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音乐
印度音乐的特点和其他类型的音乐有什么不同

印度音乐的特点和其他类型的音乐有什么不同印度音乐是印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与其他类型的音乐相比,印度音乐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不同:1.音乐体系:印度音乐采用的是一种独特的音乐体系,被称为“音乐的科学”。
它是基于七个基本音符(古典音乐体系中称为“萨、雷、似、间、罗、磁、谛”),这与西方音乐的十二平均律音阶有所不同。
印度音乐的体系包括了丰富复杂的旋律模式和音乐结构。
2.旋律与即兴表演:印度音乐注重旋律的发展与演绎,即“拉格”。
拉格是一种将音乐分为不同的段落,每个段落都有自己独特的旋律和情感表达。
同时,印度音乐非常注重即兴表演,演奏者可以在旋律的基础上进行即兴创作和演绎,通常以演奏者表达个人情感和技巧为主。
3.丰富的节奏:印度音乐的节奏非常丰富多样,采用了一种叫做“塔拉”的节奏体系。
塔拉是一种复杂的节奏系统,将时间分为不同的小节,每个小节都有各自的节拍和强弱的变化。
印度音乐中的鼓乐器被广泛使用,以增强节奏的表现力。
4.宗教与哲学的影响:印度音乐深受印度教和印度哲学的影响。
它被视为一种可以帮助人们达到心灵与身体的和谐状态的艺术形式。
印度音乐中的歌曲通常是以祈祷或赞美神明的形式进行的,它的旋律和节奏都被认为是可以打动心灵和触发灵性体验的。
5.乐器演奏:印度音乐中运用了许多传统的乐器,如西塔琴、坎巴琴、奥迪西(印度长笛)、小提琴等。
这些乐器的演奏技巧非常独特,通常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
印度音乐中乐器的演奏被视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许多音乐家也是乐器演奏家和歌唱家的结合体。
6.多样性和区域性:印度音乐在不同的地区和州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异。
不同地区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有所不同,反映了印度多样化的文化和民族特点。
南印度音乐使用的拉格和乐器与北印度音乐有所不同,东部和西部地区的音乐也各具特色。
总的来说,印度音乐具有独特的旋律、即兴表演、丰富多样的节奏、宗教和哲学的影响、多样性和区域性等特点,使其与其他类型的音乐有着明显的不同。
论述南亚地区音乐文化之印度音乐

论述南亚地区音乐文化之印度音乐印度音乐是南亚地区音乐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一种音乐形式。
印度音乐不仅是印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印度古老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它的特点是丰富多样,充满了宗教意味,与印度的宗教、哲学和文学紧密相连,通过音乐的方式传达了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印度音乐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家对宇宙和人类心灵运行的思考。
它有一套独特的音乐体系,被称为拉格制。
拉格制是一种音乐模式或音阶,传统上被用于表达不同的情感和心情。
拉格制有大约数百个不同的拉格,每个拉格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印度音乐也使用一种特殊的鼓奏技巧,被称为泰鼓,以及一种特殊的音乐乐器,被称为坚果琴。
这些独特的技巧和乐器为印度音乐赋予了其独特的声音。
印度音乐在印度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宗教和社会功能。
它在宗教仪式、宗教节日和婚礼等场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印度音乐常常被用来表达对神的敬意和虔诚,传达对生活和爱的感激之情。
在印度音乐中,艺术家通常会通过音乐唱诵神的名字和赞美,以及祈祷和咒语,来表达自己对神的虔诚和崇敬。
印度音乐还通过不同的音乐形式来传递各种不同的情感和故事。
其中,印度古典音乐是印度音乐最重要和最受推崇的形式之一、它是一种高度复杂和技巧要求极高的音乐形式,需要艺术家精通各种技巧和技巧,包括音阶、节奏、节拍等。
印度古典音乐的表演通常需要大量的实践和经验,并且需要艺术家在演奏过程中灵活地做出各种变化和创新。
印度音乐也是印度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
印度电影以其扣人心弦的剧情和动人的音乐而闻名于世。
印度电影音乐取材广泛,并融合了来自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的音乐元素。
它可以是快乐和欢快的,也可以是悲伤和感伤的。
印度电影音乐以其魔力和感染力吸引了全球各地的观众,并成为了印度音乐文化在全世界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总之,印度音乐是南亚地区音乐文化中最重要和独特的一种音乐形式。
它通过独特的音乐体系、技巧和乐器,传递了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它在印度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宗教和社会功能,并通过不同的音乐形式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故事。
印度歌曲最好听的十首歌

印度歌曲最好听的十首歌摘要:1.印度歌曲简介2.十首最好听的印度歌曲2.1.拉兹之歌2.2.丽达之歌2.3.苏尼达之歌2.4.东北之冬2.5.吉米阿佳2.6.迪斯科舞星2.7.难忘的一天2.8.爱情的故事2.9.我的心属于你2.10.友谊地久天长正文:印度歌曲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情感表达深受人们喜爱。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十首最好听的印度歌曲,让你感受印度音乐的独特魅力。
1.拉兹之歌拉兹之歌是印度老电影《流浪者》里面的歌曲,主要描述了流浪者的悲惨生活,这首歌引发了人们的共鸣和同情。
2.丽达之歌丽达之歌是印度电影《丽达》的主题曲,歌曲表达了电影中女主角丽达对爱情的执着和渴望。
3.苏尼达之歌苏尼达之歌是印度电影《苏尼达》的主题曲,歌曲充满了对生活和爱情的热爱。
4.东北之冬东北之冬在中国广受欢迎,这首歌是2000 年由歌手达雷尔·马哈帝演唱的歌曲,歌词语言生动,描述了东北地区的冬季景象。
5.吉米阿佳吉米阿佳是1982 年印度电影《迪斯科舞星》的插曲,由印度女歌手annette 作词、谱曲、演唱。
这首歌曲风欢快,旋律优美,曾经风靡一时。
6.迪斯科舞星迪斯科舞星是1982 年印度电影《迪斯科舞星》的主题曲,歌曲旋律动感十足,富有节奏感,是印度迪斯科舞曲的代表作。
7.难忘的一天难忘的一天是印度电影《难忘的一天》的主题曲,歌曲表达了人们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和怀念。
8.爱情的故事爱情的故事是印度电影《爱情的故事》的主题曲,歌曲讲述了电影中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旋律优美,感人至深。
9.我的心属于你我的心属于你是一首经典的印度爱情歌曲,歌曲表达了恋人之间深深的爱意和彼此的依赖。
10.友谊地久天长友谊地久天长是一首印度歌曲,歌曲赞美了友谊的珍贵和伟大,旋律欢快,充满正能量。
印度音乐简介

2、萨罗德琴(Sarod)
3、塔布拉鼓(Tabla)
4、木里丹加鼓(Mridangam)
印度音乐
印度音乐分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古典音乐(Classical Music) 轻古典音乐(Light Classical Music) 民间音乐(Folk Music) 电影音乐(Film Music) 混合音乐(Fusion Music)
民间音乐
定义:产生于印度民间并以口传心授的方 式世代相传的、带有地区性和民族性特质 的歌曲、歌舞、器乐以及杂剧等的音乐形 式。
分类:民歌 器乐合奏(婚丧嫁娶,宗教仪式) 歌舞音乐 杂剧音乐
印度混合音乐分三大类
传统混合音乐是以印度传统的古典音 乐与东西方的传统古典音乐相混合。
摇滚混合音乐是以印度传统的古典音 乐与西方的摇滚音乐相混合。
爵士混合音乐是以印度传统的古典音 乐与 西方的爵士音乐相混合。
印度古典音乐的主要乐器
1、西塔尔琴(Sitar)
印度音乐的特点和其他类型的音乐有什么不同

印度音乐的特点和其他类型的音乐有什么不同印度音乐是种线性、旋律性的音乐,没有和声的概念,旋律非常精致,大量使用微分音(小于半音的音),印度音乐有着自己特有的音律(把一
个八度音程分为22个微分音)音阶,调式,记谱法。
印度音乐一般相信是源自吠陀(Veda)。
由湿婆神所创,传授音乐给
印度人的圣者称李习(Rishi)。
李习拿拉达(Rishi Narada)、善弹维纳琴,唱圣歌。
相传李习的音乐技巧和印度音乐的建立,是受到全智神维希
奴(Vishnu)所感召的。
还有!最广为人知的特点是:大部分的印度音乐都是和舞蹈一起表演的。
经常看印度电影(宝莱坞)的人都知道,很多电影里会穿插很多歌舞
表演,男女主边唱边跳,这是宝莱坞的最大特点。
几乎每个宝莱坞演员都
是能唱能跳。
印度的传统音乐与舞蹈表演

印度的传统音乐与舞蹈表演印度作为一个多元化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音乐和舞蹈表演。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代表了印度的文化遗产,也成为了世界各地艺术爱好者追捧的对象。
本文将介绍印度的传统音乐与舞蹈表演,探索其历史渊源、特点以及对印度社会的影响。
一、传统音乐印度传统音乐被认为是一种传递信息、情感和灵性的媒介。
它深受印度教和印度哲学的影响,常常与宗教仪式和庆典活动相结合。
印度传统音乐主要分为两个流派:北印度音乐(Hindustani)和南印度音乐(Carnatic)。
北印度音乐以经典音乐形式为基础,包括演唱和演奏。
它的特点是复杂的旋律(raga)和节奏(tala)结构。
演唱通常使用印度曼陀罗(tabla)和印度小提琴(sarangi)等乐器伴奏,给人一种古老而华丽的感觉。
南印度音乐则更加注重旋律和节奏的结合,注重演唱技巧和音调的变化。
它常常使用印度手鼓(mridangam)和铃铛(ghatam)等乐器伴奏。
南印度音乐的节奏感很强,给人一种活泼而热情的感觉。
不论是北印度音乐还是南印度音乐,它们都采用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即“音乐家教授传统,学生通过模仿和实践来学习”。
这种传承方式确保了印度传统音乐的延续和发展。
二、传统舞蹈印度的传统舞蹈有丰富多样的形式,每种舞蹈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方式。
这些舞蹈形式通常与神话和传统故事相结合,以传递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印度最著名的舞蹈形式之一是卡塔克舞(Kathak)。
卡塔克舞起源于北印度,强调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的协调统一。
它通常以古代历史和经典文学作品为素材,既富有表现力又充满技巧性。
此外,巴拉坎南舞(Bharatanatyam)是南印度最受欢迎的舞蹈形式之一。
它结合了舞蹈、音乐和戏剧元素,强调舞者的优雅动作和精确的舞蹈技巧。
巴拉坎南舞在南印度的宗教仪式和庆典上得到广泛应用。
除了卡塔克舞和巴拉坎南舞,印度还有许多其他地方性舞蹈形式,如奥里萨舞蹈(Odissi)、木兰舞(Mohiniyattam)和加兰舞(Kuchipudi)等。
印度音乐

印度音乐
印度音乐是印度半岛特有的音乐,由于印度在历史上长期受到外来民族的侵略,印度文化受到许多外来文化的影响,包括波斯、希腊、蒙古和阿拉伯文化的影响,与印度原有的文化融合,形成特有的印度文化。
印度音乐理论上在一个八度音程中细分为22个微音程(斯鲁蒂),所以音高有非常细微的变化,而不采用固定音高,歌手会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即兴演唱。
印度音乐从古代开始有两个程式,一是“拉格”,为旋律的程式,另一个是“塔拉”,为节奏的程式。
拉格(Raga)是印度古典音乐的基本调(Tune),也可说是旋律的种子,拉格在兴都语源自(Sanskrit),其意为色彩(Color)或热情(Passion),因此,拉格企图借特定的音符组合的旋律,来引领聆听者的情绪和感情,由5个到7个音符,组成的基本旋律做自由的变化。
在传统习惯上,不论是唱或演奏要点选的拉格是完全依据时间、季节、情绪来决定的,早晨/中午/晚上或悲伤/喜悦/春夏秋冬或敬神等,拉格是不容混淆的。
拉格和表演者的关系和要求:拉格不只是固定之旋律型,由于加上时间、加上拉沙(Rasa)等抽象的情境情绪的诉求及即兴的技巧、演奏长短自主的控制,因比表演者也是创作者,具有作曲家的能力,才算得上是胜任称职的印度表演者。
十首最好听的印度歌曲

十首最好听的印度歌曲十首最好听的印度歌曲:《拉兹之歌》、《新娘嫁人了,新郎不是我》、《东北之冬(Tunak Tunak Tun)》、《丽达之歌》、《吉米阿佳》、《天使之吻》、《苏尼达之歌》、《En veetu thotttathil》、《印度新娘》、《为你而活》。
1、《拉兹之歌》是1951年上映的印度老电影《流浪者》中的插曲。
1979年年初,《流浪者》在国内再次上映,使得这部电影和插曲《拉兹之歌》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一阵轰动,这首歌也流行开来。
2、《新娘嫁人了,新郎不是我》为歌曲《燃烧的爱火》(Aankhen Khuli)名字的错误翻译,但却《新娘嫁人了新郎不是我》的名字火遍我国大街小巷。
《燃烧的爱火》是印度电影《情字路上》(真爱永存)的主题曲,收录在该电影的原声带大碟《Mohabbatein》。
3、《东北之冬(Tunak Tunak Tun)》是印度歌手达雷尔·马哈帝音乐作品,于1998年发行出版。
由于该曲同时融入了流行元素和印度传统的演唱方式,并目在MV中达雷尔·马哈帝化身为四位摩法师并目参入了印度传统的巴恩格拉的舞蹈方式,歌名被网友戏称为“印度F4”,并受到了网友们的追捧。
4、《丽达之歌》是1951年上映的印度老电影《流浪者》中的插曲,和《拉兹之歌》表达的情绪不同,这首歌配合电影的剧情,表现的是男女主人公重逢的喜悦之情。
因为歌曲的经典性,该曲曾被很多内地的歌手翻唱过。
5、《吉米阿佳》又译《吉米,来吧》、《吉米阿加》,是1982年印度电影《迪斯科舞星》(Disco Dancer)的插曲,由印度女歌手Annette作词、谱曲并演唱。
这首印度经典歌曲,在亚洲多国广泛流传,并在各国被多次翻唱。
6、《天使之吻》又名“印度亲嘴歌”。
7、《苏尼达之歌》是一首来自于电影《大篷车》的歌曲。
8、《En veetu thotttathil》现在已经成为一首著名的广场舞乐曲。
9、《印度新娘》是一首2008年的歌曲,是印度的一部电视剧的主题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印度古典音乐摘要:音乐是一种植根于文化中的艺术,不同的文化土壤会滋生和孕育出不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文化,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观念形态、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等总体特征。
印度古典音乐传递着本民族音乐文化中先人创造和积累的音乐财富和经验,是整个印度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就印度古典音乐的起源及历史、基本特征等方面来对印度古典音乐进行概述。
关键词:印度;古典音乐;特征;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北枕喜马拉雅山,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南接印度洋我国古代"古代波斯人称这块次大陆为“Hindu”,西方人称“India”,我国古代文献称“身毒”、“贤豆”、“天竺”等,就在这块大约500万平方公里的上地上,产生了古老而独特的印度文化,这是古代世界四大文化之一,且只有它与中国文化未曾中断,延续至今。
高山、峻岭、河流、湖泊、沙漠于沼泽,丛林与草原,这些复杂而又独特的地理构成,把印度次大陆分割成不同的地理单位和生态系统,这一特点也对印度文化的多样性的形成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多种族、多语言、多宗教信仰。
提到印度,这个带着面纱古老而历史悠久的美丽国度,似乎有种神秘的吸引力,让人有去掀开面纱一探究竟的冲动;提到印度音乐,那风格独特、音律缠绵的旋律似乎立即响彻耳边,带给人们新奇而又深刻的印象,神秘而魅力无穷。
正是印度这块神奇的土地创造出如此色彩鲜明的印度音乐,而印度音乐却又恰恰是这片土地上所积淀的深厚传统文明的体现。
它如怨如诉、绵延不绝的旋律、曲线式、螺旋式的音乐进行、带有鼻音色彩的暗淡音色,丰富多彩的滑音、装饰音和装饰句、富于变化的节奏与力度无不在悠悠诉说着人类从远古到现在、从古老文明到现代化的进程中、对神的赞颂、对精神的追求、以及对最高境界的无限探索。
一、印度古典音乐的起源及历史印度音乐起源于雅利安人宗教仪式的《吠陀》赞诗。
印度语中的“吠陀”一词来源于“Veda”(吠陀),意思是“知识和智慧”。
宗教是印度人精神生活的核心,它渗透于文化的各个领域。
印度人认为音乐是人和神进行对话的手段。
古典音乐的内容也大多与宗教有关,他们认为最早的古典音乐是源自三、四千年的吠陀圣典。
古典音乐过去是献给神的音乐,他们向神祈祷就是通过音乐、舞蹈这种形式来进行,是人们为了取悦于神而造就的一种形式,所以其地位也比较高。
约于公元前2000年,雅利安人从西北方进入印度,迫使印度本土居民达罗毗茶人大量迁往南方。
此后,在近千年的时间里,雅利安人从印度河流域逐渐扩展到恒河流域,于是开始了印度音乐史上的吠陀赞歌时期(约公元前16一前4世纪)。
《吠陀》成书于13世纪, 诗集共4部,它们分别是《梨俱吠陀》、《婆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送吠陀》。
在音乐方面贡献最大的是《梨俱吠陀》和《婆摩吠陀》。
其中《梨俱吠陀》是最古的诗集,收诗1028首,内容包括神话传说、自然现象、社会现实生活的描述,绝大部分内容是赞颂吠陀诸神的颂诗。
《婆摩吠陀》和《耶柔吠陀》依据于《梨俱吠陀》。
《婆摩吠陀》是配曲演唱的歌集,专供祭司在祭祀时吟唱演唱这些赞歌时,由指定的婆罗门祭司依高、低、中3种音调。
唱诵曲调多半音进行,用维纳伴奏古代典籍证明,印度吠陀时代就已经有专业的歌手和琴师了。
一些公元前后的石刻中己经出现了他们的形象。
在吠陀后期,音乐家们在观察到了动物的鸣声有不同的音差之后,把原来的四声音阶改进为了七声音阶。
印度的七声音阶被认为分别代表孔雀、云雀、山羊、仙鹤、夜莺、青蛙和象这七种不同动物的叫声。
《阿送吠陀》中就有关于七种音阶的说明。
公元前6一前4世纪,印度产生了两部不朽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在《罗摩衍那》中记载了印度最古老的两种音阶:萨音阶和玛音阶;还记载了歌唱时使用的3种音调、7种调式和印度音乐美学中所论及的7种“拉格”。
这两部史诗对印度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印度音乐舞蹈的永恒主题之一。
它们很早便以各种形式传到了中国和亚洲的许多国家。
约于2世纪,出现了的著作《乐舞论》,它标志着印度古典音乐己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婆罗多奠定了印度音乐理论和音乐美学理论的基础,他所创造的一些音乐术语至今仍在使用。
四大《吠陀》及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在印度人心中地位的重要性,有如《圣经》之于基督教徒,《可兰经》之于伊斯兰教徒。
在印度有一句谚语:“凡是《摩诃婆罗多》不载的东西,就是印度没有的东西。
”从4世纪开始,印度历史上累遭外族入侵,因此各外来民族的音乐文化在不同时期对印度民族音乐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其中波斯、阿拉伯的影响当居首位。
与此同时,印度的音乐文化也传播到亚洲和阿拉伯等地,在这些国家的音乐文化中留下了或深或浅的影响。
印度的音韵学、乐律、乐器、歌唱方法、宗教音乐和民间歌舞等,自公元65年后也陆续传到了中国。
11世纪,穆斯林大量进入北印度,他们带来了波斯和阿拉伯的音乐与各种乐器。
14世纪起,在波斯和阿拉伯世俗音乐的影响下,印度斯坦音乐开始摆脱宗教仪式的束缚,在风格和特点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A.库斯罗(1253一1325)对北方印度斯坦音乐的发展有较大贡献,南印度卡那迪克音乐受外来影响较少,基本上保留了原有风格。
这样,印度便逐渐形成了南北两大风格的音乐。
13世纪的著作《乐艺渊海》进一步发展了婆罗多的理论,使印度音乐理论更趋系统化。
16世纪莫卧儿王朝时期印度音乐进入黄金时代。
乐坛上人才辈出,古典音乐从宫廷和贵族官邸发展到民间,各地民间音乐生活异常活跃。
莫卧儿帝国的创始人巴卑儿(1483一1530)本人就是一位音乐家。
另一位统治者阿克巴(1542一1605)是音乐事业的热心赞助人,在他的宫廷里拥有坦森(1520一1595)这样卓越的音乐家。
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民族音乐文化一度处于衰退。
自19世纪末,以为代表的一批民族音乐家致力于民族音乐的复兴和发展,颇有成效。
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高涨时期,产生了大量爱国歌曲,鼓舞了人民的一斗志。
V.D.巴卢斯卡(1872一1931)和是近代著名的音乐家。
1947年印度独立后,民族音乐受到重视和保护,许多濒于失传的乐曲和乐器、舞蹈等经过挖掘、整理和加工重新出现。
古典音乐和舞蹈在印度文化艺术中依然占据主要地位。
印度音乐不仅在国内拥有广泛的听众和爱好者,而且受到了世界乐坛的重视。
二、印度古典音乐的基本特征印度古典音乐是印度的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说是印度传统音乐一)的核心。
古典音乐属于专业音乐,有自己严格的体系、不同的学派及独特的风格,过去曾一度受到宫廷、贵族的保护,数百年来从未间断,因此发展水平很高。
印度古典音乐有两大体系。
其一:北印度体系、印度斯坦音乐,是波斯、阿拉伯音乐与北印度音乐长期影响、渗透、结合后的产物,吸取众家之精华。
它的常用乐器有西塔尔琴、萨朗基琴、沙路德琴和塔布拉鼓;音乐体裁包括德鲁帕德、克亚尔、图姆里和格扎尔,印度斯坦音乐史上著名的代表性音乐家是胡斯鲁和坦森,二人对北印度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北印度音乐从古代强烈的宗教性逐渐过渡转为通俗性,为土邦宫廷贵族提供精神上美的享受,成为重要的因素。
再有,北印度音乐重视拉格的即兴表演,通常在演奏或演唱时即兴部分可达到全曲的50%-90%,它的音乐有极强的娱乐性。
其二:南印度体系一卡纳蒂克音乐,这一地区的音乐被认为是古印度传统音乐的更纯正的继承者,它很少受到北方异族文化的影响。
可以说,它主要是南方的达罗毗茶文化的产物。
南印度音乐中常用的乐器是维纳琴(这一乐器是古印度文化的象征),木里登格鼓、印度小拉琴、长琐呐、横笛等。
常用音乐体裁有瓦拉姆、提拉纳、克里蒂;在南印度音乐历史上曾出现了三位杰出人物的代表:泰亚格拉杰、狄克西塔尔和斯亚马萨斯特里。
被称为印度的贝多芬的泰亚格拉杰,他的作品至今在印度广为流传。
古典音乐一般都采用口传形式来传承,多重视即兴演奏与创作精神,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艺人们一般在音乐厅举行音乐会或在寺庙里演奏,也有在上层阶级的家庭举行家庭音乐会。
1、音在印度音乐中,声音被称为“纳达” (Nada)。
印度音乐理论家们把纳达分成了五种类型:用手指弹出的声音、在某种皮膜上敲击出的声音、用气吹出的声音、金属物撞击出的声音、人类喉咙所发出的声音。
纳达是构成印度音乐的基础,没有对纳达的理解,就不可能认识印度音乐理论。
“纳”意为“生活中的存在”,而“达”意为“火”,所以纳达就是从生活的火焰中产生出来的。
印度音乐理论认为,在创造纳达的时候,存在身体内部的火就会点燃,然后气流就会通过一个狭窄的通道进发出来,就如同声音通过喉咙和鼻腔发出来一样。
印度人常常把声音与印度教中的神灵相联系,并认为声音就是大梵天(Brama)"这一点在印度著名古典音乐大师拉维香卡的自传中提到“我们的传统告诉我们声音就是上帝)——NadaBrahma。
这就是说,音乐的声音和音乐的实践将一步步实现自我。
2、音律印度音乐的音律是于分特殊的,印度人把自己音乐中最小的音程单位(微分音列)称作什鲁提(SrLlti)。
什鲁提是一种微分音程,是印度音乐中音的最小单位,梵语意为“听到”。
也就是说,它是能被耳朵听到的最小音程,四个什鲁提大约等于一个全音。
有人认为在印度音乐中,一个八度可分为22个什鲁提,有的学者认为一个八度内会有22、70甚至是90个什鲁提。
对于这个问题的学者们意见并不统一,众说纷纭,但它并不影响我们对印度古典音乐的理解。
至今也没有任何一个能确定什鲁提的精确尺度。
不过,印度音乐中一个八度音阶包含有22个什鲁提的观点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肯定。
3、音名与乐谱印度乐谱不同于我们所熟悉的欧洲音乐体系的五线,,它大多为文字潜,有梵文、印地文、泰卢固温和泰米尔文字母以及拉丁字母书写。
印度人对声音、颜色的感觉很灵敏。
关于斯瓦亚的来源,印度音乐理论家们也没有确切一致的说法。
集中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1、吠陀说。
认为音阶中的七个主要的音并不是同时出现的,其中尤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自然说。
认为音阶中的七个音是来源于对动物声的模仿。
这种说法笔者在陈自明的《东方音乐文化》中有见提到“占代印度人生活在热带丛林,他们对声音各种鸟兽鸣叫声很熟悉,很可能通过对各种动物的叫声进行模仿,逐渐形成自然的音阶,最终导致产生一种与色彩感相对应音体系。
”3、古籍《音乐论》(StlngitMakaranda)中的观点,《音乐论》是一本有关音乐的书籍,在这本书中也论述了有关音阶的来源问题,其观点具有神秘色彩。
书中认为七种不同的圣人(Rishi)创造了七个不同的声音(NadaS),而且是在七个不同的岛上产生的,在七个不同的时间里产生的,并用了七种不同的颜色,代表了七个不同的神灵。
有了这些说法的存在。
更添印度音乐的神秘与丰富仅七个“斯瓦亚”就蕴含如此多的神话传说,那么涉及到音乐的其它,那就更加令人期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