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_比的应用(按比分配)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应用(按比分配)教学设计(大全5篇)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应用(按比分配)教学设计(大全5篇)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应用(按比分配)教学设计(大全5篇)第一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应用(按比分配)教学设计《比的应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六年级数学上册第54页例2和练习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应用知识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悟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按比分配的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热身运动:1.修一段路,已修的路和剩下的路之比是4:5(1)可以把已修的路看作()份,剩下的路就有()份,这段路共有()份。

(2)已修的路占这段路的(),剩下的路占这段路的()。

30kg的是()kg,200ml 的是()ml。

二、新课学习: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想一想:张师傅和李师傅在同一时间做同一种零件,张师傅做了120个,李师傅做了200个。

经理付给他们每人320元工资,你觉得合理吗?板书课题:比的应用----按比例分配 2.自学质疑小明的妈妈在超市购买了一个某种清洁剂浓缩液的稀释瓶(课件)出示教材例2图及相关文字。

师:1、谁知道什么是稀释液?什么是浓缩液?2、通过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

3、通过1:4你知道了什么?(1)从“1:4”可以看出,浓缩液的体积占()份,水的体积占()份,一共有()份。

(2)浓缩液的体积占稀释液的几分之几?水的体积占稀释液的几分之几?3.合作探究浓缩液的体积有多少ml?水的体积有多少ml?怎样求?4、展示交流展示学生做题方法:方法一:①总份数:4+1=5 ②每份是:500÷5=100(ml)③浓缩液有:100×1=100(ml)④水有:100×4=400(ml)方法二:①总份数:4+1=5 ②浓缩液有:500×=100(ml)③水有:500×=400(ml)5答:浓缩液有100ml,水有400ml。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的应用——按比分配》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的应用——按比分配》人教版

《比的应用——按比分配》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中的“比的应用——按比分配”。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理解按比分配的概念,掌握按比分配的方法,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按比分配的概念,掌握按比分配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按比分配的概念。

2. 掌握按比分配的方法。

3. 将按比分配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

然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按比分配。

2. 新课内容讲解(1)讲解按比分配的概念。

(2)讲解按比分配的方法。

(3)通过实例讲解按比分配的应用。

3. 课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板书比的应用——按比分配2. 板书内容:(1)按比分配的概念(2)按比分配的方法(3)按比分配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课后习题2. 实际问题解决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讲解、课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按比分配的概念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要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按比分配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难点能否突破,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本节课中,教学过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从理解按比分配的概念到掌握按比分配的方法,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优秀教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优秀教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优秀教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页的第4~5题,练习六的第4~6题.教学目的1.进一步理解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用比例的方法正确解答有关应用题.2.沟通整数、分数、比和比例等知识的联系,会用不同知识,从不同角度,多种方法解答有关应用题.3.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教具、学具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复习用比例的知识解答应用题.二、回忆用比例解应用题,具体步骤有哪些呢?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再指名说,最后教师总结如下:(1)判断.概括出题中两种有关联的量,找出题中隐蔽的定量,从而确定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2)设未知数x,列方程.如果成正比例关系,列式是:x∶y=x1∶y1;如果成反比例关系,列式是:xy=x1y1.(3)解方程.(4)验算.(5)答题.三、分层练习1.基本练习.(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①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时间.②一本书的总字数一定,每行的字数与行数.③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的数量和总价.④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魇奔洌/P>(2)实际运用.①晶晶借了一本112页的《安徒生童话》,她4天看了28页.以这样的速度,预计几天可以看完?学生独立练习后,小组内交流思考的'过程,教师巡视指导.②用一批纸装订同样大小的练习本,如果每本16张,可以装订300本.如果每本18张,可以装订多少本?学生独立练习后,小组内交流思考的过程,教师巡视指导.③蚯蚓能消化许多垃圾,有人将7.5吨垃圾运到一个蚯蚓养殖厂,78天后,这些垃圾全部被消化了.这个养殖厂一年可以消化约多少吨垃圾呢?学生独立练习后,小组内交流思考的过程,教师巡视指导,此题有两种答案.2.综合练习.(1)一篇文章原稿每行30个字,共96行,如果改为每行32个字,一页纸35行的版式,那么这篇文章需打印多少行?共需几页纸?提醒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后再独立解答,然后全班交流,教师评价.解:设需打印x行.30×96=32xx=9090÷35=2(页)……20(行)答:这篇文章需打印90行,共需3页纸.(2)扬扬骑车从家经过游乐场到少年宫,全程需1.5小时,如果她以同一速度从家骑车直接到少年宫,可以省多少时间?学生独立解答后,先在小组内交流思考的过程,再在全班交流,教师评价.可能出现的答案有:(1)解:设从家直接到少年宫,要x小时.(2)解:设可以省x小时.(11+7)∶1.5=15∶x (11+7)∶1.5=15∶(1.5-x)18x=1.5×15 或(11+7)∶1.5=(11+7-15)∶x18x=22.5 解答过程略.x=1.251.5-1.25=0.25(小时)答:可以省0.25小时.3.发展练习.六(2)中队少先队员订《少年科学》杂志,全中队共交了792元,各小队订阅情况如下表,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各小队应交的钱数.第一小队 10本()元第二小队 12本()元第三小队 11本()元学生独立用各种方法算,算完后互相交流各自的方法及思路,再在全班交流.可能的方法有:方法一:792÷(10+12+11)=24(元)方法二:792×10/33=240(元)24×10=240(元) 792×12/33=288(元)24×12=288(元) 792×11/33=264(元)24×11=264(元)答(略).答(略).方法三:解:设第一小队应交x元.792∶(10+12+11)=x∶10x=240答(略).〖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优秀教案第【2】篇〗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二单元第5课时(比的应用)教学目标:1、在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使学生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3、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_《比的应用》教学设计【最新3篇】比的应用教学设计篇一比的应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比的应用》1、让学生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使学生树立用自己学来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自觉检验的好习惯,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正确分析,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课件卡片一、复习导入1、复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2、由分卡片时所产生的问题设疑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1、教师提出关于稀释液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稀释液”的意思。

2、利用课件出示例2。

(1)学生读题,弄清题意。

(2)引导学生找出题中所提供的数学信息。

(3)课件出示稀释液的配制过程,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按比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

(4)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理解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思路。

(5)小组讨论解题方法,然后进行汇报,并集体订正。

(6)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方法。

(7)提示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检验,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

3、小结:按比分配的应用题有什么结构特点?怎样解答这样的应用题?三、巩固练习1、解决课前分卡片时所产生的问题。

2、课件出示练习题1,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练习题与例题的异同,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后集体订正。

3、课件出示练习题2,理解题意,引导学生比较本题与例题及练习1的异同,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独立解决,并引导学生自行检验。

四、拓展延伸利用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你知道吗”,教师介绍“黄金比”的知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课堂总结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鼓励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并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按比分配)》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按比分配)》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按比分配)》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按比分配)》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按比分配的应用题解法。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以及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按比分配的问题,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比的基本概念,能够进行比的计算。

但是,他们在解决按比分配的应用题时,可能会遇到理解题意和列式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按比分配的含义,以及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按比分配的含义,能够识别和解决按比分配的应用题。

2.能够正确列式和计算按比分配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按比分配的含义和应用。

2.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按比分配的问题。

3.按比分配的列式和计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按比分配的方法。

2.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动画和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按比分配的概念。

3.分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学PPT。

3.练习题和答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与比相关的图片,如奥运会奖牌榜,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其中的比例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比例关系转化为数学问题?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个具体的按比分配的应用题,如某学校六年级有男生和女生共200人,男生占60%,求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让学生尝试解决这个问题,并解释解题思路。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类似的按比分配问题,并尝试解决。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按比分配的练习题,并及时反馈和讲解答案。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按比分配的方法解决?让学生举例说明,并讨论其解决方法。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按比分配》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按比分配》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按比分配》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按比分配》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比的概念,学会按比分配数量的方法。

教材通过实例呈现,引导学生发现按比分配的规律,进而总结出按比分配的步骤。

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理解比例、分数等高级数学概念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比例、分数等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对按比分配的方法和步骤理解不透,难以灵活运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深入理解按比分配的方法和步骤。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按比分配的概念,学会按比分配数量的方法,能灵活运用按比分配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按比分配的方法和步骤。

2.难点:让学生能灵活运用按比分配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主探索、总结按比分配的方法和步骤。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按比分配方法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实例和动画,直观呈现按比分配的过程。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3.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个生活实例,如分配食物给动物们,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如何按比分配。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按比分配的概念,并通过动画演示按比分配的过程,让学生初步理解按比分配的方法。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按比分配)》优秀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按比分配)》优秀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按比分配)》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按比分配)》这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的概念和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按比分配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一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材中,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按比分配的原理和方法。

二. 学情分析在教学之前,我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比的概念和应用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在理解和运用按比分配的方法上。

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按比分配的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按比分配的方法,能够运用按比分配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和掌握按比分配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一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按比分配的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克服解决实际问题的困难。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按比分配的方法。

2.自主探究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辅助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和掌握按比分配的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导入环节: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引出按比分配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环节:讲解按比分配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按比分配的方法。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比的应用—按比分配︳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比的应用—按比分配︳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 比的应用—按比分配︳人教新课标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 比的应用—按比分配︳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4章的1节,主要讲述比的应用中的按比分配原则。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理解按比分配的含义;2.掌握按比分配的计算方法;3.能够运用按比分配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1.理解按比分配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2.掌握按比分配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熟练运用;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按比分配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是理解按比分配的含义,并能够灵活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练习本、笔五、教学过程1.实践情景引入:假设学校举办运动会,有一项4x100米接力赛,四个班级分别参加,他们的训练时间比为4:3:2:1,问如何分配训练时间?2.讲解按比分配:通过上面的实践情景,引入按比分配的概念,即按照比例分配资源或任务。

然后讲解按比分配的计算方法,即先求出总比例,再根据各自的比例分配资源或任务。

3.例题讲解:给出一个例题,如:某工厂生产A、B两种产品,生产A、B两种产品的工时比为3:2,现在有1500小时的工时,问如何分配生产A、B两种产品的工时?4.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按比分配的计算方法。

5.作业布置:布置一道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按比分配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按比分配概念:按照比例分配资源或任务计算方法:1.求出总比例2.根据各自的比例分配资源或任务例题:某工厂生产A、B两种产品,生产A、B两种产品的工时比为3:2,现在有1500小时的工时,问如何分配生产A、B两种产品的工时?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学校举办运动会,有一项4x100米接力赛,四个班级分别参加,他们的训练时间比为4:3:2:1,问如何分配训练时间?答案:求出总比例,即4+3+2+1=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的应用—按比分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六年级数学上册第49页例2和“做一做”及练习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情感目标: 让学生感悟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理解按比分的意义,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按比分配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抢答:
1. 将10克糖放入90克水中,糖和水的比是多少?糖占水的几分之几?水是糖的几倍?糖是糖水的几分之几?水是糖水的几分之几?
2. 小刚家养的鸡、鸭、鹅的只数比是7∶2∶1,那么鸡的只数占三种家禽总数的( )( ) ,鸭的只数占三种家禽总数的( )( ) ,鹅的只数占三种家禽总
数的( )( )。

3. 根据“四二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1∶2”这个信息,你能想到什么?
(二)口头列式计算:
1. 果园有100棵苹果树,梨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3
5 ,梨树有多少棵?
2. 学校操场共有400平方米,由一年级和六年级的同学打扫,平均每个年级打扫多少平方米?
导入:这是一道什么应用题?(平均分)你认为这样分配任务合适吗,为什么?你认为应该怎样分配任务?
二、新课教学。

(一)改编复习题,分析题意。

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上题补充一个条件,改编成一道按比分的应用题:学校操场共有400平方米,按1∶4的比分配给一年级和六年级的同学打扫,两个年级各打扫多少平方米?
“按1∶4的比分配给一年级和六年级的同学打扫”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根据这句话我们可以想到什么?
多请几个学生说一说。

(二)学生试做。

再请学生自己试着做一做。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如果觉得有困难,可以自己看一看书上49页的例2。

(三)集体订正评讲。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画示意图,板书算式,并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四)再次改编复习题。

学校操场共有400m 2,按1∶3∶4的比分配给一年级、二年级和六年级的同学打扫,这三个年级各打扫多少m 2?
教师引导,师生一起完成。

(五)比较两道例题,小结。

这两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第1题中400 m 2是一年级和六年级的同学要打扫的面积总和,是按1∶4这个比来分的。

要求一年级打扫多少和六年级打扫多少。

第1题中400 m 2是一年级、二年级和六年级的同学要打扫的面积总和,是按1∶3∶4这个比来分的。

要求一年级打扫多少、二年级打扫多少和六年级打扫多少。

两题都已知要几个年级要打扫的面积总和,和几年级打扫的面积之比,要求几个年级分别打扫的面积。

) 这种应用题,已知了几个数量的总和以及这几个数量的比,要求这几个数量,也就是要把一个数按一定的比分成几部分。

所以这种应用题叫做按比分配应用题。

解答按比分配的应用题哪些方法呢?(解答按比分配的应用题时可以把比转化为份数,先求出总份数,再求出每份数,再用每份数×对应的份数=对应的数量。

也可以把比转化为分数,先求出对应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再用总量×对应的( )( )
=对应的数量。

) (六)结合教材第49页例2再次巩固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答方法。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49页“做一做”,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解答,鼓励学生用不
同的方法。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应用比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你有什么收获?(什么叫按比分配?按比分配的应用题有什么特征?解答按比分配的应用题有哪些方法?平均分是按比分配吗?生活中有哪些按比分配的实例?)
五、作业:练习十二第1-4题。

五、板书设计:
比的应用——按比分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