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小麦赤霉病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小麦赤霉病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对广 大种植 户 造成 巨 大 的经 济 损失 。 此外 , 病 麦对 人
畜 的健康也 有 较大影 响 。
能够减轻赤霉病的发生频率n 。 赤霉病侵染小麦后 , 主要引起苗腐 、 穗腐 、 茎基腐 、 秆腐 , 其 中影响最严重
的是穗 腐 。
1 小 麦赤 霉 病 的病 原 菌及 侵 染情 况
小 麦 赤 霉 病可 由镰 刀 属 的多 种 镰 刀 菌 引起 。 国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1 1 - 2 4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 面上 ) 项 目( 3 1 2 7 1 8 1 5 ) 现 代 农 业 产 业 技 术体 系建 设 专 项 ( C A R S 一 1 4 ) 作者简介 : 崔 航( 1 9 8 7 一 ) , 男, 硕士 ; 专 业 方 向 为谷 物 品 质与加工。 王晓曦 , 男, 教 授; 专 业方 向为谷物 品质与加工。
1 . 1 小麦 赤霉病 的侵染性 状
赤霉 病对 小麦 侵染 的最重要 时期是 小麦 对赤 霉 病 的初 侵 染 源 和菌 丝 生长 抗 性 最差 的时 刻 。 小 麦 开 花期 是 小 麦赤 霉 病 最 易感 病 时 期 , 至 小 麦灌 浆 期 时
病 原 菌对 小 麦 的侵 染 力 下 降 。 去 除 雄 蕊 的 小 麦
国 内外 农业 礴
小麦赤霉病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崔 航 ,王 晓曦 ,付 奎 ,邹恩 坤 ,丁艳 芳 4 5 0 0 0 1 ) ( 河 南工 业 大学粮 油食 品 学院 ,郑 州

要 :赤 霉病作 为 小麦 常见 病症 的一 种 ,近年 来发 生 的越 来越 频繁 。本 文 筒述 小麦 赤霉病 发 生 的性
病 主 要 发生 在 气 候湿 润 的长 江流 域 , 淮 河 流 域及 珠

不同小麦品种对赤霉病抗性研究

不同小麦品种对赤霉病抗性研究
关键词 : 小麦品种 ; 赤霉病 ; 抗病性 中图分 类号 ¥ 1. 52 1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10 7 3 (0 6 0 0 7— 7 1 20 )4—12- 1 2 0
小麦赤霉病 (,brl n )是小麦上 的主要病 害, Cbe l i ea船 e
庐 江县 20 、 0 022 3年小 麦赤霉 病连 续 重发 , 0 严重 影 响 了小 麦 的产量 和 品质 。为 了解 不 同小 麦 品种 对 赤 霉 病 的 抗性
22 小麦赤霉见期 4
月2 5日, 4 2 至 月 8日, 各品种均已发病 , 以豫麦 1 8发病 最重 , 病穗率达 4 5 %。调查结果列于表 2 可以看 出, .7 , 各
品种 病 情扩 展 及发 病 程度 差 异较 大 , 皖麦 4 、 麦 18病 3扬 5
维普资讯
l2 2
安徽农学通报 , n u A 。e B l 2 0 ,2 4 : 2 A h i Si u .0 6 1 ( ) 1 . 1 2
不 同小 麦 品 种 对 赤 霉 病 抗 性 研 究
孙俊铭 韦 刚 马爱 国 孙定红 马方 中 张启 高 郑 先报 凌代芬
施 65k ; 期追 肥 等 其 它栽 培 管 理 措 施各 小 区均 一 致 。 . g后
播种后第 2 ( 03年 l d 20 0月 2 9日) 施用 5 % 丁草胺 E 0 C
22 1 m 除草 ; 试验 期 间 不 防治 小 麦 赤 霉 病 等 小 麦 .5 h / 整个 病 害 , 防治虫 害 。 只
14 调 查 内 容 与 方 法 .
豫 麦 l / 9 / 4 5 4 6 4 9 / 2 4 1 / 54 1 85 6 82 2 4 2 / / / 4 1 / 34 1 / 63 5 . 扬 麦 l 8 /4 3 3 4 3 4 5 4 8 / l / 34 1 / 64 6 . 5 2 2 / l / / / 4 I 4 1 /4 4 1 9 8 8

抗赤霉病高产小麦品种华成麦1688的选育及栽培要点

抗赤霉病高产小麦品种华成麦1688的选育及栽培要点

抗赤霉病高产小麦品种华成麦1688的选育及栽培要点一、选育背景随着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小麦赤霉病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成为严重的病害之一,给小麦的种植和生长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应对赤霉病的挑战,各地的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公司积极开展了抗赤霉病高产小麦品种的选育工作。

小麦品种华成麦1688就是其中的一例,它通过对小麦的品种改良和育种,成功地培育出了一种抗赤霉病、高产的小麦品种,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二、选育过程华成麦1688的选育过程主要包括对小麦种质资源的筛选和育种方法的改良。

在种质资源的筛选中,科研人员从全球范围内收集了大量的小麦种质资源,经过多年的试验和比较,选出了一些具有较强抗病能力和高产性的种质资源。

在育种方法的改良方面,科研人员采用了现代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的技术手段,通过对小麦基因的改良和转移,成功地培育出了抗赤霉病、高产的小麦品种。

三、品种特点华成麦1688的品种特点主要包括抗赤霉病、高产和适应性广。

它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能够有效地抵抗赤霉病的侵害,保证了小麦的生长和产量。

它还具有较高的产量,能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实现稳定的丰收。

华成麦1688的适应性也很广,能够适应不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为小麦的种植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四、栽培要点为了保证华成麦1688的生长和产量,农民在栽培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要点:土壤肥力要求:华成麦1688对土壤肥力要求较高,种植地点的土壤应该具有较高的肥力,土壤pH值应该在6.5-7.5之间,有机质含量应该在2-3%之间。

播种时间:华成麦1688的播种时间应该在当地的最佳播种时间内,一般在秋季9月中旬至10月初。

密植要求:华成麦1688的密植要求适中,一般每亩播种量在150-200公斤之间。

施肥要求:华成麦1688的施肥要求也比较严格,要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的需要进行合理施肥,特别是在拔节期和孕穗期应该增加氮肥的施用。

病虫害防治:尽管华成麦1688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但在生长过程中还是需要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一旦发现病虫害应该及时进行防治,以保证小麦的生长和产量。

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小麦赤霉病是一种由赤黄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小麦病害,是全球范围内对小麦产量和质量造成重大影响的病害之一。

随着农药的大量使用,赤霉病的防治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

为了找到一个有效的生物防治方法,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研究人员发现一些对赤霉病有抵抗力的小麦品种,并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通过遗传分析和基因组学研究发现,一些小麦品种具有一些抗性相关基因,这些基因可以增加小麦对赤霉病菌的抵抗力。

这为进一步培育抗性小麦品种提供了理论基础。

研究人员研发了一些具有生物防治作用的微生物制剂。

通过筛选和鉴定,他们发现一些微生物可以产生抗菌物质,抑制赤霉病菌的生长和繁殖。

这些微生物包括一些细菌和真菌,例如拮抗细菌、枯草杆菌和木霉等。

利用这些微生物制剂进行田间试验,取得了一定的防治效果。

研究人员还发现一些天然产物具有抑制赤霉病菌的能力。

一些植物提取物和生物活性物质可以干扰菌丝的生长和孢子的萌发。

一些天然产物还可以激活小麦植株的抗病防御机制,增强其抵抗赤霉病的能力。

这些天然产物包括茶树油、辣椒素、茶多酚和噁唑酮等。

研究人员还将非生物因子与生物防治相结合,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他们发现一些非生物因子可以增强微生物对赤霉病菌的抑制作用。

一些辅酶Q10衍生物可以增强枯草杆菌对赤霉病菌的抑制作用,提高生物防治效果。

小麦赤霉病的生物防治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通过对抗性小麦品种、微生物制剂和天然产物的研究,科研人员发现了一些具有抗菌活性的物质,可以有效抑制赤霉病菌的生长和繁殖。

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如何提高生物防治效果、如何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等。

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寻找更有效的生物防治方法,为赤霉病的防治提供更好的选择。

抗赤霉病高产小麦品种华成麦1688的选育及栽培要点

抗赤霉病高产小麦品种华成麦1688的选育及栽培要点

抗赤霉病高产小麦品种华成麦1688的选育及栽培要点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小麦作为世界上三大主粮之一,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小麦种植过程中常常受到多种病虫害的侵害,其中赤霉病是严重危害小麦生长的病害之一。

赤霉病会导致小麦减产甚至绝收,严重影响农民的经济收益和粮食供应。

本文旨在通过对华成麦1688的选育过程、抗赤霉病特点以及栽培要点进行探讨和总结,为农民提供种植抗赤霉病小麦的参考,帮助农民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抗赤霉病高产小麦品种华成麦1688的选育及栽培要点,通过对该品种的选育过程、抗赤霉病特点以及栽培要点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旨在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和指导。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华成麦1688的选育过程,探讨其育种方法和技术路径,为后续小麦品种选育提供经验借鉴。

2. 总结华成麦1688抗赤霉病的特点,探讨其抗病机理和遗传规律,以便更好地理解其抗病性的机制。

3. 探讨华成麦1688的栽培要点,包括土壤要求、施肥技术、田间管理等方面,为种植者提供科学的种植指导和技术支持。

4. 总结研究成果,展望华成麦1688在未来的种植和应用前景,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指导和启示。

2. 正文2.1 华成麦1688的选育过程华成麦1688是一种具有抗赤霉病特点的高产小麦品种,其选育过程经历了多年的研究和努力。

选育者在初期通过对各地小麦资源进行调查和收集,筛选出抗赤霉病的母本和父本材料。

接着,利用传统育种方法和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进行杂交、选择和回交等操作,逐步选育出具有抗病性和高产性的优良品种。

在选育过程中,研究人员注重对抗赤霉病特点的遗传规律和表现规律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方法,加快了选育进程。

还充分利用现代农艺技术和管理措施,提高了华成麦1688的适应性和栽培效果。

华成麦1688的选育过程不仅是对小麦抗赤霉病品种的一个里程碑,也为我国小麦育种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借鉴。

抗赤霉病高产小麦品种华成麦1688的选育及栽培要点

抗赤霉病高产小麦品种华成麦1688的选育及栽培要点

抗赤霉病高产小麦品种华成麦1688的选育及栽培要点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粮食需求的增长,小麦生产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赤霉病是影响小麦产量和质量的重要病害之一。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最终成功选育出了抗赤霉病高产小麦品种华成麦1688。

本文将介绍该品种的选育过程,并提供栽培要点,以供种植者参考。

一、选育过程1. 优良抗病种质筛选华成麦1688的选育工作始于对小麦种质资源的广泛筛选。

研究人员通过对全球范围内的小麦种质资源进行调查和研究,最终筛选出了多个具有优良抗赤霉病性状的种质材料。

2. 杂交育种在筛选出优良抗病种质后,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的杂交育种工作。

他们根据不同种质材料的抗病性和产量性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杂交组合,通过人工授粉和杂交选育,最终获得了具有抗赤霉病性状的优良杂交后代。

二、栽培要点1. 地块选择华成麦1688适宜生长的土壤类型为砂质壤土和壤土,PH值以6-8为宜。

在选择种植地块时,要注意避开连作土壤和重茬土壤,降低发生病害的风险。

2. 播种时间华成麦1688的适宜播种时间为秋季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这个时候气温适宜,有利于幼苗生长和抗病力的积累。

秋季播种还能利用冬季降水和地温的变化,为小麦的早春生长奠定基础。

3. 施肥管理在施肥方面,华成麦1688需要充分注意氮肥的施用。

在播种前,可施用秋肥,每亩施氮肥15-20千克,有利于提高小麦的底肥质量。

在小麦拔节至孕穗期,应适时施用追肥,每亩施氮肥15-20千克。

还应注意磷肥和钾肥的施用,以维持小麦的全面生长需求。

4. 病虫害防治尽管华成麦1688具有一定的抗赤霉病性状,但在种植过程中仍需注意病虫害的防治。

特别是在小麦分蘖期和拔节期,要加强对赤霉病和叶锈病的防治,及时使用药剂进行喷洒,防止病害扩散。

5. 种植密度根据华成麦1688的生长特点,推荐种植密度为每亩22.5-30万株。

在播种时要控制好每株植株之间的距离,保证小麦生长旺盛,有利于光照和通风,减少病虫害发生的可能。

小麦赤霉病和DON毒素研究进展

小麦赤霉病和DON毒素研究进展
中第 二 阶段 的 环境 气 候 条件 对 病 害 流行 起 决 定性 作用 。温 度
谷镰刀菌菌株 的真 菌又被 确认 分为 2个 新种——, r m “o
vrs 和 F sr m g d ci 。 o i oi uai e a hi u
1 2 发 生 流行 规律 .
和湿度对病菌侵染和病害发展至关重要…。
个 阶段。第一 阶段 在小麦抽穗前 , 天气条件主要影响赤霉病
菌 子囊 和 子 囊 孢 子 的形 成 和 积 累。 第 二 阶段 在 抽 穗 一开 花 期, 天气 条 件尤 其 是 温 湿度 直 接 与 子 囊 孢 子 的 扩 散 和 侵 染 有 关 。第 三 阶段 在 开花 之 后 , 候 影 响 到 病 害 的 发 展 程 度 。 其 气
lm)、 麦镰 刀 菌 ( uaim aeaem)梨 孢 镰 刀菌 ( ua— ' u 燕 F sr v cu 、 u n F sr i oe 和雪 腐镰 刀 菌 ( i oohu i l) 其 中 最 重要 的 u a) mp Mc dcim n a , r ve 病原 菌 是禾 谷镰 刀菌 和 黄 色 镰 刀 菌 … 。 在 我 国 , 谷 镰 刀 菌 禾 ( ga ierm) rm nau 占小 麦 赤 霉 病 病 原 菌 的 9 . % 。 近 年 45 来 , 关 小 麦赤 霉病 的分 类 又有 了新 的发 现 , 经被 鉴 定 为禾 有 曾
摘要 : 综述了小麦赤霉病 的发生流行规律 , 主要 病原菌 、 如 传播途 径和环境 条件对小 麦赤霉病发 生流行 的影 响
等 。并 阐述 了小 麦 赤霉 病 菌 分 泌 产生 的主 要毒 素 脱 氧 雪 腐 镰 刀 菌烯 醇 ( O 的 毒 理 , 国 赤 霉 病 菌 分 泌 D N 毒 素 D N) 我 O 的差 异 和分 布 , 麦 品种 抗 性 对 D N 毒素 产 生 的 影 响等 。 小 O

基因聚合选育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系百农4299

基因聚合选育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系百农4299

作物学报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22, 48(9): 2221 2227 / ISSN 0496-3490; CN 11-1809/S; CODEN TSHPA9E-mail:***************DOI: 10.3724/SP.J.1006.2022.11085基因聚合选育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系百农4299张一铎1李国强1孔忠新1王玉泉2李小利2茹振钢2贾海燕1,*马正强11 南京农业大学作物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中心 / 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 江苏南京 210095;2 河南科技学院小麦中心, 河南新乡 453003摘要: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小麦生产的真菌性病害, 其抗性由多基因控制, 抗性机制复杂。

type I (抗侵入)和type II (抗扩展)是小麦抵御赤霉病侵害的2种最主要抗性类型。

在抗赤霉病育种中兼顾2种抗性, 对于保证生产上抗性的稳定和持久有着重要意义。

在前期研究中, 作者所在课题组从小麦地方品种望水白中克隆了抗赤霉病扩展的主效QTL Fhb1, 精细定位了Fhb4和Fhb5, 获得了功能性/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

本研究利用这些标记, 以小麦品系NMAS022作为供体亲本, 现代小麦品种百农4199作为受体亲本, 通过分子标记辅助回交育种方法选育成了聚合望水白Fhb1、Fhb4、Fhb5的小麦新品系百农4299。

与百农4199相比, 百农4299在2年的田间试验中type I抗性至少增加了73%~74%, type II抗性至少增加了83%~88% (以病小穗数计), 并且产量潜力也得到了提高。

上述结果证明了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不同类型抗赤霉病QTL以提高小麦赤霉病抗性的可行性。

抗赤霉病小麦品系百农4299有望成为一个新的抗赤霉病小麦品种。

关键词:小麦; 赤霉病; 抗病基因聚合; MAS; 百农4299Breeding of FHB-resistant wheat line Bainong 4299 by gene pyramidingZHANG Yi-Duo1, LI Guo-Qiang1, KONG Zhong-Xin1, WANG Yu-Quan2, LI Xiao-Li2, RU Zhen-Gang2, JIAHai-Yan1,*, and MA Zheng-Qiang11 Crop Genomics and Bioinformatics Center,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rop Genetics and Germplasm Enhancement,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5, Jiangsu, China; 2 Center of Wheat Research, 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nxiang 450003, Henan, ChinaAbstract: Fusarium head blight(FHB) is a devastating fungal disease in wheat production. Wheat FHB resistance is controlled bymultiple genes and has complicated resistance mechanisms. Type I (resistance to invasion) and type II (resistance to expansion)are two main resistance types of wheat against FHB. Combining both types of FHB resistance in breeding is vitally important forthe resistance durability and stability of cultivars. In fine mapping and cloning of type I resistance QTL Fhb4 and Fhb5 and type IIresistance QTL Fhb1 in wheat landrace Wangshuibai, functional/tightly-linked molecular markers for them had been obtained. Inthis study, a new wheat line named Bainong 4299 was bred after introduction of these QTL from NMAS022 with the help of thesemarkers and using modern wheat variety Bainong 4199 as the recipient parent. Compared with Bainong 4199, Bainong 4299 in-creased type I resistance by at least 73% to 74% and type II resistance by 83% to 88% increase (in terms of the number of dis-eased spikelets per spike) in two field trials. Moreover, its yield potential had moderate elevation. In conclusion, this study pro-vided another successful illustration of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and pyramiding of FHB QTL in improving wheat FHB resistance.Bainong 4299 had the potential to become a new FHB resistance cultivar.Keywords: wheat; Fusarium head blight; pyramiding of resistance genes; MAS; Bainong 4299本研究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D01018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930081, 30430440)和现代作物生产(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资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病 害 , 几乎 每年 都 在 美 国 的一 些 地 区造 成 严 重危
害 。过 去 1 0年 间 , 霉病 在 伊利 诺州 、 赤 印第安 纳 州 、 密
分 化 、 病 机制 、 源 筛 选 和 鉴定 、 抗 抗 抗病 基 凶的 分 子标 记 和 克 隆 以及 抗 赤霉病 育 种 5 方 面概述 c 国小 麦抗 个 t l
道 , 1  ̄2  ̄ 件下 , 对湿 度低于 9 子囊 孢子 不 在 8 0 C条 相 5
能释 放 ; 相对 湿度 达 9 以上时 开始有 少 量释放 , 5 饱和
湿 度下释 放 量最 多 。 囊孢 子对 低温 的抵抗 力很 强 , 子 在 我 国东 北 及西 北 各地 , 残 体 上 子囊 壳 内的子 囊 孢 子 病 均 能 顺利 越 冬 。带 菌 残体 内的 菌丝体 不论 在室 内和室
D Jl . 9 9ji n 1 0 2 0 2 1 . 3 2 O :03 6 /. s . 0 15 8 . 0 1 0 。 4 s
Adv c s i h tBr e n n Sc b Ress an e an e n W ea e di g O a it c
L io x n,GuN i i I a —u X a - e,Z a g Y - o g j h n us n
收稿 日期 :0 01 —1 2 1— 22 作 者 简介 : 李小 勋 (9 9 ) 男, 1 7 一 , 河北 沧 州人 , 长期从 事农
业技术推广工作 。
赤霉 病 育 种研 究进 展 , 讨 目前 小麦抗 赤 霉 病 育 种 巾 探
存 在 的 问题 , 对其 发展 前 景进行 展望 。 并
21 年 第 2 01 5卷 第 3期
作 物 研 究
25 6
物和 带菌 植物 残体 。 霉病 从 小麦幼 苗期 就 可发病 。 赤 根
孢 子萌 发 要求 很 高 的湿度 条 件 , 对湿 度 9 方 可萌 相 6 发, 以在水 滴 中萌发 最好 。在高湿条 件 下 , 发速 度 与 萌 温 度有 关 ,5 6 2  ̄2 ℃水 滴条 件 下经 3h即可 萌发 , 低于
1 赤霉 病症状 、 病原菌 及生理特性分化
1 1 赤霉 病发 病症 状 . 小 麦 赤霉病 主要 由禾谷镰 / 菌侵 染 引起 。该病 菌 , ] 寄 主很 多 , 除小 麦外 , 侵 染水 稻 、 还 玉米 、 、 、 麻 棉 甘薯 等
作 物 。为 害小麦 的赤 霉病 病菌 主要 来 自土 表 的带菌 作
执 安 州 、 尼苏达 州 、 明 北达 科 他 州 、 亥俄 州和 南 达科 俄 他 州暴 发 , 成的 损 失超过 1 美元 D。小麦 感 染赤 造 O亿 ] 霉病后, 不仅 使单 产 下 降 , 响 子 粒 品质 和 加 工 品质 , 影
使商 品价值 降低 , 病粒 失 去种 用和工 业 价值 , 且 由于 而
理特 征分化 、 种质资源筛选和鉴定 、 抗性 机制、 抗病基 因的分 予标记和克 隆及抗病育种等方 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 探讨 _ 竹 r
小 麦 抗 赤 霉病 育种 中 存 在 的 问 题 , 对 其 发 展 前 景 进 行 了展 望 。充分 利 用 现 有 抗 源 、 力 " 拓 新 的 亦 霉 病 抗 源 、 进 抗 办霉 并 大
26 4
CROP RESEARCH
小 麦抗 赤霉 病 育 种 研 究进 市 农 牧 局 。 北 沧 卅 6 0 1 沧 河 1 10 ) 0

要: 小麦赤霉病是 中国南方麦 区, 尤其是长江 中下游麦区的一种严重 病害 。系统 阐述 j我 在小 麦办霉病症状及其 生
病菌 的代 谢产 物 含有毒 素 , 人畜食 用后 还 会中毒 。 管 药剂 防治 有一 定效 果 , 选 育 抗 赤毒病 新 品种 仍 是 克 但
服 小麦赤 霉病 的根 本途 径 。自2 O世纪 5 O年 代开 始 , 巾 国学 者 就 针对 小麦 赤 霉 病病 原 菌 的致 病 菌 利 、 1致病 性 及 抗性 鉴 定技术 、 源筛 选 和抗赤 霉病性 遗 传 、 抗 育种 等 方 面做 了大量研 究 。本 文 从赤霉病 病原 菌生 理特 性 及
4C萌 发速 度 缓慢 , ‘ 高于 3 7C则不 萌发 。子囊 孢子 的萌
发 温度 范 围为 4 5 最适温 度为 2 ~3 ℃ , ~3 ℃, 5 0 低于 3 ℃
和 高于 3 ℃时 都不 能萌发 。在 自然条 件 下分 生孢 子形 7
成 的 最低 温度 为 8 , 温为 2 子 囊 壳形 成 适 温 为 ℃ 适 5 C;
( a g h u B r a fAg iu t r Ca g h u, b i0 1 0 , i a C n z o u e u o rc l e, n z o He e 6 0 1 Chn ) u
A s r c :W h a c b i e i u ie s n S u h Ch n ,e p ca l h d l we e c e ft e Ya g z v r n t i b ta t e ts a a s ro sd s a ei o t i a s e ily i t e mi —o rr a h s o h n te Ri e .I h s s n p p r i we e h g l h e h i n f a t p o r s n t e s mp o o c b d s a e a d is p l rz t n i h so o ia a e t r ihi td t e sg ic n r g e s i h y g i t m f s a ie s n t o a ia i n p y il g c l o c a a t r .I we e a s u h r ce s t r l o s mma ie h p r ii g a d s r e i g o c b r ss a t e mp a m , e i a t c a i m o h r d t e a p asn n c e n n n s a — e it n r ls z g r ss n t me h n s f rt e d s a e t e mo e u a r e a gn n l n n ft e r ss a tg n o h c b ie s ・ h lc l r ma k r t g i g a d c o i g o h e it n e e f r t e s a .Th r b e n e s e tv n t e e p o l ms a d p r p c ie o h b e d n o e tc hi a s wih r ss a c O s a n Ch n r r p s d I wo l e h l f l t u t e n r a e t e r e i g f r wh a u v r t e it n e t c b i i a we e p o o e . t u d b e p u O f r h r i c e s h e f in y o e tb e d n o h c b r ss a c i sn h v i b e r ss a tr s u c s a d e p o t g t e n w c b fi e c fwh a r e i g f rt e s a e i t n e va u i g t e a a l l e it n e o r e n x l ii h e s a c a n r ss a tg r l s ,mp o i g t e a p as lme h d o c b r ss a c n o i i g t e ta iin lc o s b e d n t e it n e mp a m i r v n h p r ia t o fs a e it n e a d c mb n n h r d t a r s r e i g wi o h mo e n b o e h o o y d r it c n l g .
病性 的鉴定方法 、 传统杂交育种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等措施 , 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小发抗赤霉病育种的成 效。 将 关键 词 : 小麦 ; 赤霉病 ; 抗病性 ; 育种
中图 分 类 号 : 5 2 1 34 ¥ 1 . 0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 0—2 0 2 1 )30 6 —5 0 15 8 (0 1 0—2 40
据 为 害 时期 和 为 害 部位 的不 同 , 别有 苗 枯 、 腐 、 分 基 穗
枯、 种子霉烂等症状 , 其中以穗枯危害最大 。
( ) 枯 。 小麦 开花 和 乳熟期 发 生 。 期在 小穗 1穗 在 初 颖 片 基 部 出现 水 渍状 淡褐 色 病 斑 , 逐 渐 扩 大 至整 个 后 小穗 , 呈枯黄 色 。潮 湿 时 , 颖片 合缝 处或 小穗 基部 长 在 出粉 红 色胶 质 霉层 ( 菌 的分 生孢 子 ) 后 期在 病 部 密 病 ,
Ke r y wo d:W h a ; c b; ss a c B e d n e t S a Re it n e; r e i g
小 麦 赤 霉 病 ( a c b 是 由 多 种 镰 孢 属 Hed S a ) ( u aim g a n a u c w) F sru r mie r m S h 真菌侵 染 小麦 而引起 的一 种流 行性病 害 。 该病 遍及 全 国 , 直是 淮河 以南及 一 长江 中下 游麦 区发 生最严 重 的病 害之 一 。 年来 , 近 在黄 淮海 平 原麦 区、 西北 麦 区和 东北 春 麦 区 也多 次 发 生 大 流行 , 造成 很大 损失 。在 美 国 , 霉病 已成 为最 严重 的 赤
生许多小黑粒 ( 病菌的子囊壳 ) 。病重 的麦粒皱缩、 发 霉、 空瘪 。
() 2苗枯 。 苗枯 是 由于 种子 带 菌或 土壤 里 的病 残 体 带菌 引起 的 。 感病 较重 的 种子 常于 出土 前腐 烂 , 轻 的 病 虽能 出土 , 芽鞘 受害 会变 褐腐 烂 , 但 扩展 至根 及子 叶也 变褐 , 导致 麦 苗枯 死 。 部 长 出粉 红色 粘 质霉层 。 麦 病 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