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故事1
千古才女李清照爱国的历史故事

千古才⼥李清照爱国的历史故事 李清照是北宋著名的⼥词⼈,有“千古第⼀才⼥”之称,她的很多⽂学创作都强调协律,崇尚典雅,语⾔亲清丽,⾃成⼀格。
她的⼈⽣经历也⾼低起伏,⼩编为⼤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编带⼤家⼀睹为快! 李清照爱国的故事 宋王朝经过167年“清明上河图”式的和平繁荣之后,天降煞星,北⽅崛起了⼀个游牧民族。
⾦⼈⼀锤砸烂了都城汴京(开封)的琼楼⽟苑,还掠⾛了徽、钦⼆帝,赵宋王朝于公元1127年匆匆南逃,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国家民族极屈辱的⼀页。
李清照在⼭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家⼈开始过漂泊⽆定的⽣活。
南渡第⼆年,赵明诚被任为京城建康的知府,不想就在这时发⽣了⼀件国耻⼜蒙家羞的事。
⼀天深夜,城⾥发⽣叛乱,⾝为地⽅长官的赵明诚不是⾝先⼠卒指挥戡乱,⽽是偷偷⽤绳⼦缒城逃⾛。
事定之后,他被朝廷撤职。
李清照这个柔弱⼥⼦,在这件事上却表现出⼤节⼤义,很为丈夫临阵脱逃⽽羞愧。
赵被撤职后夫妇⼆⼈继续沿长江⽽上向江西⽅向流亡,⼀路难免有点别扭,略失往昔的鱼⽔之和。
当⾏⾄乌江镇时,李清照得知这就是当年项⽻兵败⾃刎之处,不觉⼼潮起伏,⾯对浩浩江⾯,吟下了这⾸千古绝唱: ⽣当作⼈杰,死亦为⿁雄。
⾄今思项⽻,不肯过江东。
丈夫在其⾝后听着这⼀字⼀句的⾦⽯之声,⾯有愧⾊,⼼中泛起深深的⾃责。
1129年8⽉,丈夫赵明诚刚去世,9⽉就有⾦兵南犯。
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物开始逃难。
她基本上是追随着皇上逃亡的路线,国君是国家的代表啊。
但是这个可怜可恨的⾼宗赵构并没有这个觉悟,他不代表国家,就代表他⾃⼰的那条⼩命。
他从建康出逃,经越州、明州、奉化、宁海、台州,⼀路逃下去,⼀直飘泊到海上,⼜过海到温州。
李清照⼀孤寡妇⼈眼巴巴地追寻着国君远去的⽅向,⾃⼰雇船、求⼈、投亲靠友,带着她和赵明诚⼀⽣搜集的书籍⽂物,这样苦苦地坚持着。
赵明诚⽣前有托,这些⽂物是舍命也不能丢的,⽽且《⾦⽯录》也还没有出版,这是她⼀⽣的精神寄托。
她还有⼀个想法就是这些⽂物在战⽕中靠她个⼈实在难以保全,希望追上去送给朝廷,但是她始终没能追上皇帝。
李清照小故事

李清照小故事
李清照,字易安,号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
她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精通诗文。
而她的一生,也充满了传奇和风云。
李清照的词作以其豪放率真、感情真挚而著称,她的词作中常常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无奈。
下面,我们就来讲一讲李清照的一些小故事。
李清照的一生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之一,便是她与丈夫赵明诚的爱情故事。
赵明诚是南宋末年的一位大官,他与李清照结合并不被看好。
两人的婚姻生活也并不幸福,因为赵明诚有了外遇,李清照心中自然是十分伤痛。
但即便如此,她依然没有放弃对婚姻的希望,而是在词作中表达了对丈夫的深情。
同时,李清照的一生中也有不少令人感动的故事。
在她年轻时,曾经有一次她
在东京城的酒楼上遇到了一位文弱书生,两人一见钟情。
而后来,这位书生因为家道中落,不得已离开了李清照。
李清照为了寻找他,四处奔波,最终在苏州的一处寺庙中找到了他。
这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
除此之外,李清照的一生中还有许多令人感慨的故事。
她在家境中落之后,仍
然坚持诗文创作,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学遗产。
她的词作以其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李清照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风云,她的词作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经典。
她的爱
情故事、奋斗故事、创作故事都是我们值得纪念和学习的。
她的一生,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人生智慧。
愿我们能够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像李清照一样,坚定不移,永远热爱生活,永远保持真诚和坚强。
这便是李清照的小故事,也是她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李清照的故事

李清照的故事篇一:李清照的悲惨故事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词”在宋代终于推翻“诗庄词媚”的传统藩篱登上了当时文坛的霸主地位。
“词”分为婉约、豪放两派。
婉约派从文学发展的历史渊源看又被称为“词之正宗”。
在婉约派词人中李清照可谓独树一帜,引人注目。
她的一生跨了北宋、南宋两个时期,社会由平静祥和到动荡不安,丰富而坎坷的社会生活,使得李清照的词内容广泛,风格独特。
通过她的词,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无穷魅力,而且可以了解到社会历史的沧桑剧变,人民在历史长河的奔流中所演绎出的悲欢离合。
李清照的词既有伉俪情深的愉悦,更有国破家亡的悲叹,纵观其一生及其词作内容,所蕴涵的悲剧情结颇耐人寻味。
可以说,李清照词中的悲剧情结,不仅把“词”的文学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为奠定其词人地位立下了汗马功劳。
悲剧情结使得李清照成为一个真正的“不让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在文学史上光彩照人的女词人。
一、悲剧情结的体现我们这里所说的“悲剧情结”是指长久隐藏于李清照内心深处的悲剧情感、因素、意识对她的词作及对人生观、创作动机等方面的影响。
有些是作者清醒地意识到的,有些则是作者无意识中表现出来的。
无论何种情况,后人都可通过词作及作者的人生经历分析判断出来。
李词中的悲剧情结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词作中对“愁”字的运用和咏物的大异其趣。
李清照词中的“愁”字尽管每次含义都不尽相同,但让读者看来隐藏在“愁”字后的悲剧情结则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是作者的“闲愁”。
这具体体现在李清照早期的作品中。
李清照早期的生活还算幸福,所以词中所表现的就是如相思之愁、离别愁、由相思而孤独之愁等。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其父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母亲为元丰宰相王珪早卒之长女。
少年时期的李清照生活在一个很温馨的大家庭里,时常沐浴着亲人们的无限关爱,生活无拘无束。
在及笄之初就四处游赏,家乡的风景名胜、齐鲁大地的壮丽山川,她都饱览无余。
历史名人李清照的故事

历史名人李清照的故事历史名人李清照的故事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名人李清照的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人物生平1084年,李清照诞生于北宋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明水镇。
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
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
18岁,与长她三岁的太学生赵明诚结婚。
赵是金石家。
前期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闺阁之怨或是对出行丈夫的思念,如《渔家傲》“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樽沉绿蚁,莫辞醉,此话不予群花比”。
1107年移居青州。
1127年金兵攻陷青州,李清照与丈夫南渡江宁《金石录后序》:“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
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
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
”行至镇江时,张遇陷镇江府,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逃去。
建炎二年(1128年)春,始抵江宁府。
南渡后,词人的生活困顿。
1129年丈夫于农历八月十八日卒于建康,李清照为文祭之:“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
”谢伋:《四六谈麈》卷一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赴越(今)浙江绍兴,在土民钟氏之家,一夕书画被盗。
李清照小故事简短50字

李清照小故事简短50字李清照:才女与忧伤的爱情故事李清照,北宋时期著名的女词人,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词坛第一女神”。
她的词作优美动人,充满忧伤和浪漫情怀,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
除了她的文学才华,李清照的生活经历也充满了故事和传奇。
李清照是宋代朝廷官员李贺的女儿,她自小聪明伶俐,才情出众。
据说她六岁时就能作诗,八岁时就能写词,这让她的父亲倍感骄傲。
然而,李清照的家庭并不幸福,她的母亲因李贺的放荡生活而早逝,这对李清照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家庭的不幸阴影下,李清照的文学才华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她的父亲很欣赏她的才情,亲自教她诗词,并鼓励她写作。
李清照从小受到了优秀的文化熏陶,她熟读经典,涉猎各类文学作品,培养了她的文学素养和独特的艺术眼光。
李清照的才情和美貌吸引了很多追求者,但她的爱情经历并不如意。
她的第一段婚姻是被父亲安排的,她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人。
这段婚姻并没有给李清照带来幸福,她的丈夫对她冷淡漠视,甚至不闻不问她的存在。
这让李清照倍感失望和痛苦。
然而,正是在这段婚姻的痛苦中,李清照创作了一些脍炙人口的作品,如《如梦令》和《声声慢》等。
她的词作描绘了她内心的忧伤和对爱情的追求,让人感受到她的心灵的深处的痛苦和渴望。
在她第一段婚姻的失败后,李清照又嫁给了她的挚友和知己,也是一位文人柳永。
他们的婚姻开始是幸福的,两人相互欣赏,共同创作词作。
然而,他们的幸福并没有持续太久,柳永因投靠错了主,被贬为官,这给他们的婚姻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和痛苦。
在丈夫贬官后,李清照陪伴他离开京城,寄居在他的贫病村落。
她面对的是贫困和丈夫的病痛,但她从未放弃对柳永的爱和支持。
她在这段艰难的岁月中,创作了许多感人的词作,如《如梦令》和《醉花阴》等,表达了她对丈夫的思念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然而,李清照的忧伤和苦难并未有好的结果,柳永在贫病中离世,让她失去了最亲爱的人。
李清照的爱情悲剧和她的才情在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她的词作至今仍然被广泛传诵。
李清照的故事_李清照历史小故事_传说

李清照的故事_李清照历史小故事李清照的作品在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是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李清照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李清照的故事宋代女词人李清照,齐州章丘人(今山东章丘明水镇)。
她仰慕陶渊明,佩服他蔑视权贵、回归田园的精神,渴望寻找一份心灵的净土,于是,取其文《归去来兮辞》,为书房题名为“归来堂”,又取文中的“审容膝之易安”之句,自号易安居士。
清照的这个自号里,寄托了她的傲视情怀,即使身居陋室也觉得心安。
可是,她的心真的能安定吗?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在朝为官,学识渊博,是当时著名学者。
他出自韩琦门下,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名列“苏门后四学士”之首。
也是名门闺秀,知书识礼。
可以说,李清照一出生,就掉在蜜罐子里,她是在温暖中,度过了十分快乐的童年。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李清照自小就受到了诗书礼乐的熏陶,歌赋,琴棋书画,无所不能。
再加上家中往来客人,多是文人政客、达官贵人,独特的政治氛围,使她视界开阔,气质高贵。
所以,她小时候,就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独特的环境氛围,文学艺术的濡养,很自然地熏出一颗诗心来。
清照用一颗敏感诗化的心,细细地感受着周围的一切,寻觅着内心的美好和纯真。
她写景抒情,品评他人,头头是道。
她的才气也随着她的诗文,流传开来。
她十余岁时就作了《如梦令》,轰动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
少女的情怀总是诗。
她在诗中享受着自然之美,她流连于花间溪畔,沉醉忘了归路。
同时,少年也是情窦初开之时,对异性有了敏感与好奇。
她在诗中编织着自己的爱之梦。
18岁那一年,李清照嫁给了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
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两人都出身于官宦之家,可谓门当户对。
他们都喜诗词,爱文学,日日在一起调琴吟诗,猜书斗茶,乐不可支,更为重要的是两人有共同的志趣爱好——金石研究。
特殊的家庭门第,才子佳人的相知相悦,他们的结合该是多么的幸福!李清照和赵明诚就是一对恩爱的鸳鸯,灵魂合一,爱心相印。
李清照的故事和经历

李清照的故事和经历一、引言李清照,中国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她的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人生感悟,被后人传颂至今。
她的一生充满了波折与传奇,她的才华和勇气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本文将详细讲述李清照的生平、创作历程以及她对后世的影响。
二、李清照的生平1.早期生活:李清照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她的父亲李格非是一位著名的学者,母亲也出身于官宦世家。
在家庭的熏陶下,李清照早早就表现出了过人的才华。
2.中年遭遇:然而,李清照的命运并非一帆风顺。
在中年时,她遭遇了国破家亡的悲剧。
她的丈夫赵明诚在金兵入侵时弃城而逃,使得李清照身心受到极大的打击。
尽管如此,她依然坚持创作,以此抒发自己内心的痛苦。
3.晚年岁月:晚年的李清照生活更加艰难。
她在战乱中颠沛流离,财产和珍藏的书籍大部分散失。
然而,她依然以坚强的毅力,继续进行诗词创作,并整理丈夫赵明诚的遗作。
三、李清照的创作历程1.初期作品:李清照的初期作品多描写少女生活,清新脱俗,充满了青春气息。
这些作品反映了李清照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2.中期作品: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人生阅历的增加,李清照的作品逐渐转向对人生、爱情、离别等主题的探索。
她的词中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性的洞察。
3.晚期作品:在战乱时期,李清照的作品充满了对国家兴衰的感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她的诗词中蕴含着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四、李清照的影响1.文学价值:李清照的词作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她的作品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
她的词牌、韵律和创作手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女性意识: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展示了她的女性意识和对传统束缚的反抗。
她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她的故事激励了后世的女性勇敢地追求自由和平等。
3.爱国情怀:李清照的晚期作品充分展示了她的爱国情怀。
她的诗词中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这种深刻的民族情感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五、结论李清照作为宋代女词人,她的一生充满了波折与传奇。
李清照的精彩故事

李清照的精彩故事李清照作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下面由yjbys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的李清照的精彩故事,供大家参考与借鉴~“赌神”李清照谁会想到“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也是个赌神。
北宋灭亡,逃难下船后的她,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先赌它一把再说;她发明了一项赌博游戏,还记载给后人看。
宋朝的禁赌刑罚严厉,她怎么赌呢?李清照对赌博不是一般的喜欢,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
“赌神”李清照她写过一篇《打马图序》,“打马”就是一种赌博的方法。
在这篇文章中,李清照一开篇就教训人说:你们赌博为啥就不能像我一样精通呢?其实赌博没什么窍门,找到抢先的办法就行了,所以只有专心致志地赌,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所谓“博者无他,争先术耳,故专者能之”也。
她还得意洋洋地宣称:我这人没啥别的嗜好,就是天性喜欢赌博。
凡是赌博,我就沉迷其中,一到赌桌上就饭也忘了吃,觉也忘了睡,不分白天晚上地赌。
而且,我赌了一辈子,不论是什么形式的赌,不论赌多赌少,从来就没输过,赢的钱哗啦哗啦争着往我腰包里赶,挡都挡不住。
其实,宋代的赌博跟今天差不太远。
比如说,有钱人可以玩赌球。
宋代有一种体育游戏叫蹴鞠,规则类似于今天的足球。
除了赌球,还有赌棋。
下棋是不管身份,不管有钱没钱都可以来,是最雅俗共赏的赌博。
北宋的最后两个皇帝——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兵俘虏到北方去的时候,慌慌张张居然还没忘了带上象棋。
李清照也说“大小象戏、弈棋”都是赌博的游戏,可惜的是,下棋只能两个人玩,不够刺激,所以李清照不怎么喜欢。
最下里巴人的赌博大概就是扔骰子了。
扔骰子是规矩最少、输赢见效最快的一种赌博,所以,流传也最广。
当然,除了常见的这几种,赌博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斗鸡啊、斗蛐蛐儿啊,等等。
李清照在她的文章中列了二十多种赌博游戏方式,不过在这二十多种五花八门的赌博中,有的她嫌太鄙俗;有的她嫌只凭运气,显示不出智慧;有的她嫌太难,会玩的人太少,她根本就找不到对手——整个一赌博界的“东方不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的故事李清照(公元1084年---约1151年),自号易安居士,宋朝济南(在现在山东省济南市)人,四十三岁以前,她的生活比较安定,后来饱尝了国破家亡忧患,晚年生活非常清苦。
她一生写了许多诗词,尤其是词,感情真挚,思想清新,还有很多充满爱国情调的佳作。
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女词人。
童年趣事李清照的童年,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乡故土度过的。
济南是一座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古城。
明镜般的大明湖,雄伟的千佛山,还有七十二处喷珠吐玉似的泉水,把古城装扮得分外娇美。
传说,他家就在城西南著名的柳絮泉畔。
平时,她除了和姐姐弟弟一起写字作画、吟诗填词以外,最爱到柳絮泉边游玩。
有一年夏天,气候非常炎热。
一天下午,李清照做完母亲布置的功课,就向姐弟建议到外面去玩。
“姐姐,捉迷藏去!看我一下子就能把你抓住。
”弟弟李hāng高兴得大声嚷嚷。
李清照听后,笑着摇了摇头。
“那就到后花园荡秋千去!比一比谁荡得又快又高。
”姐姐知道李清照爱玩秋千,又出了这个主意。
李清照听后,还是笑着摇了摇头。
“那你说玩什么好呢?”姐姐和弟弟同时眨巴着眼睛问道。
李清照并不立即回答,只见她随手提起笔来。
在纸上写了“划船游湖”四个字。
姐弟一看,乐得拍手大叫:“好主意!好主意!”经过母亲同意,姐弟三人像出笼的小鸟,手拉着手跑出屋去,登上了停靠在柳絮泉边的游船。
“开船喽!”弟弟一声呐喊,李清照立即奋力划浆,船就沿着堤岸向前驶去。
这柳絮泉原是个天然池塘,和大明湖相连,周围有着形状不同的怪石,池水非常清澈明净。
李清照划着划着,不顾岸边丫头们的劝告,慢慢地把船划进了水池中央。
姐弟三人一面呼吸着清新芬芳的空气,一面欣赏着四周美丽的景色。
过了不一会儿,太阳落山了,整个湖面变得暗淡起来。
姐姐正想催促李清照赶快回去,忽然发现妹妹正对着池边的怪石出神,忙问道:“喂,你怎么啦!”“姐姐,我在给它们起名字呢。
”李清照说着,忽然兴奋起来,“你们看,那块怪石像不像天上的仙女?我看就叫它‘怪女石’吧!”“嗳,那边的一块真像一只大钟,该给它取个什么名字呢?”弟弟大声问道。
“就叫它‘金钟石’好啦!”李清照随口回答。
姐弟三人给岸边怪石,逐个取着名字,什么“老寿星”啦,“小骆驼”啦,真是看不完的怪石,取不尽的名字。
忽然,姐姐大声惊叫起来:“不好,天黑啦,再不回去,我们可要分不清东南西北,回不了家啦!”“哎呀,回不了家,我们怎么办哪!姐姐,快走吧!”弟弟带着哭声对李清照说道。
眼看天色越来越昏暗,李清照也着急起来,连忙用力划动双桨。
谁知因为心慌意乱,小船竟闯进了荷花丛中,把躲在里面的水鸟吓得大声惊叫,一齐“扑愣愣”地飞向夜空。
姐姐和弟弟吓得变了脸色,李清照却乐得大笑起来。
后来,李清照还专门写了一首《如梦令》小词,记下了这次游湖趣事。
初露才华李清照的父母都精通古代诗文,在他们的影响下,李清照从小就喜爱文学,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书籍,尤其在写诗填词方面,基本功很扎实。
到了十五六岁,她更是整天不离诗文书画,把古今名家的诗词,读了一遍又一遍,抄了一本又一本。
有一年,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在京城做官。
为了教育女儿,他经常把李清照带在身边。
一天,李格非和几位朋友一起到匡山去游览,回家以后拿出一首诗对李清照说:“这是我的好朋友张文潜写的诗,他是当今有名的诗人,大家都说这首诗写得很好,你拿去好好读读。
”李清照接过诗稿,认真读了起来,发现这首诗歌颂了唐朝的繁荣昌盛,写得很有气派,值得自己好好学习。
但是,当她反复读了几遍以后,对它的内容却产生了不同的想法。
她以为不能光是歌颂唐朝的繁荣昌盛,也应该指出唐朝君臣腐败的一面。
于是,她按照诗的原来格式,接连写了两首和诗,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不久,李格非在家里和朋友聚会,大家边喝酒边谈论诗文,气氛十分热烈。
李清照也坐在一边,抓紧时机向长辈们学习。
这时候,一个宾客对李格非说道:“格非兄是当今有名的才子,您的女儿一定也是位能诗善文的女才子,今天何不让她显露一下才华呀!”李格非听了,就吩咐女儿把她最近写的诗文拿来,请客人们评阅。
李清照犹豫了一会儿,拿出了那两首和张文潜的诗。
客人们争着传阅以后,都一致叫好。
有的说:“一个年轻姑娘,敢对当今大才子的诗,提出不同看法,说得很有道理,真令人敬佩!”“诗里用词造句都很精妙。
不知底细的人,粗粗一看,一定以为是大才子写的呢!”听着客人对女儿的赞扬,李格非也着实高兴。
从此以后,他更加重视对女儿的培养了。
一张画李清照十八岁那年,同丞相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结了婚。
赵明诚不但诗文写得好,还特别喜爱收藏文物。
刚结婚的时候,他正在京城太学读书,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就时常把自己的衣服换了钱,去买喜爱的碑文和字画。
李清照为了帮助丈夫收藏文物,也尽量节约家庭开支,吃穿都很俭朴。
夫妻俩情趣相投,感情很好。
有一次,两个人把三个月积蓄下来的一千五百钱,用来买了一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字迹。
不久,又有一人拿了一幅古画找上门来说:“这是大画家徐熙画的《牡丹图》,听说你们很喜欢收藏名画,是个行家,今天我特意送上门来。
”李清照和赵明诚展开古画,共同仔细地辨认,断定确实是徐熙亲手画的珍品。
画上的牡丹形态不一,花瓣艳丽逼真,茎叶嫩绿可爱。
特别是花朵上的粒粒露珠,画得晶莹闪亮,像是在滚动似的,而空中的蝴蝶,也和真的一般。
俩人越看越喜爱,忙把那人迎进客厅,问道:“这画确是真品,不知你要多大的价,才肯卖呢?”“二十万钱。
”那人回答。
“这么多?少一些不行吗?”“不行。
少一文也不卖。
”赵明诚和李清照对看了一下,就请那个人先在家里住下。
晚上,夫妻俩商议起来,李清照说:“画是好画,只是钱太多了。
”“是啊,我们哪有这二十万钱呢?”“让我来算一算。
”李清照把家里能卖的物品核算了一下,可仍然凑不起那笔钱,只得叹了口气。
“那就不要买了。
”赵明诚泄气地说。
第二天,他们把画还给了那个人,让他走了。
两个人为这件事惋惜了好几天。
志同道合李清照和赵明诚经常在一起讨论学问,互相鼓励和促进。
每当饭后饮茶,他们爱做一种有助记忆的智力游戏,取名“赌茶”。
就是由一方说出某件事,另一方要很快指出这件事记载在哪部书、哪一卷、哪一页、哪一行,说对了,可以先喝一杯茶;说错了,要承认自己读书还不够专心致志。
李清照经常在“赌茶”中取胜。
赵明诚对妻子的学问很敬佩,但是有时候也并不完全服气,总觉得自己的诗词并不比她差。
有一年,赵明诚在青州(在现在山东省益都)做官,李清照没有同去。
不久,她写了一首词托人捎给丈夫,表达对他的思念。
赵明诚接到这首词后,很受感动,也写了几首词回送给她。
当他提笔写的时候,忽然想起来:“我是宰相的儿子,又是当了官的人,一定要比她写得好才行。
”于是,他花了好几天的时间,终于苦心写成了五十首词,还把李清照写的也重抄了一遍,和自己的混在一起,想先请人评论一下,看哪一首写得好。
恰巧他的诗友陆德夫来了,赵明诚忙把这些词全拿给陆德夫看。
等陆德夫看完以后,赵明诚问:“您看,我写的这些词哪一首最好?”“很难分出高低,写得都很见功力。
”好友夸赞说。
“那总有几句写得最好的吧?”“依我看其中三句写得最好。
”“哪三句?”赵明诚忙问。
陆德夫随口念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三句恰恰是李清照写的。
这么一来,赵明诚对妻子真是打心眼儿里佩服了。
李清照的词,用词自然巧妙,感情细腻真切,确实高人一头。
灾祸临头公元1126年,赵明诚在淄州(在现在山东省)做官,李清照已经有四十三岁了。
在这以前,他们的生活比较安定,李清照写了许多著名的诗词,还帮助丈夫收藏了许多文物,编写了一部有关古代历史文物的著作——《金石录》。
不料,这时候北方的金王朝举兵南侵,爆发了一场灾难深重的民族战争,打破了李清照的宁静生活。
一天,赵明诚从外面急匆匆赶回家来,李清照感到情况不妙,忙问:“看你的神色,一定又得到了什么坏消息了?”“是呀,仗越打越糟。
”赵明诚气喘吁吁地说,“两个皇帝都成了金兵俘虏,大宋王朝危急万分!”“怎么无人抵抗?那些文官武将都是干什么的?”李清照焦急地说。
赵明诚长长叹了一口气:“事到如今,还有什么好说的。
听说康王赵构早带人往南逃走了。
”“那我们怎么办?”“这里待不下去了,得赶快到南方去。
”“可这些国宝怎么办?”李清照指了指满屋的珍贵文物,心情十分沉重。
当时他们已经收藏了二十多间屋子的古代珍贵文物。
“只有一个办法,赶快包装起来,设法转移!”赵明诚果断地决定。
这一年,李清照是在惶恐不安中度过的。
她和丈夫一起,天天整理文物,并且小心地一件件包装起来。
第二年,赵明诚得到母亲病故的消息,急急忙忙地动身到南京奔丧,李清照则回到青州,照看余下的文物。
没多久,金兵攻克了青州,她带着几十车文物逃离了青州城,到了南京。
剩下的文物全让战火烧毁了。
痛悼明诚李清照在南京住了一年以后,又跟着丈夫流亡到了池阳(在现在安徽省)。
有一年,南宋高宗皇帝给赵明诚下了一道圣旨,封他做湖州(在现在浙江省)知府,还让他立即赶到南京拜见皇帝。
李清照只得暂时留在池阳,等待丈夫的消息。
一天,李清照正在给赵明诚写信,她的丫头喜气洋洋进来报告说:“夫人,老爷派人送信来啦!”“快请他进来!”李清照说着,自己先迎了出去。
见到南京来的人,第一句话就问:“老爷身体可好?”“启禀夫人,老爷身体欠安,特派我来送信给夫人。
”“啊!老爷得了什么病?情况怎样?”“这是老爷的书信,情况都写在上面。
”李清照拆开信一看,立即惊叫起来。
原来赵明诚赶到南京,因为路途疲劳,很快就病倒了。
李清照估计丈夫的病情一定很重,连夜乘船赶到南京。
这时候,赵明诚已经骨瘦如柴,连话都讲不清了,没几天终于离开了人世。
李清照抚着丈夫的尸体,悲痛地大哭起来。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举目无亲,在床上一连躺了两三天,哭一阵,停一阵,茶饭不进。
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呀?她独自守在窗前,感到仿佛丢失了什么宝贝,到处寻找,也没有下落。
黄昏时候,天上又落下了一场潇潇秋雨。
李清照更增添了对丈夫的思念。
后来,她写了一首《声声慢》的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这首词是李清照的代表作品,把当时国破家亡和离乡背井的愁苦之情写得多么传神啊!惨凉的晚年在国破家亡的处境中,李清照饱尝了生活的艰难。
后来,她跟着弟弟来到了南宋都城临安居住。
由于长期的心情忧闷,李清照又患了好几种病,连死后的棺材也准备好了。
可是她仍然顽强地生活着,关心着国家的命运。
当时的南宋朝廷采取逃跑和退让政策,不敢和金国抗争,李清照对此十分痛心。
她写的一首《夏日绝句》中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诗里借歌颂古代英雄项羽打了败仗也不肯过江的精神,讽刺了贪生怕死的官员。
多少年来,这首诗一直被人们传诵着。
李清照是个很有骨气的人。
晚年,为了不给弟弟增加负担,她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