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杲的生平著作

合集下载

医中之王道——补土派大师李杲

医中之王道——补土派大师李杲

论普及 、 学术群落的繁衍等等 , 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 结果 , 产生了以刘完素 ( 河间) 张从正 ( 、 子和)李杲 、 ( 东垣 )朱震亨( 、 丹溪) 为代表的金元 四大家。他们
都是笃重实践的上工 , 又是理论巨擘 , 他们技术全面
又各有专长。刘完素治病多用寒凉 , 举火热之大旗 , 被称 为 主火派 ; 张从 正 以攻 邪 为先 , 称 为攻 邪 派 ; 被 李杲重视脾 胃, 被称为补土派 ; 朱震亨强调滋阴降火 的重要性 , 被称为滋阴派 。四大家在 当世时就已负 盛名。其中之一的李杲创脾胃论 的卓越成就彰明于 后世, 他继承张仲景 、 乃师张元素和历代名家的学术
关■词 : 李果 ; 土派 补
中圈分类号 : 4 .6 R 29 4
文献标识码 : A
在中医学学术史上 , 李杲( 东垣) 医人皆知 , 他的
( 公元 18 10年 )金 亡 时 , 5 , 年 5岁 , 人元 1 乃 终 , 7年
名方补中益气汤等也无 人不晓, 几乎每个 医生都使
精华 , 在实践中光大医德传统。他 自称东垣老人 , 出
于对 他 的尊敬 , 人称 他 为东 垣 或 东 垣 先生 。在 明 后
代万历年间, 北京三皇庙改为先医庙 , 在主殿供奉伏 羲、 神农 、 黄帝的神像两庑分列历代 2 位名医的塑 8 像, 李东垣居东庑第 1 4位, 在这里他和其他名医每
晚号东垣老人。生 于金代世宗 大定 二十年庚子 年

5 ・
维普资讯
的方剂录为一编 , 集验方》 名《 。李杲孝敬长辈 , 据 《 医学发 明 ・ 记载 , 2 序》 他 0岁时 :值母 王氏寝 疾。 “ 公待 , 色不满容 , 夜不解衣, 遂厚礼求。青少年时期 ”

第三章金元以前著名医家

第三章金元以前著名医家
虚为本,痰、火、风、瘀为标
三、评价
复习思考题:
试述刘完素火热论的主要内容。他有何主要著作?
原文背诵:
1、“风本生于热,以热为本,以风为标,凡言风者,热也,热则风动。”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
2、“风热胜湿为燥。”(《素问玄机原病式·燥类》)
3、“五志过极,皆为热甚”(《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
寒—————火热不可相兼
火极似水(假象)
(三)、对杂病的发挥
1、消渴《三消论》
·对消渴认识:
“若饮水多而小便多者,名曰消渴”
“若饮食多而不甚饥,小便数渐瘦者,名曰消中;若渴而饮水不绝,脚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名曰肾消”
·对病机认识:
“如此三消者,其燥热一也,但有微甚耳”
·治疗:
“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
·临证运用:
1、常用养血之品,四物汤化裁调治妇产科疾病。
“男子调其气,女子调其血”,临证常用当归、白芍熟地等养血之品。
2、注重气血关系,气血双补,行气活血。陈氏根据气血理论创立了桂枝桃仁汤、地黄通经丸、万病丸、温经汤等妇科方剂。
(二)确立妇产科证治纲领
·在脏腑辨证中,抓住肝脾二脏作为妇产科证治纲领,指出肝脾损伤是月经不通等妇产科病症的主要环节。
除肠胃燥热之甚,济一身津液之衰。
使道路散而不结,津液生而不枯,气血利而不涩,则病己矣”
·现代分类:上、中、下消
主症:多饮、多食、多尿、消瘦
病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
病机:阴虚燥热。
治疗:滋阴治本,清热治标。
药方:白虎加人参、玉女 、六味。
2、中风
·对病机的认识:
唐宋前:“外风”立论
刘完素:“内风”立论,主“心火暴甚”说

中国历史故事:妙手仁心的名医李杲

中国历史故事:妙手仁心的名医李杲

152019.09名医坐堂亨小的时候,十分热心读书。

他读书必须知道书中所讲的意思,并且将它理解吸收。

在他年轻的时候读经书 渴望能够入仕途做官,但是后来他考了两次科举都没有过。

在朱震亨母亲染上疾病后 他开始走上学医之路,四处求学,在全国各地拜访名医热衷于医学。

朱震亨非常的谦虚,每次求学时都带着自己的真心求学。

他在杭州拜访当地的一位名医罗知悌时候,前前后后一共十次去求见罗知悌,却都遭到了拒绝。

但是朱震亨并没有放弃,仍然每天都拱着手毕恭毕敬的站在罗知悌的家门口,就连刮大风下大雨也没有过丝毫的松懈。

罗知悌被朱震亨的诚心求学所打动了,便收朱震亨为自己的门徒,把自己从医多年的经验和心得传授给朱震亨。

从朱震亨的求学经历中 我们不难看出来他的意志坚定,心怀诚意。

我们也钦佩他这种诚心求学的精神。

心怀百姓,常常为百姓做贡献朱震亨走上医生的道路拥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方面是朱震亨的母亲沾染上了疾病,朱震亨想要通过学医来治好母亲的病;而另一个方面便是朱震亨有一颗为百姓服务,惠民乡里的心。

朱震亨常常为百姓着想,为百姓挺身而出。

在朱震亨居住的乡里,有一个灌溉农田的水塘。

可是因为塘的堤岸坏了,常常引发旱灾,导致百姓们的农田旱死而没有收成。

朱震亨便去积极的组织乡里的人,去兴修水利,来修理这个水塘。

大家在朱震亨的组织带领下,把水塘的堤岸进行了加固,并且又开凿了三条水渠,让农田得到了灌溉。

这样的做法使百姓们都得到了好处,所以百姓们都非常爱戴朱震亨。

朱震亨在平时给百姓治病时候,也尽心尽力,总是心中怀着一颗医者之心,竭力为百姓服务,为百姓着想。

为后世人留下著作在朱震亨晚年的时候,开始对自己多年的行医心得经验开始进行整理,并且制作著作留传给后人。

在朱震亨晚年即将逝去的时候,并没有留下什么遗嘱,只是将自己的侄子喊到自己身边,并且叮嘱侄子医学难以懂,要谨慎行医。

然后就端坐好,就逝去了。

朱震亨形成了自己的新说法,自己新成一家,并且朱震亨通过了自己多年以来行医临床治疗的经验,创立了“相火论”的学说。

李杲的生平著作

李杲的生平著作

李杲的生平著作李杲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卒于元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终年71岁。

富甲一方。

曾从张洁古学医。

其医论以为饮食不节、劳役所伤及情绪失常,易致脾胃受伤、正气衰弱,从而引发多种病变。

对于发热的疾病,应分辨“外感”或“内伤”,对邪正的辨证施治应有明确的区别。

治法上重视调理脾胃和培补元气,扶正以驱邪。

于内伤脾胃的理论和治法均有贡献。

所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流传较广。

李东垣著李杲幼年就喜爱医学,曾捐款千金而跟随易州张元素学医,学了没有几年,就掌握了张氏的各种医学技术,除精通内科外,还擅长外科、五官科和针灸各科。

他在医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在金元各派学术争鸣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临证实践,创制并逐步完善了“补土派”的理论,为充实和发展中医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主要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和《兰室秘藏》等书,着重阐明了脾胃的生理功能,内伤病的致病、发病机理,鉴别诊断,治疗方药等一系列问题。

东垣认为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

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所由生。

这是李东垣内伤学说的一个基本论点。

据此创制了“甘温除大热”之法。

李氏根据脾胃的重要性而创立的补脾法,丰富了中医学治疗理论。

李氏的学术思想,是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并通过实践,对内伤病的致病因素,发病机理等作了深入细致的阐发,给后人治疗脾胃病指出了新的途径。

李氏主要著作有:《内外伤辨惑论》,成书于公元1231年,全书共二卷;《脾胃论》成书于公元1249年,全书共三卷;《兰室秘藏》三卷;《药象论》一卷;《医学发明》、《伤寒会要》等。

李 杲 - 河南中医学院精品课程网

李 杲 - 河南中医学院精品课程网

1、脾胃学说的学术渊源
脾胃学说导源于《内经》:其关于脾胃主水谷精微 运化,主肌肉,为血气化生之源等论述, 奠定了脾胃学说 理论基础。 《伤寒杂病论》:“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保胃气, 存津液”,“四季脾旺不受邪”等奠定了脾胃学说临床证 治基础。 钱乙:提出小儿脾胃柔弱忌用攻下,用益黄散、七味 白术散、异功散等顾护脾胃思想,对李杲不无启示。 张元素:阐发脏腑辨证,详论中药归经,使辨治脾胃病 有了重要依据。
2、论述脾胃的功能
(1)脾胃与元气的关系
脾胃为滋养元气之源
(2)脾胃为精气升降运动的枢钮
自然界的升降浮沉 人体精气的升降沉浮:关键在于脾胃 重视胆气的升发作用
3、对内伤热中证的阐发
(1பைடு நூலகம்内伤热中证的定义
是指因脾胃内伤所造成的,虚性的或者 本虚标实的火热邪气。 病机关键是: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2、张景岳
东垣发明内伤一证,其功诚为不小,凡其所 论,有的确不易者。
3、叶桂
气分本虚,卫少外护,畏寒怯冷· · · · · · 历举益 气法,无出东垣范围,俾清阳旋转,脾胃自强, 偏寒偏热,总有太过不及之弊。补中益气加味。 (临证指南医案· 脾胃门)


一、生平及著作
二、主要学术思想 三、对后世医家的影响 四、学术评价 重点
一、生平及著作
李杲,字明之,世居真定的东垣地区 (今河北正安),因此晚年自号东垣老人。
《内外伤辨惑论》 《脾胃论》 《兰室秘藏》 《医学发明》
二、主要学术思想
1、脾胃学说的学术渊源
2、论述脾胃的功能 3、对内伤热病的阐发
(2)内伤热中证的病因
饮食不节
劳役过度
精神刺激
(3)内伤热中证的症状

李杲的介绍

李杲的介绍
李杲
李杲的生平
• • • • • • 姓名:李杲 别名:东垣老人 国籍:中国 出生地:河北省正定县 简介 李杲,字明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晚年 自号东垣老人,生于1180年,卒于1251年。他是 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 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 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 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
脾胃论
• 1.李东垣脾胃论的核心是:“脾胃内伤,百 病由生。 • 2.对于内伤疾病,他认为以脾胃内伤最为常 见,其原因有三:一为饮食不节;二为劳 逸过度;三为精神刺激 • 治法:是提倡按四时的规律,对实性的病 邪采取汗、吐、下的不同治法。他还十分 强调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强调虚者补之, 实者泻之,不可犯虚虚实实的错误
兰室秘藏
• 东垣对妇人病的独特 见解和丰富经验,载 于《兰室秘藏》一书。 其在妇科学的重要成 就,主要为建立了以 脾虚气陷、阴火乘土、 湿热要病机为气虚有火 脾胃气虚则脾胃运化功能 不足,影响脏腑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则运化 失职,影响水谷精微不能充分传输至五脏六腑, 致脏腑的生化代谢功能失调,而引起各种不同病 因的妇科病证。 • 2.妇人月经病及分娩半产亡血,东垣认为多与脾 胃虚及阴火有关。治疗大抵以补气升提或补血泻 火为主
见解2
• 1。东垣治妇人崩漏证以补益气血、升阳举 陷、泻火除湿为主要治则,随证加减 • 2.妇人带下病,亦多与脾胃气虚及阴火有关, 临床以湿热下注的方式呈现带下久治不愈
谢谢大家的欣赏
生平巨著
• 李氏在其启示下,对《内经》、《难经》等中医 经典著作研究颇深,并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 了一定的经验,更促使李氏在学术上取得成就。 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从脾胃之 生理、病理,到脾胃内伤病的病因、诊断及治疗, 提出了个人的一系列看法,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脾 胃内伤学说,李杲亦被称之为金元四大家之一, 又称其为补土派的代表。著有《脾胃论》、《内 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活法机要》、 《医学发明》、《东垣试效方》等。

中医各家学说李东垣

中医各家学说李东垣

宋濂在《元史•李杲传》中记载:“李杲字明之,镇人也,世以赀雄 乡里。杲幼岁好医药,时易人张元素以医名燕、赵间,杲捐千金从之
学,不数年尽传其业。家既富厚,无事于技,操有余以自重,人不敢
以医名之。大夫士或病其资性高謇,少所降屈,非危急之疾,不敢谒 也。其学于伤寒、痈疽、眼目病为尤长。”
李杲20多岁时,其母患病,里中数名医生前来诊治,寒热温凉,所言 不一,施治各异,均治疗无效,郁郁而终,莫知究系何病。这件事对 李杲的触动极大,深自痛悼,极为自责,从此立志学医。 他听闻易水的张元素先生在燕赵(今河北、山西)一带很有名望,便 携重金前往易州,拜师学医。他儒学功底深厚,又忠信刻苦,不数年, 不但尽得张先生所学,且其成就在其师之上。
的是用木棉做的黑帐子,被子几年才更换一次;他还不饮酒、不听音 乐、不近女色,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俭朴的皇帝。
东垣家境富厚,学医之后,并未行医,而是到济源(今河南济源县)
做了监税官。
当时当地疫疠流行,俗称大头天行,亡于此疾者甚多。东垣为此心中 难过,寝食难安,他循流探源,考据经典,结合时疫,制定了著名的
“普济消毒饮”,活人无数。时人称之为仙方,刻于石碑,广为流传,
传为千百年来的医林佳话。
普济消毒饮: 黄芩(酒炒,15克) 、黄连(酒炒,15克) 、陈皮(去白,6克) 、 甘草(生用,6克) 、玄参(6克) 、柴胡(6克)、 桔梗(6克) 、 连翘(3克)、板蓝根(3克)、 马勃(3克)、 牛蒡子(3克)、 薄荷(3克)、 僵蚕(2克) 、升麻(2克)。 芩连皮草玄柴梗,翘板马牛薄蚕升。
脾胃土气居中为脏腑精气之转枢。气机升降运动虽然与各脏腑均有关
系,但总赖脾升胃降。 脾主升清,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

李 杲分课件共21页文档

李 杲分课件共21页文档

▪ 脾胃俱虚——不能食而瘦
▪ 脾实邪气盛——少肥食而而四肥肢不举
形盛 气虚
▪ 胃伏火于气分——善食而瘦
脾胃之气的盛衰
2.脾胃为精气升降运动的枢纽
▪ 春生夏长,皆从胃中出也 ▪ 脾胃受损病变:
▪ 下泄而久不能升——有秋冬而无春夏 ▪ 久升而不降——有春夏而无秋冬
脾胃受伤,百病由生 土为万物之母
升降息则 气立孤危
遣药制方特点
▪ 随证用药,不执成方 ▪ 剂量小,药味多 ▪ 善用风阳药 ▪ ——升阳举陷、升阳除湿、升阳
散火
END
1.致病原因
▪ 饮食不节 ▪ 劳役过度 ▪ 精神刺激 ▪ 身体素弱者,更易发病
2.1 气火失调
▪ 气——元气 ▪ 火——阴火 ▪ 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阴火
▪ 《内经》: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少火生气,壮火散气。
▪ 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 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
▪ 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
散火汤
甘温除热
▪ 1.补中 ▪ 2.升阳 ▪ 3.散火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甘温除热
1.补中
▪ 甘温除热法的基本作用 ▪ 阴火发生的前提----脾胃虚弱 ▪ 药物----参 芪 草
甘温除热
2.升阳
▪ 升发脾胃阳气 ▪ 药物------质地空疏 气味轻薄 ▪ 升麻 柴胡 防风 葛根-----▪ 风生升
甘温除热
3.散火
(一)对脾胃生理功能的阐发
▪ 1.脾胃与元气的关系 ▪ ▪ 2.脾胃为精气升降运动的枢

1.脾胃与元气的关系
▪ “元气先= 天真气+ 后天胃气 ▪ 卫“气夫、元生气发、诸谷阳气上、升荣之气气、,清气胃、气 ▪ 此六者,皆饮食入胃,谷气上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杲的生平著作
李杲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卒于元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终年71岁。

富甲一方。

曾从张洁古学医。

其医论以为饮食不节、劳役所伤及情绪失常,易致脾胃受伤、正气衰弱,从而引发多种病变。

对于发热的疾病,应分辨“外感”或“内伤”,对邪正的辨证施治应有明确的区别。

治法上重视调理脾胃和培补元气,扶正以驱邪。

于内伤脾胃的理论和治法均有贡献。

所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流传较广。

李东垣著
李杲幼年就喜爱医学,曾捐款千金而跟随易州张元素学医,学了没有几年,就掌握了张氏的各种医学技术,除精通内科外,还擅长外科、五官科和针灸各科。

他在医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在金元各派学术争鸣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临证实践,创制并逐步完善了“补土派”的理论,为充实和发展中医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主要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和《兰室秘藏》等书,着重阐明了脾胃的生
理功能,内伤病的致病、发病机理,鉴别诊断,治疗方药等一系列问题。

东垣认为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

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所由生。

这是李东垣内伤学说的一个基本论点。

据此创制了“甘温除大热”之法。

李氏根据脾胃的重要性而创立的补脾法,丰富了中医学治疗理论。

李氏的学术思想,是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并通过实践,对内伤病的致病因素,发病机理等作了深入细致的阐发,给后人治疗脾胃病指出了新的途径。

李氏主要著作有:《内外伤辨惑论》,成书于公元1231年,全书共二卷;《脾胃论》成书于公元1249年,全书共三卷;《兰室秘藏》三卷;《药象论》一卷;《医学发明》、《伤寒会要》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