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最新劳动力供求状况(汇总版)

合集下载

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文)2016年02月29日 10:05 来源:中国经济网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6 年 2 月 29 日2015 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与方式,深入推进结构性改革,扎实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努力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民生事业持续进步,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 [2] 676708 亿元,比上年增长 6.9% 。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60863 亿元,增长 3.9% ;第二产业增加值 274278 亿元,增长 6.0% ;第三产业增加值 341567 亿元,增长 8.3% 。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9.0% ,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 40.5% ,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0.5% ,首次突破 50% 。

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49351 元,比上年增长 6.3% 。

全年国民总收入 [3] 673021 亿元。

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 137462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680 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 77116 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 56.10% ,比上年末提高 1.33 个百分点。

全年出生人口 1655 万人,出生率为12.07 ‰;死亡人口 975 万人,死亡率为7.11 ‰;自然增长率为 4.96 ‰。

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 [4] 2.94 亿人,其中流动人口 [5] 2.47 亿人。

2015年全国职工平均工资

2015年全国职工平均工资

篇一:《2015年最新社保缴费比例与缴费基数》小城镇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和外来从业人员缴纳综合保险费基数均为1735元,比去年的1478元提高257元。

计算方法一般以上一年度本人工资收入为缴费基数。

(1)职工工资收入高于当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300%的,以当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300%为缴费基数;(2)职工工资收入低于当地上一年职工平均工资60%的,以当地上一年职工平均工资的60%为缴费基数;(3)职工工资在300%—60%之间的,按实申报。

职工工资收入无法确定时,其缴费基数按当地劳动行政部门公布的当地上一年职工平均工资为缴费工资确定。

每年社保都会在固定的时间(3月或者7月,各地不同)核定基数,根据职工上年度的月平均工资申报新的基数,需要准备工资表这些证明。

社保缴费基数连年上调新年伊始,天津、重庆、福建、江西等地纷纷上浮社保缴费基数标准,与2014年相比,用人单位和职工需要缴纳的社保费用均有所上涨。

为何缴费费率偏高,缴费基数还在涨?涨了之后负担是不是更重?“新华视点”记者对此进行了追踪。

社保缴费上涨已成全国趋势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近日公布,2015年天津用人单位和职工缴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费基数的最低和最高标准分别为2812元和14058元。

按此测算,社保缴费基数下限上调282元,上限则上调了1278元,涨幅分篇二:《2015年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方案最新消息:平均工资被平均》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2015年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方案最新消息:平均工资被平均欢迎访问天津事业单位考试网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有媒体统计,目前全国至少已有20个省份公布了2014年平均工资。

其中,北京平均工资最高——2014年北京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02268元,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52902元。

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56339元,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36390元,多数省份未超全国平均工资水平。

衡量劳动市场供求状况的另一个指标_求人倍率_王新梅

衡量劳动市场供求状况的另一个指标_求人倍率_王新梅

第29卷第2期2012年2月统计研究Statistical Research Vol.29,No.2Feb.2012衡量劳动市场供求状况的另一个指标:求人倍率*王新梅内容提要:本文详细整理分析了我国政府分别公布的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的两套求人倍率统计的特点,分析了求人倍率与失业率的区别,比较了我国的求人倍率统计与部分发达国家求人倍率统计的异同点;根据我国求人倍率的数据分析了我国劳动市场的供求状况,其中一个重要特征是低学历劳动者的供求压力比高学历劳动者小得多;最后给出了我国求人倍率的明确的定义,提出了今后完善这项统计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求人倍率;失业率;劳动市场中图分类号:C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565(2012)02-0100-05Another Indicator of Demand and Supply in Labor Market :The Job Vacancies-to-Seekers RatioWang XinmeiAbstract :We investigate the statistics of the job vacancies-to-seekers ratio in China ,distinguish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job vacancies-to-seekers ratio and the unemployment rate ,and the differences of statistics of the job vacancies-to-seekers ratio across countries.According to the data of the job vacancies-to-seekers ratio in China ,we point out that the labors with low education are relatively easier to get a job than the labors with high diploma in the past ten years.Finally we give the detailed definition of the job vacancies-to-seekers ratio of China and suggest how to improve the statistics of it.Key words :Job Vacancies-to-seekers Ratio ;Unemployment Rate ;Labor Market*本文受到“人事部留学回国人员科技项目择优资助”,人保部的曾健康与陈大红二位处长提供了许多关于实际统计工作方面的宝贵信息,中国社科院张翼、吴要武研究员提出了修改建议,一并感谢。

2015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工作主线,积极作为、稳中求进,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劳动就业就业规模持续扩大。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45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98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041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00万人。

全国就业人员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28.3%;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29.3%;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42.4%。

2015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7747万人,比上年增加352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884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312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567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人数173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96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

全年全国共帮助5.7万户零就业家庭实现每户至少一人就业。

组织2.6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三支一扶’服务。

年末持外国人就业证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共24.0万人,持台港澳人员就业证在内地工作的台港澳人员共8.4万人。

全国建立了部、省、市、县四级上下贯通、职责清晰的市场管理工作体系,实现了对人力资源市场的统筹管理。

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整合基本到位,省、市两级因地制宜,设立了综合性服务机构或专门性服务机构,区县一级85.4%的机构已经整合或计划年内整合设立综合性服务机构。

截至2015年底,全国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达2.71万家。

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全年共为2432万家次用人单位提供各类人力资源服务,不断拓展人力资源服务领域,丰富了服务内容,提升了服务水平。

二、社会保险社会保障制度运行平稳。

全年五项社会保险(含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合计46012亿元,比上年增加6184亿元,增长15.5%。

2015年巩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巩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巩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巩义市统计局2016年3月15日2015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全市上下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控风险、惠民生各项工作,经济实现平稳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均衡发展,民生保障持续改善。

一、综合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2.4万人。

出生人口9017人,出生率10.97‰;死亡人口4973人,死亡率6.05‰;自然变动净增人口4044人,自然增长率4.92‰。

城镇化率达到52.35%。

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640.49亿元,比上年增长8.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29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408.22亿元,增长7.6%;第三产业增加值220.98亿元,增长9.3%。

三次产业结构为1.8:63.7:34.5。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1510人,其中,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746人。

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05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70%。

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2080人。

二、农业全市粮食播种面积4.3万公顷,比上年下降1.2%。

其中,小麦播种面积2.2万公顷,下降1.2%;玉米播种面积2.1万公顷,下降1.3%。

油料种植面积2796公顷,下降4.0%;蔬菜种植面积1356公顷,下降0.2%。

全年粮食产量16.9万吨,比上年增长15.9%。

其中:夏粮产量9.4万吨,增长20.6%;秋粮产量7.5万吨,增长10.5%。

棉花产量769吨;油料产量5265吨,增长7.7%;肉类总产量2.6万吨,下降2.8%;禽蛋产量1.1万吨,增长10.0%;牛奶产量0.6万吨,增长10.0%。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59.5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7%;农用拖拉机1.47万台,下降2.8%;农用运输车5467辆,与上年持平。

三、工业和建筑业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386.5亿元,比上年增长7.6%。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75.2亿元,增长8.0%,其中,轻工业增加值完成14.98亿元,增长4.6%;重工业增加值完成360.22亿元,增长8.1%;轻、重工业比例为4.0:96.0。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与方式,深入推进结构性改革,扎实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努力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民生事业持续进步,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676708亿元,比上年增长6.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863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274278亿元,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341567亿元,增长8.3%。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0%,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0.5%,首次突破50%。

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9351元,比上年增长6.3%。

全年国民总收入[3]673021亿元。

(见图1)(见图2)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746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8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7711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6.10%,比上年末提高1.33个百分点。

全年出生人口1655万人,出生率为12.07‰;死亡人口975万人,死亡率为7.11‰;自然增长率为4.96‰。

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4]2.94亿人,其中流动人口[5]2.47亿人。

人均预期寿命76.34岁。

(见表1)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451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0410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

2015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2016年3月11日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全面贯彻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任务,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和各种风险挑战,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为“十三五”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719.72亿元,比上年增长11.0%。

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增加值1150.15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7071.82亿元,增长11.3%;第三产业增加值7497.75亿元,增长11.5%。

三次产业结构比为7.3∶45.0∶47.7。

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9637.53亿元,增长11.1%,占全市经济的 61.3%。

其中,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809.35亿元,增长12.2%,占全市经济的49.7%。

图1 2011-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表1 2015年五大功能区域地区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2330元(8402美元),比上年增长10.1%。

表2 2015年五大功能区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016.55万人,比上年增加25.15万人。

城镇化率60.94%,比上年提高1.34个百分点。

年末户籍总人口3371.84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1391.02万人,乡村人口1980.82万人。

全年外出市外人口505.50万人,市外外来人口150.21万人。

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1.05‰,死亡率为7.1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6‰。

全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2.3,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9.9。

表3 2015年年末常住人口数及其构成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1.82万人。

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16.4一、农民工规模(一)农民工总量增加,增速继续回落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2015年农民工总量为27747万人,比上年增加352万人,增长1.3%。

2011年以来农民工总量增速持续回落。

2012年、2013年、2014年和2015年农民工总量增速分别比上年回落0.5、1.5、0.5和0.6个百分点。

(二)本地农民工增长较快,占比提高从农民工构成看,本地农民工10863万人,比上年增加289万人,增长2.7%。

外出农民工16884万人,比上年增加63万人,增长0.4%。

本地农民工占农民工总量的39.2%,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三)中部地区农民工数量增长快于其他地区从输出地看,中部地区农民工9609万人,比上年增加163万人,增长1.7%,占农民工总量的34.6%;东部地区农民工10760万人,比上年增加96万人,增长0.9%,占农民工总量的38.8%;西部地区农民工7378万人,比上年增加93万人,增长1.3%,占农民工总量的26.6%。

中部地区农民工增长速度分别比东部、西部地区高0.8和0.4个百分点。

二、农民工基本特征(一)女性农民工比例有所提高在全部农民工中,男性占66.4%,女性占33.6%。

其中,外出农民工中男性占68.8%,女性占31.2%;本地农民工中男性占64.1%,女性占35.9%。

农民工中女性比例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本地农民工在农民工总量中占比提高,而本地农民工女性比例较高所致。

(二)青壮年农民工比重继续下降农民工仍以青壮年为主,但所占比重继续下降,农民工平均年龄不断提高。

从平均年龄看,农民工平均年龄为38.6岁,比上年提高0.3岁。

从年龄结构看,40岁以下农民工所占比重为55.2%,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5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为17.9%,比上年上升0.8个百分点。

(三)农民工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工中,未上过学的占1.1%,小学文化程度占14%,初中文化程度占59.7%,高中文化程度占16.9%,大专及以上占8.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市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供求状况调查报告(2014年第四季度)主办单位: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承办单位:深圳市人力资源服务协会2015年1月深圳市人力资源市场2014年第四季度劳动力供求状况调查报告为有效掌握我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了解各层次劳动力①的求职情况与用人单位的招聘情况,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提供参考,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力资源配置处(下称局)委托深圳市人力资源服务协会秘书处(下称协会)按季度开展深圳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调查。

本调查为2014年第四季度的调查,一方面结合协会参加国家人社部“一线观察项目”第四季度对普通劳动力②的调查进行;另一方面组织深圳的四大知名招聘网站,面向我市专业人才③及重点行业的企业开展专项调查;同时借鉴了之前其他相关的调查结果,经过全面的统计、分析形成了《深圳市人力资源市场2014年第四季度劳动力供求状况调查报告》。

本调查作为人力资源市场的季度性监测,各季度调查的问卷内容基本一致。

报告正文以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对诸如劳动力紧缺、薪酬水平、招聘求职情况以及深圳对劳动力的吸引力等热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阐述,提炼当季的显著特性,总结劳动力供求的季度性规律,因此各季度调查的部分结论会显得有些相似。

同时,本季度创新地增加了对金融、通讯电子、IT软件互联网三个行业的重点岗位人才紧缺程度的专项调查。

此外,为全方位的反映调查结果,本报告对7份调查问卷的每个选项数据都进行了认真的统计和结果编制,形成了5套对应的调查统计结果(见附件1-5),可以为细究调查问题的人士提供更多的资料参考。

注:①本文“劳动力”含普通劳动力和专业人才。

②本文“普通劳动力”指“一线观察项目”中《农民工求职与就业需求调查问卷》的被访求职者。

③本文“专业人才”包括高级人才和中初级人才,依据《深圳市人才认定标准(2013年)》,高级人才指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人才;中初级人才指本科及以上学历且获得相应学位的国内高校毕业生或取得学士及以上学位的留学回国人员。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一)调查组织普通劳动力调查——协会组织了市人才中心、三和人力、龙观人才、南深人力、劲草人才、新路程人力、辉煌人力、三和兴人力、坪山人力资源协会等9家分布在罗湖、南山、龙岗、龙华、宝安、坪山等6个区的知名现场招聘机构,并由他们分别组织共1073家用人单位和1620名求职者开展问卷调查。

专业人才调查——协会组织了深圳人才网、智联招聘、36人才、一览英才网四家知名招聘网站,对金融、物流、房地产、IT、软件、互联网、通讯电子、生物医药等行业的1284家用人单位及2066名专业人才开展问卷调查。

人才紧缺岗位调查——作为对新调查内容的尝试,本季度协会组织一览英才网对金融、通讯电子、IT软件互联网三个行业共计26个岗位的人才紧缺情况开展专项调查。

为保证调查的准确性、科学性,协会还随机邀请了8家用人单位HR座谈,对调查结果要点进行了验证。

(二)调查时间:2014年12月4日至12月31日(三)调查样本普通劳动力调查样本——共收回913份企业有效问卷,1439份个人有效问卷(89.23%的个人为大专及以下学历);专业人才调查样本——共收回1240份企业有效问卷,2065份个人有效问卷(19.32%的个人为高级人才,80.68%为中初级人才)。

人才紧缺岗位调查样本——金融、通讯电子、IT软件互联网三个行业分别回收213、208、211份有效问卷。

(四)调查内容面向普通劳动力的调查,是采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一线观察项目”第四季度的《用人单位用工需求调查问卷》和《农民工求职与就业需求调查问卷》;面向专业人才的调查,是由协会提出、局配置处审定的《企业专业人才需求调查问卷》和《深圳专业人才工作生活调查问卷》;若干行业人才紧缺岗位情况的调查,是协会提出、局配置处审定的《若干行业岗位人才紧缺情况调查问卷》。

问卷的具体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1)企业劳动力的紧缺情况(含不同岗位的人才紧缺情况);(2)劳动力薪酬;(3)企业招聘劳动力的情况;(4)劳动力的求职情况;(5)深圳对劳动力的吸引力情况。

二、调查结果要点分析(一)企业劳动力的紧缺情况1、制造业缺工仍较严峻,专业人才紧缺且需求不断加大根据连续两年的监测数据显示:普通劳动力紧缺是常态,每季度均有超过半数的企业反映缺工,其中第一季度普通劳动力缺乏最严重,反映缺工的企业比例均为当年各季度最高值。

本季度53.04%的制造业反映缺工,这虽为连续两年来统计数据的最低值(详见附件1,表1-2),只表明当季制造业的缺工现象仅略有缓解,但仍较严峻。

本季度83.76%的企业表示各类专业人才有不同程度的紧缺,而前三季度该比例分别为80.81%、82.64%和83.69%(详见附件3,图3-5),结合企业HR反馈的“企业内部专业人才总体表现稳定”,说明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导致其紧缺加剧。

此外,全年四个季度的调查数据显示:专业人才较普通劳动力更紧缺,各季度反映专业人才紧缺的企业比例均高于反映普通劳动力缺乏的企业比例;中初级人才较高级人才更为紧缺,各季度反映中初级人才较为紧缺的企业比例均高于高级人才较为紧缺的比例。

从行业看,本季度47.14%的生物医药企业两类专业人才皆紧缺,该比例高于其他行业;房地产业、建筑业高级人才较为紧缺的比例最高,为29.80%;物流企业中初级人才较为紧缺的比例高于其他行业,达38.53%(详见附件3,表3-2)。

对几个重点行业分别纵向分析发现:金融业中,前三季度均有超过35%的企业两类专业人才皆紧缺,本季度35.71%的企业中初级人才较紧缺;物流业中,本季度中初级人才较紧缺的企业比例较高,第二季度两类专业人才皆紧缺的企业比例较高;房地产业、建筑业中,第二季度高级人才较紧缺的企业比例较高,第三季度中初级人才较紧缺的企业比例较高(详见附件3,图3-6、3-7,3-8)。

2、普通劳动力日趋稳定,高级人才稳定性高于中初级人才本季末企业普通劳动力相对稳定,具体表现在:89.59%的被访企业本季度普通劳动力离岗率低于10%(25.06%的企业未有员工离岗),高于前三季度;制造类企业普通劳动力的稳定性也逐季增强(详见附件1,图1-7)。

第四季度企业高级人才稳定性高于前四个季度,第三季度企业中初级人才的稳定性高于其余各季度,2013年第四季度高级人才和中初级人才的流失均最为严重。

此外,高级人才较中初级人才稳定,各季度均有超过40%的企业反映其高级人才稳定,而反映中初级人才稳定的企业比例均低于40%(详见附件3,图3-25,3-26)。

从行业看,本季度金融行业专业人才稳定性较高,分别有62.63%和36.36%的金融企业认为其高级人才和中初级人才稳定;生物医药行业的专业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分别有25.71%和36.43%的生物医药企业反映其高级人才和中初级人才“大量流失”(详见附件3,表3-11,3-12)。

纵观不同行业专业人才各季度的流动情况,金融企业第二季度专业人才流失情况较为严重,第三季度稳定性较高;物流企业2013年第四季度专业人才流失情况较为严重,高级人才第一季度、中初级人才第三季度的稳定性较高;房地产业、建筑业企业2013年第四季度专业人才稳定性较高,高级人才本季度、中初级人才第一季度流失严重(详见附件3,表3-13,3-14,3-15)。

3、被调查的行业各岗位人才均“相当紧缺”针对金融、通讯电子、IT软件互联网三个行业26个岗位的人才紧缺情况调查显示:三个行业中均有超过40%的企业反映其被调查的岗位人才数量1、人才质量2和人才供给3“相当紧缺”。

其中,金融行业分别有81.69%、47.89%、55.87%的企业反映其人才数量、人才质量、人才供给“相当紧缺”或更严重,表明该行业人才数量的紧缺更显著;通讯电子行业分别有43.27%、76.44%、83.17%反映其人才数量、人才质量和人才供给“相当紧缺”或更严重,其中人才质量与1人才数量紧缺综合反映各行业、各岗位人才数量上供需匹配的紧缺程度。

2人才质量紧缺综合反映各行业、各岗位人才整体素质能力以及高层次人才供给与发展需求之间的不适应程度。

3人才供给紧缺综合反映人才的培养供给能力以及人才引进的难易程度。

人才供给的紧缺问题比较严峻;IT软件互联网行业分别有57.35%、52.13%、45.02%反映其人才数量、人才质量和人才供给“相当紧缺”或更严重(详见附件5,表5-2)。

◆金融业和IT软件互联网行业中,各岗位反映其人才数量、人才质量和人才供给“相当紧缺”的企业比例均在50%左右,认为“比较紧缺”的企业比例均超过30%。

◆金融业中,基金经理和投资经理岗位的人才数量紧缺略显著,分别有60.56%和59.91%的金融企业反映上述两个岗位的人才数量“相当紧缺”或更严重(详见附件5,表5-3)。

◆通讯电子行业中,除“电子工程师”岗位外,其余岗位均有超过45%的企业反映其人才数量、人才质量、人才供给属于“相当紧缺”。

其中,分别有45.67%、54.33%、54.33%的企业反映电子工程师岗位的人才数量、人才质量、人才供给“十分紧缺”或“严重紧缺”,显著高于本行业其他岗位,表明本季度该岗位为极度紧缺岗位,应引起足够重视(详见附件5,表5-4)。

◆IT软件互联网行业中,分别有16.59%、16.11%的企业反映数据库开发工程师和自动化工程师两个岗位的人才供给“基本紧缺”或“不紧缺”,略高于其他岗位,表明这两个岗位的人才培养和引进较其他岗位容易(详见附件5,表5-5)。

(二)劳动力薪酬1、新聘员工平均起薪与期望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大◆针对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本季度新聘员工平均起薪2318元/月,全年四个季度呈缓慢递增趋势。

其中普工2247元/月,技工2964元/月。

此外,制造业和民营企业本季度为新聘员工提供的起薪分别为2145元/月和2373元/月,均略高于前三季度(详见附件1,表1-3)。

◆针对普通劳动力个人的调查显示:本季度被访求职者对最低收入的平均期望值为4701元/月,普工和技工分别为4321元/月和5025元/月,均显著高于上季度和去年同期(详见附件2,表2-7)。

由此可见,尽管企业已在不断提高新聘员工的起薪,但其增幅仍远远慢于求职者对最低收入期望值的增幅,使得实际与期望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大。

2、专业人才的综合薪酬低于上季度◆针对企业的调查显示:本季度41.54%的企业为中初级人才提供的综合薪酬超过5000元/月,高于前三季度。

从行业看,物流企业和IT、软件、互联网企业本季度分别为高级人才和中初级人才提供了较高水平的薪酬(详见附件3,表3-7,3-8)。

此外,企业第一季度为高级人才提供的综合薪酬整体水平高于其他季度,42.15%的企业提供高级人才的薪酬超过15000元/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