1)导学案

二次函数 小结与思考(1) 学习目标: 1、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会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的图象。 2、根据二次函数图象的特征,概括二次函数的性质,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知识检测 1、形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函数是二次函数。 2、二次函数的图象是________,y =ax 2,当a >0时,开口____,对称轴为_____,顶点坐标为________;x <0时,y 随x 的减小而___,当x____时,y 有极___值,为___。 3、通过配方,把二次函数y =ax 2+bx +c 化为y =a(x +m)2+k 的形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顶点坐标为_________,对称轴为_______。 4 5、方程-x +10x-25=0的根是 ;则函数y = -x +10x-25的图象与x 轴的交点有 个,其坐标是 . 三、典例剖析: 1. 若函数y =mx -6x +2的图象与x 轴只有一个公共点,求m 的值。 2、已知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是(12)-, ,且过点302? ? ??? ,. (1)求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在右图中画出它的图象; (2)求证:对任意实数m ,点2()M m m -, 都不在这个二次函数的图象上.

四、随堂练习: 1、试写出一个二次函数表达式,使它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为0,另一个根在1~2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二次函数)0(2≠++=a c bx ax y 的图象如图所示,有下列5 个结论:①0>abc ;② c a b +<;③ 024>++c b a ;④ b c 32<; ⑤ )(b am m b a +>+,(1≠m 的实数)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3、已知二次函数y =x 2―bx +b -2,试说明这个函数的图象与x 轴一定有两个交点。 五、课堂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练习 1、若点A (2,m )在函数y =x 2-1的图象上,则点A 关于x 轴的对称点的坐标是_____________。 2、二次函数y =3x 2-2的图象可由二次函数y =3x 2的图象向____平移____个单位得到,它的顶点坐标是________,对称轴是________。 3、二次函数y =x 2+2x -3的图象与x 轴的交点坐标为__________,与y 轴的交点坐标为__________。 4、请写出一个开口向上,对称轴为过点(2,0),且与y 轴平行的直线,与y 轴的交点坐标为(0,3)的二次函数的关系式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章小结与思考导学案

七年级(上)数学 第五章 小结与思考 学案 学习过程: 一、想一想 回顾本章所学的知识内容: 1、“图形世界”是由基本图形构成的,而基本图形是由 、 、 构成的,面与面相交得到 ,线与线相交得到 ,点动成 ,线动成 ,面动成 。 2、常见几何体有 等,本章学习后,我们感受到了图形的千变万化,通过图形的 、 、 ,感受到了图形的变换关系,并能设计简单的图案,发展了空间观念。 3、通过 、 感受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知道了多面体的顶点数、棱数和面数之间的关系 。 4、在“三个方向看”这节中我们学会了根据实物画出它们的三视图(即 、 、 )或由三视图搭出对应的几何体。 二、议一议。 本章主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有: ⑴分类思想:几何体的分类,平面图形的分类; ⑵对比思想:几何体特征的对比; ⑶转化思想:一些几何体的表面可以展开成平面图形,一些平面图形可以折叠成几何体。 请举例说明本章是怎样渗透这些数学思想方法的? 三、典型例题 例1、下列图形绕虚线旋转 一周,能形成一个什么 样的几何体? 例2、下面的图案是怎样形成的? 例3、⑴5个相连的正方形可以组成各种不同的图形,请将这种图形尽可能多地画出来; ⑵在所画的图形中,哪些可以折叠成一个无盖的正方体纸盒? ⑶以方格纸中的每一个小方格为一个面,你能利用下面这张方格纸做出的多少个无盖的正方体纸盒的展开图?请在方格纸中画出示意图,并与同学交流。 ⑴ ⑵ ⑶ ⑷ ⑸ ⑹

例4、如图是由小立方体搭成的几何体,分别画出它的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四、小结 五、巩固练习 一、填空题 1、如图,属于柱体的是 ,属于锥体的是 ,属于球体的是 。 2、如图可以看成是由 和 两种几何体组成的。 3、从一个多边形的某一顶点出发,分别连结这个顶点与其余各项点,把这个多边形分成10个三角形,那么这个多边形是 边形。 4、如图是正方体的展开图,若将它还原成正方体,则与点P 重合的点是 。 5、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都一样的几何体分别为 。 二、选择题 6、七棱柱的侧棱数是( ) A .7 B .9 C .14 D .21 7、下列图形形成方式与另外三个不同的是 A . B . C . D . 8、对于下列各种说法:①棱柱的侧面可能是三角形;②正方体的截面一定是正方形;③棱柱的每条棱都相等;④圆锥的侧面展开图一个扇形;⑤正方体是棱柱。其中正确的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在棱柱中,只有上、下底面才是相同的图形 B .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 C .球的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都是相同的圆 第2题 第4题

3.8教学设计--中心对称图形小结与思考

第三章中心对称图形(小结与思考) (第1课时) 连云港师专附中王加梅 一、课标要求: 1、通过旋转的具体实例,理解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 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也彼此相等; 2、欣赏旋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按要求画出简单平面图形,能探索出 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较灵活运用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组合进行图案设计; 3、梳理出平行四边形与特殊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1、回顾、思考本章所学的知识及思想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梳 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2、进一步丰富对平面图形相关知识的认识,能有条理的、清晰地阐述自己 的观点; 3、通过“小结与思考”的教学,培养学生归纳、反思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本章复习教学的重点是: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在反思与交流的过程中回顾本章知识,梳理所学内容,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四、教学难点:本章的知识内容较多,如何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梳理本章的知识,使所学内容系统化; 五、思路设计:本节教学应以中心对称为主线,利用中心对称的性质,研究图形旋转的性质,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利用中心对称的性质,研究平行四边形及特殊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及三角形中位线和梯形中位线的性质; 六、教学过程: (一)、回顾、梳理本章所学内容: 1、旋转———图形的旋转————绕着某点旋转180°———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 【设计说明:(1)复习由一般旋转到图形的旋转,进一步理解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2)由转动任意角度到转动180°的情形,培养学生由一般到特殊的辨证观;(3)通过旋转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中心对称及中心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 2、已知:△ABC和一点O,画△ABC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的三角形;(1)点O在△ABC外;(2)点O与△ABC的一个顶点重合 (3)点O是△ABC的一边BC的中点 【设计说明:(1)进一步巩固中心对称的概念;(2)通过本题,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画一个图形关于某点成中心对称的画法——关键是找对称点;(3)从

二次函数(专题)教学设计

二次函数(专题) ——线段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会用坐标表示线段长度; 2.能解决与抛物线有关的线段问题. 二、数学思考 1.通过用点的坐标表示线段的长度,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 2.体会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三、问题解决 1.引导学生归纳出解决与抛物线有关的线段问题的方法; 2.通过小组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四、情感态度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学习习惯.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1.用坐标表示线段长; 2.解决与抛物线有关的线段问题. 【教学难点】用坐标表示线段长. 【教学方法】探究归纳法、讲练结合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案等.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已知(,) ,(,)A B --5212,则AB = ; 2.已知(,) ,(,-)C D --1512,则CD = . 一 般地,若 ()(),,, A x y B x y 1122,则当 y y =12时,AB x x =-12; 当x x =12时,AB y y =-12. 【设计意图】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已知点的坐标,可以用坐标求线段的长度.通过观察两点与坐标轴的关系,强调平行于x 轴(或在x 轴上)或者y 轴(或在y 轴上)这一重要前提条件.由两道具体问题的计算推广到一般情况,得出结论,体现了数学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二、典例精讲 (一)知识准备 例 如图,抛物线y x bx c =- ++2 14 的图象过点(,)A 40,(,)B --44; (1)求抛物线和直线AB 的解析式; 学生在学案上独立完成,老师在大屏幕上展示解题过程,学生对改、订正. 【设计意图】 复习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的过程,加强学生对坐标与解析式关系的 理解,加深对直线和抛物线图形的认识,为下一环节做准备.通过课件展示,规 范学生的解题过程. (二)问题解决 (2)若点D 是线段AB 上的一动点(不与、A B 重合),过点D 作y 轴的平行线,与抛物线交于点E ,与x 轴交于点C ,设点D 的横坐标为.m

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五章 小结与思考教学案(2)(无答案) 苏科版

【学习目标】熟练掌握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进一步感受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学习重点】熟练地进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 【学习过程】 『例题讲评』 例1、将一个正方体沿着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至少需要剪的棱的条数是()A.5条 B.6条 C.7条 D.8条 例2、在平整的地面上,有若干个完全相同的棱长为10cm的小正方体堆成一个几何体,如图所示。 (1)这个几何体由个小正方体组成,请画出这个几何体的三视图。 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2)如果在这个几何体的表面喷上黄色的漆,则在所有的小正方体中,有个正方体只有一个面是黄色,有个正方体只有两个面是黄色,有个正方体只有三个面是黄色。 (3)若现在你手头还有一些相同的小正方体,如果保持俯视图和左视图不变,最多可以再添加几个小正方体?这时如果要重新给这个几何体表面喷上红漆,需要喷漆的面积比原几何体增加还是减少了?增加或减少了多少c m2? 随堂练习: 1.如图放置的圆锥,它的主视图、俯视图、侧视图分别为()

2.指出下图中左面三个平面图形分别是右面这个物体三视图中的哪个视图。 (1) 图 (2) 图 (3) 图 3.如果一个几何体的主视图、左视图都是等腰三角形,俯视图为圆,那么我们可以确定这个几何体是 。 4.举出2个主视图是圆的不同物体的例子_______________。 5.由6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图形,它的主视图和俯视图如图所示,请画出它的左视图,与同学交流你画出的图形。再搭出这个立体图形并观察验证一下。 6.一个四棱柱被一刀切去一部分,剩下的部分可能是( ) A .四棱柱 B .三棱柱 C .五棱柱 D .以上都有可能 7.如果一个立体图形的三个视图都是正方形,那么关于这个立体图形的以下三种说法正确的有( ) ①这个立体图形是四棱柱;②这个立体图形是正方体;③这个立体图形是四棱锥; A .1个 B .2个 C .3个 D .以上全不对 A. B. C. D.

八(上)第六章小结与思考

第六章数据的集中程度小结与复习 ---( 教案) 班级姓名学号 学习目标:1、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能熟练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2、在加权平均数中,知道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并能用加权平均数解释现实生 活中一些简单的现象; 3、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差别,初步体会它们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学习重点:运用统计观念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灵活选择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二、情境引入: 问题1 :有十五位同学参加竞赛,且他们的分数互不相同,取八位同学进入决赛,某人知道了自己的分数以后,还需知道这十五位同学的分数的什么量,就能判断他能不能进入决赛? 问题2: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各种尺码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如果你是经理,请问你关注的是什么?你打算怎样进货呢? 问题3:某市有100万人,在环保日,该市第一中学八年级调查了其中10户居民一天产生的生活垃圾情况如下表: (1)在这一天中,这10居民平均每户产生多少千克的生活垃圾?(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在这一天中,这10居民平均每人产生多少千克的生活垃圾?(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3)若以(2) 的结果作为每天实际产生的生活垃圾数量,则该市用载重量为6吨的汽车运送这些生活垃圾,每天运4次,需要多小辆这样的汽车才能当天运完?

三、典型例题 例1 已知两组数据x 1,x 2,x 3,…x n 和y 1,y 2,y 3,…y n 的平均数分别为x ,y . 求(1)2x 1,2x 2,2x 3…2x n 的平均数 ; (2)2x 1+1,2x 2+1,2x 3+1…2x n +1的平均数; (3)x 1+y 1,x 2+y 2,x 3+y 3…x n +y n 的平均数. 例2 某年北京与巴黎的年降水量都是630毫米,它们的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比如下表: (1)计算两个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 (2)写出两个城市的降水量的中位数和众数; (3)通过观察北京与巴黎两个城市的降水情况,用你所学过的统计知识解释北京地区干旱与缺水 的原因. 例3 甲、乙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10次,每次射靶的成绩情况如左图所示: (1)请填写右表; (2)请从下列三个不同的角度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 ①从平均数和中位数结合看(谁的成绩好些); ②从平均数和9环以上的次数看(谁的成绩好些); ③从折线图上两人射击环数的走势看(分析谁更有潜力). 乙 甲次数

第三章 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小结与思考

第三章 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小结与思考 一、基础知识: 1、平均数:如果有n 个数x 1 ,x 2 ,…,x n ,那么:= x 叫做这n 个数 的 ,简称为 . 2、中位数: 一般地,将一组数据按 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那么处于 位置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那么处于 位置的 数的 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3、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 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4、方差:用一组数据x 1,x 2,…,x n 与它们的平均数x 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即 s =2 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 5、极差:一组数据的最 数与最 数的差叫做这组数据的极差。 二、经典例题: 例1、在“感恩一日捐”捐赠活动中,某班40位同学捐款金额统计如下,则在这次活动中, 该班同学捐款金额的平均数是 元. 金额(元) 20 30 36 50 100 学生数(人) 3 7 5 15 10 例2、某户家庭今年1-5月的用电量分别是:72,66,52,58,68,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 A .52 B .58 C .66 D .68 例3、某校六个绿化小组一天植树的棵数如下:10 , 11 , 12 , 13 ,9 , x .若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11,则这组数据的众数是 。 例4、为了筹备班级初中毕业联欢会,班长对全班同学爱吃哪几种水果作了民意调查,那么最终买什么水果,下面的调查数据中最值得关注的是( ) A 、平均数 B 、加权平均数 C 、中位数 D 、众数 例5、小明和小刚两人参加体育项目训练,近期的5次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谁的成绩比较稳定?为什么? 测试次数 1 2 3 4 5 小明 13 14 13 12 13 小刚 10 13 16 14 12 n x x x n +?++21

浅谈我对“二次函数”教学的心得(1)

“二次函数”教学的心得 二次函数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章,同样也是好多学生比较难以接受和掌握的,如何学习和掌握这章的知识就非常重要了。下面我将自己在“二次函数”的教学活动中的心得归纳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一、明确二次函数课标要求: 1、通过对实际问题情景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2、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能从图象上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 3、会根据公式确定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公式不要求记忆和推导),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二、本章知识梳理及课时安排 三、重点、难点分析: 本单元的重点之一是使学生能掌握用描点法画出抛物线的方法。后面的学习中,经常会涉及到利用函数图像解决数学问题。因此,快速、准确地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技能。画图时要求科学、准确。并且要尽量做到美观,这就要求要确定抛物线顶点的位置,与y轴、x轴交点的位置,对称轴开口方向等。因此,利用图像或配方法确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及对称轴、顶点的位置成为本节的另一个重点,二次函数是初中阶段遇到的较为复杂的函数,无论它的解析式,还是它的图像、性质等都比另外三种函数复杂。在中考中,更是几乎每一年都要考察二次函数的相关知识。学生在反复地描点画图过程中,逐渐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认识到图形更直观,能帮助我们发现解决问题的线索。在配方的具体训练中,学生能体会到配方的思想。 本单元的难点之一是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对深刻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一定的困难。往往是题目要求画图了才画图,比较被动,不能形成主动画图解题的习惯。另外,对二次函数对称轴的理解也是难点。学生可以从图像中识别出抛物线关于哪

第五章中心对称图形(二)小结与思考(一)

第4题 第五章 中心对称图形(二) 第30课时:小结与思考(一) 班级 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 1、梳理本章所学的知识,复习圆的有关概念及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2、掌握并理解垂径定理,并能应用进行计算与证明. 3、认识圆心角、弧、弦之间相等关系的定理,掌握圆心角和圆周角的关系定理,并能应用它们解决有关问题. 基础练习: 1、若点A 的坐标是(3,4),⊙A 的半径是5,则原点O 与⊙A 的位置关系是 . 2、下列说法错误的有 ( ) ①过圆心的线段是直径;②周长相等的两个圆是等圆;③长度相等的两条弧是等弧;④经过圆上一点可以作无数条弦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3、如图,⊙O 的直径CD 过弦EF 的中点G ,∠EOD =40°,则∠DCF= . 4、如图是高速公路上的一个单心圆曲隧道的截面,若路面A B 宽为10米,净高C D 为7米,则此隧道单心圆的半径O A 是 . 5、如图,△ABC 内接于⊙O ,∠A=45°,OB=2cm ,则BC= cm . 6、一条弦分圆为1∶5的两部分,则这条弦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为 . 7、如图,? BC 的度数为80°,弦AB 与CD 交于点E ,∠CEB=60°,则? AD 的度数等于 . 典例精析: 问题一、如图,在△ABC 中,∠BAC=90°,AB=4cm ,AC=6cm ,AM 是中线. (1)以点A 为圆心,4cm 长为半径作⊙A ,则B 、C 、M 与⊙A 有什么位置关系? (2)若以点A 为圆心作⊙A ,使B 、C 、M 三点中至少有一点在圆内,且至少有一点在圆外,则⊙A 的半径r 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问题二、有一座圆弧形的拱桥,它的拱高(弧的中点到弦的距离) CD 是18m ,跨度 ( 所对的弦长)AB 为60m . (1)求桥拱的半径; (2) 若当洪水来临时,水面在桥拱内的宽度等于或小于30m 时,就要采取紧急避险措施,一次雨后测得拱顶离水面只有4m .是否需要采取紧急措施?说明理由. 问题三、如图,△ABC 是⊙O 的内接三角形,AC=BC ,D 为⊙O 中 上一点,延长DA 至点E ,使CE=CD . (1)AE 与BD 有什么数量关系,为什么? (2)若AC ⊥BC ,说明:AD+BD=2CD . 问题四、如图,点P 是圆上的一个动点,弦AB=3,PC 是∠APB 的平分线, ∠BAC=30°. (1) ∠PAC 等于多少度时,四边形PACB 有最大面积?最大面积是多少? (2) 当∠PAC 等于多少度时,四边形PACB 是梯形?说明理由. A B C M 第7题 C AB E F C D G O 第3题

逻辑学(各章小结与思考题)

第二章练习题 1、 从概念的分类来看,下面语句中带括号的概念是什么概念? (1)(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 (3)(非国家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4)(行政法规)是(法律汇编)中的一部分。 (5)节日里的城市到处鲜(花)锦簇,让人眼(花)缭乱。 答:(1)“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单独概念、集合概念、正概念、实体概念。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是一个普遍概念、非集合概念、正概念、实体概念。 (3)“非国家工作人员”是一个普遍概念、非集合概念、负概念、实体概念。 (4)“行政法规”是一个普遍概念、非集合概念、正概念、实体概念。 “法规汇编”是一个普遍概念、集合概念、正概念、实体概念。 (5)“鲜花”的“花”是一个普遍概念、非集合概念、正概念、实体概念。 “眼花缭乱”的“花”是一个普遍概念、非集合概念、正概念、属性概念。 2、 用欧拉图表示下列各组概念之间的关系: (1)A 、死亡 B 、意外死亡 C 、正常死亡 D 、溺死 E 、非正常死亡 (2)A 、犯罪 B 、故意犯罪 C 、过失犯罪 D 、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E 、交通肇事 (3)A 、牛顿 B 、爱因斯坦 C 、著名科学家 D 、中国科学家 E 、本世纪杰出科学家 (4)A 、太阳 B 、恒星 C 、出升的太阳 D 、地球 E 、位于北半球的国家 答: (1) (2) (3) (4) 3、 下面对概念的概括或限制正确吗? (1)“中国”概括为“联合国” (2)“等边三角形”限制为“等角三角形” (3)“集体所有制企业”限制为“工业企业” (4)“法”概括为“行为规范” (5)“书”概括为“纸张” 答:(1)不正确,“中国”和“联合国”是全异关系。概括或限制后的概念与原概念必须具有从属关系。 (2)不正确,“等边三角形”与“等角三角形”是全同关系。 (3)不正确,“集体所有制企业”与“工业企业”是交叉关系。 (4)正确,“法”与“行为规范”是种属关系。 (5)不正确,“书”与“纸张”是全异关系。

生物化学小结与思考题:

第一章蛋白质化学小结 1蛋白质的生物学作用:功能蛋白、结构蛋白 2蛋白质的组成(元素组成、化学组成)及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3二十种氨基酸的结构、分类及名称(三字缩写符、单字缩写符) 4氨基酸的重要理化性质:两性解离、茚三酮显色、与2,4-二硝基氟苯(DNFB)反应、与异硫氰酸苯酯(PITC)的反应 5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肽、肽键、活性多肽及一级结构的测定 6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二级结构单元(α-螺旋、β-折叠、β-转角、自由回转)、三级与四级结构(超二级结构、结构域、亚基)及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维持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化学键 7蛋白质的性质:大分子性质、蛋白质分子量的测定(离心法、凝胶过滤法、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两性解离(等电点、电泳、离子交换)、胶体性质、蛋白质沉淀(可逆沉淀、不可逆沉淀)、蛋白质变性、紫外吸收及颜色反应 8蛋白质的分类:按外形及组成分类 思考题: 第一次课 1)蛋白质、氨基酸的定义。 2)蛋白质有哪些生物学功能? 3)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特点。 4)写出人体所需的八种必需氨基酸。 第二次课 1)什么是氨基酸的两性解离与等电点? 2)氨基酸有哪些重要的呈色反应? 3)何谓生物活性肽?举例说明。 4)了解蛋白质各级结构的定义及其主要的化学键。 第三次课 1)解释蛋白质种类繁多的原因及具备生物功能的条件。 2)阐述蛋白质变性作用的定义、实在及影响因素。 第四次课 1)蛋白质有哪些重要的化学反应? 第二章核酸化学小结 1、酸是遗传物质载体的证明和研究历史 2、核酸的化学结构:戊糖、碱基(A、T、G、C、U),核苷、核苷酸及其衍生物的结构特点(原子编号) 3、DNA的结构:一级结构(核酸序列及其表示、基因及基因组、序列测定)、二级结构(Watson -Crick双螺旋模型、Z-DNA)、结构维持的化学键 4、RNA结构与功能:碱基组成特点、RNA的种类结构及功能 5、核酸的性质:酸碱性、变性与复性、分子杂交

二次函数教案设计(全)

课题:1.1二次函数 教学目标: 1、从实际情景中让学生经历探索分析和建立两个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验如何用数学的方法去描述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2、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二次函数的形式。 3、会建立简单的二次函数的模型,并能根据实际问题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4、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教学重点:二次函数的概念和解析式 教学难点:本节“合作学习”涉及的实际问题有的较为复杂,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概括能力。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1、现有一根12m 长的绳子,用它围成一个矩形,如何围法,才使举行的面积最大?小明同学认为当围成的矩形是正方形时 ,它的面积最大,他说的有道理吗? 问题2、很多同学都喜欢打篮球,你知道吗:投篮时,篮球运动的路线是什么曲线?怎样计算篮球达到最高点时的高度? 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学习俄二次函数的数学模型来解决,今天我们学习“二次函数”(板书课题) 二、 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请用适当的函数解析式表示下列问题中情景中的两个变量y 与x 之间的关系: (1)面积y (cm 2)与圆的半径 x ( Cm ) (2)王先生存人银行2万元,先存一个一年定期,一年后银行将本息自动转存为又一个一年定期,设一年定期的年存款利率为文 x 两年后王先生共得本息y 元; (3)拟建中的一个温室的平面图如图,如果温室外围是一个矩形,周长为12Om , 室内通道的尺寸如图,设一条边长为 x (cm), 种植面积为 y (m2) (一)教师组织合作学习活动: 1、先个体探求,尝试写出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上述三个问题先易后难,在个体探求的基础上,小组进行合作交流,共同探讨。 (1)y =πx 2 (2)y = 2000(1+x)2 = 20000x 2+40000x+20000 (3) y = (60-x-4)(x-2)=-x 2+58x-112 (二)上述三个函数解析式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提出各自看法。 x

201x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实数小结与思考学案新版苏科版

2019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实数小结与思考学案新版苏科版 【学习目标】 回顾和整理本章所学的知识内容,使学生对本章内容有全面的了解,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在学习生活中获得成功的体会,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建立本章知识结构和各知识简单应用 【预习导航】 1.化简:16= ;9-= ;38-= ; 327--= 。 2.64的平方根是 ,立方根是 ;25的算术平方根是 。 3.一个数的平方根等于它本身,那么这个数是________;某数的立方根等于它本身,则这个数是 。 4.若12+x 的算术平方根是2,x =________. 5.将实数 23 1 ,38-,3.14159,-2π,2-,39,25,0.121121112…,填入下列集合 有理数集合:{ …}; 无理数集合:{ …} 正实数集合: { …}; 负实数集合: { …}。 6. 21-的相反数是 ;绝对值是 。 7.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⑴ 2- -1.4 ⑵3 1 3 12- 8.5.47×105 精确到 位, 28035≈_______ (精确到千位),0.03196≈______ (精确到0.001) 9.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 2- -1.4 ;(2) π- -3.14159 ; (3) 23________32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小题唤醒,复习旧知,为本课知识点归纳做准备) 【知识梳理】 本章的知识网络结构: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的学习要经历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过程,而网络化的总结方式有利于长时记忆的形成,有利于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利于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体系) 例题分析 例1.(1)若实数x y ,满足2 6(5)0x y ++-=,则xy 的值是 . (2)已知2x-1的是9的平方根,2y-4的立方为216,求3x+y 的平方根。 例2.如图,正方形网格中的每个小正方形边长都是1,每个小格的顶点叫做格点,以格点为顶点分别按下列要求画三角形. (1)在图1中,画一个三角形,使它的三边长都是有理数; (2)在图2中,画一个三角形,使它的三边长分别为3,8,5; (3)在图3中,画一个三边都是无理数的直角三角形三角形。 例3.已知:如图,AC 是?ABD 的高,BC=2cm , ∠BAC=30°, ∠DAC=45°,求AD 。 图2 图3 图1 45? 30? A

第六章二次函数 小结与思考(2)导学案

二次函数 小结与思考(2) 学习目标: 1、能利用二次函数的模型,把有关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2、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及数学的应用价值。 3、积累活动经验,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习过程: 一、典题剖析 1.如图,将一块半径为R 的半圆形钢板切割成一个等腰梯形ABCD ,已知AB 是半 圆的直径,点C 、D 在半圆上。 ⑴试写出等腰梯形ABCD 的周长y 与腰长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⑵求等腰梯形周长的最大值,并求 此时梯形的面积。 2.如图,一位运动员在距篮下4m 处跳起投篮,球运行的路线是抛物线,当球运行的水平距离为2.5m 时,达到最大高度3.5m ,然后准确落入篮圈,已知篮圈中心到地面的距离为3.05m . (1)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求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 (2)该运动员身高1.86m ,在这次跳投中,球在头顶上方0.2m 处出手,问:球出手时,他跳离地面的高度是多少? 三、随堂练习: 1、我国是最早发明火箭的国家,制作火箭模型、模拟火箭升空是青少年喜爱的一项科 技活动。已知学校航模组设计制作的火箭的升空高度h(m)与飞行时间t(s)的关系是h =-t 2+26t +1,如果火箭在点火升空到最高点时打开降落伞,那么火箭点火后多少时间降落伞将打开?这时该火箭的高度是多少? D C A O · B

2、美国圣路易斯市有一座巨大的拱门,这座拱高和底宽都是192m 的不锈钢拱门是美国开发西部的标志性建筑。如果把拱门看作一条抛物线,你能建立恰当的直角坐标系并写出与这条抛物线对应的函数关系式吗?试试看. 3.在排球赛中,一队员站在边线发球,发球方向与边线垂直,球开始飞行时距地面1.9米,当球飞行距离为9米时达最大高度5.5米,已知球场长18米,问这样发球是否会直接把球打出边线? 四、课堂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练习 1、一艘装有防汛器材的船,露出水面部分的宽为4m ,高为0.75m 。当水面距抛物线形拱桥的拱顶5m 时,桥洞内水面宽为8m ,要使该船顺利通过拱桥,水面距拱顶的高度至少多高? 2、已知二次函数y =-(x +m)2+k 的图象如图所示。 ⑴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求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⑵求图象与x 轴的交点坐标; ⑶观察图象解答:当x 取何值时y >0? 当x 取何值时y =0?当x 取何值时y <0?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