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程标准与历史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区别

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区别

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区别本次课程改革中,将教育工作者熟悉的"教学大纲"改成了"课程标准"。

这是不是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课程标准"与以前的"教学大纲"到底有什么区别?实际上,"课程标准"并不是一个新词,早在1912 年中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就颁布了《普通教育、临时课程标准》,此后,“课程标准”一词在中国一直沿用了40 年。

建国初期,我国颁布了小学各科和中学个别科目的课程标准(草案)。

1952 年后,改用教学大纲。

这是我国学习前苏联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表现。

现行的教学大纲明显存在以下弊端:从目标上,只规定了知识方面的要求;内容偏难、偏深、偏窄,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求过高;只强调教学过程,忽视课程的其他环节;“刚性”太强,缺乏弹性和选择性。

基于我国"教学大纲"的种种弊端以及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及改革目标,本次课程改革中以"课程标准"代替目前的"教学大纲",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置换,至少应包括以下三方面的理解和考虑。

第一,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1996 年教育部组织对我国义务教育实施状况的调研表明我国现行教学大纲要求过高,教学内容存在繁、难、偏、深、旧、窄的情况,90% 的学生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

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同一学段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知识面较窄,同一知识深度较深。

同时,各科教学的内容、教学要求做了统一的硬性的规定,缺乏弹性和选择性,这种现状导致大多数学生负担过重,学生辍学率增加,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它应是大多数儿童都能达到的标准。

因此,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

接受义务教育是每一个儿童的基本权利,义务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应面向每一个儿童,着眼于全体儿童的发展。

2012-2-第一章中学历史课程与课程标准

2012-2-第一章中学历史课程与课程标准

[案例] 美国的历史考试

在美国,历史考试的试题也是有难度的。有的题目 要求学生做出解释,有的题目需要学生辨析。但绝大 多数不是课本上的问题,答案也不在书上。如:“烟 草工业在美国经济发展中起了很大作用,是美国变富 的原因之一。但是,烟草对人体是有害的,你对此有 什么看法?”又如:“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不可 避免的?”、“美国内战是怎么改变美国经济状况 的?”等等,这类问题要求学生从多方面考虑,如从 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方面等等。考试对学生记忆 方面要求不多,但是要求学生要有思考辨析的能力, 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在平时教学时,就需要精心准 备。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本模块的学习要点: 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 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 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 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美国历史课程目标: 一, 对历史的了解,包括人类活动的五个方面: 社会、科学、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美学) 等的成就与状况。 二,历史的思维能力和技能,包括年代的概念、 对历史的领悟、对历史的分析和解释 、历史 研究能力、历史的问题分析和决策 三,对历史的了解与思考的结合。即综合运用上 述知识和技能,解析历史,达成更高的理念。 四,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多元文化观和价值观。
新中国成立以后:




奠定基础阶段(1949-1957):直线式编排, “先古后今,先外后中” ;1956的“黄金时 期”,螺旋式编排课程; 遭到破坏阶段(1958-1976):课时减少-直线 式编排-暂停历史课-恢复; 拨乱反正阶段(1977-1991):1978年恢复历 史课,仍为直线式设计; 改革发展阶段(1990-2000):1990年螺旋式 设计;增加选修课程

最新初中历史教学大纲详解

最新初中历史教学大纲详解

最新初中历史教学大纲详解一、教学目标本教学大纲旨在通过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文化素养,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把握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的发展过程,提高他们的历史意识和历史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教学大纲囊括了初中历史课程的各个内容模块,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主题:1. 古代文明的兴衰演变2. 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时期3. 世界历史的发展与变迁4. 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与人物5. 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交流三、教学要求1. 理解和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

2. 能够运用历史思维方式,分析历史事件和问题。

3. 能够阅读和理解历史文献和史料,获取历史信息。

4. 具备较强的历史研究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和概念。

2. 学生自主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进行自主研究和探索。

3.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日常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学生的考试成绩:通过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评估,了解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的报告和研究成果:通过学生的报告和研究成果,评价他们的历史研究能力和解释能力。

六、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 教科书和辅助教材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历史文献和史料4. 互联网资源和在线平台以上是最新初中历史教学大纲的详细内容解析,通过遵循该大纲的教学要求和方法,希望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和能力,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历史学科的目的任务、教材纲目和教学 实施的指导文件。 它以纲要形式规定历史学科的知识、技 能以及范围和结构,体现国家对历史教 材与教学的基本要求。
2001年,教育部颁布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随即初中历史新课程进入实验阶段,我 省初中在2002年全面进入。 2003年,教育部颁布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004年秋季进入实验阶段,我省在2005 年 全面进入。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课程标准提出,一要补
充教材,如新发现的材料、或最近的时事等; 二要注重讨论,教师不必详解课本,应当在 简单说明事实之后,引起问题,加以讨论; 三要讲明因果,教师在讲授或讨论时,皆当 注意说明史迹的因果关系,尤其要注意史事 对于现代问题的关系;四要应用图表,认为 地图与图表,教师宜充分运用,还当设法征 集,以布置成特殊的陈列室;五要提倡自学, 认为高中历史课程要增加学生的课外工作, 以养成其自学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提出许多“要点”,如“教者于教
本之外,自当随时补充教材”;要引起学生的兴趣 和注意,须“酌用故事式的讲述,应用图片,插入 问答,提出特殊问题”;注意比较联系,“不但须 注意前后的比较与联络,并当随时谋中国史与外国 史的比较与沟通”;“酌量学生的程度,随时指定 简浅的参考书”;“注意时事与史事的联络”;历 史教学要应用图表等直观教具,“历史地图对于教 授历史是必要的工具”,“历史的图表以及图片古 物模型等,都有增进学生兴味与了解的效用”;此 外还可作历史古迹的访问等等。
(2) 国民政府时期《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1929年,教育部颁行了初、高中《历史课程
标准》。它是我国第一套正式的历史课程标 准。这套课程标准的起草和审查委员,初中 为何炳松、陈训慈、顾颉刚等史学家。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纲目上表述 概括,仅有两个层次,有利于编写出不同风 格的教材,也有助教师的教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初一、二(上):中国历史 高一(上):中国近现代史 初二(下)世界历史 高一(下)、高二:世界历史
■1996年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供试验用) ■1988年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初审稿) ■1992年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 ■2000年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修订 版)

(3)理念-----有争议

2005年是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的第5个年头。这年3 月初,在北京召开的“两会”上,一颗重磅炸弹开始投向新课程。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教授姜伯驹院士,全国政协委员、四川 大学教授刘应明院士,分别提交了针对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 提案。 2005年3月,《光明日报》刊出一篇记者采访姜伯驹的文章 《姜伯驹:新课标让数学失去了什么》,希望立即停止推行“数 学新课标”,尽快修订课程标准,妥善部署试验,对实施过程进 行相对独立的调研与评估。此举顿时在基础教育界引起轩然大波。 文章直指数学新课程。 其实,针对历史课程的批评一点也不比数学少。只是因为历史 学科的政治敏感性,媒体上关于历史学科的讨论没有被充分展开。
(1)进程-----课标

教科书
实验
1999年启动 2001年颁布课标 (实验稿) 2001年编写出版教材 开始实验
(2)教学-----存困惑
孩子与家长热情不高,担心课改影响孩 子的考试,不很配合和支持 校长在应试与素质之间徘徊 课堂教学的形式特别是学生学习的方式 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2)夏商周时期


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夏朝建立。迄今发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商朝的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华文明的 辉煌成就。西周取代商朝后分封诸侯,对疆域的控制 更加稳固。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时期,王室 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度渐趋瓦解。战国时期,铁 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各诸侯国的变 法推动了社会进步,思想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的 繁荣局面。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一、课程目标历史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

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形成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历史眼界和历史文化素养,培养国家意识和民族自信心,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责任感。

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课程内容1. 中国近现代史本部分主要包括鸦片战争到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演变,包括列强侵略中国、辛亥革命、民主革命、抗日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等历史事件,探究中国近现代化的特征和历程。

2. 世界现代史本部分主要涵盖世界各地主要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重点学习近代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变革,了解世界历史的演变和发展。

3. 中国古代史本部分主要介绍中国古代的历史演变,包括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掌握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历史分期。

4. 世界古代史本部分主要涉及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印度、波斯等古代文明,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趋势和影响,并与中国古代史进行比较分析。

5. 人类文化本部分主要介绍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征,包括宗教、哲学、科学技术、经济和艺术等方面,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文化多样性。

三、课程要求1.了解历史知识学生应通过课堂教学、阅读、研究和实践活动等途径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形成对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事件背景的理解。

2.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学生应逐步形成较高水平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够分析、比较、解释、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3.建立历史文化素养学生应通过学习历史,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提高历史文化素养,形成民族自信心和国家意识。

4.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学生应通过比较研究,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历史事件,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视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四、教学方法1.设计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探究、讨论等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探究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初中历史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本课程具有综合性、基础性、人文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弘扬中华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综合素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1、坚持育人为本,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初中历史课程要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教学内容要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4、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

评价要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过程和结果的结合,评价方式多样化和个性化。

三、课程设计思路1、以“点-线”结合的方式呈现历史内容。

以重要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为点,以时代背景为线,构建基本的历史知识框架。

2、突出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有机融合。

以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为主线,穿插世界文明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全面认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3、注重历史与现实生活的。

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时事热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4、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通过探究活动、社会调查、模拟历史场景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实践能力。

5、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教学内容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评价方式要多样化,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6、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教学方式。

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等现代化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四、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具备阅读、分析、归纳、总结历史资料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历史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社会调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跨学科的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中职历史课程标准

中职历史课程标准

中职《历史》课程标准一、课程说明(一)课程性质、目标、任务《历史》是是面向中等职业教育的规范性教材,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最新颁布的教学大纲,依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的精神编写而成。

其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在于帮助初学者掌握中国历史及世界历史的发展、演变及现状,抓住历史发展的规律与特点。

教材适于安排12周,平均每周二学时,共计24学时。

考试为笔试。

各学校不同专业也可根据专业计划灵活调整,调整学时时请考虑课上实训时间的安排,以保证课上讨论、练习的时间,避免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过多,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尽量充分利用每单元的经典、故事等,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练习的主动性,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课程基本内容《历史》全书包括六章内容。

第一章为中国古代史,主要介绍远古、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以及清(鸦片战争以前)时期的中国。

第二章为中国近代史,主要内容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民族危机的加深、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民革命、国共对峙的十年、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

第三章为中国现代史,主要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在曲折中前进、“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新中国的外交以及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第四章为世界古代史,主要介绍古代亚非文明、古代西方文明、早期东西方文明的冲突以及中古欧洲社会。

第五章为世界近代史,主要介绍资本主义的兴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第一次工业革命、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沙皇俄国的改革、美国南北战争、日本明治维新以及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第六章为世界现代史,主要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世界的多极化趋势以及世界格局的新变化。

根据课程的需要,每单元除编排了基础知识外,还编写了与内容相关的讨论问题以及同步练习题,使学生通过学习教材、课上讨论、课后练习,能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增强分析与运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中国历1949)设置的草创阶段。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开始(1949—1966).从模 仿苏联到独立探索时期。
第三阶段,“文革“时期(1966—1976),倒退、混乱时期。
第四阶段,重新探索时期(1976—198I)。 第五阶段,20世纪最后20年的中学历史课程设置变革(1981— 2000)。
历史课程标准与历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一词的出现 唐•孔颖达《五经正义》里为《诗经· 小雅· 巧言》的“奕奕寝庙, 君子作之”句注疏时.首次使用了“课程”一词。他写道:“教 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 宋•朱熹《朱子全书· 论学》中亦多处使用课程一词.如“宽着限 期,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 英文中,课程(curricuIum)一词源自拉丁语.原意为“跑道” (race—course)。据此,课程常被理解为“学习的进程” (course of study)或“学习的路线”,即“学程”,既可以指一门学程, 也可以指学校提供的所有学程。
二、21世纪历史课程标准出台的背景
1.国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的变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2l世纪教育价值取向的论述: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文件中概括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为:学会认 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学会认知;拿握认知的工具——学会学习、能够认识世界——有尊严地生活、 终生与科学为伴——愿意不断学习。 学会做事:学会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能够应付各种事情,包括意想不到的 事情,一生都在不断工作和不断学习中度过。 学会共同生活:倡导”地球村”概念,认识自己和理解他人的反应,为实现 共同目标而努力。 学会生存:促进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养成独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 意识,具有判断能力。
四、历史课程标与教学大纲的比较
第一,从课程改革的大背景看,《历史课程标准》与《历史教学大纲》有 着明显的不同。
第二,从课程标准开发运行的机制看,即从制定课程标准体制结构的变化 看,《历史课积标准》与《历史教学大纲》也有极大的不同:
第三,从课程标准的作用看,两者有异也有同。
第四,从课程标准的结构看,两者完全不同。 第五,从课程实施者的角度看,《历史教学大纲》着力于教师的教,对于 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都有具体的规定。 第六,从课程设置的类型看,《历史课程标准》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特点。
2.世界主要国家历史教育改革的趋势与特点 (I)韩国 (2)美国 (3)欧洲各国 (4)日本 综合而言,各国历史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为: (1)在课程概念 上有了新的认识;(2)在内容选择上注重“精选”; (3)在学习 目标上”以质取胜”;(4)在教学方式上提倡“学生中心”。 世界范围内历史课程改革的特点为: (1)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在课程评价上,充分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 造性等方面的作用。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从以上各国历史课程标准所显示的内容 看.无论是课程理念,还是教学观念,都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思考题:简述中国历史课程设置的沿革。 比较历史课程标准与历史教学大纲的异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