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五觉法”描写景物特征

运用“五觉法”描写景物特征
运用“五觉法”描写景物特征

运用“五觉法”描写景物特征

美国新闻学家D。C。雷特狄克在谈到描写技巧时说:“在人们的心里,蕴藏着各种各样的记忆,如果你能唤起他们心中的这些形象,你的描述就具有了激动人心的力量。”用什么唤起读者的记忆呢?答案只有一个,用生动的语言。生动的语言,能够在读者的头脑中唤起对光、色、态的丰富联想和想象,使读者的头脑中产生具有光、色、态的具体形象,从而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人们心中那些深刻的各种各样的记忆并不是只从视觉

得来,也来自嗅觉、味觉、听觉、触觉。同学们在写作时很重视视觉形象,只写自己看到的一切,而实际上,要反映出一种景物的特征,仅仅调动一种感官是不够的。只有突破视觉印象的单一描写,综合调动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的多种印象,才能立体地反映景物特征,丰富客观画面,加强景物形象的高度真实感,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因此,在绘景时,要把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受结合起来,对景物进行细致的描绘。这样可以多角度地展示景物特点,使读者获得准确、全面、深刻的印象,唤起读者心中的记忆形象,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再创造出更为动人的艺术境界。

运用“五觉法”绘景,就是通过视觉、味觉、嗅觉、听

觉和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的感受来描写景物。课本中很多名家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运用此法的范例。如朱自清的《春》(苏教版七上)在描写春风时,就是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突出春风和煦与清新的特征。文章先从触觉角度写春风的和煦。作者引用“吹面不寒杨柳风”,既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又写出了春风的柔和;接着用一个比喻,“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更巧妙地写出了春风的温暖与柔情。再从嗅觉角度写春风特有的芳香。春风本身是无味的,但“新翻的泥土的气息”,再“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这就使得春风中带着一种特有的芳香了。最后从听觉角度写春风吹送的悦耳的声响。春风“轻悄悄的”,本身也没有什么声响,但作者写了春天里特有的几种声响----清脆、宛转的鸟的歌声、轻风的声音、流水的声音、牛背上牧童嘹亮的短笛声,演奏了一支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曲。作者从不同感觉写来,把难以捉摸的无形、无味、无声的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有情有感。作者在文中描写春花的那段文字,我们阅读时也不难发现,同样是从视觉、听觉、味觉等多个角度描绘春花竞放景象的。多种感官的感受勾连映衬,烘托渲染,将竞相开放的花态写动写活,写出了百花争春的“形”和“神”,画面立体感很强。

老舍先生在《在烈日和暴雨下》(苏教版九上)描写天气炎热时,也运用了“五觉法”。“干巴巴地发着白光”“每一个颜色都刺目”从视觉上写热,“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喘不过气来”从触觉上写热,“街上非常寂静,只有铜铁铺里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丁丁当

当”“每一个声响都难听”从听觉上写热,“每一种气味都搀合着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是从嗅觉上写热,作者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多方面的感受的描写,渲染出烈日之猛,酷热之甚,把“热”写得逼真形象,使人感到“热”无处不在,仿佛亲历一般。鲁迅先生也是运用“五觉法”描写景物的高手。他在《社戏》(苏教版七上)中描写去看社戏途中见闻感受,从视觉方面写了碧绿的豆麦田地、水中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星星点点的渔火,从嗅觉方面写了豆麦和水草的清香,从触觉上,感到清香夹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从听觉上,写了宛转悠扬的歌吹,写得充满诗情画意,渗透着主人公当时愉快而又急切的心情,同时表现了主人公对航行在船上所见到乡村美景的喜爱之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苏教版七下)的第二自然段,描绘了儿童心中美丽欢愉、富有情趣、充满生机的百草园生活,从中表现出无拘无束、天真烂漫的儿童心灵世界,让人仿佛置身其中,同作者一样感受到无穷的乐趣,同样也是运用“五觉法”,从视觉、听觉、味觉几个方面描写所产生的效果。

“五觉法”的妙用是多渠道的,富有立体感的:用视觉,可以察形观色巧描绘,使人如见其状,历历在目;用嗅觉,可以吞芬吐芳妙描摹,使人如闻其馨,沁人心鼻;用味觉,可以含英咀华泼浓墨,使人如品香茗,秀色可餐;用听觉,可以聆听妙音精绘画,使人如雷贯耳,余音绕梁;用触觉,可以身临其境细体会,使人如影随形,真实可亲。以上所举的例子,都是调动了各种不同的感官,从各种不同的感觉进行描写,读来生动细腻,引人入胜。运用“五觉法”描写景物,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绘景方法。我们要想在写作中运用“五觉”法来描写景物,首先要在观察景物时,学会使用多种感官,从多方面感受景物特征,其次在描写时要注意围绕景物最主要的特点,把多种感官感受结合起来写,在描写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描述,以使描写对象清晰完整,活灵活现。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表格式教案5

《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表格式教案5 第1、2课时 学科 语文 课题 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 课型 作文 目 的 要 求 1、懂得观察对写作的重要性,学会观察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逐步提高观察能力。 2、初步掌握运用语言描写所观察景物的一般方法。 重点 难点 重点:景物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难点:怎样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教学方法 示例分析、讨论、质疑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情 分析 教 学 步 骤 一、导入激趣 只要提到百草园,同学们都会想到鲁迅笔下的“高大的皂荚树”、“光滑的石井栏”、肥胖的“何首乌”,“碧绿的菜畦”。为什么名家能把看似平常的景物写得如此优美,让人赞不绝口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生自学课本148页知识短文“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师生合作解决下列问题: (小组讨论交流后,师生互动,结合本单元所学名篇佳作,及自己的写作经验,总结归纳出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 1、描写景物要抓住特点,景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景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形状、颜色、质地以及音响、气味等方面。 二次备课 教 学

步 骤 2、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1]观察和描写景物,要注意选择好观察点,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 观察景物的方法大致有三种: (a)定点观景。观察点固定,观察的景物固定。 (b)动点定景。从不同的位置和角度观察某一种景物,正如苏轼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c)移步换景。指随着立足点的移动,观察的对象或同一对象的角度也不断变化,这是游记散文常见的写法。 描绘景物时要按一定的顺序,常见的顺序有: (a)空间顺序如: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等。 (b)时间顺序如:写《日出》,可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写。 (c)逻辑顺序如:先整体后局部等 [2]观察和描写景物要多方面去发现和感知景物的特点。 我们习惯用视觉去感受描摹景物,其结果往往犹如一幅寂静的,并无多少生机的平面画作,如果我们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描摹景物,那我们的文章就会生动得多。著名作家余光中说过:“我们期待的散文,应该有声、有色、有味、有光。” 朱自清在《春》一文中,先写了红、粉、白各色花之后,用嗅觉写“花里带着甜味儿”,“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

《抓住特点描写景物》作文导学案 (1)

《抓住特点描写景物》作文导学案 日期:______ 班级_____ 姓名:_________ 组别:______ 评价:_________ 【训练目标】 学会观察生活,初步掌握写景的一般方法。 【训练重点】 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作前准备】 选择一处熟悉的景点,细心观察,收集写作素材 【作文要求】 仔细观察周围的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写一篇文章 【自主学习】 自学课本147页知识短文“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解决下列问题:(小组讨论交流后,师生互动,结合本单元所学名篇佳作,及自己的写作经验,总结归纳出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 【课中交流】 1、描写景物要抓住特点,景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景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形状、颜色、质地以及音响、气味等方面。 2、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1]观察和描写景物,要注意选择好观察点,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 观察景物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a)定点观景。观察点固定,观察的景物固定。 (b)动点定景。从不同的位置和角度观察某一种景物,正如苏轼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c)移步换景.指随着立足点的移动,观察的对象或同一对象的角度也不断变化,这是游记散文常见的写法。 描绘景物时要按一定的顺序,常见的顺序有: (a)空间顺序、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等。 (b)时间顺序如写《日出》,可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写。 (c)逻辑顺序(先整体后局部) [2]观察和描写景物要多方面去发现和感知景物的特点。 我们习惯用视觉去感受描摹景物,其结果往往犹如一幅寂静的,并无多少生机的平面画作,如果我们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描摹景物,那我们的文章就会生动得多。著名

《多角度描写景物》

课题 多角度描写景物 主备单彩云主核常志 使用者单彩云课型新授使用日期2016、10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观察景物。 2.通过课堂小练笔,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提升审美情趣。 第一次集体备课(通案)第二次备课(个案)【导入新课】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一年四季,风景各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风景,因角度不同而给 人不同感受。 如何写好美景?今天我们就学习写景的方法——多角度描写景物。【板书课题】 多角度描写景物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观察景物。 2.通过课堂小练笔,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提升审美情趣。 【自学指导】 一、我思我答 (一)观察篇 怎样描景状物,老师总是告诉我们要细致观察景物,才能写好景物,那么你知道怎么观察吗? 1.定点观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2.移步换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3.动用多种感官: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二)描写篇 世间万物都是相互联系,彼此影响的;都处于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即便是同一事物,在同一时间,由于观察角度的不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因此,我们在描写景物时,为了避免其单调,就应该结合各种手法,对景物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描写。 4.正面、侧面,动静,虚实结合 4、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二、我品我析 播放“春、夏、秋冬”的风景资料导入 说出左面红色诗句观察景物的角度。

1.定点观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师小结:观察景物时上看、下看、远看、近看,变换各种观察角度。就像一个摄影师,一会把镜头摇远,一会把镜头拉近呈大特写,一会仰视、一会俯视,一会平视,这样文章才有动感。 比如:《答谢中书书》中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生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先是仰视,再是俯视,接着再平视,写景秩序井然,文章多了一丝灵动,少了呆板之感。 2.移步换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就是走动起来,变换远近距离,高低位置和各种视角,观察同一景物的不同侧面、局部,或者不同景物的各个方面,然后依次进行描写。 如《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陶渊明抓住渔人一路上走来看见的不同的景物,将我们一同带进了这个神秘仙境:世外桃源。激发的读者的兴趣,避免了平铺直叙。 移步换景类的文章,我们通常在描写的时候采用空间顺序。空间顺序有由中心到四周,或由左至右、由上到下、由前至后等形式。3.动用多种感官: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充分调动我们心灵的扫描器——眼、耳、口、鼻、肤等感官来体会眼前的景物,并赋予景物于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鲁迅先生的《社戏》中这样一段描写: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舍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鲁迅善于调动多种感官来写,有嗅觉、视觉、听觉、触觉,使人身临其境。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4.时间变换观察: 一种景物,四时风情。 我们知道同一处的风景,时令不同,哪怕是朝暮不同,都会引起景色的变化,如泰山上日出前后的景色;北海春夏秋冬的景色是迥然不同、风情各异的。我们可以以时间为顺序,按照时间的变换来观察景物,以时间作为景物变化的线索,观察景物的变化,可以写学生结合课文第210页,理解定点观察,然后再举出学过的课文里用定点观察的例句,如学生说不出,教师可提示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后教师小结。 方法同上。 提示学生从朱自清的《春》里找出并分析。

美丽的小兴安岭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美丽的小兴安岭》微课堂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文章。这组教材是围绕着“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专题编写的。 课文讲述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课文的语言生动、形象,贴切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用词精妙,使文章充满感染力。 选编本课的意图,是让学生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在感受小兴安岭美丽富饶的同时,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作者抓住小兴安岭每个季节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学情分析: 对三年级的同学来说,体会文章准确地运用词语、恰到好处地表达还处于学习和积累的阶段。在学习本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地运用以前所掌握的“抓住重点词句,多读多想,读通课文”的读书方法自主地投入学习过程,并指导学生掌握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目标设计: 为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本着立足新课标、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我将本节微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感受小兴安岭的景色特点,学会抓 住特点描写景物。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感悟、自主探究的方法领 悟景物描写的方法。学会准确地用词、生动地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富饶,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过程设计: 一、慧眼识特点 问题一:同学们,小兴安岭给你们什么感觉?你的慧眼看到了那里最多的是什么?(小兴安岭最大的特点就是树多) 问题二:除了树非常多,文章最后一段也概括了小兴安岭的特点,这两个特点是什么?(景色诱人、物产丰富)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抓出小兴安岭的景物特点,为下面的方法总结做铺垫。】 二、灵心悟方法 引言:作者是怎样抓住小兴安岭的这些特点进行描写的呢?让我们用心朗读课文,把能体现小兴安岭这些特点的词句圈画出来。 (一)理顺序 思考一:文中分别描写了小兴安岭哪些季节的景色?(春、夏、秋、冬) 欣赏:播放小兴安岭四季的图片。 思考二:这样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来描写景物,这种描写景物的顺序就叫时间顺序。运用这种顺序描写景物有什么好处呢? 总结:运用时间顺序描写,能使文章层次分明,清晰自然,使景物特点更加鲜明。这就是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一——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理顺文章写景的顺序,并借助四季的优美图片,理解按照顺序写景的好处,掌握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第一种方法】 (二)品修辞 共交流:学生交流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

写景要抓住特征

写景要抓住特征 山,千姿百态;水,千娇百媚 ——写景要抓住特征 学情:写景,无论是对小学生,还是对初中生来说,都是不陌生的,老师们常常会教导我们的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写出景物的形、声、色、态、味,但是有些同学仍然写景不具体,不动人,其中一个极重要的原因就是观察不细致,没能把握住景物的特征。写景写出特征,这是个较高的要求,需要学生在比较观摩中写出景物这一个这一处。 定位:这是高二写作单元第一课,这一课与高一写作单元第三课写人要凸显个性在内容要求上是一致的,都要求写出特点,不过写景与写人又有所不同。这一课集中讲亲近自然,仔细观察景特,生动自然地写出景物的特征。本课学习,一要掌握抓景物特征的方法;(重点),二要具体生动地写出景特的特征(难点)。 目标:1、学会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捕捉景物特征, 2、学习用多种技法具体生动地写出景物的特征。 教法:品读法、仿写法、知识方法化法、练习法等。 进程: 第一课时 一、导思 谚语曾这样描述: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没有两粒完全相同的沙子;哲学家则这样概括: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这些不同的说法告诉我们:自然界的事物是千差万别的,它们各有各的特点。 我们亲近自然,观察自然,就是需要注意研究事物各自的特点,写景状物要抓住特征,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显著特点。 更具体点说,景物特征就是某处景物在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方面区别于他处景物的地方;换言之,它是一处景物所独有的,他处景物不会有或者不会跟他完全相似。就是说,在你的笔下的景物,要能够留给别人鲜明的不同于一般景物的印象。 二、导法 (一)如何捕捉景物特征 1、细致地观察 准确地抓住景物特征前提是细致的观察,只有深入细致地进行观察,才能把握景物的特征。观察,不仅靠眼睛,还需要调动诸如耳朵、鼻子、嘴巴、手等感觉器官全方位感受,这样才能让景物具有立体感。具体简述如下: 眼(视觉):颜色、形貌、状态 耳(听觉):声音、声息 鼻(嗅觉):气味、气息 嘴(味觉):酸、甜、苦、辣 手(触觉):软硬、干湿、冷热、光滑、粗糙等。 景物的细致观察,说到底,一是观察景物构成的某个部分的特点,二要观察景物变化中各个阶段的特点,三要掌握景物细节。具体简述如下: 景物的各个部位:上下、前后、内外 景物的变化:早晚、春夏秋冬、明暗、南北东西等 景物周围的附属物。 我们来看朱自清先生对荷塘的观察:

《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教案9

《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教案9 课题 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 课型 新授 课时 总二课时 备课 时间 11.21 主备 复备 执教 授课 时间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并学会提炼景物的特点,初步掌握写景的一般方法。 2.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提升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 如何写景。

三.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奋发向上,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授课方法 自主预习阅读感知讨论归纳练习巩固 五.学法指导 了解散文笔法。 六.教学过程 【亮标明学】 齐读本课学习目标。 【预习导学】 合作互学 1.朗读并思考:这段文字是从哪些角度来感知景物的特征的?又是运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景物的? 2.讨论交流总结: ①调动多种感官(视、听、触、嗅、味) ②恰当运用修辞(比喻、拟人、排比等) ③换时换位感知(有一定顺序) ④发挥联想想像(虚实结合、动静相生) 3.请大家自由品读,用心领悟这些方法的妙处。 【释疑助学】 景物描写包括自然景象、植物动物、古迹胜景、城乡风光、天象气象、时序时节等的描写。描写景物,无论是人文景观,还是自然景观,要写出特色,就要注意观察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时令特色,包括春夏秋冬、晨昏昼夜不同的景色,传统节日不同的

景观;二是地域特征,南北东西、山川湖海、城镇乡村、风景名胜,都有其各自的风光特色。 写出景物特色的诀窍为十个字:细节、形象、特色、感受、体验。细节:“描写风景的时候,应该抓住琐碎的细节,把它们组织起来,让人看完以后,一闭上眼睛,就可以看见那个画面。”(屠格涅夫) 形象:“作者对山川景物的种种感受,由此得到的种种启迪、联想、思想感情上的升华,都需要凝聚在足以吸引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袁鹰) 特色:“一个风景有一个特别的美,永远独立。假若在作品中随便地写些风景,即使写得很美,也不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老舍) 感受:“作者写景是为了抒情。景是自然界的存在;写景,是通过作家的感受再现于作品的。它除了自然的美外,同时包含着作家抒发感情的美。”(碧野) 体验:“写景最好是住在那里一段时间,经历些个风晨雨夕,寒往暑来,一句话,得在认识上下一番功夫。”(吕叔湘)【精练固学】 作文题目:《家乡的秋天》

多角度描写景物

多角度描写景物 学习目标: 1、学会观察景物,调动五官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2、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来描写景物。 课前学习: 一、欣赏优美的写景片段: 1、皎洁的月光装饰了春天的夜空,也装饰了大地。夜空像无边无际的透明的大海,安静、广阔、而又神秘。繁密的星,如同海水里漾起的小火花,闪闪烁烁的,跳动着细小的光点。田野、村庄、树木,在幽静的睡眠里,披着银色的薄纱。山,隐隐约约,像云,又像海上的岛屿,仿佛为了召唤夜航的船只,不时地闪亮起一点两点嫣红的火光。 2、秋末的黄昏来得总是很快,还没等山野上被日光蒸发起的水气消散.太阳就落进了西山。于是,山谷中的岚风带着浓重的凉意,驱赶着白色的雾气,向山下游荡;而山峰的阴影,更快地倒压在村庄上,阴影越来越浓,渐渐和夜色混为一体,但不久,又被月亮烛成银灰色了。 3、老渔民的脸上挂着几道深深的岁月的沟壑。深邃的眼神总是喜欢坚定的望着前方,偶尔被海水侵蚀了的双手搓个不停,那干涸的嘴唇还是喜欢说那两句:向前走吧,始终会看到大陆的…… ★请写出你所积累的一个精彩的写景片段: 二、请归纳下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1、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2、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三、初试锋芒

观察描写景物

《观察和描写景物》教学设计 城北中学孙凤琴 教学目标: 1 观察景物,抓住特征、层次清晰进行描写。 2 展开联想与想象,准确运用词语和修辞,细腻生动描写景物,景 中有情。 3 仔细观察周围的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写一篇文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们沿着朱自清的足迹领略了旖旎的春光,踏着老舍的脚步走进过济南的冬天。不错,春天在白居易的眼里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欣喜,夏天在辛弃疾的耳中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收获,秋天在刘禹锡的笔下则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豪放,冬天在柳宗元的心里又变成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萧索。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也面对名山大川、四时美景,挥毫写下了一篇篇传诵不衰的佳作。无论是他们的创意,还是他们的笔法,都值得我们认真揣摩。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如何观察和描写景物,也请你用那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细细观察,用那颗敏感的心灵去慢慢品悟,用我们手中多彩的画笔去尽情地描绘。(接着出示目标)二、自主学习:

教师提问:描写景物要抓住特点,那么景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此题较简单,可让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归纳。(显示在幻灯片上) 三、合作交流: 教师提问:如何抓住特点来描写景物? 此题较难,教师可通过课件上的片段带领学生进行赏析并从中得出以下结论: 1、观察和描写景物,要注意选择好观察点,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 观察景物的方法大致有下面三种: (a)定点观景。即观察点固定,观察的景物固定。 (b)动点定景。即从不同的位置和角度观察某一种景物,正如苏轼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c)移步换景.指随着立足点的移动,观察的对象或同一对象的角度也在不断变化,这是游记散文常见的写法。如黄蒙田的散文《竹林深处人家》。 2、观察和描写景物,要调动多种感官去发现和感知景物的特点。 朱自清在《春》中,用视觉写红、粉、白等花色,用嗅觉写“花里带着甜味儿”,用触觉写“吹面不寒杨柳风”,用听觉写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写景要抓住特征

写景要抓住特征 自然是人类之友,我们也常常为许多作家笔下描绘大自然的美景而陶醉——其景致描写之形象,之逼真,之活灵活现,令人赞不绝口。虽然各自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也许不同,观察景物的角度和切入点迥异,甚至作者笔下的自然风光和融入的思想感情也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来描写,来临摹大自然。那么,怎样才能抓住景物特征,表现自然风物呢? 一、学会观察,多感官并用,感受事物特征。要走进自然,留心观察大山河川、花草虫鱼、城乡各地的风土人情等。但观察不是单纯地去看、去寻找,而要把自己融到观察对象里去,在生活中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品尝,把自己的认知和情感融进去,获得新鲜的感受和印象,从而获得对景物的深入理解。有了这样的观察,写作时就可以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加以描写。如朱自清的美文《荷塘月色》就是充分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和味觉等多种感官去感受事物的特征,绘声绘色,描形摹状,让荷塘月色和月下荷塘具有立体感,构成了宁静、朦胧、淡雅的意境,具有令人陶醉的美感。 二、巧取主体,全方位辐射,选择描写重点。瞄准绘画框,选好主体,调好聚焦,找准切入点。如一同学描写江南:“江南的最美,便是绵绵不断的雨水之间的悠然。柔情似的雨,点开清澈的流水,一圈圈地荡开,升腾起似有似无的水雾,如烟似梦。一株株的垂柳,沐着雨水,倚着轻柔的风,斜着身儿立在河道旁,在碎了的明镜中寻找自己的倩影。长长的柳枝还时不时地抚过行船的蓬顶,似调皮,又似怨恼,只为打扰了她的梳妆。”(《小桥流水人家》)写江南的美,小作者巧妙选取“江南的雨”作为描写的主体,再辐射开去,写流水,写涟漪、写水雾,写垂柳,写柔风,还写乌篷船,于是就写出江南富有独特神韵的美来,让人很是神往。 三、展开联想,多角度描摹,构建美妙境界。好的写景状物,往往由眼前之景联想,延伸开去,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增强文章的美感,还

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

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 [知识导航] 观察篇 怎样描景状物,老师总是告诉我们要细致观察景物,才能写好景物,那么你知道怎么观察吗?有几种途径供你参考。 一、定点观察——三大步骤、两大注意 定点观察的意思就是说锁定某一个目标,选择一个角度观察一个具体的景物或者某一个角落的景色。定点观察要分为三大步骤: 1.选择最佳视角。选择你要描写的一角或一部分的景物,找一个最好的观察角度,确保将一切收入眼底,并且这一切可以呈现出最美的状态。 2.锁定中心景物。我们要描写一幅画,不可以把这幅画中的每种事物都写得淋漓尽致,不但是篇幅所限,没有主次和详略地描写景物也会让人觉得繁琐而无趣。因此每幅图景都有最惹眼的中心景物,定点观察时先应抓住主体景物来进行描写,记住周围的景物只是陪衬。 3.抓住中心景物的中心特点。每一个景物必然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我们要抓住这个最显著的特点用大量笔墨来渲染描绘,其余的特点可以略写或者不写。 三大步骤是让我们的观察点从大到小,从一个角度——中心景物——中心特点,比如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虽然描写了苏州园林的几大特点,在写道每一个特点的时候,都是采用这样的步骤: 1.先选择一个角度,比如说写苏州园林。 2.描写的中心景物——假山池沼; 3.中心特点:因地制宜,浑然天成。谈过三大步骤,我们要说说两大注意,在观察景物的时候应该怎样观察,注意什么? 1.捕捉景物的颜色和姿态。景物是多彩多姿的,在观察的时候,我们既要注意形貌,也要注意颜色等等。 2.调动各种感觉器官来观察。要写出色香味俱全的文章通常都需要调动各种感觉器官,从各个感觉去感知景物的美好,比如《荷塘夜色》,朱自清写了荷花的外形、颜色、气味,用各种感觉器官把荷花写得风姿卓绝。 二、移步换景观察——两种方式、空间顺序 古语有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定点观察往往不能窥知事物全貌,要想全面、整体地写景,还须用“移步换景”法观察。“移步换景”观察有下面两种方式: 1、对同一景物作不同角度、不同距离的观察。例如观察长城,可以远眺,可以近瞻,可以仰望,可以俯视,还可以身处长城上观察。由于观察点或角度变化了,同一景物在人的眼中会呈现不同的情状。 2、对不同景物作移动观察.这种观察法通常是闲庭信步式的观察,即边走边看,人的脚步在移动,观察的景物也在变换。比如观察香山秋景,从山脚走向山上,选择其中自己所到的地方的一些特殊的美景(注意要攫取最好的或者最具有风格的景色,万不可一揽子像记流水帐般把登山全过程写下),存入脑海中的记忆库,然后将这些画面连接组合,不就是一幅美丽的香山秋景画卷吗? 移步换景类的文章,我们通常在描写的时候采用空间顺序。空间顺序有由中心到四周,或由左至右、由上到下、由前至后等形式。 三、时间变换观察——一种景物,四时风情 我们知道同一处的风景,时令不同,哪怕是朝暮不同,都会引起景色的变化,如泰山上日出前后的景色;北海春夏秋冬的景色是迥然不同,风情各异的.我们可以以时间为顺序,按

景物描写的方法与技巧

景物描写的方法与技巧 一、抓住景物的特征 对所写景物认真观察,抓住特点,是写好这类文章的前提。而能否抓住景物的特点,关键在于作者细心的观察,并将观察所得铭记于心。正所谓"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因此,要求在观察中,善于抓住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中景物呈现出的颜色、形态、声响、气味等方面特有的变化,善手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去观察、体会。这样,才能抓住景物特征加以描写。为此,一要注意不同季节的特征。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季节的变化会引起景物的变化。每个季节的景物都有各自的特征;二要注意时间变化的特征。有的景物在不同的时间往往各有特征。白昼、夜晚、早晨、黄昏都为景物涂上了不同的色彩;三要注意气候不同的特征。同一景物在雨中、风中、雾中、雪中所展现的景观是不同的,四要注意不同的地理特征。南方、北方、城市、乡村、高原、平地,不同的地域,有着各自不同的景物特征。 二、要选好观察的角度 选好观察的角度,就要先确立好观察点。要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固定立足点和变换立足点观察景物的方法,或远观、或近觑、或仰视、或俯瞰。同时,要注意观察的顺序,是由近及远,还是由远而近?是由上而下,还是由下而上?这是指空间的变换。还可以时间的变化或游览的先后为顺序。这样,所描写的景物才不会杂乱无章。总之,要做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 三、安排好描写的顺序 景物描写的顺序一般分为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两种 空间顺序--一般是取一个固定的观察点,按照视线移动的顺序依次写出各个位置上的景物。还有一种空间顺序,不取固定的观察点,而随着观察者位置的转移来描写景物,这叫做游览顺序。 时间顺序--同一个地方在不同的时间里,其景物是有变化的,按一定的时段依次写来,可以表现出景物的丰富多姿,使人产生美的感受。时段有长短之分,长时段如春、夏、秋、冬,短时段如晨、午、暮、夜。选用哪一种时间顺序,应视描写对象的特点而定, 四、要融情于景,表达主观感受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断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客观的,而写景之人则是有情的,作者对任何景物,总会有自己的感情。没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只不过是苍白美丽的“躯壳”,难以达到感人的目的;同时,观察、描摹景物的过程本身也是写作主观感受的过程,因此,要在写景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感情,寓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一体。写景贵有情,在描绘客观景物的同时,要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融注到作品中去,使读者产生共鸣,进而给读者带来愉悦之情,陶醉之情,将读者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 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只写静景,很容易使文章呆滞,而只写动景,又可能失去稳定。只有将静态描写景物形态特征和动态描写利于传神的长处结合起来,所绘景物才会具体、生

写景要抓住特征教案

写景要抓住特征教案 教学目标: 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 掌握描写景物的几种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一学期我们学习了许多优美的文章。比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赤壁赋》,这些文章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写景) 第一单元我们学习的是写景状物散文,第三单元我们学习的是山水游记类散文,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些文章不只是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而且在景物的描写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志趣。通过对这些文章的学习,大家对写景一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感受,那么怎样把你的感受体现在实际的写作中,写出好的写景文章来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讨论的内容“写景要抓住特征”(板书) (二)课题讲解 哪位同学能说说“写景要抓住特征”这个命题的重点在哪? 对了,抓住特征,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景物特征,怎样抓住景物特征,要怎么写出景物的特征,这些都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讨论的问题。 下面,我们先看下面的两段文字,大家找出里面所描写的景物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着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塘月色》朱自清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故都的秋》郁达夫这两段景物描写,分别写了哪些景物呢? 这些景物,大家都不陌生,它们有什么特点呢?(板书) 那么,除了作者所写的这些特点以外,生活中的这些景物还有哪些特点呢? 看来呢,每个人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一样的特点,那么,作者为什么单单从众多特点中选择了一些来写呢? 这种独特之处,即我们所说的“景物的特征”,景物的特征就是某处某物在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方面区别于他处景物的地方;换言之,他是一处景物所独有的,他处景物不会有或者不会和他全然相似的,就是说,在你的笔下的景物,要能够留给别人新鲜的、不同于一般景物的印象。 在知道什么是景物特征之后,我们就要学会抓住景物的特征了,“怎样抓住特征”,同学们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大家呢都有买过水果,那怎么挑水果呢? 同学们说得很好,这个“看”换个词说就是“观察”。同样的抓住景物本身的特

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

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 教学目标: 1、学会观察生活,初步掌握写景的一般方法 2、培养观察景物的能力,做到细致观察 3、学会抓住景物特征,层次清晰的进行描写 4、学会准确应用词语和修辞,对景物进行多角度的描写 5、学会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一个单元描写景物的课文。朱自清的江南之春,梁衡的的金色之夏,老舍的济南冬天,郦道元的三峡四季,都写得脍炙人口,美不胜收。那旖旎的春光,成熟的田野,多姿的冬景,奇异的山水,如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呈现在大家面前。为什么名家能把看似平常的景物写得如此优美,让人赞不绝口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阅读课本148页知识短文“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讨论下列问题: 1、描写景物要抓住特点,景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景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形状、颜色、质地以及音响、气味等方面。 2、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1]观察和描写景物,要注意选择好观察点,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观察景物的方法大致有三种: (a)定点观景。观察点固定,观察的景物固定。 (b)动点定景。从不同的位置和角度观察某一种景物,正如苏轼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c)移步换景.指随着立足点的移动,观察的对象或同一对象的角度也不断变化,这是游记散文常见的写法。 描绘景物时要按一定的顺序,常见的顺序有: (a)空间顺序、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等。 (b)时间顺序如写《日出》,可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写。 (c)逻辑顺序(先整体后局部) [2]观察和描写景物要多方面去发现和感知景物的特点。 [3]观察和描写景物,要特别注意把握不同时间和地点的景物特点。 [4]描写景物要观察细致,还要用词准确,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教案3

《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教案3 导读:七年级作文导学(七) 《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教案 训练点: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训练目标:学会观察生活,初步掌握写景的一般方法。 训练重点: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训练题目:仔细观察周围的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写一篇文章。 参考题:(1)学校百草园(2)建湖外滩(3)希望广场 课前准备:打印教案、学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训练时数:二课时 教学策略:课前布置学生选择一处熟悉的景点,细心观察,收集写作素材。 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示例分析和引导合作训练,使学生掌握抓住特点描绘景物的一般方法。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分组讨论、质疑和探究,然后各小组之间进行互动,使学生形成清晰的作文思路。 导写过程: 一、导入激趣 只要提到百草园,同学们都会想到鲁迅笔下的“高大的皂荚树”、“光滑的石井栏”、肥胖的“何首乌”,“碧绿的菜畦”。为什么名家能把看似平常的景物写得如此优美,让人赞不绝口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生自学课本147页知识短文“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解决下列问题:(小组讨论交流后,师生互动,结合本单元所学名篇佳作,及自己的写作经验,总结归纳出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 1、描写景物要抓住特点,景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景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形状、颜色、质地以及音响、气味等方面。 2、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1]观察和描写景物,要注意选择好观察点,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 观察景物的方法大致有四种: (a)定点观景。观察点固定,观察的景物固定。 (b)动点定景。从不同的位置和角度观察某一种景物,正如苏轼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c)移步换景.指随着立足点的移动,观察的对象或同一对象的角度也不断变化,这是游记散文常见的写法。 描绘景物时要按一定的顺序,常见的顺序有: (a)空间顺序、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等。 (b)时间顺序如写《日出》,可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写。 (c)逻辑顺序(先整体后局部) [2]观察和描写景物要多方面去发现和感知景物的特点。 我们习惯用视觉去感受描摹景物,其结果往往犹如一幅寂静的,并无多少生机的平面画作,如果我们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描摹景物,

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

《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教案 镇江新区大港中学孙艳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积累,了解本单元几篇写景美文在写法上的成功之处,作为自己习作的借鉴 2、结合本单元的写作指导语指导学生从多方面观察景物,多侧面感知景物特点。 3、注意把握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景物的特点。并选取特定的景点(或学生自选 喜爱的景物)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花一定的时间进行细致的观察,鼓励学生培养观察和思考习惯,多写观察日记,以求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对文本的阅读积累,了解本单元几篇写景美文在写法上的成功之 处,作为自己习作的借鉴 2.难点:注意把握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景物的特点,花一定的时间进行细致的观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只要提到百草园,同学们都会想到鲁迅笔下的“高大的皂荚树”、“光滑的石井栏”、肥胖的“何首乌”,“碧绿的菜畦”。为什么名家能把看似平常的景物写得如此优美,让人赞不绝口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生自学课本“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解决下列问题:(小组讨论交流后,师生互动,结合本单元所学名篇佳作,及自己的写作经验,总结归纳出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 1、描写景物要抓住特点,景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景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形状、颜色、质地以及音响、气味等方面。 2、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1]观察和描写景物,要注意选择好观察点,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

观察景物的方法大致有四种: (a)定点观景。观察点固定,观察的景物固定。 (b)动点定景。从不同的位置和角度观察某一种景物,正如苏轼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c)移步换景.指随着立足点的移动,观察的对象或同一对象的角度也不断变化,这是游记散文常见的写法。 描绘景物时要按一定的顺序,常见的顺序有: (a)空间顺序、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等。 (b)时间顺序如写《日出》,可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写。 (c)逻辑顺序(先整体后局部) [2]观察和描写景物要多方面去发现和感知景物的特点。 我们习惯用视觉去感受描摹景物,其结果往往犹如一幅寂静的,并无多少生机的平面画作,如果我们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描摹景物,那我们的文章就会生动得多。著名作家余光中说过:“我们期待的散文,,应该有声、有色、有味、有光。” 朱自清在《春》一文中,先写了红、粉、白各色花之后,用嗅觉写“花里带着甜味儿”,“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接着还用听觉写“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多富有诗意的春意啊!活生生的“满园春色关不住”! [3]观察和描写景物,要特别注意把握不同时间和地点的景物特点。 季节不同,景物就会有不同的特点,季节相同的不同地域,景物的特点也大有差别,只要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 宋代诗人杨万里就有这样的体会,他写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天呢,荷叶纵然还在,绝不会是“无穷碧”了。 我们刚刚读过的第四单元一组课文,分别写了一年四季不同景物的不同特点,春天,桃花、杏花、梨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夏天,“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秋天,“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冬天,“最妙的是下点小雪”,矮松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

景物描写要抓住特点

景物描写要抓住特点 在写作文时,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注意地域不同,景物的特点也不同。如南方与北方,平原与高山,城市与农村,其景色是各不相同的。如: 中国的古老文化是令人惊叹的,而这座城市则是悠久文化的集中体现。这里不但有闻名世界的八达岭长城、故宫、天坛、颐和园,更有凝聚人们智慧的现代化建筑物: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及新建的中央电视台发射塔…… 这段话的作者抓住最能代表北京这个城市的景物来写,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北京。 2.注意动静搭配。我们还可以抓住景物的变化来写,我们所观察到的景物有的是静止不动的,有的是活动变化的,因此在写景时既要对景物的静态进行描写,也要对景物的动态进行描写,做到动静结合,这样才能把景物的特点描写得更具体,更形象。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学期第8课《小镇的早晨》第一自然段是静态描写,写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第二自然段是动态描写,写小镇的早晨是热闹的。 3.注意景物的形状和颜色。除动静的变化之外,还有景物的形状,颜色的特点。如:湖水清澈见底,远处连绵不断的山峰倒影在平静的湖水中,显得更加青翠。这是,一阵微风吹来,刚才水平如镜的湖面,立刻泛起了鱼鳞般的波纹,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点点银光,湖上像撒满了珍珠一样,微风一过,湖面又恢复了平静。 再如《桂林山水》中对山水的描写:我攀登过峰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影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象一不小心就会载倒下来。 4.注意景物形状、颜色的变化。除动静的变化之外,景物的形状,颜色等往往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在描写景物的变化时,不仅要注意写出动静变化,还要注意景物的形状,颜色等发生的变化.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通通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 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那狗十分凶猛……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跟庙前的石头狮子一模一样……可是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 5.注意运用修辞手法。要想抓住景物的特点,并把这些特点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除了注意观察,学会积累之外,还要运用一些表现手法。比如说《桂林山水》中有这样一句,“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时一块无暇的翡翠。”这就是一个比喻句。虽然我从没见过漓江的水,但我在商场里见过碧绿的翡翠,就能想象出漓江水的颜色。还有《观潮》中写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梆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每当我读到这儿,就好像真的看到潮水向我猛冲过来似的。 写景时,我们可以从景物的形状,颜色和变化等方面抓住特征来描写,这几方面的描写并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相互穿插,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的,这样写出来的景物才能形象生动,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景物描写要有顺序 在作文中,我们观察和描写景物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怎样才能有顺序地写景呢?

多角度写景

多角度描写景物 一、教学目标: 1、由课文中的景物描写片段,感受不同角度的观察和描写。 2、提升观察能力,掌握描写方法。 3、写作训练 二、教学重点: 提升能力,学会观察和描写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图片游戏导入 1、请你在三秒内判断图片中的四块积木相同吗 2、请你观察下图中这是同一个人吗 3、请你比较下图中的气球大小 4、这四朵玫瑰相同的吗 5、请你观察下图的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游戏总结:你的发现 【明确】 角度不同,效果有别 由此可见,为了让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写作时可以采用多种角度,比如可俯视、仰视,也可近观、远望;可写静态,也可写动态;可从宏观着眼,也可从微观入笔;可写视觉形象,也可写听觉、嗅觉、触觉等形象;可以写现实景,也可以写想象虚景。通过多个角度描写景物,景物特点可以展现得更加充分、鲜明,让读者如临其境,更真切的感受到景物的魅力。 以下从几个方面提示如何多角度地描写景物。 第一,定点观察。就是选一个合适的固定位置,变换各种视角,对景物进行观察,

然后作细致描写。例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答谢中书书》,仰观“高峰入云”,俯视“清流见底”,平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观潮》,远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近看“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这样,观景的点各有变化,景物形态、色彩、情状各不相同,写出了景物的不同特点。 第二,移步换景。就是走动起来,变换远近距离、高低位置和各种视角,观察同一景物的不同侧面、局部,以及不同景物的各个方面,然后依次进行描写。例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陶渊明抓住渔人一路上走来看见的不同的景物,将我们一同带进了这个神秘仙境:世外桃源。激发的读者的兴趣,避免了平铺直叙。《社戏》写“我”得到家长的同意之后,跟小伙伴们乘船“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沿途所见夜景,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一一展现。写返程时所见景物,有清晰之景,有虚幻之景,有远景,有近景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各不相同,各呈异彩,细读之后会生出无穷的美感。 第三,观察和描写景物,要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体会不同的感觉、不同的形象。甚至可从现实之景延伸到想象之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例如鲁迅先生的《社戏》中这样一段描写:“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舍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善于调动多种感官来写,有嗅觉、视觉、听觉、触觉,使人身临其境。 第四、正面和侧面相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如《记承天诗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突出月光明亮,环境静谧,写的是静态美;“水中藻、荇交横”突出月色清丽淡雅,写的是动态美。动静结合,写出了月色的不同的特点。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