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 实验2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资料

合集下载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染色实验报告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染色实验报告

实验二: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染色一、实验目的1.掌握细菌涂片的制备方法。

2.掌握细菌简单染色和革兰染色法的原理及操作步骤,识别细菌的革兰染色结果。

3.巩固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方法。

4.学习无菌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1、染色原理:细菌生长于酸性、中性和碱性溶液时常带负电荷,所以通常采用带正电荷的碱性染料(如美蓝、甲紫、碱性复红或孔雀绿等)使其着色。

当细菌分解糖类产酸时,细菌所带正电荷增加易被带负电的酸性染料(如伊红、酸性复红或刚果红)着色。

2、革兰染色法原理:革兰染色法可根据细菌细胞壁结构和成分的不同,将其分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

革兰阳性细菌的肽聚糖层较厚,经乙醇处理后使之发生脱水作用而使孔径缩小,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保留在细胞内而不被脱色;而革兰阴性细菌的肽聚糖层很薄,脂肪含量高,经乙醇处理后部份细胞壁可能被溶解并改变其组织状态,细胞壁孔径大,不能阻止溶剂透入,因而将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洗去而被脱色。

另外,革兰染色的差异并不能完全认为是化学的差别,也有物理结构不同的结果。

如酵母菌细胞壁的成份完全与细菌不同,但具有革兰染色阳性反应。

三、实验仪器,材料和用具1、仪器及用具:显微镜、酒精灯、火柴、接种环、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擦镜纸、镜油、无菌牙签2、菌种: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葡萄球菌、牙垢、未知菌S1和S33、试剂:结晶紫染液、革氏碘液、洗脱液(95%乙醇溶液)、番红染液四、实验步骤(1)简单染色1、载玻片的处理:用纱布将取出的载玻片擦干,把要涂菌的部位在火焰上烤一下,冷却待用。

2、涂片:左手持菌液试管,右手持接种环在火焰上烧灼灭菌,待接种环冷却后在火焰旁从试管中取一环菌液,在洁净无脂的载玻片上涂一直径约2mm的均匀薄膜。

3、干燥:涂片后待其自然干燥。

4、固定:将以干燥好的涂片标本朝上,在酒精灯火焰上通过2~3次,要求载玻片温度不能超过60度,以手背触载片不烫为宜。

5、染色:滴加一滴结晶紫染液,染色1min。

实验二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及其形态观察

实验二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及其形态观察

实验二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及其形态观察1.目的要求(1)学习细菌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及无菌操作技术。

(2)掌握细菌的简单染色法,初步认识细菌的形态特征。

(3)了解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学习并掌握革兰氏染色的方法。

2.基本原理(1)简单染色法用单一染料进行细菌染色,操作简便,适于菌体一般形状和细菌排列的观察。

常用碱性染料进行简单染色,这是因为:在中性、碱性或弱碱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而碱性染料在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酸性染料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因此碱性染料的染色部分很容易与细菌结合使细菌着色,经染色后的细菌细胞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显微镜下易于识别。

常用作简单染色的染料有: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等。

(2)革兰氏染色法革兰氏染色反应是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性状。

它是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立的。

革兰氏染色法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而且还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两大类: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G+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用G-表示。

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的,在染色过程中,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脱色,因此,呈现蓝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而脂类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液(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红色。

革兰氏染色需用四种不同的溶液:碱性染料初染液;媒染剂;脱色剂和复染液。

碱性染料初染液的作用象在细菌的单染色法基本原理中所述的那样,而用于革兰氏染色的初染液一般是结晶紫。

媒染剂的作用是增加染料和细胞之间的亲和性或附着力,即以某种方式帮助染料固定在细胞上,使不易脱落,碘是常用的媒染剂。

实验二+细菌的简单染色与革兰氏染色

实验二+细菌的简单染色与革兰氏染色

滴加碘液 媒染1min; 碘液, (6)媒染 滴加碘液,媒染 ) ; 用水洗去碘液; (7)水洗 用水洗去碘液; ) 将玻片倾斜,连续滴加95%乙醇脱色 乙醇脱色 (8)脱色 将玻片倾斜,连续滴加 ) 乙醇脱色2 0-25s至流出液无色,立即水洗; 至流出液无色,立即水洗; 至流出液无色 滴加沙黄复染5min; 沙黄复染 (9)复染 滴加沙黄复染 ) ; (10)水洗 用水洗去涂片上的沙黄染色液; 用水洗去涂片上的沙黄染色液; ) (11)晾干 将染好的涂片放空气中晾干或者用吸 ) 水纸吸干; 水纸吸干; 镜检时先用低倍,再用高倍, (12)镜检 镜检时先用低倍,再用高倍,最后用油 ) 镜观察, 镜观察,并判断菌体的革兰氏染色反应 性.
简单染色法是只用一种染料使细菌着色以 简单染色法 是只用一种染料使细菌着色以 显示其形态, 显示其形态,简单染色不能辨别细菌细胞 的构造. 的构造. 革兰氏染色法是 年由丹麦病理学家C.G 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 年由丹麦病理学家 ram所创立的.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的 所创立的. 所创立的 细菌区分为革兰氏阳性菌( G+ ) 和革兰 细菌区分为革兰氏阳性菌 ( 氏阴性菌( 两大类, 氏阴性菌(G-)两大类,是细菌学上最常 用的鉴别染色法. 用的鉴别染色法.该染色法所以能将细菌 分为G 菌和G 是由这两类菌的细胞 分为 + 菌和 - 菌 , 是由这两类菌的 细胞 壁结构和成分的不同所决定的 所决定的. 壁结构和成分的不同所决定的.
六 思考题及作业题
1,当对未知菌进行革兰氏染色时 , 如何保 , 当对未知菌进行革兰氏染色时, 证操作正确及结果可靠? 证操作正确及结果可靠? 2,简述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和步骤. ,简述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和步骤.
球菌

实验二、细菌的简单染色与革兰氏染色

实验二、细菌的简单染色与革兰氏染色

2、掌握好乙醇脱色时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21/8/5
6
2021/8/5
7
葡萄球菌
2021/8/5
8
杆菌
2021/8/5
9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结果
1、根据油镜观察结果,绘出普通变形杆菌和表皮 葡萄球菌的简单染色形态图。 2、列表简述普通变形杆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革兰 氏染色油镜观察结果(菌的形态、颜色、革兰氏染 色反应)。
G-菌:细胞壁薄,肽聚糖含量低,类脂含量高,肽聚糖 分子交松散,故经乙醇处理后,壁会出现较大的缝隙, 细胞透性增大,结晶紫-碘复合物易被洗脱出来,再经 番红复染后使细胞显红色。
2021/8/5
4
三、实验器材
1、菌种:普通变形杆菌、表皮葡萄球菌 2、染色剂:简单染色液(吕氏碱性美蓝染液);革兰氏 染色液(草酸铵结晶紫染液、卢戈氏碘液、95%乙醇、 番红染液) 3、仪器或其他用具:载玻片、生理盐水、酒精灯、接 种环、香柏油、二甲苯、显微镜、擦镜纸、滤纸等
细菌产酸使培养基pH下降时,细菌带正电荷增
加,可采用酸性染料。酸性染料有:伊红、酸性复
红、刚果红等。
2021/8/5
3
2、革兰氏染色
革兰氏染色是采用二种染料对细菌细胞进行染色, 初染采用的是结晶紫,复染采用的是番红。
G+菌:细胞壁较厚,肽聚糖含量较高,基本不含类脂, 肽聚糖分子交联度较紧密,故经乙醇处理后,肽聚糖网 孔因脱水而明显收缩,使壁的通透性降低保留着结晶紫 -碘复合物,所以复染液番红不能进入,细胞显紫色。
2021/8/5
5
四、操作步骤
1、简单染色
涂片
加热干燥固定
染色 1min 水洗
干燥
镜检

实验二 细菌单染色及革兰氏染色法

实验二 细菌单染色及革兰氏染色法
微生物学实验
冯 新
实验三
细菌单染色及革兰氏染色法
一、实验目的
• 学习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原理和方法
• 了解细菌的特殊形态结构: 芽孢、荚膜、鞭毛
二、实验原理
• 单染色法:只能观察微生物的大小、形状、 和细胞排列状况,但不能鉴别微生物以及 它的特殊构造等。 • 复染色法: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染色液进行 染色,有协助鉴别微生物的作用,故也称 鉴别染色法。常用的有: 革兰氏染色法、抗酸染色法、芽孢染色法、 鞭毛染色法等。
2)如果你的涂片未经热固定,将会出现什么问题? 如果加热温度过高、时间过长,又会怎样?
3)为什么要等制片完全干燥后才能用油镜观察? 4)涂片为何要固定?固定加热时间过长会怎样? 要得到正确的革兰氏染色结果必须注意哪些操作? 哪一步是关键?Why?
实验四
真菌染色技术
2.染色标本检查:
1)革兰氏染色:
4 操作步骤 水浸片观察 (1) 在载玻片上滴加一滴美兰染液,用接 种环以无菌操作方式挑取少许真菌,在染液 中充分混匀,盖上盖玻片。 (2) 镜检:先低倍镜观察,后换用高倍镜 观察细胞形态。 (3)绘出真菌形态特征图
实验步骤
操作步骤
无菌操作
涂片
干燥
染色
固定
水洗
干燥
镜检
革兰氏染色
• 丹麦C.Gram创立,用于细菌分类学研究 • 细菌细胞壁的结构
革兰氏(Gram)染色法
1. 涂片 2. 初染:在做好的涂面上滴加草酸 铵结晶紫染液,染1分钟,倾去 染液,流水冲洗至无紫色。 3. 媒染:除去残水后,用稀碘液覆 盖涂面1分钟,后水洗。 4. 脱色:除去残水后,滴加95%酒 精进行脱色约30-60秒,后立即 用流水冲洗。 5. 复染:滴加石碳酸复红染色液, 染30秒,水洗后用吸水纸吸干。 6. 镜检:观察染色结果并绘图。

实验二细菌的形态观察(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

实验二细菌的形态观察(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

实验二细菌的形态观察(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实验二细菌的形态观察(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一目的要求1.了解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细菌的涂片与革兰氏染色技术。

2.初步学习细菌细胞特殊结构的染色方法,并观察细菌的特殊结构。

3.观察细菌的菌落平板,学会识别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菌落特征,学会初步鉴别微生物的种类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与原理1.简单染色法原理简单染色法是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一般用于观察个体形态与细菌排列。

由于细菌在中性、碱性或弱酸性环境中带负电荷,所以通常采用一种碱性染料如美蓝、碱性复红、结晶紫对细菌进行染色。

美蓝是美蓝的盐酸盐,可解离为带正电荷的美蓝,很容易与细菌结合使菌体着色。

染色后的细菌细胞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显微镜下更易于识别。

简单染色过程:涂片→固定→染色→水洗→干燥→镜检涂片→ 固定→ 干燥→ 水洗、吸干→镜检→染色 1mim2.革兰氏染色法原理革兰氏染色法是由丹麦医生 Hans Christian Gram于 1884 年创立。

它是细菌学中很重要的鉴别染色法,因为通过此法染色,可将细菌鉴别为革兰氏阳性菌(G + )和革兰氏阴性菌(G -)两大类。

革兰氏染色过程:涂片→固定→结晶紫初染(1min)→碘液媒染(1min)→乙醇脱色(95% 酒精,30s)→番红复染(30 秒)→干燥→镜检阳性菌:紫色阴性菌:红色革兰氏染色要点:(1)初染:用结晶紫,染色 1 分钟,水洗。

(2)媒染:加碘液覆盖 1 分钟后水洗。

(3)脱色:连续滴加 95%乙醇,约 30 秒,直到滴下的乙醇无色为止,水洗。

(4)复染:加番红染色 1 分钟,水洗。

(5)干燥。

(6)镜检:先低倍镜,后油镜观察。

注意:涂片要薄而均匀,脱色程度要控制得当。

学生做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的革兰氏染色。

观察细菌个体形态与排列,绘图。

3.芽孢染色原理细菌的芽孢壁比营养细胞壁厚,致密,透性差,着色和脱色都比营养细胞困难,故一般采用一种碱性染料并在微火上加热,或延长染色时间,使菌体和芽孢都染上颜色以后水洗或稀酸冲去菌体的染料,芽孢仍保留颜色,再用另一种对比鲜明的染料使菌体着色,如此可明显区分芽孢和营养体结构。

实验二细菌的单染色及革兰氏染色

实验二细菌的单染色及革兰氏染色

掌握染色步骤
选择适当的染料,对细菌进行固定、 染色、脱色、复染等步骤,确保染色 效果良好。
掌握革兰氏染色技术
了解革兰氏染色的原理
革兰氏染色是一种用于区分革兰氏阳 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染色技术。
掌握染色步骤
在涂片上涂抹细菌,然后使用结晶紫 、碘液和酒精等染料进行染色和脱色
,最后用番红和石炭酸复染。
识别染色结果
革兰氏染色结果分析
染色反应
革兰氏染色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大类 ,通过染色反应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致病性。
颜色变化
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通过颜色变化可以判 断细菌类型。
染色准确性
革兰氏染色准确性较高,对于初步鉴别细菌种类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结果在细菌鉴别中的应用
初步鉴别
通过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实验结果,可以对细菌进行初步鉴别,确 定可能的致病菌种类。
辅助诊断
在临床诊断中,细菌鉴别对于确定感染源、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具 有重要意义。
科研应用
在科研领域,细菌鉴别可以为研究不同类型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 机制等提供基础数据。
06
CATALOGUE
注意事项与实验改进
实验注意事项
实验前需确保实验室环境清洁 ,避免污染。
使用显微镜时,应确保镜头清 洁,以免影响观察效果。
在操作过程中,应避免细菌污 染,尤其是避免交叉污染。
实验结束后,应按照实验室规 定正确处理废弃物。
实验操作技巧与难点解析
01 涂片时,应保证涂片均匀,避免产生气泡 。
02 染色时,应控制染色时间,避免染色过度 或不足。
情况。
02
CATALOGUE
实验原理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细菌是微生物中最常见的一类生物,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各个角落,包括土壤、水体、空气等。

为了更好地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科学家们开展了许多实验,其中包括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一、细菌的简单染色实验细菌的简单染色是一种常用的染色方法,通过给细菌染色,可以使其在显微镜下更加清晰可见。

这种染色方法主要使用了一种叫做甲基蓝的染料。

在实验中,首先需要制备好细菌的涂片。

将一根无菌的钢丝棒蘸取一小滴细菌悬液,然后将其均匀地涂抹在玻璃片上。

待涂片干燥后,将其固定在火焰上加热的玻璃柱上,以使细菌附着在玻璃片上。

接下来,将制备好的涂片放入染色盒中,加入适量的甲基蓝染料,浸泡片刻。

然后,用蒸馏水轻轻冲洗涂片,直至水洗液不再有颜色流出。

最后,用纸巾轻轻吸干涂片上的水分,将其放入显微镜下观察。

在显微镜下观察,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不同种类的细菌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形状,例如球状、杆状、螺旋状等。

通过简单染色,我们可以更好地观察和研究细菌的特征。

二、革兰氏染色实验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它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类。

这种染色方法主要使用了紫晶染料和碘酒。

在实验中,首先需要制备好细菌的涂片,方法与简单染色相同。

然后,将涂片放入染色盒中,加入适量的紫晶染料,浸泡片刻。

接着,用蒸馏水轻轻冲洗涂片,直至水洗液不再有颜色流出。

接下来,将碘酒滴在涂片上,使其浸润全片,然后用蒸馏水轻轻冲洗涂片。

随后,滴入乙醇或酒精醛溶液,使其浸润全片,然后用蒸馏水轻轻冲洗涂片。

最后,滴入蓝色染料,浸泡片刻后用蒸馏水冲洗涂片。

在显微镜下观察,我们可以看到细菌的染色效果。

革兰氏阳性菌会呈现紫色或蓝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则呈现红色或粉色。

这是因为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含有较多的胆固醇,可以吸附紫晶染料和碘酒,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则较薄,无法吸附这些染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在碱性、中性或弱酸性溶液中,细菌菌体通常带负电荷,而碱性染料在电 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酸性染料的染色部分带负电荷),因此,
碱性染料很容易与菌体结合而是菌体着色。
2、细菌革兰氏染色的原理
G+菌和G-菌的细胞壁结构和组成有较大的区别。 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厚且交联度高,类脂质含量少,经脱色剂处理后反而使 肽聚糖层的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结晶紫-碘复合物被滞留在细胞内,因此细 菌仍保留初染时的颜色,经番红复染后呈蓝紫色。 G-菌细胞壁的外膜层富含类脂,而且其肽聚糖层次薄、交联度低;乙醇脱色时,

菌龄对革兰氏染色结果的影响:选取处于活跃生 长期——指数生长期的菌体进行革兰氏染色。菌 体尚未成熟或菌体过老,可能使染色结果呈现相 反的结果。
四、实验步骤
(一)简单染色的步骤 (见P11)
1、涂片:取干净载玻片,火焰灼烧后,横放于玻片架上; 在载玻片中央滴一小滴生理盐水, 用接种环以无菌操作取少许菌体于水滴中(注:不要挑破培养基), 混匀并涂成薄膜(注:涂片不易过厚)。 2、干燥:用夹子夹住载玻片一端(菌膜面朝上),反复通过火焰高处数次, 烘干菌液(注:不能直接在火焰上烘烤,以免菌体变形)。 3、固定:用夹子夹住载玻片一端,迅速通过火焰2~3次, 使菌体固定于载玻片上。 4、染色:将玻片平放于玻片架上,加适量(以盖满菌膜为度)染液于涂片上。 染色时间1-2min。 5、水洗:倒去染液,用洗瓶自载玻片的一端轻轻冲洗(切勿将菌膜冲掉), 直至流下的水为无色为止。 6、干燥:将玻片置于玻片架上,自然干燥或用吸水纸沿菌膜外缘吸干残留水分。 7、镜检:先用低倍镜找到视野后,再换油镜观察 。
初染 1~2min
媒染 1min
脱色 20~25s
复染 2min
(五)作业

绘出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形态图,并注明两菌的革兰氏染色的反应性。
大肠杆菌(10×100)
枯草芽孢杆菌120(10×100)
_性菌。
(六)思考与讨论
涂片不易过厚,否则造成局部菌体脱色不完全,而使G-菌呈现革兰氏阳性结果。
2、染色
(1)初染。将玻片置于玻片架上,加适量(以覆盖菌膜为度)结晶紫染液染色1~2 min;倾去 染液,用洗瓶自载玻片的一端轻轻冲洗,直至流下的水为无色。 (2)媒染。加卢戈氏碘液一滴,染色1 min,水洗。 (3)脱色。将玻片倾斜,连续滴加95%乙醇脱色20~25s至流出液无色,立即水洗。 (4)复染。滴加蕃红复染2min后,立即水洗至流出液无色。 (5)干燥及镜检。将染好的涂片放空气中晾干或者用吸水纸吸干。先用低倍镜找到视野后,再 换油镜观察 ,并判断菌体的革兰氏染色反应性。
细胞壁因类脂被溶解而出现较大缝隙,使得菌体内的结晶紫-碘复合物较易渗出,
而使菌体变成无色,再经番红复染就成为红色。
三、实验器材
1、菌种:
革兰氏染色:培养12 h~16 h的枯草芽孢杆菌120和 培养24 h的大肠杆菌。 2、染色液和试剂: 结晶紫、碘液、95%酒精、沙黄或蕃红 3、器材: 载玻片、接种杯、木夹子、酒精灯、擦镜纸、显微镜。
实验二 细菌的简单染 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的原
理及步骤。 2、学习微生物涂片、染色技术和无菌操作。 3、巩固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技术。
二、实验原理
1、细菌的简单染色原理
①细菌菌体微小而透明,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不易识别,必须通过染色来增
加菌体的显示力,从而更清楚地观察到其形态和结构。
(二)革兰氏染色 (见P12)
1、涂片、固定
(1)涂片——“三区”涂片法。在载玻片的左端先加一滴蒸馏水,用无菌接种环挑取 少量苏云金芽孢杆菌与左边水滴混合;将载玻片倾斜使少量菌液延伸至玻片中央。在载 玻片的右端加一滴蒸馏水,用无菌接种环挑取少量大肠杆菌与右边水滴混合;将玻片倾 斜使少量菌液延伸至玻片中央。(三区:左区——苏云金芽孢杆菌区;中央区——两种 菌的混合区;右区——大肠杆菌区)。 (2)干燥及固定。步骤同简单染色法。
1、造成革兰氏染色结果不正确(假阳性或假阴性)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如果某一细菌的革兰氏染色结果为红色,能否确定该菌就是革兰氏阴性菌?
下次实验题目:放线菌及蓝细菌的形态观察 酵母菌的形态观察及大小测定
脱色时间对革兰氏染色结果的影响:脱色时间过短,G-菌转呈革兰氏阳性结果; 如果脱色时间过长,G+菌转呈革兰氏阴性结果。 媒染时间对革兰氏染色结果的影响:媒染时间过短,不利于结晶紫与细胞之间 的结合,而使G+菌转呈革兰氏阴性结果;媒染时间过长,而使G-菌转呈革兰氏 阳性结果。
结晶紫 碘 液 95%乙醇 番 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