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X线检查技术 第1节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X线检查技术 ppt课件

管电压是影响照片影像密度、对比度以及信 息量的重要因素。所以在选择管电压时,必须 充分注意。
ppt课件
38
1.管电压表示X线的穿透力。 管电压高产生的X线穿透力强,吸收少。
人体各部位的管电压选择
管电压(KV)
摄影部位
25~35
乳腺、甲状腺
40~50
四肢
50~70 70~90
颈椎
头颅、胸椎、腰椎(正位)、骨盆、髋关节、腹部
ppt课件
45
2.照射野
散射线含有率受照射野影响很大。在X线 摄影中缩小照射野,可减少散射线含有率, 提高照片对比度。同时减少被检者的辐射 剂量。
ppt课件
46
七、X线摄影条件的应用
X线摄影条件: 1、变动管电压法 2、固定管电压法 3、对数率法
ppt课件
47
2、自动曝光法 (1)电离室控制 (2)光电式控制
ppt课件
44
(6)滤线栅和照射野的应用
在X线摄影中,由于被照体产生散射线,使照 片影像对比度下降,对此散射线必须加以消除, 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利用滤线栅和多叶遮线器。
1、滤线栅 滤线栅的曝光倍数,是指在照片上获得相同密 度时,使用与不使用滤线栅时的照射量之比 同一性能的滤线栅的B值越小越好; 栅比R值,R值越大,B值也越大
ppt课件
14
四种情况产生X线对比度
ppt课件
16
(1)产生X线对比度的原因:
①物体的线性吸收系数(μ)
②物体厚度、密度
(2)影响X线对比度的因素: ①人体的原子序数 ② X线的波长 ③人体的密度、厚度 ④ 散射线
ppt课件
17
(三)胶片对比度 • 定义:X线胶片对X线对比度
2-1X线检查基本知识及基本概念

第二章 X线检查基本知识及基本概念
第一节 解剖学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概念
第一节
解剖学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概念
一、解剖学姿势 身体直立,两眼平视正前方,两上肢自 然下垂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双下肢并拢, 足尖向前,又称为标准姿势。 在 X线检查和影像诊断时,都是以解剖 学姿势作为定位依据。
第一节
解剖学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概念
第一节
解剖学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概念
第一节
解剖学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概念
普通高等教育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医学影像检查技术》
第二章 X线检查基本知识 及基本概念
第二章 X线检查基本知识及基本概念
学习目标
1. 掌握X线摄影方向、X线摄影基本体位的概 念;掌握头颅体表定位点、定位线、X线照 片标记内容、标记方法及标记原则。 2.熟悉解剖学姿势、基准轴线、基准面、解 剖学方位及关节运动等基本概念;熟悉四 肢、胸部、腹部、脊柱体表定位标志; 3.了解X线摄影体位的命名方法及其他摄影 方面的基本知识。
二、解剖学的基准轴线 与基准面 (一)基准轴线 1.垂直轴 2.矢状轴 3.冠状轴 (二)基准面 1.矢状面 2.冠状面 3.水平面
第一节
解位 在标准姿势下,描述人体结构间相对位 置关系为解剖学方位。 上和下 前和后 内侧和外侧 近和远 浅和深 四、关节运动 屈、伸运动 内收、外展运动 旋转运动
第二章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2-2-1 CTa.b,同一例,a.常
(二)三维重建技术
三维重建技术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最小密度投影(min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 )、表面遮盖显示(shaded surface display, SSD)和容积再现 技术(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VRT)。
内容
• 第一节 CT成像的基本原理和设备 • 第二节 CT检查技术 • 第三节 CT临床应用
第一节 CT成像的基本原理和设备
• 一、CT成像的基本原理 • 二、CT成像设备成像
一、CT成像的基本原理
为了便于理解和掌握CT成像的基本原理,可将其分为如下三 个连续过程:
①获得扫描层面的数字化信息:用高度准直的Ⅹ线束环绕人体某部位一定厚度 的横断层面进行连续扫描,由探测器(detector)接受通过该层面的Ⅹ线,并 经光电转换为电信号.再经模/数转换为数字化信息;
• 2.最小密度投影 mIP与最大密度投影相反,是将感兴趣容积内具有 低于规定阈值的最小CT值的体素,投影在一个平面上,所得图像即 为最小密度投影。临床上用于气管、支气管的观察。
• 3.表面遮盖显示 SSD首先用CT阈值的方法提取出欲观察的器官 结构,然后应用软件以一虚拟光源投照在器官结构的表面,并 依与光源的距离,计算出表面上各点的明亮度,则图像上器官 结构的表面就出现明暗变化,达到三维立体显示的效果,犹如 人物肖像(图2-2-1f、g)。SSD主要用于明确复杂解剖结构及 其病变的空间结构关系,不足之处是不能同时显示其内部结构, 且重建过程中有一定信息量的丢失。
X线检查技术(一)ppt课件

第6颈椎
环状软骨
第7颈椎
环状软骨下2cm
第2、3胸椎间盘 胸骨颈静脉切迹 颈根部最突出的棘突
第4、5胸椎间盘 胸骨角
肩胛上角
32/50
部位
第6胸椎 第7胸椎 第11胸椎 第1腰椎 第3腰椎 第4腰椎 第5腰椎
第2骶椎
尾骨
前面观对应平面
侧面观对应平面
双乳头连线中点(男)
胸骨体中点
肩胛下角
胸骨剑突末端
35/50
6、千伏与毫安秒的选择 7、呼气与吸气的应用 (1)平静呼吸下屏气 (2)深吸气后屏气 (3)深呼气后屏气 (4)缓慢连续呼吸 (5)平静呼吸不屏气 8、照射野的校准
36/50
(二)摄影步骤 1、阅读申请单 2、摄影位置的确定 3、摄影前的准备 4、胶片尺寸的选择和放置 5、照片标志的安放 6、衣着的处理
15/50
3.根据被照体与摄影床的关系命名 左侧卧位 右侧卧位
4、根据被照体与摄影床的位置关系及中心线入射被检体 时与探测器的关系命名。 仰卧水平侧位
16/50
5、根据被照体姿势命名 前凸位 蛙式位
17/50
6、根据某部位的功能命名 颈椎的过伸、过屈位。 下颌关节的张口位 闭口位
18/50
7、根据摄影体位创始人的名字命名 乳突的劳氏位 梅氏位 鼻窦的瓦氏位 许氏位
79/50
80/50
锁骨后前位
病人取俯卧位,锁骨中点对准台面中线,并紧 靠台面。中心线对准肩胛骨上角。
81/50
• 下肢骨骼的X线摄影
82/50
8、足部位置(前后位和侧位)
83/50
84/50
85/50
86/50
87/50
88/50
《X线基本知识》PPT课件

精选课件ppt
15
胶片的保存
标准储存条件: 温度10°~15℃,湿度40~60%; 防止 辐射线的照射;X线胶片必须完全避开辐射线的照射,它们 会引起胶片的严重灰雾。
特别强调,对于热敏胶片的保存,除上述要求外,对保 存温度的要求很严格,无论是未使用的或是成像后的胶片, 保存温度要控制在24 ℃ 以下,如果在30 ℃情况下长期 保存,能影响胶片质量。
(4)感度补偿型增感屏:这是一种比常规增感屏尺寸长得多, 由不同感度的荧光体组合而成的增感屏。它用于全身脊柱 摄影、上下肢全长摄影、血管造影等。
(5)乳腺摄影专用增感屏:为减少照射剂量,同时保证影像 质量,现以单层乳剂胶片与单张软线增感屏组合使用的方 法,将照射剂量减少到1/15~1/30,最近又将单层微 粒可塑型稀土屏,专用于乳腺摄影。
4.反射层或吸收层:荧光体在X线激发下产生的荧光是向各方面发射 的,其中有不少荧光向增感屏背面照射而损失掉。因此,对于高感度 增感屏,在其层上涂有一层光泽明亮的无机物(如二氧化钛、硫酸钡、 氯化镁等),使荧光反射回胶片,提高了发光效率,此层即为反射层。 而对于高清晰型增感屏,则在基层上加涂一层吸收物质(如碳黑、有 机或无机颜料等),以吸收由荧光体向基层照射的荧光,防止荧光反 射到胶片,提高影象清晰度,此层即为吸收层。高清晰型增感屏没有 吸收层。
(6)连续摄影用增感屏:这是一种用于快速连续换片装置中 的增感屏。特点是增感率高,同时为适应胶片在装置中的 高速传递,其表面的物理强度高,防静电性能好。
精选课件ppt
24
二 增感屏的结构
增感屏是由以下四层组成:
1.基层:基层为荧光物质的支持体。
2.荧光体层:是增感屏的核心物质。
3.保护层:防止静电 保护荧光体不受损害。
第二章模拟X线成像

(3)感光测定 1)定义:是一种表示感光材料所接受的曝光量,
同由此产生的密度之间关系的定量测定方法。 2)应用:胶片特性进行测定、显影液性能的测定
、冲洗机因素的测定、增感屏感度的测定、X线 物理特性对影像影响的测定等。
3)感光测定的方法:
时间阶段曝光法 铝梯定量测定法(自举法) 距离法
了解扁平颗粒技术;X线照片影像的对比度。
第一节 模拟X线影像的形成与传递
第二节 模拟X线成像方式
一、X线透视
➢ 原理:利用X线的穿透性和荧光效应,在荧光屏 上形成人体组织结构影像的检查方法。
➢ 优点:可多角度、实时动态观察组织器官的形 态和功能。
➢ 不足:动态的影像不能永久保留,影像的细节 不及摄影,且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较大。
X线成像
学习目标
掌握X线管焦点的概念和特性;医用x线胶片,增 感屏的基本结构及特性;X线照片密度,X线照 片对比度的概念;消除散射线的方法;照片的模 糊的概念及其分类。
熟悉X线摄影及X线透视的特点;X线成像性能的 主要参量;X线束的特点;影响照片密度及影响 照片对比度的因素;散射线对照片的影响;滤线 栅的主要性能参量;x线照片的层次及其影响因 素;锐利度及其影响因素;影响照片模糊的因素。
2.影像增强透视
接收器是X线电视系统。
特点:
影像亮度提高, 可在明室下操作, 方便准确。
二、X线摄影
➢ 原理:应用光或其它能量来表现被照体信息状态, 并以可见光学影像加以记录的一种技术
➢ 优点:影像的空间分辨力高、患者受照剂量小及影 像便于长期保存记录等
➢ 不足:照片影像是瞬间固定的,难于动态了解脏器 的变化
片)摄影或体检荧光缩影。
(二)医用X线胶片的结构
医学影像技术《2.第一篇 第二章 第一节 X线管焦点和X线束》

X线检查技术教案
≤MTF≤1。
MTF =1,表示成像系统的输入比照度与输出比照度相等;
MTF =0,表示成像系统的输出比照度为0,即影像消失。
4.焦点的增涨值〔B〕
〔1〕定义:
X线管焦点的增涨值是描述X线管焦点的极限分辨力随着负荷条件的改变而相对变化的量,又称散焦值或晕值。
〔2〕焦点增涨的原因分析:
管电流增高时,灯丝附近的电子密度较大,由于电子间的库仑斥力的作用,造成有效焦点增大的倾向,当毫安低时此倾向变小。
——结合图表进行说明
二、X线束
〔一〕X线束的形状:
中心X线:
斜射线:
〔二〕X线束的能量谱
教师总结归纳
课后小结:
1、X线焦点的相关概
念
2、X线焦点对影像效
果的影响
3、X线焦点的方位特
性
学生讨论
完成课后作业。
常规X线检查技术

常规X线检查技术第一节 X线摄影的基本知识一、解剖学基准线(一)标准姿势(解剖学姿势)人体直立、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下肢并拢、足尖及掌心向前、两上肢下垂置于躯干两侧。
在X线摄影中,无论患者处于何种体位或动作,均应以解剖学姿势为定位的依据。
(二)解剖学方位1、近头侧为上,近足侧为下。
2、近正中矢状面者为内侧,远正中矢状面者为外侧。
3、近心脏侧为近端,远心脏侧为远端。
4、近身体腹面为腹侧(前面),近身体背面为背侧(后面)。
(三)解剖学关节运动1、屈伸运动关节沿腹背轴运动,组成关节的上下骨骼相互靠近或远离,角度减小时为“屈”。
相反为“伸”。
2、内收、外展运动关节沿冠状面运动,骨向正中矢状面靠近者为“内收”,反之者为“外展”。
3、旋转运动骨环绕矢状轴做旋转运动时称“旋转运动”。
骨的前面向内旋转时为“旋内”,相反为“旋外”。
(四)解剖学基准线(面)1、矢状面将人体纵断为左右两部分的面称“矢状面”。
2、正中矢状面将人体左右等分的面称“正中矢状面”。
3、水平面与地平面平行的将人体横断为上下两部分的断面称“水平面”。
4、冠状面将人体纵断为前后两部分的断面称“冠状面”。
冠状面与矢状面垂直。
5、水平线人体直立时,与地面平行的线。
6、正中线将人体左右等分的线。
7、矢状线与水平线相交,与正中线平行的线。
8、冠状线与矢状面垂直相交,将人体前后分开的线。
9、垂直线与人体水平线垂直的线二、X线摄影学基准线(一)头颅体表定位线1、听眶线(ABL)即人类学的基准线,外耳孔上缘与眼眶下缘的连线。
2、听眦线(OMBL)外耳孔中点与眼外眦的连线。
听眦线与听眶线约呈12°~15°角。
3、听鼻线外耳孔中点与鼻前棘的连线。
听鼻线与听眦线约呈25°角。
4、瞳间线两侧瞳孔间的连线。
与水平面平行。
5、听眉线(SML)外耳孔中点与眶上缘的连线。
听眉线与听眦线约呈10°角。
6、眶下线(IOL)两眼眶下缘的连线。
(二)摄影用线及距离1、中心线X线束中,居中心部分的那一条线称“中心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X线影像质量基本因素
影像有噪声
影像无噪声
第一节 X线影像质量基本因素
伪影(artifact)是指原本被拍摄物体并不存在而在图像上 却出现的各种形态的影像。
伪影大致分为与受检者和与X线摄影系统有关的两大类。 如在X线影像出现的衣物上的金属物品伪影,影像上的污
物、刮擦痕、指痕和灰雾、滤线栅铅条影等。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第4版) 第二章
X线检查技术
泰山医学院 于兹喜
重点难点
掌握X线摄影基础知识,普通X线检查技术 ,CR、DR参数选择,常用X线造影检查方 法等;
熟悉X线成像质量影响因素,CR、DR操作 流程及临床应用。
了解X线照片显示及质量要求。
第一节
X线影像质量基本因素
目录
一、符合医学影像诊断学的要求 二、影像的光学密度与灰度 三、影像对比度和锐利度 四、空间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力和密度分辨力 五、噪声和伪影
的X线摄影方案是正确的。 ②能清晰显示需观察的病灶和其他相关组
织的细微结构。
第一节 X线影像质量基本因素
二、影像的光学密度与灰度 光学密度又称密度或灰度,在影像判读中通常称为
色调。指感光材料经曝光和处理后呈现的黑白程度 。光学密度为通过像片之前与之后光通量比值的对 数。 D=log(入射光强度I0/透过光强度I ) 影像密度与所使用的观察光源的强度和颜色无关。
第一节 X线影像质量基本因素
五、噪声和伪影 噪声(noise)可以理解为“妨碍人们感觉器官对所接收的信
号源信息理解的因素”。 影像中(照片密度或亮度)存在的随机性、杂乱无章的干
扰信号称为影像噪声。X线影像中的斑点(mottle)就是噪 声。 由于噪声能够淹没影像中的微小病灶信息,影响影像质量 ,故其是像质评价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但是锐利度太高,会造成显示出的画面生硬,没有层次 感,感觉整个画面很假。因此,锐利度不是越高越好,而 是应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第一节 X线影像质量基本因素
四、空间分辨力和密度分辨力 1.空间分辨力 空间分辨力(spatial resolution)又称作几何分辨力或
高对比度分辨力,是指在高对比度的情况下鉴别细微结构 的能力,即显示最小体积病灶或结构的能力。 影响空间分辨力的因素主要有X线管焦点大小、影像接收 器探测单元的大小、影像的象素尺寸、被测物体的吸收系 数以及系统噪声等。
第一节 X线影像质量基本因素
高对比度
中对比度
低对比度
第一节 X线影像质量基本因素
2.影像锐利度 在影像中两个毗邻组织影像边界的清楚程度叫锐利度
(sharpness)。 在影像上物体边界不清晰的程度称为模糊度(mistiness,
unsharpness),此概念与锐利度相反。 一般而言,影像边缘的锐利度越高,画面的边缘就越清晰
第一节 X线影像质量基本因素
优质的X线影像是放射学医生正确诊断疾病 的基础。
X线影像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如X线管、 X线摄影条件、影像信息探测系统、被照体 及图像后处理等,本节主要讨论与X线影像 质量有关的基本因素。
第一节 X线影像质量基本因素
一、符合医学影像诊断学的要求 包括两个方面: ①X线摄影设计合理。根据临床需要,设计
第一节 X线影像质量基本因素
低密度
中等密度
高密度
第一节 X线影像质量基本因素
三、影像对比度和锐利度 1.影像对比度 影像对比度(contrast)是指在影像上相邻两个区域
之间密度的差别,是在最黑和最白之间密度的范围。 差异越大代表对比越大,差异越小代表对比越小。 为了在X线影像上尽量全面地显示组织结构或病变特点 ,即尽可能多地反映诊断信息,必须使影像具有良好 的对比与层次,并妥善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X线影像质量基本因素
2.密度分辨力 密度分辨力(density resolution)又称为对比分辨力(
contrast resolution),是影像能显示的最小密度差别 的能力,通常用能分辨的最小对比度的数值表示。影像的 密度分辨力主要受噪声和被显示物体的大小所制约,噪声 越少和显示物越大,密度分辨率越佳。 密度分辨力能够区分开的密度差别程度,以百分比率(% )表示。这是数字X线摄影性能和说明影像质量的指标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