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博弈的互惠利他行为理论研究的进展

合集下载

互惠利他主义的博弈论模型及其形而上学预设

互惠利他主义的博弈论模型及其形而上学预设

互惠利他主义的博弈论模型及其形而上学预设【内容提要】经典自然选择学说和亲缘选择理论难以解释有机体的利他行为。

互惠理论提出,一个有机体付出代价帮助另一个有机体,可以在下一次受另一个有机体帮助时获益更大。

以此为基础,人们建立起标准迭演囚徒困境博弈模型、修正的囚徒困境博弈模型以及厨师困境博弈模型,对不同情况下的利他现象作出了解释。

互惠利他主义博弈论模型的形而上学预设,是有机体的行为理性。

行为理性不同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后二者中理性的主体都是有意识的人或者人的集团,而行为理性中并不需要主体具有主观动机,只需要它们有行为。

互惠利他主义的博弈论模型中的基本假定,都建立在理性预设的基础之上。

行为理性冲击了我们通常的理性概念,在利他现象的研究中显示出其方法论优势。

【关键词】互惠理论/生物学哲学/形而上学/利他主义/博弈论【正文】近几十年来,与生物学突飞猛进的发展相应,国际生物学哲学界的研究异常活跃,文献大量涌现,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

国内科学界和哲学界对于国际生物学哲学的活跃景象作出的反应不多。

而在这不多的反应中,70—80年代主要是对分子生物学哲学问题的关注,80—90年代主要是视野向生命伦理学和生态哲学的扩展。

这两个方面所涉及的生物学对象,从尺度上看分别是生命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现象,从性质上看分别是纯粹生命现象和生命与社会的关系。

动物行为学(ethology)的研究对象无论是从尺度上还是从性质上看,均介于这二者之间。

近20年来,以这门学科为中心,旁及理论生物学尤其是行为生态学( behavioral ecology)等领域,新发现的科学事实、对这些事实的理论解释、关于这些解释的哲学分析相互交错,构成了科学观察、数学建模、方法论探讨共同推进的局面。

这方面的研究迄今在国内学术界很少见诸文献。

本文拟对这一领域中的互惠利他主义的博弈论模型及其形而上学预设进行哲学分析,以引玉之砖,促进国内哲学界对于动物行为学进展及其哲学问题的关注。

利己与利他的博弈论辨析——中小学德育研究的新视角

利己与利他的博弈论辨析——中小学德育研究的新视角

利己与利他的博弈论辨析——中小学德育研究的新视角
万俊
【期刊名称】《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年(卷),期】2002(4)1
【摘要】中小学德育研究中 ,运用博弈论建立“利己与利他”关系的博弈论模型 ,并对“利己与利他”这一基本命题展开深入地探讨 ,就有可能突破庸俗化的“辩证理解”而有一个较为成熟的新的解答。

“利己与利他”关系的博弈论模型 ,是中小学进行德育研究的一种新的视角。

【总页数】4页(P65-68)
【关键词】博弈论;利已主义;利他主义;德育;中小学
【作者】万俊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1
【相关文献】
1.利己行为和利他行为的变动——基于非理性均衡点对利己和利他行为变动的理论研究 [J], 陈礼勇
2.利己与利他行为浅述——基于非理性均衡点对利己和利他行为变动的理论研究[J], 陈礼勇
3.利己? 利他?——作为纯粹利己与纯粹利他交集的己他两利主义 [J], 杨卉
4.利己与利他的博弈论分析——幼儿德育研究的新视角 [J], 裘指挥;张丽
5.合理利己教育在中小学德育中的失衡与复归——基于40年来中小学德育政策变迁的文本分析 [J], 张瑞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行为博弈的互惠利他行为理论研究的进展

行为博弈的互惠利他行为理论研究的进展

行为博弈的互惠利他行为理论研究的进展
唐俊
【期刊名称】《现代经济探讨》
【年(卷),期】2011(0)6
【摘要】利他行为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的一种现象.随着行为经济学特别是行为博弈和实验经济学的发展,有关利他行为的研究在近几十年得到较多的深入研究和认识.该文在简要论述利他行为社会心理学、生物学中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着重阐述了经济学研究利他行为的理论、方法和进展.
【总页数】5页(P41-44,83)
【作者】唐俊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国民经济研究中心,广州,5103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1
【相关文献】
1.基于行为博弈论的企业与其职工的互惠研究 [J], 张沛宇
2.互惠合作下金融资本、文化企业及政府行为博弈 [J], 陈芳平;姬新龙
3.社会偏好下的互惠行为博弈扩展模型分析 [J], 唐俊
4.强互惠行为的生物理性本质:行为博弈与演化博弈的比较研究 [J], 陈博
5.利己与利他行为浅述——基于非理性均衡点对利己和利他行为变动的理论研究[J], 陈礼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理科学进展_投桃报李_互惠理论的组织行为学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_投桃报李_互惠理论的组织行为学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2012, Vol. 20, No. 11, 1879–1888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DOI: 10.3724/SP.J.1042.2012.018791879“投桃报李”—— 互惠理论的组织行为学研究述评*邹文篪1 田 青1 刘 佳2(1澳门科技大学行政与管理学院, 澳门) (2澳门科技大学通识教育部, 澳门)摘 要 互惠是一种存在于各种社会文化中的人际交往规范。

组织行为学中许多研究都是通过互惠理论来解释变量之间的内部作用机制。

文章回顾并讨论了互惠的涵义, 不同互惠类型的特点及互惠的测量方式。

此外, 还论述了不同类型互惠对社会交换方式产生的影响。

依据现有的互惠研究成果, 分析了互惠发挥影响的内在作用机制是通过:互惠各方的价值观、互惠过程中各方感知到的风险、各方冲突的程度这三种途径来实现的。

最后, 根据现有互惠理论的研究成果提出该领域的未来发展应从研究设计和研究内容两方面进行扩展。

关键词 社会交换; 互惠; 广泛互惠; 平衡互惠; 负面互惠 分类号B849:C911 引言在社会心理学中, 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是一个解释人与人之间关系质量变化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理论, 而人与人在交换的过程中遵循的互惠原则(norm of reciprocity)是社会交换持续产生的重要前提(Gouldner,1960; Blau,1964)。

在中西方的文化中都有这种社会交换和互惠原则的体现。

例如:“投我以桃, 报之以李”、“礼尚往来”这些典故都说明了自古以来中国都非常注重人际交往的规范。

在接受他人给予自己利益后回报对方的人际交往规范在西方文化背景下也有类似的表达:“You scratch my back and I’ll scratch yours (你帮我搔背话我也会帮你搔背)”。

理论上, 我们用互惠来描述这种人际交往中的现象, Gouldner (1960)认为互惠规范存在于每一个人的社会关系中, 并且这种现象在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中普遍存在。

国际社会中的利他行为研究的开题报告

国际社会中的利他行为研究的开题报告

国际社会中的利他行为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国际社会中的利他行为研究
背景:国际社会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如贫困、恐怖主义、气候变化、难民危机等。

在这些问题和挑战中,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

利他行
为是指个体为了帮助他人,而不顾自身利益的行为,它在人道主义援助、国际合作和
全球治理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研究问题:在国际社会中,利他行为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发挥的作用是什么?
研究目的:通过研究国际社会中的利他行为,探索其在应对全球问题和挑战中的作用,为提高利他行为的程度和效果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收集国际社会中有关利他行为
的文献和案例资料,从中分析和归纳利他行为的特点、影响因素和作用。

研究内容:
1. 利他行为的特点:通过文献分析,总结国际社会中利他行为的特点,如无偿、无私、跨越国界等。

2. 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从个人、组织和环境等角度,探讨国际社会中利他行为的影
响因素,如人道主义精神、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等。

3. 利他行为的作用:结合国际社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分析利他行为在人道主义援助、国际协作、全球治理等方面的作用,并通过案例研究深入了解其具体效果。

研究意义:本研究将深入探讨国际社会中的利他行为,为制定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的
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意见,同时也可以启示个人和组织在国际交往中积极开展利他行为,促进和谐发展。

行为理性:互惠利他理论的前提预设及局限

行为理性:互惠利他理论的前提预设及局限

维普资讯
是 因为它们 之 间有共 同的基 因。生 物之 间拥有 共 同 基 因的概 率他用 亲缘 关 系指数 来确 定 。亲缘 选择理
论成 功地解 释 了近 亲 之 间 的利 他 行 为 , 是 对 于那 但 些发 生于 非近亲 之 间的利 他行 为又 该如何 解 释 呢?
维普资讯
第2 5卷 , 1期 第 20 0 8年 2月
科 学 技 术 与 辩 证 法
Sce e, c n l g n Di lci s inc Te h oo y a d ae t c
Vo . 5 No 1 12 . Fe ., 0 b 2 08
义者那样把个体作 为 自然选择的单位 , 即以个体利
益 为原则 理 解进化 过 程 , 么 我 们 就无 法 解 释 某一 那
【 收稿 日期 】 2 0 07—1 —2 1 4
【 作者简介】 郭
2 4
菁(99 ) 女, 1 一 , 山东莱芜人 , 京化 工大学文 法学院讲 师, 7 北 主要研 究方向: 生物 学哲 学, 伦理 学。 科技
尔 文看来 ,每 一物 种所 产 生 的个 体 , 远超 过 其 可 “ 远 能 生存 的个体 , 因而 便反 复引起 生存 斗争 , 于是 任何
生 物所发 生 的变异 , 无论 多么微 小 , 只要在 复杂 而时
常 变化 的生活条 件 下 以 任何 方 式 有 利 于 自身 , 会 就
越个体利益之上的更高的层次。如英国学者爱德华 兹( W.E w rs 提 出了 “ 选择 ” 论 ( ru e c da ) d 群 理 gop sl — e
个 体 的生 存利 益也 不 取 决 于集 体 的共 同利 益 , 而是 取 决于控 制这 种 行 为 的基 因。 如 16 94年 伦敦 大 学 学 院 的威 廉 ・ 密 尔 顿 ( la a io ) 出 了 汉 Wii H mln 提 lm t 亲 缘 选 择理 论 , 为一 个有 机 体 帮助其 他 个 体仅 仅 认

利他行为研究进展汇总

利他行为研究进展汇总

动物利他行为研究摘要:在动物界中,存在一种不惜牺牲自己利益去帮助他者的利他行为,其主要形式有亲缘利他、互惠利他及纯粹利他。

本文阐述了学术界关于动物利他行为的一些理论,包括群体选择理论、亲缘选择理论、自私基因理论以及互惠利他理论,以从不同角度解释动物利他行为的产生和意义。

关键词:利他行为;群体选择;亲缘选择;自私基因;互惠利他Research on the altruistic behaviors of animals Abstract:There exist the altruistic behaviors which are characterized by helping others regardless of sacrificing their own benefits in animal kingdom. And the main forms of the altruistic behaviors of animals include the relative altruism, reciprocal altruism and pure altruism. Some theories concerning altruistic behaviors of animals in academic circles were introduced, including group selection theory, kin selection theory, “selfish gene” theory and reciprocal altruism theory. And the generation or significance of the altruistic behaviors of animals was expected to be explained from different aspects.Key Words: altruistic behaviors; group selection; kin selection; selfish gene; reciprocal altruism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

博弈论中的利他主义

博弈论中的利他主义

博弈论中的利他主义博弈论中的利他主义对博弈论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还是在学习经济学研究生课程的时候。

记得当时,被博弈论分析问题的独特方法所吸引,并对一些经典的案例记忆犹新。

而对博弈论有相对深入了解则是在撰写硕士学位论文的时候——在对利他行为进行理论研究之时,博弈论的引入,使研究目的更加明朗,研究结果更为清晰,其间也深刻体会到博弈论中所隐藏的利他主义奥秘。

作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博弈论中的许多经典案例,事实上并不完全符合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

譬如在经典的囚徒博弈中,参与博弈双方的均衡结果虽然整体看来,是相对次优的,然而对每一方而言都是最优的,这便出现了传统经济学理论难以充分解释的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

最后通牒博弈则在很大程度上难以用标准的理性人假设进行解释——按照人都是理性、自利的假设,最后通牒博弈的结果必然是提议者分得无限多的钱,而表决者则分得无限少的钱。

然而,众多实验的结果表明,根据理性人假设推出的极端不公平的分配结果出现的概率极低,在绝大多数时候,最后通牒博弈的实验结果都是趋向于相对公平的,虽然这并不能证明提议者的动机一定是利他的。

即便是在更为极端的独裁者博弈中,实验最后的分配结果也很少符合理性人假设下的分配结果。

这体现了在这类博弈中,提议者在绝对掌握主动权的情况下,仍会考虑自身利益以外的,诸如对公平、公正的普世价值,或是一些基本的道德准则的考量,致使分配结果并非完全理性,尽管其真实目的是否为利他仍有待商榷。

当以利己假设为前提的传统经济学已经形成牢固的理论体系后,利他行为成为许多经济学者日益关注的话题,并通过理论或实证研究,在许多方面得出了与传统经济学截然不同的结果。

从理论逻辑上看,诸如“囚徒困境”、“搭便车者”等问题表明个人理性行为与集体的理性结果之间的冲突,这对经济学的基本教义构成强有力的挑战。

在实践上,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英美等国都出现富人与穷人之间在财富上不均等的差距加大的趋势,而且这种日益扩大的不平等并没有促进财富的创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段,尽管用于描述人行为的社会性偏好函数还有许多 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已经显示出良好的前景。 本文 在简要论述利他行为社会心理学、生物学中已有的研 究成果基础上,着重阐述经济学中研究利他行为的理 论、方法和进展。
一、生物学与社会心理学中利他行为研究 以及对经济学的影响
1.生物学中的基本研究 在生物学中, 由于受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 响,利他行为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在一是进化论方面, 二是利他行为机制方面,这对社会心理学以及经济学 有关利他行为的研究有深刻的影响。 生物学中利他 行为仅仅考虑这种行为是否能提高生物群体的再生 能力或适应度,与社会心理学和经济学的研究不同的 是,它完全忽略了行为的动机。 早 期 ,Hamilton(1963)提 出 了 亲 缘 选 择 理 论 ,认 为能够提供亲缘利他的物种在生存竞争中具有明显 的进化优势。 因此,亲缘利他不仅在生物世界而且在 人类社会都是一种非常稳定、 非常普遍的行为模式 (Alexander,1974;Wilson,1975;Dawkins,1976;Trivers, 1975;Wright,1994)。 但它仅能解释具有血缘关系的群 体之间的行为,而不能解释没有血缘关系的群体之间的 利他行为。 填补这个空白的一个理论是互惠利他理论 (Hamilton,1964;Trivers,1971)。 该理论认为,利他行为 仅仅发生在愿意实施利他行为的合作者之间。 Hamilton (1964) 定义互惠行为是它能提高行动者和接受者的适 应度,仅仅强调行为的结果。 Boesch(1989)认识到这个 定义忽略了一些更重要的内容,Dugatkin(1997)、Sarah. 和 Frans(2002)将行动努力和行动意图考虑到定义中。 人类学家在一系列的动物种系中发现了互惠利他模式, 如 Nielsen(1994)发现在黑猩猩和蝙蝠的群体中都有这 种行为。 这种行为遵循着一个严格的游戏规则,即这种 利他行为仅仅发生在那些知恩图报的个体之间。对于纯 粹利他行为,即利他主义者不追求任何针对其个体的客 观回报,一直存在一些争议,但是在生物世界中普遍可 以观察到一些现象。 在生物界中,存在某些个体冒着生 命危险去发出信号提醒其他个体的同类现象。如非洲羚 羊、北美草原狗、蜜蜂等,有一种解释认为这种个体是在 炫耀自己。 这种解释并不被普遍接受,因为人们难以理
性偏好等。 独裁者博弈实验结果表明,提议者平均出 价是总奖金的 20%, 这表明存在着一些纯粹的利他 行为。 无论如何,按照最大化行为,独裁者完全可以 给予对方更少的奖金分额。
Dufwenberg 和 Gneezy 对信任博弈的实验研究表 明,代理人对投资者的偿付(反映互惠)有一小部分是 由互惠动机带来的,而大部分是利他行为的结果。 现 实中人的行为除了表现自私的一面外,还有利他和互 惠利他的一面。 Fehr 和 Gachter(2000)的礼物交换劳 动力市场实验也是研究互惠利他机制的一个重要部 分。 礼物交换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多人博弈,厂商提出 工资水平,工人考虑是否接受,然后决定工作的努力 程度。 努力要付出代价,通常厂商无法对工人的努力 程度进行监督与控制。 如果假定人们是自私的,则会 推断工人会怠工,而厂商预测到这一点,于是支付一 个最小的工资额。 然而在实验中,厂商支付的工资丰 厚,而工人也努力地工作。 从激励机制理论来看,在 这种情况下会发生道德风险问题,因而与以自利为基 础的激励理论不同。 由于存在利他行为,互惠机制可 以很好地解决道德风险问题。
学中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着重阐述了经济学研究利他行为的理论、方法和进展。
关 键 词: 互惠 利他行为 研究进展: 1009-2382(2011)06-0041-04
利他行为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的一种现象,生物学 和社会科学等领域对此一直都有探讨和研究。 在主 流经济学中,利己行为一直被作为一种经济理论的最 基础和最重要的假设。 然而, 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 利己行为仅仅是人的本性和行为的一个方面,在经济 理论中它也只是一个简单的描述经济行为的模型。 随着行为经济学特别是行为博弈和实验经济学的发 展,有关利他行为的研究在近几十年得到较多地深入 研究和认识。
类本性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使得主流经济学在预测 性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 按照 George Stigler 所提出 的标准,一个好的理论主要满足 3 个标准,即简约性、 解释性和预测性。 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的主流经 济学理论与模型,在简约性、解释性方面无疑是成功 的,可惜在最重要的预测性方面不尽人意。 但也有一 些经济学家对此持怀疑的态度,认为在市场竞争中, 最终自私的方面将胜出。 值得指出的是,这个结论应 该是在个人行为没有外部性和一次性交易的情况下 才可能符合实际。 现实中,个人行为常常是有外部性 的。 即个人行为不仅对自身福利状况产生影响,而且 对他人福利状况也会产生影响。 在行为相互作用的 影响下,一个仅仅只考虑自身的行为者实际上并不是 理智的。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利他与互惠的利他行为 主要在博弈论框架下进行研究。 随着实验经济学的 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主流经济学在人的行为偏好 方面的假设所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学实验中,很多现 象无法用基于自利的行为来解释。 3 个最简单的博弈 (最后通牒博弈、独裁者博弈和信任博弈)被用于测 试、分析研究和探讨人的利他行为,实验结果与参与 者最大化行为不符合。 这无疑需要用其他概念和因 素来解释,如公平、信任、利他行为以及社会性偏好 等。 对于互惠利他行为,在研究上继续保持参与者效 用最大化的假定,但是让效用函数能够反映出人们的 社会性偏好。 因此,互惠利他行为的一个基本问题是 有关效用框架的建立。 对此,一些学者在行为博弈的 框架下运用心理学理论发展了一些社会性偏好函数,
解个体会冒着生命危险去炫耀自己。对纯粹利他行为的 理论解释主要是群体选择理论。该理论认为遗传进化是 在生物种群层次上实现的,当生物个体的利他行为有利 于种群利益时,这种行为特征就可能随种群利益的最大 化而得以保存和进化。
2.心理学中的基本研究 利他行为不仅在生物中存在,在人类进化中也存 在 。 Matheson 和 Bernstein (2000)、Hawkes (1993) 发 现,在很多情况下,人和动物在没有互惠期望的情况 下会继续合作,如居住在博茨瓦纳的伊崆族人,他们 中的优秀猎人总是和其他猎人分享自己的猎物,即他 们从不期望从技巧差的猎人那里获得可供分享的资 源。 现代社会中,常见的血液捐献行为,各种救助、见 义勇为和慈善行为等也都主要体现了纯粹利他的成 分。 与生物学的利他行为含义不同,社会心理学在定 义利他行为时,主要考虑人的偏好和愿望中是否存在 利他的因素,即人们在行为时是否考虑他人的福利状 况,而且这种最终的愿望是否包含考虑他人的福利状 况成为判断利他行为的标准。 社会心理学在研究上 也继承了生物学上的演化的方法,主要探讨一些产生 利他行为的机制。 但是由于在概念上涉及到愿望,因 而也比生物学上的研究困难,主要是难以实证。 与生 物学研究一样,亲缘(利他)选择机制得到认可,而最 有争议的仍然是群体选择机制。 基本问题还是利他 行为是否在人类进化中生存的问题。 这方面近期最 有影响的是 Sober 和 Wilson 在 1998 的研究, 在他们 的 “Unto Other:The Evolution and Psychology of Unselfish Behavior”一书中给出了一个结论,即自然选择 不可能给我们留下纯粹的自我动机, 即自然选择更 偏好于利他行为者而不是自私者。 这个研究结论在 近 10 年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他们的研究虽然是在演 化理论基础上的,但是分析是基于心理学的。 在心理 学中,行为是由个人的最终愿望所控制,心理学上的 利他在结构上是多元的,包含了考虑其他人的福利, 因而认为这种行为更具有适应性; 而自私者在结构 上是单一的,因而适应性差,最终在演化过程中被淘 汰。 3.生物学与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些理论问题 在生物学和心理学有关利他行为的研究中,亲缘 利他行为理论得到认可,但是解释非亲缘利他行为的 群体选择理论一直存在争议。 群体选择理论认为,遗 传进化是在生物种群层次上实现的,当生物个体的利
MODERN ECONOMIC RESEARCH 理 论 聚 焦
行为博弈的互惠利他行为理论研究的进展 ※
唐俊
内容提要: 利他行为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的一种现象。 随着行为经济学特别是行为博弈和实验经济学的发
展,有关利他行为的研究在近几十年得到较多的深入研究和认识。 该文在简要论述利他行为社会心理学、生物
- 42 -
MODERN ECONOMIC RESEARCH 理 论 聚 焦
他行为有利于种群利益时,这种行为特征就可能随种 群利益的最大化而得以保存和进化。 但群体选择理 论也存在着缺陷,它难以解释导致个体生存适应性降 低的纯粹利他行为怎样才能通过生物个体的基因保 存下来。 而在主流生物学理论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恰 恰是与之对立的个体选择理论。 个体选择理论认为, 纯粹利他行为与生物个体的生存适应性成反比,而利 己行为却与生物个体的生存适应性成正比;一个利己 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生存下来并繁殖自己的后代,而 这些后代都有继承其自私特征的倾向;只要前者的生 存适应性低于后者,不管这种差别在初始状态多么微 小,经过千百万年的自然选择,生存适应性较低的生 物性状也会被无情淘汰掉。 因此,道金斯认为利他行 为不是一个进化稳定策略,因为它无法抵御自私行为 的入侵。由于 Wilson(1975,1977)的工作,群体选择理 论又开始复活,Sober 和 Wilson 的工作使人们更加关 注群体理论的研究进展。虽然 Sober 和 Wilson 的工作 得到一些学者的支持和论证,但是一些学者也注意到 其中论证的不足。 现代经济学的最新研究表明,群体 选择理论中利他行为可以在演化中生存这个答案部 分与组群间的竞争结果有关,但是在组群之间没有竞 争压力时,这个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说服力地解释。
※本 文 为 国 家 社 科 基 金 项 目 “基 于 行 为 博 弈 的 互 惠 利 他 行 为 与 演 化 机 制 研 究 ”(项 目 编 号 :09BJ005)的 中 间 成 果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