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大纲_20111212_V1

合集下载

初中生历史教学大纲范文

初中生历史教学大纲范文

初中生历史教学大纲范文初中生历史教学大纲范文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过去,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现在和展望未来。

对于初中生来说,历史教学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又要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下面是一份初中生历史教学大纲范文,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历史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一部分:历史的重要性历史是人类文明的记忆,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起源、发展和变革,了解不同文化和文明的交流与碰撞。

历史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文化身份和历史责任,培养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第二部分:历史思维的培养历史思维是指通过历史事件和现象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批判能力。

历史思维包括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解读,对历史人物和历史背景的理解,以及对历史事实和历史文献的评价和判断。

通过培养历史思维,学生可以学会思考问题的多维度和多角度,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三部分:历史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例如,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和实物展示等形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的魅力;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还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和参观,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的真实场景。

第四部分:历史教学内容的选择在历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素养。

可以选择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深入研究,让学生了解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同时,还可以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相关的历史题材,让学生能够将历史知识与现实情境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历史应用能力。

第五部分:历史教学的评价与反思历史教学的评价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而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可以通过考试、作业、讨论和项目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发展。

同时,教师还应该及时反思教学过程和方法的有效性,不断改进和创新,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大纲

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大纲

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大纲
1. 教学目标
- 了解九年级历史上册的内容和知识点
-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 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方法和思维方式
2. 教学内容
本教学大纲包括以下内容:
- 中国古代史概述
- 先秦时期
- 秦汉时期
- 魏晋南北朝时期
- 隋唐时期
- 宋元明清时期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 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主要事件
- 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原因
- 掌握历史上各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4. 教学方法
-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互动讨论来深入理解历史知识
- 归纳总结:通过归纳总结历史事件和朝代的特点,提高学生对历史的整体把握能力
- 视听材料运用: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材料来帮助学生感知历史
5. 教学评价
- 阶段性测验: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估
- 课堂表现评价:对学生的表现、参与和回答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
-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6. 教学资源
- 教材:根据教材《九年级历史上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安排
- 多媒体资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7. 教学安排
- 每周安排2节历史课程,每节课时为40分钟
- 根据教材内容,分配时间进行教学,确保每个章节都有足够的时间深入探究
以上为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大纲的概要,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调整和完善。

2011年历史初中课程标准

2011年历史初中课程标准

2011年历史初中课程标准
2011年历史初中课程标准是中国国家教育部发布的一份教学
大纲,旨在规范和指导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该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课程目标:明确了历史课程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理解中国历史的基本文化和价值观念,以及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明确了历史课程的基础内容和重点内容。

基础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

重点内容包括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

3. 教学方法:提出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讲授、讨论、实地考察等,以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历史的学习过程。

4. 评价方式:明确了历史课程的评价方式和标准,包括考核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文化素养的培养等。

该课程标准的发布对于提高初中历史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该标准也为历史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系列的参考和指导。

初中历史教学大纲(完整解读)

初中历史教学大纲(完整解读)

初中历史教学大纲(完整解读)初中历史教学大纲(完整解读)1. 引言本教学大纲旨在指导初中历史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本大纲适用于我国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教学。

2. 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掌握以下知识:- 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与发展脉络;- 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制度、文化等;- 历史地理、历史文献、历史遗址等相关知识。

学生将具备以下技能:- 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运用能力;- 表达和交流历史观点的能力。

2.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掌握以下方法:- 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如比较、分析、综合等;- 历史研究的途径,如阅读、讨论、实地考察等;- 历史时间的计算、历史地图的阅读等。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树立以下观念:- 民族自豪感、民族责任心;- 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的态度;-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3. 教学内容初中历史教学内容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当代史三个部分。

3.1 中国古代史主要包括:-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历史;- 夏、商、周、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历史;- 古代科技、文化、艺术、宗教等。

3.2 中国近现代史主要包括:-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历史事件;- 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事件;- 近现代科技、文化、艺术等。

3.3 中国当代史主要包括:-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历史事件;- 当代科技、文化、艺术等。

4. 教学建议4.1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4.2 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历史文献、历史遗址、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是对初中历史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的规范和要求。

2011年发布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是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最新版历史教学大纲,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指导。

本文将从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等方面进行介绍和解读,以便广大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标准。

首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主要包括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基本能力等方面的规定。

其中,基本概念包括历史的定义、历史的时空概念、历史的研究对象和历史的研究方法等内容;基本内容包括古代史、中世纪史、近代史和现代史等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包括历史知识的掌握、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历史文化素养的提高等方面的要求;基本能力包括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能力、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以及历史事件的评价和判断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培养。

其次,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明确了教学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了解历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文化素养以及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和历史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目标。

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历史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历史能力。

再次,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对教学要求进行了具体规定,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反馈等方面的要求。

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合理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和实施教学过程,及时评价和反馈教学效果,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最后,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的实施对于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历史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应深入学习和理解课程标准,切实贯彻落实课程标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一、中国古代史二、中国近代史三、中国现代史四、世界古代史五、世界近代史六、世界现代史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开发与资源利用建议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

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要求。

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

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具有以下特性:思想性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该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人文性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教学大纲及教学进度表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教学大纲及教学进度表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教学大纲及教学进
度表
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了解中国历史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事件;
2. 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3.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
1. 古代中国的形成与发展;
2. 中国古代的朝代和帝王;
3. 中国古代的文化与科技;
4. 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以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四、评价方式
本课程的评价方式主要有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多种形式,以全面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和掌握程度。

教学进度表
下面是本课程的教学进度表,供参考:
以上进度表仅供参考,具体的教学安排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 注意:请在具体实施教学前,充分了解学校和地方的相关教学要求,并遵循相关教学指引进行教学工作。

中学历史教学设计 教学大纲

中学历史教学设计  教学大纲
2.基于理论的历史教学设计评价
3.基于内容的历史教学设计评价
4.基于实践的历史教学设计评价
2
2
第3讲 历史教学设计中常见的问题
1.从设计原理角度分析实践中的现象;
2.相应的对策与策略
2
第四单元
中学历史教学设计评价
第1讲 发展性评价与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1.教学评价与发展性评价
2.基于发展性评价的历史教学设计
3.基于发展性评价的历史教学评价
2
第2讲 选定一份完整的教学设计进行精细评价
1.基于流程的历史教学设计评价
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中学历史教学设计
二、适用学科专业:历史教育专业
三、课程学时:36学时,总计2学分。
四、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单元
内容结构
知识要求
课时
第一单元
中学历史教学设计原理
第1讲历史教学需要精心设计
1.什么是教学设计
2.历史教育与历史教学设计
2
第2讲 历史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1.现代教学基本原理与历史教育
3.以内容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分析
2
第2讲 如何设计有效的历史教学目标
1.历史教学目标的复杂性
2.如何确定和表述历史课堂教学目标
3.历史教学目标的设计对教学过程的关照
2
第3讲 如何设计历史教学情境
1.什么是情境?教学情境及功能
2.历史教学情境的类型和实例分析
2
第4讲 如何创设有个性的教学过程
1.教学设计如何考虑学生的学
2.学生是如何学习历史的
2
第5讲 如何实现多角度、多方面的学习方式设计
1.多角度学习设计的策略和技巧
2.实例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二、教学时间安排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四、教学内容中国古代史教学内容概述中国古代史教学内容要点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内容概述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内容要点世界史教学内容概述世界史教学内容要点五、教学评估历史教学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历史教学能够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过去及现在,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加深对祖国的热爱,拓展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他们更好地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一、教学目的初中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通过中国史和世界史基础知识的学习,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认识人类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初中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的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的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要向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要引导学生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正确看待国际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要使学生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步形成真诚善良、积极进取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以及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情趣,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时间安排1.中国古代史在初中一年级开设,中国近现代史在初中二年级开设,世界史在初中三年级开设,每周均为2课时。

2.在中国历史教学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补充编写乡土史教材或当地民族史教材,教学时间约8课时。

在教学中,这些课时可以集中使用,也可以结合中国历史教材的有关内容,穿插使用。

乡土史教材或当地民族史教材,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部门审定。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为指导,正确阐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并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要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力求做到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

2.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历史教学活动。

同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要从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注重启发学生对历史的理解,避免死记硬背,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3.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逐步掌握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例如;计算历史年代;阅读历史教科书及有关的历史读物;识别和运用与教学有关的历史地图、图片、图表;搜集和整理与历史学习相关的材料;叙述重要的历史事实;解释重要的历史概念;分析和评论重要的历史问题,等等。

4.要注意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史和世界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更好地认识历史。

5.要提倡历史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方式的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例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历史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的遗址、遗迹;编演历史剧;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阅读欣赏历史文学艺术作品;仿制历史文物;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编辑历史板报、通讯、刊物,等等。

6.要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应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

要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创造性地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四、教学内容中国古代史教学内容概述(一)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可以追溯到距今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从元谋人到约公元前21世纪,是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时期。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是原始社会早期人类的代表。

原始社会后期的文化遗存遍布全国各个主要地区,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及其文化遗存最有典型性。

原始社会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文明的曙光已经隐约可见,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和尧、舜、禹时期大约与此时期相当。

(二)大约公元前21世纪,我国历史进入奴隶制社会。

从这时到公元前771年,是我国历史上的夏、商、西周时期。

(三)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为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解体时期。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为战国时期,从战国开始,我国进入封建社会。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都发生了急剧变革。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思想家,留下了宝贵的文化典籍。

(四)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和巩固的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先后经历了秦、西汉和东汉三个朝代,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成就显著,边疆与内地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五)从公元220年到公元581年,是中国古代政治上大分裂的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先后经历了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等几个历史阶段,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思想、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又有新的发展,异彩纷呈。

(六)从公元581年到公元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隋、唐两个朝代,在政治上再次大一统,制度有所调整,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流都有很大发展。

(七)从公元907年到公元1368年,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的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五代十国分立,辽、北宋、西夏、金并存,南宋、金对峙和元朝统一等几个历史时期,各民族相互了解的加深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获得了新的进展。

(八)从公元1368年到公元1840年,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明、清(前期)两个朝代,发展和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经济和文化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是,专制统治的强化,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使经济日趋停滞,思想文化受到严重束缚。

中国古代史教学内容要点一、原始时代1.我国最早的人类2.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文化遗存★3.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二、夏、商、西周1.我国第一个王朝——夏2.商朝的建立与繁荣3.西周的兴衰三、春秋、战国的纷争1.“春秋五霸”2.“战国七雄”3.商鞅变法4.社会经济的发展四、先秦时期的文化★1.科学技术2.文字3.诸子百家(1)老子和孔子(2)百家争鸣4.文学艺术(1)《诗经》和楚辞(2)青铜艺术(3)音乐五、秦的统一1.秦统一六国2.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3.陈胜吴广起义和秦朝的灭亡六、西汉的强盛1.楚汉战争与西汉的建立2.汉初的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3.汉武帝的“大一统”★4.王莽改制及其失败七、东汉的兴衰1.“光武中兴”2.外戚、宦官专权与东汉的衰亡八、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1.匈奴的兴起和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关系2.汉通西域3.“丝绸之路”4.秦汉与朝鲜、日本的交流九、秦汉时期的文化1.科学技术(1)数学和医学(2)张衡与地动仪(3)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2.宗教和哲学(1)佛教的传入(2)道教的出现(3)王充与《论衡》3.史学、文学和艺术(1)司马迁与《史记》(2)乐府诗(3)秦兵马俑十、三国和两晋1.三国鼎立2、西晋的统一与匈奴等族的内迁★3.十六国与东晋4.淝水之战十一、南朝和北朝★1.南朝的政治2.江南地区的开发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与民族融合十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1.科学技术(1)圆周率(2)《水经注》(3)《齐民要术》★2.宗教和哲学(1)佛教的盛行(2)范缜与《神灭论》3.文学和艺术(1)建安诗人和陶渊明(2)王羲之和顾恺之(3)石窟艺术十三、隋朝的统一1.隋文帝和“开皇之治”2.大运河的开凿3.隋朝的灭亡十四、唐朝的繁盛及衰亡1.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2.经济的繁荣3.边疆各族的发展及其与唐朝的关系4.对外交流的发展5.安史之乱和唐朝的衰亡十五、隋唐时期的文化1.科学技术(1)赵州桥(2)雕版印刷术(3)子午线的测量(4)医药学2.文学艺术(1)唐诗与散文(2)书法和绘画(3)敦煌莫高窟十六、辽、宋、夏、金1.五代十国和北宋的建立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王安石变法3.契丹、党项、女真的兴起及其与北宋的关系4.金和南宋的对峙5.经济的发展十七、元朝的政治和经济1.蒙古的兴起2.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3.元朝的社会经济4.元朝的中外交流十八、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1.科学技术(1)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2)沈括和郭守敬2.史学、文学和艺术(1)可马光与《资治通鉴》(2)宋词和元曲(3)绘画十九、明朝的政治和经济1.明朝的建立和君主专制的加强2.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3.边疆民族的发展和明朝的对外关系4.明末农民战争和清军入关二十、清朝前期的政治和经济1.疆域的奠定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2.“康乾盛世”3.封建专制的统治4.闭关锁国政策二十一、明、清前期的文化1.科学技术(1)《本草纲目》(2)《天工开物》和《农政全书》★2.进步的思想家3.图书的编纂4.文学艺术(1)明清小说(2)戏剧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内容概述中国近现代史开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包括清朝后期、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期的历史。

(一)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强迫中国签订《南京条约》。

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年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鸦片战争激化了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中国人民由此开始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

洪秀全等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这场运动失败了。

(二)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有识之士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对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起了瓦解作用,同时又为中国资本主义产生造成了某些客观的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