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平时作业3.

合集下载

北语17秋《古代汉语》(三)作业3满分答案

北语17秋《古代汉语》(三)作业3满分答案

17秋《古代汉语》(三)作业3
试卷总分:100得分:100
一、单选题(共25道试题,共100分)
1.下列文体属于奏议类的是。

A.《答李翊书》
B.《出师表》
C.《论佛骨表》
D.《过秦论》
满分:4分
正确答案:B
2.“儒以文乱法”中的“乱”表示的意思是()。

A.凌乱
B.扰乱
C.动乱
D.乱世
满分:4分
正确答案:B
3.古代社稷二字指?()。

A.土神
B.谷神
C.土神和谷神
满分:4分
正确答案:C
4.对“太行之阳有盘谷”中“阳”解释正确的是。

A.地名
B.山之南
C.晴天
D.人世
E.
满分:4分
正确答案:B
5.下列句子中,“趣”有“催促”义的句子是()。

A.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
B.参之《国语》以博其趣
C.若不趣降汉,汉今虏若,若非汉敌也
D.乃命有司趣民收敛。

北语20新上《古代汉语》(二)作业3答案0

北语20新上《古代汉语》(二)作业3答案0

(单选题)1: “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其中关于“尊”字说法正确的是哪项? A: A采用了意动用法
B: B采用了为动用法
C: C采用了使动用法
D: D“尊”通“遵”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2: 古代马车的车厢叫
A: 舆
B: 立乘
C: 辕
D: 厢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3: 律诗一般可分为四联,关于这几联的名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哪项?
A: A第一句为首联
B: B第二、三、四句为颔联
C: C第六、七、八句称尾联
D: D每联上句称作出句,下句称为对句
正确答案: D
(单选题)4: “烽火连三月”中“三月”的意思是哪项?
A: 泛指一年十二个月中任意三个月
B: 第三个月
C: 正月、二月、三月
D: 三月份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5: 关于平仄互押和平仄换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哪项?
A: A平仄互押要求不同韵部的字相押
B: B平仄换韵是同韵部的字相押
C: C平仄换韵其韵部并不相同
D: D平仄换韵和平仄互押性质相同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6: 下列不属于入律古风的是哪项?
A: A白居易《长恨歌》
B: B白居易《琵琶行》
C: C杜甫《岁晏行》
D: D元稹《连昌宫词》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7: 刘禹锡《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句中的“丝竹”使用的修辞方式是。

北语19春《古代汉语》作业1234满分答案

北语19春《古代汉语》作业1234满分答案

北语19春《古代汉语》作业1234满分答案19春《古代汉语》作业1下列句子,具有形容词用作意动用法的是()。

A.诸侯之币重,XXX病之B.临女,无贰尔心C.恕思以明德,则令名载而行之D.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详正确答案:A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中“涕泪”的意思是A.鼻涕和眼泪B.眼泪C.眼泪和鼻涕D.鼻涕正确答案:B下列各组汉字全是会意字的一组是()。

A.众若眉而B.间益逐鸟C.初齿网休D.牧采取射正确答案:D律诗一般可分为四联,关于这几联的名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哪项()A.第一句为首联B.第二、三、四句为颔联C.第六、七、八句称尾联D.每联上句称作出句,下句称为对句精确谜底:D以下代词属于第一人称代词的是()。

A.吾日三省吾身B.往之女家C.XXX以其君霸D.师之所为,XXX精确谜底:A春日载阳,有鸣仓庚”中“载”的意思是。

()。

A.开始B.栽种C.和煦D.记载正确答案:A下列句子中的“走”,当“逃跑”讲的是()。

A.双兔傍地走B.XXX败,XXX出走于外C.XXX而还走D.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正确答案:B子”的词义由“子女”发展为今义“儿子”,它的词义范围的变化属于A.词义扩大B.词义减少C.词义转移D.词义稳定正确答案:B下列句子中的“号”,当“名称”讲的是()。

A.XXX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B.何不号于国中C.事业不同,名声异号D.赐号称王正确答案:CD选出XXX的作品()。

A.XXX,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B.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C.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我见XXX妩媚、见我应如是D.凭谁问、XXX老矣,尚能饭否?正确答案:AB五言律诗的平仄花式有()。

A.仄起平收B.仄起仄收C.平起平收D.平起仄收正确答案:ABCD下列各字属于会意字的是()。

A.政B.采C.伐D.秉精确谜底:BCD指出下列各组字中属于异体字的是。

A.志——誌B.遁——遯C.煙——烟D.敛——殓正确答案:BCXXX是“春秋五霸”之一T.对F.错正确答案:AXXX不是春秋五霸之一,只是齐国的一任皇帝。

北语 22春《古代汉语(三)》作业1234答案

北语 22春《古代汉语(三)》作业1234答案

22春《古代汉语(三)》作业_4一、单选题(每题4分,共15道小题,总分值60分)1.本义为“圈养牛马的栅栏”的词是()。

A间B圈C栏D闲答案:D qq:80 - 500 - 92612.“属予作文以记之”句中“记”的意思是。

A记住B记录C标记D记号答案:B3.“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属于什么结构的骈体文()。

A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B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C复句对复句D动宾结构都动宾结构答案:C4.孔丘名子,孔是氏,孔氏的由来是()。

A以受封的国名为氏B以受封的邑名为氏C以所居的地名为氏D以祖先的字为氏答案:D5.在古代汉语中,下面词语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虽然这样B影响:对人或物起某种作用C高兴:愉快D颜色:色彩答案:A6.“干国之纪”中“干”的意思是()。

A盾牌B岸C冒犯D追求答案:B7.“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中的“周”表示的意思是()。

A环绕B结合C救济D周全8.“苟以哗众取宠”句中“哗”的意思是。

A突然叛变B喧哗,喧闹C浮夸D哗众取宠9.下列句子中的“判”,当“高位兼低职”讲的是()。

A以能判断,见知时人B强弱胜负已判矣C能自判命者,能杀人也D宰相出典州曰判10.“臣以险衅,夙遭闵凶”中的“夙”表示的意思是()。

A早年B一向C早晨D通“宿”11.下列句子中的“判”,当“区别,分辨”讲的是()。

A以能判断,见知时人B强弱胜负已判矣C能自判命者,能杀人也D宰相出典州曰判12.“子以我为不信”中的“信”正确的解释是()。

A信息B语言C信息真实D言语真实13.下列属于颂赞类文体的是()。

A《岳阳楼记》B《游褒禅山记》C《泰山刻文》D《子产不毁乡校颂》14.骈体文在语言方面讲究。

A骈偶B四六C平仄D用典15.“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句中“采”的通假字是。

A菜B踩C彩D寀二、判断题(每题4分,共10道小题,总分值40分)1.“粮”的本义是随身携带的干粮。

2.“隐恶而扬善”中的“扬”表示传播、宣扬的意思。

北语20新上《古代汉语》(三)作业3答案

北语20新上《古代汉语》(三)作业3答案

(单选题)1: 七言仄起平收式首联对句的平仄应该是
A: 仄仄平平平仄仄
B: 平平仄仄平平仄
C: 平平仄仄仄平平
D: 仄仄平平仄仄平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2: 下列句子中的“便”,有“轻便”之意的是()。

A: 或谓救之便
B: 友便辟,友善柔
C: 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
D: 人人自便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3: 大月十六,小月十五,在古代叫做()。

A: 圆
B: 满
C: 朔
D: 望
正确答案: D
(单选题)4: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选自?
A: 《蜀道难》
B: 《梦游天姥吟留别》
C: 《侠客行》
D: 《大车扬飞尘》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5: “日食饮得无衰乎”中的“衰”指的是()。

A: 衰老
B: 衰败
C: 减少
D: 衰落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6: 古代的“浴佛节”指的是()。

A: 四月初八
B: 五月初五
C: 九月初九
D: 二月十二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7: “落霞与孤鹜齐飞”的下一句是()。

A: 秋水共长天一色。

古代汉语专题平时作业3

古代汉语专题平时作业3

《古代汉语专题》平时作业(3)1、字形感知活动的要求对字形变化有哪些作用?人们对字形感知的要求是字形要容易识别,这就要求不同字的形体之问必须有二定的区别度。

如果区别度过小,就不易辨认。

例如:已、己与巳,儿与几,巨与臣,氏与氐,未与末等,这些字经常被认错,原因就在于笔画太少,区别度过低。

而一、人、山、牛、河、鼎、国等字容易辨认,容易区分,就是因为它们与别的字之间的区别度大。

2、心理需求对字形变化有哪些作用?字形不仅是人的视觉感知的对象,还是人的心理感知的对象,因此人的心理需求就对字形的变化发生了作用。

1、美化心理对字形变化的作用字形作为一种视觉符号,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还是审美对象,于是,人们的审美要求就推动着字形发生变化。

例如,为了美观,就增加一些装饰笔画或部件。

2、类化心理对字形变化的影响人们在认知中总希望把事物归类,以便有规律可循,变难为易。

这种心理投射到字形上,就产生了字的类化。

例如,前面提到的归并就是类化的一种表现。

另外,一些字出于表意需要也会发生类化,例如,狮子之“狮”,原来写作“师”,因为狮子是动物,所以后来就给它加上了表示动物的字符“石”,变成“狮”了。

3、异化心里对字形变化的影响。

人们总喜欢标新立异,追求个性。

这种心理投射到文字中,就会导致创造新的字形字体。

如宋徽宗的瘦金体、郑板桥的“六分半书”等书体都是追求新意,彰显个性之作。

3、什么是同音字?同音字有几类,有什么作用?1、同音字是指读音相同而形体、意义不同的一组字。

2、同音字又可分为基本同音字与完全同音字两类。

基本同音字是指声调不同,声母、韵母相同的字。

例如青、倾、晴、请、箐等,声母、韵母相同,而声调不同。

完全同音字则指声韵调完全相同的字。

例如:介、界、戒、借、届等,这些字的形体与意义都各不相同,属于不同的字,但它们的读音相同,都读作“jie”。

3、同音字的作用:同音字可以区别同音词。

同音字可以用来注音。

同音字之间,有的还具有同一关系。

古代汉语专题形考作业3

古代汉语专题形考作业3

古代汉语专题形考作业3【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古代汉语的发展历程1.古文字个体字的内部构造2.古文字构形系统的有序性3.汉字的形体逐渐固定正文古代汉语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它的演变经历了很多阶段。

在这篇古代汉语专题形考作业中,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古代汉语的发展:古文字个体字的内部构造、古文字构形系统的有序性以及汉字的形体逐渐固定。

首先,古文字个体字的内部构造在不断向一个形体一个意义一个音节的结构类型发展。

在古代汉语的早期阶段,文字的构造主要是通过表意符号和表音符号的组合来表达语言的意义。

这些表意符号和表音符号在形态上往往是复杂的,一个符号可能代表多个意义,一个意义也可能由多个符号表示。

随着汉语的发展,表意符号和表音符号逐渐合并,形成了一个形体一个意义一个音节的结构,这种结构更加简洁明了,便于人们理解和使用。

其次,古文字构形系统的有序性不断增强。

在古代汉语的发展过程中,文字的构形系统逐渐从无序走向有序。

早期的汉字构形比较随意,字形的变化很大,同一个字可能由不同的字形表示。

随着汉字的演变,字形逐渐变得规范,构形系统也逐渐有序。

例如,汉字的偏旁部首就是古文字构形系统有序性的体现,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汉字。

这种有序的构形系统有助于人们学习和掌握汉字,也为汉字的传播和应用提供了便利。

最后,汉字的形体逐渐固定。

在古代汉语的发展过程中,汉字的形体经历了很多变化。

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隶书、楷书,汉字的形体逐渐演变,变得更加规范和美观。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不必要的笔画和复杂的结构被简化,使得汉字更加简洁明了。

汉字形体的固定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学习和使用汉字,也为汉字的传承和发扬光大提供了基础。

总之,古代汉语的发展经历了很多阶段,古文字个体字的内部构造逐渐向一个形体一个意义一个音节的结构类型发展,古文字构形系统的有序性不断增强,汉字的形体也逐渐固定。

《古代汉语专题》作业3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专题》作业3参考答案

《汉语专题(2)》作业3(语法部分)一、填空:1.古代汉语的名词有两项基本的语法功能是现代汉语名词不具备的,一是名词作判断句谓语,二是名词作状语。

2.在先秦汉语里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人称代词。

3.古代汉语没有数的语法范畴,人称代词在形式上没有单数复数的区别。

4.由于谓词性代词的意义相当于一个述宾结构,故称为谓词性代词。

5.基数词在整数和零数之间一般都要加“有”字。

6.古代汉语的副词一般只能作状语(谓语的修饰语),不能作其他句法成分。

7.介词多是由及物动词虚化而成的一类词。

8.从位置上看,古代汉语的语气词有句首语气词、句中语气词、句末语气词三类。

9.句末语气词“矣”表示对动态变化的报道。

10.分析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词序(及各词类在句法结构中的排列顺序,特定的词序排列可以用来标明某种句法结构);二是句法结构直接成分间的结构关系(平列关系、非平列关系);三是句法结构的语法性质,即从语法性质的角度分析句法结构。

如名词性结构、谓词性结构。

11.古代汉语连谓结构两项之间往往有连词,而现代汉语一般没有。

12.古今汉语的叙述句差别和大,主要表现在词类活用问题(特殊的述宾结构)、语序问题(述宾结构的位置问题)、被动句问题三方面。

二、名词解释:1.意动动词:所谓意动动词是动词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者认为宾语属于某类人或事物。

(注意: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只有名词和形容词可以活用作意动动词)2.无定代词:无定代词是古代汉语中特有的一类指示代词,没有确定的特指对象,所以叫无定代词。

有“或”(表示肯定)和“莫”(表示否定)。

3.表敬副词:表敬副词是古代汉语特有一类副词,一般都是从动词虚化来的,主要有请、敬、谨、幸、辱等。

说话人对听话人表示敬意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敬辞直接向对方表示敬意,另一种是用谦辞表示自谦,间接向听话人表达敬意。

4.转指:是指谓词性成分有陈述转而指称动作行为的施事者或受事者,或者说谓词性成分转指化以后就“提取”了原谓词性成分的施事或受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平时作业3第三部分词类活用/古代汉语的词序词类活用一、问答:1.什么是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有几种情况?2.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有什么不同?3.什么是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有几种情况?4.什么是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有几种情况?5.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是什么?6.普通名词用作状语的作用有几种类型?二、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说明:a原词性;b活用作什么;c什么意义:1.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烛之武退秦师)3.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烛之武退秦师)4.齐侯曰:“余故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

(齐晋鞌之战)5.齐师败绩。

逐之,三周华不注。

(齐晋鞌之战)6.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齐晋鞌之战)7.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

(齐晋鞌之战)8.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薛谭学讴)9.秦青弗止,饯于郊衢。

(薛谭学讴)10.昌以牦悬于牖,南面而望之。

旬日之间,浸大也。

(纪昌学射)11.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

(伯乐荐九方皋)12.暮,何不炳烛乎?(欲学不畏暮年)13.子反为人嗜酒,甘之,不能绝之于口,醉而卧。

(竖谷阳献酒)14.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烛之武退秦师)15.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寤生。

(郑伯克段于鄢)16.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无生民心。

(郑伯克段于鄢)17.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冯谖客孟尝君)18.孟尝君客我。

(冯谖客孟尝君)19.冯谖署曰:“能。

”孟尝君怪之。

(冯谖客孟尝君)20.长驱到齐,晨而求见。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冯谖客孟尝君)21.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冯谖客孟尝君)22.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冯谖客孟尝君)23.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

(冯谖客孟尝君)24.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25.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

(子路从而后)26.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子路从而后)27.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子路从而后)28.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北冥有鱼)29.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3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齐桓晋文之事)31.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齐桓晋文之事)3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齐桓晋文之事)33.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更法)34.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

(更法)35.河东薛存义将行,柳子载肉于俎,崇酒于觞,追而送江之浒,饮食之。

(送薛存义序)36.讼者平,赋者均,老弱无怀诈暴憎。

(送薛存义序)37.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齐桓晋文之事)38.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齐桓晋文之事)39.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齐桓晋文之事)40.以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齐桓晋文之事)41.彊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天论)42.彼作矣,文王康之。

(天论)43.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天论)44.日月之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

(天论)45.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

(天论)46.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天论)47.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天论)48.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天论)三、说明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含词组)现象,并将全句译为现代汉语:1.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

(孟子·滕文公下)2.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冯谖客孟尝君)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战国策·燕策)4.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齐晋鞌之战)5.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6.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四、判断:1.左右欲刃相如。

刃:⑴动词的使动用法⑵动词的一般用法2.括不可使将。

将:⑴名词用作动词⑵名词用作使动3.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

表:⑴动词的一般用法⑵名词用作动词4.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尊:⑴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⑵形容词的使动用法5.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来:⑴动词的一般用法⑵动词的使动用法6.晋侯饮赵盾酒。

饮:⑴动词的使动用法⑵动词的一般用法7.彼为臣天子者,是望不得而臣也。

臣:⑴名词用作动词⑵名词的使动用法8.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弱:⑴动词的使动用法⑵形容词的使动用法9.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小:⑴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⑵形容词的意动用法10.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王:⑴名词的使动用法⑵动词的使动用法11.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肉:⑴名词的一般用法⑵名词的使动用法12.隧而相见。

隧:⑴名词的使动用法⑵名词用作动词1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⑴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⑵形容词的意动用法14.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

广、尊:⑴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⑵形容词的意动用法15.民各甘其食,美其服。

甘、美:⑴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⑵形容词用作动词16.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⑴名词作状语⑵名词用作动词17.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美:⑴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⑵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8.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小:⑴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⑵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五、指出下列句中用作状语的名词,并说明其意义:1.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

(纪昌学射)2.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

(伯乐荐九方皋)*3.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冯谖客孟尝君)*4.鹏之徙与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北冥有鱼)*5.适百里者,宿舂粮。

(北冥有鱼)*6.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天论)*7.其后秦稍蚕食诸侯。

(史记·信陵君列传)*8.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蒲松龄《狼》)*9.嫂蛇行匍伏。

(战国策·秦策)*10.猬缩蠖曲,蛇盘龟息,以听命先生。

(中山狼传)*11.卒廷见相如,礼毕而归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1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13.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14.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柳宗元《黔之驴》)*15.(丈人)乃厉声曰:“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

”(中山狼传)*16.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公输)*17.失期,法当斩。

(史记·陈涉世家)*18.寡人北乡(向)而臣事之。

(史记·黥布列传)*19.楚田仲以侠闻,喜剑,父事朱家。

(史记·游侠列传)*20.孟尝君予车五十乘,西游于梁。

(冯谖客孟尝君)*21.哙遂入,披帷西向立。

(鸿门宴)*2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23.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庖丁解牛)*24.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

(捕蛇者说)六、指出下列句中作状语的名词,并将全句译为现代汉语:*1.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

(史记·项羽本纪)*2.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处乎?”(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3.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而相遗以水。

(韩非子·五蠹)*4.天下之士云和雾集,鱼鳞杂遝。

(史记·淮阴侯列传)*5.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史记·循吏列传)古代汉语的词序一、填空:1.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可以分为三个类①;②;③。

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条件有二:①;②。

3.在古代汉语中,疑问代词、、等作宾语,必须放在前面,如果动词前面有助动词,疑问代词须放在的前面。

4.疑问代词无论作还是的宾语,一般都要前置,只有这个凝固形式例外。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前置宾语,并说明宾语前置的类型:*1.古之人不余欺也。

(苏轼《石钟山记》)*2.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齐桓公伐楚)*3.乃入见,曰:“何以战?”(曹刿论战)*4.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5.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6.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7.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左传·宣公十二年)*8.《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三、说明下列句子的词序与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

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 *2.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3.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韩非子·五蠹)*4.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齐桓公伐楚)*5.敢问何谓也?(郑伯克段于鄢)*6.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7.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冯谖客孟尝君)*8.君何患焉?(郑伯克段于鄢)9.惟陈言之务去。

(答李翊书)四、指出下列句中画线字的宾语:*1.孟尝君曰:“客何好?(冯谖客孟尝君)*2.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3.色物、牝牡尚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荐九方皋)4.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

(更法)*5.之二虫又何知?(北冥有鱼)*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7.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8.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更法)*9.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10.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11.今大臣执柄独断,而上弗之收,是人主不明也。

(韩非子·孤愤)*12.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左传·宣公十五年)*13.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五、说明下列句中画线词的用法:*1.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齐桓公伐楚)*2.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齐桓公伐楚)3.《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齐桓晋文之事)*4.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5.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论积贮疏)*6.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

(左传·昭公十五年)*7.彼且奚适也?(北冥有鱼)*8.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欲求之,其与我乎?(左传·昭公十二年) *9.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左传·僖公五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