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兰卡普
西南卡普

班级:2015级历史二班 学号:2015040202106
酉阳西兰卡普:酉阳土家织女的生命诗章
西兰卡普
织物:土家语“西兰卡普”是一种土家织锦。 在土家语里,“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即土家族 人的花铺盖。人们往往在“花铺盖”前冠以“土”字,以标示出这项民间工艺所包 含的土家族民族特点。
生活中的西南卡普
1、纸巾盒 2、衣服
L
3、饰品 4、枕头
未来的西南卡普
古老的手工工艺、值得我们去挖掘去保护去保留 因为它代表着先辈们的智慧和汗水 愿这些非物质文化得以传承发展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sed do eiusmod tempor incididunt ut labore et dolore magna aliqua. Ut enim ad minim veniam, quis nostrud exercitation ullamco laboris nisi ut aliquip
·
酉阳西兰卡普
2011年4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酉 阳西兰卡普传统制作技艺为第三批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5 月 13 日,深圳文博会重庆馆酉阳苗 族刺绣、西兰卡普展场,受大家喜 爱。
西南卡普的特点
西 兰卡普工序十分复杂,有纺线、
染色、倒线、牵线、装筘、滚线、 捡综、翻篙、捆杆上机、捡花、织 布边、挑织等12道工序。 西兰卡普宛如一幅包罗万象的画, 日月星辰、花鸟鱼虫全都跃然于织 布上。。
故事
西兰卡普在民宿室内设计中民族特色的表达

西兰卡普在民宿室内设计中民族特色的表达1. 引言1.1 介绍西兰卡普西兰卡普(Selenkap)是一种源自土耳其的传统手工艺,在民宿室内设计中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它融合了当地文化和艺术传统,通过细致的手工技艺和独特的图案和色彩,为室内空间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西兰卡普最早可追溯到13世纪,是由土耳其妇女们以羊毛和丝线编织而成的一种装饰性织品。
它们常常被用作桌布、墙挂和地毯等装饰品,展现出浓厚的民族风情和传统艺术特色。
在民宿室内设计中,西兰卡普往往被用来打造独特的装饰元素,为空间增添异域风情。
其细腻的图案和丰富的色彩可以让空间焕发出独特的魅力,吸引人们的目光,引发对文化的探索与想象。
通过引入西兰卡普这样具有民族特色的装饰元素,民宿的设计不仅可以展现出独特的文化内涵,还能够为居住者和游客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体验。
西兰卡普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传统工艺和浓厚的地域风情,为室内设计增添了故事性和深度,让人们在舒适的环境中感受到来自异国的魅力。
1.2 民宿室内设计的重要性民宿室内设计的重要性在于打造一个舒适、独特、具有个性化的居住环境,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选择入住。
一个好的民宿室内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布置,更是对当地文化、历史和风土人情的诠释和传承。
通过精心设计的民宿室内,能够为游客提供一种别具一格的住宿体验,增加他们的满意度和留存率。
民宿室内设计也是一个城市或乡村文化的展示窗口,通过设计巧妙地融入当地的民俗文化和传统元素,可以为游客提供更为深入的了解和体验,促进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民宿室内设计的重要性在于为游客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展示当地文化,提升当地的旅游吸引力,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2. 正文2.1 民族特色在室内设计中的体现民族特色在室内设计中的体现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展示出来,从而为民宿增添独特的文化氛围。
在设计中可以运用特定民族的传统建筑风格和元素,如西兰卡普可以选择引入其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和结构,如特色屋顶、柱子和门廊等。
民间西兰卡普审美性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

民间西兰卡普审美性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摘要】民间西兰卡普是一种具有独特审美性的民间艺术形式,其特点包括色彩鲜艳、线条简洁、形象夸张等。
在绘画艺术中,艺术家们常常借鉴西兰卡普的审美特点来表现民间生活和文化。
在雕塑艺术中,西兰卡普元素的运用使作品更加富有动感和趣味性。
在文学创作中,民间西兰卡普常常被运用来描绘生活中的荒诞和离奇。
在表演艺术中,艺术家们也尝试将西兰卡普元素融入到舞台设计和表演形式中。
民间西兰卡普审美性在艺术创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丰富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为现代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展望未来,可以进一步挖掘和发展民间西兰卡普的审美潜力,为艺术创作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关键词】民间西兰卡普审美性,艺术创作,特点,绘画,雕塑,文学创作,表演艺术,重要性,现代艺术,启示,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民间西兰卡普审美性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民间西兰卡普审美性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是一个极具特色和独特魅力的创作方式。
它融合了民间文化的元素,将传统的西兰卡普风格与当地特色相结合,呈现出一种独具个性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民间西兰卡普审美性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淳朴的民俗风情。
这种审美性的特点在艺术创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仅使作品更具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也为艺术作品增添了更丰富的艺术价值和情感表达。
民间西兰卡普审美性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更是对当代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通过对民间西兰卡普审美性的运用,艺术家们可以更好地表现出自己的创作理念和情感体验,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和深刻的艺术享受。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我们将更详细地了解民间西兰卡普审美性的特点以及在不同艺术领域中的具体运用,以探讨其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和对现代艺术的启示。
2. 正文2.1 民间西兰卡普审美性的特点民间西兰卡普审美性强调自然与简约。
在民间西兰卡普的艺术作品中,往往能看到对自然物体、生活场景的极简表现,不加修饰的本真呈现,体现出一种朴素、清新的审美风格。
恩施州西兰卡普浅探

天工|2023年第34期[摘 要]西兰卡普是我国土家族人民根据自己的生活所需而织造的民间织锦,也是我国土家族织锦工艺的主要表现形式,直到现在,西兰卡普都是土家族保存最完好的纺织类工艺品。
西兰卡普采用“通经通暗纬断挑纬,反面挑织”的技巧和方法完成织造,工序繁复、工艺精美、色彩斑斓,距今已有几千年历史。
通过探讨西兰卡普的起源与发展、织造工艺、传承方式、文化内涵等一系列问题,对西兰卡普做了系统的阐述。
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西兰卡普,进而了解土家族文化,更好地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西兰卡普;土家织锦;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34-0034-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吴杨雪.恩施州西兰卡普浅探[J].天工,2023(34):34-36.吴杨雪 山西师范大学 恩施州西兰卡普浅探作者简介:吴杨雪(1998—),女,汉族,湖北武汉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史。
一、西兰卡普的起源与发展(一)西兰卡普的名称与传说西兰卡普的名称翻译有两种。
第一种:大部分学者将其统一翻译成西兰卡普,西兰的内涵为铺盖、棉被,卡普的内涵为花朵。
土家族人为了展现织锦技艺的土家特色,会在花铺盖前加上一个“土”字。
由此,西兰卡普可以解释为“土花铺盖”或者“花被面”。
第二种:少部分学者将其理解为“西郎卡普”。
西朗的含义为被子。
简单来说,我们可以把西兰卡普理解成带有花的棉被。
西兰卡普一词源自流传已久的土家族神话传说。
以前,土家族中有一位美丽动人的女孩,她的名字叫作西兰。
她擅长织锦,拥有高超的织锦技艺,热爱织造各种图案的西兰卡普,尤爱织造各种花朵图案。
西兰几乎织遍了所有的花,唯独没有织过白果花。
白果花在半夜绽放,为了能够在铺盖上织上白果花的图案,她彻夜不眠,长期在白果树下蹲守,就为等待白果花的绽放。
一天深夜,白果花终于绽放了,西兰正沉迷于对白果花的观察,醉酒的父亲被西兰的嫂子撺掇,不小心用拐棍夺走了这个年轻姑娘的生命。
西兰卡普图案论文

西兰卡普(系土家语),又称土家织锦,是今土家族保留最完整的一种原始纺织工艺品,是土家族在自然的人化过程中,通过织锦这一特定的视觉形式表现自然并发展积淀为特定的自然审美文化理念。
土家织锦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与苗锦、侗锦、瑶锦并称为四大锦,是我国南方民间最具特色的织造工艺。
具有装饰艺术风格的湘西土家族织锦充分体现出实用性、艺术性和手工性的完美结合,并与本民族的生存形成了统一的城市化风格。
西兰卡普是用一种古老的纯木质腰式斜织机,以通经断纬之法用手挑换纬纱,用木梭打筘而织。
织机由机头、滚板、综杆、竹筘、梭罗、踩棍、滚棒、篙筒、挑子、撑子、地桩和布鸽(又称鱼儿)等组成。
西兰卡普的工艺比较复杂,全部是手工技艺,主要工艺流程有:纺捻线、染色、倒线、打桩牵线、装筘、滚线、捡综、翻篙、捡花、捆杆上机、织布边、挑花织锦。
西兰卡普图案艺术造型的可视性质,使他成为一种承载民间传说、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和民族艺术的物质传承文化。
西兰卡普的传统图案有120余种,加上现代风情图案和创新图案约有200余种,但目前能够织出的传统只有80余种。
其内容题材多受山地生活环境的影响。
西兰卡普手工制作凝聚了工匠们的心智和经验,同时还有制作中的特殊情感。
它以图纹命名,一般可分成六个大类。
其主要代表有:1)动物类:有阳雀花、猫脚迹花、蝴蝶花、实毕等。
如马毕花图案造型(图一),是以马的造型为主体纹样的锦面,图形生动地表现了骏马来回奔跑的动势。
图一马毕花图二九朵梅2) 植物类:有麻叶花、大白梅花、棱罗树纹、九朵梅等。
其中九朵梅图案(图二),土家名“大浪枯梅”,是以山区傲雪的梅花为主,一般以红色为主调、以示吉祥的连心万字边为结构、斜向排列着九朵以梅花为主体的纹样,档头均为“猴手”纹样,也是以植物的形态特征,通过平面化的手法生动地组织在固定单元的格式中,且既均衡又对称,主题明确,思想自由。
3) 生活用品类:有船船花、椅子花、豆腐架花、神龛花、锯齿花等。
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独具魅力的土家族“西兰卡普”西兰卡普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洗车河土家族的传统编织工艺品,汉语称之为“土花铺盖”。
我很荣幸我是一民土家族人,也是这西兰卡普发源地族里的一员。
西兰卡普一般用各种颜色的锦线编织出一幅幅美丽图案,用三幅缀连而成,每块两端织上花边,构成整幅秀丽图案。
土家族是分布在我国湘西、鄂西、渝东等地的一个少数民族,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创造了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品。
土家族地区地处深山,长期以来处于原始封闭状态,民间习俗多保持着固有的淳朴古风和浓厚的乡土气息,土家族的“西兰卡普”便是一朵独具魅力的民间艺术之花。
“西兰卡普”是一种土家织锦。
在土家语里,“西兰”是指铺盖,“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最早是指土家人的花铺盖。
后来土家人将民间服饰及床上用品等所有刺绣、织锦统称为“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自古受到土家族人民的珍爱,并将它视为智慧与技艺的结晶,被称作“土家之花”。
“西兰卡普”主要工艺有刺绣、挑花、彩织等,其内容一般取材于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
而更多劳动妇女创作的绣品,却是按照自己的爱好和意愿,凭借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而设计、制作的。
她们将一些象征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的图案绣于衣物、头巾、鞋帽、枕头、床单之上,用来美化装饰自己的生活,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国妇女裹足的历史始于隋,在宋朝广为流传,当时的人们普遍将小脚当成是美的标准,而妇女们则将裹足当成一种美德,不惜忍受剧痛裹成小脚,其标准在三寸左右,美其名曰,“三寸金莲”。
过去在土家地区,人们将裹过的小脚配以一双精心绣制的花鞋,被认为是妇女中最美的“三寸金莲”。
妇女裹足其实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残害妇女的手段,曾经风行中国大地千年之久的“三寸金莲”,就如古代妇女的命运,从千年前的历史潮流而来,又随着历史的车轮而去。
它见证的是中国足履文化的一段发展史,也是中国妇女的一段屈辱史。
关于“西兰卡普”的起源,史籍中可见零碎的记载。
美丽的西兰卡普

美丽的西兰卡普保靖职专彭司椿在我们湘西土家族习俗中,姑娘从十一二岁就开始学习织锦,结婚时都用自己织出来的“西兰卡普(花铺盖)”作嫁妆铺盖故又称“打花铺盖,”称土家族织锦为“西兰卡普”缘自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美丽的土家村寨里住着一个漂亮的土家姑娘名叫西兰。
西兰姑娘长到花一样的年龄时,织布的手艺百里闻名,她用七彩丝线交织成各种各样的花,月季、玫瑰、玉兰、黄菊,山上有多少种,她就会织多少种,每当春风吹过土家寨子的时候,西兰大清早就上山,采来各种颜色的花,然后插在机头的花篮里,不分昼夜地照着织,织呀,织呀,在她的胸前好象流泻着花的河流,逗来了成群的蝴蝶,飞舞的蜜蜂。
有一天,西兰问寨上的百岁老人:“帕普(老太):土家山寨的花,我都织完了,世上还有没有更乖(漂亮)的花?”老人捋捋胡子:“有!有!”“什么花呀?”“百果花(银杏)。
”“这种花什么时候开呀?”“四五月间的深更半夜,子时开花子时谢。
”眨眼到了四月底了,西兰每个晚上一个人蹲在后山上的白果树下,睁着眼望着那翠绿翠绿的树叶,一天晚上,月牙儿刚刚露出云缝,白果花开了。
西兰高兴极了,心想我终于没有遗憾了,世界上的花我都秀完了。
哪知道,西兰的嫂子嫉妒西兰手艺好,便起了拐心,跑到她哥哥那里告状,(过去女人要遵从“三从四德”,姑娘家夜里是不准出门的。
)说西兰不学好,每天晚上溜到后山找野汉子。
她哥哥一听气得要死。
于是,喝的醉熏熏的,随手拖了一个棒槌,走到后山,就是一槌。
西兰倒在了百果树下,她手里还紧紧地掐着喜爱的白果花……随后,他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小鸟,飞到他哥哥的肩上叫道:“哥哥错怪啦,门前白果树绣花..........”.反复地叫着,眼泪不停地掉在了哥哥的肩上,随后下起了倾盆大雨。
他哥哥听到叫声,酒马上醒了,嚎啕大哭起来。
后来每到夏天要下雨前总是能听到这种鸟的叫声。
西兰死了,她的手艺却留在了土家姑娘的心里,姑娘们为了纪念西兰,就把她们的织锦取名为“西兰卡普”,土家姑娘个个心灵手巧,织的“西兰卡普”像西兰一样乖(漂亮)。
西兰卡普艺术欣赏

经营
2001年开设织锦坊——水云织锦坊。 凤凰古城东正街60号
出售叶水云和其徒弟的织锦作品以及叶水云 丈夫傅元庆的古文字蜡染
问题
• 传承 • 传统手工艺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市场的困境。
谢谢大家~~~
叶水云从小端庄文静,12岁时就跟随姑婆叶玉 翠学习挑花、织锦和民间绘画,耳濡目染,得 益匪浅。他是叶玉翠第一批嫡传的人称叶家寨 土家织锦“六朵金花”的6名艺徒之一。15岁给 姑婆叶玉翠当助手,整理传统的土家织锦图案。 1984年,不到17岁的叶水云与姑婆叶玉翠等踏 进龙山县土家织锦工艺厂,开始了自己专业织 锦的漫漫人生之路。
• 再者,西兰卡普抛开了常规意义上的织布梭, 色纬全靠手工喂进、断开、变换且色纬织入毫 无规律,图案需要多少种颜色,纬线就可以断 多少次,并无规律可言,这样使现代机械加工 手段的渗透,形成了工艺障碍。另外由于织物 组织选用的科学合理,虽然纬线是断掉的,但 被阴地组织牢牢地固定住,整体织物强度没有 受到破坏。
叶水云
• 女,土家族。曾用名叶明 莲,1968年10月生,湖南 省龙山县苗儿滩镇叶家寨 人。
• 现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 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家", 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艺术 创作研究员,中国工艺美 术学会会员,湖南省民间 工艺美术委员会委员。
• 1996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 会授予她“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 2000年叶水云制作的土家织锦传统图案《岩墙花》 及反映现代题材的《人类、和平、进步》两幅大 壁挂作品,在湖南省首届民间工艺美术大奖赛中 均获金奖。 • 2001年湘西州委、州人民政府授予她“文学艺术 创作突出贡献奖”。 湖南卫视及河北省电视台拍 摄了以介绍叶水云为主的专题片《湘西土家织 锦》。 • 2005年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聘为“民间艺术创作研 究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汉书·西南蛮夷传》所说 哀牢夷“织文革绫锦”的 “兰干细布”,就是土 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 花铺盖的前身,称“武陵蛮” 有着“织绩木皮,染以草 实”,“好五色衣服”, “衣裳斑斓”的习尚。 “武陵蛮” 就是历史上对土 家族使用过的一种称呼。土 家族长于织作的悠久传统一 直保留下来,直到改土归流 前后,不论男女还保持着 “喜斑斓服色”的习俗[1] 。 一般文献上对于土花铺盖给 予了诸种不同的名称:同治 年间修的《龙山县志》云: 土锦“绩五色线 为之,色彩 斑斓可爱。俗用以为被,或 作衣裙,或作巾,故又称岗 巾。 ”《永顺府志》云:“斑布 即土锦。”“土人以一手织 纬,一手用细牛角挑花,遂 成五色。”所谓“岗 巾”“土锦”以及“土绢、 岗锦”等相似称谓皆指土花 铺盖。
在土家语里,“西兰”是的花铺盖。人们往往在“花铺盖”前冠以 “土”字,以标示出这项民间工艺所包含的 土家族民族特点。
土花铺盖是受到土家族人民的珍爱,视之为 智慧、技艺的结晶,被称作“土家之花”。 按照土家族习惯,过去土家姑娘出嫁时,都 要在织布的机台上制作美丽的“西兰卡普”, 即土花铺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土家族青少年织花能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新创了《韶 山景》、《北京八景》、《摆手舞[4] 》、《熊猫》、《乌云花》、《蝴蝶菊 花》、《狮子滚绣球》、《土王五颗印》、《张家界风光》、《七十二钩》、 《寿星花》等十多种作品,为民族艺术的繁荣增添了崭新的内容。
1979年11月,作为西兰卡普的传承人,叶玉翠出席了全国工艺美术艺术、创作 设计人员代表大会,受到党政领导的接见,《人民日报》、《人民画报》、《民 族画报》、《光明日报》纷纷报导了她的事迹和主要作品。
三是喜用吉利、喜庆的寓意和山区花 草、鸟兽的母题:“凤穿牡丹”象征 荣华富贵,“野鹿衔花”象征寿考千 年,“万”字以祝人万福万寿,“龙” 以喻高贵显要,“福禄寿喜”、“长 命百岁”、“富贵双全”等文字图案 的立意就更为明显了。从中可以看到 勤劳智慧的土家族人民对于生活的热 爱,对于自己所生活的自然环境的深 厚感情,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强烈向 往。
土花铺盖的图案,色彩鲜明, 热情奔放。土花铺盖在色彩 调配上颇有讲究,有一首三 字 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 (2张) 歌诀唱道:“黑配白,哪里 得。红配绿,选不出。蓝配 黄,放光芒。”表明了土花 铺盖喜用对比色,用黑白衬 托钩提。各种钩状、锯齿状、 梳齿状、缝合状、连锁等边 饰,加上各种多角形的小花 作为点缀,又以黑色衬底, 以白色镶边。于是,主次纹 样由于黑白的衬托而显得既 是界限分明,又是连成一体。 二是喜欢用暖色,大桔黄之 类为基调,用于主要部位, 具体配色又是变幻无穷的。
可见,土花铺盖的编织者绝大多数都是些从10余岁左右到20来岁 的青年女子,她们正处于爱情萌芽及对未来满怀着希望和幻想的 年代,特地从深山里找回红花、栀子、姜黄、洞洞树、五倍子等 野生植物,制成染料,将自纺的棉纱染出各种颜色,稍有空闲就 坐在木机旁挑花刺绣,在木机上的纬线里填上彩色纱线或丝线, 织出别出心裁的图案花样。
1958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土家族织花能手叶玉翠与湖南省美协工艺师李昌 鄂合作,从事土家织锦的发展和创新,共同创作了《开发山区》等五幅“西兰卡 普”作品。特别是《开发山区》,叶玉翠按照李昌鄂有山、有水、有田土、有畜 禽的设计图案,经过多次现场观察,反复琢磨构思,发挥了她40年来练就的布局、 调色技巧,融汇了传统技艺,倾注了对党、对新生活的热爱,获得各国人民和专 家的赞赏。后来省美协将它送到北京展出,受到国内外美术家们的一致好评。被 选入中国工艺美术品展销会,到东欧各国展出。
土花铺盖,在土家族人民生活中有着实用的、礼俗的和审美的三 方面的意义,不仅以经久耐用著称,而且是土家族婚俗中的主要 嫁妆,客观上是女家经济地位的标志和女儿有无教养的凭证,在 受人观赏的嫁妆行列和任人品评的新房陈设中 格外引人注目。
因此,土家妹子出嫁时都有自己亲手编织的土花被面,新娘父母 以精美的土花铺盖陪嫁为荣,娶媳之家也以此来推测新娘针线活 的巧拙贤愚。
1981年6月,《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肖离来到叶玉翠的家乡湖南龙山县苗儿滩 镇叶家寨采访,以《捞车河畔一天孙》为题,在《大公报》上报导了她的事迹, 在香港各界人士中轰动一时。
西兰卡普组合是一个音乐组合,由分别来自湖北 省歌剧舞剧院、湖北省民族歌舞团、武汉音乐学 院和武汉市歌剧舞剧院的吴姿霖、万莉、雷媛和 杨娟(恩施州)4位女孩组成。“西兰卡普”是 土家语,直译起来西兰是人名,卡普是她织的花 布。西兰卡普又称“打花铺盖”,它是一种土家 锦,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列。
一是几何图案占着较大的比例,即使 是那些取材于自然物象的描写性较强 的图案,为适应彩织而化成了由方形、 三角形、直线等图形和线条所剪裁组 成的几何图形了。
二是图案纹样富于变化,就单幅被面 (三幅为一床)来看,有大块的纹样,像 “四十八钩”、“浪苦妹”之类,有 小块的纹样,如“粑粑架”之类;有 以长方形为主要纹样者,如“椅子花” 之类;
另一种传说西兰是人名, 卡普是她织的花布。相传 西兰是土家山寨最漂亮最 聪明的姑娘,她把山里的 百花都绣完了,就没见着 半夜开花半夜谢的白果花 (银杏)。为了绣出白果花, 她独自半夜爬上高高的白 果树与白果花儿对话,不 料被又丑又坏的嫂嫂发现 了,哥哥听信嫂嫂谗言, 用板斧砍断了白果树,西 兰摔死了,她的绣花艺术 却被土家人传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