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专题平时作业3
北语17秋《古代汉语》(三)作业3满分答案

17秋《古代汉语》(三)作业3
试卷总分:100得分:100
一、单选题(共25道试题,共100分)
1.下列文体属于奏议类的是。
A.《答李翊书》
B.《出师表》
C.《论佛骨表》
D.《过秦论》
满分:4分
正确答案:B
2.“儒以文乱法”中的“乱”表示的意思是()。
A.凌乱
B.扰乱
C.动乱
D.乱世
满分:4分
正确答案:B
3.古代社稷二字指?()。
A.土神
B.谷神
C.土神和谷神
满分:4分
正确答案:C
4.对“太行之阳有盘谷”中“阳”解释正确的是。
A.地名
B.山之南
C.晴天
D.人世
E.
满分:4分
正确答案:B
5.下列句子中,“趣”有“催促”义的句子是()。
A.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
B.参之《国语》以博其趣
C.若不趣降汉,汉今虏若,若非汉敌也
D.乃命有司趣民收敛。
古代汉语专题形考作业3

古代汉语专题形考作业3
题目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孔子入楚,称病不去。
宾于曲阿。
楚人使荆轲刺之,项燕问之。
对曰:“王使臣有难使之者,臣奉命而行;无难使之者,则不
使也。
今王之使臣尽臣所能使之难者矣!使命无成,吾将辱命而行,非臣之罪也。
且王之守宫门者谁?”曰:“楽毅也。
”荆
轲曰:“夫楽毅亡远若此,而楚王以臣之罪使之刺吾子,甚无
辜也。
若楽毅,虽吾之罪十倍於此,亦当一旦见杀。
”曰:“善。
”乃归而遗燕王书曰:“臣毁名不显,毁节不立。
臣窃闻
楚王信士者不用,用者信之。
今臣见王,如见伯夷、叔齐。
一闻受命,行不顾身:注穷知命,埶不顾忌。
”燕王见书,怒,抚壁叹曰:“仁人教者孰弗受?学者学者矣!”
请回答以下问题:
1. 荆轲为什么不去兵书城?
2. 项燕为什么问荆轲?
3. 荆轲对项燕的回答表达了什么?
4. 荆轲为什么提到楽毅?
5. 荆轲给燕王留了什么样的书信?
6. 燕王对荆轲的书信有什么反应?
答案:
1. 荆轲因为称病而不去兵书城。
2. 项燕问荆轲是为了了解他为何不去兵书城。
3. 荆轲的回答表达了他只在有困难的时候才会接受使命。
4. 荆轲提到楽毅是为了指出楚王选择楽毅作为刺杀目标是不公平的。
5. 荆轲给燕王留了一封自述荆轲忠诚、顾全大义的书信。
6. 燕王对荆轲的书信感到愤怒,并称赞荆轲为仁人,对学习替国家尽忠的人表示敬佩。
古代汉语专题形考作业3

古代汉语专题形考作业3摘要:一、古文字的发展与演变1.古文字的起源与早期发展2.中古文字的演变与成熟3.晚古文字的定型与传承二、古文字的结构与特点1.古文字的构造原理2.古文字的构造类型3.古文字的结构特点与演变趋势三、古文字的音韵与语义1.古文字的音韵特点2.古文字的语义表达3.古文字的音韵与语义关系四、古文字的传承与影响1.古文字的传承途径与方法2.古文字对后世的影响与价值3.古文字的研究现状与展望正文:古代汉语专题形考作业三主要围绕古文字的发展与演变、结构与特点、音韵与语义以及传承与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首先,古文字的发展与演变。
古文字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骨骼等器物上的原始记号,经过早期发展,到商朝晚期和西周时期,中古文字逐渐演变成熟。
晚古文字在春秋战国时期定型,秦汉时期传承至今。
其次,古文字的结构与特点。
古文字的结构包括构造原理和构造类型。
构造原理主要采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方法。
构造类型则包括单一构造和复合构造。
古文字的结构特点表现为简化、规范化和形声化。
再次,古文字的音韵与语义。
古文字的音韵特点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等方面。
古文字的语义表达则通过文字的构造方法来实现,如象形字表示具体事物,指事字表示抽象概念,会意字表示多种意义等。
古文字的音韵与语义关系密切,相互作用。
最后,古文字的传承与影响。
古文字通过传统的识字教育、经典文献的传世以及书法艺术等形式传承至今。
古文字对后世的影响与价值体现在语言文字、历史文化、书法艺术等多个方面。
当前,古文字研究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广泛的研究领域和深远的发展前景。
古代汉语专题形考任务3汉字的作用1200字

古代汉语专题形考任务3汉字的作用1200字【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汉字的作用和意义1.突破有声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2.记录人类文化3.促进思维发展4.无阶级性三、汉字作为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材料四、汉字让人们更好地沟通和表达五、结论正文一、引言汉字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不仅是一种文字符号,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
本篇文章将分析汉字的作用和意义,并探讨其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二、汉字的作用和意义1.突破有声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汉字作为一种视觉符号,克服了有声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
通过汉字,人们可以将瞬间即逝的语言传递到远方,留存于异时。
这使得相隔千山万水的人们能够通过汉字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
2.记录人类文化汉字是记录人类文化的重要工具。
它不仅能记录语言,还能记录历史、文化、科技等诸多方面的信息。
汉字的表意特性使得它具有较高的信息密度,能够将丰富的信息浓缩在一个汉字中。
3.促进思维发展汉字作为一种抽象符号,能够促进人们的思维发展。
人们在学习和使用汉字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从而锻炼大脑,提高智力。
4.无阶级性汉字是一种无阶级性的文字,不因社会地位的高低而产生变化。
这使得汉字在古代社会中成为人们交流的普遍工具,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汉字作为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材料汉字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材料。
通过汉字碑刻、简牍、书籍等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为研究古代社会提供珍贵的一手资料。
四、汉字让人们更好地沟通和表达汉字作为一种高效的交际工具,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沟通和表达。
汉字的表意特性使得它具有较高的表达效率,能够将复杂的意思简洁地表达出来。
同时,汉字的形声特点使得它具有一定的音韵美,有助于增强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五、结论汉字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它不仅突破了有声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扩大了语言交际的范围,还记录了人类的文化,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古代汉语专题》作业3参考答案

《汉语专题(2)》作业3(语法部分)一、填空:1.古代汉语的名词有两项基本的语法功能是现代汉语名词不具备的,一是名词作判断句谓语,二是名词作状语。
2.在先秦汉语里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人称代词。
3.古代汉语没有数的语法范畴,人称代词在形式上没有单数复数的区别。
4.由于谓词性代词的意义相当于一个述宾结构,故称为谓词性代词。
5.基数词在整数和零数之间一般都要加“有”字。
6.古代汉语的副词一般只能作状语(谓语的修饰语),不能作其他句法成分。
7.介词多是由及物动词虚化而成的一类词。
8.从位置上看,古代汉语的语气词有句首语气词、句中语气词、句末语气词三类。
9.句末语气词“矣”表示对动态变化的报道。
10.分析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词序(及各词类在句法结构中的排列顺序,特定的词序排列可以用来标明某种句法结构);二是句法结构直接成分间的结构关系(平列关系、非平列关系);三是句法结构的语法性质,即从语法性质的角度分析句法结构。
如名词性结构、谓词性结构。
11.古代汉语连谓结构两项之间往往有连词,而现代汉语一般没有。
12.古今汉语的叙述句差别和大,主要表现在词类活用问题(特殊的述宾结构)、语序问题(述宾结构的位置问题)、被动句问题三方面。
二、名词解释:1.意动动词:所谓意动动词是动词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者认为宾语属于某类人或事物。
(注意: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只有名词和形容词可以活用作意动动词)2.无定代词:无定代词是古代汉语中特有的一类指示代词,没有确定的特指对象,所以叫无定代词。
有“或”(表示肯定)和“莫”(表示否定)。
3.表敬副词:表敬副词是古代汉语特有一类副词,一般都是从动词虚化来的,主要有请、敬、谨、幸、辱等。
说话人对听话人表示敬意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敬辞直接向对方表示敬意,另一种是用谦辞表示自谦,间接向听话人表达敬意。
4.转指:是指谓词性成分有陈述转而指称动作行为的施事者或受事者,或者说谓词性成分转指化以后就“提取”了原谓词性成分的施事或受事。
古代汉语作业3

论“示”部与古代祭祀文化(三)上次论述,我们从季节、时间段、祭祀目的和祭祀方式等角度出发研究了祭祀的名称,体会到了古代祭祀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文将继续就这个话题,进行论述,看看不同的祭祀地点会有怎样的祭祀名称,同样地看看“示”部所体现的福与祸。
(一)不同的祭祀地点各有专门的名称1. ,《说文》解释道:“ ,门内祭先祖所以彷徨,从示,彭声。
《诗》曰:‘祝祭于 。
’祊, 或从方。
”由此可见,即祊。
《诗经·小雅·楚茨》中有“祊”,这样写的:“或肆或将,祝祭于祊”,那该如何来解释“祊”呢?毛传中这样说:“祊,门内也。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因为门内是先祖彷徨的地方,所以“ ”就是指在宗庙门内设点以祭祀先祖。
2.禓,《说文》解释道:“禓,道上祭也。
从示,昜声。
”那这个字我们从《说文》的解释中就可以看出,禓,就是在道路上祭祀鬼神,以此来求福攘灾。
3.禡,《说文》解释道:“禡,师行所止,恐有慢于神,下而祀之曰禡。
从示,马声。
《周礼》曰:‘禡于所征之地。
’”郑玄对这句话的解释是:“禡,师祭也,为兵祷。
”所以,我们可以说,禡,是军队出征时,将士领导的在驻地举行的祭祀活动。
以上是就上次论述的补充。
在对祭祀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们不难看出,古代老百姓对生命体的存在保持着虔诚的崇敬,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古代人民的祸福观。
(一)福福,甲骨文作,像两手恭敬地举于示前。
其实,“福”字过去也是祭祀的名称,就像“祭”,不过“祭”是手持肉,而“福”是双手尊奉酒樽。
像《诗·小雅·楚茨》中是这样写的:“神嗜饮食”;《左传·宣公四年》中这样说:“鬼犹求食。
”这说明什么?说明古人认为,鬼神像人一样生活,也喜欢喝酒吃肉,所以他们用同样的东西来祭祀他们,认为酒足饭饱后,神明们就会保佑祭者,降福于人。
福,甲骨文还作,这个字像人用酒和肉来祭祀神明。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福”字还可以表示用于祭祀的酒和肉。
古代汉语专题形考任务三

古代汉语专题形考任务三一、古代汉语的概念和特点古代汉语是指中国古代的语言现象。
古代汉语是汉字记音文字的说文解字方式,是古代汉语教育学科的基础。
古代汉语具有以下的几个特点:第一,汉语是古代汉语文化的传承方式。
古代汉语是古代文化的一种方式。
它是以书面文字为表现形式的一种语言。
第二,汉语是古代文化的传承方式。
古代文化是通过书面文字为传承回承的文化传承方式。
古代汉语是通过文字的传承方式,是书面文字的传承方式。
第三,汉语是古代汉语的基础。
汉语是古代文化的基础。
古代文化是以书面文字为基础的文化。
古代汉语是古代文化的基础。
二、古代汉语的发展过程古代汉语经历了从简切到繁华的发展过程。
从最初的简切文字到到汉字符号的繁华后来,古代汉语史就是沧海一粟的实例。
不过,古代汉语的发展并不完全是一片一片刚刚染上印度红色的故事。
到《汉书》和《汉书》,我们对古汉语的了解还是比较多的。
例如《汉书》中就有一些关于古汉语的早期形态和早期语汇的一些记录。
《汉书》中是1:30的字标。
从这些文字的表达方式、字体、语气等方面可以了解一些古代汉语的形态。
三、古代汉语的影响古代汉语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对中国文化和国际文化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古代,古代汉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交流方式,是中国儒家思想的载体。
古代汉语的发展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汉语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要表征之一。
古代汉语有着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是全世界人民都应该重视。
在当今社会,古代汉语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人们生活中,古代汉语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一部分。
四、古代汉语的研究古代汉语的研究在当今社会也是非常活跃的。
通过在古代文献中的语言学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宗教、文化和其他方面,以及古代汉语的形式和演变。
古代汉语的研究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通过古代汉语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和其他方面的发展。
通过古代汉语的研究,我们可以促进中国文化的交流和交流。
《古代汉语专题》平时作业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专题》平时作业1参考答案一、填空:(30分,错一处扣1分,不倒扣)1、(殷商后期的)甲骨文2、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3、古文、奇字、篆书、佐书、缪篆、鸟虫书4、小篆5、《汉书·艺文志》6、三①从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变为小篆;②从小篆变为隶书;③从隶书变为楷书7、1899 王懿荣8、河南安阳商王盘庚迁殷后的商王朝都成的遗址9、叙辞(占卜的日期和占卜的人)、命辞(占卜的事)、占辞(审视兆纹,作出吉凶的判断)、验辞(事后应验的情况)10、①象形程度比较高,接近图画文字;②字体不规范:有的字方位可以颠倒、一个字可有若干个不同的形体、偏旁可以不同11、对贞12、著录甲骨文的书考释甲骨文的书于省悟《甲骨文字诂林》郭沫若、互选后主编《甲骨文合集》《甲骨文编》徐中舒《殷墟卜辞综述》13、商代后期两周14、①商代金文象形程度很高;②从笔势上看,由于金文石范铸,多保存肥厚的笔法,甚至是充实的团块;③形体不规范;④书写款式比较规整,或正、或反或斜、或倒的情况比较少。
15、①故意将笔画拉长,甚或作曲折宛转知识。
②在字形以外,加花鸟虫之类的饰品。
16、古文字①草体或俗体流行;②文字异形。
17、西周文字18、春秋战国之交(秦悼公、厉公之世)秦王诅咒楚王而祈求天神保佑的文字惠文后元至武王之际19、秦隶(古隶)汉隶(今隶)战国末期秦国篆书西汉武帝、昭帝东汉20、正书真书汉隶草体东汉后期今隶21、《周礼》班固《汉书·艺文志》许慎22、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老考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23、戴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是用字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专题》平时作业(3)
1、字形感知活动的要求对字形变化有哪些作用?
人们对字形感知的要求是字形要容易识别,这就要求不同字的形体之问必须有二定的区别度。
如果区别度过小,就不易辨认。
例如:已、己与巳,儿与几,巨与臣,氏与氐,未与末等,这些字经常被认错,原因就在于笔画太少,区别度过低。
而一、人、山、牛、河、鼎、国等字容易辨认,容易区分,就是因为它们与别的字之间的区别度大。
2、心理需求对字形变化有哪些作用?
字形不仅是人的视觉感知的对象,还是人的心理感知的对象,因此人的心理需求就对字形的变化发生了作用。
1、美化心理对字形变化的作用
字形作为一种视觉符号,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还是审美对象,于是,人们的审美要求就推动着字形发生变化。
例如,为了美观,就增加一些装饰笔画或部件。
2、类化心理对字形变化的影响
人们在认知中总希望把事物归类,以便有规律可循,变难为易。
这种心理投射到字形上,就产生了字的类化。
例如,前面提到的归并就是类化的一种表现。
另外,一些字出于表意需要也会发生类化,例如,狮子之“狮”,原来写作“师”,因为狮子是动物,所以后来就给它加上了表示动物的字符“石”,变成“狮”了。
3、异化心里对字形变化的影响。
人们总喜欢标新立异,追求个性。
这种心理投射到文字中,就会导致创造新的字形字体。
如宋徽宗的瘦金体、郑板桥的“六分半书”等书体都是追求新意,彰显个性之作。
3、什么是同音字?同音字有几类,有什么作用?
1、同音字是指读音相同而形体、意义不同的一组字。
2、同音字又可分为基本同音字与完全同音字两类。
基本同音字是指声调不同,声母、韵母相同的字。
例如青、倾、晴、请、箐等,声母、韵母相同,而声调不同。
完全同音字则指声韵调完全相同的字。
例如:介、界、戒、借、届等,这些字的形体与意义都各不相同,属于不同的字,但它们的读音相同,都读作“jie”。
3、同音字的作用:
同音字可以区别同音词。
同音字可以用来注音。
同音字之间,有的还具有同一关系。
人们也可以利用同音字来探求词的同源关系。
同音字之间,还可以形成通假关系。
4、汉字误读出现讹音有几种情况?
1、讹音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把适用于甲义的音误用于乙义。
例如,“叶公好龙”的‘‘叶”有两个读音,一读“ye,一读“she”。
用于“叶公”时,应读“she”,可是,由于这个音罕用,而它的另一个读音“ye”广为人知,于是这个字也就讹读为“ye”了。
“叶公好龙”的“叶”是姓,读为“ye”不妨碍理解,但有些讹读却会引
起对字义的误解。
例如,“哑然失笑”之“哑”音“6”,“哑然”是笑声、笑貌。
《列子.周穆王》:“同行者哑然大笑。
”汉赵晔《吴越春秋。
越王无余外传》:“禹乃哑然而笑。
…‘哑然而笑”中的“哑然”是形容笑的样子,今读“哑”为“怕”,这个读音是不出声的意思。
这样就会把“哑然失笑”误解为不出声的笑。
2、讹音的另一种情况是误读了一个本来没有的音。
例如:有人把郛(fu)读作“ru”,、把市(fu)读作“shi”,把愎(bi)读作“fu”,等等。
5、同义字的意义有几种类型?
1、所指对象相同,但称谓不同。
如蚊、蚋,是蚊子的不同名称。
2、意义相同,但主体不同。
白、皎、皑、皙,都有白的意思,但其主体不同。
《说文解字》:“白,西方色也”:“皎,月之白也”;“皑,霜雪之白也”;“皙,人色白也”
3、意义相同,但使用对象不同。
谏,诫,都有用语言阻止别人的意思,但“谏”一般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尊长或朋友之间,而“诫”则用于上对下,尊对卑。
4、基本意义相同但程度或数量不同。
疾、病,郡是指生理或一心理不正常的状态,但轻重程度不同。
“疾’’程度轻而“病”程度重。
《周礼·天官冢宰下·医师》:“凡邦之有疾病者,疙疡者造焉。
”宋朱申《周亭乙旬解》“轻日疾,重日病。
头疮日疙.身疮日疡,皆造医师求药,”
5、同类事物的不同形态。
箪、笥,都是盛饭之器,但形状不同,箪是圆形,笥是方形。
《礼记·曲礼上》:“凡以弓剑苞苴箪笥问人者。
”郑玄注:“箪笥,盛饭食者。
圆日箪,方日笥。
”
6、什么是字的本义?确定字的本义的标准是什么?
字的本义指文字产生时获得的意义,例如:
昕,本义是黎明、天亮。
《说文解字》:“昕,且明也,目将出也。
从目,斤声。
”意思是说,“昕”是天将要亮的意思,太阳将要出来。
“昕’’的结构,从日,表示它的意义与太阳有关;而其中的“斤”则表示它的读音。
本义的确定有两条标准,即字形标准与字用标准。
所谓字形标准,就是字的本义一定要与字形有着密切联系,从字形中能得到说明。
所谓字用标准,就是说,与字形相联系的这个意义,一定要有文献用例。