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二次作业1

1、教育目的
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
2、探究学习
 是在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3、大教学论
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
4、学记
《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1、简述布鲁纳的教育思想
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间学科不仅是"学会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样处理”,即"学会如何学习"。他指出,"我们 教一门科目,并不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在布鲁纳看来,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知识的过程。他强调说:"人类学习中似乎有个必不可少的成分,它像发现一样,是尽力探索情景的机会。"因此,应该把发现学习作为儿童教学的主要方法,以鼓励儿童去发现知识的奥秘,去掌握学科的结构。
关于发现学习,布鲁纳指出,"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都可以称为发现学习。但学校中的发现学习不局限于对未知世界的发现,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力量对人类文化知识的"再发现"。其实质就是把"现象重新组织或转换,使人能超越现象进行再组合,从而获得新的领悟,包括寻我正确结构和意义。"总之,在布鲁纳看来,发现学习就是在学校条件下,引导儿童从所见的事物的表面现象去探索具有规律性的潜在结构的一种学习途径。
布鲁纳进一步研究并提出了促进发现学习的方法,一是鼓励儿童积极思考和探索。布鲁纳认为,儿童是发现学习的主体,因此,应鼓励儿童相信并依靠"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二是激发儿童学习的内在动机。布鲁纳认为,内在动机,特别是能力,是儿童学习的推动力,应启发儿童把学习与日后的生活联系起来,以发现为奖

励,自主地学习,逐步培养和形成学习的行为和习惯。三是注意新旧知识的相容性。布鲁纳认为,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学习情景,促使学生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把新知识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成为自己的知识。四是培养学生运用假设、对照、操作的发现技能。布鲁纳认为,培养学生发现的技能,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组织,有助于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发现学习。
2、简述新课程的主要特征
答:新课程不仅在目标上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即人格的健全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明确的强调,而且在课程内容的设计、课程实施方式的安排以及课程评价体系的建构方面,作了很大的调整,为新的课程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有了实现的基本条件和现实可能性,其主要特征有:
(1)、 课程内容的生成性: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内容从多方面进行了变革,随着课程制度由旧走向新课程内容也从封闭走向开发、由专家走向教师、由学科走向学生。
(2)、 课程实施的目的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实施在转变教学观念上有了重大突破,把教学看成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新的教学观强调教学的原则性和灵活性,要求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加强实际运用的训练等,教学场所由课堂向课外更广阔的空间扩展。
(3)、 课程评价的发展性:在新课程评价中,首先在评价的价值取向上从只考虑目标取向转变为强调过程取向。其次,评价方式的改变顺应了当前课程评价的发展方向。
(4)、 课程资源的广泛性:课程资源的广泛性,它不仅是教材,也不仅限于学校内部,它涉及学生生活、学校、社会、自然中所有有利于课程实施、有利于达到课程标准和实现教育目的的教育资源、它弥散在学校内外的方方面面。
3、简述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教育有几大基本功能:传承文明、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一般分为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教育可以促进科技进步和文化的发展,也可以阻碍科技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关键是看教育系统由什么集团掌握!为什么目的而教。如果是为了教育基本功能,那就是促进作用;如果是为其他目的,比如说实行思想奴化,文化侵略等,则一般来说是阻碍的.反过来,科技水平也影响教育的效果,文化类型也影响教育的特征和目的。总而言之,就是相互影响。
4、如何认识惩罚的教育性
答:1.惩罚教育是一种常规的强制性教育手段,惩罚教育是一

种常规的强制性教育手段是针对那些严重违反纪律的学生的一种严厉强制教育手段,具有教育与警示双重意义。
2.(1)、惩罚的目的是教育,不能为惩罚而惩罚。必须让学生认识到问题的所在,认识到惩罚手段寄寓着教师的爱心、善意余尊重。当学生认识到错误所在并决心不再重犯时应免于或减轻惩罚。(2)惩罚应合情合理、公平、准确。要避免那种主观、武断和随意实施惩罚的做法。(3)灵活应用惩罚。不能刻板地使用惩罚手段,应根据对象的不同实施不同的惩罚,并注意惩罚的多样性。例如:对感受性较强、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应少用惩罚或者减轻惩罚的强度,相反,则应加大惩罚的力度。(4)惩罚与尊重相结合。一方面,惩罚的强度必须足与警醒学生;另一方面,惩罚又必须避免有损学生的自尊,使之精神或者身体受到伤害。此外,实施惩罚还应分时间分地点而论,注意场合与火候。(5)适合公开的惩罚应当充分发扬光大,力求征得广大学生的认同,获得学生群体的道德支持,这样也可以扩大教育的惩罚效果,由此可见,如果惩罚和奖励应用得当,两者都可以成为很好的教育方法。
1、结合工作实际论述教学与学生发展的关系
教学与发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正是这对矛盾的存在、运动,推动了教学的发展,成为教学过程运行的原动力。我们这里说的发展包括学生身心两方面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和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存在没有教学(指学校教学)的发展,但是并不存在不包含发展因素的教学。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教学的目的在于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教学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都应围绕这一目的的实现来进行安排。
(2)教学受制于学生的发展水平。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不平衡性、共同性和差异性等普遍规律,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心发展水平上既具有共性又有个别差异,教学活动必须与之相适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学活动才会有效和得到成功。
(3)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受制于学生的发展水平,要以学生心理和生理的成熟程度及特点作为基础,并与之适应,但是教学不只是消极的去适应学生的发展,它还可以积极的促进和引导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良好的教学工作,对于人的发展可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