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杲(本)

合集下载

李杲对脾胃生理功能的基本观点

李杲对脾胃生理功能的基本观点

李杲对脾胃生理功能的基本观点李杲,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对脾胃理论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他在《脾胃论》中详细阐述了脾胃的生理功能及调理方法,对后世医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李杲对脾胃生理功能的基本观点。

一、脾胃为后天之本李杲认为,脾胃是人体后天的根本。

脾胃负责将食物消化吸收,化生为气血津液,滋养全身。

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皆需脾胃供养。

若脾胃功能失调,则气血生化乏源,脏腑失养,百病丛生。

二、脾胃与整体关系密切李杲强调脾胃与整体的关系密切。

他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脾胃为中央土脏,与其他脏腑关系尤为密切。

脾胃功能失调往往与其他脏腑病变相互关联,治疗时应从整体出发,调理各脏腑之间的关系。

三、脾胃升降是气机枢纽李杲认为,脾胃升降是人体气机运行的关键。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二者协调平衡,使体内气机升降有序。

若脾胃升降失调,则气机不畅,脏腑功能紊乱,导致多种疾病。

因此,调理脾胃升降是治疗许多疾病的重要方法。

四、脾胃虚是百病之源李杲指出,脾胃虚弱是许多疾病产生的根源。

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因素均可导致脾胃受损,进而引发多种疾病。

调理脾胃需注重补益脾胃之气,增强脾胃功能,预防疾病的发生。

五、调理脾胃应平衡饮食李杲认为,调理脾胃应从饮食入手。

饮食不节、偏食、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均可导致脾胃受损。

平衡饮食包括饮食有节、饮食多样化、饮食温度适宜等方面,以维护脾胃功能。

同时,应避免过度饮酒、吸烟等不良习惯。

六、调理脾胃应适当运动李杲认为,适当的运动有助于调理脾胃。

运动可以促进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强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

同时,运动还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有益于身心健康。

适当运动包括散步、太极拳、瑜伽等项目。

七、调理脾胃应保持良好的情绪李杲认为,保持良好的情绪对调理脾胃至关重要。

情志舒畅有助于脾胃运化功能正常进行。

相反,长期情绪压抑、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会导致脾胃功能紊乱。

李杲word文档

李杲word文档

2.2 补气升阳是补土派的主要治疗法则:内伤不足证的主要病机是元气不足或不能正常升发输布,对这一类疾病的主要治疗法则应当培补升发元气。

《脾胃论》说:“脾胃既虚,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

……甘温之剂生阳,阳生则阴长。

”又说:“脾胃不足之源,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从元气不足升降浮沉法,随证用药治之。

”在他创制的名方中,如补中益气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调中益气汤、清暑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都充分体现了补气升阳的法则,方中的主药都用了黄芪、人参、甘草、升麻、柴胡陈皮。

在《脾胃论·气运衰旺图说》中释义道:“黄芪、人参、甘草、当归身、柴胡、升麻,乃辛甘发散,以助春夏生长之用也。

”在清暑益气汤方后云:“脾胃不足之证,须少用升麻,乃足阳明、太阴引经之药也,使行阳道,自脾胃中右迁,少阳行春令,生万化之根蒂也。

更少加柴胡,使诸经右迁,生发阳明之气,以滋养之和气也。

”又云:“脾虚,缘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也;其次肺气受邪,为热所伤,必须用黄芪最多,甘草次之,人参又次之,三者皆甘温之阳药也。

……黄芪之甘温,以益肺气而固腠理,不令自汗而损其元气也;上喘、气喘、懒语,须用人参以补之;心火乘脾,须用炙甘草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

”又说:“桔皮……能助阳气之升而散滞气,又助诸甘辛为用也。

”可见他用这些方药的目的是补气升阳,而不在于增进饮食,补脾益胃。

《脾胃论》一书中共载方63首,用药97味,其中应用次数最多的是:甘草33次,人参、陈皮各27次,升麻24次,白术、当归各23次,黄芪22次,柴胡19次。

助消导的常用药如神曲9次,草豆叩5次,大黄、砂仁各3次,麦芽只用2次。

可以看出他立方用药的用意,充分说明其治疗内伤不足证的着眼点是培补升发元气,而不是助胃消化水谷补气升阳是补土派的主要治法——李杲学术思想探讨丁世芹刘善锁河南省濮阳市中医院,濮阳4570034制方用药法度李杲独创脾胃学说,强调脾胃不足,重视胃气升发,因而他在治疗上的特点,突出地表现为重视甘温补益、升阳益气,如升麻、柴胡、黄芪等药物在方剂中的运用,即使间用苦降,也仅仅是配合与权宜之计。

李杲的介绍

李杲的介绍
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从脾胃之生理病理到脾胃内伤病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提出了个人的一系列看法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脾胃内伤学说李杲亦被称之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又称其为补土派的代表
李杲
李杲的生平
• • • • • • 姓名:李杲 别名:东垣老人 国籍:中国 出生地:河北省正定县 简介 李杲,字明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晚年 自号东垣老人,生于1180年,卒于1251年。他是 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 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 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 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兰室秘藏
• 东垣对妇人病的独特 见解和丰富经验,载 于《兰室秘藏》一书。 其在妇科学的重要成 就,主要为建立了以 脾虚气陷、阴火乘土、 湿热下注为病机的妇 科病证治模式。
兰室秘藏对妇科的见解
• 1. 主要病机为气虚有火 脾胃气虚则脾胃运化功能 不足,影响脏腑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则运化 失职,影响水谷精微不能充分传输至五脏六腑, 致脏腑的生化代谢功能失调,而引起各种不同病 因的妇科病证。 • 2.妇人月经病及分娩半产亡血,东垣认为多与脾 胃虚及阴火有关。治疗大抵以补气升提或补血泻 火为主
见解2
• 1。东垣治妇人崩漏证以补益气血、升阳举 陷、泻火除湿为主要治则,随证加减 • 2.妇人带下病,亦多与脾胃气虚及阴火有关, 临床以湿热下注的方式呈现带下久治不愈
谢谢大家的欣赏
生平巨著
• 李氏在其启示下,对《内经》、《难经》等中医 经典著作研究颇深,并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 了一定的经验,更促使李氏在学术上取得成就。 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从脾胃之 生理、病理,到脾胃内伤病的病因、诊断及治疗, 提出了个人的一系列看法,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脾 胃内伤学说,李杲亦被称之为金元四大家之一, 又称其为补土派的代表。著有《脾胃论》、《内 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活法机要》、 《医学发明》、《东垣试效方》等。

李杲(中医各家学说及医案选讲义)

李杲(中医各家学说及医案选讲义)

李杲按:任应秋是国内当之无愧的中医各家学说学科创立者和带头人。

1961年任应秋主编了中医学院使用教材《中医各家学说及医案选讲义-宋元明清》。

1980年,任应秋对中医学术流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提出了医学发展史上存在着7大医学流派,他主编的全国高等中医学院教材《中医各家学说》第三版,即以7大医学流派为主线,分别介绍了105位医学家,全书共约60万字,可谓集历代著名医家学术经验和学术思想之大成。

本节选自《中医各家学说及医案选讲义-宋元明清》,1961年4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取其简洁。

在网上有每本25元标价出售,足见其文献价值。

李杲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

笔者认为,李杲提出的“内伤学说”极为重要,是治疗许多功能性疾病的利器,在当今临症中具有现实意义。

对于消化不良只会用酵母片之类的医生应该明白,西医院校的教给的东西,主要是如何把成药分配给病人;而中医却要医生掌握自制药物的办法,那些只会分拣药片的医生非常需要认真学习一下中医药学,以便在现代医学中发挥中国医学的医技之长。

李杲李杲,字明之,晚年号东垣老人,生于南宋时代(1180-1251年),金之真定人(今河北保定市)。

他從易州张元素学医,对于处方用药有深刻的造诣,同时,对“黄帝内经”、“难经”等古典著作的钻研也较深刻,通过临整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而提出内伤学说,形成一种独创性的理论。

李氏学说的产生和当时的客观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时正值金族和蒙古族统治集团侵略中原的战乱时期,人民生活极度困难,精神上的恐怖,无休止的劳役,以及饥饱失调的生活条件,都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因素。

人们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疾病,用当时所习用的伤寒法治疗,往往无效。

李氏目睹这种情况,便提出了新的见解,並根据其毕生经验,立法施治,收到良好效果,从而总结出一种具有独创性的理论。

他的学说的主导思想,是在阐明内伤病的致病原因和发病机理,所著“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都是为了阐发这一思想而提出来的。

“脾胃学说”创始人李杲

“脾胃学说”创始人李杲

“脾胃学说”创始人李杲作者: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1年第14期李杲,字明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他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

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

李杲生活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时有瘟疫流行,他见到许多人患了“大头天行”的病,头肿得像西瓜样,非常痛苦,便潜心钻研《内经》、《伤寒》等书,终于研究出了一张方子,治疗此病非常有效。

后来,他将这张方子刻在木碑上,插在人来人往的热闹地方,病者抄了回去,几乎没有治不好的。

有人还将这张方子刻在石碑上,以便流传更广,当时人们都以为是神仙留下的偏方,李杲也就有了“神医”之名。

李杲脾胃论的核心是“脾胃内伤,百病由生”。

这与《内经》中讲到的“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论点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十分强调胃气的作用。

同时,他还将内科疾病系统地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这对临床上的诊断和治疗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摘自《医林漫话》)■ 你问我答编辑:您好!我是《中国社区医师》的老读者,有一个问题想咨询一下:我父亲是河南省安阳县一所卫生院的退休职工,副主任医师,退休以后想在镇上开一家个体诊所,不知道有没有相关政策,以及需要哪些手续?另外我听说退休后开办个体诊所的要从个人的退休工资里扣钱,不知有没有这事?谢谢!河南省安阳县王东王医生:您好!申请诊所一般应该满足6大方面的要求。

1.申请人条件:由执业者本人提出申请;申请人必须具有本市本区常住户口;持有相关专业的《医师执业证书》或医师资格证书、《护士执业证书》;设置科目必须与所学相关专业一致并从事同一专业临床工作5年以上;非在职人员(指离退休、辞职人员);身体健康(有区卫生局指定的医院出具的体检合格证明)。

2.符合本市、本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在选址2~3 km范围内,无重复的医疗机构;设置科目以“拾遗补缺”为原则。

李杲的生平著作

李杲的生平著作

李杲的生平著作李杲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卒于元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终年71岁。

富甲一方。

曾从张洁古学医。

其医论以为饮食不节、劳役所伤及情绪失常,易致脾胃受伤、正气衰弱,从而引发多种病变。

对于发热的疾病,应分辨“外感”或“内伤”,对邪正的辨证施治应有明确的区别。

治法上重视调理脾胃和培补元气,扶正以驱邪。

于内伤脾胃的理论和治法均有贡献。

所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流传较广。

李东垣著李杲幼年就喜爱医学,曾捐款千金而跟随易州张元素学医,学了没有几年,就掌握了张氏的各种医学技术,除精通内科外,还擅长外科、五官科和针灸各科。

他在医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在金元各派学术争鸣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临证实践,创制并逐步完善了“补土派”的理论,为充实和发展中医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主要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和《兰室秘藏》等书,着重阐明了脾胃的生理功能,内伤病的致病、发病机理,鉴别诊断,治疗方药等一系列问题。

东垣认为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

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所由生。

这是李东垣内伤学说的一个基本论点。

据此创制了“甘温除大热”之法。

李氏根据脾胃的重要性而创立的补脾法,丰富了中医学治疗理论。

李氏的学术思想,是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并通过实践,对内伤病的致病因素,发病机理等作了深入细致的阐发,给后人治疗脾胃病指出了新的途径。

李氏主要著作有:《内外伤辨惑论》,成书于公元1231年,全书共二卷;《脾胃论》成书于公元1249年,全书共三卷;《兰室秘藏》三卷;《药象论》一卷;《医学发明》、《伤寒会要》等。

李杲对眼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李杲对眼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础气、血、精、津的生成情况。
关键词院眼病;病因病机;脾胃;饮食;劳役;李杲;学术思想
doi:10Leabharlann 3969/j.issn.1672鄄2779.2019.04.014
文章编号:1672鄄2779(2019)鄄04鄄0033鄄03
ZHANG Hong, ZHOU Jichun, DONG Shangpu (Basic Medical School, He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ebei Province, Shijiazhuang 050200, China) Abstract: Li Gao is one of the four famous schools in Jin鄄Yuan Dynasty, who founded the spleen鄄stomach theory. He had unique opinions and rich experience in the field of eye disease. Especially that, his opinions on the cause and mechanism of eye disease, which was fundamental in his clinical practice and prescription, had magnificent influence on the future generations. It was observed that, by comprehensively sorting out his academic works, Doctor Li thought that, the major cause of eye disease were improper diet and excessive labour, meanwhile he emphasized the influence of the Six exopathogens on the body, and that the mechanism of the disease relied mainly on the dysfunctional viscera, he stressed, in particular, the importantce of spleen and stomach, as well as the generating condition of the material foundation of qi blood and body fluid which keep the eye function in order. Keywords: ophthalmopathy; etiology and pathogenes; spleen and stomach; diet; corvee; Li Gao; academic thought

李杲

李杲

辨手心手背——手心手背温凉之不同,来诊断外感 与内伤 辨口鼻——内伤饮食劳倦,首先犯于脾胃,脾胃开 窍于口,而外感风寒首先犯肺,肺开窍于鼻 辨气少气盛——从口鼻呼吸和语言的有力无力及音 质 辨头痛——外感与内伤,都常见有头痛

辨筋骨四肢——出现以怠惰无力为特征的病理表现 辨食欲——观察食欲,可直接了解内在脾胃的功能 情况 辨渴——主要反映体内的津液情况 辨表证虚实——“有表证之虚实,有气血之虚实, 有脏腑之虚实,有阴阳之虚实” 辨劳役内热与阳明中热
1.
本书反映了东垣脾胃学说在临床方面的成就。它 丰富和补充了《内外伤辩惑论》和《脾胃论》的 内容,被认为是“东垣学术成就之集大成”者。
本书集中反映了李杲自制诸方。李杲立方有法, 有常有变,非常注意病情之出入而加减用药。李 氏对升阳除湿,理气顺气活血化瘀等治法亦深有 见地。
2.
《东垣试效方》
《东垣试效方》并非由李杲本人亲自完成,而是其弟子罗天益在《兰室秘藏》 的基础上,结合李杲临终前交予他的病案及方剂方面的资料,以方位主要内 容汇编而成。

李杲(1180年-1251年)
字明之,号東垣老人,后世多称为 李东垣 金元四大家之一,开创了补土派。由于李東垣生 活于北方,所以被誉为北医。 自幼喜爱医药,拜张元素为师


中国河北省正定县南城门(长 乐门)内的李杲雕像。
《内外伤辩惑论》
理论
《脾胃论》 《兰室秘藏》
李杲亲自完成
临床
罗天益整理
《东垣试效方》
李杲在完成上述二书后,从1249年至病逝的2年之间,抱病篇写了这本书, 取《黄帝内经 素问》“藏诸灵兰之室”之交,名之为《兰室密藏》。
• 分6卷,共21门。 • 全书涉及内,外,妇,儿,眼,耳鼻,口齿咽喉各科 • 以内科疾病占篇幅,16种常见内科疾病,分别各立一 门。 • 对于难以归类之证,列入杂病门。 • 外科有疮疡门,妇科有妇人门,门下有3论,分别阐 述了经闭经漏半产误用寒凉药之病理和治疗。 • 小二门则以惊风和癍症这两种常见疾病为重点。 • 五官科疾病则列有眼耳鼻门和口齿咽喉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氏家抄方》 《万氏家抄方》: 黄芪 人参 白术 甘草 陈皮 当归 升麻 柴胡 黄芩 芍药 半夏 主治:中气不足,挟感寒暑,致患疟疾。 主治:中气不足,挟感寒暑,致患疟疾。 《医便》: 医便》 黄芪 人参 白术 甘草 陈皮 当归 升麻 柴胡 半夏 贝母 茯神 酸枣仁 杞子 黄柏 主治:劳力伤神,饥饱失时,症类疟疾/复感风寒。 主治:劳力伤神,饥饱失时,症类疟疾/复感风寒。
(二) 对内伤病因病机的认识
病因(脾胃内伤三因论) 1 病因(脾胃内伤三因论) 夫饮食不节则胃病” (1)饮食不节 “夫饮食不节则胃病” 饮食不节→胃病→ 饮食不节→胃病→脾病 形体劳役则脾病” (2)劳役过度 “形体劳役则脾病” 劳役过度→脾病→ 劳役过度→脾病→胃病 (3)七情所伤 七情刺激→心火→ 七情刺激→心火→元气受损 火乘土位
主要著作: 二 主要著作:
内外伤辨惑论》1247年 1 《内外伤辨惑论》1247年 3卷 主要讨论内伤/ 主要讨论内伤/外感 脾胃论》1249年 2 《脾胃论》1249年 3卷 是其脾胃学说的代表作 全书列方60 60余首 全书列方60余首 兰室秘藏》1276年 3 《兰室秘藏》1276年 3卷 分述内, 分述内,外,妇,儿临床各科 有不少李杲的自制方 4 罗天益还整理出版李杲《医学发明》、 活法机要》 东垣先生试效方》 《活法机要》、《东垣先生试效方》。
元气充足
脏腑正常 水谷之气下流 生机消沉
阴火下潜
脾气不升
元气亏乏
脏腑失调
阴火上升
在升发的同时, * 在升发的同时,注重潜降阴火 胃气升发——主要的,基本的; 主要的, 胃气升发 主要的 基本的;
相反 相成
阴火潜降——次要的,权宜的; 次要的,权宜的; 阴火潜降 次要的 脾胃受损, 脾胃受损,升降浮 沉运动就发生障碍 久降而不能升 久升而不能降
内外伤辨惑论》 《内外伤辨惑论》
必肌体扪摸之壮热,必躁热闷乱,大恶热,渴而 必肌体扪摸之壮热,必躁热闷乱,大恶热, 饮水,以劳役过甚之故。亦身疼痛,始受病之时, 饮水,以劳役过甚之故。亦身疼痛,始受病之时, 特与中热外得有余之证相似; 特与中热外得有余之证相似; 若误与白虎汤,旬日必死。 若误与白虎汤,旬日必死。 此证脾胃大虚,元气不足, 此证脾胃大虚,元气不足,口鼻中气皆短促而上 至日转以后,是阳明得时之际,病必少减。 喘,至日转以后,是阳明得时之际,病必少减。 若是外得中热之病,必到日晡之际,大作俨语, 若是外得中热之病,必到日晡之际,大作俨语, 其热增加,大渴饮水,烦闷不止,其劳役不足者, 其热增加,大渴饮水,烦闷不止,其劳役不足者, 皆无此证,尤易为分解。若有难决疑似之证, 皆无此证,尤易为分解。若有难决疑似之证,必 当待一二日求医治疗,必不至错误矣。 当待一二日求医治疗,必不至错误矣。
精气(行春夏之令) 精气(行春夏之令)
肺 脾
饮食 运化 升已而降 (行秋冬之令) 行秋冬之令)

(胆少阳春升之气) 胆少阳春升之气)
膀胱
糟粕
(3) 升发是主要的,基本的 升发是主要的,基本的; 潜降是次要的,权宜的; 潜降是次要的,权宜的; * 特别强调升发和生长方面
水谷之气上升 生机活跃
脾气升发
古今医统》 《古今医统》:
黄芪 人参 白术 甘草 陈皮 当归 升麻 柴胡 防风 白芷 川芎 主治:中气不足,致患皮肤瘙痒。 主治:中气不足,致患皮肤瘙痒。
《济阳纲目》: 济阳纲目》
黄芪 人参 白术 甘草 陈皮 当归 升麻 柴胡 钩藤 主治:中气不足,颤振。 主治:中气不足,颤振。
济阳纲目》 《济阳纲目》:
“因喜怒忧怨,损耗元气,资助心火,火与元气不两立, 因喜怒忧怨,损耗元气,资助心火,火与元气不两立, 火胜则承其土位,此所以病也。 火胜则承其土位,此所以病也。” “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承其土位” 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承其土位”
2 病理 (1) 气火失调 气食少火,少火生气(生理之火) 气食少火,少火生气(生理之火) 《内经》 内经》 壮火食气,壮火散气(病理之火) 壮火食气,壮火散气(病理之火)
“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 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 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胞络之火, 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胞络之火, 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 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 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 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 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 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盖阴 火上冲,则气高喘而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 火上冲,则气高喘而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脾胃之气下 使谷气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营卫, 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营卫,则 不任风寒,乃生寒热,此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 不任风寒,乃生寒热,此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
脾胃气虚 气火失调 内伤 热中 病机 阴火亢盛
肢体沉重 四肢不收 怠惰嗜卧 神疲气短 火热上行独燎其面 身热而烦蒸蒸躁热 三焦九窍积热
升降失常
不任风寒乃生寒热 大便泄泻 九窍不通
(三)内伤与外感的鉴别 辨证与中热颇相似 复有一节,乘天气大热之时, 复有一节,乘天气大热之时,在于路途 中劳役得之,或在田野间劳形得之; 中劳役得之,或在田野间劳形得之;更或 有身体薄弱,食少劳役过甚; 有身体薄弱,食少劳役过甚;又有修善常 斋之人,胃气久虚,而因劳役得之者。 斋之人,胃气久虚,而因劳役得之者。皆 与阳明中热白虎汤证相似。 与阳明中热白虎汤证相似。
• 苟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 苟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 忧恐,劳役过度,而损耗无气。既脾胃虚衰, 忧恐,劳役过度,而损耗无气。既脾胃虚衰, 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脾胃之证,始得 脾胃之证, 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 脾胃之证 之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 之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 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 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然 然 而与外感风寒所得之证颇同而理异。 而与外感风寒所得之证颇同而理异。内伤脾 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 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外 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内为不足, 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内为不足,不足者 补之。……内伤不足之病,苟误作外感有余 补之。 内伤不足之病, 内伤不足之病 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 惟当甘温 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惟当甘温 惟当 之剂,补其中,升其阳, 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盖温能除大热, 盖温能除大热, 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今立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 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今立补中益气汤。
黄芪(蜜炙) 黄芪(蜜炙)人参 白术 甘草 陈皮 当归 升麻 柴胡 木香 香附 青皮 桂枝 川芎 主治:中气不足,浑身发麻。 主治:中气不足,浑身发麻。
风(春)升生 地气升浮 热(夏)浮长 长夏) 湿(长夏)化成 燥(秋)降收 天气沉降 寒(冬)收藏 万物生长 长夏土气居 中为枢纽 万物收藏
此为四季之气升降浮沉的规律, 此为四季之气升降浮沉的规律, 亦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形式。 亦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形式。
凋零潜藏 秋 岁半 以前, 以前, 天气 主之, 主之, 阳气 升浮 冬 岁半 以后, 以后, 地气 主之, 主之, 阳气 降沉 升已而降, “升已而降,降已而 如环无端。 升,如环无端。” 惟有长夏土气居于 中央为枢纽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 黄芪(重用) 黄芪(重用) 人参 白术 炙甘草 升麻 柴胡 陈皮 当归
益胃升阳汤: 益胃升阳汤:黄芪 人参 白术 升麻 柴胡 陈皮 炒神曲 当归 生黄芩 圆明内障升麻汤: 圆明内障升麻汤:黄芪 升麻 当归 干姜 黄芩
炙甘草
人参 白术 炙甘草 柴胡 羌活 防风 葛根 白芍 五味子 茯苓 黄连
先天之精
元气
脾 胃 运 化
水谷精微
基本观点: 基本观点:
元气秉受于先天, 元气秉受于先天,确需后天脾胃之气的不 断滋养,一旦脾胃伤损则元气不能得其养, 断滋养,一旦脾胃伤损则元气不能得其养,元 气衰则诸病所由生。 气衰则诸病所由生。
先天 精气
元气
滋养
健康
脾胃
2
脾胃为升降枢纽
(1)升降浮沉是自然界一切事物的主要运 动形式
余在大梁,凡所亲见,有表发者, 余在大梁,凡所亲见,有表发者,有以巴 豆推之者,有以承气汤下之者, 豆推之者,有以承气汤下之者,俄而变结 发黄,又以陷胸汤、丸及茵陈汤下之, 胸、发黄,又以陷胸汤、丸及茵陈汤下之, 无不死者。盖初非伤寒,以调治差误, 无不死者。盖初非伤寒,以调治差误,变 而似真伤寒之证,皆药之罪也。往者不可 而似真伤寒之证,皆药之罪也。 来者犹可及,辄以平生已试之效, 追,来者犹可及,辄以平生已试之效,著 内外伤辨惑论》一篇,推明前哲之余论, 《内外伤辨惑论》一篇,推明前哲之余论, 历举近世之变故,庶几同志者,审其或中, 历举近世之变故,庶几同志者,审其或中, 触类而长之,免后人横夭耳!僭易之罪, 触类而长之,免后人横夭耳!僭易之罪, 将何所逃乎? 将何所逃乎?”
李 杲
生平简介: 一.生平简介: 生平简介
李杲, 字明之, 李杲 , 字明之 , 晚号 东垣老人,宋金时真定( 东垣老人,宋金时真定( 今河北正定县)人,金元 今河北正定县) 四大家之一, 四大家之一,创立脾胃学 说,被后世称为“补土派 被后世称为“ 鼻祖。 ”鼻祖。
“向者壬辰改元,京师戒严,迨三月下 向者壬辰改元,京师戒严, 受敌者凡半月,解围之后, 旬,受敌者凡半月,解围之后,都人之不受 病者,万无一二,既病而死者,继踵而不绝。 病者,万无一二,既病而死者,继踵而不绝。 都门十有二所,每日各门所送,多者二千, 都门十有二所,每日各门所送,多者二千, 少者不下一千,似此者几三月, 少者不下一千,似此者几三月,此百万人岂 俱感风寒外伤者耶?大抵人在围城中, 俱感风寒外伤者耶?大抵人在围城中,饮食 不节,及劳役所伤,不待言而知。 不节,及劳役所伤,不待言而知。由其朝饥 暮饱,起居不时,寒温失所,动经三两月, 暮饱,起居不时,寒温失所,动经三两月, 胃气亏乏久矣,一旦饱食大过,感而伤人, 胃气亏乏久矣,一旦饱食大过,感而伤人, 而又调治失宜,其死也无疑矣。 而又调治失宜,其死也无疑矣。非惟大梁为 远在贞祐兴定间,如东平,如太原, 然,远在贞祐兴定间,如东平,如太原,如 凤翔,解围之后,病伤而死,无不然者。 凤翔,解围之后,病伤而死,无不然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