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炎临床路径
病毒性肝炎乙型急性黄疸型治疗临床路径

病毒性肝炎乙型急性黄疸型治疗临床路径(2011年版)(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病毒性肝炎乙型急性黄疸型(ICD-10:B16.90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传染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修订,《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年第8卷第6期324页),《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等临床诊疗指南1. 符合乙型肝炎诊断标准:有以下任何一项阳性(1)血清HBsAg阳性;(2)血清HBVDNA阳性或 HBV DNA聚合酶阳性; (3)血清抗-HBcIgM阳性;(4)肝内HBcAg和/或HBsAg阳性,或HBV DNA阳性。
且排除合并甲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
2.符合急性肝炎诊断标准:包括有流行病学史,急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程在半年以内,既往无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HBV携带史,或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急性肝炎。
3.符合黄疸型肝炎诊断标准:血清胆红素>17.1umol/L,或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黄疸。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传染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修订,《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年第8卷第6期324页),《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等临床诊疗指南1.一般治疗(休息、营养、禁酒)。
2.药物治疗:保肝及支持、对症治疗,中医中药治疗等。
(四)标准住院日为25-3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B16.901病毒性肝炎乙型急性黄疸型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入院后必须完成的检查:(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氨、凝血功能、甲胎蛋白(AFP)、甲、乙、丙、丁、戊型肝炎血清学指标,HBV-DNA定量、HBVM定量;感染性疾病筛查(艾滋病、梅毒等)。
肝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肝病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目录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临床路径(试行)黄疸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试行)酒精性肝病中医临床路径(试行)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临床路径(试行)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门诊患者。
一、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肝积病(TCD编码:BNG043)。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肝纤维化(ICD-10编码:K74.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1—1997;13页。
(2)西医诊断:参照2006年8月24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通过的《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标准。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临床常见证候: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
2.患者适合并愿意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6个月。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患者。
2.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诊断标准,且未达到抗病毒治疗标准者(e抗原阳性者,HBVDNA<105copies/ml,ALT<2ULN;e抗原阴性者,HBVDNA<104copies/ml,ALT<2ULN)。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023.黄疸(戊型病毒性肝炎,重度)中医临床路径及中医诊疗方案

黄疸(戊型病毒性肝炎,重度)中医临床路径(2018年版)一、黄疸(戊型病毒性肝炎,重度)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黄疸,阳黄(TCD编码:BNG022)。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戊型病毒性肝炎。
急性黄疸型戊型病毒性肝炎(ICD-10:B17.202),血清总胆红素(TBIL)≥85.5μmol/L(5 mg/dl)、凝血酶原活动度≥50%者进入本路径。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黄疸(戊型病毒性肝炎)诊疗方案(2018年版)》。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8年发布的《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2. 证候诊断热重于湿证湿重于热证湿热并重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黄疸(戊型病毒性肝炎)诊疗方案(2018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急性黄疸型戊型病毒性肝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黄疸型戊型病毒性肝炎(ICD-10:B17.202)的患者。
2.病情严重程度属重度,未达到急性肝衰竭(ICD10:K72.002)或亚急性肝衰竭(ICD10:K72.051)诊断标准,即:血清总胆红素≥85.5umol/L(5mg/d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50%,无定向力下降、行为异常等肝性脑病表现。
3.慢性肝病/肝硬化基础,无恶性肿瘤、风湿免疫病、器官移植等需要应用免疫抑制治疗/化疗等情况;4.患者同时存在其他系统性疾病,如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的不同证候特点,重点观察本病的主要症状,包括身目发黄、小便黄赤、纳呆、腹胀、倦怠乏力、发热、口干、口苦、恶心呕吐、头身困重、胁肋胀痛等,以及舌像、脉象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及隐血。
急性无黄疸临床路径doc

□多烯磷脂酰胆碱
□五脂片或护肝宁等降酶药
□甘草酸类(减半)
□还原型谷光苷肽
□维生素
□中药(内服及外敷)
□双歧杆菌
□多烯磷脂酰胆碱
□五脂片或护肝宁等降酶药
□甘草酸类(减半)
□还原型谷光苷肽
□维生素
□中药(内服及外敷)
□双歧杆菌
□多烯磷脂酰胆碱
□五脂片或护肝宁等降酶药
饮食
易消化、高营养饮食
易消化、高营养饮食
安静环境卧床休息
安静环境卧床休息
安静环境卧床休息
隔离及消毒措施
甲戊肝消化道隔离、保持通风
甲戊肝消化道隔离、保持通风
甲戊肝消化道隔离、保持通风
甲戊肝消化道隔离、保持通风
宣教及出院计划
休息、低脂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休息、低脂饮食、保持大便通
休息、低脂饮食、保持大便通
休息、低脂饮食、保持大便通
异常分析
护士签名
生命体征、症状、消化道
凝血类、心电图、AFP、CA199
治疗
□甘草酸类
□还原型谷光苷肽
□维生素
□中药(内服及外敷)
□双歧杆菌
□多烯磷脂酰胆碱
□甘草酸类
□还原型谷光苷肽
□维生素
□中药(内服及外敷)
□双歧杆菌
□多烯磷脂酰胆碱
□甘草酸类
□还原型谷光苷肽
□维生素
□双歧杆菌
□多烯磷脂酰胆碱
□双环醇(肝功升高)
□甘草酸类
□甘草酸类(减半)
□还原型谷光苷肽
□维生素
□中药(内服及外敷)
□双歧杆菌
□多烯磷脂酰胆碱
□双环醇(肝功升高)
□甘草酸类
□甘草酸类(减半)
临床路径清单(1)

儿科 儿科 内科 内科 口腔科 儿科 骨科 骨科 骨科 急诊科 内科 眼科 儿科 内科 外科 外科 内科 内科 内科 儿科 骨科 骨科 眼科 妇产科 儿科 内科 外科 外科 骨科 妇产折 类风湿性关节炎(县医院适用版) 颅骨骨折(手术) 慢性鼻窦炎 慢性扁桃腺炎(手术)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县医院适用版) 慢性结肠炎 慢性泪囊炎鼻腔泪囊吻合术 慢性前列腺炎 慢性肾功能不全 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支气管炎(县医院适用版)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脑出血 脑出血后遗症 脑梗塞 脑梗死后遗症 脓胸 帕金森症 疱疹性咽炎(小儿) 脾破裂 剖宫产 前列腺增生症(手术) 鞘膜积液 去除骨折内固定装置 缺血性心肌病(县医院适用版) 乳腺脓肿(手术) 乳腺纤维瘤1(手术) 乳腺纤维瘤2(手术) 上消化道出血 烧伤(一度、浅二度) 神经官能症 肾结石(含体外碎石)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输尿管结石 水痘 四肢骨折 锁骨骨折 糖尿病 糖尿病性肾病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 突发性耳聋 退行性脊柱炎 胃溃疡 胃溃疡合并出血(药物治疗) 膝关节置换术(单侧) 膝关节置换术(双侧) 下肢静脉曲张(手术) 先兆早产 小儿肠炎 心力衰竭(县医院适用版) 心律失常(射频消融.起搏除外) 新生儿肺炎(县医院适用版)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县医院适用版) 新生儿吸入综合征 胸膜炎(县医院适用版)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牙龈炎 咽峡炎(小儿) 腰椎骨折(县医院适用版) 腰椎管狭窄(非手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 一氧化碳中毒 医院获得性肺炎(县医院适用版) 翼状胬肉切除手术 婴幼儿腹泻病 营养不良性贫血 硬膜外血肿 硬膜下血肿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晕厥(心源性除外) 早产儿(不含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及有合并症的) 掌腱膜挛缩症 掌指骨骨折 真菌性角膜溃疡(县医院适用) 正常分娩 支气管肺炎(儿科) 支气管哮喘 脂肪瘤(体表) 直肠息肉 跖趾骨骨折 子宫肌瘤(开腹手术) 子宫肌瘤(微创手术) 子宫内膜炎 子宫脱垂(手术) 自发性气胸(呼吸内科)
戊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

戊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戊型病毒性肝炎(ICD-10:B17.20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传染病学分册》(2006.12,人民卫生出版社)1.急性起病;2.流行病学:病前在戊型病毒性肝炎流行区,进食未煮熟的海产品等,或饮用污染的水;3.主要症状: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痛,尿色加深,黄疸,少数可伴发热;4.主要体征:可有皮肤巩膜黄染,肝大,质地软,边缘锐,伴触痛及叩痛;5.病原学:戊型肝炎病毒(HEV)相关检查阳性,其中血或粪便HEV-RNA(+)具有确诊意义,抗HEV-IgM和/或抗HEV-IgG阳性有参考价值;6.排除其他原因甲型病毒性肝炎、其他嗜肝病毒如巨细胞病毒、药物等导致的急性肝损伤;根据上述1-4,6条标准加上抗HEV-IgM(+)可以临床诊断;血或粪便HEV-RNA(+)阳性可以确定诊断。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B17.201,戊型病毒性肝炎;2.病情严重程度属轻-中度,未达到急性肝衰竭(ICD10:K72.002)或亚急性肝衰竭(ICD10:K72.051)诊断标准;3.无慢性肝病/肝硬化基础,无恶性肿瘤、风湿免疫病、器官移植等需要应用免疫抑制治疗/化疗等情况;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
标准住院日2-3周。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2)尿常规;3)粪便常规和潜血;4)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5)凝血功能;6)甲胎蛋白(AFP);7)腹部超声;8)血清抗HEV-IgM,抗HEV-IgG或/和血清或粪便HEV-RNA。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1)血氨:伴明显胆红素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或精神/意识状态改变者;2)补体:病情较重者;3)胃镜:大便潜血阳性者。
重型肝炎临床路径

病毒性肝炎肝衰竭临床路径一、病毒性肝炎肝衰竭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病毒性肝炎肝衰竭(ICD-B15.907;B16.908; B17.205;852;B15.906;B16.909;B17.206;B17.211;B17.21 0;B18.102;203;909;903)(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传染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肝衰竭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关于慢加急性肝衰竭共识讨论》(2008年亚太肝病学会)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符合病毒性重型肝炎诊断标准:1.急性肝衰竭:急性肝炎起病,2周内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按Ⅳ度分类法划分)并有以下表现者:⑴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
⑵肝脏浊音界进行性缩小。
⑶出血倾向明显,凝血酶原活动度<40%并排除其它原因。
⑷黄疸进行性加深或黄疸很浅,甚至尚未出现,但有上述表现者均考虑本病。
2.亚急性肝衰竭:起病较急,15天至26周内出现以下表现者:⑴极度乏力,有明显消化道症状。
⑵黄疸迅速加深,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值上限10 倍或每日上升≥17. 1μmol/ L 。
⑶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40 % 并排除其他原因者。
3.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短期内发生急性肝功能失代偿的主要临床表现(血清总胆红素≥85.5 mol/ L;和凝血酶原活动度<40 %并发腹水和(或)肝性脑病)。
4.慢性肝衰竭: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和失代偿。
⑴有腹水或其他门静脉高压表现。
⑵可有肝性脑病。
⑶血清总胆红素升高,白蛋白明显降低。
⑷有凝血功能障碍,PTA ≤40 % 。
根据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亚急性肝衰竭和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
1. 早期:⑴极度乏力,并有明显厌食、呕吐和腹胀等严重消化道症状。
⑵黄疸进行性加深(血清总胆红素≥171μmol/ L 或每日上升≥17. 1 μmol/ L)。
急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

急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2016年版)一、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ICD-10:B16.901急性黄疸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或ICD-10:B16.905急性无黄疸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或ICD-10:B16.904乙型病毒性肝炎。
(二)诊断依据。
根据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传染病学》(2013年,第8版,李兰娟、任红主编)。
1.既往无慢性乙型肝炎病史,近6个月内可能有输血、不洁注射史、与HBV感染者密切接触史或家庭成员特别是母亲HBsAg阳性等危险因素暴露史。
2.急性起病,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恶心、厌油腻等胃肠道症状(也可无自觉症状),尿色正常或为浓茶色。
3.血清ALT显著升高,T-BiL>17.1μmol/l或正常,血清HBsAg阳性和(或)HBV DNA阳性和(或)抗HBc IgM 阳性可诊断。
如急性期HBsAg阳性,恢复期HBsAg转阴、抗HBs转阳也可诊断。
4.对高度疑似病例,也可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中的.HBcAg和(或)HBsAg,或用原位PCR检测肝组织中的HBV DNA作出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传染病学》(2013年,第8版,李兰娟、任红主编)1.隔离:血液与体液消毒隔离为主。
2.一般治疗:急性肝炎一般为自限性,多可完全康复。
急性期症状明显及有黄疸者应卧床休息,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适当补充维生素。
3.对症支持治疗:(1)改善和恢复肝功能:①非特异性护肝药物:如:还原型谷胱甘肽等;②降酶药物:甘草酸制剂等;③退黄药物:腺苷蛋氨酸等。
(2)中医中药。
(3)一般不采用抗病毒治疗。
4. 对病情进展者需要加强凝血酶原活动度的监测,肝功能衰竭者转出本路径,进入相应的临床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B16.901急性黄疸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或ICD-10:B16.905急性无黄疸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或ICD-10:B16.904乙型病毒性肝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
(县级医疗机构版)
一、急性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无黄疸型病毒性肝炎(ICD-10编码:B1 9.905);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ICD-10编码:B19.904)。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传染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传染病学(第3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等国内临床诊疗指南。
2、疾病分类:
(1)急性无黄疸型病毒性肝炎
(2)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
3、诊断依据:
(1)急性无黄疸型病毒性肝炎: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体征、化验及病原学检测结果综合判断,并排除其他疾病。
①流行病学史:有密切接触史和注射史等。
密切接触史是指与确诊病毒性肝炎患者(特别是急性期)同吃、同住、同生活或经常接触肝炎病毒污染物(如血液、粪便)或有性接触而
未采取防护措施者。
注射史是指在半年内曾接受输血、血液制品及未经严格消毒的器具注射药物、免疫接种和针刺治疗等。
②症状:近期内出现、持续几天以上但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恶心等。
③体征:肝肿大并有压痛、肝区叩击痛,部分患者可有轻度脾肿大。
④实验室检查:血清ALT升高。
⑤病原学检测阳性。
实验室检查阳性,且流行病学史、症状和体征三项中有两项阳性或实验室检查及体征(或实验室检查及症状)均明显阳性,并排除其他疾病者可诊断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凡单项血清ALT升高,或仅有症状、体征,或有流行病学史及②、③、④三项中有一项阳性者,均为疑似病例。
对疑似病例应进行动态观察或结合其他检查(包括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做出诊断。
疑似病例如病原学诊断阳性,且排除其他疾病者可确诊。
(2)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凡符合急性肝炎诊断条件,血清胆红素﹥17.1μmol/L,或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可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传染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传染病学(第3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等国内临床诊疗指南。
1.一般治疗(适当休息,戒酒、停用有损肝功的药物。
高蛋白、低脂肪、高维生素饮食)。
2. 药物治疗(减轻肝细胞炎症、改善和恢复肝功能),必要时给予抗病毒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无黄疸型病毒性肝炎(ICD-10编码:B19.905),或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ICD-10编码:B19.904)的患者。
2、肝功能:总胆红素≤85.5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7 0%。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明确诊断及入院常规检查需2-3个工作日。
(七)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入院后必须完成的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检查(包括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凝血四项;
(4)病原学检查:甲肝抗体、乙肝三系统、丙肝抗体、戊肝抗体;
(5)腹部超声:肝、胆、脾、胰、门静脉内径;
(6)胸部正位平片
(7)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脂、总胆汁酸、胆碱酯酶,HCV-RNA定量等。
(八)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口服抗炎、保肝药物对症处理,如:甘草酸制剂、水飞蓟制剂。
2、支持疗法:静脉注射葡萄糖注射液、肌苷、维生素C、维生素B6。
3、抗炎、保肝、稳定肝细胞膜等药物:静脉注射甘草酸制剂、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等,并可酌情选择中医中药治疗。
4、护理:按照急性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表单执行。
(九)出院标准
1、病情好转,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消失。
2、谷丙转氨酶<100U/L、血清总胆红素<35μmol/L,或较入院时明显下降。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经检查发现伴其他系统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者,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当胆红素>85.5μmol/ L,PTA<60%,或出现肝性脑病、出血倾向、腹水、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急性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急性无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或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