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婚姻习俗的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婚姻习俗的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婚姻习俗的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婚姻习俗的变迁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婚姻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为择偶标准的变化、男女结缘形式的变化、婚姻礼仪形式的变化等。婚姻习俗表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特点。

【关键词】改革开放;婚姻习俗;变迁

婚姻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变化最复杂最富革命性的行为,婚俗的变化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它忠实地反映出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观念的变化,鲜明地体现着时代的特征。

一、改革开放以来婚姻习俗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婚姻习俗与时尚发生了巨大变化,婚姻习俗表现出开放性、个性化、多元化、性解放等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择偶标准的变化

中国封建时代男女婚嫁讲究门当户对,建国后,人们选择配偶则讲究政治条件。20世纪50年代,姑娘心目中伴侣的标准是:踏实肯干,劳动模范;小伙子心中的最佳伴侣的标准是:不慕虚荣,勤劳贤惠。“文革时期,人们谈婚论嫁的首要标准是看出身,看成分,军人、工人是姑娘最钟情的对象,能找个共产党员则是无上荣光。”到了90年代,人们的择偶标准趋于多元化,一方面要情投意合,有事业心;另一方面则越来越表现出很强的功利性。

另外,社会学家研究发现,“发现男性征婚者自身的经济水平始终是竞争中明显的衡量因素。”征婚样本中,但女性自身的经济水平并不被视为竞争的重要因素。

2、男女结缘形式的变化

中国婚姻的古老形式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五四时期,这种由父母包办的婚姻受到冲击,自由恋爱成为时尚。但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这种与生俱来的爱的神圣权利,仍然受到世俗的限制。改革开放使情感备受压抑的中国人能够直抒胸臆地追求所爱。80年代初,报刊征婚兴起,与此同时,“大中城市的婚姻介绍所也陆续出现。到90年代,通过荧屏谈情说爱成为时髦,进入21世纪网恋又成为现代人最前卫的恋爱方式。”现代化的沟通方式的确成就了不少因缘,但落入圈套上当受骗的也不少,有人更将其作为捞取钱财的手段。

3、婚姻仪式的变化

中国传统婚姻礼仪式很繁琐,从周代起,就有了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六道程序,谓之六礼,后世演化为请庚、相亲、定亲、报期、行盘、妆奁、迎娶、成婚、回门,包括坐花轿、拜天地,闹洞房。清末民初,在西方文明影响下,一些大都市出现了新式的文明婚礼。新中国成立后,新的结婚仪式应运而生。但是在农村,旧的礼仪习俗的痕迹仍存在,男方家要派人去女方家将新娘子接过来,“有用轿子抬的,有用大马车接的,有用自行车接的,有骑毛驴的,也有新娘步行来的。女方一般是要送嫁妆的,嫁妆有桌子、箱子、蚊帐、被子、茶壶等。男女方都要办酒筵招待来宾和亲戚。”

改革开放以后,结婚费用成倍上翻,日益高涨。“据调查数据显示,1999年一对城市新人的结婚支出介于5万元到20万元之间。”婚礼方式也是各种各样,旅行结婚已不时髦,传统婚姻礼仪再度出现,此外,还有到郊外度假村或生态花园举办绿色婚礼,滑翔伞婚礼,短跑婚礼;全凭想象去追求精神享受,充分体现个人的价值。

4、婚姻形式的变化

1934年4月公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规定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这一新的婚姻制度在根据地和新中国得到认真贯彻落实。改革开放以后,婚姻中追求性快乐观念代替了性罪恶观念,人们对性行为的选择自由权越来越尊重。性开放性自由性意识的复苏,使传统一元化的婚姻模式受到冲击,非婚同居成为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社会对性越轨行为的容忍度也提高了,过去被称为“流氓”、“通奸”的婚外两性关系,现在被称为“第三者插足”、“婚外恋”、“情人现象”,据调查,1989年人们对婚前性行为反对的比例高达88%,而2002

年调查显示对婚前同居表示反对的只占14.3%。

二、改革开放以来婚姻习俗的变化的原因

婚姻习俗的变化缘于社会大变革,每一次社会大变革,都会引起婚姻文化的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着由封闭的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开放的工业社会转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必然带来相应的婚恋文化与婚恋观念的变化,从而导致婚姻观念与行为的多元化。”

首先,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仍是一个农业社会,经济比较落后,经济形式单一,管理高度集中,政治生活影响众多人的命运,社会相对封闭,人们交往范围很小,生活方式受到很大的限制。

其次,改革开放后,妇女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机会增大,独立生存能力越来越强,为实现男女平等、实现男女两性的自由交往奠定了物质基础。市场化体制改革改变了资源配置方式和人际关系的纽带,人们摆脱传统计划机制的束缚,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流动自由,从而使婚姻选择范围扩大。同时,“现代社会价值观体现为对个人的平等、自由、权利的认可,对人的个性发展的尊重。”

三、改革开放以来婚姻习俗的变化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婚姻习俗的变化,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也反映了社会进步中的困难与矛盾,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影响。

1、积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婚姻习俗的变化使婚姻摆脱了昔日沉重的生儿育女和养家糊口的重负,摆脱了传统观念的约束和政治生活的干预,使夫妻可望通过婚姻实现自身的利益的需求得到满足,人的基本权利被尊重,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进步。

2、消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婚姻习俗的变化也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

第一,结婚费用日益高涨,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不但促成社会浪费、奢糜、虚荣之风,严重妨碍了千家万户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形式;而且将有限的资金消耗在结婚上,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

第二,性开放及拜金主义盛行违反了社会主义婚姻道德,重情轻理、重体验轻责任、重享受轻道德,导致婚姻家庭解体,离婚率上升,婚外情、包二奶、卖淫嫖娼丑恶现象流行,促成权力腐败。离婚使离婚者双方都要经受一次沉重的精神打击,尤其是对子女的身心损害更大。

综上所述,一方面,婚姻的社会性要求人们遵循传统的两性道德规范,履行婚姻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科技进步的实现又为两性行为的个人化提供了现实的土壤,从而影响了婚姻的社会目标的实现。如何将满足个人两性情感需要和履行婚姻社会责任完美地结合在现实的婚姻生活当中,是现代人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才真正走向了高层次的文明婚姻。

婚姻调查报告3篇

婚姻调查报告3篇 *目录婚姻调查报告关于80后婚姻家庭现状的调查报告关于大学生婚姻观调查报告我对**县**镇10个行政村已婚家庭的婚姻家庭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随机抽取1000例已婚家庭妇女名单。先后走访了民政办、计生办、法庭和妇联,发放调查问卷,深入村组座谈,了解调查对象的结婚、离婚等家庭情况,全面分析了婚姻家庭存在的问题,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婚姻家庭状况调查的基本情况 在1000例调查对象中,初婚者占78%,再婚者占8.5%,丧偶者占5%,离婚者占1.5%,存有离婚动机的占15%,离婚率呈上升趋势,人们对离婚的态度渐趋向宽容。 法院案卷数据显示,离婚案件占其民商事案件的27.5%。 从调查问卷的座谈情况看,110户家庭存在家庭纠纷,夫妻感情不和,有的还存在婚姻危机,不稳定家庭占11%;婚前性行为发生率高达25%;75%人对婚外性行为持排斥批判的态度,部分人持理性态度。 二、农村婚姻家庭存在的问题 1、家庭暴力是导致婚姻家庭破裂的导火索。 对外开放以来,受西方文化影响,西式婚恋和性观念传入我国,并逐渐从大中城市人群渗透到农村外流人员,婚前性行为、婚外性行为、非婚同居、试婚等在一定程度上被接受。 家庭暴力问题,一直是妇联组织关注的问题。家庭暴力近几

年处于小幅上升的趋势。调查表明,家庭暴力的发生率居高不下,被访者中有15%的夫妻之间经常发生动手打架的现象,37%的人表示偶乐发生此类行为。家庭暴力在农村家庭中的发生率要远高于城市家庭,对于家庭暴力,大部分人持否定态度。面对家庭暴力时的应对策略,第一选择为“逃离现场”。人们对家庭暴力这种既反对又犹豫,与传统观念有关,也有法律意识淡薄等方面的原因,当然还有不闹散家庭的现实考虑。这说明,反对家庭暴力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XX年至今,该镇妇联和派出所接待家庭暴力案件13 件,占信访总数的29 %;家庭暴力的直接受害者都是妇女、老人和儿童,尤其是妇女。它不仅给妇女带来了极大的身心伤害,由此引发的婚姻家庭问题也成为影响家庭和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有一位妇女长期处于受暴状态,但由于受害人受传统的“妇道”影响,被丈夫打了,却不敢说、不敢讲,所有痛苦自己一人承担,直到被打伤了,才开始反应。这一例很有代表性,这是农村家庭暴力长期存在的原因,如果受暴者在一开始就通过法律途径制止,家庭暴力造成的后果就会大大减少。 2、非法同居、婚外情上升,成为婚姻家庭的主要问题。 XX年至今,在妇联接待的上访案件中,非法同居有婚外情的占 28 %,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婚姻家庭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80%是丈夫有婚外情,集中在35-50岁年龄段;女性占20%,大多数在30-40岁年龄段。这类问题的受害者大多数是女方。有一例上访妇女,明知自己的丈夫与第三者非法同居,却不敢提出

当代女性婚姻家庭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

摘要:在女性主体意识觉醒、女报的宣传以及西学东渐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中国近代女性在家庭婚姻中的地位与婚姻价值观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本文以近代历史资料,辅之以女性笔记小说、杂记、文集等文献资料,从社会性别分析的视角,运用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近代中国女性在婚姻家庭中地位的转变和对待婚姻生活的态度及其行为的分析和考察,揭示中国近代女性婚姻家庭地位的变化及原因分析. 关键词:近代女性;家庭地位;婚姻价值观

社会转型直接影响着延续了几千年的社会性别制度,改变着传统的两性关系,妇女在婚姻家庭中地位的提升,是近代女性与传统女性相区别的标志(杜芳琴、王政,2004)。自古以来,无论是具有叛逆人格的女性还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男性,都曾以各种方式对男女不平等的现象表示过强烈不满或进行过抗争,却始终无法动摇传统的性别制度。只有到了近代,社会发生重大变动,把对人的关注提到了重要地位,人的存在、人的权利受到尊重,男尊女卑的不平等制度才开始受到严重挑战。女性角色从单一性向多元化发展,女性权利部分得到社会认可,女性的生存状态得到改善,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得到提升,家庭关系发生了逆向转化. 一、妇女生活史的研究是了解女性的重要环节,而婚姻家庭又是女性生活最重要的方面。 近代以来,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婚姻领域的选题来看,学者多有论述,但大多是对此作现象的描述,而且对其深层次的原因未能作进一步的探讨。对于婚姻价值观的研究,大多数学者只是从宏观上描述,主要涉及到择偶观,生育观、家庭观,性观念、结婚离婚观念等方面,而且所引用的事例大多千篇一律,例如湖南长沙的赵五贞为反抗包办婚姻,在迎亲的花轿中自刎身亡的事件经常在一些论文中出现。缺乏新意,没有能够真正的了解女性的心理状态,带有很强的男性主义色彩。婚姻价值观研究的时间段而言,学者们对唐代、宋代及五四时期的女性婚姻价值观方面给予了高度的关注。相对而言,学者们比较关注开放的唐代,以及各个朝代交替时的女性婚姻价值观的研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间段的研究相对而言多一些。清末民初这段历史时期学者们关注的着眼点主要集中在五四时期,很少强调这一转型时期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贲小丽,2006). 二、代中国女性在婚姻家庭中地位的变化。几千年来,建统治者以各种手段控制妇女,从肉体到精神对妇女极尽摧残,导致妇女于愚昧、软弱、无知无识、任人摆布的状况。因为长期被愚化,她们绝大多数处于蒙昧麻木状态,反而成为旧秩序的捍卫者。近代以来,在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下,女子解放运动兴起,而女性自身的觉醒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这时孕育和培养了最早的妇女社会活动家、妇女运动的先驱和第一批现代知识女性.

关于现代人婚姻观念的调查报告

关于现代人婚姻观念的调查报告 调查者及分工:设计调查表: 问卷调查: 写调查报告: 班级:21班 一.调查的计划 现代人的婚姻情况是对于现代年轻人是否成熟的面对社会,对家庭负责任的一种表现。作为年轻的即将到结婚的年龄,对家庭问题的处理,受现在家庭婚姻剧的热播,几代人思想观念的改变,其中的问题都在现代人的婚姻中有所体现,主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婚姻观念也变得不同。我们组针对现代各年龄阶段的人群进行了随机访问,了解目前他们对婚姻的观念。此次,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104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00份。 二.数据分析(在附录中已附上调查问卷及调查原始数据) 在此次调查中被调查的一百个人中有50 名男性和50 名女性,其中有37%的未婚男性,33% 的未婚女性,13%的已婚男性,17%的已婚女性。总体上在调查者中有18%处于适合结婚的年龄阶段,因为现代人文化水平普遍提高,结婚年龄也比以前相对的推迟。现代人的婚姻稳定也一定程度上与其经济收入有很大的关系,现代人对婚姻质量的要求比前辈更高,除了物质方面的追求,精神层面也不能缺少,所以有59%的人认为在婚姻中双方的精神支持和经济基础,一样都不能少。受国际化的影响,中国社会逐渐的开放开明,相亲类的节目也非常的丰富,有10%的人就通过相亲来成就了自己的婚姻,但71%的人都支持自由恋爱,通过旁人介绍或其他一些方式找到自己的命中注定的人也有18%。介于现在这种社会,人们对自由的向往,只要真心的为对方付出,全心全意的为生活奋斗,肯定会很幸福的,所以48%的人认为结婚对象的门当户对不重要,但是中国社会的传统性让46%的人认为这方面还是很重要的。中国是个礼仪之邦,所以对家长的意见还是会听从的,并且现代人婚姻的经济基础总要从长辈那里获得,在选择结婚的对象上,49%的人都会考虑一下父母的意见,这是两人结婚的基本礼仪,都要见家长后才会举行婚礼,有46%的人会较少考虑,而完全不听从的只有1%。通过调查,在周围因家庭状况不理想而找不到结婚对象的人占66%,这也说明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64%的人认为恋爱基础对婚姻来说很重要,就像一位调查者所说,我们也看重婚姻,但是不会固守一份没有感情的婚姻,人生并不漫长,要对自己的幸福负责。剩余的23%的人认为不重要,还有23%的人认为这个要因人而定。对于现在很普遍的试婚,也就是婚前同居,有17%的人支持,有46%的人不支持,还有37%的人认为无所谓。如今,许多结婚只因为金钱,缺少的那份真挚,所以支持婚前财产公证的有38%,认为没必要的有26%,还有36%的人觉得无所谓,由于新婚姻法的出台,这个问题更加的的到大家讨论。作为80后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中,有着一些方面的不成熟,但是对待婚姻观念,91%的人都认为是人生的大事,应该非常慎重的决定。而裸婚更是有47%的人不赞同,认为社会的现实性让年轻人对自己的婚姻更应有责任感。对于闪婚的看法65%的人也不赞同,26%的人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只有20岁到25岁的9%的年轻人表示赞同。在作为第三者插足的问题上,现代人的观念也是保守的,70%的人都持谴责的态度,17%额人表示同情和惋惜,而13%的人认为做第三者没关系,只要能成功就行了。新的时代,女性也不是一直在家相夫教子了,49%的人认为家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

研究性学习论文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 1 研究背景 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 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 研究目的意义 (1)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 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通 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 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 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 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 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5 研究步骤 (1)确立选题 (2)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3)搜集有关社会变化的资料、图片、走访老人、社区以及相关专业人员,了解社会变迁的基本情况。 (4)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5)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 6 资料收集手段

依据研究内容,通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家庭等搜集资料,在收集资料 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典型性。 调查问卷 一中国百年社会背景 二从衣食住行方面谈谈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三引起中国百年有哪些原因。 四社会风俗变迁的影响有哪些。 五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怎样的变化。 六社会的变迁对我们当代人有何启发。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 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 婚丧嫁娶、节日喜庆…那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 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 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 一服饰风俗的的变迁 1 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 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 服饰变化的原因: (1)A 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B 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 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中国传统婚俗知识

中国传统婚俗知识 一、传统婚俗仪式 1.三书六礼 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今称“提亲”。 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时辰,以卜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 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 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 2、说媒 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男女双方一般都要经人从中说合,才能“结丝罗”, 3.换庚谱 媒人提亲后,若男女双方八字相合,没有相冲,便互相交换两家的庚谱,作为订亲的最初凭据。 4.过文定 为“过大礼”之前奏,通常在婚礼前一个月举行。男家择定良辰吉日,携备三牲酒礼至女家,正式奉上聘书。 5.过大礼 订亲之最隆重仪式,约在婚前十五至二十天进行。男家择定良辰吉日,携带礼金和多种礼品送到女家。 6.安床 择定良辰吉日,在婚礼前数天由好命佬将新床搬至适当位置。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好命婆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并撒上各式喜果,如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安床后任何人皆不得进入新房及触碰新床,直至新人于结婚当晚进房为止。 结婚当晚,新人进新房后可让小孩在床上食喜果,称为“压床”,取其百子千孙之意。 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古时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凶,婚后如意吉祥。 7.嫁妆 收到大礼后,女家的妆套须最迟于结婚前一天送到男家。这批大箱小箱的嫁妆,为女家身份与财富之象征。嫁妆除珍贵的珠宝首饰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蝴蝶双飞)、痰盂(子孙桶)、尺(良田万顷)、片糖(甜甜蜜蜜)、银包皮带(腰缠万贯)、花瓶(花开富贵)、铜盆及鞋(同偕到老)、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两双用红绳捆着的筷子及碗(有衣食)、七十二套衣服,用扁柏、莲子、龙眼(丰衣足食)。 8.上头 男女双方在婚礼前夕,择定良辰(男方要比女方早半个时辰,即一小时前),进

中国传统婚姻观的特点与影响

中国传统婚姻观的特点与影响 婚姻观反映的是个体对婚姻的基本看法和观点,表现出人们对待婚姻问题的价值取向。它凝聚于社会文化心理结构之中,反映出社会婚姻文化的特点。每个历史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的历史文化因素的不同,其婚姻观念也展现出独特的色彩。对出身、门第、社会地位、经济等问题的看法往往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有所不同,越到社会发展的后期,各种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国传统社会重出身、重钱财以及婚姻中遵守父母之命的特点依旧对当代社会产生着影响。 标签:婚姻观;特点;影响 引言 婚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形式。不论在封建社会还是现代社会“跟谁结婚”一直是婚姻前男女双方考虑的重要问题。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婚姻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繁衍需要,男女两性生理上的差别和固有的性本能是婚姻存在的生理基础。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婚姻是发生在人类社会中的“求偶行为”,动物求偶,而人结婚则是社会和文化的,婚姻是一种仪式,一种被社会认可的结合。〔1〕心理学家则认为,婚姻是两个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其中包含伴侣之间情感的亲近、性行为的专一,以及短期和长期的承诺。而法律强调的则是男女双方为了共同利益而自愿互为伴侣、彼此提供性的满足和经济上的帮助以及生儿育女的契约,认为合法性是婚姻的本质属性。〔2〕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婚姻由父母包办,婚姻当事人没有选择的自由,婚姻在当时的主要作用除传宗接代以外,还要符合当时社会对于社会阶层,经济地位,文化因素的要求。纵观整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我们会发现每一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的婚姻观念上都有其独特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影响的不仅仅是当时的社会,对后来的社会发展同样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于婚姻观内涵,心理学家倾向于将婚姻观作为价值观的组成部分,强调其对人的行为、态度及认知的影响。美国学者Craddock将其定义为,已经进入婚姻过程中的人们的终极与工具价值观,强调婚姻观的现实作用。黄希庭提出婚姻观是人们的价值观对于婚姻问题的具体体现,是回答为什么结婚,选择什么样的结婚对象以及追求怎样的婚姻生活等的观念系统。〔3〕 总体来说,婚姻观反映的是个体对婚姻的基本看法和观点,表现出人们对待婚姻问题的价值取向。它凝聚于社会文化心理结构之中,反映出社会婚姻文化的特点。某种婚姻观念一旦形成之后,就会成为制约和规范两性关系的指导思想,约束人们的婚姻意识和行为。 2 中国传统婚姻观的特点

婚姻习俗调查报告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 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题目(小一号字,华文新魏) ——副标题(三号,楷体) 姓名 学号08051153 院系(部所)管理学院 专业工商管理类 任课教师陈琳 完成日期2009年 10月 8 日

礼仪之光 ————石桥镇婚姻习俗调查婚姻是人生一大重事,忽视不得也小看不得,过了这道坎,就步入了人生的第二个漫长的等待期,等待着新生命的诞生,等待一个崭新世界的来临,等待他们以后也会像我们一样的继续这样使命下去,一切看起来是那么顺其自然。婚姻作为人生这么重要的事,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婚礼作为重中之重肯定也不会可以轻视,隆重婚礼上的各种各样的礼节和习俗也是很值得注意的,婚礼特色因地区、时间而有所不同,而今天要讲的就是我们石桥镇当地的婚姻习俗,虽然中国民族的婚礼很多习俗与理解是相通的,但是每个地区都会有各自的特色。 关键词:广西苍梧县石桥镇、礼节、排场、习俗、喜庆 石桥镇位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在广西最东面,此地处于两广交界地,位于苍梧县东北部,距梧州市57公里,属亚热带、半丘陵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经济以农业为主,盛产优质稻谷,俗称苍梧县北部粮仓,虽然本镇以农业经济为主,但是石桥镇却是全国小康示范镇和广西自治区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是市、县文明圩镇和文明市场,大部分的青年人都去广东打工为生,本镇以及附近几个镇的婚姻习俗大体上没什么区别,因为我们这边地区没有少数民族,所以婚姻习俗基本上都是典型的汉族婚姻仪式,但是也有不少地方特色。在此给大家分析一下。 在此先说一下我们这里婚姻习俗的历史,据我在村里面问老人得

出的结果,在九几年以前,我们这的婚姻习俗还是非常传统与保守的,基本上都是通过说媒来定婚情的,根本上没有什么自由恋爱,就拿我的爷爷奶奶来讲,我爷爷也是到了结婚年龄就叫媒人找了一个也是待嫁的女生,基本上是双方见过一面之后就开始订婚了,根本没有拍拖的这么一个阶段,我爷爷说那是因为那时根本没有空谈感情,因为那时才五几年,新中国成立没多久,到处都在搞大生产。还有一种情况是叫“童养媳”,就是由婆家养育女婴、幼女,待到成年正式结婚。这个在清朝流行的习惯在我们村也有发生,我采访了一下这个童养媳老婆婆,她说那时是因为家里面孩子太多,家里面没有经济能力供养起这么多个小孩,结果是她们最小的两个姊妹(另一个是她妹妹)被家人送给别人当童养媳了。还有一种情况是招婿婚,招赘婚大多是因为女方的父母没有儿子,他们希望招赘女婿来照顾他们,在我身边就有这么一种情况,我的二叔就是,因为女方那边没有男丁,所以他们两结婚的时候是男方“嫁”到女方去,这样就我二叔名义上就成了岳父的儿子了。 跟这几种传统保守情况不同的恋爱自由是九十年代以后才出现的事,下面重点讲这种情况。 现在我所见的恋爱比较少说媒这一情况了,当然也是存在的,但不细说,现在一般的恋人之间都是彼此自愿相识自愿交往恋爱自由,跟基本的谈婚论嫁的习惯差不多,比较有特色的是以下几个方面:说亲,在择亲的基础上,男家则备办一篮糯米饭,几斤肉,一壶酒,几斤米糕(或饼子)等,于吉日良辰正式托媒人将礼物送往女家

结题报告风俗变迁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 学校:郑州十一中 班级:1105 小组成员: 1 研究背景 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 研究目的意义 (1)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 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通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 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 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5 研究步骤 (1)确立选题 (2)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3)搜集有关社会变化的资料、图片、走访老人、社区以及相关专业人员,了解社会变迁的基本情况。 (4)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5)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 6 资料收集手段 依据研究内容,通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家庭等搜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典型性。 调查问卷 一中国百年社会背景 二从衣食住行方面谈谈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三引起中国百年有哪些原因。 四社会风俗变迁的影响有哪些。 五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怎样的变化。 六社会的变迁对我们当代人有何启发。

婚姻调查报告文档3篇

婚姻调查报告文档3篇Marriage survey report document

婚姻调查报告文档3篇 小泰温馨提示:调查报告是反映对某个问题、某个事件或某方面情况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的文章。调查报告是宣传唯物论和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有力武器,历来被无产阶级革命家所重视。本文档根据调查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婚姻调查报告文档 2、篇章2:关于80后婚姻家庭现状的文档 3、篇章3:关于大学生婚姻观调查报告文档 篇章1:婚姻调查报告文档 我对**县**镇10个行政村已婚家庭的婚姻家庭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随机抽取1000例已婚家庭妇女名单。先后走访了民政办、计生办、法庭和妇联,发放调查问卷,深入村组座谈,了解调查对象的结婚、离婚等家庭情况,全面分析了婚姻家庭存在的问题,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婚姻家庭状况调查的基本情况

在1000例调查对象中,初婚者占78%,再婚者占8.5%, 丧偶者占5%,离婚者占1.5%,存有离婚动机的占15%,离婚 率呈上升趋势,人们对离婚的态度渐趋向宽容。 法院案卷数据显示,离婚案件占其民商事案件的27.5%。 从调查问卷的座谈情况看,110户家庭存在家庭纠纷,夫妻感情不和,有的还存在婚姻危机,不稳定家庭占11%;婚前 性行为发生率高达25%;75%人对婚外性行为持排斥批判的态度,部分人持理性态度。 二、农村婚姻家庭存在的问题 1、家庭暴力是导致婚姻家庭破裂的导火索。 对外开放以来,受西方文化影响,西式婚恋和性观念传 入我国,并逐渐从大中城市人群渗透到农村外流人员,婚前性行为、婚外性行为、非婚同居、试婚等在一定程度上被接受。 家庭暴力问题,一直是妇联组织关注的问题。家庭暴力 近几年处于小幅上升的趋势。调查表明,家庭暴力的发生率居高不下,被访者中有15%的夫妻之间经常发生动手打架的现象,37%的人表示偶乐发生此类行为。家庭暴力在农村家庭中的发 生率要远高于城市家庭,对于家庭暴力,大部分人持否定态度。面对家庭暴力时的应对策略,第一选择为“逃离现场”。人们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

中国婚礼习俗中国婚礼文化中国婚礼的习俗有哪些,婚礼中国!中国婚礼习俗仪式,中国婚礼流程,婚礼,在中国原为“昏礼”,属于汉族传统文化精粹之一,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 婚礼,在中国原为“昏礼”,属于汉族传统文化精粹之一,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基于此原因,夫传统中式婚服(明制)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昏礼在五礼之中属嘉礼,是继男子的冠礼或女子的笄礼之后的人生第二个里程碑。 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礼,即「订婚」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婚後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後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中国传统婚礼,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以及独具风格的传统喜文化特征,亚洲婚礼文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时代变迁尽管有些礼仪已经逐渐淡出,但保留下来的精髓依然独具魅力. 中式传统婚礼源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累,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和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传统中式婚礼习俗 1. 三书: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礼书”—礼物清单,当中祥列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 2. 六礼:是指由求亲到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分别为“纳采”——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纳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定“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不选六是因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缘,十一月隐含不尽之意。“亲迎”——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3. 安床: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贵子。抬床的人。铺床的人以及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婚姻和睦。儿女成双,自然是希望这样的人能给新人带来好运。 4. 闹洞房:早时规定,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老人们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讯,婚后如意吉祥。

关于大学生恋爱与婚姻观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恋爱及婚姻观的调查报告 作者: 暑假回家,无聊就想看看电视打发时间,然后你会发现,各个电视台中相亲节目绝对是火爆到无法再火的地步,什么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百里挑一、爱情连连看等等。而参加这些节目的不乏刚毕业或者还没毕业的大学生。平时朋友之间开玩笑,也会说如果找不到喜欢的人,以后就只能去非诚勿扰相亲去了……难道人类已经只能靠相亲来寻找另一半么?所以针对这种现象,我和朋友决定做一个关于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报告,以此来了解大学生恋爱状况,及如何看待恋爱、对待恋爱甚至婚姻等方面的态度。希望通过这个调查,能比较客观全面的了解大学生的恋爱观,发现问题,然后寻找原因,以期能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恋爱观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确定调查的命题后,就开始着手调查了。调查方式采用的是很普遍的问卷调查。而调查问卷的问题及内容则是从网上下载的,是综合各种恋爱观调查问卷后自编的问卷。做好调查问卷后,我们采用的是网络问卷调查,通过QQ、邮箱以及各高校贴吧来分发调查问卷,以随机抽样中的分群随机抽样方法为载体,,内容涉及在校大学生如何看待恋爱、对待恋爱甚至婚姻的态度等方面的内容,希望比较全面地了解大学生的恋爱观。 调查数据与结果: 此次调查一共分发了150份儿调查问卷,一共收回117份儿,

收回率为78%。其中男生占58.97%,女生占41.03%。 你对在校大学生的恋爱态度?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大家对在大学中谈恋爱的态度,其中非常赞成的有5.13%,赞成的比重最大为79.49%,无所谓的占15.38%,不赞成的百分比为零。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还是以开放的心态接受 您是否正在谈恋爱? 如今的大学生的爱情观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谈恋爱在大学校园已是非常正常的事了,大学生有自己的恋爱观,参与调查的的大学生中正在恋爱的为大部分,其中有64%的人谈过恋爱,以次概率推算全体大学生,说明很多人在大学里谈恋爱,而且人数还不少。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

过文定:婚前一个月,把男女双方的时辰八字相夹,定下日期,男家带备“三牲酒礼”到女家。 过大礼:男家择定良辰吉日,带备礼金及礼饼、椰子、茶叶、槟榔、海味、三牲(包括鸡两对、鹅两对、猪脾两只)、莲子、芝麻、百合、红枣、龙眼干、糯米粉、片糖、洋酒、龙凤镯一对、结婚戒指和金链等等,送到女家。当女家收到大礼后,将其中一部份回赠给男家,这叫“回礼”。通常是把上列物品的一半或若干,再加上莲藕一对、芋头一对、石榴一对、四季桔一对、手帕、女婿的西装、皮带、礼、银包、纸扇一对、利是两对,上写“五代同堂,百子千孙”。 嫁妆:古时,女子需要一个大桔和一个小桔到男家做嫁妆,内放七十二件衣服,用扁柏、莲子、龙眼、及利是伴着;还有“蝴蝶双飞”~较剪;“良田万顷“~尺,龙凤被、枕头、床单等床上用品;拖鞋两对、睡衣和内衣裤各两套;子孙桶(痰盂),内放红鸡蛋一对、片糖两块、十只红筷子、姜两片、还要一把伞。 上头:上头仪式于大婚正日的早晨举行,须择时辰。男方要比女方早半个时辰开始(约一小时之差),并由“好命佬”和“好命婆”替男女双方各自家中举行。男女双方均要穿着睡衣,女方更要在一个看见月光的窗口,开着窗进行。所谓“好命佬”和“好命婆”是男女家中的长辈,择父母子女健在,婚姻和睦者。从前,女方上头后便不准落地走动,所以上花轿时须由大妗姐背着。上头时“好命佬”、“好命婆”会一边梳一边说:“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 正日出门:打开红伞,代表开枝散叶。撒红豆绿豆和米于伞顶和车顶,用以辟邪。 三朝回门:一对新人代备以下物品返女家:金猪两只、酒一壶、鸡一对、西饼两盒、生果两篮、面两盒、猪肚、猪肉两斤。女家须留女儿及女婿食饭。回门后女家照例回礼,包括西饼、竹蔗、鸡仔、生菜、芹菜、猪头和猪尾。由于时代进步,一切从简,以上各礼均可以利是代替,代替猪肉的,谓之猪肉金。代替西饼的,也就是西饼金了。 禁忌:孕妇和带孝者都不可以目睹新人出门及过门,更不能触碰新人的衣物及新房所有物品。若“爬头”结婚的新人,须在其未婚兄长之裤裆下穿过才可以出门。

婚姻习俗的时代变迁

论婚俗的时代变迁与发展 摘要:婚姻是人一生中最关键也是最幸福的时刻,人们常常把婚姻当做人生中的头等大事。爱情的美好,婚姻的魅力,人们常常陶醉在其中。婚姻起源于原始社会。贯穿整个人类发展时段,婚姻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得多样化、复杂化和区域化。婚姻的改变对人们传统意识、风俗观念和生活习惯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婚姻在各个不同阶段的时代变迁与发展。 关键词:婚姻形态;婚姻过程;婚俗观念;新中国婚姻 一.婚姻形态 婚姻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不同的地域以及不同的人群之间呈现出不同的婚姻形态。而婚姻形态的不同则能够显示出文明的程度;生存环境的改变和文化传统的差别,我们可以通过纷繁多样的婚姻形态,来表现婚姻形态的多样化。从社会的文明程度来划分的话,大致可以分为原始社会婚姻、封建社会婚姻和现代文明婚姻。 (一)原始社会婚姻 由于原始社会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累的认知能力比较弱,还没有完全脱离大自然的动物属性。根据文献资料记载、神话传说和人们挖掘的活化石方面,可以得出最早的婚姻形态,其中比较著名的婚姻类型有:(1)血缘婚,人类和动物的婚姻形态基本接近,没有伦理,没有道德,任何辈分的婚配没有任何限制,属于血缘群婚的乱婚时代。后来由于人们思维方式的进化,上下辈之间不再发生性关系,但是同辈婚仍然存在,存在对性的限制,俗称“性禁忌”有学者就明确表述:“任何一种可以称为‘婚姻’的两性关系形态,总是与某种或某些‘禁忌’联系在一起的。换言之,哪怕从最广义上理解,无‘禁忌’便无所谓‘婚姻’。”【1】(2)族外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从后代的遗传健康中看到,出生的婴儿对自然的抵抗能力和存活率比较低,表现出血亲婚姻的危害,“男女同姓,其生不蕃”。【2】因此后来出现了“从妇居”,“从夫居”,后来随着对偶婚的出现,一夫一妻制逐渐慢慢形成。并且延续至今,对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农村婚姻情况调查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农村婚姻情况调查报告 篇一:关于当前农村离婚案件的调研报告 关于当前保德县农村离婚案件的调研报告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婚姻家庭观念等也随之不断变化,社会各种矛盾纠纷凸显,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和睦社会建设进程。近三年来,保德县人民法院受理的农村离婚案件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呈不断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婚姻家庭的和睦,给社会稳定增加诸多不和谐因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通过对保德县法院20XX 年以来所审理的农村离婚案件进行调研,对农村离婚案件上升的主要原因、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能更妥善处理离婚案件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 一、保德县法院农村离婚案件的特点 (一)农村离婚案件数量逐年迅速上升。 (二)离婚当事人年龄逐年降低,婚龄逐年缩短。 (三)离婚当事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四)离婚当事人多为外出打工的农民。 (五)女性主动提出离婚的比例大。 (六)离婚案件多发地是东关镇以外的乡镇。因东关镇以外的乡镇广大适龄青壮年所受教育程度不高,家庭经济条件差,基本上以外出打工赚钱居多,大部分青年男女外出打工后,导致夫妻长期两地分居,一部分人因受到外面世界的冲击,加之生活条件及环境的改变,思想发生蜕变,产生婚外情。据统计,约50%的当事人在起诉离婚前就有第三者。 (七)夫妻共同财产难以分割。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收入和财产日益增多,财产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过程中的流转愈频繁,一方隐匿财产和收入的机会增多,离婚时夫妻对财产各执一词,虽离婚时部分当事人申请法院依法调查对方的存款及财产情况,但因一些当事人无法提供对方财产的有效证据和线索,法院往往无法认定当事人主张的共同财产是否存在。同时,一方为了达到多分得财产的目的,可能隐瞒夫妻共同财产或谎称没有任何财产,甚至提供虚假证人证言,导致法庭难以查清事实。再则,由于一方当事人不到庭,给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质证程序带来一定难度,无法对夫妻共同财产、财产状况如何以及1 有无共同债权债务进行确认,案件所涉财产及债权债务状况难以查明。二、保德县法院农村离婚案件增多的原因(一)人们思想观念发生变化。追求婚姻自由和期待婚

中国传统婚俗礼仪.doc

中国传统婚俗礼仪 婚礼,是人一生中的"终身大事",其在人生过渡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所以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这一人生仪礼。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传统婚俗礼仪,供大家参考! 中国传统婚俗礼仪 相亲 子女尚未成年,父母即命媒说亲。一经中意,双方登门相亲、看厝。其间,相亲者吃下对方煮的鸡蛋、线面,就算婚事说成了。接着,双方商量聘金、嫁妆、彩礼等条件。 断八字 男女双方经媒婆说中撮合后,由媒婆从中传递双方的出生年、月、日、时的生辰贴,请算命先生决断吉凶。 定聘 在双方谈妥条件后,由男方选择吉日,备办金戒指、首饰、部分聘金等礼物及糖果、香烟等礼品,送到女方家。女方父母收下礼物,并将礼品分赠亲友、邻居,表示女儿已经许配人家。 择日 男方把择定的婚期写在红纸帖上送到女方家,男女双方开始择吉裁衣。 送嫁 姑娘出嫁时,亲友为其赠送一批衣料或生活用品表示祝贺,俗

称"送嫁"。姑娘接受礼物后,则应将夫家定亲时所送之"石榴"面包、白糕、红(米团)、猪肉等分赠亲友,以表谢意。 催嫁 俗称"起轿脚",即在婚期前两天,男方应按商定的礼品项目和数量,全数送至女方家,礼盘多至八个。 迎亲 迎亲前夕,新郎新娘都要"绱头"、沐浴斋戒。新娘的绱头是开脸(用细绳绞去面上的汗毛)、梳妆、缚高髻;新郎只剪发、剃脸、戴礼帽,并在帽上扎一圈红髻线,插上两朵红玫瑰花,身穿长衫马褂。迎亲的早上,男方用红轿或花轿、彩旗,请十音八乐队迎亲。 拜堂 新娘轿到新郎家门首时,除新郎外,其他家庭成员都要回避,并熄灭灶堂里的柴火,寓意"新娘入门无火气,亲人不犯轿头冲",以后全家就会和睦相处。新娘下轿后,由媒婆和两个小孩引至厅堂拜堂。 出厅 拜堂后,新娘由新郎、"花女"(即女傧相)和媒婆引进洞房。新郎在媒婆的导演下用扇子把新娘的"幔罩"向上搅三下,新娘才卸下幔罩,并脱去外衣罩。接着梳妆,涂脂搽粉,围上珠屏,插上金银首饰和红花。然后在媒婆的陪同下慢步出厅堂,行"出厅礼"。礼毕,新郎、新娘由媒婆引去拜见翁姑和前来贺喜的长辈亲友。受拜的人都要回敬红土封,俗称"压拜"。压拜后,新娘回洞房,至次日方能出房。 闹洞房

改革开放以来婚姻习俗的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婚姻习俗的变迁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婚姻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为择偶标准的变化、男女结缘形式的变化、婚姻礼仪形式的变化等。婚姻习俗表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特点。 【关键词】改革开放;婚姻习俗;变迁 婚姻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变化最复杂最富革命性的行为,婚俗的变化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它忠实地反映出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观念的变化,鲜明地体现着时代的特征。 一、改革开放以来婚姻习俗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婚姻习俗与时尚发生了巨大变化,婚姻习俗表现出开放性、个性化、多元化、性解放等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择偶标准的变化 中国封建时代男女婚嫁讲究门当户对,建国后,人们选择配偶则讲究政治条件。20世纪50年代,姑娘心目中伴侣的标准是:踏实肯干,劳动模范;小伙子心中的最佳伴侣的标准是:不慕虚荣,勤劳贤惠。“文革时期,人们谈婚论嫁的首要标准是看出身,看成分,军人、工人是姑娘最钟情的对象,能找个共产党员则是无上荣光。”到了90年代,人们的择偶标准趋于多元化,一方面要情投意合,有事业心;另一方面则越来越表现出很强的功利性。 另外,社会学家研究发现,“发现男性征婚者自身的经济水平始终是竞争中明显的衡量因素。”征婚样本中,但女性自身的经济水平并不被视为竞争的重要因素。 2、男女结缘形式的变化 中国婚姻的古老形式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五四时期,这种由父母包办的婚姻受到冲击,自由恋爱成为时尚。但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这种与生俱来的爱的神圣权利,仍然受到世俗的限制。改革开放使情感备受压抑的中国人能够直抒胸臆地追求所爱。80年代初,报刊征婚兴起,与此同时,“大中城市的婚姻介绍所也陆续出现。到90年代,通过荧屏谈情说爱成为时髦,进入21世纪网恋又成为现代人最前卫的恋爱方式。”现代化的沟通方式的确成就了不少因缘,但落入圈套上当受骗的也不少,有人更将其作为捞取钱财的手段。 3、婚姻仪式的变化 中国传统婚姻礼仪式很繁琐,从周代起,就有了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六道程序,谓之六礼,后世演化为请庚、相亲、定亲、报期、行盘、妆奁、迎娶、成婚、回门,包括坐花轿、拜天地,闹洞房。清末民初,在西方文明影响下,一些大都市出现了新式的文明婚礼。新中国成立后,新的结婚仪式应运而生。但是在农村,旧的礼仪习俗的痕迹仍存在,男方家要派人去女方家将新娘子接过来,“有用轿子抬的,有用大马车接的,有用自行车接的,有骑毛驴的,也有新娘步行来的。女方一般是要送嫁妆的,嫁妆有桌子、箱子、蚊帐、被子、茶壶等。男女方都要办酒筵招待来宾和亲戚。” 改革开放以后,结婚费用成倍上翻,日益高涨。“据调查数据显示,1999年一对城市新人的结婚支出介于5万元到20万元之间。”婚礼方式也是各种各样,旅行结婚已不时髦,传统婚姻礼仪再度出现,此外,还有到郊外度假村或生态花园举办绿色婚礼,滑翔伞婚礼,短跑婚礼;全凭想象去追求精神享受,充分体现个人的价值。 4、婚姻形式的变化 1934年4月公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规定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这一新的婚姻制度在根据地和新中国得到认真贯彻落实。改革开放以后,婚姻中追求性快乐观念代替了性罪恶观念,人们对性行为的选择自由权越来越尊重。性开放性自由性意识的复苏,使传统一元化的婚姻模式受到冲击,非婚同居成为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社会对性越轨行为的容忍度也提高了,过去被称为“流氓”、“通奸”的婚外两性关系,现在被称为“第三者插足”、“婚外恋”、“情人现象”,据调查,1989年人们对婚前性行为反对的比例高达88%,而2002

三代人婚姻观调查报告

社会调查 ———三代人婚姻观调查

一.调查背景 婚姻对于多数中国人而言,都是一件必须要面对的人生大事,可以说婚姻是两个人之间最美好的誓言。然而,现实中又有多少令人羡慕的美满婚姻呢?结婚和离婚的故事不断在我们身边上演,似乎我们已经看多了夫妻之间的离离合合,这些对社会造成了一些影响,尤其是对年轻人。那么,现在的中国人对婚姻到底是什么态度呢?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对三代人的婚姻观进行了调查。 二. 调查目的 现代人的婚姻状况是对于现代年轻人是否成熟的面对社会,对家庭责任的一种体现。通过对18-38,39-59以及60岁以上三代人的调查,体现出三代人的婚姻观差异,从中得出较为良好的婚姻观,更好的帮助现代年轻人树立一个正确的婚姻观。 三.调查方案 1. 调查对象:兰州市18岁以上的成年人 2. 调查方法:此次调查采用问卷式调查,在兰州市各地随机发放,进行问卷调查。 3. 调查时间:2014年4月25日——2014年5月27日 4. 调查地点:兰州市各地,主要包括东方红广场、兰州市客运中心、五泉山公园、汽车东站、小西湖公园、太平洋电影城、国芳百盛等地。 5. 调查人员:第十一组全体成员 6. 调查费用:调查问卷共计500份,共50元

此次社会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85份。调查人群共分为三个阶层,分别为18岁—38岁、39岁—59岁以及60岁以上(包括60岁)三阶段人群,即我们平时所讲的三代人。其人数分别为197人、159人、129人,在总人数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0.62%、32.78%、26.60%。此次485名被调查者中有男性242名,女性243人,各占总人数的50%。 四.数据分析 调查问卷的数据经总结后形成下表: 现对每组数据做具体分析: 1.对恰当结婚年龄的调查结果做条形图如下:

论析中国传统婚姻习俗的文化内涵

论文关键词:传统;婚姻;习俗;文化论文摘要:中国传统婚姻习俗蕴台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表现为:婚姻依礼而行;婚姻重礼轻爱;婚姻中渗透买卖关系,婚姻体现着等级差别和阶级限制婚姻是人类社会两性结台的基本制度和形式。婚姻习俗是随着婚姻的产生而产生的,它是反映一定婚姻意识的积久成习的婚姻行为,不仅体现了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面貌,而且从微观上展示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审美观、宗教观和心理发展态势。中国传统婚姻习俗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一婚姻依礼而行我国素称“礼仪之邦”,叉把婚礼看作礼义之本”、“人伦之始”。所谓“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义。只有正婚姻夫妇秩序,才能正其它社会秩序,才有社会的礼治。所以礼出于婚,婚出于礼,男女结合必须依礼而行聘娶,达到“序人伦”、“别夫妇”的目的。“伏羲制嫁娶”始向礼婚发展,至周代礼婚已日臻成熟,细分为“六礼”。中国古代的婚姻礼制,以“义”而起,以“仪”而明,包括“义”与“仪”两部分。“婚义”是指婚姻的实质表现,即男女结合必须具备的社会条件。如周代的同姓不婚,南北朝的士庶不婚,唐宋的良贱不婚,也是当时社会的基本婚姻规范。“婚仪”是指婚姻的形式要件,即结婚的礼仪形式和程序,这就是从周代开始实行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的“六礼”。“婚义”与“婚仪”结合,是社会对男女婚姻认定的基本根据,其中的礼仪程序尤为人们所重视。“六礼备,谓之聘.六礼不备,谓之奔”,没有婚礼的结合将遭到世人的指责,甚至被世人贬为“私诱”或“淫荡”,其夫妻关系也不为社会所承认。按照陈顾远先生的观点,中国的婚姻不属于宗教婚.也不属于法律婚.实为另一种形式婚——礼仪婚。陈先生认为世界上关于婚姻立法的观点有事实婚主义和形式婚主义,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持形式婚主义。形式婚从社会承认的角度讲,由宗教认可的称为宗教婚,由国家法律认可的称为法律婚。西方婚礼形式是以宗教婚为起始的。中世纪基督教的力量控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婚姻关系受宗教法律所支配,结婚必须在教堂举行婚礼,婚礼由神父主持,二人或三人证婚,新郎新娘要在神父面前公开表示婚姻意愿,得到神父的祝福,婚姻才得以成立。法律婚是从法国大革命后开始的。1791年法国颁布革命宪法,宣布“婚姻不过是民事契约”,认为宗教不应过问婚姻.从此以后,绝大多数国家叉开始实行法律婚。陈先生认为“中国古代自有礼制后,非当于礼者不视为婚姻”。婚姻讲究礼仪程序.实行的是礼仪婚。在历史上,虽然也对婚姻作了法律规定,但法的作用是以律辅礼,不依礼而行,便以法刑之。我国从周代开始,男女之交出于礼者.必人于刑.自秦汉以来,都是依赖法律达到“明刑弼教”,制裁反礼而行者,“法”不过是推动礼的工具.礼才是最根本的东西,是立法的基本依据。我国古代对婚姻的法律规定远远迟于礼,是以刑辅礼,法在刑后。法律对婚姻的作用是逐渐加强的,最后才成为礼法并行,但仍然是法在礼之下,法是礼的延伸。婚姻仍然是礼婚,正如明代王稀在《七出议》中所说:“礼与法非二物也.礼者防之于未然,律者禁之于已然,皆缘人情而为制,礼之所不许,即律之所不容,出于礼而人于律也”。直到民国时才产生现代意义上的法律婚。就是到了现在,虽然封建社会制度被消除,法律成为调节婚姻关系的主要手段,但传统习俗的力量和影响是巨大的。在我国民间生活中,老百姓对婚姻的缔结只认风俗习惯,而并不诉诸于法律。尽管在我国只有结婚登记才是唯一的合法的手续、登记结婚而不举行婚礼,并不影响男女双方夫妻关系的建立.但事实上领了有法律意义的结婚证而未举行婚礼的男女,通常仍不被周围的人视为夫妻。二婚姻重礼轻爱传统社会,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的大事,男女的缩台不是个人自己的事情,是关系到男子所属的大家庭,乃至家旅的大事,成婚不仅是为个人黑妻,更是句父母娶媳,为宗族娶妇。因而六礼完成,婚姻过程并未结束,还有成妇之礼,即翌日拜见姑舅,奉水奉饭,“三月而庙见”,祭拜祖庙以告祖先。所谓“妇者于舅姑,和于家人,而后当于夫”。透过中国人的传统婚姻习俗,不难发现,传统婚姻的主体不是个人,而是家庭及宗族。婚姻是家族行为,只要婚姻台乎礼仪,是经过明媒正娶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