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象学说

合集下载

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

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

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藏象学说,也称梵字注释学说是印度佛教中的一种重要学说。

它在中国汉传佛教中有广泛的应用,并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

藏象学说最初由庞拉斯拉(Panditaraja)在印度提出,他在14世纪创立了梵字注释(Vyanjana)法,以解释佛教经典中的梵文文本。

根据这个理论,语言和图像,如梵字和图案,都有特定的意义和内涵,这也是指导个人的宗教行为的重要概念。

藏象学说的核心思想是梵字本身的意义,以及梵字拼写和图形之间的联系。

梵字是印度古代字符,藏象学说认为梵字本身具备智慧,以及它可以引导我们的精神发展。

藏象学说的重点是在字形和图形间的联系,试图弄清楚梵字对象的真正意义,从而指导修行者。

藏象学说着重揭示梵字文本中所传达的精神意义,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佛教经典。

梵字本身被比喻为一个容器,它蕴含着一种精神意义,只要把握它的核心,就可以获得超越形态的见解。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藏象学说根据不同的声音,语义,形态等来解释梵字,使它们更容易理解。

此外,藏象学说还研究了梵字和图像之间的内在联系,它认为,梵字中不仅包含文本,还包含一些图像元素。

这些元素反映出深层的精神意义,有助于帮助修行者深入研究佛教。

藏象学说在佛教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理解佛教经典的精神意义,使传统佛教的思想更加完整并受到广泛认可。

它不仅受到佛教教义的影响,也受到英语、医学、哲学、塔迪等各种学科的影响。

在中国,藏象学说被广泛用于冥想、礼仪、佛学研究等方面,以增加对佛教经典的理解,增进个人的精神发展。

总的来说,藏象学说是一种以解释梵字文本为基础的,追求开发和加强精神情感的一种理论,它在古代印度和中国汉传佛教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为修行者们提供了一种深入佛教经典的新方法。

医学课件:藏象学说

医学课件:藏象学说
总结词
推拿按摩是藏象学说中的重要应用之一,通过手法按摩,调节脏腑功能,达 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详细描述
推拿按摩在藏象学说中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通过手法按摩,调节气血 运行和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常用的推拿按摩方法包括腹部按摩 、背部按摩、四肢按摩等。
05
总结与展望
对藏象学说的总结与评价
藏象学说在医学中的作用
藏象学说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研究,揭示了人体内部脏腑功能与外部表 现之间的联系,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它也为中药药理 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治疗效果。
02
藏象学说中的脏腑

详细描述
主血脉:指心脏推动血液在全身 运行,确保各脏腑得到充分的营 养和氧气。
藏象学说的内涵
藏象学说包括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两个部分。脏腑学说主要 研究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以及与脏腑相关的组织、器官的功 能活动;经络学说主要研究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以及与脏腑之间的联系。
藏象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藏象学说的形成
藏象学说源于古代哲学和医学实践,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早在《黄 帝内经》时期,藏象学说就已经基本形成,后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藏象学说的定义与内涵
藏象学说是一种中医理论体系,它基于古代哲学思想, 结合临床实践,阐述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诊断与治疗 的原则和方法。
藏象学说的特点
藏象学说具有整体性、辩证性、实用性等特点,它强调 人体内部各个系统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指导临床实 践。
藏象学说的评价
藏象学说作为中医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中医临床 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也存在一些争议和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中医藏象学说

中医藏象学说

中医藏象学说
“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

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养生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

藏象学说发展主要基于“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观察研究方法,因而其观察、分析的结果,必然大大超过了人体解剖学的脏腑范围,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因此,藏象学说中的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病理的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

藏象学说中的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学中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

藏象更重要的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以脏腑分阴阳,一阴一阳相为表里,脏与腑是一整体。

比如,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胧以及心包与三焦相为表里。

五脏生理功能及外在表象联系表。

藏象学说概论

藏象学说概论

藏象学说概论藏象学是一门探究事物表象与本质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旨在通过研究物象的形态、属性、特征及其演变规律,揭示事物背后的规律和内在本质,从而深化对事物的认识。

藏象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之一。

古代哲学家曾经认为,世界是由五行(木、火、土、金、水)和五德(仁、义、礼、智、信)组成的。

这种观点被称为“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认为,五行与五德中的每一个元素都代表了一种特定的属性或特点,而这些属性和特点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通过研究这些属性和特点之间的关系,可以揭示事物的演变规律,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

藏象学说还包括了对自然界万物的分类和规律性研究。

古代哲学家通过观察和分析,将自然界万物按照其属性归纳成为一种完整的体系。

这种体系不仅包括了形态特征,还包括了功能特点。

通过研究和总结这些特点,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理解它们的本质和规律。

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下,藏象学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现代的藏象学不仅仅是对形态、特征的研究,还包括了对事物本质的探究。

通过科学的观察和实验,藏象学可以揭示事物背后的规律和内在联系。

比如,在生物领域,藏象学可以通过对生物形态和功能的研究,揭示生物的进化规律和生命的本质;在物理学领域,藏象学可以通过对物质的性质和行为的研究,探究物质的本质和宇宙的起源。

藏象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和实验。

观察是藏象学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对事物的形态、特征和演变过程进行观察,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和本质。

实验则是藏象学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构建实验模型和进行实验操作,可以验证和验证理论,进一步揭示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所有一切现象都有它们的象征与内涵,藏象学研究的对象可以是自然界中的万物,也可以是人类社会中的各种事物。

通过对这些事物的研究,可以理解它们的本质、发展和变化规律,从而为人们提供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藏象学是一门深入探究事物表象与本质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通过研究物象的形态、属性、特征及其演变规律,揭示事物背后的规律和内在本质。

藏象学说PPT课件

藏象学说PPT课件

现代医学对藏象学说的研究方法
03
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藏象学说所蕴含的生命观、健康观和疾病观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推动现代医学的创新和发展。
01
证实了藏象学说在临床实践中的有效性
大量临床实践证明,藏象学说在中医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
02
揭示了藏象学说的科学内涵
通过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深入揭示了藏象学说中脏腑器官的生理、病理变化规律及其与外在表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现代医学对藏象学说的研究成果
05
CHAPTER
总结与展望
总结
藏象学说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价值。它强调人体内部脏腑与外在形体官窍的相互联系,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整体统一,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详细描述
02
CHAPTER
脏腑理论
主血脉、主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主神志,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

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要生理功能是贮藏精气和促进生长发育与生殖。

主疏泄、主藏血,主要生理功能是疏泄气机和调节情志,同时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主运化、主统血,主要生理功能是运化水谷和水液,同时具有统摄血液的功能。
通过临床试验、流行病学调查等方法,对藏象学说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实证研究,以验证其科学性和实用性。
实证研究
对藏象学说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础、实践经验等进行文献梳理和归纳,以深入了解其内涵和价值。
文献研究
结合现代医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藏象学说进行跨学科研究,以揭示其更深层次的科学内涵。
跨学科研究

第三章.藏象学说 PPT课件

第三章.藏象学说 PPT课件
1.
三、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1. 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 性。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五脏 代表人体的五个生理系统,它们之间通 过经脉的络属沟通和气血的流贯相互联 系。五脏功能的协调共济,相互为用, 是维护人体生理平衡的重要保证。
2.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的生理活动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影 响,机体对自然环:
五脏,即心、肺、脾、肝、肾的合称。 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神 志活动也归属于五脏。中医藏象学说是以五 脏为中心,通过其在内联络六腑及其他组织 器官,在外应自然界四时阴阳,构成人体内 部以及人体与自然界的系统联系。
(一)心
心,位于胸腔之内,隔膜之上,两肺之间,脊柱之前, 形似倒垂未开之莲花,外有心包护卫。 中医学对心的形态结构也有较明确的记载,如 《类经图翼·经络》说:“心象尖圆,形如莲蕊。” 在有的中医文献里,已经把心分为血肉之心和神 明之心。血肉之心主血脉,神明之心主神志。如明代 医家李梃在《医学入门》中说:“有血肉之心,形如 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主宰万 事万物,虚灵不昧者是也。”
第三章.藏 象 学 说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中医科 齐山 副主任医师
第一节
概 述
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各脏 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精、 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 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 相互关系的学说。
一、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藏,是指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即 内脏。 象,其涵义有二:一指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 如“心象尖圆,形如莲花”(《医宗必读· 改正 内景脏腑图》) 其二指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 外的现象。 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 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藏象学说的主要思维方法

藏象学说的主要思维方法

藏象学说的主要思维方法
藏象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学说,主要研究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

藏象学说的主要思维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宇宙观:藏象学说认为,地球是一个物质世界,宇宙是一个包
含万物的一个大体系。

这个大体系由阴阳两个对立面构成,阴静阳动,阴柔阳刚,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宇宙的秩序和规律。

2. 人地关系:藏象学说认为,人地关系是宇宙关系的一种体现。

人生活在大地之上,受到大地的影响和制约。

人应该尊重大自然、顺应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3. 方法论:藏象学说提出了一系列方法论,如“阴阳五行”、“太极图”、“八卦图”等,这些方法论有助于人们理解自然和社会的规律,指导人们进行实践活动。

4. 认识论:藏象学说认为,人们应该通过实践和观察,通过对自
然界的认识和总结,来认识宇宙和自然的规律,从而掌握自己的命运。

5. 价值论:藏象学说认为,人与自然、社会应该相互尊重、相互依存,实现和谐共处。

人应该尊重大自然、爱护环境,为社会作出贡献,实现自我价值。

中医 藏象学说

中医  藏象学说

以情志相胜取效——心理疗法
(四)肝
第 二 五 节 脏 脏 腑
解剖位置:位于腹腔,横膈之下,右胁之内;
五行属性:肝属木;
表里配属:肝与胆相表里;
主体功能:1、肝主疏泄
2、肝主藏血
1、肝主疏泄
肝主疏泄——指肝具有疏通、调达、升发的
特性,有调畅人体全身气机的功能。
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协调气血运行;幻灯片 33
(五)膀胱
第 二 六 节 腑 脏 腑
解剖位置:膀胱位于下腹 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尿液 肾与膀胱的关系 生理方面:肾为水脏、膀胱为水腑; 肾的气化、固摄有助于膀胱贮尿和排尿; 病理方面:如小便不利、遗尿; 尿频、尿急、尿痛等。
2.助消化
胆既为六腑之一,又为奇恒之府
2、情志方面:肝主谋虑,胆主决断;
病理方面:肝胆同病:如肝胆火旺、肝胆湿热
(二)胃
第 二 六 节 腑 脏 腑
解剖位置:位于膈下,上接食道,下通小肠
生理功能:1.受纳与腐熟水谷 “太仓”、“水谷之 海”
2.主降浊 “胃气以降为顺”
脾与胃的关系 纳运协调:脾主运化,胃主受纳

解剖位置:胸腔两肺之间,横膈之上, 外有心包包裹; 五行属性:心属火; 表里配属:心与小肠相表里; 主体功能:1、心主血脉 2、心主神志;
1、心主血脉
心主血脉——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全身,发 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
“脉为血之府” 心气
血脉
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C. 脉管 通畅 心气 A. 充沛 血液 .B 充盈 血脉
(2)脾开窍于口 (3)脾在志为思
“思则气结”[思则气结案]
(4)脾在液为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象学说与护理
黄雅光
1,什么是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故张景岳在《类经》中说:“象,,形象也。

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基本概念:
所谓藏象,即指藏于体内的脏器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与自然界相通的事物和现象。

藏,是指藏于躯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象,是指表现于外部的生理病理现象与比象。

2,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
藏象学说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是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

在《黄帝内经》中,藏象学说即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理论。

人们通过宰杀猎物及解剖战后的尸体,即对动物及人体内部器官进行了早期的观察。

随着医药活动的开展,人们迫切需要了解人体内部器官的部位与形态,因此,人们对人体器官的观察成为比较自觉的行动,并力求和医疗实践结合起来。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细致地观察了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并联系当时的解剖知识,即对人体的脏腑器官及其功能活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对其相互关系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古人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观察到某些病理现象与相应的脏腑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调整某些脏腑的功能,又往往可使病理反应消失,因而分析这些病理现象与治疗效应的对应关系,即可以反证机体某些脏腑的生理功能。

3,藏象学说的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主要体现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整体性及五脏与自然环境的同一性两方面
脏与腑是一个统一整体:
心与小肠相表里;
肺与大肠相表里;
脾与胃相表里;
肝与胆相表里;
肾与膀胱相表里。

五脏与形体官窍联结成一个整体:
心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开窍于舌
肺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开窍于鼻
脾其华在唇,其充在肌肉,开窍于口
肝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开窍于目
肾其华在发,其充在骨,开窍于耳及二阴
五脏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
五脏与五神的关系: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称为“五神脏”。

五脏与五志的关系: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五脏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根据五行学说的归属,自然界的五时、五气、五色、五味、五化等与人体五大功能系统
密切联系,形成了一个内外相应的五行整体结构模式:
心气通于夏气
肝气通于春气
脾气通于长夏之气
肺气通于秋气
肾气通于冬气
4,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五脏即肝心脾肺肾,形态多属实体性器官,功能为贮藏和化生精气,具有“藏而不泻”,“满而不实”的特点;,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形态多属中空性器官,功能主受纳和传化水谷,具有“泻而不藏”,“实而不满”的特点。

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在形态上似六腑,多为中空性器官或组织;在功能上又似五脏,具有贮藏精气的作用。

似脏似腑,又非脏非腑,故称之为“奇恒之腑”5,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
五脏之精:五脏所藏的有滋养、滋润和支撑本脏及其所属六腑、形体、官窍等作用的液态精华物质
五脏之阴,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
五脏之阳,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部分。

五脏之阴虚衰,凉润、宁静等作用
减退,阴虚不能制阳,阳气相对亢盛,则生虚热性病证。

五脏之阳虚衰,温煦、推动等功能减退,阳虚不能制阴,阴气相对亢盛,
则生虚寒性病证。

五脏之阴虚与五脏之阳虚,是五脏之气虚的不同表现。

6,五脏精气阴阳的关系
根据精气学说,精气互化,所以人体的精、气作为人体的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生命物质)没有多大差别,差别只是形态(有形无形)和功能(兴奋抑制等)。

,7
7,护理
•按摩来保护五脏六腑护好脚趾可以保护五脏六腑。

用脚趾抓地,抓鞋底,一次抓五分钟左右,两只脚可以分别进行,也可以同时进行,一天2-3次。

合理的饮食也关键,应该疏肝健脾,保证水谷精微的摄入。

多吃还有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保证体内正常的合成。

常和葡萄酒也非常好,葡萄酒能起到补充气血、活血通络、补益脾、肺、肾的作用,而不用担心哪种体质不合适饮用的问题。

葡萄酒和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和习惯是十分相配的,只要不是对酒精过敏,人人皆能。

日常生活中也要护好五脏六腑
经常参加户外运动,经常参与社会化活动;不酗酒,不熬夜上网,饮食清淡,睡眠规律,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情;就可以护好五脏六腑。

•病人来自社会各个方面,各人的性格、年龄、爱好、生活习惯、经济情况和病证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

因此,护理人员要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做好情志护理。

•新入院病人,由于环境陌生和生活不习惯,心情多显紧张或有忧虑,担心自己的病、工作或学习,对治疗有恐惧感。

护理人员应主动介绍有关情况,帮助解决其疑虑和困难。

危重病人,病情急、痛苦大,多缺乏思想准备,而产生悲观和忧伤尤须耐心安慰和开导。

讲清情志对疾病治疗的影响和利弊,使其消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慢性病或生活失去自理的病人,精神上压力大,考虑生活、工作和预后。

护理人员
要主动热情地做好生活护理,实事求是地讲解疾病治疗的难易和规律,也可请治疗效果好的病人进行现身说法。

对住院时间长而思念新人的病人,尽可能请家人多来探视,以解思念之情。

有条件亦可开展多种形式的娱乐活动,以丰富生活内容和怡情悦志。

对易发怒生气的病人,更应耐心,注意态度和语气,待其情绪安定后再慢慢进行劝导和安慰。

•问题:1.什么是藏象学说?
• 2.什么是奇恒之腑?
•林锦回答: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徐丽娜回答: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郑凌护士长补充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在形态上似六腑,多为中空性器官或组织;在功能上又似五脏,具有贮藏精气的作用。

似脏似腑,又非脏非腑,故称之为“奇恒之腑”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